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酥油茶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北方绿茶 北方的绿茶 介绍白茶

北方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北方酥油茶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方酥油茶

酥油,和奶油等奶源性产品一样,是从当地产的鲜奶中提取的,好的羊奶酥油,外观呈乳白色。从牛奶中提取的,则以金黄油润为好。

相较于奶茶,酥油茶是蒙古族、藏族等民族饮用的一种较为讲究的茶,藏语叫“恰苏玛”,意为搅动的茶,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除了用于平日生活和接待贵客,各类礼节活动中也经常见到。相较于清茶,酥油茶的口感更加润滑香甜,如再配以核桃仁、花生、芝麻等作料,则更力口香醇。

简单的酥油茶制法,是将茶水熬好后,碗中放一小片酥油,然后用滚茶冲泡,待酥油融化后饮用,稍讲究一点,则会用到专用的酥油茶桶,将茶水滤去茶渣后与酥油一同放入,并用木柄上下搅打,几百次之后,酥油逐渐和茶、盐相互融合,然后再加热饮用。

传至现代,除了少数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方法,一部分人开始使用小型食品加工机,通过高功率搅拌,做出口感更加香滑的酥油茶。

小编推荐

藏族的酥油茶饮茶风俗及传说


酥油茶,顾名思义,它是用茶、酥油和水等原料制成的一种日常饮料,藏族人之所以每日都离不开这种饮料。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空气稀薄,气候高寒,雨水稀少,蔬菜瓜果更少,而他们又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这就需要用茶来消解“其腥肉之食”和“青稞之热”,并用来补充营养成分的不足,因此酥油茶便成了藏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

传说酥油茶还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创制的。文成公主在出嫁前就非常喜欢饮茶,远嫁西藏时,她的嫁妆里就有很多箱各种名茶,藏民的饮食是以牛肉、牛奶和糌粑为主,水果、蔬菜极少,这就使得文成公主很不适应。开始她用茶水解腻,就舒服了很多。可是几年后她带来的茶叶不多了,与长安路途遥远,担心一时给不上,她就在牛奶里掺些茶水饮用,觉得很是不错,这就形成了奶茶,文成公主将这种奶茶赐给诸位大臣饮用,都觉得喝口奶茶,齿颊留香,肠胃清爽,解渴提神,于是藏民们纷纷向内地购买茶叶,使得奶茶就风行藏民地区了。

后来,文成公主又将酥油、松子仁和少许盐巴一起烹煎,就形成了酥油茶。这茶香喷喷,成津津,味道更好,很快地得到了藏民上下的认可。他们出于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就将敬酥油茶作为一种赏赐、敬客的最隆重礼节。

制作酥油茶的酥油,是煮沸的牛奶或羊奶,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先将茯砖茶用水熬制成茶汁,再在茶汁里加入酥油和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再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倒入竹制或木制的茶桶。然后用木棍上下搅拌,使茶、油和食盐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最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香味浓郁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由多种食料混合而成的饮料,因此它色泽淡黄,味道鲜美,咸里透香,咸中有甜,香气扑鼻,滋味多样。能止渴,能充饥,能暖身,能补充营养,成为藏民们最为喜爱的日常饮料。

喝酥油茶要知道的礼仪


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

1、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面前时,客人端起碗来,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灵。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不一口喝完。

注意:热情的主人总会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满含西藏茶文化的酥油茶


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藏族茶俗:客来敬茶

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

制作饮用:传统艺术

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现在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营养价值:强身健体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

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侗族八宝油茶茶艺介绍


油茶是生活在桂北、湘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遵义地区的苗族、侗族以及生活在鄂西地区土家族同胞最珍爱的饮料。油茶始于何时,尚无可靠的考证,连当地的老寿星也只知道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油茶喝三碗,养精蓄力劲头大。”喝油茶能除邪祛湿,抖擞精神,预防感冒,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把打油茶看得和做饭一样重要,家家户户常年必喝。

