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渚茶园新貌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中茶黑茶园 黑茶湖南安化 普洱茶黑茶

中茶黑茶园。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顾渚茶园新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顾渚茶园新貌”相关知识!

宜兴古名荆溪,唐时叫阳羡,至宋时才改为宜兴。唐时,附近顾渚山所产的紫徇茶,因陆羽之品评,御史大夫李栖筠的进贡而成贡茶后,造成市镇的繁荣。明时,因散茶的流行,出现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小壶,更使宜兴的声名,继贡茶之后再度鹊起,这是任何地方所未曾有的。

宜兴产土,质地细腻坚致,烧出来的器物为其他陶窑所不及,不但用在制壶,其他如瓦罐、花瓶、器皿、人物花鸟,无不具备,而且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紫、白、和多种,由于器物之著名,传说附会即生,清代文人吴千在《阳羡名陶录》中就曾述说宜兴土的发现,是由于云游四方和尚的指引,才挖掘而发现,做成之壶,也因而极珍贵。

陶器与茶事的结合。宜兴制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白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过长久浸淫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只不过至明时,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壶泡之流行,以及文造,才开创其不朽的地位。

根据明人周伯高对宜兴砂壶的考证心得,说宜兴壶的珍贵,不仅在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须如挖煤矿般,深入山腹或地底。从香港艺术节所展示的宜兴陶的资料显示,挖泥之车以及满身泥土的挖泥工人,印证其所言不虚;陶土挖出,静置,才能制造。然而泥的探测技巧,泥的储量多寡,工人挖掘的辛苦,已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基础。

文人雅士寄情于壶。宜兴壶的制造,系用捏筑或片接的传统技艺。所造之器物,厚薄、高低,均能随心所欲,所以不管是名器的模仿、雅物的塑就,都达臻境。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更由于文人雅士之参与,在壶身铭诗刻词,指定形式,或创新格局,使宜兴制陶成为名公巨子、骚人墨客重资收购的对象。其与一般玩器最大不同之处,更在于与茶结合,融入生活,成为实用兼寄情之器具,是任何其他不动声色的器具无法望其项背的。

也许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宜兴壶的身世才会形成传说,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考据。根据最普遍的说法,第一个宜兴砂壶是一位金沙寺老僧人所研制,以后有供春者,是明四川参政吴卧山之家僮,随侍主人至金沙寺读书,因而学习老僧技艺,融入自己心得,作品供春壶,传世不多,万金难求。

自供春开山后,时大彬继其衣钵,以后名家辈出,各有特色,四大天王、三大国物等,都是在陶艺有特殊成就,后人给予的尊称,其作品形制的演变,依专家的研究,舍去草创期不说大略可分成四期。

第一期的代表人物为时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时间大约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时大彬是将大壶及高身壶改为小壶的第一人。徐友泉则以善于临摹实物而闻名。世所闻名的孟臣,是这一时期末才成名的。此一时期之制壶以节纹为特点。

第二期约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这一期之艺术家,以陈鸣远最著名,自然形成其制作主流。后来因为外表流行釉彩、贴画,所以都以几何形之方、圆为时尚。在本期末,小现了逸公壶,与孟臣遥相抗礼。孟臣浑机精巧,逸公则以工巧见长,浑机不足。

第三期包括了十九世纪,其特色是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陈曼生身为领导潮流者,以铭刻为时尚,尤以几何形之变化在此时期最多,始以“思亭壶”的出现,非常独特。

第四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这时期大量生产,精品渐少,直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后,才再刺激生产,流行复古。

从宜兴壶之回春,中国茶具的精美,世上无与伦比。假如自金沙僧后迄今,其间不遭外人侵略,不囊括战火频繁的摧残,中国的茶具,由祖先们的使用珍藏,流传至今,数量必定不少。据说传言中的精品,在外国的博物馆中收藏极多,而国内却无法目睹。对于宜兴陶器的爱好者,这是极痛心的事情。

小编推荐

茶圣陆羽的隐居地顾渚山


到湖州长兴,不能不去顾渚山。顾渚山是茶圣陆羽的隐居地,他在这儿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

