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什么会苦,又为什么会甜?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红茶为什么那么苦 为什么红茶拉过会滑 红茶为什么会发酸

红茶为什么那么苦。

人们在喝茶时,经常会以“苦涩”“甜醇”“回甘”等词语来形容自己喝茶时的口感,不同的茶因其原料和工艺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品质特征。

若要追求茶叶口感不尽相同的深层原因,在于茶叶生长发育和加工制作过程中,内含成分会产生氧化或聚合等化学反应,所以我们喝起来有的茶苦,有的茶甜,就是这个道理,那究竟影响茶叶是“苦”还是“甜”的内涵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茶多酚

让茶喝起来苦涩、生津回甘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其中以儿茶素的含量最多。

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效,所以常喝茶可以抗癌症、抗血栓、抗辐射等,这些功效都与茶多酚密切相关。茶多酚不仅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也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

研究发现,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具有较强的苦味,收敛性强,是构成茶汤苦涩和回甘、生津的主要物质。而茶多酚在大叶种中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中小叶种,所以在喝普洱生茶时的苦涩味会比普通绿茶重,生津回甘也更加明显。

二、咖啡碱

让茶喝起来爽口并且苦苦哒

咖啡碱属于一种生物碱,在很多的植物中都有发现。咖啡碱具有兴奋大脑中枢神经的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主要接触到的咖啡碱来自于咖啡当中,并且在茶叶里也有一部分。

同时,咖啡碱还能与茶多酚氧化物以氢键络合形成具有鲜爽味的复合物,从感官上来说,这就是茶汤爽口的主要原因。

1、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2、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1)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茶汤滋味分析。研究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2)黄酮: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橄榄的苦味

cy316.com扩展阅读

白茶为何会入口甜?为什么?


“甜”,鲜甜、甘甜、回甘、甘醇,这些甘美的感觉,想必是喝过白茶的小伙伴对白茶滋味的最深感触。

喝茶的时候,敏感的味蕾将茶汤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元传到大脑皮层,大脑将“刺激信号”进行分析,得出结果(酸甜苦涩咸等等)后,将其传导到口腔、喉腔等部位,最后我们就会产生(不)满足或(不)享受的感觉。

不同的茶汤,滋味不同,是正常的,其原理是:不同茶汤所蕴含的物质及其含量比例不同,而不同物质对味蕾和神经的刺激是不一样的。

一、茶的苦、涩、甜

1.苦味:嘌呤类物质(咖啡碱为主)

茶叶中含有的嘌呤类物质中咖啡碱是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呈现苦味。由于其遇热易挥发性,因此在茶叶多次冲泡过程中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2.涩味: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

茶汤中的酚类物质以儿茶素含量最高。酯型儿茶素呈苦涩味,收敛性强。一些茶汤入口引起的涩味主要是因为酯型儿茶素与口腔黏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引起收敛。

3.鲜甜:氨基酸和糖类

茶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等。

二、白茶的甜味主要来自于哪里?

1.白茶中的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白茶滋味、香气的主要物质之一。白茶萎凋过程中,随着酶活性的提高,叶中蛋白质水解,生成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氨基酸的含量趋于增加。

萎凋开始12小时内,鲜叶中的氨基酸有所增加,随着多酚类氧化物的进行,氨基酸成分又有所下降。至萎凋48小时后,氨基酸才又有所增加,至60小时氨基酸才有明显的增加。萎凋72小时后其含量可达11.34mg/g,这也是白茶萎凋时间过短品质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六大茶类中,白茶类是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一种茶类,氨基酸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1)增进茶汤滋味,氨基酸是白茶茶汤鲜爽度的重要构成成分。

(2)提高茶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参与了茶叶香气的形成。

(3)改进干茶色泽,在干燥过程中,氨基酸参与了非酶性褐色反应,与成品茶乌润色泽的形成有关。

四、对白茶的汤色起良好的影响。在白茶萎凋过程中与儿茶素的邻醌结合而成的有色化合物。

2.白茶中的糖类物质

可溶性糖是构成白茶茶汤滋味和粘稠度的重要物质,在感官上即所谓的“甘”。

白茶在萎凋初期,糖一方面因水解而生成,一方面因氧化和转化而消耗,此时糖处于生成和消耗的动态平衡中。至萎凋后期,当糖的生成大于消耗时,才有所累积,它对白茶滋味的甜醇有着重大的贡献。到后期干燥中参与了香气的形成。

