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马古道黑茶 古道乌龙茶 黑茶的价值

【www.cy316.com -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

茶马古道的社会价值在于它是增进沿途各民族关系的纽带和我国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中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因此,中华民族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很多个民族逐步融合和和谐共处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以及西南边陲的其他民族逐渐聚合乃至相互包容的历史过程。正如我们所知,汉文明的特征是农耕和儒教;而藏文明的特征则是高原生活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其特定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也都有其深厚的底蕴,不会轻易被其他的文明所取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汉藏两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呢?藏族作为一个一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团结统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民族,早已成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不过谁也无法否认,这条连通了内地与藏区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两族之间互补性的贸易往来及因此所开拓的贸易通道,是让藏族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茶马古道的社会价值显然远不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事实上它不仅是历史上汉文明与藏文明得以交流融合的一条重要渠道,还是促使汉族人民与藏族人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所亲近和共鸣的主要纽带。正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中所说的:“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的本质的一种堪称透彻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都能看到茶马古道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的社会价值。

而茶马古道的经济价值也不只是一个茶马互市、各取所需那么简单。在茶马古道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特产运到内地销售,内地的先进工艺、科技以及能工巧匠进入藏区,与贸易往来有关的各种商号的兴起,作为运输公司的马帮的形成,沿途城镇从中得益走向繁荣等等,都在茶马互市的推动下出现在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也因此对我国西南边陲乃至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对沿途经济和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加体现了茶马古道的经济价值。

小编推荐

野生古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野生古茶传说: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花山文岔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树高15米,树幅9.8米,基部径围3.14米,干径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开采,夏茶开采期为6个月上旬,秋茶采期为8月上旬,休眠期为11月。第二株基部径围1.85米,干径0.588米,树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径围1.6米,干径0.5米,树高9.95米。单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据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树龄不低于500年。

景东属于澜沧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据资料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历史,到了清朝,景东沱茶已远销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在位于宜宾县蕨溪镇万寿村人民组黄山上,原始天然次生林中分布着一个野生大茶树种群,数量约达百株之多,是目前川内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种群。

由于在这个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种群里,可能分布有可食用的野生古茶树小种群,因此,专家将对该野生大茶树种群作更进一步的详查,完整摸清种群的数量、结构、分布状况和生长状况,掌握资源数据,同时请树木分类专家进一步确认野生大茶树的具体种名,并对少数所处地形条件较为恶劣的植株采取人工加固的方法予以保护。

思茅地区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也从此证明了茶是谁发现的最早是中国。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所拥有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野生古茶树作为驯化茶树之源,科研价值极大。但野生古茶传说多健康研究却非常少,很多人认为野生古茶是最好的,因为产量少价格高,那么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是茶叶原料嫩度和对制作各环节的控制好坏,而不能只从原料而不考虑加工技术。专业人士都需要检查干茶,开汤等来评定好坏,无实物是不可能评定的。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介绍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国的文化史册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说起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从早期昌都的兴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翻开地图去查阅茶马古道的路线,我们会看到滇藏道和川藏道都有一个必经之地,也是它们的交汇点,这个交通枢纽就是闻名于世的昌都。事实上,茶马古道的开拓要早于汉、藏茶马互市兴起的唐宋时期,在这以前,这条以卫藏地区为起点,经由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作为枢纽而通往四川、云南二省的道路就已经兴起并渐渐发展了。早期的茶马古道就已经是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明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此一来,茶马古道不仅是西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人民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还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的桥梁。从考古所发现的遗迹上来看,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昌都地区就有规模较大且时间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也就是说,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很早就在昌都生根发芽了。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在于昌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川、滇、藏三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孔道。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卡若文化时,除了其自身的特点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川西和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元素与特色,我国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一些影响,这充分表明卡若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边地区进行广泛交流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的色彩。卡若文化会受周围多种文化影响,恰恰说明当时的昌都不但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沟通的一个通道,而且是各种原始文化元素传播和集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后来茶马古道日渐繁荣,昌都也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滇藏道和川藏道的交汇处,昌都成为了当时多种文化的聚集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都在昌都展现其风姿,让人们应接不暇。而昌都只是茶马古道的一个点,数千里的茶马古道早已融入到沿途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史当中,更让我国西南边陲的历史丰富而又充实。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与日本进入战略僵持阶段,双方都无法迅速取胜,这个时候其实是在比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而中国的沿海被日军控制,运送物资的滇缅公路又一度被切断,茶马古道就在这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为我国的战时物资运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茶马古道上,不畏艰险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茶马古道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起到了精神和物质上双重支持的作用。