顾渚山位于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水口乡顾渚村。顾渚山因在唐代中期盛产贡品紫笋茶及清澈的金沙泉而闻名于世。而今顾渚山扩展了大唐贡茶院,建造了陆羽阁等与陆羽相关的建筑,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于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侧,被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抱回寺里,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在龙盖寺,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但他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扮演小花脸。后来,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来,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自得其乐。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辗转来到湖州长兴境内的顾渚山。见此处远离尘嚣,风景独特,便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他高声诵经吟诗,挥舞竹杖击打林木,俯身溪边手捧流水,左右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才哭叫着归到住处。时人不解,称他为楚狂接舆。

中华文化名茶——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品紫笋茶或芽叶相抱,或芽挺叶稍展,形如兰花。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带紫,味道甘鲜清爽,隐隐有兰花香气。顾渚紫笋的鲜叶非常幼嫩,炒制500克干茶,约须芽叶36000个。顾渚紫笋的品质特点: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潮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贡量又增至二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剌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届。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

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潮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茶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团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紫笋茶一度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重新试产、培育紫笋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扬名光大。

品质优良的唐朝贡品: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茶,它品质优良,不少人都喜欢喝,本文给你介绍一下,想了解的不妨来看看。

外形特征:顾渚紫笋的鲜茶芽叶稍微有点紫色,嫩叶有点像笋壳,顾渚紫笋也因此也得名,顾渚紫笋看起来细嫩紧结,而且色泽翠绿。顾渚紫笋推荐》》》

冲泡品尝:顾渚紫笋冲泡出来香浓美味,而且滋味鲜醇,品尝起来不仅让人感觉清爽美味,而且还是一大享受,冲泡后茶汤呈现橙黄色,细嫩的叶底看起来非常有特色。

功效:顾渚紫笋是贡茶,不仅品尝起来香醇可口,还具有兴奋、利尿、抑制动脉硬化、抗菌、减肥、强心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历史:顾渚紫笋是历史名茶,早在唐代便被誉为上品贡茶,在唐朝广德年间人们就开始向朝廷进贡顾渚紫笋,后来正式成为贡茶,当时,顾渚紫笋还因为优良的品质被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后来在明朝洪武八年时“罢贡”,后来改为条形散茶,在明清时期逐渐消失,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顾渚紫笋才重新被发掘出来。顾渚紫笋推荐》》》

评价: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有着比较长历史的“前辈”,在唐朝时更被茶圣陆羽封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品,其滋味香醇美味,喜欢的喝茶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

顾景舟先生二三事


我认识顾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由宜兴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各界人士迎春座谈会期间,由父亲邓荫南介绍的。当时,顾老和父亲都是县政协委员,顾老当时是工艺美术师,是紫砂界的知名人士。当时我不过是一个小字辈的县人大代表。见顾老拄一根拐杖,精神矍铄、十分慈祥。记得会前,顾老与我们,还有丁山的华荫棠、鲍增泽、高奇男几位老先生一起合了影。

此后,除有时为顾老看病外,我和顾老的接触并不太多,但记忆中有几件事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

鉴器

某次,顾老因慢性气管炎发作住进我院内科,经治疗后基本康复,他的徒弟葛陶中侍待在床边照应。我收藏有一只紫砂黄泥圆形笔洗,是老家留下来的,笔洗腹部刻有字,其中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心想何不拿去请教一下顾老呢?便事前与顾老说明了情况,顾老满口答应:“你拿来我看看……”某天晚上,我将笔洗带到了病房。顾老上手看后,便耐心地慢慢告诉我:“这是民国期间的东西,这只笔洗团泥鼓腹,口沿较大,稍稍内敛,圈足底,洗内敷的白釉呈冰裂纹(开片)。边上刻有篆体‘既其萬年子子孫孫用’,应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落款是草书‘時在丁卯春月雲石主人仿古并刻’。底部印款为‘延康圖壽’。”顾老说:“云石是陶刻手的笔名,这类名字都是泛泛而定的,很难确定是谁。这只笔洗制作上还可以,但当时做这类文玩的人比较多,丁卯应是1927年,民国卅八年。你可再查查万年历。底部印款并不是姓名,而是一种吉祥闲章……”后来,我查了一下,果真是1927年。说明顾老的历法知识很好,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对古汉字的不同书体了如指掌,同时对历史上民国紫砂行情非常清楚。其广博的学识令我钦佩不已。