侗族八宝油茶

(一)配料

茶叶、米花、猪肝(或肉、鸡块、鱼、虾)、花生、葱、姜、茶油、盐等。

(二)基本程序

侗族人请客人喝油茶一般有六道基本程序。即点茶备料、煮茶、配茶、敬茶、吃茶、谢茶。

(三)解说词

第一道程序点茶备料

侗乡人热情好客,有贵宾登门必定要“打油茶”款待。所谓“打”,实际就是“做”的意思。打油茶,首先要点茶备料,点茶即选择所要用的茶。通常有干茶或幼嫩茶叶两种选择。备料就是把各种配料进行初加工,例如炸鸡块、炒猪肝、油爆虾等等。

第二道程序煮茶

煮茶时应在铁锅中倒进茶油井烧到冒青烟,此时倒人茶叶并不断翻炒到香气四溢,再倒入芝麻、花生米、生姜丝等炒几下,即可放水加盖煎煮。煮到茶汤滚开,将起锅时再撒上适量的盐、葱花和姜丝,油茶汤即煮好了。

第三道程序配茶

即把预制好的炸鸡块或炒猪肝、爆河虾、米花、糯米饭等分到客人的碗中,然后冲人滚烫的油茶汤即成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侗族油茶。

第四道程序敬茶

侗家向客人敬茶是先敬长者或上宾,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要连同筷子一并双手递给客人,井连声说:“记协、记协”(请用茶、请用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碗,并欠身含笑,点头称谢。

第五道程序吃茶

在侗族同胞家吃油茶千万别客气,吃油茶一般不得少于三碗,这称之为“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递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递给主人,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

第六道程序谢茶

在侗家吃油茶,一般从一开始吃,就要边吃边啜,边赞美。吃完后更要向热忱好客的主人表示感谢。若是喝了新娘煮的茶,喝完最后一碗时,应在碗中放些喜钱(也称为“针线钱”)双手递给新娘以示贺喜。二、土家族“毕兹卡”油茶

侗族油茶


侗族人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先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配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

第三是煮茶。

如果打的油茶供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备茶。备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用。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茶。

接着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物,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其实是吃油茶。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表示称赞。

由于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操作较为复杂,所以,有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做油茶高手制作。

最有趣的是吃油有趣的是吃油茶一词,还是侗族未婚青年向姑娘求婚的代名词。倘有媒人进得姑娘家门,说是某某家让我来你家向姑娘讨碗油茶吃。一旦女方父母同意,那么,男女青年婚事就算定了。所以,吃油茶一词,其意并非是单纯的喝茶之意。

北方饮茶之源


提起灵岩寺,人们便会提到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宋代彩塑罗汉像,还有全国规模第二、年代最为久远的墓塔林但鲜有人知道,灵岩寺还是我国北方饮茶之源。因为有灵岩寺,因为有禅而有了茶。

北方饮茶之源是哪?

北方饮茶始自灵岩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济南人喝茶不种茶。因此,常饮茶的人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时候咱们济南也有自己的茶啊?的确,千百年来,济南人饮的茶,无论绿茶还是花茶,大都是南运而来,甚至大多数济南人认为,以济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根本就不可能种茶。

其实不然,济南不仅有自己的茶,而且济南开北方饮茶之先,灵岩寺就是北方饮茶之源。

据《四库全书》中的《封氏闻见录》卷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唐朝开元年间,灵岩寺里的降魔大师重视禅定修行,在降魔大师及众弟子禅定修行的时候,夜晚不睡觉坚持不懈不怠地坐禅修行,甚至连晚饭也不吃,只允许靠饮茶醒神。自此,人们相互效仿,渐成风俗。

茶因禅兴的说法,是关于饮茶之风形成过程的最早、最系统的记录。有专家曾专门对《封氏闻见录》中的记载进行了考证,认为《封氏闻见录》的作者中进士之年,仅晚于降魔大师于灵岩寺弘法禅教二三十年,当时,降魔大师的徒众多在壮年时期,因此,可以判断,此书关于灵岩寺法师坐禅饮茶之说,应当有可靠的来源。

诚如此,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灵岩寺,听着袅袅佛乐,欣赏着宋代彩塑罗汉的时候,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的降魔大师及众弟子,是如何口含茶叶,醒神坐禅的。为此,我们也会为灵岩寺开北方茶饮之先而感到骄傲。

别了,采油茶


想了解《别了,采油茶》知识吗,丰富的《别了,采油茶》内容等你来看!

