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什么总泡不好?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为什么泡白茶苦涩 为什么有些茶叶泡不开 黑茶为什么贵

为什么泡白茶苦涩。

没有学泡茶之前,记忆中,茶只有苦涩与回甘两种味道。学了泡茶之后,了解到泡茶要注意茶水比、水温、时间三大要素,即便如此,时常还是把茶泡坏。

要不就是泡得茶水分离,出现明显的寡水味。要不就是泡得出现苦涩、酸味、异味等。要不就是泡得太猛烈,导致3泡后几乎都没了味道。

如此等等,总之就是泡来泡去,总感觉“不对劲”。原来,由于我们个人的泡茶习惯,很容易走进误区,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原因。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泡茶的常见误区,看看你都中了几条。

1、开水反复煮沸

有的人用开水壶煮水,一次性煮得太多,等到泡下一泡水温又不够了,于是又继续加热,其实这样反复沸腾对水质不好。水中含氧量过低,活性不够,激发不了茶性。

泡茶用水,以初沸、二沸为宜,煮到水翻滚冒泡即可,不可等到波涛汹涌或长时间沸腾。一次煮水不可过多,建议用小一点的煮水壶,煮完用完最合适,下一泡重新煮水,就可避免水质对茶的影响。

2、所有的茶都用沸水

有的人不管什么茶,一律都用开水泡,水一翻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冲茶了,对他们来说,似乎水够烫才能泡出味。

但是,并非是所有茶都适合用开水冲泡的,尤其是一些娇嫩的芽头制成的茶,像一些名优绿茶、白毫银针等,过高的水温会导致苦涩味掩盖其鲜爽味。

红茶头两泡也不可用太高的水温,避免浸出太浓而酸涩,而且水温过高会导致茶不耐泡,到了茶味稍微淡下来,可以改用沸水冲泡,并适当延长时间。品质绝佳的红茶可用沸水冲,但出汤一定要快。

3、从不温杯烫壶

温杯烫壶,一方面是将茶具尽可能地洗净,去除异杂气味,另一方面,主要是减少周围环境对茶的影响。

温杯烫壶可提高水温,有助于激发茶香。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茶具烫洗一遍,避免水倒到壶中快速降温,降低环境室温对泡茶的影响。只有注意了这些细节,才可能泡出最好的味道。

4、茶水久浸不分离

有的人喜欢用大杯子泡茶,虽然简单方便,但这样的泡法,不仅茶味不好,通常会过于苦涩,而丢失了其香气、滋味的层次感,而且浓茶对人体的刺激较大,常喝浓茶对健康不利。

当然,追求茶味还是需要使用功夫茶具,但一些现实因素让我们不方便泡茶时,建议使用飘逸杯、快客杯等简易茶具,尽快分离茶水避免久浸。

5、用手接触茶叶

从茶叶罐、茶袋中取茶叶的时候,包括整个泡茶的过程,不可用手接触到茶叶。同理,也不可以把用手接触茶具内壁。

手上带有的汗、油脂、污渍等会影响茶味,即使洗了手,也不可大意。养成好的习惯,不仅干净卫生,对客人来说也是一种尊敬。泡茶尽可能减少外界条件对茶的影响,注重细节才能成就一杯好茶。

6、没有正确使用“留根法”

泡茶出汤的时候,到底是要把水沥干净还是留一点在壶里呢?

有的人主张沥干水,避免茶水久浸不分离而影响下一泡茶汤,而有的人主张“留根法”,避免一次性把茶水倒得太干净而导致使茶不耐泡。

其实,“留根法”的使用是看情况的。一般来说,泡茶最好把水沥干,避免久浸,至于茶耐不耐泡,跟其本身的品质有关。但用玻璃杯冲泡绿茶的时候,可使用“留根法”,留下1/4-1/3的水,避免下一泡茶过淡,但也不建议浸泡太久,尽快饮用。

最后补充一点,茶具要选对!

常用的茶具简单归为三大类:

cy316.com扩展阅读

为什么自己在家总泡不出茶店时的滋味和感觉?


