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二)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老茶树的茶叶 观音茶树 老茶树

老茶树的茶叶。

茶园病虫防治的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①农业防治②化学防治,③生物防治。三类防治方法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如抗病、抗品种的选育,国内将其列入农业防治,但国外也有将其列入生物防治的。用微生物剂防治病虫属生物防治,但目前不少微生物制剂已成为商品生产,也可列入化学防治。因此这些防治方法绝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五交叉、渗透的。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在从病虫害、茶树、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关系间,从农业技术措施上,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它包括有丰富的内容。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茶树病虫防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茶树品种对各种病虫害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和病原微生物、害虫种群进行斗争和自然适应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杂交、定向培育等手段加速这种性状的稳定和利用。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易于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是人所熟知的事实,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将茶叶中某一种成分的含量多少作为其抗性的机理,现代植物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是多种抗性机理的综合表现,不可能用某一种简单生化成分来作为这种抗性机理的解释。抗虫品种的选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云南大叶各和广西高脚茶在我国西南茶区对椰园蚧和茶牡蛎蚧具有较强的抗虫性,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选育的415、416、419等无性繁殖系也对茶特蛎蚧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茶园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对病虫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它直接改变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因而间接地影响茶园昆虫区系的数量。冬季清园对整个茶园病虫区系影响很大,其内容是修剪去病害枝条、纤弱阴枝和边脚枝,锄翻地下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和园边藏匿越冬病虫的杂草,这些对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二年发生基数有一定作用。 翻耕培土、抗旱保湿、合理施肥、勤除杂草是茶园管理中的基本内容,不仅对茶树丰产优质是必要的,对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来讲也是重要的。结合秋季深翻可将麦土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的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菌等),深埋入土而死亡,在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幼虫)可使暴露于土表而死亡。抗旱时保湿可增强茶树对病虫的抗性,干旱常是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茶苗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诱因,因此抗旱保湿对上述病虫起着间接的防治效果。合理施肥不仅关系到土壤改良、茶树生长发育,而且间接地影响病虫的发生。如蚧、螨类属肠外消化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只能直接利用植物体内现成的简单化合物为营养,而缺管在体内将复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的能力,因此和茶树的生育、营养状况的关系较其他害虫更为密切。施肥与茶树病害的关系业已明确,氮肥一般增强感病性,而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护抗病性。茶园排水对多种病害(特别是各种根病,如茶红根病、茶紫纹羽病等)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藻斑病、茶长绵蚧、黑刺粉虱也有一定抑制效应。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清除许多病虫的潜藏场所;一些在土中化肾或幼虫期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如茶尺蠖、扁刺蛾、茶子象甲、茶叶象甲等),通过中耕可使暴露土表或直接被杀伤。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小绿叶蝉的为害,尤其是进行化学防治前先铲除杂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着一定作用。小绿叶蝉和碧蛾蜡蝉的卵产在新梢嫩茎部,因此及时采摘一方面保证芽叶质量,同时可将大量虫卵采下,起着防治作用。茶细蛾卵产于嫩叶背,及时采摘,可降低比虫的虫口密度。 修剪台刈也是茶树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减轻病虫为害也有明显作用。如对钻蛀类害虫和茎部病害均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剪除病虫枝等方法进行防治。对长白蚧、龟田蚧等多种蚧类为害严重的茶树可进行台刈结合喷药进行彻底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确保茶叶丰产优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速效、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但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先是发现了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在各种动植物体内、食品和环境中的高残留现象,继而又发现一了不少农药可能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再加上化学农药对天敌有益生物种群的非选择性杀伤作用和病虫抗药性产生等缺点,引起了人们对化学防治前途的忧虑。应该指出,从整个化学防治发展前途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在农作物(包括茶叶在内)的病虫防治上仍将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成为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在任何一种农药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新陈代谢、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的代替老的,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滴滴涕、六六六这类农药在它使用后的三十年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践证明也存在许多缺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代替残留过长的老品种是适当的,特别对茶叶这种饮用作物而言,禁止使用滴滴滋涕、六六六等高残留品种和1605、1059等高毒品种是完全必要的。 茶叶生产上的农药品种的选用必须考虑茶叶的特点。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具备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外,还必须考虑到茶树具有如下几个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特点:①茶叶是一种饮料,对色、香、味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品质没有不良影响;②茶树是一种全年多次连续采收的作物,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采收一次,这和一般农作物一年采收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喷药后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③茶树收获的部位就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制成成茶,而且在饮茶时人们用沸水对成茶进行多次浸泡萃取,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根据我国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多年进行的药效筛选和残留量的研究结果,指出,任何一种优良的农药品种只有在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显示经的优良性能,因此严格遵守安全合理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用量、浓度和经过一定的安全间隔期后进行采摘是必要的。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一般系指用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它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和其他生物无不良影响、有比较长期的效果等优点,缺点是由于天敌生物本身也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有的种类的繁殖和饲养工作比较复杂,此外和化学防治有一定的矛盾。 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前途,大自然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贵州省湄潭茶中研究所调查,发现茶园天敌昆虫160余种,虫生菌20余种,捕食性蜘蛛50余种,还有益鸟、兽、蛙等。浙江、安徽两省分别释放绒茧蜂(Apantelessp.)防治茶尺蠖和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nsWestwood)防治茶小卷叶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贵州等省曾试验用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euoanaeSilvestri)防治长白蚧和椰圆蚧,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安徽省调查了寄生在蜡蚧上的两种寄生蜂、蜡蚧黑小峰(Microterysclauseri)和蜡蚧宽角黄小蜂(Anicetussp.)、对龟甲蚧和角蜡蚧的自然寄生率分别平均为19.45%和10-22.47%,最高寄生率可达76.54%。 在以菌治虫方面,安徽、湖南等省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茶螟杆菌防治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也获得一定效果,白僵菌每毫升1亿孢子浓度对小绿叶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寄生率可达50-100%。浙江从田间罹病茶尺蠖幼虫体上分离到一种虫草菌(Cordycepssp.)对茶尺蠖老熟幼虫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云南省从小绿叶蝉田间罹病虫体分离到一种园子菌(Entomophthorasphaerosperma),田间自然罹病率可达20%左右,贵州从茶毛虫幼虫体上、安徽人茶尺蠖幼虫体上各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地茶毛虫、茶尺蠖具有强致病力。当然茶树病虫的生物防治远处于兴未艾的启蒙阶段,但可以预期,生物防治在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精选阅读

