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萝茶的产地介绍及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黑茶的产地 茶的种类以及产地 黑茶产地

黑茶的产地。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松萝茶的产地介绍及历史渊源”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松萝茶的产地介绍及历史渊源”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产地环境

松萝茶产于松萝山。松萝山位于休宁城北约9公里,与琅源山、五陵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历史渊源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400多年前的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3年)就创制出闻名遐尔的历史名茶松萝茶。就达到精湛的程度,并扩展到浙、赣、闽、鄂等省。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从理论上与实践上,与现今的炒青绿茶制法无异。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并做到现采现制。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

明代已盛名远播。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明代沈周《书芥茶别论后》中有“新安之松萝”的记载。新安和歙州都为当时的郡名,后世因以新安作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明代饮松萝茶已成时尚,其香味比虎丘茶、天池茶好,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同时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产的假松萝茶。

《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

cy316.Com小编推荐

惠明茶的历史渊源及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长老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

《景宁县志》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潦头者为佳”,可见当时景宁种茶之普遍,茶业发展之盛。该处所产的茶叶品质好,因僧而得名,称“惠明茶”。

据《处州府志》记载,惠明茶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就成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人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可见,人京进贡场面非凡。

产地环境

景宁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由于滩坑水电站的建造,形成了“千峡湖”的水库环境,形成了环千峡湖旅游景光。境内山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景宁县的茶区大多分布在海拔300~700米的中高山地带,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

惠明茶产区景宁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产区属酸性砂质黄壤土和香灰土,pH值4.5~5.5,全土层在100厘米以上,有机质达2%~4%。位于敕木山东北半山腰(海拔在600米左右)的惠明寺村一带,冬暖夏凉、云雾蒸腾、雨水充沛、绿树婆婆,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月平均气温25.3℃,最低月平均气温4.7℃),年降雨量1829毫米,加之云雾密林形成的漫射光,极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有利于茶叶含氮物质、氨基酸、儿茶素、芳香物质的积累,并使得细胞糖类不易缩合形成纤维素而老化,因而提高了鲜叶的持嫩性与品质。

绿茶的产地日照绿茶历史渊源


绿茶的产地日照绿茶历史渊源,日照是“中国北方绿茶之乡”,“日照绿茶”作为日照八大名片之一,闻名遐迩,是山东“南茶北引”的硕果之一。

关于当年南茶北引的背景,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先生曾有一段介绍文字:“在谭启龙来山东担任省长时,毛主席与他谈起南茶北引,建议山东‘在山上多种些茶’。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中国茶叶消费大省,即使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谭启龙的到来,为山东从南方引种茶叶带来了机遇,他被誉为山东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日照地处鲁东南,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山清水秀、云蒸雾绕的沿海山区,很适合种植茶叶。1959年,山东省政府确定日照作为“南茶北引”的试验县之一。

日照人素有饮茶的习惯,沿海渔民尤甚,出海前必须先饱饮一顿,然后才能上船。20世纪50、60年代,全县销售茶叶约5000余担,均由南方购进。日照选择上李家庄子、双庙、安东卫三村等几个点开始试种。他们采取走出去——去南方取经学习,请进来——请南方种茶专家来传授技术、现场指导的办法,克服了虫害、冻害等困难,终于在1966年试验成功,让南方茶叶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也学会了茶叶的制作工艺。

1966年,东港区的前身日照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此后茶叶产业不断发展。

1966年,日照只有2个大队(村)8亩7分地种茶,到了1967年是14个村,1968年达到23个村,不仅面积越来越大,成活率也随之正比例攀升,1968年的时候,成活率已经达到80%以上了。三年实验结果,“南茶北引”在日照成功实现。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6个省区派人参会。

至20世纪70年代,日照茶叶种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村,种植品种各不相同。

1980年,日照共有333个村种茶,茶园面积达到了10189亩。规模达到100亩以上的村,有十五六个,达到50亩以上的村,有50多个。随着茶园的扩大,产量也在逐步提高,每亩地平均产70多公斤的干茶,居山东省首位,接近全国的产茶水平。