3.白茶中的矿物质

茶中的矿物质含量较多,游离矿物质元素使得茶喝起来甘甜。一句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你就明白为什么矿物质对甜味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对比其他茶类,不管是从工艺方面,还是选料上,白茶都更加容易喝出“甜”的感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白茶甜不甜,综合滋味如何,关键在两点:茶本身的品质(物质的先天含量和比例)和冲泡影响(茶内物质在茶汤中的呈现状态)。

茶叶为什么会“苦后回甘”?


大多数人初尝茶味的第一印象便是“苦”,但随后便感受到了一丝“甜”,这便是回甘。

所谓回甘,就是初尝苦味,之后喉咙返回甜味,苦甜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体验。

茶入口舌,清甜微苦,在口腔回味绵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

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给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

同时,回甘是否持久也是人们判断好茶的重要指标之一。

1、引起回甘的物质有哪些?

茶多酚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含量中占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茶多酚的含量与茶汤回甘强度有很大的关系。

黄酮

黄酮是茶多酚的一种。黄酮的味觉表现十分特殊,入口苦涩,一段时间后呈现自然甜味。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春茶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季节,因此春茶的鲜味和回甘都更为悠长。

有机酸

有机酸,在茶中约占总量的3%,且在制茶过程中含量还会增加。有机酸通过刺激唾液腺的分泌,让人感觉回甘生津。

糖类

绿茶中,多糖类占了总量的3.5%,它们名为糖却不甜,而是靠其一定的粘度在口腔滞留。

通过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成麦芽糖,正是催化过程产生的时间差,造成了苦而后甜的回甘效应。

2、回甘与茶叶品质有关系吗?

回甘的甜度轻重并不是辨别茶好坏的绝对标准。

比如一些质量较低的茶叶,因其茶汤味道过于苦涩,由对比而产生的甜味就较为强烈。

或者一些茶类本身甜味就较明显,容易与回甘混淆。

如红茶富含具有甜味的茶红素,饮茶时所感受到的甜更多来自于舌尖,而非喉咙中返回的回甘。

那么,怎样判断一杯茶回甘的好坏呢?

饮一大口茶汤,使茶汤充满口腔,慢慢感受其收敛性和刺激性。

咽下后如果舌面或舌底有津液缓缓释放,并伴有甜甜的口感,且持续长时间也不减弱,便可以称为回甘持久了。

茶为什么会酸?


品茶的时候,你是否尝到过“酸”呢?茶有哪些酸味?为什么会“酸”呢?

武夷酸

一些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自然存化期内是会出现“武夷酸”的。

19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在岩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分离出“武夷酸”,后经证实武夷酸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1847年,罗莱特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

武夷岩茶武夷酸与工艺酸的区别要注意,武夷酸“酸而不腻”,而工艺失误造成的酸味,容易给人带来发呕的感觉,姑且称之为“酸呕”。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武夷酸。正所谓:“武夷酸虽好,不要贪杯哦”!

观音酸

铁观音的假酸即本地话叫青酸,是发酵时间不长的酸,即是当天采摘当天炒的;另一个酸叫青王酸,即传统制法的酸,是真正的由半发酵得来。

品茶人说的观音酸,应该是一种由齿颊到喉咙的一种类似吃过糖后泛酸的那种微酸带微涩,回甘生津,舌后两侧有一种收敛的感觉。多见于酸气明显的观音的头三泡,但往往酸气明显的观音回甘显、韵味足!

红茶酸

一般来说,发酵后茶叶会有一定的酸味,但是喝着很明显的感觉茶汤发酸的话,是红茶在制作发酵过程中堆积太密,或者是发酵过度了,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如果发酵过度或者时间掌握不好,再烘干就会导致发酸。

另外放的时间太长,红茶受潮了,保存不当也会有酸味的。还有就是泡茶的时候水温的问题了,这个也是看红茶的细嫩程度了,不耐高温的红茶,如果水温过高,会导致红茶酸味明显。

熟普酸

于普洱而言,熟普本身具备酸、甜、苦、涩、香、滑的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达喉底而不锁,茶汤顺滑,此外还须低堆味。

除此之外,熟茶若渥堆工艺失当也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这种负面的酸馊味,品饮时会有酸而不化的感觉,同时会造成两颊紧锁等令人不悦的感觉。这种酸味是大家最不喜欢的。

喝茶为什么会醉?


