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康熙最爱的碧螺春,鲜得风月无边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碧螺春的茶毫 碧螺春红茶价格 碧螺春是绿茶

碧螺春的茶毫。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这才是康熙最爱的碧螺春,鲜得风月无边”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这才是康熙最爱的碧螺春,鲜得风月无边”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去年的碧螺春,今年是喝不到了。但今年的味道,会更温暖一些。

3月,穿过太湖的春风,再次来到洞庭东山那片茶园,仿佛老朋友的一期一会,换醒蛰伏一冬的老茶树。

只是看守这片茶园的长者——炒茶大师石年雄,已经不在了。

去年此时,石年雄师傅的特级碧螺春,早在物道被预定一空。这位顶级高手做出来的碧螺春,鲜嫩惊人、回甘悠长。

还记得那天,他带我们看辛苦抢救回来的老茶树。这个汉子眼角湿润:“看到那些老树枯死,好像从我身上挖了一块肉。”

如今,恢复群体小叶种老茶树的生长,用传统方式做出最精彩的碧螺春,这份志业落在了儿子石炳君身上。作为“茶二代”,他跟随父亲学茶12年,早已成为当地最年轻炒茶高手。

其实,99%以上的人喝到的,都不是真正的碧螺春。

碧螺春自古产量稀少,曾专供清宫享用,深得康熙喜爱,被赐名“碧螺春”,从此名声大振。但许多人并不清楚,碧螺春只产于苏州吴中区洞庭山的东西两山,别处绝无。

其中,洞庭东山占尽天时地,所产者最为上乘。这里太湖烟波滋润,茶树与果树间植,以半野生状态生长。每个月,不同品果树次第开花、结果,枇杷、桔树、杨梅……一年四季芳香物质弥漫,都被茶树吸收了去。

所以,这里的茶叶有着独一无二的花果香,是当地人所说的“吓煞人香”,是你在别处喝不到的滋味。

石家做茶,必须用本地洞庭碧螺春群体小叶种,这才是真正的碧螺春。

树龄大约50年左右,但芽尖比新栽种的引进种小太多,难摘也难炒。但内含物质丰富、叶芽娇嫩,有了不二的清甜鲜香。

特一级碧螺春,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时间很短,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只能算作“炒青”。

晴日清晨五点采下一芽一叶,过筛只留1.5-1.8cm初展芽头。紧接着,人手一根一根挑捡,稍有破损、残缺者都要舍弃。

最终,一斤干茶需要6-8万个芽头,大约1斤鲜叶才得3两干茶。上万次的挑选,才换得你眼前的珍味。

碧螺春茶芽细嫩,必须手制。其中奥妙全凭自己苦练,难与外人细说。

整个炒茶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不能超半个小时,极考验手眼工功夫。石炳君做茶动作很快、判断很准,一锅到底毫不含糊,就像他说一不二的性格。经他手的碧螺春,滋味撩人。

炒青:鲜叶当天摘,当天炒。坚持以木柴热锅,极为讲究火候,先烧到四百多摄氏度,回落到三百多摄氏度,鲜叶才下锅。

杀青:别人用双手,石家却用单手炒,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快速提升茶的香味和浓度。

