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红茶的历史及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12
红茶的种类及价格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红茶的投茶量及比例

红茶的种类及价格。

最近很多茶友都在找茶经网小编了解关于“工夫红茶的历史及文化”的知识,于是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这些“工夫红茶的历史及文化”有关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cy316.cOm红茶扩展阅读

坦洋工夫红茶发展及历史文化介绍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

最早闻名天下的并不是坦洋工夫红茶,而是天然馥郁香气的桂香茶。那时还是宋朝,民间一向视桂木为吉祥树,坦洋村民在坦洋村后门山上,植满了桂树,名叫“桂香山”。每天到了八月,桂花竞放,香飘十里。茶香与桂花香天然融合自然融合,滋味尤其醇,茶质特别好。“色翠,香郁,味甘,形美”的桂香茶被国内外茶人视为品质最优者,誉之为“茗中佳品”,日渐风靡海内外。清光绪版《福安县志山川》记载着:”桂香山,在坦洋,产茶甚美,山麓登桂岩,香闻数里。“

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从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该品种具有耐酸,耐寒,耐旱,耐瘦等遗传特性,又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载培好管理的特点,因为这种茶树叶大如菜叶,所以当地人就称为“菜茶”,既如今人称的“坦洋菜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坦洋工夫经胡氏创制成功。而后至光绪七年(1881年),坦洋工夫渐趋成熟,名声鹊起,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一条不足一公里的坦洋街就有36家茶行。坦洋工夫以其香高味醇,色鲜形丽的独特风格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出口至英国,法国,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被誉为“茶中皇后”。

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凭借自己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奠定了作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的历史地位。

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内容,感谢阅读!

4月18日讯: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关于本文《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红茶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红茶的发展史

红茶之乡

红茶诞生于中国,其400年的历史也是红茶火种植根于中国并传播到世界的过程。它于1610年出国,并远赴英国。它曾在欧美国家掀起“红色旋风”,以其醇厚的芳香和甜美俘获贵族和贵族的心。时光流逝,几百年后,它经历了沧桑,现在它在家乡中国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一种鲜红的颜色,在人们的杯中散发着意味深长的茶香。

现在红茶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红茶最早的起源实际上是在中国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山区。茶树是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7世纪在中国种植的,当时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但那时茶非常珍贵。人们喝绿茶作为一种抗衰老的药物,没有红茶。

后来,种植茶叶变得流行起来,喝茶的习惯传播开来。从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代,红茶的前身发酵茶出现了。

现在还没有办法探索当时人们是如何发酵红茶的。也是在这个时候,亚洲贸易盛行,茶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在亚洲迅速传播开来。

红茶被引入欧洲。

1610年,荷兰东印度船首次从番石榴来到中国澳门,转运中国茶叶。1662年,英国查尔斯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结婚,喝茶的味道被引入英国宫廷。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将喝奶茶从荷兰引入英国。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茶党法案,导致波士顿茶党案。安娜,贝德福德公爵夫人,19世纪40年代?玛丽亚带领英国人喝下午茶。1904年,英国布莱奇发明了冰茶,纽约茶商沙利文发明了袋泡茶)。1940年,英国人发明了速溶茶。

红茶的历史始于17世纪,当时西方正在航行。从那时起,欧洲从中国进口红茶,所以红茶真的可以买到。根据历史记载,欧洲进口红茶的确切时间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他们首先把红茶带到欧洲,然后不发酵地喝绿茶的习惯传播到法国和英国。

说到红茶,人们自然会想到英国。事实上,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开始喝茶的国家。他们在17世纪30年代开始喝茶,而英国人在17世纪50年代开始喝茶。尽管当时英国已经开始与亚洲进行贸易,但重点是印度,直到19世纪人们发现印度阿萨姆红茶,印度才习惯喝茶。

红茶在英国的发展

1662年,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嫁给了许多红茶和砂糖,这些在当时非常珍贵。她每天在红茶中加入大量砂糖饮用。受凯瑟琳的影响,这种饮茶方法开始在贵族中流行,红茶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