琵琶半抱,心曲一首,玉碗斟满葡萄酒。雾里看花,欲说还休,千呼万唤总是愁……”这是由马未都作词、纪敏佳演唱的《醉文明》。中国文明是一种“醉文明”,如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李玉刚在春晚上表演的《新贵妃醉酒》,如李白斗酒诗百篇,如刚柔相济的醉拳,如“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可是,有一种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喝茶引起的“茶醉”。

相比醉酒,茶醉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茶醉比醉酒难受多了。在微博里,很多茶友都在直播茶醉感受:“哥茶醉个头晕死,晕过坐电梯。”“我茶醉了,无比难受!!!”“斟茗堂炉火烤茶,围炉啜茗畅谈人生严重茶醉中。”“早餐喝了太多的浓茶,胃反了,茶醉了,饭吐了。”“彻底感受普洱的威力,心跳了一整晚,被诊断茶醉。”“茶醉比酒醉更可怕的是,即使你醉了,你也睡不着!”

“茶醉”在医学上的描述是,喝茶造成人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而使人体内酶的活性不正常,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喝茶犯醉的“醉魁祸首”,是茶叶中的咖啡碱(Caffeine)。有些人连喝几杯浓茶后,常出现感觉过敏、失眠、头痛、恶心、站立不稳、手足颤抖、精细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实际上这是喝茶的同时服用了过量的咖啡碱所起的作用。通常一杯150毫升茶汤,约有80毫克左右的咖啡碱,每天喝5-6杯茶等于服下0.4克左右的咖啡碱,一个人每天服用咖啡碱的最高限量是0.65克,若超过此限量,即有危害身体的可能性。茶醉严重者可发生肌肉颤抖,心率紊乱,甚至惊厥、抽搐,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危险信号。茶醉之时,头昏耳鸣,浑身无力,胃中虽觉虚困,却又像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从胃翻腾到喉咙,想吐又吐不出来,严重的还会口角流沫。

与咖啡碱“同谋”的还有氟化物。我们知道,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人体各组织中都含有氟,但主要积聚在牙齿和骨筋中。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过量的氟则对人体有害。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氟化物,氟在人体内蓄积过多会使人出现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牙齿变色和缺损,四肢脊柱骨骼和全身关节疼痛,全身无力,严重时肢体功能发生障碍,骨骼和关节变形甚至瘫痪。

那么,哪些情况容易引起茶醉呢?一是平日很少喝茶的人,稍微多喝,就可能过量而醉了。二是平日喝的茶是发酵程度较高的茶,例如:红茶、台湾乌龙茶、陈年老茶等,这些茶对肠胃的刺激性不大,咖啡碱含量相对较少,猛然改喝低发酵或不发酵的绿茶或生茶(绿茶、生茶含茶碱较高)时,又喝得过量,自然就会茶醉了。还有就是空腹时,茶多喝了也容易茶醉。现在是春天,开始采摘新茶,有的茶友为了追求新鲜而喝现炒茶,现炒茶因为火气大,喝了也容易茶醉。

因此,饮茶不宜过浓,道理很简单,因为过浓的茶汤中含有大量咖啡因嘛。饮茶也不宜过多,原因就是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作用,但饮茶过多,茶水积聚在肠道内,就会妨碍膈肌活动,影响正常吸收。而大量水分进入人体,容积迅速增加,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肺功能异常,特别是会给心脏功能不良的年迈体弱者带来危险。一般来说,每天1-2次的饮茶量较为合适。饮茶还应注意不能过杂,因为每一种茶的功用不同,多了肠胃招架不住。最后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于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的病人,一般不宜喝茶,非要讨口舌之快,也要选择刺激性小、咖啡碱含量少的茶,比如普洱熟茶。

如何解茶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茶醉后吃点甜食,吃颗糖也不错,种种不适就会大大缓解直至消除。而预防茶醉,可以在喝茶时就采取“安保措施”,吃些枣子、花生、松子、夏威夷果、点心等。如此,喝茶才是一种闲适的清福。

茶叶为什么会变质?