柴火:火候或过或欠,都会茶色不佳、香味有憾。

揉捻:用手掌心且揉且团,力度速度全靠经验,直至白毫蓬起,条索呈螺型。

回烘提香:必须用木炭,不可用明火。一锅茶叶的粉末标准不超8g。辛苦做出来的一锅干茶,最多不过4两。

成品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捧起一吸,清香能沁到你的心坎里。

冲泡一杯,经双手揉搓的茶叶如云舒展,呈现一旗一枪。汤色碧绿清澈,叶底鲜嫩明媚。第一口,味道清雅鲜醇。第二口,舌底回甘、满口生津。

第三口,花果嫩香早已随着喉舌直抵心坎,如置身山林果木间,清新爽朗。鲜味悠悠扬扬,又如春雨无声润物。

碧绿白毫显露,条索紧实卷曲如螺。毫毛不能太多,否则影响茶汤纯净。完整较高,水份仅7%。

石氏父子一直坚守传统碧螺春,会为了保护一颗百年老茶树大费周章买下并移植,也坚持精挑细选、柴火炒茶,所以石家的碧螺春一直很难“抢”到。

斯人已去,但老茶树还在,老手艺也在。眼下,悉心照料的老树再次吐芽,东山的果树又一次开花。站在自家茶园,凝望远方的石炳君早已暗下决心:“炒出好茶是一生的修为,未来,还长着呢。”

cy316.Com小编推荐

碧螺春为何得名洞庭碧螺春,康熙帝题名!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只要是品饮过碧螺春茶的人,都被它嫩绿隐翠的颜色,柔匀细嫩的叶底,清香幽雅的香气,鲜爽生津的韵味所深深吸引。但关于碧螺春名字的来历,却一直鲜为人知。

康熙帝对“碧螺春”的题名

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由鼎盛而走向终极的阶段。这期间,由于清代几位皇帝对茶文化的推崇,使得团茶、饼茶逐渐边茶化,末茶几近衰落,而叶茶和芽茶开始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向。清代康熙帝对“碧螺春”的题名,可以说是品味叶茶和芽茶成为世风时尚的一个标志。

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陈康祺《郎潜纪闻》和《清朝野史大观》等书的有关记载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生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峰石壁缝隙间,此茶清香幽幽,飘忽不散,时浓时淡,若有若无,于是,当地茶人用吴语惊呼道:“吓煞人香!”于是,“吓煞人香”又成了这种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东山,江苏巡抚宋荦派人购置了当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煞人香”进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听说这茶名叫“吓煞人香”,又觉粗俗不雅,于是很想给它重新取个名。

在文化上早已被“汉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咏茶诗词,如苏轼曾说:“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试焙新茶诗)),又如李清照说;“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小重山》)。“武林春”也好,“一瓯春”也好,都是指代茶叶。于是,康熙皇帝根据此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欣然将它题之为“碧螺春”。

这一改,确实富有诗意,文雅得多,也贴切得多。“碧螺春”从此成为贡茶,当地官吏每年必采办朝贡进京。

碧螺春和龙井哪个更好?康熙爱碧螺春,乾隆爱龙井!


西湖龙井和碧螺春都是绿茶中的极品,都是成名已久的著名茶叶,很多茶友总是会拿这两种茶叶进行比较。那哪种茶比较好呢?

洞庭碧螺春茶是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

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的区别

1、产地区别

碧螺春:碧螺春又叫洞庭碧螺春。古代时期,人们称其为“功夫茶”、“新血茶”,产地分布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一带。

龙井: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龙井茶也称西湖龙井,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其产地分布区域分别为: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和灵隐一带的群山。

2、品质特征区别

碧螺春:制好的碧螺春干茶条索紧实,卷曲成螺,白毫满披,色泽银绿隐翠;香气清雅浓郁,滋味鲜醇爽口,非常的耐泡。

龙井:龙井茶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大特征;干茶外形扁平紧秀,色泽绿翠;香气浓郁持久,带有嫩栗或高火香气;滋味清爽浓醇。

3、加工工艺区别

碧螺春:碧螺春采摘特别讲究,需摘得早、采得嫩和拣得净;然后通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和炒制等典型工艺精制而成。

龙井:龙井茶的制作过程为采摘、晾晒、揉捻和炒制,相对碧螺春来说,龙井茶的加工工艺程序少一些,但其采摘也具有三大要求:早、嫩和勤。

碧螺春是康熙喜欢的茶,西湖龙井是乾隆喜欢的茶,你觉得的哪个更好呢?茶不分好坏,只分对不对口,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西湖龙井怎么喝?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西湖龙井茶具有香郁味醇,非浓烈之感,宜细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向来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茶叶色泽呈翠绿或糙米色,鲜活而油润,冲泡起来,茶色碧绿明亮;香馥如兰,清香持久。茶叶好还要泡得好,如果掌握不好茶叶的用量、用水、开水温度、冲泡时间等,再好的茶,即便是明前龙井,亦是浪费啊!今天教大家三种西湖龙井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西湖龙井茶的三种泡法