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红茶贸易,悍然对荷兰发动战争。在1669年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颁布了一项法律,禁止从荷兰进口红茶。最终,英国赢得了战争。从那时起,英国夺取了荷兰在亚洲进行红茶贸易的权利,并开始在中国福建和厦门进行红茶贸易。1689年,中国红茶被直接海运到英国。当时,正当红茶从船上卸下来的时候,伦敦的大街小巷传来了叫卖声。通常,家中拥有红茶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许多贵族家庭以家庭主妇的身份来泡茶?有两个原因:一是表现主人的好客;另一个是防止一些客人“偷窃”,这显示了红茶的重量。

当时,英国从厦门购买的红茶类似于半发酵红茶——武夷茶。因为红茶是黑色的,也被称为红茶。这样,人们的偏好逐渐从未发酵的绿茶转向半发酵茶,红茶文化最终在欧洲开花结果。

波士顿茶党

18世纪下半叶,红茶穿越海洋来到美国,非常受欢迎。当时,对美国实行殖民统治的英国觊觎美国庞大的新兴红茶消费市场,并专门制定了征收高额红茶贸易税的法律——印花税法(Stamp Tax Law),该法于1765年实施。法案一颁布,就遭到了美国人民的抵制,美国发起了反对英国商品的运动。最后,尽管英国被迫取消该法案,但它仍然保持着高茶税。英国的这种做法加强了美国的反高税收运动。最后,波士顿茶党于1773年爆发。一些年轻的美国人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商船,并将商船上堆积的342箱红茶倒入大海。从波士顿茶党事件开始,美国各港口纷纷效仿。类似的事件也发生了,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阿萨姆红茶被发现

1823年,红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布鲁斯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这是今天的阿萨姆红茶,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红茶的新品种。1839年,一种全新的阿萨姆红茶正式诞生。

然后在1845年,英国人发现阿萨姆红茶的叶子比现在的中国红茶更大,更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他们将阿萨姆红茶和中国红茶杂交,并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然后是英国殖民地种植新品种。从那时起,英国茶文化广泛传播。

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坦洋工夫的历史可追溯至1371年,当时福安坦洋村人发现了当地的野生坦洋菜茶;1851年,坦洋村胡氏创制了坦洋工夫红茶,并被列为闽红三大工夫之首。

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大量出口欧洲、风靡英伦三岛,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特供茶。

至今保存下来的坦洋工夫茶银票,还印有当年英国议会大厦和泰晤士河的图案。当年,从国外写信回村只写中国.坦洋,坦洋村就能收到。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皆翘首直指坦洋工夫。当年的坦洋街长1公里,设茶行36家,产量2万余担,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坦洋工夫红及一时,国人引为骄傲,誉之民族品牌,但在抗日战争年代,海路中断,贸易受阻,此后坦洋工夫逐渐没落。

近年来,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坦洋工夫茶人踏上了复兴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之旅。

2006年10月21日,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11种以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中国名人工委还将与福安市紧密合作,通过建立坦洋名人俱乐部、举办大型茶事活动等系列措施,共同挖掘坦洋工夫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牌形象。2007年初,中华名人协会在福安坦洋成立名人茶园有限公司,专门开发红茶产品。2月6日,坦洋工夫名人会馆在北京钓鱼台山庄开馆。

2006年12月12日,坦洋工夫红茶在北京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审查。2007年2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坦洋工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坦洋工夫的历史文化与传说


坦洋工夫在艰难的环境下,传出一片天地,当下为国人自豪骄傲的时期。曾一度风靡世界的坦洋工夫是如何出现的呢?