1998年开始,日照市把绿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日照绿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2年,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茶园面积占到山东省的茶园面积半数以上,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续六年列山东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其中岚山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2017年,日照绿茶茶园面积达到26.5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干毛茶总产值25.8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的60%以上和75%以上。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下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

恩施当地盛产茶叶,而恩施玉露则是这众多茶叶中的佼佼者,其外观洁白如玉,带有丝丝透亮的绿色故得名“玉露”。

恩施玉露在《中国茶经》一书中记载,恩施玉露最早发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恩施一茶商所制作,其烘焙方式与现在的恩施玉露茶叶极为相似,这就是恩施玉露最初的发源。随后,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日渐完善,名声也逐渐打响。

在中国近现代,恩施玉露就已经远销中国的多个省市,甚至还远销日本等其他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当地使用了无性繁殖技术,并将这种茶叶大面积推广,将失传已久的蒸青工艺重新拾起,而恩施玉露也随之发扬光大。

2007年,恩施玉露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得到了地标产品保护,在仅一年的时间内就被授予了“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的光荣称号,2014年,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种茶叶为天下人所熟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恩施玉露更成为了一种网红茶叶,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中就出现了“恩施玉露”,乃是娴妃爱喝的茶叶品种。这一下子让恩施玉露更加深入人心了。

恩施玉露的故事传说

关于“恩施玉露”称谓的最原始来历,有着几种不同的传闻: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玉露,每日晨昏必在玉露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玉露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

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玉露托梦所获,还是称‘恩施玉露’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恩施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

至于魏说和王说这两则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则是来自于民间对恩施玉露茶的描述,恩施玉露曾经作为贡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寻常人家喝的不多,再加上恩施县内是该茶的主要产地,于是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自然不胫而走,这传说从某种层面上也反应了当时人民对恩施玉露的喜爱,也丰富了该茶的文化底蕴。

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铁”,味香形美,犹如“玉露”,赐名为“恩施玉露”。

休宁松萝茶特点及文化历史介绍


松萝茶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于明初,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

休宁松萝的品质特点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饮后令人神驰心怡,古人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赞辞。喝过松萝茶的人都知道,初喝头几口稍有苦涩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尝,甘甜醇和,这是茶叶中罕见的橄榄风味。松萝茶区别于其他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

休宁松萝的药用价值

松萝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是中国著名的药用茶。“徽州松萝,专于化食”,久饮能治顽疮、高血压等症。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中说松萝茶:消积滞、油腻、清火、下气、降痰。据有关资料介绍,过去徽州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时,初染此病的患者,用沸水冲泡松萝茶频饮,三五日即可痊愈;病重者,用炒至焦黄色的糯米,加生姜片、食盐与松萝茶共煮后喝下,也有很好的疗效。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徽州松萝,专于化食。”《中药大辞典》(1930年赵公尚编著):“松萝茶产于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

松萝茶的药理作用有兴奋、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因此,饮用松萝茶,能消除精神疲劳,增强记忆力。多量煎吸对治痢疾有卓越疗效。儿茶酸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从动脉移至肝脏,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同时可增强血管的弹性和渗透能力,降低血脂,对冠心病高血压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至今,山东济南一带的老中医开处方时,用松萝茶者甚多。

休宁松萝茶文化历史介绍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400多年前的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3年)就创制出闻名遐尔的历史名茶松萝茶。就达到精湛的程度,并扩展到浙、赣、闽、鄂等省。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从理论上与实践上,与现今的炒青绿茶制法无异。现今屯绿炒制技术,就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而发展完善的。松萝茶于谷雨前后开园采摘,要求采一芽二、三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验收,不能夹带鱼叶、老片、梗等,并做到现采现制。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

明代已盛名远播。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明代沈周《书芥茶别论后》中有“新安之松萝”的记载。新安和歙州都为当时的郡名,后世因以新安作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将松萝茶列为当时三十种名茶之一。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明代饮松萝茶已成时尚,其香味比虎丘茶、天池茶好,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同时也出现了不是松萝山所产的假松萝茶。

《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

宝洪茶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宝洪茶性寒,贮藏12年后的陈宝洪茶有清火解热的药理功能,颇受消费者的喜爱。宝洪茶1980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宝洪茶的历史久远,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宝洪茶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宝洪茶简介

