易武断案碑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易武谷花茶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易武谷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易武断案碑”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易武断案碑

公元1838年立

查此案前经敝署府审看得石屏州民人张应兆、吕文彩等先后上控易武士弁伍荣、曾字识、王从五、陈继绍等,年来诡计百出,伙党暴虐,额外科派各情一案,缘张应兆、吕文彩等,均系藉石屏州,于乾隆五十四年前,宣宪招到文彩等父数辈,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

贡典给有招牌已今多年无异。前茶价稍增,科派尤轻可以营生,近因茶价底贱,科派微重,张应兆等即以前情赴宪辕卖控,奉孔下府,遵即移案证,逐一查讯条款,内补土弁字识等拆收。CY316.COM

贡茶,系奉思芽厅谕该首目,以二水充抵买水茶,本年剖银叁百两,系卖补买水茶。嗣后二水行禁,革易武私设刑具,讯系管押罪人,但不得妄拿无辜,其抽收地租,仍照旧例。易武一案,上纳土署银贰钱。收作土官办公养膳,一钱存寨内办公。如该土弁赴江、赴思夫马照旧应办。倚邦供顿钱叁拾两。白曼秀至曼乃各寨,仍照旧上纳土署银三钱。赴江、赴思夫马供顿使费,以及吃茶肆担,各寨揉茶银拾两。祭童猪肆口,水火夫一名,永行禁革,易武土弁,因公出入,夫不得过二十名,马不得过十匹。

cy316.com编辑推荐

古茶碑上读“茶政”


政,是政府对茶叶进行行政管理、扶持和服务等举措的统称。在古代,茶政主要包括贡茶、税茶、榷茶、茶马互市等内容。安化自古惟茶甲诸州县,历朝历代,莅任者无不以茶务为先、以茶政为重。

明清以降,安化及其所属之长沙府、湖南省(湖广行省),守斯土者尤重茶政,所谓从前诸宪之殷殷筹划者,止此一事为重(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语)。古往今来,都有一些精干勤勉的地方官员,省时度势,推行惠政,民间至今铭记,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惠政,奠定了安化茶叶产业兴盛达数百年的基础。

考察各代茶政,务须求证于茶碑。安化茶碑,广布全县,于古时茶山、茶路、茶市最为密集。虽近世以来多有毁损而漫漶,然百世以上犹有磨而不磷者,历代施政者的良法美意,班班可考。现存茶碑,多为禁碑罚碑,禁碑为晓谕大众,罚碑为惩戒奸。无论惩恶扬善,皆为国计民生。

历代茶政,首重于茶叶之本真。安化因土质特殊、气候适宜、茶种优异、制法精良,故自古以来唯茶甲诸州县,历代周边草茶冒安化茶之名牟利者层出不穷,故欲理安化茶政,首在禁革野茶。据道光十七年安化九乡公立茶务章程(唐家观茶碑之一)刊载,自明万历时(1573-1620)通判林之兰等报请道台禁止外地野茶开始,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谕禁,雍正八年(1730)示禁(原小淹苞芷园禁碑),乾隆廿一年(1756)、廿七年(1762)两次严禁,道光四年(1824)、十七年(1837)迭次示禁(原洞市、唐市等处禁碑),咸丰元年(1851)、四年(1854)又禁(水田坪永禁假茶碑),同治七年(1868)及光绪年间(1871-1908)多次革禁(水田坪永定茶规碑),民国八年(1919)以后更是时申禁令(东坪吉祥寺黑茶章程碑),见之于文字记载的禁令多达二十来次,平均每隔十来年就申禁一次。

从禁令的内容来看,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首禁外县茶贩子装载假茶混安杂卖,乾隆廿一年对不法之徒接收龙阳、益阳、武陵、新化等处野茶欺商示禁永革,道光四年、十七年行产客贩均不得搀和外来野茶,朦混发卖,倘敢故违。。。定即严拿从重究办,决不宽贷,民国八年外属野茶应仍旧禁革,以免市伪欺商,有损标誉。巩(当今如字之误)地方有狡猾之徒,从外路运来野茶,将茶充助军饷,可以说措词越来越严厉、措施越来越具体。