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一)健身栽培

1、合理整形修剪,通过合理整形修剪,及时修去病虫、残枝、徒长枝、保证茶蓬向有合理的通透性。2、平衡施肥;1月份亩用40%N、P、K复混肥或腐熟的油枯150公斤进行沟施;3月至9月,每采一批鲜叶后用1%的尿素加1500倍液壮丰优复混微肥进行叶面喷施;9月底至10月上旬,亩用腐熟油枯或N、P、K复混肥150公斤沟施。3、清洁田园、中耕除草,并结合每次施肥,中耕松土6—10厘米,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5月中旬,在杂草生长茂盛期亩用41%耘乐或50%快而净或74.7%农民乐,进行化学除草。4、大力提倡行间铺草技术,在每年9—10月份,将无病菌感染杆和草亩用250公斤按厚度10厘米平铺于茶蓬行间,以防止干旱,达到提早采摘的目的。5、在茶园周围不种植易感病虫的作物品种。

(二)建立病虫测报点,准确掌握当地病虫发生规律。

(三)科学防治病虫工作。

1、物理防治:(1)茶园设置诱蛾灯,物理灭虫,今年推广10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2)人工捕杀;(3)黄板诱杀。

2、生物防治:积极推广使用印楝素、啶虫咪、BT、宁南霉素、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保护天敌。

3、化学防治:严格掌握病虫防治指标,务必做到不达指标,绝不施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必须使用县统一规定的农药品种和WS—16型喷雾防治病虫,提高防治效果。

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一)


1、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其协调性 根据半个世纪来国内外茶园昆虫种群的演替规律,大量使用非选择农药品种,盲目提高农药浓度,增加喷药次数会导致茶园昆虫区系中各种群间的不平衡,害虫天敌种群受压抑,使茶园昆虫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诱至某种病虫害猖獗暴发。要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必须农药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协调起来,而不仅仅是三者的机械凑合。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应该看作为一个生态学问题,有机地、协调地应用各项防治措施,使它们相辅相成,同时还要使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相协调,因为茶园生态系统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组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同地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从而影响病虫种群的沮长。因此综合防治的目的应该是按照病虫的种群动态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关系,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地互相协调,以期控制种群数量,使病虫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则不是要求彻底消灭各种病虫,因为它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既将提高防治成本,同时还将以大量消灭天敌作为代价。实践证明,将病虫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既不致引起经济上的损失。相反却提供了天敌昆虫的食料,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种群间的平衡。只有在这个原则上,才能根据各种病虫引起经济危害的种群密度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只有在必要的场合和条件下才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使得调节环境的因素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 在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它的基本含义是: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把病虫害和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2、综合防治的内容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有如下四条途径: (1)改变茶园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害虫、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2)改变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不利于害虫、病原,而有利于天敌。 (3)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虫、抗病性。 (4)直接消灭茶园病虫。

