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树就一定是好茶么?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红茶泡出来一定是红色的吗 古树红茶 古树红茶价格

红茶泡出来一定是红色的吗。

今年标榜正宗名山古树茶的雨林古茶坊,在营销上出了一个丑,用南糯山的茶农冒充老班章茶农代言,很多人就质疑是不是名山是不是古树的问题,但是祥子认为我们质疑的应该是品质本身!

如果品质高那么道德风险还低些,因为消费者买的是使用价值,如果品质一般,那确实应该质疑这个企业的品控能力。

此事件唤醒了我们对名山古树认知的一个觉醒。

1、首先我们要肯定名山古树的价值和对行业的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对名山古树完整的认知。

就普遍性而言,名山茶品质确实是要高出一般的茶叶,但是普遍不代表全部,如冰岛的高香高甜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精确到某一地块,它的环境因子和茶树的理化指标都不一样,简单来说如冰岛山向阳面和阴面做出的茶叶口感是不一样的,只是很多时候消费者神化了这个茶区的茶叶品质,有一个较好的心理预期,那么喝茶时就会左右对品质的客观评判,如果是盲评其实不见得它就会觉得非常好。

2、名山和古树应该分开来讲。名山是地理因素(产区的生态环境、海拔、气候、土壤、水源等)对品质形成的作用,因为任何农作物都有产地性,如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而树年对于茶叶品质影响是在山头因素之后,植物生长是根据环境来调节自己的代谢机制的,树年是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有关。

树年影响的茶树代谢从植物学科学标准是以30年分界,30年以前的茶树以氮代谢为住,合成物以氨基酸等为主,30年后以碳代谢为主合成糖类物质。

但是普洱茶的行业标准不是严格的科学标准,古树树年是行业关于品质的量化衡量标准,是虚拟的一种价值判断,比如我们会认为500年树年的茶比200年树年的茶品质要高。

但是其实树年只是估测而不是实际鉴定的结果,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个结果,我们看中的应该是茶叶品质而不是树年。

云南临沧茶区有很多茶区(包括云县、永德、凤庆)的古树茶制作的生普,口感都达不到较高水准,较之双江县勐库茶品质就会高很多,所以也才有了大家都追冰岛。

3、茶企也不可能对每一棵树进行测定,乔木型植物最常规的树年测定方法是c14测定法,但是一般人是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去做测定的,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强,国家食品监督局也没有检验树年一说,古树到目前都没有界定,也无法通过一个科学的方法来界定,而且我认为界定只是在科研层面,于产品层面是没有必要性的,但是可以以虚拟树年作为价值量化标准,让茶客有一个更容易的识别品质的方法。

除去山头地理因素,影响茶叶品质的客观因素还有:原料级别、工艺、仓储。

(1)原料级别:良好采摘度以一芽二叶三叶为主,太嫩和太老都会直接影响茶叶品质。

(2)工艺:良好有活性的工艺,以手工工艺为主,因为只有手工才能把茶叶内质更加的发挥,看茶制茶:良好的萎凋、良好的杀青、良好的揉捻、良好的阳光晒制,都是必须的。

(3)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初制所没有把握好工艺制程,常见的不良工艺有胡点、有胡味、叶底黄化严重、叶底红梗红叶太多,如果出现这些不良情况,即便就是出自名山也难有高品质。

(4)仓储:从茶叶本质来讲很多小产区内的茶也许新茶品质达不到冰岛昔归,但是经过陈化以后,品质的提升,和冰岛昔归的差距会越来越小,10年后根本喝不出冰岛还是小户赛,所以又有茶商通过这样一种不对称来赚钱,用小户赛的原料压制包装成为冰岛然后放5年或者10年后销售,当然其实可能冰岛10年和小户赛10年其实从使用价值本身本来就是差异很小或者没有差异的。

另外主观因素也会影响我们对茶叶品质的判断:

(1)首先是品茶标准的问题。

品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是有相对的指标:比如香气程度、口感丰富度、顺滑度、苦涩协调性、甜度、喉韵等,名山古树在口感整体指标上是比一般茶要高的,但是茶叶在口感表现形式上是多样的,名山古树有很多口感表现,不是每一个名山茶都适合自己。比如喜欢香甜型口感的那可以选冰岛,喜欢厚重苦涩的选老班章。