影响茶叶变质、陈化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

温度愈高、茶叶外观色泽越容易变褐色,低温冷藏(冻)可有效减缓茶叶变褐及陈化。

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5%时会使茶叶品质加速劣变,并促进茶叶中残留酵素之氧化,使茶叶色泽变质。

氧气

引起茶叶劣变的各种物质之氧化作用,均与氧气之存在有关。

光线

光线照射对茶叶会产生不良的引响,光照会加速茶叶中各种化学反应之进行,叶绿素经光线照射易褪色。

由上述可知:

降低眝存环境温度。

保持茶叶适当含水量。

阻隔茶叶与氧气之接触。

防止光线直射等均可减缓茶叶的变质。

茶叶的贮藏方法一般家庭选购的茶叶多为罐装或散装茶,由于买回后不是一次泡完,所以就会遭遇到眝存的问题,以下建议几种家庭常用的茶叶眝存,方法如下:

塑料袋、铝箔袋贮存法

最好选有封口且为装食品用之塑料袋,材料厚实一点、密度高的较好,不要用有味道或再制的塑料袋。装入茶后袋中空气应尽量挤出,如能用第二个塑料袋反向套上则更佳,以透明塑料袋装茶后不宜照射阳光。以铝箔袋装茶原理与塑料袋类同。另外,将买回来的茶分袋包装,密封后装置于冰箱内,然后分批冲泡,以减少茶叶开封后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延缓品质劣变的产生。

金属罐贮存法

可选用铁罐、不锈钢罐或质地密实的锡罐,如果是新买的罐子,或原先存放过其它物品留有味道的罐子,可先用少许茶末置于罐内,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轻擦罐壁后倒弃,以去除异味。市面上有贩售两层盖子的不锈钢茶罐,简便而实用,如能配合以清洁无味之塑料袋装茶后,再置入罐内盖上盖子,以胶带黏封盖口则更佳。装有茶叶的金属罐应置于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光直设、有异味、潮湿、有热源的地方,如此,铁罐才不易生锈,亦可减缓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另锡罐材料致密,对防潮、防氧化、阻光、防异味有很好的效果。

低温贮存法

将茶叶贮存的环境保持在5度C以下,也就是使用冷藏库或冷冻库保存茶叶,使用此法应注意:

贮存期六个月以内者,冷藏温度以维持0~5度C最经济有效;贮藏期超过半年者,以冷冻(-10至-18度C)较佳。

贮茶以专用冷藏(冷冻)库最好,如必须与其它食物共冷藏(冻),则茶叶应妥善包装,完全密封以免吸附异味。

冷藏(冷冻)库内之空气循环良好,以达冷却效果。

一次购买多量茶叶时,应先予小包(罐)分装,在放入冷藏(冻)库中,每次取出所需冲泡量,不宜将同一包茶反复冷冻、解冻。

由冷藏(冷冻)库内取出茶叶时,应先让茶罐内茶叶温度回升至与室温相近,才可取出茶叶,否则骤予打开茶罐,茶叶容易凝结水气而增加含水量,使未泡完之茶叶加速劣变。

茶叶长期贮存再处理方法

茶叶含水量控制在3-5%才能作长时间的保存,焙火及干燥程度与茶叶贮藏期限有相当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焙火较重,含水量较低者可贮存较久。

茶叶最适贮存期届满时,应取出再焙火。可洗净电饭锅至无味,拭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铝箔纸上置入电饭锅内,开关切至「保温」位置,锅盖半掩,适时翻动,约半天时间,茶叶由陈旧味转清熟香,以食拇指捏之即碎为宜,俟降温冷却后,始可再行包装贮藏。

