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大白茶有什么特点?历史渊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 : 2019-11-15
九龙大白茶特点 白茶有哪些 白茶哪些有

九龙大白茶特点。

特点

大白茶产于中国云南省景谷县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树品种优良,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以产地特色命名。秧塔地处高山密林的云雾山中,气候温凉,种植历史已有150多年,今老种树尚在。白茶与其他茶不同,外形特白,卖样好,于是当地土官责令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成为稀有珍品。

大白茶适制多种茶类,制作传统晒青茶,以春茶为佳,谷花茶次之,尤以清明前最好,称明前春尖,制成炒青,烘青茶类,香气更好,毫色银灰,汤青绿。制成红茶:金毫显露,条索肥硕、口感甚佳。1981年,大白茶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被列为地方名茶良种。

历史

大白茶产自景谷县,海拔1600米。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

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有株基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第一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

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在封建王朝时曾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现在的大白茶已改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烘干而成。大白茶外形条索硕长壮实,银毫闪烁,形状优美。内质香气浓郁清鲜,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冲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兰茶瓣悬浮水中,令人兴趣盎然。

编辑推荐

秧塔大白茶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发展历史?


大白茶产地为云南民乐镇大村秧塔社、位于镇政府东南部距镇政府16公里处。茶园海拔1700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云南大叶良种。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最大的一棵茶树径围1.22米,主干直径0.28米树高5.8米,冠幅4.6米,当地现存活有100多株古茶树。

大白茶与其它茶叶有明显差别: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素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而著名于世。在清代,当地土官责令茶农精心采制、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成为茶中珍品,名声远播。

福鼎大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在封建王朝时曾制成龙须茶,大白茶产地为云南民乐镇大村秧塔社、位于镇政府东南部距镇政府16公里处。茶园海拔1700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云南大叶良种。

发展历史

在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前后,由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的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

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且长势良好。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第一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最大的一棵茶树径围1.22米,主干直径0.28米树高5.8米,冠幅4.6米,当地现存活有100多株古茶树。大白茶与其它茶叶有明显差别: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素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而著名于世。在清代,当地土官责令茶农精心采制、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成为茶中珍品,名声远播。

白茶是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历史沿革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六)景谷大白茶特点


接作者上文《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五)》。持久耐泡?琨哥,你不是说茶再萎凋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内含物质吗,为什么经过超重度萎凋而得的茶还会持久耐泡?这是因为茶在消耗掉部分内含物质的同时,也在降解纤维素等大分子等不溶于水的大型茶多糖,从而产生了新的可溶性物质。而且这些物质在茶体没有经过外力挤压破坏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溶解释放,所以茶更显得经久耐泡。经过充分冲泡后的叶底,你会发现它相对于其他制法的茶,明显增厚了。

这样进行了充分自源发酵的茶,虽然排除了低芳香物质,香更醇和,更受高温,但持久的高温还是会造成蛋白质变性,芳香物质熟化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云南白茶的茶性,只有充分认识茶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冲泡并掌控它。这样的白茶适合紧压储存,可以像普洱茶一样冲泡,但它仍有更多,更适合自己,更贴切的冲泡使用方法。

云南传统白茶与云南传统红茶都属于前发酵茶,一个是在氧气充分下的自源发酵,茶体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损伤破坏,内部虽然已经充分解体,但最外层角质层没收损,茶汁没有溢出,所以茶毫没有沾染任何形式的茶汁,干燥后自然雪白亮泽。红茶,传统制作的红茶,虽然也属于自源发酵,但是晒干,是在外力作用后,机械力充分对茶揉捻下,茶汁充分溢出,与其他茶充分沾染混合后的大群体自源发酵,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下的自源发酵,所以它外观与口味及所得风格,与白茶有极大的区别,这些都是人为的,是人造成的。茶,一但有人为因素的存在,就证明开始有导向,开始有目的有工艺,茶已经不在是自然天成为茶,而是被寄与期望,赋予了使命,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茶,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追求不同时尚的追求,随人而变因人而生因人而异,逐步细化细分,逐步有了各自相对成熟完善又各具特色的普遍性共识,有了丰富多采的茶产品。从“无意而为到刻意为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太赞同其他专家的推论,我认为白茶有可能是最先产生成熟的茶,至少云南白茶有可能是最原始最先产生的茶,只是潮流还没有到,而没有爆发。