买茶时,店家泡的、喝的,为什么总感觉比自己在家泡的好喝?Ta给自己拿错茶了?还是被调包了?

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同样的茶,在专门的茶室或者茶叶店喝到的滋味,似乎总是和自己在家泡的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总是前者更好喝一些。偶尔,口感差别之大,更让自己忍不住怀疑人生!

想问,又不好意思问。或者再也不去卖家处喝茶、买茶了。可能因此平白无故失去一个好茶友或习茶的好去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卖家秀和买家秀的鸿沟。如何架上一座桥,天堑变通途,且看下文分解:

《1》纯净水or自来水

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道出了泡茶用水对于茶汤口味至关重要的影响。

虽然“泉水为上”,但不易得,成本也高,日常泡茶,茶室或茶叶店一般使用的都是利于释放茶香茶味的纯净水。

在家泡茶,一些茶友可能用的是自来水,由于水源地不同,水质不同,又经过水厂消毒处理,水质偏硬,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

小编深有感触。

某个周末的晚上,疏影摇窗、风清月朗,顿觉如此美境,唯缺茶香啊!好容易选定了一款许久没喝的滇红工夫茶,扭头一看,纯净水桶见了底。着急喝茶,也顾不得了,果断去装了半壶自来水。

待水沸、稍晾降温后,冲泡出汤...但见色暗香闷,略似“酱汤”,入口汤感粗粝,全然没有了昔日的明艳、香郁。不甘心的又冲了两道,实在是难以咽,只好草草撤席。

折了一泡好茶,也得了一个宝贵的教训:泡茶的水,还是得“讲究”点。

《2》水“沸”及水温

陆羽《茶经》中曾有描写:“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不同的茶,适用的泡茶水温也不同。

比如芽叶细嫩的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名优绿茶,为了观赏性及口感的最佳表现,一般在85℃左右,太高则鲜爽气全无。

而同样的水温,若用在需高温冲泡的凤凰单丛茶上,恐怕要无香无味,寡淡至极了。

如何判断水温,以下可作参考:

沸水:烧开沸腾的水,注意需待水恢复平静了再用于泡茶。

90-95℃:水沸腾后,稍等片刻。手指离烧水壶壁1cm的距离,能感觉明显的热烫。

80-85℃:水沸腾后,稍待冷却,手指稍微触碰到烧水壶壁能持续2-3秒感到烫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水的温度无论高低,都是必须达到沸点的开水,比如“85℃的水”就是指稍微冷却后的沸水。

《3》投茶量是否合适

关于投茶量,有一个相对通用的比值,即茶水比约为1:50。

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茶品加以调整。此外,还要兼顾饮茶习惯、口感浓淡等。

建议茶友们在家也可以备一个称茶器(某宝有售),小小一只,科学精准。

如果实在没有称量器的情况下,推荐尝试一个简单控制投茶量的方法——体积投茶法。

步骤:准备一个约120ml左右的盖碗。

针对不同的茶类,具体茶量如下:

绿茶、黄茶:投茶量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

红茶:投茶量与绿茶相似,也是将盖碗底部覆盖满,不过可以比绿茶稍微多一些。

其中,大叶种红茶如滇红等,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投茶量要比小叶种(如祁红等)更多一些,而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注重耐泡度,所以投茶量可减半。

乌龙茶:根据外形,大致可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到盖碗容量的1/5---1/3,球形乌龙则覆盖过底部就可以了。

白茶:散茶普遍较蓬松,投茶量约占盖碗容量的3/4--1/2;白茶饼约占盖碗容量的1/5。

普洱茶、紧压茶: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紧压茶密度较大,可适当微调。

《4》茶与器的搭配

自古以来,人们讲究饮茶之道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

同样一款茶,用白瓷盖碗和用紫砂壶冲泡出来的滋味,自然也会有所区别。

瓷质茶具表面光洁致密,传热快,不吸味,能把茶的香高味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适合用来冲泡风格清扬的茶,如名优绿茶、花香型红茶、清香型的乌龙茶等。

