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根癌肿和根线虫病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乌龙茶根草 茶叶茶苗

根癌肿与根线虫都是发生于茶苗上的病害。根癌肿病主要发生在扦插苗上,短枝扦插后,遇上存活于土壤中的致病细菌从伤口侵进去,促使寄主细胞增生,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瘤状物,小的似粟粒,大的如豌豆,许多瘤常团聚一堆而成大瘤,后期癌瘤褐色木质化,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受害茶苗须根很少,甚至须根不发,导致茶苗衰弱,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以至全株枯死。根结线虫病则是由土壤中的病原线虫侵入到一年生的茶苗的根部,引起茶苗和幼龄茶树发病,其症状是病根畸形肿胀,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此系侵入根内的线虫分泌物刺激根组织形成巨型细胞,并促使根组织细胞过度分裂所造成,瘤状物大小不一,若主根早期受害,侧根、须根少发或不发。根瘤后期表皮破裂,全根腐朽。茶苗根部受害后,根功能衰退,水分与养分的正常吸收与输导受阻,使地上部分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量落叶,以至全株死亡。

茶根癌肿病的发病条件最重要的是要有伤口存在,细菌才能侵入。其次,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土壤反应为碱性等因素有利于发病。

茶苗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土壤状况关系很密切,因病原线虫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10厘米范围内,因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圃地,利于线虫活动与发育,因而发病重,前作为感病作物的熟地发病重;生荒地发病轻;浅翻的苗地发病重,深翻的苗地发病轻;肥水管理好的苗地比管理差的苗地发病轻。

这两种根病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在防治上特别应以预防为主。采用以无病地育苗与定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根癌肿首先要选好育苗地,扦插育苗时表层铺的新黄土厚度要符合要求,不要太薄,插穗可用生根粉处理以促进伤口愈合提早发根,插后发现病株应及时连同根际土壤一齐挖掉,并用石灰水等进行土壤消毒。出圃时,发现病苗应予淘汰。

对于根结线虫的防治,首先要选无病地育苗与植苗,尽量选用生荒地育苗和植苗,不使用前作种过花生、番薯、黄麻等感病作物地;其次种植前可采用翻耕晒土的方法,提前两月在烈日晴天翻耕土地,可以减少病原线虫数量;第三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提高抗病力;第四,药剂防治以克线磷和克线丹效果较好,用10%颗粒剂每亩3—4公斤,用细土拌匀,于茶苗行间开浅沟施入。

cy316.cOM编辑推荐

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80%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异硫磷等药物防治。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茶苗根结线虫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全国各产省、自治区均有分布,是茶苗上一种威胁性病害。病苗根吸收破坏,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地上部分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除茶树外,还为害花生、烟草、豆类、瓜类、甜菜、咖啡、可可等几百种植物。 1、症状 茶苗根结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生在1~2年生实生苗或扦插苗的根部,罹病茶苗主根或侧根上产生瘤状物,即虫瘿,小的似菜籽,大的如黄豆,表面粗糙,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病根畸形,常无须根。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大量落叶,全株枯死。用细针挑开病根上瘤状物的表皮,在显微镜下可见雌成虫,洋梨状,黄色。将洗净的病根小段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1~2天后在皿中出现白色短线状物,在显微镜下可见到雄成虫和幼虫,均为细长形,无色透明。 2、发病规律 以雌成虫和卵在病根的瘤状物中,或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竖年春天,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开始活动,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经过一次蜕皮,2龄幼虫从卵壳中爬出,借助流水、耕作等传播至幼嫩根尖,进行新的侵染,并分泌刺激物是茶苗根部细胞膨大,形成瘤状物。此时2龄幼虫蜕皮成3龄幼虫,在蜕皮,极为成虫。雌成虫固定在虫瘿中为害根部,雄成虫进入土中。线虫通过苗木进行距离传播。在适宜条件下,既土温25~30℃,土壤湿度40%~70%,完成1代虚时25~30天,线虫在沙性土壤中比在黏土中发生重,熟地栽种茶树发病较生地为重。一般3年以上时苗表现抗病。 3、防治方法 (1)选地 选择生荒地种植茶树,避免在前作为感病植物的熟地上种植茶树。种植前,先试种高度感病的绿肥作物如大野绿豆,仪测定土壤中有无线虫存在,叶枯作为诱集植物。还可在种植前或在苗圃行间,种植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物质的植物,如万寿菊、危地马来草或猪屎豆,以减少土壤中线虫数。 (2)选用无病苗木 严格种苗检查,发现病苗,立即予以销毁,以防病害随苗木调运而蔓延。 (3)土壤处理 种植茶苗前,在盛夏欺深耕土壤,将土壤中线虫耕翻至土表,使其在45℃以上烈日下曝晒,隔10天后再耕翻1次,以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茶树病害--茶苗根结线虫病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防治方法 (1)选择未感染根结线虫病的前茬地建立茶园,必要时先种植高感线虫病的大叶绿豆及绿肥,测定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2)种植茶树之前或在苗圃播种前,于行间种植万寿菊、危地马拉草,猪屎豆等,这几种植物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减少田间线虫数量。(3)认真进行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木,发现病苗,马上处理或销毁。(4)苗圃的土壤于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部分线虫,必要时把地膜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升到45℃以上效果更好。(5)药剂处理土壤 育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2―5kg,与细土拌匀,施在沟里,后覆土压实,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准使用。此外还可选用98%一100%棉隆微粒剂,每667m2用5―6kg,撒施或沟施,深约20cm,施药后覆土,间隔15天后松土放气,然后种植茶苗。