太和谷东面的老乌山,西面的宝仓山里都生长着“芽肥叶大毫白”的大白茶。品种的特性,良好的生长环境,丹霞地貌的砂岩土壤构造等等,让它所含氨基酸、蛋白质等鲜爽类物质较为丰富,成就了太和甜茶的“太和甜韵”。这甜韵在它“一红一白”组合中都存在,晒干为红、阴干为白。它们虽表象不同,但本质一样,是同一原料按不同的指导思想,不同的理念,提升而成的不同工艺,造就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茶——晒红与月光白。它们看似一条直线的两端,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出发,看似独立各有目标永不相交,实则本性一致浑然一体,在无垠的空间中又再次相遇。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绝然相反的追求,终极一致,实现了制茶与做人的相通,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万物的共生,达“阴阳无极、天地太和”之境界。

传统上,用大白茶制的云南白茶按现在的等级之分有:芽茶、芽叶茶、大茶、飞叶、红张等,其中,“飞叶”现在又产生了“青片”“花叶”等,发展了、更包容了、产品更丰富了、冲泡使用方法也更多了,市场也更广了。

我曾经讲过在茶的开发利用上今人远不如古人,特别是在普洱茶品饮价值被严重推高的今天,人们更好忽略了它的其他价值,忘了开发其他价值。普洱茶,云南茶的畅销是人们把它当成了祖国的后花园,当成未污染的一块净土,除风光秀丽道法自然之外,更多的是认为它健康充满正能量,品它有利于身心健康扩展视野开阔胸襟,说到底就是品茶品健康。

就云南茶叶构成来讲,古树普洱茶并不占太大的比重,少而精、精而各显风格的精品茶叶之路更彰显普洱茶之博大精深,一拥而上就长远来讲也不一定好。广大的台地茶、荒地茶才是积存,才是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产业基础的云南白茶将能满足优秀大型企业的需求,将有可能突破目前小散乱、品牌众多而财源不显的现状,从基地、从工艺、从用途、从使用群体等系统性创造性的规划云南白茶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一直以来都慢于中原,好多奇奇怪怪就因此而产生,我们工艺上的不足,产品上的缺陷,前期处理不到位置,处理不了的问题,我们就留给时间、留给后人,留给后续环节去处理。我在多篇文章中一直在探讨杀青工艺,我经历几十年就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杀青方式,我早怀疑云南茶史上有没有统一规范的杀青。

我们的老祖先,起先食生食,后会把食物晒干阴干储存,有了火才有熟食,有了锅才有烹调,才有了系统完善的烹调厨艺,才有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同理,我们先也是食鲜茶的,后又食干茶,有了火有了锅,有了各自成熟的工艺,才有各自体系的六大茶类。上一时代,每人有一杆枪是不可能的,每家人有一口锅也是不可能,每家人有一口能炒茶能专卖炒茶的锅更是不可能的。新社会,现代化初期,在我成长的年代,一家人一口像样的锅都没有,一家人一口大铁锅能炒茶专卖炒茶的锅都没有,咋会有普遍使用的杀青工艺。所以我甚至怀疑人们对这杀青开始认识及普遍性推广的年份不早,也就是说云南茶大范围的有和使用杀青技术的年代不早,早期的云南茶并没有大量的使用杀青工艺。云南白茶,最开始也是不晒不揉不炒不压,对茶鲜也没有选择,没有工艺的懒人茶,就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程度不高,这社会生产力不发展时代下的产物,极具原始性。

