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传承茶叶文化戏种 开展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南昌的茶叶 女人梦见自己采茶叶 种茶叶

南昌的茶叶。

茶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茶叶文化戏种也有很久的历史,现在还在不断的传承下来,如今,江西农业大学传承地方传统戏种,开展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为响应国家“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号召,积极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该校以“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人文学院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备战艺术展演。

该校团委书记高鹏、校团委副书记贺媚和人文学院团委陈小志带领人文学院部分同学去到了南昌市群众艺术中心观摩南昌市“都市小剧场公益文化服务推广计划”专场演出,其中反映农业大学毕业生带领村民致富创业的南昌采茶戏《三家坪》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南昌市采茶剧团导演、我省本土情景剧《松柏巷里万家人》主演周勇老师来到我校,对即将参加艺术展演的同学们进行了有关采茶戏表演的指导,为同学们讲解了南昌采茶戏的文化、历史、并亲自传授了南昌采茶戏唱念做打的要领。

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江西省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在2006年,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推进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是积极传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中国茶文化璀璨文明戏种——采茶戏!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茶文化大国,茶叶文化的肇创国,由于茶事茶文化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的茶诗茶故事茶传说,甚至有许多的相关戏曲,比如采茶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独立的剧种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我国各地茶文化之祁门的采茶戏


祁门是我国著名的茶乡,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历史名茶,在红茶中属于精品。祁门红茶发展历史悠久,其茶文化的发展至清朝光绪年间。在祁门,有一个关于当地茶文化的戏剧,这就是“祁门采茶戏。”那么,“祁门采茶戏”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祁门采茶戏

“祁门采茶戏”是世界名茶“祁红”故乡安徽省祁门县的一种与茶共生、为茶而演的茶乡地方戏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茶人编,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乡演;方音重,茶味浓。

祁门县地处安徽、江西交界之处,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祁门人业茶的记载。但祁门采茶戏的诞生,却要迟至清代末期“祁红”创制成功之后。由于当时地处穷乡僻壤的祁门人烟稀少,加之祁红制作工序繁杂、作业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邻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庆等地的农人,便纷纷北上南下来到祁门,女采男制,进乡顺俗,安居乐业,共兴茶事。“江西采茶戏”和“安庆黄梅戏”这两种剧种的因子,便也随之传进祁门,并与祁门的乡音古戏(如,目莲戏、傩舞傩戏等)兼收并蓄、相互嫁接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地方戏曲,祁门采茶戏于是应运而生。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十分丰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拨子、秦腔、唢呐皮、文词、南词、北词和花调等数十种。起初,祁门采茶戏以清唱的来形式表演,无论是茶山还是乡场乃至于古祠堂、古戏台,什么地方都可随时开唱。真正以戏曲表演的形式登上舞台表演,则是***初年的事儿。当时祁门采茶戏已经相当红火,史籍中有“连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纪录。据当地茶文化资料称,解放前夕 “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最具代表性的祁门采茶戏剧目有《采茶》、《海老三种茶》、《祁门红茶》、《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茶场就是我的家》等,特别是其中有六幕的祁门采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由于这部初创于1937年的采茶戏的原始脚本的编剧者,正是由***北京政府农商部于1915年在祁门县创办的“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场长、著名茶叶专家胡浩川先生。这部以六幕采茶戏为载体,具体演绎祁门名茶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过程的祁门采茶戏,在庆祝祁门解放的欢庆晚会上公演后,反响相当强烈。而另一部剧名叫《海老三种茶》的祁门采茶戏,则以其全部采用祁门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载进祁门采茶戏史册。

祁门采茶戏作为祁门茶乡弥足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新编的祁门采茶戏剧目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全县、全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现在,国内外客人谈到祁门,不但马上就能提到“祁红”名茶,而且还要提到“祁门采茶戏”,由于它是“祁红之乡”又一朵令广大茶人喜闻乐见的、饱蘸茶香的茶文化奇葩。

以上就是关于祁门采茶戏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祁门采茶戏来源于中国祁门,这是在当地茶叶生产中发展起来的。祁门采茶戏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由祁门红茶发展而来的采茶戏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贵州:“茶文化” 走进校园


[摘要说明]贵州:“茶文化” 走进校园

“通过茶文化教育读本,我学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在专业茶艺师的指导下,还当上了学校的小小茶艺师呢!”日前,这位来自达德学校四年级的“小茶艺师”张雅砚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

