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族谱》中的安化茶故事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中茶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中茶 黑茶安化

【www.cy316.com - 中茶安化黑茶】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这是关于家谱作用的陈述。《沙湾彭氏五修族谱》(以下简称《族谱》)为民国31年彭国钧主修,是安化沙湾彭氏家族重要的史料,我们从仅存的数册族谱中,发现了一些与安化茶业有关的史料,这些藏在《彭氏族谱》中的安化茶故事,既见证了安化茶业的繁荣,也见证了彭氏家族以及彭国钧、彭先泽父子为安化黑茶所建立的功勋。

心系安化茶业的彭国钧

彭国钧,字全方,亦字泉舫,又号潜舫,晚年自号看春雨耕斋老人,《族谱》中刊登有攸县知名人士彭运斌所作的《全方先生事略》一文,文章从幼年及少年时代、教育、民意代表、党务、行政、地方事业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彭国钧的事迹。文中涉及彭国钧与安化茶业有关的内容如下:

1、追回被省财政扣留的茶捐,用于安化教育。“清末,安化于省设中学,先生任管理干事。县之茶行用捐岁数千元,久归省库,县人请之,收回充县学款”。

注:1910年,在长沙的安化同乡创办旅省安化中学,培养安化籍学生,彭国钧担任管理干事。为了办好该校,当时的安化政府以茶捐的形式,募集了数千元款项,存放在省财政,准备用于学校开支,由于学校在1912年并入长郡中学,此款项一直未使用,县里在彭国钧的帮助下,将该款项要回,补充县里的教育经费。

2、在安化酉州及褒嘉村购置田山、园圃作为修业农校的实习基地,在修业农校开设茶业科,培养茶业人才。《族谱》中记载:“民十六年,复任修业校长。积极谋发展,省垣购置房产,新开铺加购田业,安化酉州及褒嘉村购置田山、园圃共约二千亩为农场。而校基已固,校誉亦日以隆起,经办农学实科、农艺师资科、农艺科、园艺科、农村合作科、茶业科并附设小学三所。”

3、成立安化茶业维持会,组建茶农合作社;将湖南茶业讲习所迁至安化。《族谱》中记载:“安化茶叶岁产千数百万元,近感衰落矣。民元7年设安化茶业维持会,并请政府将岳麓山茶业学校移安化。抗战军兴,茶商裹足请求中央及省政府贷款采购,又组茶农合作社,以谋茶业之改良,促成茶砖内销,地方益以活动。”

注:文中“岳麓山茶业学校”即湖南茶业讲习所,1915年湖南省建设厅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操场旁,开设湖南茶业讲习所,1916年迁长沙岳麓山,1920年迁往安化小淹,1927年迁至黄沙坪,1928年停办,改为湖南省茶事试验场。

晚年从事茶业的彭怡舫

彭怡舫是彭国钧的弟弟。翻开长沙市修业小学的历史介绍,有这样一条记录:1903年,黄兴离开日本回到长沙,在明德、修业两校兼课,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修业创办人之一黄昌浚和彭怡舫等在校密制炸弹,准备参加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这条史料,在《族谱》得到了应正,《族谱》刊登了清朝举人、雅礼中学语文老师魏圣俞写的《彭怡舫先生六十寿序》,文中记载“继投长沙新军,充士兵;旋入胡氏中等工校,习简易职业;修业学校延充会计员。始与同盟会黄昌浚交好,参加革命运动。辛亥湖南光复之先数日,先生与黄君于修业秘制炸药。未几,黄君以功显,先生口不言往事,亦未与黄君往来。”

辛亥革命胜利后,彭怡舫在安化、湖北武阳、新堤关等地任职。文中记载“先生倦游乃营茶业,操奇计,赢有所获,蔗境弥甘,具徵晚福”。

《寿序》介绍彭怡舫晚年从事茶叶经营,富甲一方,由于史料所限,其具体经营情况暂时无法知晓。

刊登在族谱中《安化黑茶序》

《安化黑茶》是彭先泽的一篇重要著作。他为该书作序,《族谱》全文刊登,可见它的重要性。

彭先泽早年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从事水稻研究,他的译著很多,如《稻作学》《气象学》《水稻之育种与遗传》《今日之作物育种问题》《辽吉黑三省之稻作》等,为何在《族谱》中仅仅刊登了《安化黑茶序》呢?