(2)行业培养的一些错误认知。

做茶的人会以自己资源或者销售方式为导向,向消费者输出符合自己利益价值的观点,很难做到客观,可以自圆其说就行,比如老茶论、名山古树论,仓储论等,对于茶商自身而言也是没有错的,茶商群体已经形成一个利益群,很多茶商都是通过教育消费者的方式来销售茶叶,小圈子消费,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评茶体系。

很多人对茶叶的认知是片面甚至错误的。普洱茶需要回归本源,回归真正的品饮时代,而品饮时代是真正重视茶叶内质的品质,而不是很多茶商口里的所谓认知。

精选阅读

耐泡一定是好茶吗?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但转念一想,普洱茶或黑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那么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是不是越耐泡茶就越好?耐泡一定是好茶吗?

在买茶的时候,有的茶友们会询问这个茶会耐不耐泡?耐泡度的确是判断茶叶质量的一个方面。耐泡体现了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经得起冲泡,但是与茶叶好坏并无绝对关系。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要综合其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来一概而论。同样的茶类,一般来说,茶叶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气越丰富,品质越好。

因此,是否耐泡与茶叶品质并没有绝对关系。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那么,决定耐泡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1、茶树的品种

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树龄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严谨地说,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高。这也是有的茶友追捧古树茶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老到一定程度,茶树出现了衰老的病症,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平时常说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都是茶树的生长环境的重要性。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海拔够高、土质肥厚,出产的茶叶一定是内质丰厚、口感饱满的,会更耐泡一些。

3、叶片的老嫩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如:绿茶的原料一般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鲜美清香。而乌龙茶采到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叶片有一定的成熟度,其中的茶梗也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故相对而言,乌龙茶比较耐泡,当然也与两者加工工艺不同有关。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4、制作中的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主要是制作中的揉捻。同样的原料如果揉捻程度过重茶汁浸出就会很快,就没那么耐泡。所以在揉捻时一定要把握轻重。

其次,越完整的茶叶越耐泡。茶叶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但耐泡程度不高。像一些红碎茶,经过揉切成小碎片,容易泡出很浓烈的滋味,但是泡一两次很快就没味了。

5、冲泡方法

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这是由主要与茶水比例,还跟时间和温度有关。对于大多数茶叶而言,如果头两泡没泡好,会影响接下去的香气和滋味。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浸泡时间过长,就会使茶中的物质过早过多浸出,导致接下滋味变淡了。

看完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可以肯定,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但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知识误区|耐泡的茶叶就一定是好茶吗?


我们在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好茶的时候,无可避免的会将茶叶的耐泡度作为判断依据之一。如果一款茶耐泡,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是一款好茶。

其实这样武断的判断,是缺乏依据的。因为普洱茶和黑茶是后发酵茶,它们肯定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茶耐泡。但是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西湖龙井怎么会占据中国十大名茶之列呢?

那么茶叶的耐泡度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耐泡度越高的茶叶,品质就越好吗?今天我们就和茶友们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虽然耐泡度的确能够在某方面判断茶叶的质量,体现了一款茶的内含物质的丰富度情况,但是耐泡度并不直接决定一款茶的好坏。

种类不同的茶叶,其特点也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一款茶叶的品质究竟如何,就要结合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将耐泡度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

对同样一款茶来说,茶叶的耐泡度,滋味和香气综合在一起,才能反映这款茶最终品质的优劣性。所以,品质是否优良,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茶叶的耐泡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方面。

那么,到底是什么会决定一款茶的耐泡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①茶树的品种

从理论上来说,茶叶里面茶多酚含量越高,则茶叶的耐泡度越高。而不同树木的茶多酚含量也不同,如果按照茶多酚含量的高低来排序的话,则古树>乔木>半乔木>灌木。

所以,如果其他条件都基本相同,古树茶的耐泡度最高,灌木茶的耐泡度最低。

②茶树的树龄和生态环境

在讨论茶树的树龄时,离不开对茶树生态环境的讨论。因为只有在同等生态环境下,讨论茶树树龄才更有意义。

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下,茶树树龄大的茶叶滋味的醇厚度和耐泡度都会明显大于树龄小的茶树。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挤破了头也要喝一口古树茶。因为古树茶树龄高,滋味好,耐泡度高,能给喝茶的茶友带去美的感受。