为了引导青少年关注贵州茶叶产业,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责任与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习惯,今年6月,南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将“茶文化”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及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在辖区36所公办学校开展了“茶文化知识进校园”活动,并编写了《南明区青少年茶文化教育读本》,首批向小学生免费发放了10000本。

据南明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从今年9月起,“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还将在辖区民办学校全面推广,并固定每周对学生开展一次“茶文化进校园”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茶的历史、文化,茶叶的生产、加工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引导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所蕴藏的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知茶、赏茶、品茶过程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及礼貌待人的品格。

曾参与过三周茶艺培训的陈思语同学说:“通过学习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活动,我知道了中国的十大名茶,了解了绿茶、黄茶、白茶等的制作工艺,我觉得很有意思,学习起来也很有兴趣。”

非遗传承人陈翠媚:从业采茶戏28个春秋


采茶戏是我国戏剧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原五华县采茶剧团团长,如今的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翠媚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采茶戏”的舞台,从业采茶戏28个春秋以来,她以“戏如人生”的坚持和较真,演绎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人生大戏。

“7月份,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艺术研究院(所),将来我这里联合举办采茶戏学术研讨会。”走进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大楼,陈翠媚告诉笔者。

戏外人生如戏押注在“采茶”

采茶戏早在清乾嘉年间便从江西赣州九龙山传入,在五华大地上生根开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然而,直至1957年9月,五华县采茶剧团才正式成立。在这60年里,陈翠媚经历了近半,而这也是她人生大戏的“上半场”。

1990年,16岁的农村少女陈翠媚加入了采茶剧团。刚进团跟班学习的前几年,每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跑步到琴江河边练嗓子,6点左右回到剧团练压腿、练体形,8点半才开始练采茶戏的基本动作要领,而且在刚开始培训的一段时间里才有老师点拨,以后就全部靠自己去领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陈翠媚感慨地说,“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录音录像,我就用小本子记,一边练一边拿出来对照矫正,脚跟磨破了皮出血了就用抹桌布包裹着继续练。”18岁那年,她开始正式登台亮相,一下子吸引了众多赞誉的眼光。

1996年以后,五华县采茶剧团创作了《竹山路弯弯》和《乌云下的歌声》两台大戏。“两个戏中我都担任女主角,演月兰和张剑珍。”陈翠媚回忆说,演张剑珍的角色有一段戏是要打竹板的,当时她并不会打竹板,遂找到当时的梅县群众艺术馆馆长陈运芳学习打竹板。此外,她还前往江西拜在国家级采茶戏非遗传承人陈宾茂的门下。

采茶戏

戏里戏如人生无愧于“采茶”

“几十年了,现在也还是主角。”陈翠媚笑着说。其实,“主角”背后折射出采茶戏传承发展的艰辛和无奈。

上世纪90年代起,五华采茶戏开始走入低潮,不但招不到新演员,老演员也纷纷离开剧团,另谋生路。采茶戏大型演出活动和传承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45元,确实难以维持。”陈翠媚道出了实情,但她作为“老人”,也因对采茶戏的痴迷,选择了坚守。“白天在剧团排练,中午饭点时间去饭店做服务员,晚上去酒楼歌舞厅唱歌或做服务员。”就这样,一天三份工的付出,整整坚守了两年时间。而就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记载采茶戏基本功的小本子一刻也没有离开身。

2012年,五华采茶戏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五华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依托原采茶剧团原班人才,广泛挖掘培养艺术新人,重点创作采茶戏精品。转制后不到一年,剧团就打造了一部大型的现代采茶剧《人间真情》。

传承期盼“南国奇葩”再放异彩

今年4月7日晚,一个半小时的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在梅州市山歌剧场首次公演,来自各方的众多采茶戏“粉丝”与不远千里从福建、江西赶过来的“闽粤赣边客家戏剧联盟”采茶戏的同行与各级领导“挤爆”剧场!

据悉,这场大戏是五华县20多年来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此次公演打破了五华采茶剧团已有20余年停演大戏、广东采茶戏自2009年后再无“大戏”演出的局面,也意味着沉寂近十年没有“大作”出现在舞台上、处于困顿期的广东采茶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剧种特色的大型戏剧作品,“粤北山茶花”再一次“枯木逢春”,焕发生机了!