从序言中不难找出答案。序言记载:“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奉令襄办湖南省茶业管理处处务。九月衔命来安化兼办试压茶砖事宜,就江南坪租屋设厂工作。一年以来,对于黑茶悉心研究。惜乎安化黑茶鲜有典籍可考,采制方法如何,运销情形如何,贸易状况又如何,千数百年之黑茶市场,有何不当情事,究应如何设法改进,必为我茶业界同人亟求了解之各问题,而皆茫然无所寻释也。爰于公务之暇,或考之书史,或寻阅碑石,或询之乡叟茶工,经八阅月之时间,编述《安化黑茶》一书,内容务求翔实,文字不暇藻饰,或亦可供研究茶业者之参考焉。”短短的一段文字,交代了写作《安化黑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经过,彭先泽不愧为对中国黑茶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第一人。

有意思的是,《族谱》刊登的《安化黑茶序》结尾为“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吉日,湖南茶业管理处副处长兼砖茶厂厂长彭先泽谨识”,而我们平常见到的《安化黑茶》一书中序言的落款是“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彭先泽于安化江南坪砖茶厂”,两者有所不同,《族谱》中的落款显得更为正式、全面。

仇鳌赋诗沙湾渡

小淹镇沙湾渡口是交通要道,运送黑茶和货物的必经之地。《族谱》刊登的“沙湾续八景”把沙湾渡口“渡头湍激”作为一景。

记载如下:“沙湾渡口为上下通衢,东自益阳、宁乡,西至新化、溆浦、沅陵等县,往来旅客悉由之。因水之廻环湍激而渡头较险,自昔渡口凡三,曰上渡头、曰中渡头,今之通行则下渡头也。族人于此有规定:水涨时,非年富力强习水性者不许驾船。船有选择,载人有限制,慎之也。然为交通要道,行旅仍络绎不绝,茶业盛时,尤有熙来攘往之概焉。”

民国参政会参政员湘阴籍人士仇鳌是彭国钧的朋友,《族谱》刊载了他所作的《沙湾续八景诗并序》,诗中《渡头湍激》如下:“沙湾渡口看熙攘,上去辰阳下益阳;香茗年时行万里,好编食货叩兴王。”诗中描绘了沙湾渡口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注:《族谱》中刊登的“沙湾八景”分别为:香炉接汉、青兕廻澜、白沙凝屑、璇纹绕秀、灵璧挥甘、渔火连宵、仙岩霁晓、笔架凌霄;“沙湾续八景”分别为:一水长环、五村隐列、渡头湍激、溪口回旋、渔舟晚歌、稻田春雨、江边陶墓、山麓彭碑。

彦清公捐田为茶亭

安化是山区,古时候交通运输非常不便,运送茶叶等货物靠肩挑马驮,翻山越岭,十分辛苦。于是,人们修建茶亭,煎泡茶水,供挑夫、行人歇脚休息,饮茶解渴。

茶亭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没有收入。它的运转大多依赖乡民赞助或作为地方上的开支。为了保证茶亭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绝大多数茶亭拥有一块自己名下的山林或田产。这些山林或田产的取得,一般由当地的乡绅、富豪捐赠。

沙湾彭氏族人也不例外。《族谱》中刊登有《彦清公捐田施茶碑序》和《沙湾渡口茶亭序》两篇文章,详细记录了彦清公捐田兴建茶亭,维持茶亭运行的史实。

《彦清公捐田施茶碑序》一文结尾记载:“计批白沙溪牛寨湾水田六丘以为施茶之资,永远不准变卖。”

《沙湾渡口茶亭序》全文如下:“沙湾渡口,通衢也。倦者憩于斯,口渴者饮于斯,茗战数杯,舟浮一叶,倦舒而渴亦解焉。葢自九乡各姓设议(义)渡,我祖彦清公施香茗口碑,堪千古矣!维思北岸虽有茅店,沽酒或愁无钱,而烹茶亦无胜地,爰建小亭于南岸,以便憩者、饮者,村之诸君子赞且贺,曰宜呼为憩饮亭。至于木石瓦甓、工资身任者不书,而基地乃陶芭庭所施也,并记之。咸丰丙辰嘉平月上浣吉日。俢主里人彭豹章自序,房弟国学文章酉山书,石匠本邑龙四聪刊立。”

史料千秋,不知茶亭是否还在?