坦洋工夫其诞生过程,充满着传奇色彩,伴着两个美丽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一、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

热心的买办大人,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二、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

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红茶的穿越历史文化


常常,手握一杯温热的红茶时,杯中流溢的甜香,在充分调动嗅觉神经的同时,更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当唇舌触碰到温润的茶汤时,胸臆间便生发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闭目凝神,静静享受它的芳香甜醇,时空仿佛也发生了转换,袅袅茶烟升起,飘飘荡荡……朦胧迷离中,心开始穿越,好像回到4个多世纪前的武夷山,静谧的山村里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芳香,它曾书写了历史,也曾改写了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这一枚小小的香叶,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传说,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武夷山民把它从茶树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绿茶的,可是因故没有及时付制,芽叶全都发热变红,“变质”了!这可愁煞了山民,无奈只好将错就错,并砍来松柴熏焙。这些“变质”的青叶做成茶后,乌黑的茶色看起来不甚美观,甚至还有些丑陋,与鲜翠的绿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而且尝起来隐约间有类似于桂圆汤的味道。这便是世界上的第一泡红茶——正山小种。山民们顾不上多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茶拿到茶行去卖。他们原以为茶商在试过这种怪茶之后会拒绝收购,可万万没有想到,茶商竟奇迹般地照单全收。殊不知,在人们惊喜与讶异的背后,属于它的辉煌时代正在无声无息地酝酿着。

果不其然,在17世纪头十年的某一天,风鼓满帆的荷兰商船第一次带着它从中国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上了岸,欧罗巴人都称它为“武夷茶(Bohea)”。后来,它被装入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妆奁中走进了白金汉宫,以它与生俱来的非凡魅力征服了正在用铁蹄征服世界的英国人。当英国人正迷恋于扩张殖民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琥珀色液体,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布衣草民,几乎每天都在期待着大本钟在下午4点准时敲响,然后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沏好一壶茶,拈起一枚点心,揉入一缕阳光,消遣午后时光。此外,“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堡,让俄国人也钟情于它的芳泽。很快,喝武夷茶就成为欧洲大陆的一种流行风尚。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云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BlackTea”。同时,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嗜好越来越强烈,导致了大量白银流向中国。

19世纪中叶,武夷山茶籽被英国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家偷偷带到印度播种,并从中国引进了制茶工人,印度从此出现并活跃在世界茶叶的舞台上。随后,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新兴红茶产茶国也相继走上了这个大舞台,中国红茶渐渐式微。

近一个世纪的动荡、战乱,红茶也未幸免。传统几大红茶茶区生灵涂炭,茶园荒芜,产业凋敝。山河破碎,茶业衰败,让一批满怀报国之志的茶学家,不辞辛劳地在西南大后方建基地,做科研,将中国红茶的魂脉延续,创制了滇红、黔红等新红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茶学家依然兢兢业业,为红茶产业的复苏与发展而奔忙,并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开发了不少红茶新品,外销到苏联、东欧等国。即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红改绿”的运动。不仅如此,兴起于19世纪的“红茶风”,吹拂了100多年,还仍未停歇。英国“下午茶”、俄国的“茶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国的红茶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以红茶为代表的茶,与可可、咖啡三足鼎立,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这就是一枚小香叶与一个大世界之间的故事。

就这样,4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手中的红茶即将饮尽时,心又回归了现实,而杯底依然香如故。"

白琳工夫红茶的漫长历史


白琳工夫红茶的漫长历史!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为福建的三大工夫红茶,而“白琳工夫”曾位列三者之首;产于福建省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白琳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油亮,冲泡后香气鲜纯有毫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经久耐冲泡。

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其经过兴盛、由盛转衰、由衰转盛和兴盛式微等四个时期。清代至民国之前为发端兴盛期;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市斤,远销上海等地。民国初期,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民国中期至解放前是由衰转盛时期,福鼎工夫茶主产区白琳、点头等地茶业十分兴旺,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

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指定港口、码头交货,再由洋行、茶行外销港澳及欧美各国;在白琳本地,已经出现不少资本雄厚的茶馆,摆脱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将工夫红茶水运至营口,转运满州里销往苏联。解放后至60、70年代是工夫红茶兴盛式微期,5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70代初,红茶改制;现如今,白琳工夫红茶跃居福鼎工夫红茶之首,是红茶中的一朵奇葩,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宁红茶的历史与文化


红茶起源于武夷山区,然后传到江西省秀水县,再传到安徽省浮梁县和东至县,最后传到祁门。就红茶而言,有“正山族”、“贺红族”,其次是“宁红族”,然后是“傅宏族”和“祁宏族”。“宁红茶”始于清初,是“宁宫鸿府红茶”的简称。它是以秀水县的“宁州”这个古老的名字命名的。经过考证,现代茶圣的吴觉农指出:“宁红和祁宏是世界第一,宁红比祁宏早90年”,“宁红茶”已成为贡茶和出口茶的经典名茶。

