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肉桂茶有什么历史渊源?有哪些优良品种?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乌龙茶有哪些品种 黑茶有哪些 乌龙茶有哪些

乌龙茶有哪些品种。

历史

建国前,肉桂就被列为武夷十大名枞之一,其殊香雅韵,冠于其他名枞。20世纪60年代初,肉桂茶树由崇安县(即今武夷山市)茶科所自水帘洞引种于武夷天游,至80年代后期.肉桂茶园已遍布武夷山的三仰峰、马头岩、天游、双狮戏球、晒布岩、响声岩、百花庄、竹巢、九龙巢等岩峰,九曲溪畔也有种植。而今,福建北部、中部、南部乌龙茶产区,也有大面积栽培。

肉桂茶于1982年和1986年两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5年肉桂茶树品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1981-1988年,省科委与武夷山市茶科所签订的肉桂茶优质丰产试验课题,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支持下,试验结果确认肉桂为优质丰产型茶树良种。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夷山市约有肉桂2.9万亩,水仙4.2万亩,肉桂约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10.35万亩)的29%,肉桂和水仙合计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近70%。肉桂茶的独特品质风格与优良品种禀性、立地生态环境、农业技术、采制工艺密切相关。

优良品种CY316.cOM

1.肉桂茶具有优质乌龙茶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福建茶叶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乌龙茶良种选育积累了丰富经验,确认肉桂具有优质乌龙茶的上述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肉桂为无性系茶树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园,叶身内折,叶色绿或深绿,叶肉厚,叶尚软,叶缘略具波状,锯齿细浅。芽梢绿色,毫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3.0克。花冠直径3.0厘米,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开花结实率低。芽

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根据福安农校和双狮戏球肉桂茶园观察,在正常肥管管理条件下,定植二年经二次定剪,树型已有60%以上覆盖度,并开始初采[1]。肉桂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高,适制乌龙茶,品质优良。成品茶条索壮实,色泽清褐泛黄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或姜味,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明显,汤色澄黄或金黄清澈,叶底黄亮柔软,绿叶红镶边。

肉桂内含物成份较丰富,其中碳氮代谢适中,水浸出物、醚浸出物含量在一般水平以上,氨基酸、单糖、双糖含量较多,各种儿茶素组成含量比例协调。据测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氨基酸4.6%,茶多酚22.7%,儿茶素总量14.6%,咖啡碱3.8%,肉桂三叶驻芽梢干样含茶多酚25.41%,水浸出物39.00%,儿茶素总量179.43毫克/克。这些都表明肉桂茶品种具有适制乌龙茶的生化特性。据原崇安县肉桂茶课题技术组研究报告,肉桂茶香气主要成分为正辛酸,水杨酸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正丁酸,顺-3-己烯酸,吲哚,β-紫罗兰酮,顺-茉莉酮等,并指出其香气成分总含量和组成含量大于武夷水仙,为武夷肉桂高香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4]。

2.肉桂茶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1)立地条件

《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本是生长在南方热带地区林冠下的一种植物,在系统发育中已养成喜好漫射光、好温暖、好湿润、耐酸性土壤的特性。武夷山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650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肉桂茶树原产于武夷山内山,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年平均气温18℃~18.5℃,相对湿度约80%,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肉桂茶树生长于岩谷峻崖和幽涧流泉之间,常年林木葱笼,云雾缭绕,太阳直接照射少,多漫射光,构成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相互协调的自然环境,与系统发育中的生态环境极为相似,有利于茶树生育和茶叶中呈味和芳香物质的合成,孕育出肉桂的独特韵味和特色香型。不同地域条件的茶叶,其品质是有差异的。如武夷内山傍岩临水的肉桂茶”岩韵”明显,品质优于武夷山外围九曲溪畔所产的肉桂茶。

(2)地质土壤条件

明代万历徐勃《茶考》云:“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武夷山的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的“一之源”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烂石是风化完全之土壤;砾壤则是砂砾土。武夷山中的土系为烂石及砾土,即是陆羽《茶经》中所说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烂石、砾壤经风化后,为茶树提供丰富的钾、锌、硒等微量元素,适宜的地质和土壤,造就了肉桂茶的优异品质。

如果离开武夷山的内山种植肉桂,应选择地域、气候、土质与武夷山内山类似的生态条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土质适宜,属于“烂石”、“砾壤”,或即使是属于陆羽《茶经》中所说的“下者生黄土”,也可试种;通过人为布置生态茶园,茶、林、农、果、绿肥、牧草等多层次间作,创造适宜的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也可试种肉桂茶。如:武夷山市岩区边缘的赤石镇、福安农校、福安王家茶场、三明、永安等地,上世纪80年代及随后引进的肉桂茶,都取得成功的经验。

精选阅读

凤凰单丛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椐《潮州府志》记载,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已有900多年历史。潮州市保存树龄200年以上的古老茶树有3700多株,其中一株“宋茶”已有600多年的树龄。

相传南宋末年(1278年),宋帝昺(bǐng)南逃到潮州,路经凤凰乌岽山,口渴难忍,侍从识得茶能解渴,便从山上采得新鲜茶叶,让昺帝嚼食,嚼后生津止渴,精神倍爽,赐名为“宋茶”,传后人广为栽种。

潮州产茶有史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潮州府志》载:饶平县每年须贡“叶茶一百五十斤二两,芽茶一百八十斤三两”。由此可见潮州茶叶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凤凰茶由于品质优异,已经成为朝廷贡品。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饶平县志》载:“侍诏山,在县(时饶平县设三饶镇)西南三十里,四时杂花竞秀,亦名百花山,土人种茶其上,潮郡称侍诏茶”,又记“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而其品亦不恶”。清·康熙《潮州府志》也记:“今凤山茶佳,亦云侍诏山茶”。

古人种茶,从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长,采茶时则留顶芽以养护茶树,形成满天星散布状态规模不一的片片古茶林和近2万株大茶树的资源宝库,这既是潮州市产茶历史的见证,也是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库和保持良种优势的物质基础。清同治、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经过长期细心观察和实践,茶农从数万株古茶树中,选育出优异单株并加以分离培植,实行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单丛茶”由此出现。

由于发源于潮州凤凰山,历史上称“凤凰单丛茶”。由此可见,“凤凰单丛茶”正式得名,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经过这170多年的发展,凤凰单枞茶有十大香型,分别为:黄枝香、芝兰香、密兰香、玉兰香、桂花香、杏仁香、肉桂香、夜来香、柚花香、姜花香等。

闽南水仙有什么历史渊源?简介


水仙品种原产于闽北,清代道光年间引进到永春,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工。

产地

以后水仙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制茶方法吸取了闽北乌龙茶和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之长,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工艺,使水仙茶更耐冲泡,兰花香味更显,汤色更为黄亮。闽南的十几个县、市也相继种植水仙品种,都以永春水仙制法加工成乌龙茶。鉴于水仙茶已在闽南广泛种植加工,统称为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特征

闽南水仙品质特征:条索紧结壮实,色泽沙绿油润间蜜黄;香气清高幽长,具兰花香,汤色清澈橙黄,滋味甘醇鲜爽,叶底黄亮,肥厚匀整,连泡多次,香气仍溢于杯外,甘味久存。

功效

闽南水仙茶能活化自律神经,减轻压力;提高能量代谢;能浓解脂肪、降低胆固醇。

工艺

闽南水仙茶加工过程:晒青→晾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毛火)→整形(包揉)→烘干(足火)。

历史渊源

闽南水仙茶的历史悠久,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茶’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

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

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闽南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闽南水仙茶后由海外华侨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制闽南水仙茶。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茶”。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