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回甘中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回甘 乌龙茶回甘 乌龙茶的鲜叶

黑茶回甘。

人们对一杯茶的最高赞誉,莫过于回甘生津,苦尽甘来。那么何为回甘?又是哪些成分造成了这样奇妙的滋味?回甘那些事,且让小编为您一一道来。

回甘是什么?

苦是茶的原味,古人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人的本能味觉确是通过甜来获取愉悦感,以苦著称的茶为何会作为国饮千古流传?其秘诀就在于回甘。

所谓回甘,顾名思义,就是由初尝的苦味,与之后喉咙返回的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茶入口舌,清甜微苦,在口腔回味绵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对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

回甘也作为评判好茶的重要标准,回甘程度与持久性越强的茶,往往被认为品质越佳。因为相对于用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使茶更显内涵与底蕴。

茶为何会回甘?

茶的回甘滋味为何如此美妙悠长?对于此问,人们分为了两个阵营。

涩感转化说:

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作为涩感转化说的中坚力量,在《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简而言之,茶多酚和蛋白质结合作用,使苦涩转化为甜味。

对比效应说:

对比效应说的阵营里,同样有大拿坐镇。McBurney和 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

“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

同样简而言之,回甘是一种在苦味冲击下的口腔错觉。

对于回甘的机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老竹认为,也正是这种神秘性和复杂性,这种并非单一明晰的味蕾体验,使茶充满了耐人寻味之美。

回甘物质有哪些?

茶中的具体哪些物质导致了回甘现象的存在?它需要极为复杂的科学实验和长篇大段文字来分析解释,也可以只用一个算式来说明:

36+4+4+3+3.5=一次沁人心脾的回甘

36%

茶多酚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含量中占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也是“不苦不涩不是茶”的主要原因所在。但同时根据研究表明,茶多酚的含量与茶汤回甘强度呈现了显著正相关,甚至有些茶苦味越盛,回甘越浓。茶多酚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同生共长,息息相关。

4%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春茶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季节,因此品尝春茶时明显能感受到它的鲜味和回甘都更为浓厚悠长。

4%

黄酮

黄酮的回甘功效主要不是体现在茶上,但它被证实了橄榄苦味和甜味的来源,黄酮的味觉表现十分特殊,出入口时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呈现自然甜味。在橄榄中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在茶叶中,黄酮占了总量的4%。

3%

有机酸

有机酸,即具有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在茶叶里大约占了总量的3%,包含了苹果酸、柠檬酸、亚油酸等多种种类,并且在制茶过程中,其有机酸的含量还会增加。它通过刺激唾液腺的分泌,让人在喝茶时产生生津回甘之感。

3.5%

糖类

绿茶中,多糖类占了总量的3.5%,它们名为糖却不甜,而是靠其一定的粘度在口腔滞留,通过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成麦芽糖,正是催化过程产生的时间差,造成了苦而后甜的回甘效应。

怎样通过回甘辨好茶?

但是,回甘的甜度轻重不是辨别茶好坏的绝对依据,如一些质量较低的茶叶,因其茶汤味道过于苦涩,由对比而产生的甜味就较为强烈;又如红茶由于富含产生甜味的茶红素,饮茶时所感受到的甜更多来自于舌尖,而非喉咙中返回的回甘。

那么,怎样能更好的判断一杯茶带来的回甘好坏呢?饮一大口茶汤,使茶汤充满口腔,慢慢感受其收敛性和刺激性。咽下后如果舌面或舌底有津液缓缓释放,并伴有甜甜的口感,且持续长段时间也不减弱,便可以称为回甘持久了。

真正的好茶,就是能用鲜爽本韵盖住茶汤的苦涩,再将苦涩不知不觉转化,在喉间酝酿片息,带来清新利爽的清甜。

cy316.cOM编辑推荐

关于茶梗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中国人好以茶会客,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而且在鉴别茶叶品质的时候,除了关注茶叶的整体状况,还需要捕捉一些细节。

就拿茶梗来说,有人把茶叶梗当垃圾,觉得应该挑出来,以免影响茶的味道;有的人把茶梗视为宝贝,专门挑茶梗喝,喜欢那种独特的滋味和香气。

一、什么是茶梗

茶梗,一般意义上说的是茶叶的叶梗。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特指从成品茶上拣下的叶梗,最常见的是铁观音茶梗,也有人称茶枝。