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茶树的生长环境也会对茶叶的滋味及耐泡度产生影响。

如果茶树生长在海拔高、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则最终呈现出来的的茶品质量肯定是内含物质丰富、口感饱满、耐泡度高的茶叶。

③叶片的老嫩程度

茶叶的耐泡度也和叶片的老嫩程度相挂钩。如果茶叶中全是芽尖,则这种茶的耐泡度肯定不高;如果茶叶是以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为采摘标准的,则这种茶的耐泡度会相对高一点。

因为粗老的原料具有丰富的内含物质,内含物质析出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饮用时需要多次冲泡,耐泡度自然较高。

一般来说,绿茶所需原料较嫩,耐泡度较低。而普洱茶以一芽两叶或三叶为采摘标准,耐泡度高。

但这并不能说明,普洱茶品质就比绿茶好。因为虽然和绿茶相比,普洱茶比较耐泡,但这是由于两者不同的加工工艺决定的。

④制作中不同的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中的揉捻是影响茶叶耐泡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原料相同的茶叶,如果有的茶叶揉捻程度过重,就会破坏茶叶中的细胞壁,使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充分析出,则耐泡度就很低。

因此要想提升茶叶的耐泡度,就一定要注意加工工艺中的揉捻程度,使揉捻程度能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区域内。

除此之外,叶片完整性越高,茶叶的耐泡度越高。虽然有的茶叶碎渣出味很快,但耐泡程度偏低。就像,受人喜爱的红碎茶滋味浓烈,但美中不足的是耐泡度很低,往往喝茶人还没喝尽兴,茶叶内含物质就全部释放了。

⑤冲泡技巧及方法

同样一款茶,由于冲泡时间和温度不同,茶叶的耐泡度也不一样。究其原因,茶叶耐泡度会受到水量、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首先,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会影响一款茶叶的耐泡度。投茶量少,注水量多的茶叶耐泡度低;投茶量多,注水量少的茶叶耐泡度高。

其次,出汤速度也会影响茶叶的耐泡度,快进快出的茶叶更耐泡,出汤速度越慢的茶叶不耐泡。

最后,水温高低也会影响茶叶的耐泡度。水温高,茶叶析出的内含物质越多,则耐泡度越低;水温低,茶叶析出的内含物质越少,则耐泡度越高。

俗话说“一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而大多数茶叶的前两泡就奠定了茶叶耐泡度的高低和香气滋味的好坏,是不对的。

一旦前两泡茶的温度较高、浸泡时间过长,茶叶中析出的内含物质就越多,因此耐泡度也会变低,不利于茶叶良好滋味口感的形成。

其实就六大茶类综合来看,我们不能说耐泡度低的茶就不是好茶。但在普洱茶中多数好茶都具有极高的耐泡度,而且这一因素也是我们判断一款好茶的依据之一。

我们是建议是:一款茶的好坏不能单凭耐泡度去决定,还要综合其口感、香气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时候耐泡度高的茶叶品质不一定就是好的。

古树茶如何辨别?苦涩不是霸气,叶子大不一定是古树!


导读:

越来越多人关注古树茶的话题,有人甚至上知乎求证:喝了倚邦茶山的普洱茶,感觉回甘很快,苦、涩都比较清淡,又听老茶客说,好的普洱茶滋味应该平淡似水,真的是这样的吗?

听听各路茶神怎么说:

回甘快未必就是古树茶,只能说明茶质还不错…

古树茶必须是纯料茶,产量稀少…

300年以上的才叫古茶树,当然也有人定义为100年以上…这个不好下定论,看各自的定位吧。

生物学得好的同学,还分析树龄:

树龄30年以下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碳的代谢明显,生成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如果仅从滋味、口感体验出发,如何(能否)判断你喝的是不是古树茶?有位小伙伴提出了5个指标:

1.生津的速度

生津是很容易的,很多原因可以令口舌生津,过分注意生津的感觉反而易混淆。从茶汤入口到舌面散发感出现的时间,为生津的速度。同等品种,速度越快越优。

2.回甘的彻底程度

真正优质的普洱茶,从回甘一开始,苦涩就彻底结束,没有舌面附着感,整个口腔有种很甜润的感觉。

3.香气的融合度

闻起来和喝下去后的香气程度、比例。优质新普洱的香气是喝下去后再从喉咙里面出来,持续很长时间,很清悠,没有不适和不悦之感。

4.喉感的深度

喉感深,喝起来会有一种体验:口腔感没有喉感强烈,且喉咙深处的触感会持续一段时间。

5.喉韵的持久度

喉韵指的是在喉部的「甘」化开之后,形成甘甜生津、香韵四溢的舒爽感受,也是品茗的一大关键。喉韵愈悠长,则茶性愈稳定。而茶性愈稳定者,其收藏价值亦愈高。无底韵者则失于粗鄙。

且慢,感觉有时也是不靠谱的:

误区1:把回甘当甜

甜,是入口即甜的感觉,只有内质丰富的好茶,才能入口就能感受得到。

误区2:以苦涩为霸气

时常会听人说,不苦不涩的茶,便没有霸气,没有转化、提升的空间。事实上,好的生普洱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受到,又会迅速地消退,转成甜味。反之则苦涩味消退很慢,甚至历久不退。

好茶一定耐泡,但耐泡不一定是好茶!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

但转念一想,粗枝大叶的苦丁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苦丁茶是好茶,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

那么,好茶与耐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清这两者的关系呢?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

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了解了其中的这些因素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1、茶树的品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

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也是为什么细嫩的绿茶耐泡度一般,而粗老的茶叶耐泡度更高的原因。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

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一般认为,茶树的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但严谨地说,应该是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至少不够严谨。

4、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5、冲泡方法

这点非常重要,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

这里有三个变量:

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综上来看,我们理解完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了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得一一对比完上述的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确认。

而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好茶一定耐泡,但耐泡不一定是好茶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但转念一想,粗枝大叶的苦丁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苦丁茶是好茶,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那么,好茶与耐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清这两者的关系呢?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

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了其中的这些因素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1、茶树的品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也是为什么细嫩的绿茶耐泡度一般,而粗老的茶叶耐泡度更高的原因。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一般认为,茶树的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但严谨地说,应该是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至少不够严谨。

4、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5、冲泡方法

这点非常重要,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

这里有三个变量:

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综上来看,我们理解完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了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得一一对比完上述的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确认。而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一个产品,不管披上多厚重的文化外衣,只要当成买卖做,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就会产生竞争,这一点,茶当然不例外。特别是茶这类商品,兼具生活日用和文化载体两种属性,与国人在各个层面上休戚相关,竞争还格外激烈,这种竞争,既来自于同行业市场层面的竞争,也来自于不同茶类间,因口感追求不同而形成的竞争。

经常遇到以普洱为主的朋友试饮岩茶,其中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岩茶陈化和耐泡度两个话题。

大家因为茶坐在一起交流,本身是件很愉快的事,但这种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一来这个话题明显是以普洱为主导,在武夷山当着岩茶说普洱,有“上门请客”之嫌;二来,岩茶的受众可谓小众,越是小众,为人所知越少,与品饮武夷茶伴生的自尊心也越强,不同的语境下交流,产生的不仅仅是火花,也有可能是爆炸。

不过,当彼此能够不抱门户之见,同时抛弃品饮上的成见,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那是最令人愉快的,也是一泡茶喜闻乐见的局面。

储存和耐泡,都是相对指标,拿岩茶而言,也有陈的,但是不以年陈和耐泡见长,岩茶今天的业界地位,绝非浪得虚名,但至少跟这两个指标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两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这两个指标在普洱和岩茶间进行横向对比,就像田忌赛马。

评审体系中,岩茶是物理和感官两大类八项指标。物理指标指条索、外形、整碎度和净度,感官指标指的是香气、汤色、回甘和叶底。但大部分人说什么茶好,是从喝上论的,也就是感官这一类,好不好喝,是从香气、汤色和回甘上看,叶底几乎不说,其他茶类的评审体系我完全不懂,但是至少集体茶(饼茶、团茶),是不能谈叶底的,因为这个指标跟整碎度关联紧密呢。

从列举的两大类八个指标,看得出来,岩茶的评审指标侧面反映着对品饮者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岩茶不好喝”,或者“喝不懂岩茶”的原因了。