这懒人茶,这没工艺,前期处理不够,时间处理不透或后期储存坏的茶,咋们的祖先自有妙招。这妙招就是品饮时对干茶炒、烤、煎、煮、熬加以完善,并之以米、姜、椒、松明等各种中草药调效,补充蜜、糖、盐、酒各种调味,简单原始的初制茶在品饮时弄得不亦乐乎。而有了成熟工艺后的茶,弄与不弄都好喝,用大白茶制的云南白茶,不管你怎么弄都好喝。

大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巨量台地茶支撑着普洱茶,但永远不可能成为普洱茶的主流,让它别有用途,分流、才能保障普洱茶更健康持续的发展,所以要发展普洱茶必须发展其他茶,这也是“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充分必要条件。

晒红,普洱晒红,云南传统红茶,一种适合长期储存的红茶,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迅速风靡全国,它突破了原有的许多观念,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它的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还是以饮为主的茶,而且还是以热饮为主的茶。云南白茶就不一样,它有更广阔的空间等待去开发。

说到这又得回到我的最初,“冷水泡”是我在太和甜茶之前,第一套系统成型的理论。为什么没能大范围的推广开,我认为选择的载体不恰当,选择的茶不最适合冷水泡,而云南白茶才是冷水泡的最佳茶。当年从苦聪人冷水泡茶中启发,研制专卖用的冷水泡茶,一路来试了老百姓的晒青,我们制的烘青,改良后的烘青晒青晒红,都有缺憾,最终在月光白上得到最佳。

云南白茶冷水泡,最大的顾虑不是工艺数量适口性,而是卫生、是农残、是标准化规模化的问题。升级换代大量的台地茶、荒山茶,过渡成有机茶可以确保充足的原料。现代化建设管理生产,可以解决其他忧患。其多向性可以对生产及精加工的副产品,再进一步开发,形成品鉴观赏型、快捷商务型、家居实用型、储存待用型的系列散茶、紧压茶,小型袋泡茶,即用型茶胶囊,茶粉、茶膏、茶香囊,进一步开发茶饮料。我们除开发它饮用功能热饮冷饮之外,还可以把它开发成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香料添加剂、甚至开发成药品添加剂,这不但是它的方向之一,更是茶类未来的方向之一。

景谷扛云南白茶大旗已多年,小景谷学习别人总结自己,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立足本土放眼未来,利用普洱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已经成为云南最大的白茶生产交易中心,已经有了广泛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早过“依托企业发展产业”,到“广泛的产业支撑良好企业”,民间已经有了广泛的游击队,时代呼唤强有力的正规军,白茶有望成为地方新财源,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云南白茶看似简单原始,实则自然天成,好茶无须做,好茶自留香,好茶自成茗,好茶与你一同成长,随着普洱茶热,更多人来到云南,云南白茶最终将“大白于天下”。有良好植物性品种特性的大白茶,越来越多的被各地引种,不久之后可能会“大白天下”。用大白茶制得的云南白茶,以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品种,随着全国性白茶大潮的到来,随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而成为新时尚,可能“天下大白”。

靖安白茶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


靖安白茶,江西省靖安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主产地在罗湾乡双溪村九岭山中。经过长期优选优育,靖安白茶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优势。外形圆紧秀直匀整,色泽白嫩,茶香浓郁,滋味甜和;汤色嫩黄明亮,叶底成朵并还原呈玉白色,叶脉翠绿,产品获2006年江西省名优茶评比银奖、2006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产地环境

靖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以上,冬季低温时间长,空气相对湿度78%,直射的蓝紫光较少,土壤富含微量元素,这些特定的条件为靖安白茶返白过程和物质代谢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靖安白茶中氨基酸等氮化合物及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为靖安白茶香浓味鲜的品质奠定基础。

品质特点

靖安白茶是茶类的珍品。其外形条索天然,形如凤羽、色为玉霜、光亮油润、内质香气鲜爽馥郁、独具甘草香、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自后然展开,颇具高雅特色。经生化测定靖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9%、是高档绿茶的3-6倍、茶坨酚含量10.7%,比普通茶叶低一半。特别是靖安罗湾白茶外形圆紧秀直匀整,色泽白嫩,茶香浓郁,滋味甜和;汤色嫩黄明亮,叶底成朵并还原呈玉白色,叶脉翠绿。