赠书

1992年1月,由顾老领衔主编,徐秀棠和李昌鸿任副主编,共同合作的《宜兴紫砂珍赏》巨著在香港出版发行。同年5月,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老托人带口信给我,叫我抽空去他家坐坐,当时我不知道什么事情。

5月31日那天适逢礼拜天,下午3时许,我骑自行车从龙溪公园旁小路到顾老宅第,从后门叩入。顾老儿媳菊芬开门后,我瞥见茶叶专家张志澄老先生往顾老的书斋门口走去(后来知道张老也是应邀由无锡赶来的,刚刚到)。

顾老立即从书斋出来迎接并把我们两位引到客厅,亲自泡了一壶乌龙茶,热情招待我们入座,并把我介绍给张老,张老听说我是邓老先生之子,连连点头,说:“知道,知道。”我们边品茗边闲聊,话题涉及当时的“经济热”、“劣质产品”、“社会风气不正”等等,其中顾老对当时大片良田被出卖、侵占作他用,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东南八乡的田地都是肥沃的好田啊!不种粮食,实在可惜……”

座间也言及老人保健、西洋参、张老患的腹主动脉瘤等。嗣后,顾老让其儿媳菊芬取两本《宜兴紫砂珍赏》特藏本放在书斋,顾老回到书斋,极为郑重、细致地一一题辞、签名(既用毛笔又用水笔)、盖章(用了大小6枚印章),赠送给张老和我。在给我的这本书封二上写下:“辉煌硕存的历史瑰宝断代序秩的承继沿革发扬创新的时代精神汇集器皿的造型大成陶匋斋主谨识”望着顾老一丝不苟的动作,清风瘦骨的儒者神态,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顾老那种士大夫式的形象,至今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特藏本限定200部,赠我的藏书签是第13号,时年顾老78岁。临别时,已近下午5点10分,顾老拄拐亲自送张老和我至公园路旁,挥手道别。

送箱

1993年8月16日,我儿被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亲友们自是高兴。家里也为之准备上学行装。想不到在8月20日傍晚,顾老委托其爱徒葛陶中(陶中夫人李慧芳也陪来)特地送来拉竿旅行包箱一只,要他们代为转达表示祝贺。这令我十分感动,这种事怎么好惊动顾老呢?虽然我父亲与顾老彼此是老友,但我与顾老平时除看病外,交往不是太多啊!我后来打去了电话向顾老表示感谢!其实从这件小事上可看出顾老的长者风度,古代宗规、族规上有“奖游学”一说,再联系到早在几年前顾老和徐汉棠就在丁蜀镇创立过教育奖励基金……顾老是尊重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更看出顾老的为人,他是一位通达情理、重情谊的长辈。

值此顾老百年诞辰之际,作为一个紫砂业外的晚辈,将几件与顾老紫砂艺术成就并不太搭界的生活琐事杂陈写出,以表示对一代紫砂宗师的深深缅怀,我以为顾老除是现当代紫砂界公认的“壶艺泰斗”、“一代宗师”外,更是一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士大夫式人物,他有个性、有风骨,同时也是十分有人情味,有生活情趣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老人。

顾景舟提壁壶欣赏


提璧,亦称提璧茶具,壶通高十四。五公分,口径七、八公分,底钤阳文篆印“景舟七十后作”,盖印“顾景舟”。

造型艺术古典雅致。该壶从其整体似一枚古雅的玉璧而得名。整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壶身的基本形态为玉璧形之放大,整个壶盖为玉璧实形,整个壶钮为一缩小璧形。壶身、壶盖、壶钮寓重复于变化之中。钮形饱满,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壮丽旷达。盖面平弧抽凹,双曲线运用得当,错落有致。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颈项跌宕,挥洒自如。壶肩面平弧展开,端庄稳重。壶身向里微微收拢,豪放自然。底部收拢,支点缩小,托起壶身,更显丰富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胥出,修长微曲。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把空间以方寓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传统原始审美观。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清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创新、别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范之作。