岩茶是半发酵茶,是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的集成,从品饮上看,不发酵茶有鲜爽度的追求,发酵茶又有存储转化的需要,因此,从时间上看,岩茶的品饮最佳时间有它自己的要求,不是越新越好,但也不是越陈越好,这个时间取决于精制工艺,“家家卖弄隔年陈”,是工艺和销售周期决定的,如果把岩茶的陈化和“能喝的古董”放在一起说,那就是鸡同鸭讲,不是一回事。

时间上,相对普洱,岩茶喝的是当下。空间上呢?现在动不动说茶仓,(我估计)这个茶仓的概念来自于洋人,老百姓做个茶,怎么储存粮食就怎么储存茶,你搞个那么高级的茶仓,专门存放茶,是很科学很完备,可它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茶形式,这茶的根基从哪儿来呢?反过来,没有茶仓储茶就不是好茶,那茶都是老百姓从山上收的,地里做的,那这算是好,还算是不好呢?

再从耐泡这个问题上讲。耐泡呢,是这个问题,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但我想知道,有没有哪一篇茶的文献和史料提及耐泡度的?要一泡8g的武夷茶经开水冲泡,茶汤数道不弱,客观吗?内含物的流失趋弱是个基本常识,说岩茶“耐泡”那是夜里走路唱歌,卖茶的人给自己壮胆的。

我打过一个很粗鲁的比方,把茶喝得寡淡就是把一个美女剥得一丝不挂,是房地产老板搞二流女明星,一定要把本钱搞回来的做法!喝茶,非要灌一肚子水,输液不比喝茶难道更见效?

耐泡度也是为了迎合屌丝消费,而消费屌丝的一个伪指标。耐泡不耐泡,跟冲多少杯有什么关系?茶碗的容量、喝茶的人数、水温的高低都是变量,耐泡耐泡,究竟怎么个耐泡法呢?

事茶习茶是为了长久的经营。茶的经营过程也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在知己知彼中不断精进,也是一个经营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每一种茶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评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拿我们的武夷岩茶来说,它的“香、清、甘、活”就是它自己的符号化印迹,面临业界竞争时,要熟悉自己的那一套语言模式,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武夷山水茶得天独厚,为了买卖需要,干东施效颦这类糗事,这不是一个武夷茶人应有的范儿。

进一步而言,任何茶的经营者都应该如此,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每种茶都有自己的风格,天赋各异,恰恰是茶这个精灵吸引我们的地方,如果能为自己卖的茶多争取一个顾客,那就多努力一下,如果争取不来,买卖不成,那也应以礼相待,不要冷眼相向。

天下茶人是一家。毕竟,只要是喝茶人,就是同道者。

茶叶,野蛮生长的就一定是不好的吗?


好茶一定有好看的生长环境?

相信很多朋友会认为:最好的茶园就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没有任何杂草的、充满流线型美感的茶园。

但实际上人工种植的茶园,不是最好的茶园哦。

最好的茶园应该是处于荒芜或半荒状态的。

因为这样的茶园没有被人为过度破坏,没有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侵蚀。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茶叶,一定会有一些瑕疵,例如虫洞之类的,但品质是毋庸置疑的。

一句话:好茶一定有绝佳的生长环境,但绝佳的生长环境未必好看。

外形长得好看的才是好茶?

选茶就跟选人一样,我们常常容易被外表所蒙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外貌协会”的(呵呵,掌柜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好茶的外观肯定是赏心悦目的,肯定是没有瑕疵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商家也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常常拿茶叶的外观大做文章。

“你看这条索,多漂亮!”“你看这叶底,多好看!”类似的说辞能把很多茶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好茶不一定好看,太好看的茶反而值得警惕(比如可能农残超标)。

真正懂茶的人,虽然也能从茶叶的外观察觉到其好坏,但绝不会从茶叶是否好看来评判的。唯一能征服他们的,最终还是茶汤。

我们来看看几种外表一般的好茶:

武夷山正岩茶乞丐外表、皇帝身价在武夷山地区,岩茶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关于正岩茶(大红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乞丐外表、皇帝身价、菩萨心肠”。

从外形看,这些珍稀的正岩茶实在是对不起观众:一身黑不溜秋的,暗无光泽,还很粗老,毫无美感可言。

但就是这样一群毫不起眼的家伙,却早已跻身顶级茶行列,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一斤。