品种渊源

靖安种植白茶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1935年(民国24年)《江西年鉴》中有有关靖安白茶等的记载。据《靖安农业志》记载,靖安白茶属江西省靖安县罗湾乡双溪村九岭山中的野生茶,为区别其他产区生产的白茶,而被生产者、消费者自然取名为靖安白茶。1989年8月由该县茶叶科技人员进行人工扦插、培育繁殖,随后在靖安石境茶厂进行试种推广,逐步向全县扩大。

福鼎白茶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闽浙交界的东海之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呈东北、西北、西南向中部和东南沿海波状倾斜。除滨海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东西宽79.3公里,南北长57.4公里,海岸线长;陆地面积146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公里,山丘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1%,盆谷平原约占9%。

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温度18.5℃,年降雨量1669.5毫米,年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PH值在4-6.3之间,普遍在5.0左右,质地为壤粘土,有机质含量高达1.58-2.33%。域内除沿海地带的土质,大部分的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历史渊源

唐代陆羽著的《茶经》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太姥山。说明早在隋唐,白茶就已出现。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宋代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铜质渣斗里有30多枚极品白茶芽头,据专家推断,这些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来源于福建福鼎。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田艺蘅所述的,正是白毫银针的制法--生晒,制作禁忌不用手直接接触茶叶,制作的功力不足茶叶的香气就会受损,白毫银针泡在瓯中,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明末清初周亮工莅临太姥山,为福鼎大白茶母茶树题诗:“太姥山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还教伴义茶。”现鸿雪洞中留有摩崖石刻。

清代民国时期,白茶作为高端茶叶出口欧美,英国贵族阶层泡红茶时放入几根白毫银针,显示其珍贵。1938年,点头镇龙田人李得光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茶农可直接向联社所辖的村社交茶、领款有民国时期李得光向茶农收购茶青的字据为证。

国外的科研机构早就对白茶的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原主任骆少君研究员说:福鼎白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族。原福建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陈金水说: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每年购50斤陈年白茶用以配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每年都要向福建省茶叶部门调拨白茶给国家医药总公司做药引(配伍),配制成非常高级的药。

进入21世纪,白茶得到英国凯特王妃的喜好,2009年英国王子世纪婚礼的结婚纪念茶就是用福鼎白茶配制而成。

白茶的历史渊源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品质特征

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二)什么是白茶?云南白茶有哪些?


接作者上文《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一)》。白茶,什么是白茶,有些什么白茶,文中的又属于什么白茶,我们有必要进行介绍。

1、从茶植物性特性上划分,茶鲜茸毛含量多,特别多特别密特别长特别亮的就可以称为白茶或大白茶。它是自然进化、人工选育、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茶有野生茶、过渡型茶、栽培型茶三大类,专家学者有一套严谨的考察论证鉴定系统,一般人难以认知、难于操作,我在长期的野外考察中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它是来源于动物的进化体系。动物进化时是“先有盔甲、后有毛发”,有些是既有盔甲又有毛发,有毛发是进化的表现。动物如此,植物又如何?我们在茶上发现野茶,大量的野生型茶都是有鳞片来包裹保护嫩芽,保护茶树的“生长点”,这就相当于动物用盔甲来保护。家茶、栽培型茶则是大量的茸毛来包裹保护嫩芽,这相当于动物用毛发来保护,而那些既有鳞片有茸毛的可能就是两这之间大量存在的过渡型,即便是那些已经大规模种植、着生有很多鳞片的茶,就进化来讲应该也是不算进化程度很高的茶。就进化,就茶来讲也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所以我在野外通常就是用这一原理来快速的鉴别茶的植物性状的。“秧塔大白”“文和大白”“普景一号”,这几个茶茸毛特别特别多的茶,用我这一简单理论来解释它们就算是属于进化程度很高,或者人工选育多代的茶。而就在这一地带,就在澜沧江中游的西岸也有个茶茸毛特别多的茶——勐库茶(这属于江东岸,传统上被称为“江以”、而西岸称“江外”),这也从一个证明“茶起源于澜沧江中游地区”,也从另一侧面证明“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合理性。我在云县茶房在近十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就给茶友们快速简单的界定出这三种性状不同的茶。