我的采油茶故事,以今日眼光来审视,未免有些许的搞笑与不可思议。但在那时那地,却偏又让我如鲠在喉,心像针扎一样难受。

家乡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种植着大片油茶,还有无数土生土长的野油茶。每当油茶花开时,漫山遍野一片白,最是耀眼、迷人。那时候,这油茶俨然是农民眼里的宝。成熟的油茶晒干脱壳后,油茶壳可作燃料,黑褐色果实用来榨茶油、制茶饼。茶油是烹饪佳品,茶饼又是农家不可多得的浆洗之需。因之,每年油茶成熟时节,大人们就会让孩子上山采撷野油茶。孩子们也因为这差事既能游山玩水又有山林野果一饱口福而乐此不疲。

那年秋天的一个早上,烟雨蒙蒙,我和村里2个小伙伴背着竹箩上山采油茶。我们翻山越岭,一路寻找着野油茶。渴了捧口山泉解渴,饿了摘几颗野果充饥。不知不觉中,日已晌午,大伙累得精疲力竭,虽说收获了不少油茶,却又觉得不满足。于是,有人提议,干脆借雾霾天气掩护到公家茶园里捞一把。大家一拍即合,付诸行动……当我们满载而归时,护林员突然现身,吆喝着追逐过来,伙伴们夺路逃跑。惶恐中,我栽了跟斗,被护林员抓了现行,揪至林场场部……

眼看满箩筐油茶被扣,想到空手而归说不定还得挨打挨骂的处境,我心急如焚,苦苦哀求护林员放我一马。然而,护林员不仅不为所动,还扬言要罚我在大队部公映一场电影。饥饿、恐惧、羞辱交集一齐,如雷轰顶,让我一下子眼睛发黑,牙床紧绷,四肢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护林员见状也大惊失色,连忙给我掐“人中”,喂糖水,还给我送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地瓜粥……

也许是我的泪水感动了护林员,也许是护林员欲给遭受惊吓的我予补偿,也许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震撼,总之,我如愿以偿地背着满箩筐的油茶回了家。母亲听完我的辛酸诉说,既伤感又坚决地说:“我们再也不要这山油茶了。”此后,我就再没上山采油茶。

往事如烟,让我难以忘怀又有些许羞愧难当的采油茶故事,眨眼30多年过去了。

已在他乡安家立业的我,每次回乡探亲,都会深情地眺望那曾经给我留下痛苦与快乐的深山老林,眼前又浮现着与伙伴们上山采油茶的一幕幕,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今年初春,我又回到故乡,突然发现使我心向往之的绿水青山已有大片变成“黄土高坡”,摇身一变为开发商的领地。我惊异于当地政府能推出如此大手笔的“开发项目”,更惊异于故乡人对此却也心平气和地接受的现实。

别了,故乡的秀美山水,别了,采油茶的故事。但愿故乡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

本文《别了,采油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北方文学-学茶讲茶


有一次,遇到一位先生,听说我喜欢茶艺就跟我说,他有一把好壶,挂了很厚的茶锈,不用放茶叶都能冲出茶味。我说茶锈对人体有害,还是刷掉吧。那位先生就用异样的目光看我。

又有一次,又遇到一位先生,说普洱茶越陈越香。我说普洱茶陈的香,但不是越陈越香。又被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我只能告诉他10年的普洱很香,30年的就没什么味道了,这还是存放得好的,存放得不好就有霉味,50年的就更不用说了。

忍不住给人讲茶,好像有义务。我学茶是因为爱喝茶,我讲茶是“被逼出山”。

在家乡茶艺领域,我属于独孤求败。我们是北方城市,没有茶文化基础,我们所谓的茶人不过就是开茶楼、茶庄的,除了自己经营的品种、项目,更多的也不懂。而我是出于兴趣学茶,什么都涉猎,所以就“凸显”出来了。