陶质茶具土质沙粒感强,烧结温度低,由于表面气孔多、胎质较厚,容易吸水吸味;同时因为密度小,所以传热慢,保温效果好。茶汤在陶器内壁的气孔中进进出出,与陶土中的一些矿物元素发生反应,茶的醇厚韵味和变化会更加凸显。因此适合冲泡一些风格厚重的茶,如普洱、蜜香型红茶、醇厚型乌龙茶等。

紫砂器具又与普通的陶器不一样,由于优质的紫砂土和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吸水性强,透气性佳,对茶汤有极好的“润色”,适用性也更为广泛。冲泡普洱茶、老白茶、乌龙茶等,都有特别好的表现。

玻璃茶具最无可替代的特点就是观赏性很强。透明的材质利于更好的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的形态。特别适合冲泡绿茶、花草茶。

《5》冲泡技巧加持

我们会发现,即使泡茶的动作相似度99%,泡出来的茶味也不同。因为,除了选水、配具和熟悉泡茶的基本要领之外,老茶客或茶店小妹往往还掌握了一些冲泡小技巧。

比如“温润泡”,比如选择“旋转注水”或是“定点注水”,比如适当“坐杯”等。

泡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熟练的泡茶者会根据茶汤的滋味口感及时调整下一道的冲泡方式,比如减少注水量、出汤时间。

《6》更多意境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问你美不美!

天气、环境、心情、一起喝茶的人……都在偷偷的影响着一杯茶的滋味。

泡好一杯茶,是每位爱茶人的终极必修课,可总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又不是那么容易。

从“卖家秀”到“买家秀”的晋级之路上,无它,唯多学习、多练习,熟能生巧即可。

为什么你总买不到一款好茶?


常有茶友抱怨,总是买不到好茶,这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某宝9.9元包邮的老班章实在无法入口。我只能说老班章不是9.9元的,你喝的只是包装纸的味道,这跟老班章没有什么关系。

茶友说,追随“师傅”多年,也存了他老人家不少高价茶,现在拿出来喝,怎么跟市场上两三百元的茶没什么两样?“师傅”也是生意人,逐利是生意人的天性,买贵了只当孝敬“师傅”的学费吧,谁让你非得跪着喝茶呢。

茶友说,相信“大品牌”总没错了吧,可是一批货动辄生产几吨、十几吨,难不成喝的是台地茶?所谓“大品牌”并不等于高端品牌,规模化生产更要考虑成本。台地茶自有台地茶的价值,花台地茶的钱却非要喝出古树茶的感觉,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茶友说,自己上山收料做茶总可以了吧。可是浪费了时间不说,拿回去朋友都说感觉不对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趋势。什么都亲力亲为,还要那些茶农、工厂干什么呢。喝过几年茶,未必就是专家。进得名山寨,未必收得到好料,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茶友说,看一些平台的茶包装设计得好,又是零农残,又是人工捉茶虫,买来喝喝也就那么回事。农残指标与茶的滋味、香气、口感显然不相干,瓶装纯净水也是零农残,干脆喝水算了。

茶友说,经朋友介绍加入了“高大上”的圈子,跟着大师喝生榨石斛,玩香道,品红印,谈养生,几万块一饼的老茶喝得小心翼翼,几年下来却越喝越找不到北,大师的古董茶倒是收了一屋子。这种圈子玩的是逼格,喝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不是你们这些金主捧场,大师的古董货找谁接盘?

茶友说,初入此道,只买贵的总不会错到哪去吧?会做的不如会卖的,你有钱,要多贵的都有。是买心理安慰还是可以喝的茶,就看你的水平去到哪个层次了。听说过“八八青”么?

茶友说……

出了很多钱,买了好多茶,还是买不到一杯好喝的茶!这归根到底是还不懂茶,又喜欢攀比;盲目崇拜,又生性多疑;既贪便宜,又自认为水平可以,再会这样。

想买好茶,其实不难,多学、多问、多试、多比,相信自己,远离忽悠“大师”!