2、从茶鲜所含叶绿素多少上来分。茶在进化中为了生存为了适于环境,除了用长盔甲与长毛发来保护生长外,还通过调整嫩芽叶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来保护。所以,有的茶鲜叶绿素含量高茶色就深,有的花青素含量高茶色就紫,有的胡萝卜素含量高茶色就黄,有的茶鲜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都高茶色就红。有些茶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素等各种色素都含量都不高,茶色就淡,这种以为色素含量少、叶色淡、叶色发白的茶就是从茶鲜色素含量上来划分的白茶。有些叶色淡、发白的茶不都是这原因,还有些是属于营养不良、病态、变态、基因突变而造成的。不管什么原因而成,人们发现了它们、选育了它们、繁育了它们,这就形成了叶色浅、发白的白茶。

3、干茶毫密而多、外观发白的白茶。这一类型茶,茶鲜茸毛就多或茶色淡,所以干茶显白。各种生产工艺加工的干茶都有此类情况,如“龙须白茶”“政和白茶”“福鼎白茶”“月光白茶”等等,它们分属普洱晒青毛茶工艺、绿茶工艺、内地白茶工艺、云南白茶工艺,正是有这些不同工艺而生产出外观近似的干茶、才造成了一般消费者的混淆,才造成市场的混乱。

4、在六大茶体系中,着重从生产工艺上来划分的白茶。可通篇熟读之后,发现它就没有“月光白”、就没有云南白茶的工艺,所以此文重于此,“景谷大白于天下”,就说说这云南白茶。

传统上、用大白茶制的云南白茶,按现在的等级之分有:芽茶、芽叶茶、大茶、飞叶、红张,现在又产生了“青片”“花叶”等,发展了、更包容了、产品更丰富了、市场也更广了。

茶在自然进化中各有不同,原始型茶区多大、中、小叶共生,按优胜劣汰方式,以自然选育为主、人工选育为辅慢慢淘汰。叶型大的、产量高的、品质好的、方便种植管理采摘的,被各地选育保种传播。人工干预比较多的茶区、进化的茶区、成熟的茶区,种源一致,叶型大小、叶色等外观一致性好,茶园整体如一,更显地域特色、品种特性,形成各地不一样的茶品风格,成就了普洱百山百味(特殊历史情况下开辟的新茶区新茶园也会显杂花)。但也不可能处处都是大叶型茶,也不可能都是同种大白茶。宝仓山大白茶在不同的小区域、不同的环境下进化有别,也不尽相同。八十年代进行茶种资源普查时,在景谷县民乐乡发现的命为“秧塔大白”,在镇沅县振太乡发现的命为“文和大白”。这些年在景东县无量山,茶农又发现驯化出,芽更肥叶更大,产量更高、品相更好,更方便管理采摘的大白茶,命为“普景一号”。这些都是制月光白之好料,正续写新篇章。

有些专家认为,宝仓山中的大白茶不是原生种,而是百年前从澜沧江西岸的双江勐库引种而成。在澜沧江东岸的众茶山中普遍存在此说法。茶出银生界诸山……,在多次多地的考察中也得到充分印证。勐库种经多年无数代选育定型成名之后,随云茶产业第二次大发展时期,广泛的向外传播、向澜沧江东岸传播。这是茶出银生一路向南传播,优胜劣汰之后的风往北吹,是茶向集散地的集中、向消费市场的靠拢,是茶向核心原产地回流、向北反哺,是茶的一大轮回。这一轮回成就了澜沧江中游两岸的茶叶盛地。但史记勐库种过澜沧江仅百余年,如何来解释无量山中这数百年之大叶古茶。