材质配置十分讲究。该壶所选用材质为70年代上乘的紫砂原料特拼而成。颗粒十分匀称,胎质纯洁润湿,无一杂质、溶洞、气泡、色泽雅致、质地细腻。随着年代的推移,泥色亦随之变异、变深,颗粒亦越加清晰,为当代材质之佳品。

工艺技法精妙绝伦。该壶突出代表了顾景舟一贯的严谨作风。工艺成型采用紫砂器且独成体系的手工拍身筒法,泥片厚薄十分均匀,清水嵌底片、嵌盖片,无一隙缝差异。流、把均用“钻孔塞泥”明接传统手法结合“连体”暗接法。壶身表面处理均运用熟练的各种制作工具以压、刮、勒、削、推等工艺手法精工细作,达到整体圆浑朴质,顺畅飘逸,灵秀端丽,圆润玉洁,肌理丰富,骨肉亭匀,口盖配合严密,通转无隙,轮廓线面精细入微、顺畅自然之艺术效果。由于顾景舟充分掌握运用工艺技法,制工精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使其作品无一不严谨工整,古朴雅致,无一不呈现出紫砂光货素器的本质美──裸胎艺术美。

内涵风韵深邃奥秘。该壶以提璧命名,名符其实。顾景舟除了在造型、材质、工艺技法上把自己的思维、精神、意志,追求融化结合在壶中,还在日用把玩上煞费苦心。“紫玉金砂”,玩玉玩壶,在把玩中显示无穷魅力,品味无穷韵律,领略无穷意境,是紫砂光货体系的最高准则和精神境界,提璧正是达到了光货素器的这种准则、这种境界。提璧并不是把玩壶意作玩玉、玩璧,与其等同起来,而是超越玩玉,达到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把玩的舒适感、玉质感、惬意感、顺畅感、迷恋感、优越感、情趣感,无不从提璧的把玩中体会领略,享其无穷乐趣,赏其无穷魅力,百看不厌,把玩不止,越玩越爱,最终体味出顾景舟提璧壶的精神内涵、个性见地、思想情感。味道是玩出来的,个中滋味是玩出来的,风韵也是玩出来的。内涵奥秘只有在玩中才能最终体会。

总之,提璧壶称之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该壶无论在材质、造型、工艺技法、日用功能、内涵、把玩、形式、内容上笔笔生花,处处显力,无不灵秀,无不精神,力度凝重,格调清新,气势端庄,风韵别致,不愧为紫砂光货体系中素器裸胎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典之作,不愧为紫砂光货造型艺术体系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也不愧为受世人珍重、喜爱、崇尚、追索,不惜巨金收藏品玩的“艺术珍宝”。国之瑰宝提璧壶当永载壶史,千秋光耀。

顾景舟高虚扁壶即将上拍


顾景舟高虚扁壶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紫砂界泰斗巨匠”,其作品亦被称作紫砂界的“元青花”,为海内外各大藏家喜爱,并被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任、吴、裴、王、朱、顾、蒋)。生前致力于创建紫砂工艺厂,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2010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最终以高出估价5倍左右的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此顾景舟高虚扁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端庄,典雅,古朴,大方,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现此顾景舟高虚扁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恭候您的光临。

愿得美人一顾首 品茶相对到白头


爱江山更爱美人。

喝茶的美人尤甚。青葱玉指轻拦杯身,氤氲的茶香柔柔地轻抚美人容颜,樱桃小口一张合,垂首轻抿,风华悄然绽放。

《武媚娘传奇》绿的衫,红的裙,美人轻倚花间,莹莹素手间一方碧,相视一笑,花草尽失色。

《甄嬛传》少女时期的甄嬛,就像手中的这杯清茶,粉嫩的指甲,素净的妆容,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含羞,含情。

《红楼梦》林妹妹喝茶就像她为人一样,小心细致,风华内敛,怪不得王熙凤要打趣她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儿。如此佳人,总能让人心生怜惜,恨不得娶回家好好疼爱。

《新水浒传》这张图乃是李师师初见浪子燕青,被对方一曲琴声打动,眼波微沉,心内波澜,堪堪忘记了手中的热茶。

电影《赤壁》小乔泡得一手好茶,体态优雅,手法娴熟,引得曹操心生旁骛。

《倚天屠龙记》赵敏这一回首,眼中尽是算计,蒙古贵族的霸气和睥睨显露无疑,手中的茶就成了陪衬。

《圆月弯刀》青青手托茶杯,却不饮,心中忧思:丁鹏复仇之后,可还能放下名利,随自己归隐?

