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怎么泡好喝?这样泡充分发挥岩茶风韵!

发布时间 : 2019-11-12
岩茶乌龙茶 乌龙茶岩茶 乌龙茶和岩茶

岩茶乌龙茶。

武夷岩茶最适宜用紫砂壶或陶瓷盖碗冲泡,正确的冲泡和品饮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岩茶的岩骨花香。

岩茶的泡法

1、择水

好茶需配好水,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的择水以山中的泉水为最佳,江水或溪水较山水稍微差一些,井水较江水又稍差一些。

同类型的水也有讲究,首选慢流的水源,不流动的水质,山中动物喝过路过会留下一定的浊物,以及掉进去的落叶尘土等不容易流走,水源不易更新,就会滋生细菌和病菌。井水则选择多人打过水的井,道理是一样的。急流的水也不可取,因水急容易卷进沙土之类的异物,水不好沉淀。

2、择器

乌龙茶的泡茶器具可以选用盖碗或者紫砂壶,盖碗泡出来的茶较紫砂壶更加鲜爽,也能泡更多道。紫砂壶因其材质,保温性能好,所泡之茶更加浓郁厚重,但茶不经泡。可根据需要取适合的泡茶器具使用。

品茶的用具建议是稍微有些高的白瓷杯,最好是有些光润细腻的,除了聚香效果好之外,纯白的底色也更容易观察茶汤,光润细腻的材质可以在唇与杯口接触的一瞬间增加茶汤的顺滑的感觉。

3、泡茶“三要素”

泡茶的三要素是:投茶量、水温、坐杯的时间

岩茶的投茶量一般是8g,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有些茶因为山场和工艺的原因比较浓厚,而来的客人喜欢淡雅一些的口味,这时候就可以减少投茶量,如果来的客人喜欢浓重的茶味则可适当地增加投茶量。

当然,我们常常不会特意去称一下茶来泡,虽然也会有小泡袋按量装好的茶,那如果是散茶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只能“目测”了,一般占普通盖碗的三分之二,条索紧结壮实的茶可少放些,条索粗松轻飘的茶就可以适当地多放一些,细碎的茶少一些,整粗的茶多一些。

冲泡岩茶的温度多在100度左右,只有烧开的水才能把岩茶的内涵冲泡出来。但我们喝的时候建议不要过烫,因为长期会对胃粘膜等造成伤害,也不可过凉,凉了茶的酸涩味就容易体现出来,不利于品味。

岩茶的坐杯时间需以茶的性质、喝茶人的口味及冲泡的性质做适当的调整。肉桂茶味浓烈,坐杯过久就会苦涩,不利于品味,陈茶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其内在发生变化,坐杯很久也不会苦涩,人们喜爱它的浓纯顺滑,这时就可以坐杯久一些。有的人口味清淡,坐杯时间就要缩短,而遇到习惯喝浓茶的人,坐杯时间就要适当延长了。岩茶的坐杯时间,还要根据不同的冲泡次数做调整,一般第一道几秒钟就要出水,第二道时间延长一些,第三道较第二道时间又更长,以此类推,可以根据茶汤的颜色推断是否可以出汤。

岩茶品饮方法

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茶味是任何茶汤都有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类似中草药的特殊味道。岩茶的茶味,比绿茶淡,比红茶黑茶浓。茶汤则比绿茶厚稠。但又不如普洱类黑茶,显的更清薄。如与同为乌龙类的铁观音相比,茶汤更厚稠,茶味更浓郁。所以,福建茶界比较岩茶与铁观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说法。

鲜: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曾经品过绿茶新贵安吉白茶,这种鲜感特别明显。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

滑: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滑”进或者“化”进喉咙和肚子。当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顺,但是因为岩茶茶汤较为浓稠,所以,滑或化就显的特别难能可贵。

岩茶不仅口感滋味佳,还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具有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等功效!

延伸阅读

岩茶怎么泡好喝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是非常不错的茶品,且饮用有诸多益处。那么,岩茶怎么泡好喝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岩茶怎么泡好喝?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具体步骤如下:

一、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四、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五、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六、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

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岩茶品饮方法

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茶味是任何茶汤都有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类似中草药的特殊味道。岩茶的茶味,比绿茶淡,比红茶黑茶浓。茶汤则比绿茶厚稠。但又不如普洱类黑茶,显的更清薄。如与同为乌龙类的铁观音相比,茶汤更厚稠,茶味更浓郁。所以,福建茶界比较岩茶与铁观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说法。

鲜: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曾经品过绿茶新贵安吉白茶,这种鲜感特别明显。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

滑: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滑”进或者“化”进喉咙和肚子。当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顺,但是因为岩茶茶汤较为浓稠,所以,滑或化就显的特别难能可贵。

岩茶不仅口感滋味佳,还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具有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多方面的功效,合理饮用对身体的好处是很多的。

武夷岩茶怎么泡好喝?这样泡最有味道!


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怎么泡?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1、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2、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3、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4、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5、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6、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

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总之,冲泡之后的武夷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