茶根结线虫病


茶根结线虫病是茶苗和三四年生以下幼龄茶树根部的病害。在各产茶省都有发生。除茶外,还为害瓜类、茄科、麻类、豆类、烟草、花生等数百种植物。 症状典型特点是病原线虫侵入寄主后,引起根部形成肿瘤即虫瘿。根瘤大小不一,大的似黄豆,小的似菜籽,主侧根受害常膨大无须根。须根受害表现病根密集成团,外表粗糙呈黄褐色。根系受害后,皮层组织疏松,后期皮层腐烂脱落,植株死亡。地上部表现植株生长不良,矮小,叶片黄化,旱季常引起大量落叶,最后枯枝死亡。 病原由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根结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引起。该属线虫雌成虫为柠檬形,黄白色,头部尖,身体膨大,寄生于根部皮层内,用细针挑开根瘤即可见到。大小0.5-1.0毫米。卵无色,椭圆形。雄虫和幼虫均为线形,无色透明。 发生规律以幼虫在土壤中或以雌成虫和卵在病根内越冬。次春当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线虫开始活动,卵孵化成l龄幼虫。蜕皮后2龄幼虫从卵壳中出来,成为侵染幼虫,经流水、农具传播后,从茶树根尖侵入,吸取汁液并刺激组织形成虫瘿。雌虫一生固定在根内寄生。雄虫成熟后逸出土内,交配后死亡。完成一代约20-40天。疏松的砂质壤土以及前作为感病寄主的土壤,发病较童。 防治方法选择无病地种茶和作苗圃。

茶苗根癌病


茶苗根癌病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为害茶苗,在扦插苗圃发生普遍,致使茶苗生长细弱,叶片发黄,严重时整株枯死。除茶树外,还为害柑橘、苹果、梨、棉花、番茄等600余种植物。 1、症状 茶苗根癌病主要为害扦插苗的根部,以1年生的茶苗发病居多。发病初期在茶穗末端出现浅褐色球形不规则膨大,以后渐扩大呈瘤状物,小的似栗粒大,仅0.3厘米,大的如豌豆大,达1厘米。后期瘤状物呈褐色,较坚硬,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粗糙,可多个瘤聚合成大瘤。须根少或完全不形成须根。实生苗的根部也可发病。 2、发病规律 茶苗根癌病是由一种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在病根中或病株周围的土壤中越冬。细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从伤口侵入根部,刺激周围组织增生,形成癌肿,影响茶苗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使茶苗生长受阻。病菌通过流水、地下害虫的活动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开苗木调运和病土携带。伤口的存在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土壤潮湿、黏重以及前作为柑桔、棉花的苗木,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苗地选择 扦插苗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无病地作为扦插苗圃。 (2)采取防治地下害虫措施 避免根部造成伤口,以减少细菌的侵染机会,减轻发病。 (3)病株土壤处理 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连周围的土壤也一起挖除,并用1%硫酸铜或波尔多液灌浇土壤,进行消毒。