有几个想学茶艺的人,打听了好多人,最后都找到我这里,我带他们买茶具,给他们上课,真有点劳神耗时,我就安慰自己:总算为普及茶文化做点贡献了。对于自己的茶艺名气,我一点都不用谦虚。一个开茶庄的小女子把我的照片摆在店里,然后对人说:“这是我老师。”

而我开始学茶的时候,想在家乡找个老师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的。

1998年我有了第一套紫砂茶具,质量很好,是一个朋友从上海给我带来的。但是我没有茶海,没有工具组,到处买也买不到。大约到了2000年,我先生忍无可忍,他的另类潜质突然爆发出来,居然自己做了一个茶海,那是用装修房屋的木线做的,看上去相当漂亮,一个诗人身上竟然隐藏着六级木匠的技艺,不能不叫人赞叹。

“给你50元钱,你把这套冲泡方法再做一遍。”我说着拿出钱来,女孩很高兴,她可能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淋壶烫盏、乌龙入宫,把闽南功夫茶艺重新演示了一遍,我则拿出本子,详详细细记录了下来。

这是2000年我在上海一家茶楼使用的手段,对于学茶的我来说这也是唯一能用的办法,现在看来女孩的茶艺不过是一些花拳绣腿,但是在当时也算难得。同时我读书、读书、读书,从陆羽的《茶经》读起,直到我能买到的所有关于茶的书。2005年、2007年继续到南方学茶,上茶山动手采茶,进工厂参观炒茶,深深感到实践对于一个茶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学茶,越学越觉得自己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学问太少了。其实学什么都是如此,不学,或者“半瓶子醋”,反倒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还老想炫耀,最后只能是丢脸。

“好茶已经没有了,剩下的是我们自己喝的。你们看看就是这样的,也算不错啦。”龙井村的茶农对我们说。我接过茶来看了看,问道:“多少钱一斤?”“两千五。”我摇摇头。这是2005年,杭州的朋友陪我们夫妻到龙井村游玩。朋友特想买点茶送我,最终还是被我阻止了。我明确地意识到,茶农要想蒙我已经不可能了,这是我几年来学茶的成果。

也是这一年,我在南京拜访了雨花茶。我先生的哥哥家在南京,经常寄雨花茶给我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茶,而且质量普遍比较好,还没有像龙井茶那样大面积被伪劣。所以我用“拜访”一词,这其中包含着我对雨花茶的敬重。在雨花台,我初次采茶,怀着虔诚和欣喜,采了满满一捧茶芽。当然这是象征性采茶,这点茶芽连一钱茶都制不出来。但是从此我可以自豪地对人宣称,我采过茶了。

特别难忘的是,2007年南昌一位经商的友人送我的两盒狗牯脑茶。这是江西珍品,产于罗霄山脉,从前我只是听说过这种茶,但是没喝过。当友人把茶递给我时,一股清香瞬间把我浸透了、征服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茶,你不用听茶农或者商家怎么说,你就闻一闻,只需闻一闻,好茶的香气是简单而纯粹的。为了送我茶,友人亲自去了茶山,把人家要参展的二斤茶强行买下半斤。狗牯脑茶和这位友人都让我感动,也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不上西天,怎么会取得真经;而真经之真,在于深刻并且简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这样学茶的。而且学着学着,就想让更多的人都喜爱茶,我已经把这当成了我的使命。有朋自远方来,我会设计一套主题茶艺,在家里欢迎他们;我到远方去,也会带上几件茶具,分送给朋友们。

这么多年中,我在家乡为好几家茶楼培训过服务员(我还不能叫她们茶艺师、茶博士,那是崇高的称号),他们大多可以独撑门面了。家乡有一所职业学院,开茶艺课没有老师,于是我就成了这所学院的客座教授。每次课,我都要带二两茶去,泡给学生们喝。讲碧螺春我就带碧螺春,讲铁观音我就带铁观音,所以学生们都爱上我的课,因为有好茶喝。讲过半年,回头一想,讲课费差不多都给学生们买茶了。不然怎么办?实践才能出真知,学茶就得喝茶,不然永远也学不会。

学茶讲茶,这是美丽的事情,是温馨的事情。谈起茶,回忆起茶事,都是那么美好,并让人在美好之中参悟着道理。

要美味也要美器

在商店遇到喜欢的餐具,想买却不能买是什么心情?痛不欲生啊。

盯着那些精美的盘子、碗,我的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我先生站在一旁,用眼角瞄着我,小声说道:“你不怕你婆婆来找你?”