有人以微波炉干燥、烘焙茶叶,唯其加热时间短,且炉门需紧闭,火侯不易控制,常导致茶叶表面炭化或陈旧味未能逸散之缺点,技术上仍待克服。

最稳当的方法是将珍藏的茶叶委请熟识的茶师或茶农代为焙火。

茶叶其实也是食品之一,除了发酵茶普洱,其他茶叶都具有保质期。根据茶叶品种、生长条件等的不同,保质期也不尽相同。如果保存不当,如受潮引起含水量超标,茶叶可能会提前过期。然而,记者昨天在市内几家超市和茶庄了解到,大多数市民是凭借喝茶的经验以及销售人员的介绍来购买茶叶,对其保质期并不是很关心。

而判断茶叶是否过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鉴别:看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绿茶是不是变红,汤色变暗;茶叶滋味的浓度、鲜爽度是否下降等。此外,可看包装上的保质期,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冲饮。

茶叶的保存在当今世界仍是一大难题,还没有一种方法能使茶叶长期保鲜,只能尽量延长茶叶保鲜期而己。即使最佳的保存方式,由于茶叶的制作工艺的差异,使不同的茶叶的保鲜期也有所不同,绿茶、白茶、黄茶由于不发酵或轻发酵,最难保管,一般新茶上市三个月后就开始变味。

青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能保存半年左右,还能有茶叶的新鲜味。

红茶是全发酵茶,可以保存更长一些。

黑茶是后发酵茶,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得黑茶能越存品质越好,素有“茶叶古董”和“黑色黄金”之称。

茶叶吸湿及吸味性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水分及异味,若贮存方法稍有不当,就会在短时期内失去风味,而且愈是轻发酵高清香的名贵茶叶,愈是难以保存。通常茶叶在眝放一段时间后,香气、汤色、滋味、颜色会发生变化,原来的新茶味消失,陈味渐露。

茶,为什么会苦尽甘来?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茶汤中呈味物质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二、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茶为什么会回甘?


苦是茶的原味,古人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人的本能味觉确是通过甜来获取愉悦感,以苦著称的茶为何会作为国饮千古流传,其秘诀就在于回甘。

人们对一杯茶的最高赞誉,莫过于回甘生津,苦尽甘来。那么何为回甘,又是哪些成分造成了这样奇妙的滋味?回甘是什么?

苦是茶的原味,古人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人的本能味觉确是通过甜来获取愉悦感,以苦著称的茶为何会作为国饮千古流传,其秘诀就在于回甘。

人们对一杯茶的最高赞誉,莫过于回甘生津,苦尽甘来。那么何为回甘?又是哪些成分造成了这样奇妙的滋味?茶为何会回甘?

茶的回甘滋味为何如此美妙悠长?对此,人们分为了两个阵营。

一、涩感转化说

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作为涩感转化说的中坚力量,在《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简而言之,茶多酚和蛋白质结合作用,使苦涩转化为甜味。

二、对比效应说

对比效应说的阵营里,同样有大拿坐镇。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

“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

同样简而言之,回甘是一种在苦味冲击下的口腔错觉。对于回甘的机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小编认为,也正是这种神秘性和复杂性,这种并非单一明晰的味蕾体验,使茶充满了耐人寻味之美。

三、回甘物质

茶中的具体哪些物质导致了回甘现象的存在?它需要极为复杂的科学实验和长篇大段文字来分析解释,也可以只用一个算式来说明:36%+4%+4%+3%+3.5%=一次沁人心脾的回甘。

1、36%茶多酚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含量中占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也是“不苦不涩不是茶”的主要原因所在。但同时根据研究表明,茶多酚的含量与茶汤回甘强度呈现了显著正相关,甚至有些茶苦味越盛,回甘越浓。茶多酚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同生共长,息息相关。

2、4%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春茶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季节,因此品尝春茶时明显能感受到它的鲜味和回甘都更为浓厚悠长。

3、4%黄酮

黄酮的回甘功效主要不是体现在茶上,但它被证实了橄榄苦味和甜味的

茶为什么会酸呢?


武夷酸

一些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自然存化期内是会出现“武夷酸”的。

19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在岩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分离出“武夷酸”,后经证实武夷酸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1847年,罗莱特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

武夷岩茶武夷酸与工艺酸的区别要注意,武夷酸“酸而不腻”,而工艺失误造成的酸味,容易给人带来发呕的感觉,姑且称之为“酸呕”。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武夷酸。正所谓:“武夷酸虽好,不要贪杯哦”!