历代政府如此重视周边草茶的禁革,最大的原因就是安化茶叶上输国课、下养身家,对安化老百姓和地方财政都极其重要,而外路茶冲击安化道地茶,严重损害政策和农商利益,故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以为迨至近岁,法令稍驰,奸诡之徒乘机复出,交通各行经纪伙同射(谋求,摄取)利,将客商银钱领出,贩卖桃(桃源县)、武(原武陵县,大致为今常德市武陵区)、龙(清代龙阳县,今汉寿县)、沅(沅江县,今沅江市)、新(新化县)、益(益阳县,今桃江县、益阳市区等地)各县草茶,假充安茶交客,致本地产茶尽邅(邅,音zhan,遭致。一说此字为遭,亦通)搁塞,三年不得一售者有之。利归一人,害及万户,公私两无所济,穹(通穷)愚掣肘难堪,虽妇人小子无不切齿而痛恨矣。禁革外地草茶的另一个原因,是恐外路茶搀入安化本地茶内,影响皇家贡茶品质。安化自明洪武廿四年始贡芽茶二十二斤,清代以为成例,并专责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四保办贡,史称四保贡茶。在封建社会,地方各皇帝贡献方物,是表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重要方式之一,来不得半点虚假,故地方官防范甚严。道光十七年禁碑即载:(乾隆)廿七年蒙金宪专严不法之徒接收龙阳、益阳、武陵、新化等处野茶欺商,并恐搀入贡茗,示禁永革。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说起禅茶,看似平常,却有很多文化。今年的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与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可谓流光溢彩,其中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和茶会碑揭碑仪式,更是别开生面。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得到响应。

提交的38篇论文出自全国主要省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代写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

“孤魂总祭”碑见证晋商的拓茶之路


继汉唐丝路后,清代绵延200年、长达万里的茶叶之路,是中华民族又一彪炳史册的遗迹。丝绸之路跨越亚欧大陆,传播了中华文化,牵系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茶叶之路纵贯戈壁大漠,连结东亚西欧,输送了华夏特产,弘扬了神州赤子和谐友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茶叶之路是晋商外贸活动的大手笔,是在封建王朝时代难能可贵的民间远途商贸,是突破统治者禁锢的卓有成效的市场运作,是儒商义利兼顾的商业文化的真实展示。晋商两个多世纪内,运往俄国的茶叶累计达25万吨以上,经济总价值至少合100万两黄金。这在中国运输史、茶叶史、东方文明史和国际贸易史上都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笔者于2001年和2007年对茶路进行了两番考察,在当年的茶山、道路、作坊和会馆,寻访到许多零散的晋商贩运买卖茶叶的史迹,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散落在万里茶路上晋商的其他遗踪。在这条艰难而气势磅礴的茶路上,有成功者留下的辉煌足迹,也有失败者落魄落难后的泪痕。虽然时隔百年,不少情景已难以理清脉络,但却能发现其中鲜为人知的史实。

闽赣交界分水关的孤魂碑

闽赣交界的分水关一带,百年前的茶路绝大部分已被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所覆盖,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中,断断续续还能见到一些青石或鹅卵石铺成的老路。稍稍观察一下,就能清楚地看到石面依然光滑,有的明显下凹,这是数百年脚底板摩擦的痕迹。有些石路上,还保留着清晰的凹槽,这是当年运茶的独轮车(当地叫鸡公车)碾压百年的车辙。与当地的村民谈起,他们记得,祖辈曾说那时运茶的脚夫和鸡公车整天经过,有时彻夜能听到车轮声和喧哗声。

2001年春,在一条山路旁的小片稻田里,笔者见到过一块斜插田中的碑石,二尺来高,宽、厚均约七寸左右,锤凿粗糙,正面有孤魂两个大字,右上方刻光绪六年,仅此而已。据村民讲,这是外来的客商(大多是晋商)死在途中,大约身上带着点银两,附近的乡绅们就把他草草掩埋,简单立个碑,等他的家人来取回尸骨。

2007年春,笔者再去找那块碑石时,找不到了。当地向导却找到了另一通石碑,这是一通加工比较精致的真正的碑,高三尺多,宽近二尺,厚约四寸,石料较好。碑正中有孤魂总祭四字,右上方有大清光绪六年春月立等字,简述了掩埋荒郊野骨的行善积德之举和所用银两,左边下方有童松祥和童顺祥二人的姓名。联想起曾经见过的孤魂碑石,感到被掩埋的客商固然是远方的孤魂,但当年晋商在万里茶路上客死数千里之外,尸骨不能还乡的野鬼其实并非罕见。既有总祭,那就必然是不好计数了,只好捡到一处,为他们集体埋葬,共同祭奠一番。

在数百年的茶路上,特别是在闽北的荒山野岭之中,晋商大军中,因水土不服致病无医者、因中暑未能及时救治者、因被蛇咬中毒而丧命者、因劳累不堪而伏地不起者,究竟会有多少?晋商在万里茶路上付出过怎样惨痛的代价,此碑可谓一个真实的见证!