历尽沧桑、绵延千里的茶马古道有着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与升华,有对沿途地区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有在中国对外抗争时的坚定支持,还有民族融合和宗教和谐相处的示范,堪称我国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然熠熠发光。

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介绍


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

茶马古道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迄今为止我国西部文化原生态保留得最好,也是最丰富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这就使得茶马古道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中外游客来此感受迥异风情,因此具备了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川滇西部和藏区东部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两个大陆板块挤压而成的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从西向东地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区穿过,与沿途高山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为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深山幽谷的阻隔所造成的交通不便,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沿途文化多元性的特点非常突出。顺着茶马古道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其中应接不暇的变化。沿途民房的建筑风格、路人的穿着打扮、各地的风俗习惯、听闻的语言歌唱一直在不断变化着,让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文化多元的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魅力无穷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茶马古道上沉淀和保存着各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途中的河谷地区大都是古代民族迁徙辗转所经过的区域,那里自然就会有许多古代先民留下的踪迹。许多原生态的古代文化元素迄今为止仍然可以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之中看出端倪,同时这些原生态的古代文化也蕴藏着许多历史谜题和解开这些历史谜题的线索。千百年来,不仅是人数众多的汉藏两族之间在相互影响,藏族与西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也在这条千年古道上默默地却从未间断地进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事实上,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连通了青藏高原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并未伤害到任何一个民族,反而好像一条丝带一般将各个民族有机地串联起来,使他们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相互沟通和联系,协同发展。因此,茶马古道不但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而且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并各自保留其自身特点的一个充满魅力的通道。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茶马古道的沿途“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茶马古道沿途的变化不只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人为改变,沿途自然景观的震撼也会让人记忆深刻。难得一见的高原美景,动人心魄的高山急流,以及藏区特有的牦牛等野生动物,都为这绝美的旅途景观增色不少。由此可见,虽然今天茶马古道的运输功能已经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但是作为一条旅游的胜地,它还是有着无尽的开发价值的。

茶马古道线路介绍


倚邦茶山古道:倚邦茶山是当时六大茶山之首,是茶马古道的辐射中心。

莽枝茶山古道:莽枝茶山,史称牛滚塘,现称安乐,为茶马古道要冲。

曼拱茶山古道:曼拱茶山位于倚邦东北边,是六大茶山的北大门。

攸乐茶山古道:从小勐养到景虹的半路上往左边岔路往基诺山(攸乐山),行程大概有2-2.5个小时,便可到达攸乐山接近最高处不远的么卓村,这里正是攸乐山古树茶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大的一片古茶林的所在地。

易武茶山古道:易武茶茶味醇香,清朝时一直被指定为贡茶生产区。1845年普洱府为了方便进贡,用官银修了一条240公里的石板道,直到普洱。

滇康藏茶马古道:滇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是云南贸易的重要通道,以藏帮为主。从普洱经临沧、凤庆,至下关。或普洱经景东、沿哀牢山而北上,出南涧至下关。再从下关经中甸入康、藏。

官马大道:由普洱至昆明中转,再销往内地各省和北京。南延东佛、打洛。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许多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拣,再转运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南洋各地。

江莱茶马道:从普洱至江城,如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各地。

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澜沧江,然后到孟连出缅甸。

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各地。

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远销南洋及欧洲各地,向东销往日本、朝鲜等国家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今天普洱茶已被世界人民所认知、接受和喜欢。