观音酸

铁观音的假酸即本地话叫青酸,是发酵时间不长的酸,即是当天采摘当天炒的;另一个酸叫青王酸,即传统制法的酸,是真正的由半发酵得来。

品茶人说的观音酸,应该是一种由齿颊到喉咙的一种类似吃过糖后泛酸的那种微酸带微涩,回甘生津,舌后两侧有一种收敛的感觉。多见于酸气明显的观音的头三泡,但往往酸气明显的观音回甘显、韵味足!

红茶酸

一般来说,发酵后茶叶会有一定的酸味,但是喝着很明显的感觉茶汤发酸的话,是红茶在制作发酵过程中堆积太密,或者是发酵过度了,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如果发酵过度或者时间掌握不好,再烘干就会导致发酸。

另外放的时间太长,红茶受潮了,保存不当也会有酸味的。还有就是泡茶的时候水温的问题了,这个也是看红茶的细嫩程度了,不耐高温的红茶,如果水温过高,会导致红茶酸味明显。

熟普酸

于普洱而言,熟普本身具备酸、甜、苦、涩、香、滑的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达喉底而不锁,茶汤顺滑,此外还须低堆味。

除此之外,熟茶若渥堆工艺失当也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这种负面的酸馊味,品饮时会有酸而不化的感觉,同时会造成两颊紧锁等令人不悦的感觉。这种酸味是大家最不喜欢的。

“酸”从哪里来?

茶品中的酸,其实可细分为正面的酸与负面的酸。茶叶中正面的酸味可以看做是茶叶中活性物质在味道方面的呈现之一。而负面的酸,往往是因为制程或仓储的失败所致。

比如:

1、野生茶,由于原料本身的原因,其口感常带有酸味。

2、采摘级别低,一芽四叶带老梗。其因梗老难杀熟,成品茶出现酸味的几率较大。夏季采摘制作的茶叶会出现酸味,有地区夏天已进入雨季,水分含量大。

3、手工杀青过程中,抖闷结合,闷炒时间过长,或者轻杀青轻揉捻,成品茶出现酸味的几率较大。

4、晒干过程中,没有及时晒干,含水量过高,成品茶容易出现酸味。

5、茶叶进入发酵,在湿热作用下或有微生物参与的情况下,发酵过程没有控制适度,没及时干燥,导致成品茶出现酸味。

2-5点,现究其原因会发现主要是因为水分的参与,茶叶进入无氧发酵形成有机酸。

茶叶会带酸并不都是品质不好的表现,主要看其在茶汤内的浓度及各成份的主次比例协调。好茶的口感,理应具有在“酸、甜、苦、涩、香、甘、滑、重”方面均衡的表现。

正确认识茶之“酸”,学会辨识区分正面或负面的酸味,是每一个爱茶之人理应掌握的入门功课。

茶油为什么会苦 原因你知道吗


茶油是食用油的一种,但是没有吃惯茶油的人,可能会觉得茶油吃起来味道有点苦涩。那么,茶油为什么会苦?茶油苦是什么原因?

茶油为什么会苦

两个可能:

1、如果是预先烤了茶籽,茶籽烤焦了,有颜色非常深,可能带有苦味;

2、掺入了茶叶树接的茶籽,这个应当还有涩味。

茶油的主要成份

山茶油的主要成份:山茶油营养成份丰富,含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93%,其中油酸83%、亚油酸10%)、棕榈酸、山茶苷、磷酸质和皂苷、维生素E、维生素D及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茶多酚、山茶甙、山茶皂甙等。

苦茶油是苦的吗

一提起苦,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不过呢“良药苦口利于病”,苦茶油的功效特别好,是茶油里面的精品。不少消费者会发现众里寻食山茶油有一股淡淡的清苦味道。这就是苦含香里有苦茶油这种品种的存在。

苦茶油的治疗功效

1、治胃痛:

用面条煮熟拌苦含香山茶油;或用高丽菜放一点盐,用苦含香山茶油炒熟食用,可改善胃痛。

2、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能提高胃、脾、肠、肝和胆管的功能,预防胆结石,并对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此外山茶油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山茶油为特征的饮食是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健康饮食。

3、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苦茶油能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食用山茶油后,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可降低12%。所以目前山茶油已成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最好食用油。

4、预防癌症:

由于苦茶油中的脂肪酸有抗氧化物作用,并含有微量元素,因此它能防止某些癌变(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子宫癌)。

5、抗衰老:

实验表明,苦茶油含有的抗氧化剂维E,能防止脑衰老,并能延年益寿。

你为什么会爱上茶?