宝洪茶茶树多分布在宝洪寺四周的宝洪山上,这里海拔高约1000多米,林木交荫,云雾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腐殖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壤有利茶树的生长,有利芽叶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积累,为形成香味特异的宝洪茶奠定了物质基础。竹山茶园高达1900米,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漫射光占优势,茶树对光的利用率相对增加,提高了茶叶里的有效物质。加之,茶树经宜良农民精心选育,形成了该茶萌发力强,芽叶肥壮,白毫丰满,成茶香气高销路持久的特点。据历史考证,宝洪茶早在唐朝宜良宝洪寺时(当时称相国寺,明朝改建时称宝洪寺)由于开山和尚从省外来传教,引来的小叶型茶种,当时佛教在中国和亚洲盛行,据传开山和尚从系福建人氏,茶种来源于闽,种植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

宝洪茶的历史渊源

宝洪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可见宝洪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著《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宝洪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宝洪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均有宝洪茶记述。

宝洪茶的故事传说

宝洪茶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

传说一

1905年前后,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

传说二

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宝洪茶的价值功效

1、主要成分

宝洪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19.1%、氨基酸4.7%、茶多酚25.04%、咖啡碱4.75%、维生素0.82%。

2、保健功能

宝洪茶性寒,贮藏1~2年后的陈宝洪茶有清火解热明目、清热、治头痛、治感冒、去毒疮、消除紧张等的药理功能。

龙井的历史渊源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茶诗为证

大文豪苏东坡的《白云茶》赞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元代茶人虞伯生在《游龙井》中写道“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莆中,余香不闻嗅,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诗人高应冕著有《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清代诗人龚翔麟有《虎跑泉》道: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坐龙井烹茶偶成-乾隆。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休宁松萝茶产地介绍


松萝茶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于明初,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四五百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它具有色绿、香高、味浓等特点。

休宁松萝产地

松萝茶产地范围为安徽省休宁县海阳镇、万安镇、齐云山镇、蓝田镇、渭桥乡、五城镇、山斗乡、岭南乡、商山镇、东临溪镇、源芳乡、榆树乡、璜尖乡、白际乡、龙田乡、溪口镇、陈霞乡、板桥乡、流口镇、汪村镇、鹤城乡2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休宁松萝产地环境

松萝茶产于松萝山。松萝山位于休宁城北约9公里,与琅源山、五陵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休宁松萝茶品质特点

1、条形茶:条索紧细、重实、匀壮,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浓厚甘醇,汤色翠绿微黄,叶底绿嫩明亮。

2、针形茶:紧秀挺直、匀齐,锋苗、白毫显露,色泽绿润,滋味鲜爽,回味甘甜,兰花香持久,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底匀齐、肥壮,嫩绿鲜亮。

3、卷曲形茶:紧结稍圆、匀壮显毫,色泽绿润,花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鲜绿明亮,叶底匀齐、嫩绿明亮。

松萝茶药用价值

松萝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是中国著名的药用茶。“徽州松萝,专于化食”,久饮能治顽疮、高血压等症。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中说松萝茶:消积滞、油腻、清火、下气、降痰。据有关资料介绍,过去徽州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时,初染此病的患者,用沸水冲泡松萝茶频饮,三五日即可痊愈;病重者,用炒至焦黄色的糯米,加生姜片、食盐与松萝茶共煮后喝下,也有很好的疗效。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徽州松萝,专于化食。”《中药大辞典》(1930年赵公尚编著):“松萝茶产于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

松萝茶的药理作用有兴奋、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因此,饮用松萝茶,能消除精神疲劳,增强记忆力。多量煎吸对治痢疾有卓越疗效。儿茶酸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从动脉移至肝脏,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同时可增强血管的弹性和渗透能力,降低血脂,对冠心病高血压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至今,山东济南一带的老中医开处方时,用松萝茶者甚多。

贵州绿茶的历史渊源


品味极佳的贵州茶,在明清年代,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改变了闭塞状况,吸取了外地,特别是江西一带的栽种管理制作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古老的贵州茶区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几乎县县产茶,而且名茶不断涌现。贵州优质茶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呈现出它优异的品质,让世人惊讶。当时,广受欢迎的名茶越来越多。

