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花椒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大红袍茶树 红茶大红袍 大红袍红茶

大红袍茶树。

性味 辛、温,有小毒,麻. 成分 果含挥发油 (为柠檬烯、枯醇、香叶醇等)、淄醇,不饱和有机酸。 别名: 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山椒、狗椒、 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山西省运城(风陵渡)中条山、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较为集中,鄢陵各处均有栽植。 南美洲也本来就有一些品种在野外生长。

科 属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cy316.Com

目: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科: 芸香科 Rutaceae

属: 花椒属 Zanthoxylum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茎干通常有增大皮刺;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细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当年生小枝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边缘有狭翅;小叶5-11个,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无柄或近无柄,长1.5-7cm,宽1-3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中脉基部两侧常被一簇褐色长柔毛,无针刺。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色大多为白色或者淡黄色,花被片4-8个;雄花雄蕊5-7个,雌花心皮3-4个,稀6-7个,子房无柄。果球形,通常2-3个,果球颜色大多为青色,红色,紫红色或者紫黑色,密生疣状凸起的油点。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态习性

喜光,适宜温暖湿润及土层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萌蘖性强,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隐芽寿命长,故耐强修剪。不耐涝,短期积水可致死亡。

繁殖方法

播种 7-9月种子完全成熟时采种,采种后及时在室内干燥处晾干,果皮开裂后取出种子,晾干后贮藏,防止霉变出油。3月上旬将贮藏的种子用70℃水浸泡12小时后,用碱水把种子表面的腊质层搓去,再用清水洗净后湿沙增温至20℃催芽贮藏。3月中旬后,待种子露胚根后开始条播。一般株行距3-5cm×30-40cm,也可成畦撒播。根据墒情,要足墒播种,覆土厚度2-3cm。播种量lOkg/亩左右,出芽率在70%左右,产苗量在5万株/亩以上。

栽培管理

定植是关键,以芽刚开始萌动时栽植成活率最高,栽后应浇透水,生长季节追肥2-3次,干旱时并结合浇水。 主要病虫害: 病害有锈病;虫害有蚜虫、红蜘蛛、花椒天牛、金龟子。

Cy316.com延伸阅读

母树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的区别


每年能从母树大红袍茶树上采摘的鲜叶都是非常有限的,市场上的大红袍一般都是根据母树大红袍扦插繁育出来的纯种大红袍或者商品大红袍,那么,母树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母树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内,共有6个品系(皆由种子发芽长成)6株茶树,不是同一个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部分茶商声称自己出售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是母树大红袍,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武夷山决定2007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

纯种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所谓的无性繁殖技术,就是剪取茶树顶穗,直接扦插到别处,经过细心管理,培育成茶苗的技术。与有性繁殖(利用茶树种子繁殖)相比,无性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母本性状保留完整的特点。事实证明,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树,基本性状与母本完全一致。

商品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一般有4—5个品系的茶叶,比如选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优良品种作为基本原料),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在选料上则要考虑有香气、水厚韵足、稳定性较强(对茶叶后期的品质起到稳定性作用,以保证产品一致性)的品种。

商品大红袍做到“香幽、水厚、韵足、回味好”是大红袍拼配的整体原则。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

大红袍茶叶


不知道大家对于大红袍茶叶了解多少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

大红袍茶叶

大红袍是什么茶——武夷岩茶中的上品,乌龙茶中的极品

大红袍被人们誉为“茶中之王”,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武夷山最富盛名的茶叶,因为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大红袍被赋予了坚韧醇厚的品质,再加上茶农的细心料理和技术娴熟的茶师材质加工,大红袍具有十分独到的品质和药效,是茶叶中的佼佼者和乌龙中的极品。早在明末清初大红袍就有盛名,而目前大红袍可以算是茶中瑰宝。大红袍是历代皇家贡品,大红袍是国茶,大红袍茶是中国外交部商务部指定国礼茶。

大红袍的起源

在中国的茶叶里,茶叶分有红茶、绿茶和青茶,乌龙茶是青茶的代表。大红袍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类,产于福建武夷山。用纯人工采来的大红袍茶青作为原料,加以精湛制作工艺而成,因为传统的烘培方式增添了它特有的和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具备了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之韵,汤色温润,口感顺滑。

大红袍的品质

大红袍最突出的气质是外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在冲泡后汤色橙黄,十分明亮,叶片呈现红绿相间的颜色,有绿叶红镶边这样的美感。大红袍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气浓郁持久,岩石的韵味十分明显。

大红袍的喝法

大红袍很耐冲泡,一般在冲泡七、八次之后仍有香味,很适合平时的日常茶饮。不过品饮大红袍,必须按工夫茶引用一样,小壶小杯,细细品慢慢饮,才能真正品尝到那种岩茶之颠的韵味。

因为大红袍很是出名,很多人在喝茶的时候,总会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喝完。这时候要把心情放平和和放松,欣赏它,缓缓吸入茶汤,慢慢体味,徐徐咽下,然后感受茶叶的香气,以及喉头及下腹的感受,这样才是品茶之道。

大红袍的品鉴

大红袍的品鉴主要从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香味,它的香气十分清爽,深深吸一口气,如果能闻到幽幽的香气,像花又像蜜,如果又如奶,就是上品。另外一个品茗方法就是看茶味了,上好的大红袍入口甘爽滑,十分顺口。如果有苦、涩、麻、酸味的就是不好的茶叶。或者茶水没有质感,味道很淡薄的也是不好的茶叶。冲泡次数决定着茶叶的优劣,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大红袍的功效

大红袍最大的功效就是有助于延缓衰老,美容护肤。因为茶叶里有大量的茶多酚,能够帮助人体排毒。另外,它还有助于预防一些心管疾病,治疗辐射伤害和提神醒脑、利尿解乏、护齿明目的功效。

大红袍揭秘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

前几年,政府将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现在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而那时的中国,就连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已退位10来年。穿龙袍的皇帝虽然没有了,可还有不穿龙袍的“皇上”啊。1927年时是孙中山,之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

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共产党也派兵看守过;文革期间,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其实,这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

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而他,因为没有领导批准,就只能站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这样严密的管理几棵茶树,恐怕又可以创造一个中国吉尼斯纪录了,大红袍能不神秘吗?