醇美芬芳的咖啡代表着西式的浪漫与浓情,而清新淡雅的茶则代表着中式的优雅与柔情。咖啡也好,茶也好,单单作为一种饮品来喝,那就太平淡无奇。

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喝茶,都认为喝茶太麻烦。一提到中国茶文化,我们就会联想到穿着传统茶服,正襟危坐这样的场景,顿时空气就安静了。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只能说你不够真正的懂茶,中国有句俗话“上得厅堂,下的厨房”。我觉得用来形容茶再恰当不过,上到国家外交,下至寻常百姓,茶都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有宫殿的贵气,更有平常百姓家的烟火气。

随着中国潮、软实力、文化输出等这些字眼的出现,中国茶叶慢慢的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也慢慢的从咖啡向茶过渡,像我这枚年轻的90后也在喝茶的路上。

今天我们就盘点盘点你为什么会爱上茶?

被迫无奈型

没错,我爱上茶就是被迫无奈的!记得入职第一天面谈的时候,竟然出现以下这一幕,表示惊呆了我。

boss:你喝茶吗?

我:不喝,茶太苦,不好喝

boss:嗯,没事,你会喜欢喝茶的

我报以黑人问号脸,这也能有关系?

最后因为工作我接触到了茶,简直是一窍不通。无奈的是每次商谈都少不了茶,喝茶就喝茶,他们竟然时不时蹦出“回甘、喉韵、锁喉……”这些奇怪的字眼,加上同事每天一杯茶,在这种氛围下,为了融入他们,我不得不去喝茶、学茶。

之前说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内心是不赞成的,等慢慢的接触后,我才真正有所体会。喝茶前在我的理解里,中国茶就是绿茶,现在才发现茶有红、黄、绿、白、青、黑六大类,这六类茶中又有细分,不同的季节需要搭配不同的茶,就像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而不同体质的人又得选择不同的茶,茶的世界有太多的好玩之处,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从被迫无奈到一日不可无茶,茶就是这么魔性。

修身养性型

都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能让你静下来的力量,或许吧。

喝茶时,茶水刚入口是苦涩的,待你静静品完,你会尝到一丝甘甜,所谓苦尽甘来便是如此。

一人、一书、一茶。在雨后的窗前,雨水打落窗前的银杏叶,在嘀嗒嘀嗒的协奏曲里,手边的书不知不觉又翻了几页,恬静而美好,若是遇一知己,话不多说,相视一笑便知心意。

若说冲动是魔鬼,心情烦闷时,沏一杯茶,它是一种让你安静下来的力量。

强身健体型

茶叶的保健功效,你一定有所耳闻,但是对于真正爱茶的人,如何打开正确的喝茶方式呢?

人的体质有热、寒之别,虽然茶有保健的功效,但不同体质的人喝茶的讲究也不同。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茶饮,例如:着急上火了,我应该饮绿茶和白茶;肠胃虚寒我应该喝红茶、黑茶;情绪不稳定,心情郁闷,该喝花茶;想要降脂减肥就该喝黑茶。在这类人看来,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调节身体,让自己更健康。

爱屋及乌型

之前听同事讲她与老公的故事,是她追的他。当时两个人并不太熟悉,他爱摄影,而她为了接近他而假装爱摄影,总是要对方教自己怎么挑选相机,怎么拍出好的作品,最后的最后,两人走在了一起。

其实这一类型的人是很常见的,不仅是在喝茶这件事上,为了接近对方,能够有共同话题,你也会学着去做他喜欢的事。

一个人喝不喝茶,是怎么爱上茶的,原因远比这多,有的可能就是喜欢茶的口感,有的可能就是单纯的解渴,还有的可能就是习惯影响等等,不管是什么,最终我们被融进了同一个圈子,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