在清末民初这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爱国志士贡爷乡绅,教育兴邦,实业救国,促进了地方民族产业的发展。双江的彭氏家族、景谷威远镇的杨贡爷,景谷黄草坝的王贡爷、景谷西萨的邓贡爷(现归宁洱县),景谷困卢山的李贡爷(困卢山原名“困鹿山”,现划归宁洱县),景谷小景谷(原属景东县南五区)的纪大人等都依托茶业发展地方,成就了茶业新生带的兴起,奠定了百年之后的辉煌。

小景谷茶业的发展,众商家及茶农完成了量的积累质的提升,逐步掌控了话语权,使茶的聚散交易中心慢慢由太和南移至此。今镇沅太和“盐茶马帮走四方、太和嘉兴美名扬”之盛景早已不见,太和谷也因景谷“响水大坝”的建立(现称“无量湖”)被一分为二。

云茶的兴起让月光白又再现辉煌,“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又让它独领风骚。小景谷也逐渐发展成滇西南最大的民间茶叶集市,宝仓山、老乌山的藤条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跨越行政区的新概念大茶区也在论证规划中;太和人正依托古茶发家致富再兴祖业,茶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业兴百业旺。正是“茶成万户侯、家和万事兴”。

云南白茶看似简单原始、实则自然天成,好茶无须做、好茶自留香、好茶自成茗,好茶与你一同成长,随着普洱茶热、更多人来到云南、云南白茶最终将“大白于天下”。有良好植物性品种特性的大白茶、越来越多的被各地引种,不久之后可能会形成“大白天下”。用大白茶制得的云南白茶,以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品种,随着全国性白茶大潮的到来,随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而成为新时尚,最终将“天下大白”。

福鼎白茶历史渊源


福鼎白茶就是用产自福鼎“华茶1号”或“华茶2号”茶树的芽叶,不炒不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其外形芽毫完整,汤色杏黄清澈,滋味清淡、清甜爽口的品质特点。福鼎白茶历史悠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福鼎白茶历史渊源

唐代陆羽著的《茶经》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太姥山。说明早在隋唐,白茶就已出现。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宋代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铜质渣斗里有30多枚极品白茶芽头,据专家推断,这些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来源于福建福鼎。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田艺蘅所述的,正是白毫银针的制法——生晒,制作禁忌不用手直接接触茶叶,制作的功力不足茶叶的香气就会受损,白毫银针泡在瓯中,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明末清初周亮工莅临太姥山,为福鼎大白茶母茶树题诗:“太姥山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还教伴义茶。”现鸿雪洞中留有摩崖石刻。

清代民国时期,白茶作为高端茶叶出口欧美,英国贵族阶层泡红茶时放入几根白毫银针,显示其珍贵。1938年,点头镇龙田人李得光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茶农可直接向联社所辖的村社交茶、领款有民国时期李得光向茶农收购茶青的字据为证。

国外的科研机构早就对白茶的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原主任骆少君研究员说:福鼎白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族。原福建省茶叶协会秘书长陈金水说: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每年购50斤陈年白茶用以配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国家每年都要向福建省茶叶部门调拨白茶给国家医药总公司做药引(配伍),配制成非常高级的药。

进入21世纪,白茶得到英国凯特王妃的喜好,2009年英国王子世纪婚礼的结婚纪念茶就是用福鼎白茶配制而成。

福鼎白茶生产情况

2007年,福鼎市政府搭台唱响“福鼎白茶”品牌戏,许多茶企把白茶市场纷纷把目光盯向国内市场,大批茶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白茶的发展。2014年,福鼎市生产白茶的企业有几百家,使白茶产量逐年增长。

201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鼎白茶公用品牌价值31.41亿元,名列全国第五,连续六年进入品牌十强。9月,福鼎民间茶组织“华茶号”公益茶友会发起“茶众筹平台”,以众筹模式实现低风险创业,为茶友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平台。经由茶众筹平台推荐而达成的各大茶类销售额达1230万元。福鼎市的白茶产量1.04万吨,同比14年增长33%,涉茶总产值29亿元。