大红袍概述


茶品名称: 大红袍

茶品产地: 福建武夷山

茶品外形: 条索状

工艺类别: 半发酵茶

茶叶类别: 乌龙茶

【简介】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印象大红袍


印象大红袍是福建省、南平等市倾力打造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直以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光让人们流连忘返。近年来,武夷山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形象。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早在唐宋时期就盛名远播,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山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描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试演(20张)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 而历时两年创作,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领衔的《印象大红袍》已完成最后的创作,进入带妆彩排阶段。三月二日起,该演出将以独特视角,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特点:

与其他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借助当下流行的“偷菜、炒房、蜗居”等语汇,说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说大红袍的来历,说现代人所有的烦恼,说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导演王潮歌、樊跃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印象大红袍》是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突出一个和谐生活的理念,希望大家把烦恼、抱怨、痛苦和郁闷都放下,喝杯茶,享受茶的宁静和谐,享受美好的生活。

极品大红袍


1、形状: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结稍细,惟水仙品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但力求纯净,整齐美观。

2、色泽: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3、香气:岩茶为半发酵茶,具有绿茶这清香与红茶之熟香,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4、水色:岩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且须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5、滋味: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短期可口。岩茶品质之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味之优劣,韵味之醇淡厚,一般山场好的岩茶喝后舌面上附着一层物质,感觉好像是“涩”,其实不是,涩是脸颊内侧有“涩麻”感方为涩。

6、冲次:通常以能泡冲至五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最佳者“八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7、叶底: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叶缘可见银朱色;叶片中央之绿色部分,清澈淡绿,略带黄色,叶脉淡黄,即常言的“绿叶红镶边”。

大红袍绝技


水筛在有规律的摇动;采自武夷山的青绿色茶青在筛子上翩翩起舞,跳动翻滚并旋转着向筛子中心聚集;特有的清香在四周弥散,越来越浓,沁人心肺,引得不少过路人闻香驻足观看。

6月22日,在福州举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2007武夷山头春大红袍品尝会上,除邀请来宾品尝武夷山今年头春大红袍外,还带来了一筐采自景区内的大红袍茶青,现场展示武夷岩茶特有的摇青、烘焙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首批传承人之一的游玉琼告诉记者,岩茶制作分为采摘、萎凋、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焙火、拣剔等步骤,摇青是做青中的一个步骤。通过摇青,使萎凋的青叶上下顺序滚转,翻动的叶缘互相碰撞摩擦,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摇青同时辅以用双手掌合拢轻拍茶青,使青叶互碰,弥补摇动时互撞力量的不足,俗称“做手”。

听了游玉琼的介绍,一位来宾上前要求亲自尝试一下。没成想筛子在他手下虽然也摇了起来,可是茶青就是不跳,而是左右拖动。“你的力道全用错了。” 游玉琼说,“摇动的时候不仅要左右摆动,还要上下摆动,这样拖会损伤茶叶。”在她的指导下,这位来宾重新摇动筛子,这回茶青是跳了起来,可是没有旋转着聚向中心,而是从左右聚集过来形成了一个长条。“摇的时候不仅要让筛子左右摆动,还要前后摆动。” 游玉琼说。

“摇青是制茶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制茶功夫到不到家,全看这个工艺呢。”另一位大红袍制作技艺首批传承人叶启桐接过话茬,学会摇动连入门都不算。做青中,要摇青数次,整个过程长达10到12个钟头。要根据茶叶的内质,生长的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香气的浓淡,控制每次摇动的力度、速度等,这就是所谓的“看青做青”。摇得好,制出来的茶叶应该是“三红七绿”,即三成红七成绿,绿叶红镶边。“虽然摇青只是制茶的一个步骤,但一名学徒通常要经过3到5年才能独立操作。” 叶启桐说,“而整个制茶工艺与武夷岩茶一样,越做越感到醇香浓厚、回味无穷,每个制茶师一生都在学习、研究。”

“自古以来,制茶工艺都是武夷山制茶户密不外传的看门功夫。”市茶管办主任陈泽财说,“今年武夷山气候好,春茶内质优良。借这个机会我们特地组织这次现场展示,让榕城市民一睹这难得一见的制茶工艺,希望加深市民对武夷岩茶深远的文化背景的认识。”

竹筛轻摇,摇出了武夷岩茶古老制作技艺的风采,也摇出了武夷山茶农致富增收的新希望。“有机茶要成功,从种植到制作都有很大的要求。随着武夷山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建立,武夷岩茶一定能够从成功走向辉煌。”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一席话,博得了现场来宾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红袍母树


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据导游介绍,如今大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大红袍过去为皇室贡品,如今也是要悉数进贡中南海。不要说阿TEA,就是福建省省长,估计也难喝到。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在1986年(?)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的第二代:小红袍,在1989年(?)又成功无性繁殖了大红袍的第三代:大红袍,因为与母树大红袍在茶叶的形状色渍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还以“大红袍”命其名,但香味却远不如母树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