正岩茶外观一般,喝的主要是茶汤中岩谷花香的“岩韵”,而这种“岩韵”是其他茶中没有的。

陆羽《茶经》中将茶树生产的土壤分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可见生长在岩石之间的岩茶的确是上佳的。

桐木关正山小种乌黑卷曲没人疼武夷山除了著名的大红袍之外,还有长在桐木关的小种红茶也是名扬海内外滴。

但正宗的桐木关正山小种,同样也很不起眼,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乌黑卷曲,且比较粗大。

而很多外山的小种,往往长得细小清秀,有些加了糖精或香精的外山小种,还很油亮。

很多习惯了喝外山小种的茶友,往往痴迷于它们乌黑发亮的外形和甜得发腻的口感,却对正山小种嗤之以鼻。这让很多桐木关的老茶农哭笑不得。

野生白毫银针黄芽、硬壳、带茶梗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顶级品,全部由明前的嫩芽制成。而野生白毫银针,在白茶中更是稀少。

什么是野生白毫银针?按福鼎当地老茶农的说法,野茶就是多年不管理(不施肥、不修剪、不除草、不打农药)的茶树。

一般的白茶一年可以采摘两季,施农药和化肥的可以采摘多季,而野茶只能采摘一季,因为这种无人照顾的茶树,长得实在太慢啦!

野生的银针与普通银针相比,外观也是逊色许多。

野生银针芽头底部会留有略微泛黄的硬茶皮,而普通银针全是茶芽,呈绿色,且白毫更多。

野生银针芽头相比优质的无公害银针就显得瘦不拉几了,并且带有一点梗。因为采摘普通银针时,可以从树上直接将芽拔出,不会留梗;而野生银针较硬,必须连同梗一并采摘下来。

纯手工龙井皱褶多、颜色杂据杭州龙井村的老茶农介绍,龙井茶用手工炒制出来确实是比机器炒制要更香更甘醇。

但一说到外观,这些由老茶农亲手炒制的龙井就不敢让人恭维了。

老茶农说,纯手工炒制的茶在卖相上比机器炒制的要逊色不少。

机器炒制的龙井压得扁平扁平的,色泽度好,非常美观。而纯手工炒制的茶叶上的皱褶较多,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墨绿、有的碧绿、有的是落叶的黄。看起来并不那么统一。

不懂茶的人,都是先从肉眼去判断,看着就这么丑的茶叶,兴趣已经大减,选择它的可能性也降低不少。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大家:好喝的茶不一定好看,而好看的茶也不一定好喝。

好不好喝,关键看嘴巴的感受,看耐泡度,跟叶底没半毛钱关系。亲们,千万别被外貌给骗了!

柑普茶长“白霜”就一定是发霉了吗?


导读:陈皮性温,能顺气理中、健脾疏肝,自古已是养生佳品;普洱甘醇,有着调理肠胃、降脂减肥等功效。当陈皮遇上普洱,便成就了“柑普”——果增茶味,茶添果香,养生保健效果更为显著。

柑普虽好,存放要特别注意:柑皮含糖多,受虫子“青睐”,而且受潮后容易发霉。但是,柑皮表面上如果长了白色霜状物,也不一定是发霉,这很有可能是柑皮经过烘晒后释放出的柑油形成的“柑油晶”。

这样的“白霜”对品饮以及柑普品质并无影响,一般来说,柑皮的糖份或者柑油含量越高,起的霜也就越多。

区别“白霜”和霉变的方法很简单:

先是看,“白霜”是霜一样的白色;霉菌通常是褐黄或墨绿色。

再是闻,“白霜”闻起来依然是柑果的香味;发霉的柑普则是霉味、苦味甚至馊味等令人不舒服的异杂味。

柑皮上的“白霜”虽然未必是霉,也不能因此放松对霉变的警惕。尤其是在潮湿的南方,湿气几乎无孔不入,茶友要是保存不当,好好的柑普可能就变成霉变虫蛀的烂果子了。保存柑普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密封保油润

柑皮中含有丰富的柑油,很容易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迅速挥发掉。因此在柑普的保存中,首先要保证的是密封,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柑皮较为丰富的油性物质。

二、避光存茶味

茶叶在长期受到光线照射、尤其是太阳光直射时,会发生快速的氧化过程,使得内含物迅速损失,喝之无味。因而柑普在后期存放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光保存。

三、干燥防霉变

在潮湿的环境下,茶叶会迅速吸湿还潮,这样柑皮和茶叶都很容易发生霉变。而空气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时,能促进柑普的转化,使得品饮时滋味更为丰富。

所以茶友下次不用看“霜”色变了,只要保存得当,柑普上的“白霜”多多益善。

古树茶会断货么?


