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害虫防治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观音茶树 老茶树 老茶树的茶叶

【www.cy316.com - 观音茶树】

茶树病害虫包括茶园栽培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茶树种苗植物检疫五类。

1、茶园栽培技术防治:又称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选育和推广抗病虫良种:茶树品种间抗病、抗虫性差别很大,例如,单宁含量较高、叶片厚且硬的品种,对茶炭疽病有较强抗性:大叶种,叶片厚且柔软多汁的品种最易感染茶饼病,而小叶种受害较轻;抗病、抗虫性是作物同病原或害虫在外界环境条件下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抗虫性机制可归纳为不选择性、抗虫性和耐害性;抗病性与避病作用、阻止病菌侵入、细胞组织生理生化反应有关。把多种抗生基因综合到一些优良品种中去,使“垂直抗性”向“水平抗性”发展。注意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壮苗,促使生长健壮,及早形成骨架,主干粗大,通风透光良好。

②合理种植:引起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根结线虫寄主很多,要选用无病原生荒地播种茶籽,种植茶苗,或选用前作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地块育苗,不用前作是烟草、花生、麻类、茄类、瓜类、豆类、甘薯等感病作物的地块作苗圃。小绿叶蝉严重地区,茶园里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类作物。斜纹夜蛾严重地区,不宜间作甘薯。蚧虫、粉虱、刺蛾、卷叶蛾、蓑蛾还为害多种果树、林木,故应注意邻作和遮荫树的选择。

③中耕除草:勤除杂草,及时深埋。

④翻耕培土:可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蛹、茶叶斑蛾幼虫等,以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同时,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象甲幼虫等露地面,使之因不良气候或天敌的侵袭致死,或直接造成机械伤亡。

⑤合理施肥:氮、磷、钾三要素必须配合恰当。偏施氮肥,茶树枝叶徒长,抵抗力减弱,茶饼病、茶炭疽病的为害加重,而适当增施磷、钾肥,则可减轻为害。肥料不足特别是有机肥不足,茶树生长衰弱,茶白星病发生严重。多施氮、磷肥能助长神泽红叶螨的发生,而多施钾肥和锰则抑制作用显著。

⑥注意排水:排水不良的地块不宜选作苗圃,地下水位高或靠近水源的茶园,要开沟排水。

⑦分批采摘:可提高茶叶品质,又可减轻病虫危害。采净蓬心茶和蓬脚茶,避免茶丛郁蔽,可减少蚧和粉虱的孽生。

⑧修剪、台刈:对于茶梢蛾、茶堆沙蛀蛾、茶蛀梗虫、天牛、木蠹蛾等钻蛀性害虫和茶梢黑点病、膏药病、苔藓、地衣等枝干病害以及茶小蓑蛾,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或剪除病虫枝等进行防治。对严重感染病虫或衰老的茶树,则可台刈更新。

2、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①利用天敌防害害虫,诸如食虫昆虫、蜘蛛、捕食螨、食虫鸟和两栖类等;

②“以菌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③“以菌治病”,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植物病原的拮抗作用,防治植物病害。

3、化学防治:即利用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茶园施药除了必须考虑低毒外。还应具有在茶树鲜叶上降低速度较快、残留期较短,在加工过程中易于挥发消失,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对成茶品质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4、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包括以不同作用原理为基础的多种措施,如:①捕杀或摘除;②诱集与诱杀,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或诱杀,潜所诱集、作物诱集、异性诱集或诱杀等;③阻隔,如套袋、涂胶、刷白、填塞等;④分离,如汰除带病虫种子、贮粮害虫与粮食分离等;⑤温湿度,如日光、蒸汽、低温、高温等的应用;⑥新技术,包括放射能、高频率电流、超声波以及激光的应用等。

目前,茶园中常用的防治方法是:捕杀或摘除、灯光诱杀、食饵诱集或诱杀等。对于茶毛虫、茶蚕、大蓑蛾、茶蓑蛾等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或具集性的害虫,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对于绿丽纹象等具假死习性的害虫,在振落的同时,要用器具承接;对于蛀干害虫可以刺杀;对许多病害可以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株;对地衣、苔蓟可于雨后用半圆形侧口竹刀刮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以设计诱虫灯,既作预测用,也可直接歼灭害虫。一般以电灯、黑光荧光灯加电灯或日光灯作为光源。在应用短光波的同时,还可配以吸风装置或电网,制成强力诱虫器。对于茶毛虫等雌蛾诱惑雄蛾能力颇强的害虫,可采用异性或性外激素粗提物诱集或诱杀的办法。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病害防治