《神雕侠侣》赤练仙子李莫愁喝茶,谁敢惊扰,简直自寻死路!

《倾世皇妃》刘涛一身白衣,轻舀一勺泉水煮茶,此刻晨曦微露,如沐日华,身后开的灿烂的花朵也黯然失色。

《宫锁珠帘》这深宫中的女子,哪个不是心机深沉,满腹算计。哪怕是一杯茶的时间,也少不得心生邪念。

《云中歌》这一杯茶是喝,还是不喝?一杯清茶终究抵不上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深情凝视。

《仙剑奇侠传三》这一杯茶喝得尽是挑逗,偏那喝茶之人清丽脱俗,无半分媚俗颜色,让人恨不得化身为那杯茶,隔空相对。

喝茶常有,佳人难得。愿得美人一顾首,品茶相对到白头。

家乡的茶园


家乡的茶园

舅舅说,小鼠要是沾上了人的味道,大鼠就会叨着幼崽搬家,它们恐怕一时找不到这么好的窝了。舅妈还在一旁告诫我,回到家里就不要再说茶园里有小老鼠的事,别让猫听到了。

立人

老家桃江是著名茶叶之乡。舅舅家老宅后面有个茶园,我5岁时的一天,舅舅在茶园里干活,突然高声叫我过去,声音中透着惊喜。我连忙跳过门坎,爬上土坡,跑进茶园。舅舅指着一丛比我还高的茶树告诉我,“新伢子,这里有一窝老鼠崽。”好奇怪,在树叉上有一个鸟窝,里面没有鸟,却有一窝小老鼠。

舅舅告诉我:小鸟长大后飞到南方去了,老鼠就用上了鸟窝。老鼠很厉害,可以把树杆当梯子爬。我想要摸摸小鼠,却被舅舅制止了。舅舅说,小鼠要是沾上了人的味道,大鼠就会叨着幼崽搬家,它们恐怕一时找不到这么好的窝了。舅妈还在一旁告诫我,回到家里就不要再说茶园里有小老鼠的事,别让猫听到了。

如今,来广东已久,我也习惯了喝功夫茶,但总忘不了老家独特的绿茶。家乡的茶树并不特殊,就是普通的绿茶品种,花瓣洁白,花蕊金黄,蕊中一定含着一滴晶莹的蜜。采茶时只采枝尖上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经过炒、揉、晒之后,还有一道特别工序——熏,把园里一种野生香草捆好,放在茶叶中,用厚厚的草纸把茶叶和香草包好,再放进细密的竹篾里,然后挂到屋梁上,任家里烧柴时弥漫的烟慢慢地熏。所以,这种茶带有一种特别的复合香味。哥哥和我定居深圳后,舅舅、舅妈总会托人捎来一些自家茶叶。可惜广东朋友喝不习惯,原因正是我们最喜欢的那股浓浓的复合香味。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让你体味到自家茶的妙处,那么我就用黑茶来作个参照吧。在我家茶园外20米处,隔着一条界沟就是生产队的茶园,当年茶园里产的茶都是交给国家收购,上好的可以定为特级。而采过嫩芽嫩叶的绿茶后,人们还会连采带剪采集一大批完全长开了的大片茶叶,甚至包括一些比较老的叶子,送到茶厂作半发酵加工,然后压制成茶砖。茶砖由国家调配往边疆地区,专供牧民使用,因此被称为砖茶或者边茶。这就是正宗的黑茶。我家离黑茶原产地安化县只有几公里路程。也就是说,同一方水土滋养的好茶叶,按照不同采制方式,不仅制成了我们的自家茶,也制成了许多茶友都喜欢的黑茶。

喝着自家茶,静下心来想想,我在家乡只生活了不到5年,家里的那片园子,家人的那份真心、那份深情,让我在困难时期度过了美好童年,给我的人生染上了慈善、友爱、和谐、快乐和崇尚自然的底色,让我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依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