茶经网小编推荐

王华:彭先泽之安化茶采摘


王华:彭先泽之安化茶采摘

洪水过后的安化,群山间氤氲着一股躁动的气息,以至于七月下旬的安化行始终回荡着一种不安的情绪。或许是因为市场对于安化本地茶需求过于强劲的缘故,原本早该静心息养的安化黑毛茶生产竟然还有持续的迹象。

关于安化黑茶的采摘,中国黑茶的理论之父--彭先泽老人在其撰写的《安化黑茶》一书,第六章“采摘”篇中,有过非常清晰而肯定的论述:

【安化茶树于移植后四五年,开始摘叶,头二年只摘春茶一次,第七八年后,枝杆茂盛,生育健全,可以大量采摘,采摘时期,分春茶、仔茶、禾花茶、及白露茶四次,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仔茶,水稻开花时采禾花茶,白露前后摘白露茶。通常每年只摘一次,多至两次,其摘三次或四次者不多见,良以采摘次数加多,有碍茶树之生长,茶农非迫于生计,不愿摘叶三次或四次也。】

很明显,七月下旬过后该是水稻花开的时候了。是什么原因让早已脱贫的安化茶农在非迫于生计的情况下,冒然开采禾花茶?难道仅仅是一个需求强劲可以释怀的吗?何况以现代茶叶的出厂要求,禾花茶如何可以满足国家明文的质量标准?经验告诉我,一旦自己所关切的行为准则中出现按理工类思维逻辑无法理解的现象,小心谨慎之余,最好的消遣自己心绪的方法就是:不追问、不纠结。

生活对于一个如我一样微不足道的茶人,最闲适的精彩莫过于分享喜悦,无视纠结。毕竟一个茶人可以做的永远不过是“穷则独善其身”,也就不必考虑“达则兼济天下”的事了。

既然已经论及采摘,不妨顺着彭先泽老人的思绪往下读,权当了解一下安化茶叶的采摘方法。

【采摘方法:系用一种半月形之小铁刮,俗称茶摘子,铁刮后部,有长约二寸之铁柄,柄上套棕圈,摘叶时,左手攀茶树枝茎,右手食指套入铁刮之棕圈内,再用拇指相互活动,在茶枝上摘下茶叶,盛于所负之布袋(俗名叉口)或篾篓内,茶农摘茶时,互唱采茶歌,相与忘其劳倦,虽其歌句,多男女相悦之词,然以鼓舞工作,增加收获,古诗云,采茶歌里春光老,即此谓也,民间文艺,亦足供观风问俗之留意焉。】

彭先泽笔下的茶摘子至今还用,尤其是善于采摘春茶的后乡茶农们,几乎人手一个。至于劳作的喜悦,千百年来,早已超越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范畴,采茶之劳作更是如此。所以才有“采茶歌里春光老”的欢喜。可惜,彭先泽老人熟悉的采茶歌已不再流行。以七月为例:“七月采茶秋风起/山中夜月凉如水/请看牵牛织女星/人间天上两欢喜”。如今的茶农们不但不承认“牵牛织女星”,更不相信“人间天上两欢喜”的美好采茶愿景了。

关于当时的人均采茶量多少,茶园组织采茶的具体形式,以及采茶的报酬风俗等,彭先泽老人也有详细的记录:

【采摘茶叶之多少,因茶叶之粗细各有不同,采摘粗茶,每人每日多至七八十斤,细茶则仅采得数斤而已,采茶工人无男女老幼之别,笨拙者采叶斤数必少而工资必较低,故每人每日工资,现在自六七角至一元不等,而饭食仍由茶户供给。开园(即开始在茶园采摘)收园(即在茶园采摘完毕)及初一十五两日,均须另给肉食,谓之“神福”,亦有以茶叶斤数工资者,多妇女幼童为之,而茶叶每斤工价之多少,亦视茶叶之粗嫩为标准,最近茶叶每斤给工资三分或四分者有之。

至于茶树每亩之摘叶量,仍以茶园土壤地势、茶树年龄、生育状况以及耕耘、肥培、管理方法而有区别,其优者每亩可摘春茶八九十斤,仔茶约百斤,次之无论矣。】

感觉起来,当时的采茶之事,虽然清苦,却不乏其乐融融的意境。尤其是“神福”留下的场景,对于不谙乡村生活的都市茶客而言,不亚于独步于披星戴月的山水间,那种喜悦,恬静而悠长。

为此,我愿意一如既往地为安化祈祷,祈祷洪水过后的安化,早日远离动荡不安的躁动,早日还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山”之境。

阿门!