浙江温州神农架林区木鱼镇茶叶基地茶树茎部茶粗皮病严重发生,发病面积2704亩,完全死亡的154亩。发病田块100%,严重田块病株死亡率50%,一般田块病株率50-60%,株病叶率30-50%以上,导致春茶严重减产,品质降低。经初步估算,木鱼镇茶叶基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1.3万元。主要症状:主要发生于接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开始呈紫褐色,后变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中,菌丝沿茎向上蔓延,并向土面伸展,形成白色丝状膜层,后期在膜层上产生白色菌核,皮层腐烂,使植株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茶株叶片枯萎,以至全株枯死,病害很快传染至邻近株,使之成片枯死。发生特点:速生丰产茶园和平地老茶园属于重发田块;坡地新茶园发病率明显轻于老茶园和丰产茶园。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注意田间排水,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力。及时拔出病株,并连同周围土壤一起挖除,集中处理。病窝用五氯酚钠250-300倍浇灌。2、药剂防治:用天威3号1000-1500倍液或阳光2号600-800倍液或多菌灵亩80-100克加水50升为500-600倍液灌根,隔10天后再施一次。或苯菌灵50%可湿性粉剂使用方法同上。3、兼治茶蚜虫、茶毛虫、茶蜘蛛、茶粉虱,用清源保800-1200倍液叶面喷雾。

茶树病害防治管理


茶树是经济价值相当高的作物,一般一年可采制 5次,分别是春茶、夏茶、六月白、秋茶和冬茶。为了使茶树健壮,提高茶菁的质与量,生长期中除了施肥、中耕除草、剪枝等作业外,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管理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作物,提供给病菌及害虫充分的食物和居所,再加上台湾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病虫在食物与栖所不虞匮乏,以及适合的气候下,几乎整年都会发生。茶树的根、茎、叶都有病虫害危害,就连花、果都有昆虫或类危害,不过,一般以为害茎、叶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今将茶园常见的病虫害与防治方法介绍如后,以供参考。

病害与防治

一、茶枝枯病

1.病原菌:Macrophoma theicola Petch

2.加害部位:枝条、主干、主根。

3.病征:

发病初期受害枝条的叶片失去光泽,嫩梢下垂,叶片向下,叶色转为淡绿色,呈缺水状,经太阳曝晒后,全枝叶片褐化干枯,此时枯叶仍然留在枝条上,其它未受害枝条仍然十分健旺。解剖病枝可发现罹病处部份的皮层及木质部呈深褐色,健全部位则为青绿色 (皮层)或灰白色(木质部)。 若据枝枯病发生的部位,可将危害程度区分为轻度、中度及严重三级,轻度的枝枯病多发生于一年生的枝条,中度的枝枯病发生于二年生以上较粗的枝干,重度的枝枯病发病部位位于茶丛的主干、地基部或深入主根,发病时枯死面可达全丛的1/3以上甚至全株死亡。

4.发生生态:

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容易发生,但一入冬季本病即消失不见,次年春天再由主干长出新梢,入夏后复现严重病征,如此周而复始,茶树叶片稀疏,成叶不似健叶之浓绿有光泽,茶树树势衰弱,严重的影响茶树的经济寿命。罹病枝用小刀轻刮皮层,可见褐色生病部份与绿色健康部份。

5.防治方法:

(1)

对即将更新的茶园或补植时所需的茶苗,应采用健康无带枝枯病的苗木。

(2)

对尚未发病的茶园,应采用本场建议的肥料种类及施肥量,切勿施用过量氮肥,氮肥过量,易促使茶树长出突长枝,突长枝非常容易感染病虫害;不当的耕作方式,使茶树抗病能力降低,更易感染本病。

(3)

对已发病的茶园:

轻度及中度危害时,随时剪除病枝,剪除病枝条时应剪至离褐色病征下之健康部位10公分左右,若能彻底清除病灶,次年再生新枝条仍然健康,生机旺盛。

危害严重时,褐色病征已延展至主干或地基部,此时即应挖除病丛,补植新茶树或废园改植抗病品种。

挖除或剪除的病枝条必须集中烧毁,不可散置于茶园中,以免病菌的传布。

(4)