为什么你喝茶总伤胃?如何做到黑茶养胃


有人觉得,一杯暖暖的茶下去,又舒服又熨帖,怎么会伤胃呢?而有人的印象里,茶就是会伤胃的,所以对茶敬而远之。都没错,喝茶是伤胃还是养胃,关键要看怎么喝。喝茶喝得平和舒适,就可以说是喝对了。如果肠胃功能稍弱,又喜欢喝茶,就要掌握好喝茶的方法了,

茶会不会伤胃?

是茶,就对胃会造成一定“刺激”,这刺激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很复杂。茶碱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能减轻胃肠道痉挛的疼痛;咖啡碱能刺激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

我们平时说喝茶能消食解腻也是属于“刺激”的一种。被塞了太多油腻的食物之后,胃就会有一种胀胀的饱闷感,这时候受到茶的刺激,会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蠕动,帮助消化,慢慢地胃就会感到舒畅了。但是到了胃里空空的时候,茶还是会照样“刺激”胃,这个时候胃就会不舒服,甚至有烧灼和刺痛感。

在各种茶类里,绿茶跟生普相对来说的刺激性会大一点,如果是肠胃较弱的茶友,可能就会有胃被伤到的感觉。有比较严重的胃病,或者是医生吩咐过不要饮茶的,那就还是忍忍茶瘾,谨遵医嘱吧。

饮茶后胃不舒服,也可能是由于饮茶时间、饮茶浓度、饮茶量等因素导致的。下面来来逐一分析。

这样喝茶,确实会伤胃

1.空腹喝茶

早上起来什么都不吃,先要喝上一杯茶。这时候肚子里没有东西缓冲,茶的刺激是最强的。广东人喝早茶,也是要配很多点心的。平时喝茶,也可以准备一些茶点,诸如饼干、蜜饯之类的甜食。可以避免造成头晕失眠、四肢无力、胃痛腹胀的“醉茶综合征”。

2.喝茶过浓

有的老茶客嫌淡茶没味道,特别喜欢泡上一大壶浓酽的茶。浓茶里面浸出的各种茶叶成分比较高,这样高浓度的茶汤除了对胃不好,过量的咖啡碱还有促使心跳及血流加速的风险。泡茶,还是要控制在适当的茶水比,尽量温茶淡饮慢慢喝。

3.喝茶太杂

这个茶叶旦最有发言权了!曾经在一次选品会上,生猛威武的茶叶旦一口气试了十来款茶还没有吃茶点,结果是……不明真相的人看到那天的茶叶旦大概会以为这家伙上班时候在偷偷喝酒吧!连续性地喝好几种不同的茶,胃不好接受,建议喝完一种茶之后,稍休息一会再换茶,一次性连续最好不要超过三种茶。

4.喝茶太新

这里的“新”说的是刚制好的茶,不是说今年的茶一定得囤个一年半载才能喝。刚制好的绿茶,未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醛醇类物质含量也很高,这些物质对胃肠粘膜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刚制好的岩茶,火气过重,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

就好像喝酒一样,有人一杯就倒,有人千杯不醉。因为各人体质不同,不排除会有茶友以上情况都有过,但是并没有感觉到胃不舒服的经历。

胃比较坚强固然是件好事,可是也不能使劲儿折腾它呀!最好还是不要贪一时喝茶痛快,给肠胃健康埋下隐患。

喝起来舒适,胃最清楚

肠胃功能弱的茶友,最好少喝一点绿茶和生普。选择红茶、普洱熟茶、老茶是比较合适的:

红茶经过全发酵而成,性暖而温和。冬天的时候,胃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冲泡一杯红茶,或者加上一些红糖饮用,从头暖到脚。夏天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也可以喝点暖暖的红茶预防“空调病”。

普洱熟茶非常醇和,刺激性弱,其中含有的各种有益菌群,只要不是过浓过量饮用,普洱熟茶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

老茶在长期的存放中,一些刺激性物质得到了转化,像是老白茶就比新白茶温和了不少。总而言之,喝起来平和舒适,胃是最清楚的了。

总之,茶友们大可不必害怕茶会伤胃,方法对了,茶就喝好了。茶喝好了,身体和心态都好了。(茶人茶话)

解读为什么回家泡茶,总找不到买时的味道!