《月照城乡》是陈翠媚自2015年5月起担任五华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月照城乡》首演成功,陈翠媚很是欣慰。据悉,从1991年至今,五华采茶戏就再也没有参加省艺术节了。她希望有更多更高更广阔的舞台和比赛,让年轻演员们去展示,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把五华采茶戏这一“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她期待,她的人生大戏“下半场”能看到“南国奇葩”采茶戏再放异彩。

非遗项目简介

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表演风格为主的五华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音乐唱腔运用板腔体为主表现形式,借鉴合唱、伴唱,吸收时代音调,以高音二胡为主奏乐器,伴奏还有扬琴、琵琶、高胡、板胡、笛子等,适当加进西洋乐器,采用特色打击乐器和创新锣鼓以及各种现代节拍、节奏成分,与当地民间小调有机结合。在表演方面,既保持传统的采茶风格(尤其小丑、小生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又借鉴花朝戏、山歌剧、歌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形成载歌载舞,诙谐逗趣,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采茶表演特色。

2009年10月,采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省级1名(魏远芳)、市级1名(陈翠媚)。

何为茶百戏?


自从武夷山茶文化专家章志峰2009年恢复重现茶百戏技艺以来,特别是2011公开茶百戏所用全部技术之后,近年来不断涌现自称是茶百戏恢复者,更有甚者歪曲和劣化这一珍贵文化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为了利益大肆培训收徒,误人子弟,糟蹋这来之不易经典文化。

那到底什么才是茶百戏?茶百戏是指有千百种的玩法吗?茶百戏到清代后消失,从此人们只能从文字上了解茶百戏,对茶百戏有种种猜测:例如,直接注汤入茶粉幻变的图案、茶汤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形成的图案、茶粉漂浮在茶汤表面形成的图案。经史料考证和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其实,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的记载,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之《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书中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采用“下汤运匕”(即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使“汤纹水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门独特技艺。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而关于宋代的“分茶”,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先生等人则认为分茶指用沸水(汤)冲(注)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蒋礼鸿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册】。宋代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记载:“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诗中明确记载采用注汤的方法使茶汤纹脉幻变出文字。关于“水丹青”也是指注汤幻茶使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的技艺,陶谷在“生成盏”中记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文中详细记载了福全注汤使茶汤幻变形成图案的情景。当然,关于古籍描述使茶乳幻变形成图案的描述还有许多。

综上所述,古籍中对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是有明确定义的,即是一种采用注汤或茶勺搅拌使茶乳幻变形成图案的独特技艺,章志峰经二十多年潜心挖掘和大量试验发现茶汤只有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才具有幻变形成图案的特性,2011年公开全部技术过程。为科学有序推广保护这一珍贵文化,茶百戏技艺2013年1月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茶百戏受《专利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双重保护。

还有一些人将茶百戏误解为有千百种玩法,综上所述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定义。而“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而茶百戏是使茶汤纹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种独特技艺。很显然,茶百戏并不是模仿咖啡拉花的方法在茶汤泡沫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做出图案,这从根本上改变茶百戏本质特征(幻变图案)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宋徽宗至爱——茶百戏


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而兴趣广泛的宋徽宗最爱的则是茶百戏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茶百戏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

中国历史长河不知多少传统技艺消失,希望有更多技艺可以像茶百戏一样慢慢恢复。

茶百戏的特点


茶百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同时,在同一茶汤可以变幻图案多次。茶百戏以其独特表现力表现了中华艺术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力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于游人观赏、品饮、体验,适用于各种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旅游的档次。

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新型茶产品,具有独特的品饮价值,即可用抹茶通过点茶法欣赏和品饮,亦可用团饼茶冲泡品饮,是跨越时代的艺术珍品。

茶百戏是独具保健功效的茶产品,可以丰富中国的养身文化。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谷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分茶以其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适用于各种庆典和展会活动,较好地提高活动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和香港文汇报等许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在张天福基金会新年茶话会、茶博会等展示交流,深受欢迎。

“茶百戏”开发价值


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商业价值 :茶百戏其独特的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其茶产品饼茶的加工工艺有别于一般散茶,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是新一代的茶产品。茶百戏的原料茶(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点茶和分茶,在茶汤中显现出图案,供人欣赏的同时可以用点茶法搅拌成的茶汤品饮。同时,饼茶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和泡茶工具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产品。