茶梗的多少和茶叶种类有关。,一般而言,绿茶、黄茶、红茶基本不含有茶梗,当然也不排除因为机器采摘而没有将茶梗挑干净的情况。而白茶(寿眉、老白茶)、乌龙茶、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中,有时需要的是较为成熟的鲜叶,所以在这几类茶里,茶梗的存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茶梗对茶叶品质形成的作用

茶梗和茶叶一起制作,和茶梗本身的性质有关。事实上,茶梗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自己的作用。

1.茶梗方便茶的发酵转化

茶梗硬度较硬,方便黑砖茶等砖茶压制成型。茶梗和茶叶的硬度和形状不同,导致茶砖中空隙较大,方便空气的流动,有利于黑茶、普洱茶等的发酵。

2.茶梗能提升茶的香味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

3.茶梗能让茶更有营养

根据茶学专家的研究,采摘的嫩茎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香气物质、茶多糖,其含量远大于芽叶中的含量,特别是其中的茶氨酸,嫩梗的含量比芽叶高1-3倍。

三、茶梗的功效和妙用

茶梗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木质素和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降血糖等作用,不少人还将茶梗作为糖尿病食疗中重要的用材。专家表示,茶叶的营养及精华就在于茶叶梗和叶片,每天食用6克茶叶梗,可以很好地预防衰老和防辐射,一定程度上茶梗还具有一些预防疾病的功效。

因此,带有茶叶梗并是不劣质茶的表现,适当的茶梗反而能提升茶叶品质,但也不是说茶梗越多越好。我们不必对茶梗“梗梗于怀”,正确的看待就好了。

鲜为人知的茶趣闻


1、全球茶叶产量第一是印度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不是我们的专利。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种植和生产茶叶。而且,就产量而言,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2、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饮茶人癌症病发率低

1945年8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数十年里,日本有关统计部门发现,癌症病发率低的人群中,茶农与饮茶成癖者占多数。

3、一杯茶,抗氧化=12瓶的白葡萄酒

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茶,300毫升,它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12瓶的白葡萄酒,12杯啤酒,4个苹果,5个洋葱,7杯的鲜橙汁。

4、茶多酚,比维生素E强18倍

据日本科研人员实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5、EGCG几乎是所有癌症的克星

四千多篇权威部门发表的“茶叶抗癌”专题论文证明,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是几乎所有癌症的克星,特别是对子宫癌、皮肤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等有独特疗效。同时研究发现,茶水与治癌药物同服会提高药物疗效。

6、有饮茶习惯的癌症患者发病晚约7年

日本政府1999年启动“饮茶预防全民癌症”的两阶段计划,共调查8522人,跟踪10年,其中癌症患者419人,有饮茶习惯的女性癌发时间比不饮茶者晚约7年,男性延迟时间为3.2年。

7、每天喝8-10克茶叶,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

不需要任何节食、锻炼等手段,每天喝8-10克茶叶,12周内,仅茶叶自身作用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在日本、欧美国家所有减肥产品里,茶叶制品排名第一。

8、每天饮茶10小杯,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天饮茶10小杯,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指数和每天喝少于三杯的比,可以减少42%,女性可以减少18%。

9、白内障患者中,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

白茶的小秘密


白茶的口感风格与绿茶相近,最为独特之处是别具一格的毫香,好像冰糖蒸梨那种香,又极为类似纯净花粉的味道。白茶的滋味不是猛冲猛打的路数,会在水中慢慢释放,往往在第3泡才会充分展现,不过只有荫晾阳晒的白茶才会有这纯正的表现。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这种强调生晒的白茶具有不凡功效,《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也就是茶性寒,清凉解毒。从元素分析的角度而言,白茶除了含有其他茶叶固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具有其他茶类所没有的“白茶多酚”与复合氨基酸,因此,白茶的抗氧化能力是一流的。而且传统工艺的白茶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华侨口碑中,陈年白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陈化后的白茶,既保持了清凉解毒的功效,又使寒凉之性大大的缓和和收敛。从品饮的角度而言,茶香会变得内敛柔和,茶汤圆润温厚,更接近中国品茶美学的更高标准。