夏季若遇干旱应实施人工灌溉。

(5)

青心乌龙及硬枝红心二品种非常感病,发病严重地区,尽量避免种植此二品种。

(6)

罹病程度轻微茶园施药时可任选下列一种药剂防治:

药剂名称

每公顷每次施药量

稀释倍数

施药时期及方法

注 意 事 项

2%三得芬乳剂 (克力生)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 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5%快得宁水悬剂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81. 3%嘉赐铜可湿性粉剂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二、茶饼病

1.病原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

2.加害部位:嫩叶、嫩芽、嫩茎。

3.病征:

发病初期在嫩叶叶片上形成小点状病斑,呈淡绿、淡黄或淡红色,逐渐扩大至直径为0.6~1.3公分的圆形病斑,有些病斑的直径可以达到3.3 公分左右,成熟的病斑为肥厚肉质状,颜色由淡绿色、淡红至紫红色,颜色的变化因品种及发病环境而异。病斑向叶背形成白色凸起,白色的部份为其子实层,内有担子及担胞子;用手触摸有粉粉及粘粘的感觉;病斑多时,叶片卷曲变型。有时也会感染嫩枝条,在枝条的表皮呈现肉质状肥大凸起,布满白色粉状物,使得嫩枝条呈现粗细不一的畸型状。

4.发生生态:

担胞子成熟后掉落在寄主上, 温度在 16-20℃,湿度为 100% 时,适合发芽,由上表皮的角质层直接侵入细胞,侵入后约经 7天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经 6 至 8 天,在叶背形成白色凸起,成熟的病斑可连续释放担胞子达 7 至 10天左右,最后病斑老化变褐,叶片焦枯卷起掉落。本病经由风雨、昆虫、采茶器械或采茶工人的手、衣物等传染。大部分的大叶种都会感染本病,小叶种中青心乌龙十分感病。

5.防治方法:

(1)

本病的传染源为担胞子(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因此在病区采茶的工人或剪枝器械,严禁再去剪或采摘健区的茶园。

(2)

曾经发过病的茶园避免遮阴及在发病盛期剪枝,否则易促使病害扩大。

(3)

在发病严重的茶区,应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如青心乌龙等。

(4)

施药时应在病斑尚未形成白色粉状物前施用,可以阻止传染源继续产生。施药时可任选下表一种药剂防治: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安全采收期

注意事项

30%赛褔座可湿性粉剂(多富民)

2000

6天

1. 发病初期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三次。

2.使用时加展着剂组展3000倍

50%赐加落可湿性粉剂

2000

15天

发病初期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三次

84.2%三得芬乳剂 (克力生)

2000

21天

同上

备注:(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三、饼病

1.病原菌:Exobasidium reticulatum Ito & Sawada

2.加害部位:成叶及老叶。

3.病征:

饼病初期病斑为黄绿色小点约0.2-0.3公分, 对光看为透明小点,慢慢扩大,可见不明显浅绿色网纹,此时尚未形成白色子实层, 浅绿色网纹渐渐扩大,上有稀疏的白色粉状物,子实层越长越密,肉眼可见一层白色网状物,因沿叶脉生长故成网纹状。

4.发生生态:

其发生生态与茶饼病很类似,本省有网饼病发生之茶园, 大都能发现茶饼病,但饼病病斑生长缓慢,网饼病虽然在老叶发现,实际上其在幼叶期即已受侵染,潜伏期约为30天,且经60~70天后才出现网状病斑。

5.防治方法:

目前本省尚无防治药剂推荐,在发病严重地区,建议种植抗病品种。

四、茶赤叶枯病

1.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 &. Sc.