我就是怕我婆婆来找我才不买呀。

有一次我婆婆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俏梅你过来,妈跟你说件事。”我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洗耳恭听。婆婆说:“俏梅呀,以后不能再买餐具了。”就这事?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后来我婆婆去世了——我跟她老人家在一起没待够,她是最和蔼的老太太——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婆婆关于餐具问题的教诲,才意识到老人家说的其实并非小事,实实在在是件大事。

我的厨房还算宽绰,橱柜也还算宽绰,可是餐具早就放不下了,后来买的餐具只能码放在台面上。正如我大姑姐所说:“操作台挺大,可是没地方操作。”

每当我冒出买餐具的念头,我先生就拿婆婆会来找我吓唬我。有时候我就想,婆婆要来找我就来吧,反正我挺想她的,她来了正好让我看看她。这么想了之后,我就果断出手,于是一组盘子或者是两组调料瓶就被我收入麾下了。

你说像我这么好的厨艺要是没有好的餐具搭配,那多可惜呀。虾仁油麦菜我放在树叶形白色小盘里再造成馒头型,冬笋烧肉我用深绛色兔毫大碗盛装,清蒸螃蟹我码放在小竹篮里,各式寿司我摆放在绿色四方大平盘里——看着心里这个美呀!

清代著名美食家、诗人袁枚说:“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英雄所见略同啊。“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是李白的诗吧,美酒要配金樽,美味要配玉盘。杜甫也有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驼峰烧好后用碧绿的玉釜盛装,鱼蒸好后用晶莹的水晶盘子盛装,这样才能相映生辉。

我婆婆之所以不让我再买餐具,是因为本来她就留给了我很多餐具。老人家的厨艺也不是一般二般的,她做的苏伯汤、酥鲫鱼、锅包肉、南瓜饼……那是吃了这顿想下顿——算了,不能想这些,想起来就快哭了。

婆婆留下的餐具里有四块蓝边儿圆盘子,我先生对我儿子说:“这几块盘子要好好留着,这是怀念奶奶的盘子。”这样的盘子我娘家也有,不过边儿是咖啡色的,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口转内销的,质量非常好。

我先生常回忆起我公公的一次壮举。大约是在七十年代初,他去参观广交会,买回来一套出口的餐具,大约50个“头儿”,就是大大小小50件。巨大的一纸箱,能弄回来实属不易。对此,我公公得意非凡。他是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有了这么一套餐具就更不得了了,这盘子一端上桌,他就会念道:“美食不如美器。”——看来这一观念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了。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公公的喜好传到我先生那里,而到我这里更是发扬光大,以至于连我先生都怕我了。

有一阵子我总想给我儿子做芝士■饭,可是我没有芝士■饭盘子,我就在网店上“逛”,准备买几只。为了劝阻我,我先生居然写了一首诗:“以为没有,或许有/或许说不清有没有/需要,是终极黑洞/需要之手会抓住/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一切/一粒米不会填满一段空白/不会盖住整张盘子/镀金的羽毛背弃了风/再不能飞上无尘的高处/空了的餐具已经不会记得/阳光的分量”你看,把一个诗人都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我还算是有节制的人,买餐具、茶具、咖啡具什么的肯定是比别人多花了一些钱,但是也没到无度的状态。我也不是那种看着存折上数字增加就高兴的人,我崇尚把钱花出去,把快乐带回来。我也是一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我的餐具,我的快乐,一直与朋友们分享着。

中环那儿曾经开过一家叫西缇的西餐餐厅,它的餐具都十分漂亮,就是因为这个,我就总去吃饭。可是后来又一次去,餐厅已经要黄了,无数精美的餐具低价出售,我吃过饭,忍不住挑了好多盘子、碗,搬回家来。我先生看着那些餐具露出喜悦的神情,他是很少会在这种时候喜悦的,他说:“的确漂亮。”我说:“不能让好的东西蒙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