长期以来,福鼎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销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而内销极少,因此,许多国人并不了解白茶。

近年来,老舍茶馆、北京奥运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及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频频留下了福鼎白茶的身影。全市共有100多个茶叶产品在国内外质量评比中获奖。2007年6月,福鼎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并开展了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和“太姥杯”茶王赛评比等一系列活动,福鼎白茶的品牌形象得到全面展示。

更为可喜的是,继2006年成功入选奥运五环茶之后,2008年,福鼎白茶再次被评选为“中国申奥第一茶”,入驻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作为礼品赠送给体育健儿和国际友人。福鼎市还特意制作了世界最大的“奥运主题白茶砖”,作为特殊礼物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诚挚祝福,成为2007年度中国茶业界十大新闻之一。

另外,福鼎白茶还先后两次晋京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并签署军地共建协议。福鼎白茶作为三军仪仗队特供用茶,再次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极大提高了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同时,福鼎市还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白茶研究中心、海峡两岸白茶文化(福鼎)交流协会、中国白茶研发(福鼎)中心等机构,有效拓展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形式和渠道。

随着近年来白茶在国外的兴盛与国内的大力推广,随着白茶越来越深地为国人所认识,加上健康的元素越来越深入人心,追崇程度俨然堪称中国茶届的一匹黑马。

泡茶的小秘密(二)


温杯烫壶激发茶香

温杯烫壶,一方面是将茶具尽可能地洗净,去除异杂气味,另一方面,可提高水温,有助于激发茶香。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茶具烫洗一遍,避免水倒到壶中快速降温,降低环境室温对泡茶的影响,可使茶的香气更明显、滋味更美。

勿用手接触茶叶

茶叶最忌潮湿或异味侵入,而人的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难免带上许多微生物和细菌,并且手是极容易出汗和沾染水分的,如果用手抓取茶叶,会将细菌传给茶叶,久而久之,叶的那股清香不但会渐渐远去,茶叶也可能因此而加快变质。

润茶时间不宜太长

润茶让茶叶舒展,尤其是铁观音类颗粒形茶、紧压的饼茶、沱茶等,通常第一泡很难出味,往往会弃掉,等到第二泡才饮用,味道更佳。

但润茶时间也不能太久,一旦泡得太久会造成茶中内含物质损失过多,而正式冲泡时茶味就变淡。润茶的程度到茶叶舒展到七成左右,因为吸饱了水,第二泡茶叶很快展开,茶味很快就会出来了。

茶水久浸不分离,茶汤续水有讲究。

茶叶冲泡时间过久,不及时倒出,会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等会自动氧化,降低茶汤的色、香、味;这样的泡法,会使得茶味不好,过于苦涩,丢失了茶叶本身的香气以及滋味的层次感。

一般当已饮去三分之二的茶汤时,就应续水。如果茶汤尽时再续水,续水后的茶汤就会淡而无味。

出汤时间,其实非常重要。重点来了:出汤时间是从盖上盖碗盖子开始算起的,不是从一注水算起的。

普洱茶老茶作假方法盘点 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


普洱茶越陈越香,它最大的魅力就存储的年限,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提升,正因为如何,一些不良商贩就会制作老茶谋取利润,而且作假方法五花八门,让人无法想象,稍有不慎便会着了不法分子的道,那么,目前普洱茶老茶市场上有哪些作假方法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普洱老茶

一、编造历史,夸大年份

普洱老茶作假成本最低,且较为常见的就是编造历史来夸大年份,编造历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所谓的“镇店之宝”“百年老茶”“祖传老茶”之流,这些假老茶背后都有不良商家所编造的各种,将老茶“茶龄”合理化的故事或者事故。

另一类是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故意捏造或篡改历史,典型的如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XX凤凰沱茶,卻被一些人说成70年代的;还有打着“清光绪年间老茶号”的“亿兆丰号”,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老茶号,却到处招摇撞骗。关于这个老号的造假事件,可以关注说茶网微信公号(ishuocha)查看历史文章《警惕:天价老茶骗局再现江湖!》一文。