Colletotrichum amelliae (Cook) Butler

2.加害部位:叶、嫩芽。

3.病征:

初期为黄绿色小点,扩大后颜色加深呈褐色,上有黑色小点,老叶或干燥的环境中,病斑则呈黑色水浸状,老化之病斑则成为灰褐色。为害嫩芽时病斑呈黑褐色,并往下蔓延,导致枝梢枯死。

4.发生生态:

有性世代及无性世代二种胞子在罹病叶上皆可发现,病叶遇潮湿的环境,会冒出一小团,一小团肉色的粘液,此即无性世代的分生胞子堆,亦即其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方式为随着雨滴的溅布传染,风雨可扩大其传染范围。潮湿及阴雨的气候可促进病叶产生大量的分生胞子,病斑也会因空气中的高湿度而快速的扩大;如遇到高温干燥环境时,病叶上的肉色粘液团马上形成一小片疮痂,同时病斑立即停止进展。本菌是一种弱寄生性的病菌,当茶树(叶)衰弱或受伤时,病原菌即开始活动。

5.防治方法:

(1)

改善茶园环境,增加日照及通风,降低茶园湿度,使成不适发病的环境。

(2)

种植抗病品种。

(3)

药剂防治方法如下: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安全采收期

注意事项

50%免赖得可湿性粉剂 (亿力)

1500

21天

发病初期(病斑0.5公分以内时)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3-4次

备注:(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五、茶褐色圆星病

1.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theae (Cavare) Deighton

2.加害部位:老叶及幼叶。

3.病征:

茶褐色圆星病的病征有两种,一为褐色圆斑,在老叶叶背发生,病斑为褐色小点,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圆形,在一般条件下,易产生分生胞子。另一为绿斑病斑,可危害幼叶及老叶,发生在叶背,为不规则深绿色小斑点,初期为针状,渐渐扩大为 2-3mm大小的凸起,此乃由于海棉组织的细胞扩大所致。绿斑型病斑不易产生分生胞子,但如果置于高湿度的状态下,仍然可以产生少量的胞子。本省发现的病斑皆为绿斑型病斑。

4.发生生态:

病原胞子为细丝状,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

茶树几种病害的防治


一、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常见而严重的叶部病害。该病分布很广,遍及茶区,被害株往往生长不良、新植不壮、芽头瘦弱、未老先衰,严重影响产量。该病害的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产生药害;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或抗旱、抗寒工作,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树健壮,提高抗病力。2.清理田园,减少病菌来源。对重病茶园,冬春期应摘除病叶,清理枯枝落叶或进行茶园冬耕,将表土病叶深埋,以阻断病害来源。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防止传染发病。3.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小绿叶蝉、螨类、黑腐病和红锈病等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该病应结合防治上述病虫进行。可选喷下列药剂: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后20天才可采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用抗菌素放线酮30-50ppm(喷后5天可采摘)、抗菌素风光霉素1ppm(喷后7天可采摘)、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后15天可采摘),每亩喷药量60-75公斤,10-15天喷一次,共喷两次。在未采摘的茶园或苗圃,也可以喷施上述药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时间,增加喷药次数,以达到更好的防病目的。对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可根据虫情喷施下述药剂: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这几种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波尔多液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 二、茶饼病茶饼病是真菌性病害,分布较普遍,是高山茶区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侵害茶树的幼嫩芽梢,不仅对产量影响极大,而且用为害后的茶叶制成的干茶,味苦、质脆、碎片多,品质显著降低。该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检疫。在病区应禁止一切带病茶苗、接穗和插条外运,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茶园。2.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调节肥料的种类及施用时期,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及时修剪,摘除有病枝叶。3.合理采茶。在9月下旬以后,如遇阴天多且温度低的天气时,应及时进行分批采摘,采1芽2-3叶留鱼叶,并将对夹芽梢(滞育芽)及时采摘干净。4.消灭病菌越夏场所。在天气酷暑时,病菌在茶园内不能度过日照长、气温高的夏季,而只能在荫蔽的茶树上进行不断侵染和越夏。所以,加强茶园管理,使茶园通风透光,以消灭病菌的越夏场所,是预防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5.药剂防治。可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等内吸性有机杀菌剂。每亩选喷上述药剂500-1000倍液,亩喷量75-100公斤,隔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喷后15天可采摘)。如无上述药剂,也可喷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每亩喷75-100公斤,隔10-14天喷一次(喷后20天可采摘)。 三、茶黑腐病茶黑腐病在一些茶区发生也较普遍,严重的株发病率高达52%。若防治不好,不仅使茶叶连年减产,而且茶树生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 其防治方法:1.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减少菌源。对严重发病的茶园应进行较大的修剪,并将修剪的病枝叶清除烧毁。修剪后全面喷施0.7%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一次,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2.改善茶园四周环境,增强茶园通透性。清除茶园周围的森林、灌木等过密的荫蔽树和杂草,使茶园通风透光。3.加强检查,及早发现,及时喷药防治。经常检查叶片是否发病,一经发现即摘除病叶枝,并进行喷药封锁,以防止扩散蔓延。喷施药剂有:0.7%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亩喷75公斤,隔两星期喷一次(喷后20天可采摘);2%岗****1000倍液,亩喷60-100公斤,或5%田安水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纹枯利乳剂800-1000倍液,亩喷75-100公斤。