在茶叶店或者茶友处,能喝到非常好喝的茶品,可一旦自己兴致勃勃地开泡,却完全不是当初的味道,怎么喝怎么不对。

什么原因呢?

是商家偷换了茶叶?

还是有什么不外传的泡茶秘诀?

很多茶友对此感到费解,并失望的认为“自己怎么都泡不出来当初的味道”。其实,影响泡茶味道的几个原因,就这么几点。

1、投茶量

在同一款茶叶的冲泡中,投茶量是决定茶汤质量的关键因素,投茶量过大,则茶汤过浓,投茶量过少,则茶汤寡淡。

一般来说100毫升左右大的盖碗,放5—7g干茶,能够充分体现一款茶的特质。在刚开始时,最好使用电子称来称量,以求得到准确的投茶量。

2、泡茶器具

有一位茶友曾经询问:“为什么我在家里泡茶,和在店里喝的不是一个味道?我是严格按照1:15的标准投茶量放茶的啊”,后来当这位茶友展示自己的泡茶器具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茶友使用紫砂壶来冲泡。

紫砂壶相较盖碗而言出汤更慢,不但投茶量需要酌减,冲泡时间也需要适当缩短。而且由于不同紫砂壶,器形不同,壶嘴不同,投茶量也不同。可以说每一款都有适合自己的投茶量,建议大家多做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冲泡动作

冲泡动作也会影响茶汤味道?

真的会!

如有些茶因为强调汤感,其茶本身内涵物质丰富,咖啡碱含量高,所以对冲泡手法要求较为独特。如注水时沿杯壁定点注水,避免击打茶叶,出汤时也应避免出汤过急。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稠厚的汤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碱过度析出,使得茶汤过于苦涩。而且注水出汤的手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自然又会改变整体的冲泡时间。

4、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细节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汤的时间,也是计算在冲泡时间中的,最好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注水和出汤时间。

虽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时间短些,因为经过第一泡的浸润之后,第二泡茶叶内含物质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缩短一些时间。

另外茶叶的整碎程度、紧压程度,用壶还是用盖碗冲泡,都需要调整冲泡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大家多做调整,多多交流探讨。

5、水温水质

不同的茶叶对水温的要求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大公司的茶叶针对其冲泡方法和技巧都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验,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以获取更佳的口感。

对于用水,一般市场上的矿泉水都能够基本满足泡茶的需求。自来水因为硬度较高,水中杂质较多,所以并不建议用来泡茶。土豪们还可尝试铁壶、银壶煮水,提高水温,改善水质。

6、储存

曾经有茶友拿着自家的茶给大家品鉴,结果喝过的人纷纷表示说喝到了一股“异香”,一股香皂的味道。研究一番才发现茶叶的包装袋已破损,此茶竟真的和香皂摆在了一起。

茶叶非常容易吸味。提醒大家存放茶叶要准备一个单饼密封袋,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都说茶叶“三分茶,七分仓”,仓储对茶叶的保存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合格的仓储,不但茶的味道会变差,还会根本无法再用。

【结语】

很多茶友觉得“自己泡的茶不好喝”、“自己泡的和茶艺师泡的不是一个味道”,其实主要是忽略了一些泡茶中的小细节,对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不熟悉,只要广泛交流,细心观察,不断练习,用不了多长时间,泡茶水平就会有不小的飞跃。

“所谓,就是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一杯完美的茶,就是通过无数次试探性的冲泡后,修成的正果。有针对性地多泡几次茶,自然能泡得一手好茶。

茶友们,努力吧。

为什么散茶压完饼就不好喝啦?