文史价值:茶百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再现我国古代点茶、斗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写照,是不可替代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宋代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保健功效:茶百戏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类、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台湾新北:开展“坪林不扰游”体验活动 民众深感采茶不易


近日台湾省新北市农业局于日前在坪林区顺利开展了“坪林不扰游”体验活动,代领民众走进有机茶园,亲身体会采茶不易,并同时深入了解百年坪林茶乡,此次农业局开展的这一采茶体验活动十分具有意义。

有机茶园

新北市农业局“坪林不扰游”体验游程,今天(8日)于坪林区有机茶园“幸福茶园”登场,由第5代茶农傅连富担任导览员,带领民众到茶园体验采茶、古法炒茶与揉茶,虽然艳阳高照,每人都汗如雨下,但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民众都笑说很值得也很有趣。

傅连富说,近年食安问题频传,加上台湾农药使用过量,为永续经营祖传的茶园,他从2013年起与坪林在地品牌「台湾蓝鹊茶」合作,将茶园转为有 机耕种,并取得有机认证,希望让民众喝到安全、安心又健康的在地好茶。

民众体验采茶不易

傅连富表示,从小就跟着父执辈做茶,农忙时期都得从一大早工作到第2天下午,尤其是制作包种茶时,整个晚上都要频繁地起床翻茶,几乎连续1个星期无法好好睡觉,真的很辛苦,但看到自种自制的茶叶被客人买走,一声「你们家的茶很好喝」,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傅连富今天一早指导体验民众穿戴好采茶装备、做好防晒措施走进茶园采茶,并细心解说采摘茶菁技巧,笑说:「今天是做绿茶,大家不必担心无法睡觉啦!」语毕立刻引来哄堂大笑。

今天活动安排上午采茶、下午以古法炒茶、揉茶,完成全套制茶过程,傅连富还端出亲手制作的有机包种茶请民众品尝、听他讲古,并将民众自制的茶叶一一封装好让所有人带回家,民众都笑说:「茶农真的很辛苦,以后一定会更用心品茶。」

农业局表示,为让更多民众藉由深度旅游认识百年坪林茶乡,未来将继续推出采茶体验行程,欢迎民众踊跃参加。

中华茶文化之旅·缘起——市博开展茶艺体验活动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茶乡,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追忆,一种对文化的敬仰。

为了传承源远流长的古典茶文化,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茶道,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连云港市博物馆开展“中华茶文化之旅——缘起”茶艺体验活动,邀请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在这个寒冷冬日,邂逅一份暖心的茶缘,和高级茶艺师孙雅琴老师共同体验一场茶文化之旅。

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种日子,是最适宜泡茶品饮的。虽然室外寒风呼啸,但博物馆里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却不惧严寒,整齐的穿着飘逸灵动的汉服,等候活动的开始。茶艺师孙雅琴老师在开课前,先纠正了孩子们的坐姿,目的是希望大家能静心养性,除却浮躁,更好的体味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胸背要挺直,双手交叠立起,一开始,孩子们都感到十分的辛苦,但随着课程的缓缓推进,大家不自觉就融入其中了。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茶文化知识讲解及茶艺示范操作。孙老师先是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讲解了茶的起源、历史及茶叶的基础知识,许多孩子在听课的同时,还拿起笔认真在纸上做记录。

课堂上,茶艺老师充分把握孩子活泼好奇的特点,带大家认识了沏茶的器具。然后从持杯、持盖碗再到泡茶饮茶,老师亲自示范,指导孩子们的手势形体。大家逐步练习,最终都学得有模有样,颇具风采。孩子们在暖意融融的报告厅里,捧着自己冲泡的清茶,轻轻摇晃杯身,慢慢啜饮茶汤,伴着氤氲升腾起的袅袅茶香,既暖身又暖心。当然活动最温馨的还是奉茶,孩子投入地模仿着孙老师示范的每一个奉茶的动作要领,端起茶盏,恭敬地向老师、家长们奉茶,那一刻,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道礼仪与中华礼仪一脉相承。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在沏茶、饮茶、品茶中培养和提高了观察能力及实践能力,也在高雅有趣的茶艺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2018年,连云港市博物馆还将陆续开展主题为“四时茶味·一期一会”的公益系列活动,以茶为媒,邀请未成年人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走进博物馆,开启全方位的中华茶文化之旅。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