茶树病害优化防治技术


一、叶部病害种类。 至今我国已有记载的茶树叶部病害达33种之多。其中,为害幼嫩芽叶和新梢的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芽枯病、茶白星病和茶赤星病。一般来说,在高温、多雾、日照少的高山茶园,白星病和茶饼病发生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叶制成干茶,味苦涩,易破碎,品质明显下降。为害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赤叶斑病、饼病、茶煤病、茶藻斑病、茶褐色叶斑病等。其中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均属高温、高温型病害,在多雨的夏季发病较重;茶炭疽病常在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较多;茶赤叶斑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生严重;潮湿荫蔽对饼病、茶藻斑病发生有利;茶煤病与蚧类、粉虱类、蚜虫等病虫的发生有关。 优化防治方法。根据叶部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在防治上可以采取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优化防治办法。 1、农业防治:秋冬季深耕,清除茶园土表和树上病叶,以减少次年病源数量;勤除杂草,剪除病、枯枝叶,使茶园通风透光良好,以减轻茶煤病等的发生;采取夏季灌溉抗旱、冬季铺草防冻的措施,以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流行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肥培管理,适当提高肥料中磷、钾比例,及时分批采摘等,都可增强茶树抗病性。不同茶树品种对多种叶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如大叶种一般易感染茶云纹叶枯病,而小叶种则表现较为抗病。在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叶病的重要措施。 2、化学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适宜的喷药时期。防治嫩叶病害应在春、秋茶菜芽期就开始喷药,对茶云纹叶枯病和茶轮斑病应在初夏期防治;茶炭疽病宜在秋茶一叶期喷药。防治茶饼病,可选用15%粉锈宁300×10-6(每667平方米22.5--30克)或20%萎锈灵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75--100克),在6月上旬或10月份各喷洒一次。此外,也可选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每667平方米95--165克),在非采摘茶园尚可选用0.2%--0.5%硫酸铜液进行防治。防治茶白星病,可在春茶萌发至鱼叶展叶期,喷洒75%百菌清800倍液(每667平方米95--125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75--100克)。 二、根部病害及其优化防治方法 茶树根部病害主要有茶苗白绢病和茶苗根结线虫病等,其发生较为普遍,几乎各产茶区均有分布。茶苗根结线虫病是新种植茶园的一种威胁性病害。根病发生严重,茶苗成片杜死,造成缺苗断行,影响新茶园的成园。在防治技术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生荒地种茶,避免在已种过感该病的作物地上发展新茶园。 ②选用无病茶苗,在苗木调运时,应严格检查和检疫,防止病苗传入。 ③高温曝裸土壤。种茶前耕翻土壤,把线虫翻至表土层,在烈日下曝晒,隔10天左右再翻耕一次,以杀灭线虫。 ④土壤消毒

秋季茶树害虫及其防治


夏末秋初,气温下降,多数害虫的发生量有所回升,甚至出现大暴发现象,轻者影响秋茶产量,重者影响树势和翌年春茶生产,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末秋初常见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刺蛾、茶黑毒蛾等害虫。 一、主要害虫的习性与危害 1、假眼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我市各区均有发生,发生为害时间长。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严重时芽叶枯焦,一年发生有两个高峰期,第二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特别是老茶园改造留养茶园或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严重,望广大重点茶农引起高度重视。 2、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在局部茶区发生严重,特别是於潜地区,注意观察虫情,虫口数量大的可将茶树叶片嫩枝全部食光,对茶树长势和茶叶产量影响较大,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4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秋茶,成长幼虫一般分布在茶树上层,喜食嫩叶,4、5龄连续剧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坠地。幼虫老熟时爬至茶丛基部枝桠间,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二、防治方法 1、防治小绿叶蝉:⑴分批多次及时采扎;⑵喷施10%吡虫啉15-20克/亩,70%艾美乐2-3克/亩,35%赛丹乳油1000倍液,98%巴丹1000-1500倍液; 2、防治茶黑毒蛾:⑴利用茶黑毒蛾假死性振落捕杀,98%巴丹1000-1500倍液;⑵毒沙法。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技术