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介绍


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

我们可以查到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输出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与蒙古的边境上就有中国商人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卖出茶叶。到了隋唐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逐渐扩大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茶叶以茶马互市的方式,经由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输送,中途穿过西伯利亚,最终到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自唐代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采取积极手段控制与藏区的茶马交易。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贸易主要在陕甘地区进行,用来交换马匹的茶叶来自于四川,同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两地设置了榷茶和买马司。元朝时期则废止了曾在宋代实行的茶马贸易。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这种茶马治边政策,而且予以加强,用这项政策来统治和融合西北地区各族人民。

明太祖洪武年间,一匹上等马最多可以交换一百二十斤茶叶。到明代万历年间,则官府规定一匹上等马可以交换三十篦茶叶,中等马相当于二十蓖茶叶,下等马只能换十五蓖茶叶。“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从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对茶马互市的这两句描述足以看出当时茶马市场的兴旺与繁荣。清代之时,茶马贸易的管理有所放宽,倒卖私茶的商人逐渐增多,使得内地在茶马交易中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的茶马交易制度就此终止。

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中,还伴有沿途城镇的发展,其中昌都的兴起与繁荣就很有代表性。旧时,昌都不过是一条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开始四处扩张。唐朝初年,吐蕃势力南下,在中甸境内的金沙江上架设铁桥,开通了云南、西藏两省往来的通道。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致使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边陲。元朝,官府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开辟驿路、设置驿站,加强管理。几任明代皇帝都加强驿道建设,并沿用了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清代,清政府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清末民初,对茶马互市的贸易管制放宽,私人茶商大幅增加。抗日战争中后期,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物资运输和贸易往来通道。1950年前的昌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隋唐,止于清代,历尽了千年的沧桑岁月。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年月之中,中国的商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踏出了一条蜿蜒崎岖、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

所谓的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马帮之路。在这条艰险崎岖的千年古道上,每日奔波的是成群结队、不辞劳苦的马帮。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奔波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用那清远的驼铃声和踢踏的马蹄声打破了丛林幽谷千百年的寂静,开拓了一条连通西藏与内地的经贸之路。在高原险山中翻山越岭的特殊经历,在漫长的路途中与死神的勇敢搏斗,造就了他们讲信用、不图小利的品格;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胆识和勇气。马帮的商人不只是买卖经商的生意人,还是开辟这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依靠自己的刚毅果敢和聪明智慧,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这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方开拓了一条堪称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的茶马古道。

纵观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坦途。古道上的马帮每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想象,经常会让人望而生畏。然而沿途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焕发人的激情,激起人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使人的精神得到超脱,从而理解人生的真义和伟大。除此以外,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加强了云南西北部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其实在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神醉的自然风光,还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

一些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的艺术家在沿途的岩石和玛尼堆上绘制、雕刻了大量藏传佛教的佛陀、菩萨和高僧,甚至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简单或精致的艺术创作为古道漫长的征程增添了一分神圣和庄严的气息,也为那僻远的高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唐代起,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修建的滇藏、川藏公路的开通,历尽了千年的岁月沧桑,茶马古道在这久远的历史当中就像连接中国各民族的一条长廊,不但发展了沿途的经济,而且形成了商品市场,促进了一些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意识形态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时至今日,在这条由千年前的古人所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听不到清脆悠扬的驼铃声,闻不到清新醉人的茶草香气。然而,我们还能看到硬石上杵的留印,还能感受到在茶马古道上先人开拓的痕迹,这种对千年沧桑千丝万缕的记忆和深入心底的感动,却幻化成中华民族一种崇高和无畏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世代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塑造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永远闪烁着华夏子孙的荣耀与光辉。

昔日“茶马古道”成为今日新经济走廊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日趋活跃,昔日延伸于藏东纵横万山之中的茶马古道,如今正崛起为新的经济走廊。

茶马古道兴起于唐朝,宋明时期进一步发展。它起始于四川成都和云南普洱,两条线路均经过川、青、滇、藏接合部的西藏昌都境内,到西藏八一镇后,又分别到达西藏泽当和拉萨。历史上,一支支骡马商队年复一年行进在这条平均海拔4000米、高寒险峻的雪山古道上,把宝贵的茶叶等物资送进西藏的千家万户。