西湖龙井茶属绿茶。对于绿茶品饮效果,取决于冲泡三要素(水温、时间、技艺)。水温过高,容易使茶叶闷黄;开汤时间过长,会使茶汤过苦过涩;冲泡技艺不当,不能保证西湖龙井的鲜爽程度和香气。

方法1:上投法

①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

②静待龙井茶一片一片下沉,欣赏她们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态。

③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

④再仔细些欣赏,这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呢。

⑤举杯品饮。

方法2:中投法

①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

②待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

③举杯品饮。

方法3:下投法

①准备瓷盖杯(本例大小约150ml),温杯,投入适量龙井茶叶。

②加入少许适温开水。

③拿起冲泡杯,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

④待茶叶稍为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

⑤等待茶叶溶出茶汤。

⑥用杯盖稍微拨动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

⑦倒入小茶杯中品饮。

西湖龙井茶的冲泡技巧

冲泡器具的选择:应选择口径大而浅的冲泡器具,口径大身子浅的杯子,则水温容易下降,不易把茶叶闷黄,又便于发挥其香气。如瓷杯、瓷碗、玻璃杯。瓷杯、玻璃,

择水:水为茶之母,水质最能直接地影响着茶汤的品质。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更是明确的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冲泡龙井茶的水质要好,以清纯甘冽低硬度的纯净水或山泉水为佳,相比用自来水泡的,滋味更醇正,还会增加茶汤的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若选用自来水,需静置24小时,以使氯气挥发掉。

冲泡水温:用85°C左右的水冲泡最为适宜。茶与水的比例也很重要,1:50(1克茶叶用50毫升水)最为合适。在冲泡龙井时,首先要在杯中倒入三分之一的水进行浸泡,直到茶叶散发出淡淡清香以后,再沿着玻璃杯边倒水至七八分满。如此这般冲泡出来的龙井浓淡适中、口感鲜醇、叶色嫩绿。

千万不要用滚开的水冲泡龙井,因为刚开的沸水会破坏茶中的叶绿素,使其颜色变黄;龙井中的茶多酚类营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被氧化,造成茶汤变黄;大量芳香物质在高温下容易挥发,让茶水也变得无味。

冲泡次数:龙井茶大多可冲泡三次,以第二次的色香味形最佳;初品时会感觉清淡,需细细体会,慢慢领悟,切不可囫囵吞枣,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的特点。

冲泡时间:约半分钟后,马上品饮。时间,各人把握,要点只在品饮“及时”,而不使茶味过苦过涩,茶汤剩1/3左右,再加水,饮过三次,就可弃去。

品茶当静心,不然喝不出味道可就浪费了这一杯好的西湖龙井茶了。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简介,康熙皇帝赐名!


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由鼎盛而走向终极的阶段。这期间,由于清代几位皇帝对茶文化的推崇,使得团茶、饼茶逐渐边茶化,末茶几近衰落,而叶茶和芽茶开始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向。清代康熙帝对“碧螺春”的题名,可以说是品味叶茶和芽茶成为世风时尚的一个标志。只要是品饮过碧螺春茶的人,都被它嫩绿隐翠的颜色,柔匀细嫩的叶底,清香幽雅的香气,鲜爽生津的韵味所深深吸引。但关于碧螺春名字的来历,却一直鲜为人知。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关于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民间的说法有很多个版本。现代人对于碧螺春名字的解读是这样的:碧指的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状卷曲如螺蛳;春是因采摘在早春;所以合称为碧螺春。那么你知道碧螺春名字在古代的时候是怎么来的吗?