茶树茶褐根腐病及其综合防治


1、症状

茶褐根腐病发生在茶树根部,病株叶片变黄,凋萎的叶片仍附着在树上一段时间不脱落。病根上黏附有泥沙和细石块,不易洗去,表面有褐色薄而脆的菌膜和铁锈色绒毛状菌丝体。根部和木质部间常有白色或褐色的菌丝体,木质部干腐,剖面呈蜂窝状褐纹。

2、发病规律

与茶红根腐病相似。地下水位高、树势衰弱的茶园,发生均较重。

3、防治方法

(1)清除树桩和残根

开垦林地作为茶园时,应彻底清除林木的树桩和残根。

(2)环状剥皮

在砍伐林木及遮荫树前,先将树木作环状剥皮,使养分不能下传,待数月后树桩养分耗尽时再行砍伐,切口必须低于地面30厘米,以免树桩外露。

(3)病株去除、土壤消毒

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将病株周围外观健康的茶树一起根除。然后用75%十三吗啉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或在病区周围挖80厘米深的隔离沟,两年后再行补植。

(4)药剂处理

在病树基部挖15-20厘米深的环形沟,用20-30毫升75%十三吗啉乳油,加水2000毫升,将其中一半药液均匀灌浇入沟内,覆土后将另一半药液再灌入,每6个月1次,共4次,以杀灭残存病菌。

茶 苗 白 绢 病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茶苗茎基部,初发病时茎基部产生紫褐色条点或条斑,后变为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体,逐渐由茎基部向土表扩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或褐色。该病造成茶苗皮层软腐,地上部的叶片变黄,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病原 Sclerotiμ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Athelia rolfsii (Curiz) 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桑树白绢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向四周扩展,有的蔓延到邻株;此外还可通过雨水、水流及农具等传

播,也可随调运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菌生长适温25—35℃,一般6—8月高温雨季利其发生。土壤粘重、土质偏酸、排水不良茶园易发病,前茬为豆类或与其间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高燥地块种植茶树。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可在植前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每667m2用药1—2.5kg,与细土拌匀,撒在土表后及时耕耙,15天后栽植茶苗,注意防止药害。(2)选用无病苗木,汰除病苗。(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发现病株马上拔除,病穴用0.3%的96%硫酸铜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后,再补栽茶苗。

如何防治茶紫纹羽病


分布及症状:

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红根腐病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南方茶区受害重。染病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上萎凋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至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木质部无条纹。根颈处或茎部常有平伏的子实体,也有灵芝状的。

病原 Ganoderma applanatμm (Pers.)Pat.称平盖灵芝和Poria hypobrunnea Petch 称褐卧孔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褐卧孔菌子实体初为浅黄色,后转红呈蓝灰色,平伏,紧贴在茎部或根颈处,厚3—6mm,边缘白色,较狭,被绒毛。菌膜暗紫褐色,毡状,厚3mm。担—子宽棍棒状,大小9一l0.5×4.5—5(μm)。担孢子大小4—6×3.5—5(Ftm),亚球形至球形或三角形,光滑,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3)药剂防治 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

茶 树 根 癌 病


症状 安徽、浙江、广东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主根、侧根染病初在病部产生浅褐色球状小突起,后扩展为瘤状物,小的似谷粒,大的似蚕豆,多个小瘤聚集一起成大瘤,后期病瘤变为褐色并木质化,表面粗糙,质地坚硬。扦插苗幼苗染病须根少或不发根,造成苗条植株衰弱或叶片变黄脱落,植株死亡。

病原 Agrobacteriμm tμmefaciens (Smith & Townsend) cinn 称根癌土壤杆菌,属原核生物界。病原细菌短杆状,大小l一1.5×0.4一0.8(Ftm),具周生鞭毛1—3根,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白色。该菌寄主范围广,能侵染300多种植物。发育适温25—30℃,5l℃经10分钟致死,最适PH7.3。在10%石灰乳中25分钟即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也可由地下害虫及带菌工具传播。随病土和病苗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从伤口或切口处侵入皮层组织后生长繁殖。伤口周围细胞因受病菌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量增生的肿瘤。生产上苗木有无伤口及切口是该病能否大发生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壤粘重的苗圃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2)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未种过茶树的地块建立扦插苗圃。(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千方百计减少根部伤口。(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后病穴用1%的96%硫酸铜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消毒,也可浇灌80%抗菌剂402乳剂1000倍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