2020安化黑茶文化:纪念黑茶功勋彭国钧、彭先泽父子


安化黑茶文化:纪念黑茶功勋彭国钧、彭先泽父子

感恩先贤不忘先贤——纪念黑茶功勋彭国钧、彭先泽父子

可以说,无论是写安化茶叶史,还是写中国茶叶史,都不能绕过彭国钧、彭先泽父子。一个是现代茶叶教育的先驱,一个是历史上把黑茶实践上升为理论,出版黑茶理论著作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第一块黑砖茶的创制者,是中国黑茶划时代的里程碑人物。

彭先泽,其所以是中国黑茶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一是因为他把黑茶从作坊式生产带向了现代工业化生产,二是因为他开创了黑茶理论研究先河,第一个出版黑茶专著。

去年的上海世博会,湖南省唯一进入了“联合国馆”的产品,就是我们安化黑茶中当年彭先泽创立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我们的事业,能够有今天,我们必须以十二分虔诚的心,十二分感恩的心,铭记先贤,铭记我们白沙溪的创立者——彭先泽。

白沙溪——作为中国黑茶的标志性品牌,现代黑茶的发祥地,它不仅仅是安化人民的骄傲,不仅仅是湖南人民的骄傲,它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在我们纪念彭先泽先生诞生109周年的时候,我们又获得一个喜讯:白沙溪茶厂的老厂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在文物的法律保护级别上,与北京故宫处在了同一位置!

不忘先贤,感恩先泽。拥有员工七千人,骆驼二万头的著名晋商商号“大盛魁”,在兴盛的三百年里,每年的正月初一,商号里所有人要喝一碗米汤,来纪念创业的艰辛,铭记创立者的品德,感恩先辈的功德。我们白沙溪人,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创立者,不能忘记七十多年来,为白沙溪发展立下过功勋的每一个人。

感恩,是白沙溪的品德之一,也是白沙溪的文化内涵之一,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扶持白沙溪,支持黑茶产业发展,让安化黑茶走遍天下!

毛主席与安化黑茶的故事!


“毛主席也喜欢喝咱们的安化黑茶”勤劳智慧的安化人民终于找到了黑茶与毛主席的故事。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1917年暑期,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为了解社会,肩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使命,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长沙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两人各带一把雨伞,一个跨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

当时他们穿一身粗布衫,赤脚着草鞋,这和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破旧衣衫的装束别无两样,他们自认为是出来体验“叫化子”生活的,衣衫破旧,这样既可避免对方感到唐突而回避,又可交友,有利于对社会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出发这天,萧子升曾在日记中写有一诗,体现了这次出行“游 学”的装束: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河山千万里,为何整顿仗空拳。

毛泽东与萧子升没带分文在身上(毛主席历来不喜欢身上带钱,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行程近千里。

后来毛泽东写的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很多素材都是来源于这次的调查。

到安化县城后,毛泽东在这里看见店铺、茶馆林立,茶商云集,热闹非凡,尤以黑茶馆引人注目。

他们到一家“来去茶馆”后,顿时被这里的人气所打动。毛泽东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

说完,毛泽东和萧子升在茶馆坐下,两人各要了一碗黑茶,闻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连称:“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茶馆老板听了两个外地口音的年轻人表扬自己的黑茶,高兴不已。询问后,老板才知道来人是来自湖南一师的毛润之,萧子升先生。交谈后,他对这两位有学问的年轻人非常钦佩,并请他们书写对联一副,毛泽东顿时信口拈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茶馆老板看了这副一挥而就的对联,非常满意,不仅茶钱免了,还送给毛泽东他们两块银元。有了这两块银元,毛泽东便在县城梅城街上摆上桌案为过往百姓书写对联。这样也为毛泽东搞调查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也赚到了不少银元,还练了书法,真是一举三得(说起来,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安化练出来的)。

毛泽东回校后,得到了一师师生的赞赏,读过他的游学笔记的同学,称赞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东坪“禁碑”与安化黑茶的故事


东坪“禁碑”与安化黑茶的故事,东坪是现在安化县城的所在地。东坪与资水沿岸的江南、唐家观、黄沙坪、酉州等集镇是过去“茶马古道”的起点,称为茶马古镇,亦被史学家称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东坪是随着茶业的发展而兴起的集镇。早在宋时,就有茶叶交易市场。(《安化县志》载:“宋置县后,遂立茶场”。)

