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为什么又叫"吃茶"?源自唐朝的黑暗料理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为什么老是想吃茶叶 为什么一喝茶就上火 喝茶喜欢吃茶叶

为什么老是想吃茶叶。

现代人说喝茶,确切地说,应该叫喝茶水,因为是将茶叶用水冲泡或煮后过滤掉茶叶渣而只保留水的部分。但在一些文学典籍或方言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词--吃茶。

《红楼梦》中凤姐就曾对黛玉开玩笑说:你都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所谓吃,一般指的是有实质的食物。在现代人看来,茶,怎么可以吃呢?除了水就是茶叶渣了,但茶叶渣怎么能入口?你说对了。在古代,茶还真是用来吃的!

不仅吃茶叶,还配以各种佐料熬煮。直到明清以后,茶才开始以煎煮为主到冲泡为主,逐渐形成现代清饮的方式。

茶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植物而受到关注的,真正开始兴起来,始于唐朝。说起唐朝的茶,以现代人的口味来评判,那可真是一道黑暗料理!下面就来扒一扒唐朝的黑暗料理--茗粥。

隋唐时,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开始研究出了新花样!

大家都知道茶叶在没有细加工之前,味道是又苦又涩。唐朝的做茶技术自然不能跟现代比,茶叶的粗加工技术也仅限于将鲜叶蒸焙烘干,这时的人们可不会冲泡,都是将烘干后的茶叶掰碎了,先上火烤,烤得又红又干,捣碎了倒进水里煮。这种处理方式当然苦涩味甚重。

怎么去掉或者掩盖住这种苦涩味呢?时人就想办法了:加调味料!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皮、薄荷、盐……只要有的,都可以往里面加,这叫一个大杂烩!煮好了,来来,招待贵客来一碗茗粥,算高看您嘞!

现代人肯定觉得这种黑暗料理根本没法入口,嗯,跟您想法一致的在唐朝还真有一人:陆羽,后世尊称为茶圣的家伙。

他觉得,这样的煮茶法简直是暴殄天物啊!茶,这么高雅的东西怎么能沦为这种一锅乱炖的玩意儿!

于是他大力倡导了一种高雅清新的玩法:唐式煎茶法。

陆羽创造了一套程序完备的煎茶法。

包括:

备器(要用特制的风炉,上好的碳,专用的小锅釜);

选水(陆茶圣认为山泉水最好,江河水较差,井水最差);

取火;

候汤;

炙茶(把茶饼掰碎,丢容器里上火炙烤);

碾茶(把烤好的茶叶倒进专用的茶碾,碾得越细越好);

罗茶(碾碎的茶屑倒进茶罗子里,罗筛一遍,成细细的茶粉);

煎茶(水分三沸,一沸加盐,二沸撒茶粉,三沸才算煎好);

酌茶(把茶水上的浮沫艺术地倒进茶碗里,要厚薄均匀,看着舒服)。

这一套程序玩下来,耀花人眼,很快成为上流社会贵族人士玩高雅的标准之一,风行全国。这才将茶从黑暗料理的锅里拯救出来,把吃茶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

cy316.com扩展阅读

喝茶为什么叫“吃茶”?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嘴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茶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唐朝喝茶指南


炙茶、碾茶、过筛、煮水、加料、培育汤花、酌茶于碗,这一套动作全部做完,茶才算煮好。这个备茶的场景,我是在最近的一部电视剧《天盛长歌》中看到的。

其实我很少看国内的古装电视剧,原因无他,就是觉得剧情拖沓,又有很多地方不遵照史实,让人看了着实难过,但《天盛长歌》中这个煮茶的情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管是盛装茶团的金银丝结条笼子,还是用作碾茶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碾子,亦或是给皇帝递茶时的琉璃茶盏,甚至到煎茶时生火挟炭的系链银头箸,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剧中使用的这一整套茶具和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藏金银器茶具一般无二。

《天盛长歌》不是第一个使用这套茶具复制品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赵梁的舞剧《幻茶谜经》创意也源自于这套茶具,并使用其一比一复制品入舞,结合金刚经的一些概念,演绎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

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方式在全国都实属罕见,毕竟即使是复制品,《幻茶谜经》中所使用的也是正式授权的国家三级文物。由此我们也大概能知晓,这套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文物的角度上来说,这套唐儇宗的供佛珍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全面展现了唐代帝王对茶文化的重视和供佛的虔诚。

如此繁复的一套茶具,使用起来自然也是有许多规矩,对此,宋代词人葛长庚的《水调歌头·咏茶》一词就对采茶、做茶、备茶、品茶等一系列流程做了十分细腻的描述: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从葛长庚的描述来看,即使到了宋代这种煮茶方式依然十分讲究,所以在唐朝使用这套茶具时,茶必然还没有彻底“平民化”。

由此熊猫君就要给在座各位一些建议了,倘若你梦回唐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可千万别随便去一个街头饭馆要茶吃,即使是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家里也是没有的,在初唐时期,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可高得多,想吃茶只能去寺庙里或是达官贵族家里才行。

就算真的要到了一碗茶,也要好好掂量一下才能下嘴,毕竟煮茶的时候除了茶叶,还会放例如橘皮、薄荷、姜、盐等,同茶叶一起烹煮——这一点在《天盛长歌》中也有体现。

陈凯歌拍摄的《妖猫传》中有一段日本来的大师空海同白居易在一起喝茶的片段,茶汤白绿,用的为点茶法,但唐朝通常却是煮茶法,茶汤也更偏向于熟普的颜色。

由于茶汤颜色的区别,彼时的人们会搭配不同的杯子。例如唐代常用青、白色的杯子,为了更好的映衬暖红色的茶汤,而宋代因为茶汤呈绿色,沫浡为白,所以常用黑色建盏凸显茶色。

在追求影视剧流量的当下,除了剧情的“爽”,节奏的快速,和宏大的场景外,也需要对这些传统文化做正确的还原,不管是茶道、香道还是书法、绘画,还是尽量以史实为依据的好,否则某天当真穿越过去,就真的成为“井底之蛙”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