二、湿仓茶冒充老茶

湿仓茶指在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存储的普洱茶,温湿度较高虽然容易导致普洱茶霉变、受潮而劣变,但的确能够促进普洱茶的后期转化,且在合理而精准的温湿度调控,以及优良的存储环境管理之下,也能够造就一些品质优良的茶品。

湿仓茶品质如何,在普洱茶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此处暂且不论,但用经过快速后期转化的湿仓茶冒充老茶欺骗消费者,毫无疑问是受到普洱茶界内外一致谴责的。

而且,一旦温湿度操控不当或者存储环境出错,极为容易使得茶品发生劣变,一些甚为无良的商家,会将这些劣变的茶仍旧以老茶的名义出售给消费者,并忽悠消费者将劣变茶的“霉味”“杂味”等,当作“陈香”“老味”。这些假老茶不仅误导消费者对普洱茶的正确认知,而且劣变的普洱茶中含有黄曲霉菌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关于如何鉴别普洱茶霉变、劣变的方法,可关注说茶网发布的《普洱茶的白霜与霉变是什么?》一文。

三、高湿密闭环境洒水做旧

高湿密闭环境洒水做旧可以说是湿仓的升级版,其恶劣程度也在湿仓冒充老茶之上。是指将普洱存储在地窖、防空洞、土房、溶洞等,通风较差、相对密闭、湿度较高的环境之中,并且在茶叶上洒水加湿,加速普洱茶的陈化,也是常见的普洱茶做旧方法。

这样的环境之中各种菌类含量高,的确能够加速普洱茶的存储转化效率,但这样的转化是以对普洱茶本质的破坏,以及杂乱的菌类的滋生为代价,极大的破坏了普洱茶内含物质和其本真滋味,使得普洱茶保健功效大幅度降低,甚至产生对人体无益有害的物质,更无后期再存储价值。

而且这样的环境卫生条件极差,茶叶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极容易生虫、霉变。同时这些假茶的包装经过虫子的啃食,以及霉菌滋生腐蚀,会显得与老茶的外包装极为相似。

四、高温、高湿、烘焗做旧

高温、高湿、烘焗做旧可以说是湿仓的技术性加强升级版本,是指将普洱茶置于相对密闭环境之中,反复增温增湿,使得普洱茶处在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之中,茶叶发生剧烈的湿热氧化作用,促使普洱茶极快速的“变老”。有的不法商家还会使用持续的洒水配合高温烘焗,来使新茶快速呈现出老茶所具有的一些外形特征,如外表油润、红褐等,从而达到“变老”的目的。从理化物质分析推测,虽然这一类做旧而成的普洱茶“老茶”,保健功效基本散失,也没有什么品饮价值,但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下面一种就严重和恶劣的多。

五、使用化学药品做旧

使用一些化学药品也能够使得普洱茶快速“变老”变成“毒茶”,现在一些不法商贩常使用的化学药品为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氧化性最强的化学药剂之一。用具有有强氧化性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入普洱茶之中,就能将普洱茶快速氧化,使得茶叶被剧烈氧化而变得陈腐,从而来冒充老茶。

高锰酸钾是一种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剂,会对人体皮肤、消化道、肠胃、组织粘膜、呼吸道等,造成氧化灼伤以及毒害。使用化学药品做旧是最恶劣的普洱茶做旧方式之一。

并且非法添加和使用化学药品,已经违反我国《食品安全法》,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类不法分子,理应受到国家的惩治,以及所有茶人的唾弃。

六、“鞋油普洱”类仿古做旧

“鞋油普洱”是2014年3.15打假期间,被发现的新型普洱茶造假方式,这一类仿古做旧目的不仅仅是造假老茶,而是造仿古老茶。不法商贩用猪膀胱、猪肠衣将普洱茶茶饼或茶砖包裹,再添加鞋油、胶水等,使得新普洱茶就呈现出油润、褐红、褐黑等老茶才具有的外表特征。这类仿古普洱茶,第一眼看上去的确会给人一种近似老茶的古朴陈旧之感,从外形上看几乎与真正的老茶一模一样,而且一些仿古造就手段更为高明的仿古茶,单独从外形、色泽、包装来看,甚至比一些真的老茶还更像老茶。