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陈康祺《郎潜纪闻》和《清朝野史大观》等书的有关记载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生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峰石壁缝隙间,此茶清香幽幽,飘忽不散,时浓时淡,若有若无,于是,当地茶人用吴语惊呼道:“吓煞人香!”于是,“吓煞人香”又成了这种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东山,江苏巡抚宋荦派人购置了当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煞人香”进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听说这茶名叫“吓煞人香”,又觉粗俗不雅,于是很想给它重新取个名。

在文化上早已被“汉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咏茶诗词,如苏轼曾说:“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试焙新茶诗)),又如李清照说;“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小重山》)。“武林春”也好,“一瓯春”也好,都是指代茶叶。于是,康熙皇帝根据此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欣然将它题之为“碧螺春”。

这一改,确实富有诗意,文雅得多,也贴切得多。“碧螺春”从此成为贡茶,当地官吏每年必采办朝贡进京。

碧螺春:鲜榨春天之味


拿什么来解释一个地方的春天呢?柳树新绿,燕子回巢,或是一盘香椿,一筐春笋。这些寻常意象之外,又总是有几种姿色,是一方水土中特有的春天迹象。就像油菜花之于婺源,香椿树之于我家的后院。而苏州太湖的春天,须得拿碧螺春来解释。

碧螺春,俗名“吓煞人香”。如果不能体味一二,不妨想想苏州菜的“吓煞人甜”,即刻感同身受。

茶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天采制。碧螺春三个字,似乎要把太湖上“吓煞人香”的来历一朝讲齐,又不欠缺诗意。

碧螺春是绿茶,产自苏州吴中区洞庭山的东西两山,除此之外,别无他处,所以,缀以“洞庭碧螺春”,才可算是正宗。作为中国名茶的碧螺春已有千年历史,早入清宫贡品之列,东山(东洞庭山的简称)自古就是碧螺春的原产地,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又将西山划入茶叶的原产地保护区。

东山是三面环水的半岛,物产丰饶,满足了人们对富庶江南的全部想象。3、4月采茶,5月采枇杷,6月摘杨梅。这是一年当中太湖东山的村民经历的所有农忙时期。声名显赫的碧螺春,其实并不是东山产值最大的农产品,依托于太湖的水产才是,知名的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以及太湖的大闸蟹、螺蛳,肉质肥美。稍一联想,兴许碧螺春的“螺”字就跟当地的物产有渊源。

在东山的公路上途经河道与湖边,常能见到渔船停靠,村民们或是上岸出摊,拿出刀具处理时下的螺蛳和其他水产,或是驶入“水上加油站”给船稍作休整,碧波上的生活场景,无一不是在亲身讲述水乡特有的春光,这几幕,内陆难见。

在东山富饶的物产里,茶叶只是其中之一,并且远比作为东山名品的瓜果种植得要晚。

所以,在半岛上若想找出清晰可辨的茶园还是需要费点力,茶树往往隐藏在枇杷、杨梅、银杏的枝干下,茶果间作,交错种植。这样一来,碧螺春附着的花香果味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的好处,在于果树上恰好生存着茶树害虫小绿叶蝉的天敌,可以有效防治茶叶的病虫害。其次,高大的果树还能掩映矮小的群体种茶树,避免强光直射,让茶树收获适宜生长的“花太阳”。

尽管东山盛产,说到时令收成,早春里,还是碧螺春争先。3月中旬,洞庭山还见不到杨梅成熟,只能喝到杨梅酒。但是如果你随便走进一家当地的杂货店问及特产,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现在正是茶叶的季节”。

这时候在东山环湖公路上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茶农提着布袋和收购的人交易,那是新摘下来的嫩绿的碧螺春。秤砣在手上几经挪动,便钱货两讫,茶农夫妻拎起空袋而去,收茶的老妇人则蹬上三轮车缓缓地没入夕阳里,旁边的太湖水像极了釉彩里的粉青。