白茶的产量一直受气侯和场地的制约,年生产量不上千吨。1962年,福鼎白琳茶厂王奕森等茶技师们,研制室内热风萎凋制作白茶,茶叶在室内人工萎凋方式,使白茶生产不受天气影响,产量有所增加;但白茶一直专门外贸出口创汇,以致于国内许多人都不认识福鼎生产的白茶。

贡眉白茶历史渊源


贡眉又称为寿眉,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品项,主产于中国福建省的南平市的松溪县、建阳市、建瓯市、浦城县等地,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项,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贡眉白茶历史渊源

白茶是中国福建省特产,产区有建阳市、政和县、松溪县、福鼎市等县(市)。白茶最早见于北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建瓯县志·卷二十五》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即现在的建阳市漳墩镇桔坑村)。

建阳市漳墩镇与松溪、政和、浦城、建瓯毗连,是闽浙路程最短的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处,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镇内境内丘陵叠障,溪水潺潺,雨量充沛,茶树丛生。据当地农民说:采回的茶叶经过“萎凋与干燥”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用作治牙痛、麻疹等,为了把茶叶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原始白茶工艺的起源。这种只经过杀青,不揉捻,经过晒或文火焙干的茶白毫显露,酷似寿仙眉毛,当地人俗称寿眉白茶。

据漳墩镇桔坑村南坑白茶创始人第五代传人74岁的肖乌奴和同村饶太荣,两位老茶农讲述,白茶是其肖苏伯(肖乌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祖辈创始的。当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后人简称白茶。肖氏是当地茶农兼茶商世家。肖占高享年70岁,其墓葬规格较高,墓石刻文:“道光壬寅二十二年九月日立”。

肖家经营茶山和一座大茶厂叫“上林厂”。“上林厂”遗址所存长2米左右、宽50厘米左右的石板和宽厚的方块地砖均为当年难得的高级建材,如此堂皇的建筑,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白茶产销之盛。

清代萧氏兄弟制作的寿眉白茶被朝庭采购,当地人把朝庭采购的物品称作贡品。贡品寿眉白茶(简称“贡眉白茶”)称呼来源于此。清·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称:“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茶票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足见当时白茶不仅朝庭皇家供用,还远销甘肃等地区和国外。

1984年在合肥全国名茶品质鉴评会上,漳墩镇所产白茶被评为中国名茶。此后,漳墩镇政府注册了“贡眉”商标,供当地几家茶厂使用,也有政和县几家茶厂合营用“贡眉”商标销售白茶,“贡眉”便由此叫开,现福安等地把贡眉白茶称着上品,其等级优于寿眉白茶

贡眉白茶茶叶文化

被誉为“茶叶活化石”的福鼎白茶,有着独特、显著的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药用和保健功效,正备受世界各地消费者喜欢。在二十一日上午于福建福鼎开幕的中国首届白茶文化节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负责人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白茶独特的保健功效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福鼎白茶有望成未来茶叶市场主流产品。

白茶是中国六大传统茶类(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之一,属轻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主要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建福鼎是中国最大白茶主产区,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

福鼎市市长倪政云称,福鼎提倡“自然、健康、和谐”的兴茶理念,大力挖掘福鼎白茶的文化内涵,塑造福鼎白茶的品牌声誉,将做大做强福鼎白茶产业,让福鼎白茶成为世界的知名茶品牌。目前,福鼎市有茶园二十万亩,年产茶一点五万吨,其中白茶四千吨,是中国十大产茶大县(市)之一和中国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名优生产基地,福鼎白茶远销世界各地。福鼎产白茶历史悠久,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饮誉海外。据史料记载,福鼎白琳就是茶商的聚集处,清朝康熙年间福鼎沙埕港设贸易口岸,成为茶叶出口聚散地。清朝嘉庆初年,“白毫银针”更是被誉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皇酷爱的珍品。至清末民初,福鼎白茶已远销欧亚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

以上就是白茶栏目给大家汇集有关《景谷大白茶有什么特点?历史渊源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不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它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