散茶不用撬茶,品饮比较方便。但很多茶友却发现,家里的散茶刚买回来泡时,都感觉很好喝,很香,但压成饼后,以前的香气呢?竟然没有以前香了?这是为什么呢?

普洱茶散茶,从茶山采摘鲜叶,然后经过萎调,高温茶青,使鲜叶中的酶促反应钝化停止,这就是茶叶杀青后仍然保坚着绿色的原因。再到晒干(晒青毛茶得名之义),刚晒干不久的茶叶,茶性最为寒性,也是感觉茶滋味较浓的时候,尤其是散茶香气高扬。所以茶友喝到散茶时,不习惯的觉得太寒,适应的茶友,却觉得香气很高,很好喝。

一旦散茶蒸压成饼后,香气就下沉了,许多茶友就觉得不是一个茶了,这也不奇怪。普洱茶本来就是一个多变的产品,它会随着时间的不同,仓储环境的不同,工艺形态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口感,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本质原因。而普洱茶的魅力也就在于它的变化无穷。

为什么散茶压完饼就不好喝啦?

那么,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干茶压饼时,都要先经过高温蒸汽软湿,然后才能把茶叶塑形,这个过程中茶叶吸收了大量水份,在高温的作用下,普洱茶进行了一次小转化,茶性变得比散茶时更温和,香气也会随着吸湿后下降。

茶叶成型后,待凉干一段时间,水分散去,香气又会慢慢高起来,同时茶叶叶片经过塑形重力挤压后,内质浸出细胞壁,滋味和韵味就会比散茶时更加强烈一些,往往来说,这个变化的时间大概是半个月左右。这里所说的仅指同一款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款的茶叶则没有可比性。

其实我们现在也很少喝到香气还未恢复的饼茶了,因为从云南压制成饼,到茶友拿到手里,这个过程中饼茶也已经恢复香气了。

茶说浓淡总相宜


喜欢在静幽的夜里,静品一壶香茗,伴着氤氲的茶香,梳理张乱的思绪。静静的看着一片片叶子,在杯中一次次的翻滚,沉淀,一杯水由浓到淡,也品着一壶茶从馨香到无味的过程。

古往今来,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岁月山河在朝夕的轮回中,早已找不到往日颜色,唯有一缕茶香飘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依然在一杯水中安然。

茶和水的缘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仿佛是来赴一场千年的邀约,茶是水最美的风景,水是茶久等的归人,见面时,无须言欢春花秋月,亦无需倾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是默默无闻的相依相融,茶为水释放生命中最美的馨香,水陪茶同甘共苦,冷暖不弃。

一盏茶,浓了略显苦涩,淡了便是无味。浓淡相宜的一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伴一心仪之人,把盏临风,仰或是西楼邀月,不用音乐悦耳,亦无须富贵繁华,相对无言,把手中的一盏香茗,慢慢品透,品出茶与水的机遇,彼此荣辱共存的真谛。

一程山水一程人生,每一程人生的路途,命运都给我们安排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机遇。生命的路上不会永远天高云淡,亦不会永远遍植春天。不管怎样的遇见和磨难,相信都是命运为了我们的成长做的最好的安排。

闲时,饮一杯清茶,无关风月,不争名利。在氤氲的茶香里,品一品前尘往事,让恩怨得失随茶水翻滚之后,归于平淡,细品一杯香茗,最终明白,繁华似梦最终回归平静,且让人生随一杯茶水,浓浓淡淡中散发自己的馨香。

茯茶为什么这么耐泡?原因为什么如何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有很多茶都是泡2—3泡就基本没什么味道了。但是茯茶却经过多次冲泡后依然滋味醇和,这是为什么呢?

一、决定茶叶到底耐不耐泡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二、茯茶更耐泡?

所谓茯茶耐泡,指的是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依旧澄红,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茯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茯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三、茯茶耐泡的秘密

茯茶耐泡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茶叶中特含的“茶梗”。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认为茶叶中含茶梗就是茶叶的品质不好。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