如鹦鹉溪的宴茶、贞丰坡柳茶、赤水珠兰茶、湄潭眉尖茶、石阡龙泉茶、思州绿茶、关岭煤山茶、黎平洞茶、安顺鸡场狗场茶、清平香炉山茶、遵义金鼎茶、都匀鱼钩茶、桐梓后箐茶、夜郎箐顶茶、务川高树茶、铜仁东山茶、贵定云雾茶、龙里东苗坡茶、威宁平远茶、大定果瓦茶等。这些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地方名茶或贡茶。

据记载,当时的贵州已成为向明王朝上贡茶的五个布政司之一,而且每年贡茶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福建两个布政司以及松江府和常州府。由此可见,当时的贵州不仅县县皆产茶,实现了种茶大普及,而且产品质量好。正如当时印江柴家所说:“随便拿几斤作为贡品,便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贵州茶已深得人们的喜爱。品味贵州茶,成了众多饮茶爱好者的一种共同的向往。

贵州绿茶“其味极佳”“味殊厚”“春味长”,可谓秀甲天下,贵州绿茶的优异品质,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虽无文凭,但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由他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享誉古今中外,至今还是人们研究茶文化的必读书目。在这部光辉灿烂的巨著中,陆羽第一个书面赞扬贵州绿茶。他在《茶经》中记述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对照今天地理位置,历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是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所辖范围,如果加上羁糜地域,则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湄潭是贵州的茶叶重县,也是贵州名茶的故乡,湄潭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自明朝后期,“湄潭眉尖”茶便开始进贡朝廷,贡茶历史已逾四百年。

绿杨春茶历史渊源


绿杨春,江苏省仪征市特产,是中国传统名茶,其特质为“汤色翠绿、味香醇厚”,是品质优异的绿茶,且历史来源悠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绿杨春茶历史渊源。

绿杨春茶历史渊源

仪征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为名茶产区之一,所产茶叶在宋代被列为贡品。1957年,仪征引入“宜兴群体种”试种以来,已有数十年规模化种茶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仪征市开始引进无性系茶叶新品种进行培育、种植示范推广,先后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亩。

绿杨春是新创制名茶品牌,属条形烘表绿茶,该类型绿茶于1990年由仪征市捺山制茶厂创制。

2005年开始,为进一步打响绿杨春品牌,仪征市每年举办茶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杨春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2013年开始,扬州将仪征市捺山茶叶试验场定为茶叶价格监测点。从中了解茶叶的开采时间、品质、产销量、人工成本等情况。此外,通过筛选,先后确定了3户茶叶种植农户,作为茶叶种植成本收益的调查点。

2014年,仪征市茶企主持了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仪征市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推广”项目。

2016年,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绿杨春茶简述

绿杨春茶产于江苏省仪征市,仪征地处江淮分水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茶园开采迟,封园早,茶树生长期长,内含物积累丰富,自然品质形成好,具有滋味鲜醇、汤色清明、香气高雅、叶底嫩匀的品质特征。

江苏省仪征市独特的土壤条件蕴育了“仪征绿杨春”独特的品质特征。《中国茶经》318页“茶园土壤”条目记录黄棕壤上生产的茶叶,汤色清澈,香气高雅,滋味鲜爽、醇和、甘永,属绿茶之上乘并历来是出名茶、出贡茶的好地方………。

仪征市东南为沿江冲积平原区,西部为高岗丘陵区,中部与北部为缓岗丘陵区,茶叶种植区域内土壤主要以黄棕壤土为主,系下蜀黄土母质,土层深厚,酸碱度微酸pH6.0—6.5,由于基岩为水平沉积岩,土体发育常见典型的粘盘层,黄棕壤粘粒含量高,交换性氢、铝和盐基离子较高,矿质养分丰富,因此特别适合于茶树生长发育。

仪征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常年降水1100毫米左右,年日照2226.5小时,无霜期221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5.1℃,有效积温5537℃,昼夜温差大,有效成份积累多,茶叶内含物丰富,香气高、滋味浓、色泽绿,具有江北茶区独特的品质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