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源于武夷岩茶之说

发布时间 : 2019-11-12
岩茶乌龙茶 乌龙茶岩茶 乌龙茶和岩茶

岩茶乌龙茶。

工夫,《辞海》中有这样几种注释:

1.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

2.工力、素养;

3.谓工程夫役;

4.空闲的时间。

在潮汕话中,“工夫”一词是指讲究作做事方法的意思。“工夫”与烹茶品茶方法联系在一起,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又据《中国文化百科》记载:“‘工夫茶’,中国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最为流行,是清代以来继唐宋茶俗而新兴的一种茶道。”

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茶名。谓乡人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主,栋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安溪为下。在这里,工夫茶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之一,凡是制作精良的岩茶,都可称为工夫茶。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清代文献: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下卷“茶之出”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洲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年),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说到:“岩茶中最高者日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茗香……”上述文字所记载的工夫茶,是指茶种,因制工精细而得名

在我国众多的茶类中,为什么独独称岩茶为“工夫茶”?

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续茶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岩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后鹿,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中,花费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释超全用“心闭手敏工夫细”来形容。这也是武夷岩茶得名“工夫茶”的原因。因为制作精良而著称为“工夫茶”的武夷岩茶在明代已成为名茶,不仅在国内深受青睐,在国外也普遍受到欢迎。17世纪初岩茶开始远销欧洲。清代时,岩茶供不应求,岩茶工艺也随之广泛流传。嘉庆时,与岩茶制作工艺相同的半发酵茶类都沿用工夫茶的口称,以工夫茶种为名。

精选阅读

潮汕工夫茶怎么样 说说工夫茶的那些事


说道工夫茶,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城市就是潮州,这是一个家家户户都品茗工夫茶的地方。也许你会问,说了半天的工夫茶,到底是什么茶呢?其实工夫茶就是冲泡极为讲究的茶,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冲泡与品茗,这就是工夫茶。

工夫茶的冲泡实乃真是一门学问,品饮的功夫要足。最早记载品饮工夫茶的历史,从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开始,书中对于工夫茶的形容是“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从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工夫茶,真是一件费功夫的事情。

潮汕、闽南一带的工夫茶,其实和清朝年间的工夫茶极为相似的地方,无论是茶叶、茶具到货后的掌握都很接近。工夫茶的冲泡,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饮茶习惯,它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对于潮州当地人而言,工夫茶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民俗,融入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礼仪与沏茶技巧等,这是深入当地朋友中的一种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潮汕工夫茶有些麻烦,喝茶嘛,哪有那么多闲工夫要做,不过作为潮汕当地人,祖祖辈辈的文化就是这样一路传承下来的,对他们来说,不单是接待亲朋好友的一种礼节文化,也是骨子里的一种骄傲。作为旁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但是亲自品茗一杯潮汕工夫茶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百结愁肠。

“工夫茶”与“功夫茶”


工夫茶or功夫茶

工夫茶,常被误传为功夫茶,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何也?

如果引经据典,其实工夫茶和功夫茶都能在文献中找到依据。甚至在1997年版本的《汉语大辞典》中,两者被合为一个条目,释义中说功夫茶,亦称工夫茶,闽粤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

然而,之所以现在业界更多地认可为工夫茶,则是基于更深一层的论证。

普通话中,工夫和功夫同音,《现代汉语词典》里两者同一条目,释义有四层:1.占用的时间;2.空闲的时间;3.时候;4.本领和造诣。但下方注明,在1、2、3的义项里,多使用工夫,而第四个义项则多使用功夫。

回到潮州方言里,工字音为刚,而功的音依然为功。在语义上,潮州人若说一个人十分工夫,指的是这个人做事十分精细、周到。正如工笔画的工,不能写做功一样。

传统工夫茶,因为器具精巧、方法细致,礼仪周全等诸多因素,在内含意义上,更符合潮州人所说的工夫。

器具之工夫

以品杯为例。《潮州工夫茶经》中道:不薄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意思是茶杯质地薄,才易诱发茶香;呈色洁白,才能衬托汤色。其外,杯还以小而浅为佳。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具很多,有所谓四宝、八宝、十二宝之说。普遍使用的是四宝:小砂锅(古称砂铣铫,雅名玉书煨)、红泥小火炉、紫砂小壶或本地枫溪产朱泥壶(俗名冲罐、苏罐)、小茶杯(景德镇青花瓷若琛杯或枫溪白令杯)。

另外铜筷、羽扇、锡罐、竹箸、绞只炭,更有橄榄核炭者,琳琅满目。

方法之工夫

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品茶...每一个工序都讲究。

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等,孜孜研求,用以陶情悦性,消遣岁月。

这个工夫,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更在于烹制啜饮之闲情逸致,不但有冲泡、品饮的工夫,还有静心等待、细细消磨时光的工夫。

礼仪之工夫

传统的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三杯则成品,趣而不杂。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据说这种习俗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敬自家人。待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煮茶冲茶者,俗称柜长)才可以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立即换茶,表示欢迎,否则被认为是慢客。换茶叶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但遇到饮茶时间过长或是互相的话不投机,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知道这是主人在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辞。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有人认为,命名一般以初始命名为准。

茶学界公认的工夫茶最早记录是《潮嘉风月记》,书成于1793年。而施洪保在《闽杂记》里所说的功夫茶书成于1858年。论先来后到,也应该是工夫茶为胜。

凤凰单丛茶的故乡在潮州,在那里,喝茶叫吃茶,茶叶叫茶米。喝茶是和吃饭一样的生活必需品。

纵然是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