张家口的孤魂庙

在晋商发迹之地张家口,现在市区北部有一条千米长的大街叫古宏庙街,街西黄土场西北山脚下有座古宏庙。古宏庙是今天的名称,过去就叫孤魂庙。街以庙名,庙为孤魂而建。庙的附近是当年埋葬客死东口的山西人的义地。张家口市的史籍对此有如下记载:来张家口淘金的山西人,成功者固然名扬四海,最终衣锦还乡。可因天灾人祸、经营失误诸原因造成血本无归而破产倒闭,最终穷困潦倒,流落街头,饿死冻死的山西人也为数不少。

当地人说,管理这片义地的机构叫晋义社,这是晋商专门收尸的公益社团。他们一旦听说有死去的山西人无人收尸,就派上牛车带张席子去把死者卷起来,拉到义地掩埋,然后在坟堆上插块木板,尽其所知写明死者姓名、籍贯、去世时间等,以备其家人前来认尸。收集的尸骨多了,其中也有许多无人认领者,晋义社为不使这些野鬼四处游荡,就特地修了一座孤魂庙。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几个鬼节,举行集体祭奠。河北万全县今存一通石碑,碑文证实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晋义社还有这种丧葬和祭奠活动,祭品的糕点和肉食由张家口晋商各户提供。

张家口的孤魂庙,与武夷山的孤魂碑,都是清代晋商鲜为人知的遗踪。在数以万计的山西商人中,成大业者终究还是少数,业绩平平、维持温饱者大约还是多数,而更有一些走出黄土地后,在异地他乡成为孤魂野鬼,甚至成为被族人忘却的远行者。由此可见,晋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中,又包含了多少凄凉的故事!

易武茶思


说起西双版纳,人们想到的总是茂密的热带森林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其实,西双版纳在中国的普洱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了我国顶级普洱茶的最主要产地。西双版纳悠久的种茶、饮茶、贸茶历史,加之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孕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

要谈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文化,就不能不提到易武,这个让爱茶客们神往的地方。清朝在云南设立茶叶局,统管茶叶贸易,云南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一流制茶师手工精制,进贡朝廷。易武茶山的七子饼茶就是敬献皇室不可或缺的重要贡品,每年清明节以前的茶叶必须在完成进贡任务后才能上市交易。同时,由于地处普洱茶产区的中心位置,易武还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光绪年间,易武就已经成为了普洱茶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和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的易武,延续了昨天的历史:万里茶乡,依旧拥有着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茶园;边陲重镇,依然汇聚着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神韵,再现那“驮马铃儿响、青石路儿弯、云深茶儿香”的古镇印象。今天的易武,处处可见爱茶人,可以说是家家有茶具、人人是专家,以茶会客、以茶交友,彰显出易武人对茶的热爱和弘扬普洱茶文化的自觉。

从2010年开始,易武就开始举办民间的斗茶大会系列活动,文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斗茶大会动员起了全易武“七村八寨”的茶农们,大伙们围绕采茶、手工制茶、古树茶晒青毛茶开展擂台比赛。说起手工制茶技艺,它已经被认证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村选派的制茶能手们,用双手在铁锅里快捷地将新鲜茶叶进行操、抛、揉、翻炒、均匀杀青,将炒熟的茶叶放在簸箕里反复均匀地揉捻。评委们现场闻香、看色、揉捏检验,当场唱分、点评。各村寨的乡亲们、各地的茶商和游客们,各各踮足探首、屏息凝神,时不时要冲进组委会设置的比赛区,巴不得都像评委一般,当场抓把茶来评个究竟。易武的斗茶,斗出了全乡各村寨乡亲们争相提高茶叶品质的干劲,更斗出了茶乡文化的新景象。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新的马帮队伍带着来自云岭深处的普洱茶,伴着悠扬的驮马铃声,再次踏上了从易武前往北京的路途。人们重走马帮路,是为了把深藏在云岭大山中的普洱茶展现给中国和世界,让世人再次领略普洱茶的无穷魅力和文化内涵。(原题《易武的茶》)