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一、茶树病虫的主要种类 (一) 茶树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芽叶、嫩梢皮层汁液;雌成虫把卵产在嫩梢里,造成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叶脉变暗红,严重时叶尖、叶缘呈红褐色焦枯状。我县一年发生9—10代,第一代4月上旬出现,5月中上旬和7月中旬有两次危害高峰,4—10月均可危害。 (二) 茶树螨类。包括橙瘿螨、叶瘿螨、侧多食附线螨、茶红螨等。主要危害茶树幼嫩芽叶,致使叶两面均呈褐色,叶子硬化、变脆、变厚、萎缩、生长缓慢或停滞。马边一年以3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重。 (三)茶毛虫类。包括茶毛虫、花毛虫、茶茸毒毛虫、黄刺蛾等,以幼虫咬食茶树叶片,严重时连芽叶、花和幼果吃光;一年发生2—4代,4月中上旬开始发生危害,5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为重。 (四)茶蓑蛾类。包括茶蓑蛾、白囊蓑蛾、茶褐蓑蛾、大蓑蛾等。以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我县以7—8月危害最重。 (五)茶尺蠖类。包括油桐尺蠖、云尺蠖、木缭尺蠖、茶尺蠖等。以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上部枝梢枯死。我县5月中下旬为重。 (六)黑刺粉虱。以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危害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该虫排泄蜜露诱致煤烟病发生。我县有4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两次高峰。 (七)茶蚜。以成若虫嫩梢、嫩叶汁液,造成叶片皱缩卷曲。该虫排泄蜜露诱致煤烟病发生。我县有3月下旬和7月上旬两次高峰。 (八)茶树叶斑病类。包括茶树赤星病、白星病、茶褐色叶斑病、炭疽病等。由于病类不同,在叶片、嫩梢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我县以多雨季节和阴湿地带发生为重。 (九)茶梢枯死病。病斑有灰白色同心轮纹,整齐排列黑色小粒点,嫩梢尖端变黑枯死。我县主要发生于扦插茶园。 三、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一)健身栽培 1、合理整形修剪,通过合理整形修剪,及时修去病虫、残枝、徒长枝、保证茶蓬向有合理的通透性。2、平衡施肥;1月份亩用40%N、P、K复混肥或腐熟的油枯150公斤进行沟施;3月至9月,每采一批鲜叶后用1%的尿素加1500倍液壮丰优复混微肥进行叶面喷施;9月底至10月上旬,亩用腐熟油枯或N、P、K复混肥150公斤沟施。3、清洁田园、中耕除草,并结合每次施肥,中耕松土6—10厘米,从而改善土壤通透性;5月中旬,在杂草生长茂盛期亩用41%达利农或50%快而净或74.7%农民乐,进行化学除草。4、大力提倡行间铺草技术,在每年9—10月份,将无病菌感染杆和草亩用250公斤按厚度10厘米平铺于茶蓬行间,以防止干旱,达到提早采摘的目的。5、在茶园周围不种植易感病虫的作物品种。 (二)建立病虫测报点,准确掌握当地病虫发生规律。 (三)科学防治病虫工作。 1、物理防治:(1)茶园设置诱蛾灯,物理灭虫,今年推广10台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2)人工捕杀;(3)黄板诱杀。 2、生物防治:积极推广使用印楝素、啶虫咪、BT、宁南霉素、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保护天敌。 3、化学防治:严格掌握病虫防治指标,务必做到不达指标,绝不施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必须使用县统一规定的农药品种和WS—16型喷雾防治病虫,提高防治效果。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即在明确有害生物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把有关防治措施加以协调应用,使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限度之内的管理措施。其中重要的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把农药等可能引起对自然控制的破坏压至最低限度,维持生态平衡。由于茶园茶树多年生常绿,茶丛茂密郁闭,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既利于多种病虫和天敌生存繁衍,群落的网络结构也比较丰富,自然控制的潜力相应较大。这是开展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首先需要考虑茶叶生产过程中经常性的丰产优质措施,诸如茶叶采摘,做到以农业技术防治为基础;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维护自然天敌对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发展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过多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也在盲目杀灭天敌,削弱其自然控制能力,破坏茶园生态平衡,助长一些害虫再增猖獗。必须从合理用药做起,选择并协调运用其它措施,组成恰当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恢复发展茶园良好群落结构和自然控制能力。

防治指标:系指病虫危害给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防治指标的确定,首先是通过某种害虫的饲养观察,测定平均每头虫口的取食量及其经济损失,调查研究当地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特别是优势种天敌对害虫的攻击效应的测定;进而田间划小区选取或接种不同的病虫密度,观察记载其茶叶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情况,最后折算经济损失并联系防治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指标数值。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

茶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10头,三龄后平均每丛5头。

油桐尺蠖:三龄前平均每丛5头,三龄后平均每丛2头。

茶小卷叶蛾:采摘后平均每丛10头幼虫。

茶毛虫:每亩1000头幼虫。 茶黑毒蛾:每亩1000头幼虫。

茶蚜:平均被害芽梢达10%,芽下第二叶虫口20头以上。

茶树地方品种(local varieties of tea plant)

在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和茶类地区内,经人工选择或在当地长期栽培利用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品种。亦称当地品种、农家品种。一般皆缺乏较系统的育种和鉴定程序,但都比较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类要求,也具有某种独特的性状、特性和一定的栽培面积。中国茶树地方品种种类很多,有的地方品种经过鉴定后还可以直接扩大推广的范围。茶树地方品种按照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系地方品种和无性系地方品种两类。有性系地方品种的茶树皆采用种子繁殖,在茶树组成中往往包含若干不同类型成分,组成一个群体,故亦称为“茶树群体品种”。

无性系地方品种皆以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后代。同一品种的植株,在形态、特征、特性上的差别较小。而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显著,所以从形态上很容易识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