如大中华茶厂,设东坪周家咀,创办于1946年,制造的红茶黑茶运销广州;1942年湖南最早的 国营茶厂安化茶厂,就设在东坪西州。

解放前安化的县城在梅城,但这个地方缺水,解放后,主政者将安化县县城搬到了资江边上的东坪镇。

我在这里浓墨重彩地描述东坪,并不是因为它是县城所在地就拍马屁,而是因为这里出土了一块黑茶“禁碑”"。

这个“禁碑”的内容,大多是关于行商们在贩卖黑茶过程中的条条框框,类似我们今天的《食品安全法),为了做到更加深入人心,当时的安化县令还将其刻录在石碑上,这就是现在出土的黑茶禁碑。

明清随着茶业的兴旺,茶市弊生,影响安化黑茶品质,如掺水、掺泥沙、掺籽茶、掺茶末茶梗;茶行与茶商,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收劣质“外路茶”"掺入“道地茶”,有大秤短报、抹尾、短折、打板杀价剥削产茶户等行为。

为确保安化黑茶的质量和信誉,维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历代政府都重视对安化黑茶的保护和管理。

明万历年间,就出台了黑茶贸易章程,颁布遵行,这被视为湖南茶事的规约之始。

清雍正八年(1730年10月)专立苞芷园(在安化小淹镇,世界黑茶发源地)茶叶禁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定安化引茶章程。

清乾隆时湘抚陈文恭奏立章程,"旋令安化岁输贡茶”",规范贡茶管理;“安化县知事,每年于谷雨节后,例须亲往沿资江一带,弹压茶市"。

清嘉庆年间,安化县知事刘冀程,禀请颁布发库秤,铸成铁码,归包时,每包重量也有规定。

清光绪二十九年《安化九乡茶规》(附录一)和民国八年(1919年)(东坪镇吉祥寺前立黑茶禁碑)规章的订立与施行,规范了茶农、茶贩、茶行、茶商等人的行为,确保了安化黑茶的品质好,使“安化黑茶"在西北等地声誉远扬。

这些规章制度的确立,不仅对安化黑茶这一品牌保护、提升起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苞芷园遗留的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茶叶禁碑”,距今近280年了。当时茶业兴旺,茶市弊生,苞芷园茶叶禁碑上书8条,共计500余字,这些文字主要是关于禁止掺假、短秤、革潮,禁止“贩运异属草茶,拥塞本地"及越境私贩等不法行为的记载,是安化黑茶兴盛于明清的历史实物的见证。

风雨永锡桥与安化黑茶的的故事


风雨永锡桥与安化黑茶的的故事,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构风雨廊桥,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

此桥长八十余米,三十九间,为清光绪年间“九乡”百姓捐资修建。当时,由于整个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与“后乡",新化通安化的必经之路。

往来茶商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浪费了大把时间。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数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志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

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是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间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屋面盖瓦,以蔽风雨。

让我们在边喝黑茶边享受人生的时候,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陈五芝、陈德慧、贺孔佩、龙桂成、董祥徴、贺隆益、胡国英、陶径陶茂光为主修。

石匠莫本盛、唐光照,锯匠曾时辉、彭春阑、陈湿阑,木匠余绍先,瓦匠陈令元。

在上海世博会上,湖南黑茶馆中有一块世界上最大的黑茶砖,这块黑茶砖是由安化县常务副县长李晓跃创意,黑茶砖的正面是(桃花源记》,背面则是永锡桥的全景图。永锡桥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永锡桥不仅是安化黑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更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

1939年11月的一个晚上,一支30多人的红军小部队,趁着夜色悄悄摸进了洞市的锡潭湾。贺龙将军率领的第二军团正在云台山等着与这支部队会合。

去云台山就必须过麻溪河上的永锡桥,桥上有国民党民团把守。如强攻夺桥,不仅会引起我军伤亡,还会引来大批敌人。于是红军分队队长找到了当地的一个五十多岁、人称吉爹的大伯,一起商量过河的良策。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吉爹突然看到屋里堆放的茶叶,眼前一亮,想到办法了。