1、概况 我国茶树害虫种类繁多,约在400种以上。根据估测,由害虫成的茶叶产量损失达10%左右。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对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学农药自60年代开始在我国茶区广泛使用以来,对确保茶叶的优质高产曾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化学防治是防治茶树病虫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茶区普遍存在施药次数过多、农药用量过大、施药技术较为落后等问题,久而久之,已经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茶叶生产者的重视: (1)、由于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大量的天敌,致使生态系统平衡破坏,造成某些病虫害再猖獗。 (2)、病虫害逐步出现抗药性,并有增强的趋势,使农药的防治效果下降,防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3)、化学防治不当也带来了茶叶和环境的农药污染等社会公害。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合理而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作用,逐步改善生态系统,实行害虫的优化防治是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就是根据特定茶区茶树主要害申诉发生及防治现状,以害虫的优势种群为靶标,合理组建防治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节省防治工本,保护和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减少农药对环境和茶叶的污染,使化学农药防治更科学、更合理。具体地说,茶树害虫优化防治有以下好处: (1)年施药次数明显减少。由于优化防治强调按害虫防治指标施药,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从而使年施药次数明显减少。据试验统计,实施优化防治的单位,年施药次数由原来的7--10次降为5次左右。如浙江省余杭市1989年推广优化防治面积179公顷,年施药次数由原来的平均7.24次降为平均5.29次。 (2)省工省药,经济效益明显。由于优化防治选用对口农药,讲究防治策略,改进了施药技术,防治工本明显下降,经济效益显著。如浙江省富阳市8个优化防治示范点计144公顷茶园,1989年农药成本费比优化防治前节约49.8%,防治用工费下降42.58%。余杭市1989年应用优化防治面积178公顷,节约农药成本费38.88%,降低用工纲63.78%。 (3)保护了有益天敌,生态效益明显。优化防治减少了茶园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为天敌的繁衍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茶园蜘珠优化防治区比常规用药区数量可增加0.8--3.1倍,从而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使茶园生态系统逐步趋向平衡。 2、不同茶区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茶树害虫种类的组成,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年不同。 在我国各茶区中,以气候温暖湿润、种植年限长的西南、华南和江南茶区病虫种类较多。江南茶区的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茶橙瘿螨、茶线螨)、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毛虫和茶叶象甲;局部地区发生的害虫有:茶小卷叶蛾、油桐尺蠖、茶黑毒蛾、长白蚧等。江北茶区主要害虫有: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茶橙瘿螨、黑刺粉虱、地老虎和蝗虫;局部发生的害虫有:蓑蛾、刺蛾等。不同茶区的主要害虫种类有较大差别,而且其发生规律也有所不同。浙江茶区茶树害虫的优势种群是假眼小绿叶蝉和叶螨类,其次是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黑刺粉虱和蚧类等。假眼小绿叶蝉和叶螨类属普发性、常发性害虫,常年发生为害面积分别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2%左右和50%以上;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则在地区间及年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属区域性发生的害虫;黑刺粉虱虽发生十分普遍,但属周期性、间歇性发生的害早;蚧类在全省茶区的局部茶园受害较重。从不同茶季看,春茶期间(3--5月)一般害虫为害较轻,加之春茶品质特优,是茶叶生产的黄金季节,全省茶区自80年代以来在这一季节很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夏茶期间(6月)是多种害虫并发季节,是用药的重点季节。秋茶期(7--10月)时间长,发生的害虫种类较多,加之气温高、害虫发育速度快,是用药次数最多的季节。 3、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加强害虫预测预报,认真做好田间“查定”工作。害虫预测预报不仅可提供当地茶区害虫的发生信息,而且为制订当地害虫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田间“查定”工作指明了方向。