茶是中国最好的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00箱宁海白茶以10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汉口的俄罗斯商人。来访的俄罗斯王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赠送了名为“宁红王子茶”的牌匾“茶覆盖中国,价格世界最佳”。从1892年到1894年(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年),秀水每年向俄罗斯商人出口30万箱宁海茶,占江西茶叶出口的80%。

宁红茶叶到达庄后才会开封

宁红茶的销售主要是出口。最早的宁红茶主要是运往汉口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其次是九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汉口茶叶市场萎缩,宁红茶大部分运往上海出口。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和汉族相继失守。宁红茶于1938年运往香港销售,1939年运往湖南浏阳、衡阳出口广州或海防。秀水也位于山区,交通不便,战争混乱,交通时间长。在九江、汉口、上海、香港的茶叶市场和港口,经常会出现宁海茶到货后才拆包的现象。因此,宁海茶具有“宁红不在村里,茶不拆包”的崇高地位。

世博会甲级奖

宁红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甲等奖章。那一年有六个等级的奖项,即甲等奖、乙等荣誉奖、丙等金奖、丁等银奖、戊等铜奖和三等奖。因此,宁红茶获得了最高奖项。

米兰世博会金牌

2015年8月9日,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百年世博会,中国名茶”国际评估会议上,“宁红茶”荣获公共品牌金奖和企业品牌金骆驼奖。从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到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见证了宁红茶百年辉煌。

河红茶的历史文化


河红茶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银线。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而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文化部门正在为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一位青年正在致力于恢复河红茶的生产。目前河红茶有“正山小种”、“金俊眉”、“银俊眉”等多种品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世界的饮料之王。而让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是河红茶。河口历史上的商业繁荣,与河红茶的兴旺分不开。制茶业是铅山的传统产业,北宋,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等就是贡品。明代清吏笪继良任铅知县,进一步推广种茶业,“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明《铅书》)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并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茶最为走俏。

条萦肥实、色泽乌润、茶质浑厚、亮丽芳香的河红茶问世之后,立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声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见《上饶地区志》),“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明《铅山乡土志》)。河口成中国红茶贸中心和制河红茶的技术中心,当时的河口镇从事红茶加工的就有三万之众。清人程鸿益在《河口竹枝词》中描写道:“狮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茶。”河口镇的九弄十三街上,茶栈茶铺栉比林立,“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蒋士铨《河口》),江边10个码头,茶箱茶篓堆积如山,装船的罗侠(搬运工)挥汗如雨,忙个不停。河红茶曾经的辉煌,就是程著卿所说的使命感。

只是到了近代,河红茶才每况逾下。解放后,为重振铅山茶叶产业,铅山县于1956年在县城西辟茶园建立国营河口茶场。这是我省最早的国营茶场,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原场长金尔镇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千人群英会,还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河红茶又下坡了。今天,再也不能让河红茶寂寞,程著卿说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上饶市铅山县境内的武夷山腹地处处都有野生茶。过去,这一带居民家家户户采野生茶叶、制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一些茶商还直接在当地开茶厂制“正山小种”,村民因茶而丰衣足食。近三、四十年来,由于河红茶停产,漫山遍野的茶叶无人采摘。而篁村、西坑、桐木关一带等河红茶原产地被列为国家公益林区禁止伐木,当地居增收入减少。当铅山本地人程著卿创办的茶厂开始生产时,当地山民每天采茶青可收入100—400元,清明谷雨时节的20多天里,当地居民一家数人采茶少则收入数千元,多则收入一万多元。这也是他要恢复河红茶生产的一个原因。

湖红工夫红茶历史起源


湖南省也是茶叶的发祥地之一,汉志有“茶陵以山谷产茶而名之”的记载,茶陵也称“茶王城”,绕城而过的洣水亦称为“茶水”。然而,湖南红茶的产制,仅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行开设吉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成为中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