吉爹马上联络村民、乡亲们一听红军要过永锡桥,二话不说,把家里的黑茶全部翻了出来,又牵了十几匹马,大家装扮成茶商队,顺利地在第二天黎明前过了永锡桥。

红军紧紧握着古爹的手,准备告别。这时候古爹从马背上又取下一支篾片捆扎的花卷茶,送给了红军,代表了乡亲们的一番心意。

据说后来红军在长征时,过草地,这支黑茶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战士们误食有毒的野草,腹泻腹胀时,喝点黑茶就解决了。

后来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一支当时的安化黑茶,讲解员一次又一次地讲述黑茶与红军深厚的情感故事。

清代两江总督与安化黑茶的故事


安化地灵人杰,从安化茶乡孕育出的名人,对安化茶更有至深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深情。他们情系安化茶,品饮家乡茶,在推动安化茶和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陶澍的家乡安化小淹。在资水沿岸,到处都是茶山、茶树、茶园;育茶、采茶、制茶是当地茶农的主要劳动:出售茶叶,更是农民的一笔大宗收入。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特别是每年谷雨节前后,正值茶叶收获季节和茶叶加工的紧张时刻,茶农全家出动,妇女上山采茶,男人加工制作,小孩也未闲着。陶澍从小手巧,是采摘茶叶的好手。每天清晨,肩背竹制的背篓,胸抹方形围巾,踏着晨雾,上山采茶。这时,妇女和儿童们你歌我唱,比歌、对歌满山遍野,一片喜悦,阵阵欢情。

陶澍对茶区的生产、生活了解深刻,在他的文集中有许多描述少年时采茶、制茶、品茶的情节和体验茶农生活的诗。

《芙蓉·江竹枝词》等诗,就生动描写了茶女采茶的欢乐场景: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身背竹篓上山岗,白云深处歌声昂.

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词中的芙蓉山在安化县境内,主峰1472米,高山云雾缭绕是安化出好茶的产地之一。然而最盛者,莫过于安化县境内“上下百余里间,万山重叠,茶树林立”的资水两岸的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唐家观、黄沙坪、东坪、酉州、云台山、马辔市等古集镇所属的“六洞茶”、“高马二溪茶”、“云台山茶”等地域优质茶业产地。

清时安化盛产红茶和黑茶,红茶洋人喜之,黑茶行销西北各省,俄人亦有购用者。春夏茶市既开,男妇云集,昼夜行人不绝,其繁盛不减通商大埠。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师之家,少年随父陶必诠就读,发奋有志,成绩迥异。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学,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编修。历任布政使、盐政史、巡抚等要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迁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于督府,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于政务,手不释卷,善于发现和举拔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龚自珍等,均成为一代名臣和学者。

在陶澍故里,现在还保留与陶澍有关的景观有:印心石屋、陶澍陵园、仙龙吐珠、风雨迎宾、仙蛙对峙、纱帽传奇、七星闪光、龟蛇戏斗、石龙过江、三公抢印等,引得无数游客留连驻足。

陶澍作为一代名臣,文学功底深厚,且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节,陶澍邀请在京的消寒诗社成员吴嵩梁、陈用光、谢阶树、胡承洪、钱仪吉、朱兰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饮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长诗一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特色,历史及其生长培育,堪称安化茶的史诗: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蘖。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勒勒。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黑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偏山岂。

晨穿苦雾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

诗中“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写的正是一种用一个特别侧边开口和篾篓装着,长年吊在火炕梭筒顶端让烟熏的茶叶,就是茶农自饮的黑茶,有的当年饮用剩下的一放就是多年的陈香茶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反映了茶农采制茶的辛劳与作者的深情感慨。

此诗一出,与会者纷纷唱和,一时传遍京城,安化茶也跟着享誉京师和北方各省。北京、西安、武汉、长沙等地茶馆、茶行也纷纷挂“安化名茶”的招牌。

陶澍的咏茶诗,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和品种,引起了东南各省茶叶产地的兴趣和仿造。如消寒诗社成员钱仪吉将陶澍茶诗带回浙江家乡传播。绍兴、嘉兴等地茶商、茶农即到安化聘请有技术的茶农、技工到浙江指导茶树培育和茶叶的制作加工,直到现在,浙江一些茶场、茶厂的工人技术员、专家都有安化人,或安化人的后代。浙江农业大学茶叶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刘祖生就是安化籍人在浙江的杰出代表。可见安化茶叶畅销全国,甚至饮誉海外,与陶澍对安化茶的重视和推广分不开,与陶澍茶诗的宣传和影响分不开。