贡茶之乡——易武


易武古镇座落在滇西南西双版纳州腊县的一个山梁上,古时这里是马帮的集散地,普洱贡茶之乡。

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涌入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之众(俗称:奔茶山),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茶林连茶林的格局。但因当时,茶山事端不断,清政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

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够茶,茶商才得复入。据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

《普洱府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园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既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据阮福查阅《贡茶案册》所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之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收茶瓶、缎匣,木箱等费……”。

贡茶极为考究,“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意为采办贡茶是天旨,是皇帝的指令,自己的事情再忙都得放弃,以采办贡茶为要。因为贡茶任务完成了,老百姓的茶叶才能上市,民间也才能贩卖。在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数百年来,易武作为茶马古道的陆路源头,既是普洱贡茶的主产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等集散地堪称普洱茶之都。

天门拟推茶圣陆羽标准像 今造像多缘自清小像碑


18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茶圣陆羽故里天门。在天门陆羽纪念馆,记者多方求证得知,馆藏文物清代“陆羽小像碑”,已成为目前多数陆羽雕塑形象蓝本。

“陆羽小像碑被称为‘镇馆之宝’,是留存在世最早的陆羽像。”陆羽纪念馆副馆长李俊介绍,石碑刻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访文学泉古迹,感怀陆羽,刻下“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

记者看到,碑文除右侧有一道裂纹外,保存基本完整。左侧刻有宋代黄州太守王禹偁的《题竟陵文学泉诗》以及陈大文等的和诗,右侧为陆羽像。陈大文所刻陆羽像,容貌年轻,眼裂大,鼻梁不高。人物身着袍服,神态悠然。李俊解释说,陈大文来到天门时,西塔寺内已供有陆羽像,他观看后,认为服饰不妥,便重绘了遗像并令人刻于石碑。此后,此陆羽像成为天门众多陆羽雕像的参考。1988年,陆羽纪念馆据此塑陆羽铜像,供奉于陆公祠。

“目前,天门有4尊陆羽雕像,均刻画青年时代陆羽。”李俊说,国内陆羽雕像至少有15尊,以浙江湖州和湖北天门两地为多。湖州是陆羽晚年生活地,雕塑形象以晚年陆羽为主;天门是陆羽青年生活地,雕塑形象清一色是青年陆羽。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茶文化专家欧阳勋介绍,目前有关陆羽的肖像,除了“陆羽小像碑”以及1933年桑苎庐藏版重刻《茶经》扉页上的陆羽像、明汪士贤刊本《茶经》中“陆羽像”外,至今尚未见于其他文献档案。其中,明汪士贤刊本《茶经》中“陆羽像”因与唐人头饰、服饰不符,一般不被学界采用。“‘陆羽小像碑’是一个参考蓝本。”他指出,在《陆文学自传》中,陆羽描述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自比三国时的王粲,个子矮小;又如晋朝张载之貌丑,后人对陆羽形象的塑造,显然添加了对于“茶圣”的崇敬意象。欧阳勋说,天门官方正在考虑将“陆子奉茶图”作为陆羽标准像向社会推出。“陆子奉茶图”将“陆羽小像碑”座像改为直立全身像,双手捧茶瓯示敬茶状,体现“客来一杯茶”的待客礼仪。(长江日报 )

易武贡茶的历史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树茶很纯、茶劲十足,香气挂杯且持久,耐泡,叶底鲜嫩,汤色金黄通透,看上去没有什么内涵,喝起来却使人大吃一惊,忘记不了。 易武茶具有很长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易武贡茶的历史故事。

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涌入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之众(俗称:奔茶山),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茶林连茶林的格局。但因当时,茶山事端不断,清政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够茶,茶商才得复入。

据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

《普洱府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园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既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

据阮福查阅《贡茶案册》所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之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收茶瓶、缎匣,木箱等费。

贡茶极为考究,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意为采办贡茶是天旨,是皇帝的指令,自己的事情再忙都得放弃,以采办贡茶为要。因为贡茶任务完成了,老百姓的茶叶才能上市,民间也才能贩卖。在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易武茶山的茶庄、马帮


易武在民国初年称为镇越县,也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当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也较具有知名度,如“同庆”号、“乾利贞”、“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安乐号”、“守兴昌”等,这些茶号除了茶叶买卖之外,都拥有自己的马帮,而这些茶号以“同庆”号、“乾利贞”号最具有知名度,这两家茶号在石屏老家还有茶号存在。