田间“查定”工作直接关系到优化防治方案的实施,根据各地实施的经验表明,认真开展“两查两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两查两定”即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测,对主要目标害虫查田间的发生数量,定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 (2)按照害虫防治指标确定施药地片,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经济效益。茶树害虫防治与茶叶的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必须十分讲究经济效益。治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防止“见虫就治”、“无虫先防”及“治虫不计成本”等防治方法。害虫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目的是控制害虫为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允许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害虫种群。因此,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成为衡量是否需要施药的尺度,招待害虫的防治指标不仅从经济上看是必须的,而且从保护天敌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是当田间施一次药所花费的工本少于(至少等于)通过防治挽回的经济损失时,这时田间害虫的种群密度,即可定为需施药的标准(称为防治指标或防治阈值)。因为这时施药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算的。生产单位应根据各种害虫防治指标所规定的时机进行田间实际调查,然后对照指标,确定需施药防治的面积。 (3)选用对口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化学农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同种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会截然不同。所谓选用对口农药,指选取目标害虫较为敏感的农药品种,并掌握合理的使用剂量。茶园中使用的化学农药,除因茶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饮用,对农药有特殊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农药。对食叶性的茶树冠面害虫,应选择具有较强触杀及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农药较好;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对体表有保护物的(蚧虫、粉虱)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的农药。本着这一原则,确保防治效果在90%--95%前提下的最低剂量,这样既可节省防治成本,又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掌握在目标害虫对农药最敏感的发育阶段施药。几种主要害虫的防治适期是: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若虫占80%以上时(检叶法);尺蠖类、毒蛾类掌握在三龄前幼虫期;蚧类、粉虱在卵盛孵末期;象甲在成虫出土盛末期;螨类应在田间出现重害现状之前,幼若螨占多数时。 (4)改进施药技术,提倡对靶施药。改进施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药在茶树和目标害虫上的中靶率,减少在非目标物上的沉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减轻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的目的。施药部位应是目标害虫在茶树上的栖息活动部位,不必全方位的立体喷施。蓬面害虫只需蓬面扫喷,中、下层害虫可采用侧位喷雾。在施药方法上除部分枝干害虫仍可沿用大容量喷雾外,其余害虫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容量喷雾,毒蛾类害虫在幼虫分群前可改用敌敌畏毒沙(土)撒施。低容量喷雾比大容量喷雾具有雾滴细、目标物上雾滴密度大、药液利用率高和省水、省工、省药等优点。敌敌畏毒沙(土)防治毒蛾宜在三龄前使用,即每667平方米茶地用805敌敌畏100--150毫升,拌干湿适宜的细沙(或细土)10--15千克,拌匀的用塑料薄膜覆盖10--15分钟,然后均匀地撒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在撒毒沙(土)时要做到撒施均匀,作业人员要戴口罩和防护手套,避开在炎热的中午施药,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5)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多种害虫的并发性及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茶树害虫发生的一大特点。在防治上决不可发现一种害虫喷施一次农药,这样势必造成喷药次数频繁,防治成本上升,以至大量杀伤天敌,而害虫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害虫优化防治十分强调对当地虫情的调查,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尤其在多种害虫并发的季节,应以当地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其他害虫。防治适期应选择在对主治和兼治对象均有较理想效果的时期。在农药选用上应选取对几种防治对象均有效的农药,或进行农药混配,以达到主、次要害虫兼治的目的。