从茶乡走出去的陶澍,最喜饮家乡茶,且对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大量的咏茶诗文中可以看出。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在诗中,陶澍除了表达对家乡茶的特殊感情外,对安化茶的独特品质也有独到的见解。自宋时就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说明安化茶的质量比外地茶犹胜许多,“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说明安化茶的口感和气韵更为深沉和刺激,把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这首茶诗说明茶的功效能调和肠胃中的盐碱酸,可以消除邪恶疾病,是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的生命之茶,遂不再有任何过分之举,诚心与内地人民和睦相处。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是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

陶澍在诗中借用卢仝七碗茶诗中的“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是为饮茶的至高境界。

“黑茶”是安化的代名词。清朝大臣陶澍当时所饮之茶也许就是“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独占一枝春”中的雀舌和龙芽,相当于当时黑茶散尖茶中的“芽尖”和“白毛尖”。安化县高级农艺师(茶叶专家)廖奇伟先生说:陶澍对安化茶的品味

己达到至高境界,这与他个人的品格涵养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分不开的。自唐时的“渠江薄片”到统治西北市场几百年的边销茶历史,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安化黑茶的品质和声誉。

2020网购安化黑茶:方便省心背后的故事


网购安化黑茶:方便省心背后的故事

电子商务已成趋势。传统产品如安化黑茶,也开始在网络舞台展现风采,黑茶龙头企业怡清源早在多年前就进入了淘宝网与淘宝商城,建设了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服务深受好评。安化黑茶如何打包,如何出货,怡清源物流部相关负责人给大家现场演示:

怡清源物流部姚晃湘(图中)为大家示范打包。

图解打包全过程。

安化黑茶产品包装比较特殊,打包不易。顾客担心:不少茯砖茶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包装简单,就一张纸,运送过程中会不会损坏;安化千两茶这么大,运送不方便,发货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怡清源电子商务部工作人员姚姐亲自为大家演示如何打包茶叶,细致之处让人感动。包裹严实的茶叶,出现在顾客眼前时,仍旧和出厂时一样完整精美。

姚晃湘介绍说,为了让顾客获得良好的网购体验,他们在打包、出货的时候十分谨慎,希望网上购买安化黑茶,能成为一件方便、愉快的事情,而不用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就是提供服务,以及更好的服务!”

《安化黑茶故事绘》50个黑茶故事主要目录


《安化黑茶故事绘》50个黑茶故事主要目录

一、茶亭茶桥篇

之一“状元茶”的来历

之二陶澍题洞市“甘露茶亭”

之三左宗棠茶亭教顽童

之四师徒斗法修茶亭

之五陶澍永兴茶亭立亭规

之六桎木坳茶亭的传说

之七永锡桥上过红军

之八张果老帮建镇东桥

之九思贤桥下镇孽龙

之十彭先泽桥头招茶工

二、茶山茶园篇

之一神农种植大叶茶

之二黑妹梦仙做黑茶

之三少年陶澍茶山逸事

之四杨开智育茶记

之五阙传芳茶山采风写新戏

之六祭拜茶山土地神的传说

之七晋商听歌进茶山

之八黑茶之乡苞芷园的来历

之九竹筒茶水送红军

之十高马二溪茶山的传说

三、茶镇茶市篇

之一茶马古镇黄沙坪

之二大中华茶厂护厂记

之三洞市茶镇的传说

之四“如愿炭行”里的神秘客人

之五乾隆欲巡“小江南”

之六金鸭婆驮酉州的传说

之七小淹与茶结缘的传说

之八晋商舍茶保诚信

之九知县弃官做茶商

之十茶钟铸就万世情

四、茶行茶房篇

之一白沙溪水孕黑茶

之二茶仙“鬼打弯”救洋商

之三人间茶行“天来香”

之四祝寿献茶创茶行

之五茶姑报恩传茶技

之六横空出世“千两茶”

之七烘房飘香七星灶

之八黑茶由来的传说

之九茯砖茶里的奥秘

之十黑茶晾置的由来

五、茶事茶趣篇

之一黄自元殿前借茶避祸

之二茶馆里的奇遇

之三体操名将的黑茶情结

之四茶火炬问世的神秘传说

之五擂茶声里相儿媳

之六千两茶号子的由来

之七罗绕典斗茶赢盘资

之八曹教授的黑茶情缘

之九茶马古道上的异国客人

之十旯旮里淘出来的天价茶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彭氏族谱》中的安化茶故事》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中茶安化黑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