60年前,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号角吹响,一条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罕见的川藏公路沿着茶马古道伸展到青藏高原腹地,成为进出藏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又投入巨资对川藏线进行了整治改建,加强干线、支线公路建设,扩大川藏公路的辐射功能。

在藏东重镇昌都镇,这里可以找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商品。昌都地区最大的商贸企业--金鹰商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金告诉记者:现在交通发达了,成都流行的服装一周左右就会出现在这里的货架上。

这家企业目前在昌都镇经营着6000多种商品,每周还向昌都11个县的300多家农牧民个体商户配送商品。与金鹰商贸公司隔街相望的昌都邦达商贸公司极具藏式风格,其负责人就是昔日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百年商号邦达仓的后代。

伴随川藏、滇藏公路路况的改善以及民间交往的扩大,其沿线各地纷纷重新部署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10年来,依托川藏、滇藏公路,各地加快城镇化进程,邦达、白玛、巴河、鲁朗等一大批新兴城镇因此迅速成长。而川藏、滇藏公路沿线的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引来了无数游客,使得这些城镇越来越热闹。其中,在林芝地区的鲁朗镇,大批游客的到来使全镇30多家餐馆每年销售的土鸡达到23万只。

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畅通后,藏东各地以从未有过的眼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瞄准海内外两大市场组织产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体。

地处川、青、滇、藏四省区接合部的昌都地区利用背靠西藏腹心、面向全国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最近5年间,昌都招商引资到位金额达10亿多元。其中,昌都最大的招商项目之一华润啤酒(西藏)有限公司陆续投入资金1亿多元,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其每年销售到西藏、青海的啤酒达4万吨,为当地财政缴税1300多万元。

而地处川藏线上的波密县及川藏线支线上的米林县、朗县等地,加快建立西藏最大的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和藏猪生产基地,开发了松茸等林下产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林芝地区经营松茸的经济实体达335户,每年出口韩国、日本的野生菌收入近2000万元。

同时,在古城拉萨,内地客商与西藏企业在藏药、矿产、建材、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仅今年上半年,拉萨就引进内地资金26多亿元。昔日茶马古道正在成为新的经济走廊,深刻地影响着西藏发展,推动西藏经济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滇藏茶马古道介绍


唐代以来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古商道,以藏族地区的马匹、皮毛、药材等特产和四川、云南的茶叶、盐、糖、布、线、粉丝等生活日用品交易的商业信道,主要依靠马帮在山谷、驿道中长途跋涉来运输货品,故称“茶马古道”,亦称“茶马商道”。自唐、宋以后,汉藏物资依赖茶马古道持续往来一千多年,维系了两地物资与文化的交流,并在抗战时期达到了古道(特指滇藏茶马古道)的最繁忙时期,抗战结束后,随多条进藏公路的修筑而渐渐没落。

茶马古道蜿蜒于我国大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古代滇藏主要路线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凉山后,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进入尼泊尔。

这条茶马古道横贯藏、川、滇高原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蜿蜒四千余千米。后因云南经济持续发展,清代、民国时期共开拓多条内外通道:昆洛前路茶马道、滇西后路茶马道、思茅易武茶马道、思茅澜沧茶马道、思茅江城茶商道、普洱思茅通外茶马商道、佛海通外茶马商道等等。(《普洱茶文化》,黄桂枢)江内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澜沧江之东面古六大茶山地区(曼撒、蛮砖、攸乐、倚邦、莽枝、革登),为今勐腊县中北部地区。清朝时期普洱为贡茶,当时以澜沧江为分界,称为“江内”,为上贡朝廷茶品原料主要来源。

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澜沧江之西面,今勐海县、景洪市地区为“江外”。清朝时期普洱为贡茶,当时以澜沧江为分界,西部尚未开发,不被重视。涵盖目前南糯、布朗(新、老班章)、巴达、勐龙、勐宋等茶区。有江外六大茶山之称:南糯茶山、勐海茶山、景迈茶山、巴达茶山、南峤茶山和勐宋茶山,这些茶山在口感、香气明显较江内浓强。

倚邦茶马古道介绍


倚邦茶马古道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倚邦茶马古道,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

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