采摘季节已至,清晨五点的茶园里就有了人声,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这样的劳作不停。到了傍晚,我们的供应商制茶工厂的灶台便开始烧起木柴。备柴、烧火、杀青、揉捻、搓团、烘干,此间忙碌的工人们少说也和茶厂合作了七八年。炒茶的团队来自四川,连同烧柴大约30个人,采茶的则是来自于河南,多达80人。另有专门挑拣不合格茶叶的工人,动员颇为隆重。每个工人的薪资基本在万元以上,其中炒茶的待遇更为可观,单是一锅碧螺春炒出,就要付出30块的酬劳,对应的则是40分钟的手工劳作和获得4两干茶。而这些从河南和四川来此工作的人,正是过去东山人去往该地传授碧螺春制法的农人的后代,对于碧螺春,他们是来自他乡的内行。

碧螺春要求茶芽细嫩,以早春为佳,过了四月中旬,便只能算作“炒青”,品质渐落,不再归入碧螺春一列。茶厂的金师傅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揉搓成螺旋状的干茶在水里重新舒展的时候,能够形同“雀舌”,柔软纤细。也因为茶芽的细嫩,加工的难度很高,无法用机器替代。想要于精细上再作耕耘,全程都要依靠人工,所以碧螺春也是市场上较难仿冒的一种茶叶,干茶最后呈现出的形状、颜色都是机器所不能胜任的。通常4斤有余的鲜叶才能炒出一斤碧螺春干茶,每斤干茶所耗多达6到8万个芽头,可见难得与珍贵。

尤其是一到采摘季,仅鲜叶一项,每斤价格300元以上并不鲜见。再几经失水、木柴、炒制、工人的交通与食宿,层层搭筑起碧螺春的成本。当地流传这样的数据:由于产量低,人们喝到正宗的洞庭碧螺春的比重只有0.78%。清朝《太湖备考》里说的“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即使到了产量翻倍的今天,也仍旧适用。

碧螺春有一嫩三鲜之称,芽叶和色香味都包含在内。“铜丝条”看上去条索紧实,但是冲泡后徐徐舒展,叶芽幼嫩可见,口中生鲜,滋味凉甜。

在我们这款碧螺春供应商的茶厂里,我喝到了茶农当天采摘的茶叶,干茶喝得多了,这杯即时碧螺春更像是一杯鲜榨,与春天同步,亦可在杯中窥见苏州的另一幕风景:碧波荡漾,山间隐翠。

闽南人最爱的茶竟然是碧螺春


在我国最爱喝茶的地区统计,闽南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块领域,茶成为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印象中闽南人饮茶,多是喜欢功夫茶,尤其是工夫红茶,但是胡来才知道,闽南人最爱的茶竟然是绿茶之一的碧螺春,一般闽南人将碧螺春当着待客的佳品,以茶当酒,客人进门,立刻烧水煮水,添换茶叶,以碧螺春敬可,是闽南人最高的待客之道。

为什么闽南人会对产自于洞庭的碧螺春情有独钟呢?闽南人很多喜欢铁观音,但是对于碧螺春却是另一番滋味,主客围着茶桌坐定,选茶煮水,闽南人饮茶绝对是讲究的,依着工序展开,贵妃淋浴、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到最后,主人往往是豪迈的一挥手,道一句:“请饮茶!”客人们就会自动的认杯,浅浅地细抿一口,稍在口腔里停留,再缓缓咽下。一时间,唇齿留香,口舌生津,半点疲倦之态也不复见了。

闽南人爱饮茶,也爱聊茶话,呷茶配话,三五好友,围桌而坐,聊的是天南海北,叙得是朋友之间的旧情。所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以茶水为依托,绝不同于酒肉之交,问题集思广益,决策反复论证,信息交流传播。

闽南人爱茶,除了品茶的那种口感,也在于品茶的过程,饮用碧螺春,让人心智开怀,得到有效的提升,茶凝聚成一股文化,茶成为了精髓所在,这也是为何我们所见到的闽南人都是那么团结的很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