这类仿古假老茶,通常打着祖传道光年间老茶、咸丰年间老茶、民国初年老茶等历史名号来进行售卖,而且这些仿古老茶之后往往都有一套看似合理,其实根本难以验证的说辞,来为其存在合理化。

普洱茶经过上百年的存储基本碳化,故宫中存储的普洱茶,也就只有一个作为文物的万寿龙团留存下来而已,历史上真正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或者说除了已知的基本没有了。除非某天故宫中的万寿龙团失窃了,又刚好有人拿着这个万寿龙团出现,可以略微相信,不然基本都是假的(备注:买卖文物是违法的)。

综上所述:现在的造假手段可谓是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像我们的手机一般不断的更新换代、加强升级。一些辨别老茶的方法方式,也不断受到这些造假手法的冲击。对老茶的鉴别不能只依靠耳朵听别人说,而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鼻子去闻,调动自己脑中的普洱茶知识去思考推测,最好呢就是别轻易相信什么老茶,因为老茶真的很少、很少、很少。选择诚信可靠的商家,购买一些品质不错的新茶、中期茶,亲自见证其转化,要靠谱和保险得多。

聊聊那些鲜为人知的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聊聊中国茶文化的大致发展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茶文化

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

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元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的发展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壹沱】花青素的小秘密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从广义上看,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花青素不但含于花中,亦含于根(如红萝卜)、叶(如紫苏、红叶)、果皮(如茄子、葡萄)及种皮(如黑豆)等部分中。花青素的种类甚多,但具有相同的基本骨架,常根据最先分离得到它们的植物名称来命名。

花青素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是2-苯基苯并吡喃母核,即花色基元(flavylium)。花青素分子中存在高度的分子共轭,由于取代基不同(羟基或甲氧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青素,现已知的有23种。

▲常见花青素化学结构式

在植物中常见的有:矢车菊色素(cyanidin)、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芍药色素(peonidin)、飞燕草色素(delphindin)、锦葵色素(malvidin)和牵牛花色素(petunidin)。此外,植物中的花青素主要以花色苷(配糖体)的形式存在[1]。

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异,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为蓝色。花青素在植物中常以糖苷形式存在,叫花青(素)苷或花色(素)苷。花青素苷的形成和植物组织中糖的积累有关,一些有利于某植物组织内含糖量增加的环境因子(如强光照、低温、干旱、缺氮、缺磷),往往也有利于花青素苷的合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茶叶而言,研究报道显示,一般茶叶中的花青素只占干物质的0.01%左右[2],而在紫娟茶中可达0.5%~1.0%,其中较为重要的组分是飞燕草色素及其糖苷、芙蓉花色素及其糖苷,此外茶叶中还发现一种翘摇紫苷元,也属花青素类。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抗突变、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等保健功能,对于治疗眼科疾病、各种发炎性疾病、血液循环失调疾病上也有一定疗效[3-8]。

“紫娟茶”是目前发现的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茶树品种,其一芽二叶新梢中花青素含量可高达2.7%~3.6%,由于其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等独特性,展现出了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特色茶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海鹏,费旭元,梁名志,等.茶树特异品种“紫娟”中的花青素组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2,33(22):203-206.

[2]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胡雅馨,李京,惠伯棣.蓝莓果实中主要营养及花青素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600-603.

[4]高爱红,童华荣.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01(3):25-27.

[5]方忠祥,倪元颖.花青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17(3):60-62.

[6]DEGENHARDTA,KNAPPH,WINTERHALTERP.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ofanthocyaninsbyhigh-speed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andscreeningforantioxidantactivity[J].JAgricFoodChem,2000,48(2):338-343.

[7]NARAYANMS,NAIDUKA,RAVISHANKARGA,etal.Antioxidanteffectofanthocyaninonenzymaticandnon-enzymaticlipidperoxidation[J].ProstaglandinsLeukotEssentFattyAcids,1999,60(1):1-4.

[8]OVANDOA,dePACHECO-HERNANDEZL,PAEZ-HERNANDEZE,etal.Chemicalstudiesofanthocyanins:areview[J].FoodChemistry,2009,113(4):859-87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