2002年我从易武与张毅先生坐车到石屏,共花了近两天时间才到达,只为了寻找这两家后代情况,当时他们行走的路线是从易武经曼撒至江城、元阳再到石屏,而某部分茶叶再由石屏运送到昆明,因昆明当时有一间石屏会馆,是当年石屏人落脚处,“同庆”号、“乾利贞”在易武不但拥有庞大的资产,在石屏老家更是富有。在石屏我们找到“同庆”号后代刘作楫先生,刘老是退休教师,现已八十几岁,他领着我们到“同庆”号老茶庄参观,我们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在老家(茶庄),他感慨的对我们说,在文化大革命时他们被赶出了老家,现在要都要不回来,只有认命了。“同庆”号老家就在他们现住房子的对面,是一间大宅院。因乾利贞、“宋聘”号有四位股东、我找到了两家,一是袁家、二是富家。袁家在石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袁嘉谷”先生是云南第一个被清代皇帝封为经济特元,也就是状元的人,在石屏、云南地位相当崇高,房子视为石屏的古迹,但可惜的是后代已不在石屏。我们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才找到富家。富美曾先生是惟一留在易武的一位,听说当时在易武当教师兼制茶,茶叶的工作都是由他大哥处理,当我们找到富家时,心中喜悦难以形容,踏人富家时,只见一位老太太在家,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富美曾的夫人,接着问富先生在不在家,他指着墙壁上的画像说,她先生两个月前刚过世,此时我俩心凉了半截,许多易武的情况因此也中断了,后来他儿子富源先生回来了,可是我们想了解的数据他们一问三不知,最后只好作罢,我就这样结束石屏之旅,后来我自己连续又走了三次,主要为了补充一些数据。

1994年在易武我和白宜芳先生与当时的龚乡长及几个干部先到落水洞附近找到茶马古道遗址,还请了当年为许多家茶号运送茶叶的罗德寿先生(现已八十几岁)他带着他的马匹扮成当年马帮的模样,再到茶马古道上拍摄照片。罗先生那时已经退休了,他的马也只帮忙运送一些简单的杂粮。罗先生当年走的路线大部份从易武到勐醒、勐腊,出老挝到越南,来回要一个月以上。另外我访问到“守兴昌”后代刘仲叔先生,他是刘葵光先生的曾孙,刘先生回忆小时候马帮驼茶的情况,马帮从曼秀落水洞一路绵延到易武,落水洞到易武有四至五公里之远,可见当时马帮及茶叶运输之盛况。易武除了罗先生以外,还有一位是现在易武乡郑副乡长的父亲郑文慧先生,他是专门帮乾利贞家运送茶叶的,郑先生回忆当时说他自己本身拥有两三匹马还有茶园,每当茶叶收成,他就将茶叶卖给乾利贞,而乾利贞也租用他的马将茶送到越南,每当茶叶运送出去都由马锅头带领,“乾利贞”茶庄的马锅头“胡小武”先生,(马锅头是带领马帮的头头)总是坐在马背上,权力相当的大。他们出门大约是七至八人,每人照顾五至六匹马,主要路线也大多由易武——勐醒——勐腊——老挝——越南这条路线,茶马古道还有一条是从易武——麻黑——刮风寨——老挝——越南。易武到刮风寨(老挝的边界才35公里)。还有一条是易武——麻黑——大漆树——曼撒——老挝——越南。或从江城——元阳——蒙自(当年法国设领事馆而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上火车——越南。[page_break] 

曼撒茶山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曼腊乡,在清代时期就相当有名,当然茶号也不在少数,只可惜由于时空转换,现茶号已不存在,且现址已非当年之曼撒,曼撒茶山海拔约1600米,老茶庄有好几家分布于此,最有名的茶号为陈云号,陈云号为曼撒茶区产量最多,也最富有,茶号主人为陈云贵先生,也称陈三,为了找寻后代,询问了两年才得知陈云号后代陈金文先生住处,陈先生后来搬到易武,才在易武找到他,更可笑的是陈金文先生的大儿子竟是我认识的好友,后来我问他为何他们家有茶号,他竟然不知道,他只回答父亲未曾跟他提起,陈金文先生回忆他十六、七岁时还帮父亲做茶,家中有十多匹马、牛有二、三十头。曼撒除“陈云号”之外还有“张震号”、“同顺号”、“德顺祥”、“赵国权”、“天顺祥”、“仁合祥”等几家,但产量都不多。