时至今日,关于拉动茶界流量的古树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一是,不是每一株茶树都是古茶树。二是,目前,尚不足云南茶园面积3%的云南古茶树数量,每年正以6%的速度不断减少。这与过度开发、过度采摘、不专业管理使得古茶树面临死亡和衰退,不无关系。

但,关于古树茶的故事仍旧在发酵:

第一个故事,一群茶专家到川渝某地考察当年挂牌的“千年古茶树”,发现此树树围过细,对此产生怀疑。于是请教当地老妇,老妇告诉他们:那棵树是小时候种下的。

第二个故事,一群茶专家到川渝某山头,鉴定了一棵树龄在上千年左右的古茶树。于是请教当地老茶农,老农告诉他们:那棵树是小时候种下的。

第三个故事,200年古茶树是我70岁爷爷种下的……

第四个故事,近年来,各地部分茶区发来贺电:大家不要恐慌,我们这里还有古茶树!并且,量大、质优。

显然,从2003年古树茶概念形成的那一天起,到如今古树茶成为品饮方向标,不再只是普洱茶的专利概念名词。它的一路走来,范围之广,延伸至各地各个茶类当中。

那么,究竟哪些地方还有大面积的古茶树出现?这里,编辑通过对这一普遍现象的发生,作出了收集归纳,借此与广大茶友一起感受“同富有”。

贵州古茶树,百岁以上近120万株

2017年,9月1日,贵州省出台的《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从法律上给予古茶树明确定义:树龄100年以上的原生地天然生长和栽培型茶树。

据官方介绍,目前贵州百岁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近120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1000株以上的古茶园50处;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5万株以上,最大的古茶树地径达180厘米,国内极为罕见。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把时间回拨。2011年,某网站发布了一则《普安发现万株国内最古老野生古茶树》。文中指出,普安县有关部门相继在县境内的普白林场、江西坡等地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数量总共达到2万多株。

以普白林场中的“四球茶”品种为主的古茶树数量最多。在这些古茶树中,树龄上千年的古茶树有上百株,植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达170—180厘米。

据说,100万年前就在这里扎根

时隔一年,即2012年,再有网站曝出《普安县目前发现的最大古茶树》。该报道称,贵州省普安县发现大叶茶古茶树群,共有30余株。最大的一株高达12.5米、冠幅14米、树干周长3.12米。是该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茶树。

根据不完全统计,该篇报道仅有少于三个网站的

茶误区:绿叶清汤的就一定是绿茶吗?如何辨别常见类型?


印象当中的绿茶,从茶园开始就一直保持着“绿”的特点。采摘的鲜叶是绿色的,制成的干茶是绿色的,冲泡出来的茶汤也是绿色的。所以,“汤清叶绿”就成为了绿茶鲜明的特点,这也成为不少茶友判断茶叶分类的依据,认为“汤清叶绿”的茶叶就一定是绿茶。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铁观音,是最容易被大家误认为是绿茶的茶叶。其干茶色泽砂绿,茶汤黄绿明亮,尤其是清香型铁观音茶汤色泽会更加偏绿一点。对照绿茶“汤清叶绿”的特点,铁观音确实都符合,难怪有人一直认为铁观音是绿茶。但其实铁观音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属于乌龙茶。

还有不少台湾茶,例如文山包种茶,其干茶外形呈条索状,色泽墨绿,汤色呈亮丽的绿黄色,看上去跟普通的绿茶并无差别,因此文山包种茶号称“最接近绿茶的乌龙茶”,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依然不是绿茶,即使它也具备“汤清叶绿”的特点,也改变不了它是乌龙茶的本质。

而绿茶之所以会有“汤清叶绿”这样的特点是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形成的。绿茶未经发酵,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鲜叶中的营养物质,在高温杀青的过程中消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的绿色。所以绿茶的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都以绿色为主,汤清叶绿也就成为了绿茶的特点。

但是正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