茶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茶饼病

茶饼病主要为害嫩叶,病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茶饼病主要发生在幼嫩茎叶部,最初病状是在嫩叶上出现浅绿、浅黄或略带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斑,直径0.6-1.2厘米。以后叶片表面的病斑逐渐凹陷,叶片的背面突出,形状似饼状,病斑正面较平滑并略有光泽,色泽比周围叶色浅,叶背突起部分初为灰色,上面可见一层白色粉末。茶饼病多在低温高湿季节发生,当春、秋季气温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阴雨高湿的条件下,易导致此病发生。在高山、谷地及过度遮阴茶园以及偏施氮肥、杂草较多,采摘、修剪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较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苗木及茶园管理。从外地调运苗木必须严格检验,发现感病苗应立即处理,防止病害传播;勤除杂草,适度遮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三唑酮)、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粉锈宁残效期较长,发病期喷药1次即可。其他药剂需喷2~3次,喷药间隔期N10天。

2.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主要为害春茶幼嫩芽叶。病斑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发生,呈黄褐色,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状,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病叶易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展,后期呈黑褐龟枯焦状,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仅在春茶期间发生。春茶萌发期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到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春茶盛采期最高气温在20~25℃时进入发病高峰。6月中旬以后,最高气温达29℃以上时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

发病期间,实行早采、勤采,尽量减少茶树上的嫩梢数量,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控制发病。在改造茶园时,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在发病前期喷施。上述药剂喷药后的安全间隔为7~10天。停采茶园可喷洒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3.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多发生在成叶上,老叶和嫩叶偶尔发病。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来年春茶产量会明显下降。发病初期,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而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形红褐色病斑,后期变成灰白色。病斑正面密生黑色细小突起粒点(实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时,可引起茶树大量落叶。茶炭疽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在高湿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以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不同品种的茶树抗病能力差异明显,一般大叶品种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对易积水茶园及时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力。药剂防治在新梢一芽一叶期进行,选用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4.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同时还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成叶和老叶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病斑上有云纹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上的病斑呈褐色、圆形,后转为黑褐色枯死。枝条上产生灰褐色斑块,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点,可使枝梢枯死。果实上病斑圆形,黄褐色至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由真菌引起,一般以因采摘过度、遭受冻害或虫害等致使树势衰弱的情况以及台刈、密植茶园及扦插苗圃较易发病。一般大叶品种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等较易感病,而小叶种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

①加强茶园管理,做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勤除杂草,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力。在冬休期,结合翻耕将土表落叶、病叶进行清除、深埋。同时摘除树上病叶并带出园外进行处理。

②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进行防治。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后需间隔10天,百菌清需间隔14天才能采茶。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5.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是茶树常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成叶、老叶,也有的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斑点,而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大病斑,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在潮湿条件下出现浓黑色墨汁状小粒点,沿轮纹作环状排列。嫩叶上的病斑无轮纹,病斑常相互连合,甚至叶片大部分呈褐色枯斑。嫩梢发病时变黑枯死,并向下发展,引起枝枯。该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高温高湿气候有利于发病,一般在夏、秋季发生较重。机采、修剪、捋采和虫害严重的茶园较易发病。排水不良、密植茶园和扦插苗圃也易发病。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湘波绿等品种较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防止强采、捋采造成伤口,以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机采、修剪后,应喷药保护;建立良好的茶园排灌系统。

②在发病初期,采茶后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药后10天左右再喷1次,共2次。喷药后需间隔7~10天才能采茶。

6.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是茶苗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全国各茶区都有发生,严重时,茶苗成片死亡,造成缺株断行。该病发生在茶苗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初期呈紫褐色条斑,后变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膜层,并由茎部向土表扩展,后期膜层上面形成油菜子状菌核。菌核开始为白色,后转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部皮层软腐,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直至全株枯死。

该病由真菌侵染引起。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或病部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翌年春夏温度适宜时,形成菌丝,沿土壤间隙蔓延到邻株,或通过雨水、流水和耕锄进行传播,并可随苗木调运传播。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全年以6-8月高温高湿季节发病较多。土壤过酸、黏重、排水不良或贫瘠,都容易发病。前作或间作豆科等感病作物,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无病地种植茶树,选用无病苗木栽种。加强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茶树抗病力。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将周围土壤一起挖除,换以新土并施入杀菌剂,如0.5%硫酸铜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消毒后,再补植茶苗。

7.茶苗根结线虫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是茶苗上的一种威胁性病害,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茶苗根系,影响养分和水分吸收,造成地上部分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该病由线虫引起,发生在1~2年生实生苗或扦插苗的根部,感病茶苗主根或侧根上产生瘤状物,小的如菜子,大的如黄豆,表面粗糙,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病根畸形,常无须根。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在适宜条件下,土温25~30℃,土壤湿度400/0~700/0,完成1代需25~30天。线虫在沙性土壤比在黏土中发生要重,熟地比生地发生要重。

【防治方法】

①尽量选择生荒地种茶,避免在前作为感病植物的熟地上种茶。种植茶苗前,在盛夏期深耕土壤,将土壤中线虫翻耕至土表,利用烈日暴晒杀灭线虫。

②选用无病苗木,对茶苗进行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应立即销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