蛮砖(曼庄)茶山

蛮砖位于象明乡,进入象明乡首先必经蛮砖,以前进入蛮砖还必须经过一座重要的桥,叫“承天桥”,这座桥已是第三座,前两座已损坏,可是这座桥于2002年7月被无情洪水冲毁,真是可惜。当今“同庆”号主人刘葵光先生修复桥有功,被当时政府赐匾“见义勇为”。蛮砖茶山虽是六大茶山之一,但茶号并不多,只有“杨聘号”一家茶号在此地,但房屋已毁,“杨聘号”茶庄主人是杨聘三先生,当时杨家都将茶叶送到倚邦加工,因为“杨聘号”在倚邦也算是大茶号。蛮砖有一间老庙已损毁,庙宇的石刻还散布四周,而现改建曼庄小学,在我的询问下,曼庄小学的老师宋维扬先生是倚邦“美丽号”茶庄的后代,又让我得到宝贵的数据。

倚邦茶山

“倚邦”在清代时期就是县政府所在地,当时是由土司管辖,倚邦最后一位土司叫曹仲益,他的儿子现为勐海县政府工作,曹家在明末清初就从四川搬到易武。为了询问他父亲的事迹,特地跑了一趟勐海。土司的家在倚邦现已不存在,只留下房子的遗址。倚邦老茶庄很多,但倚邦老街曾发生过三次火灾,所有茶庄都已毁坏,现在倚邦房子都是重新改建的,1994我走路上倚邦,当时街上都是茅房,现在房子大都改建为瓦舍。来到倚邦就得谈到一个人,那就是“惠民茶庄”的后代郑祖虞先生,2003年在倚邦街上碰到郑先生,当时七十几岁,身体相当健朗,说话中气十足,为人豪爽,在他的叙述之下,在倚邦所发生的事情和民国时期的事他都非常清楚,所有茶庄的位置、马帮的运输路线都在他的记忆之中,他特别引领我到“惠民茶号”、“美丽号”等茶庄的遗址所在地,还说前面这条茶马古道从这地方可通到思茅——普洱——昆明。另有一条通曼拱再通老挝再到越南。使我对茶马古道又多了一点认知。后来我向郑先生他们家买一个揉茶石当作纪念。“惠民茶号”家里也只剩下一个揉茶石。倚邦的茶号大约有几家“惠民茶号”、“庆昌号”、“庆丰号”,“泰昌号”、“美丽号”、“杨聘号”、“大公号”、“云鹤号”、“鸿昌号”、“元昌号”、“盛裕祥号”。当然倚邦的事迹实在太多了,在此也无法一一说明。2004年我再度上倚邦找郑祖虞先生,遇到郑先生的大儿子,他告诉我郑先生上星期才过世,刚办完后事才回来,我听完之后心里相当难过,除感到世间的无常外,深知普洱茶界又少了一位老茶人。

革登茶山

“革登”这个名词现在已经不存在,现已改为“新发”,而另一个茶山“莽枝”已改为“秧林”,这两座山现已合为一个,就称之为“革登茶山”,茶的质量相当好,革登与蛮枝经我调查并没有茶号的存在,它的茶叶都是送至倚邦或易武加工。据说革登茶山有一棵很大的茶树,年产量可达几担,一担为五十公斤,我们一直在寻访这棵茶树,但它早已不存在,只找到了古茶树遗址,丈量它的宽度,有两人双手伸开这样大,有点不可思议。而蛮枝在清代有一百多户人家住于此地。经当地百姓带领大家到莽枝大寨,这里属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人烟稀少,到达目的地还要走大约三十至四十分钟的路程,进入大寨,老旧房子早已不存在,只剩下房子地基.四周还有许多古墓散落。来到蛮枝老庙,庙已不存在,也只剩下基座及一块石碑文,记载年代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三月上浣吉立。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也称为基诺茶山,是唯一不在勐腊县的一个茶山,它位于景洪市,这里的居民大多属于景洪市,多半是基诺族,这个茶山范围很广,基诺茶山与革登、蛮枝隔着一条罗梭江相对,而以前基诺茶山茶叶主要是这一个区域,靠近景洪市的基诺茶山茶主要销给勐海县的一些老茶庄。而勐海县这些老茶庄将茶叶从打洛送到缅甸,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支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