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白茶树群考察 千年茶树数不尽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野生白茶树 茶树和白茶树 白茶树分类

【www.cy316.com - 野生白茶树】

6月9日讯 应四川洪雅县瓦屋山镇党委、政府的邀请,6月6日,中国雅茶文化联盟负责人王仕彬带团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群。王仕彬带着专家学者,一行8人在瓦屋山镇党委书记张颂东、长河村支部书记李万芳、村主任王祥的陪同下,走进洪雅县最边远的瓦屋山镇长河村。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瓦屋云端遇长河,尖尖莹露曳婆娑,杯中璞玉瓦之雪,雅兴野白品静和,长河村支部书记李万方介绍到:瓦屋山镇长河村,地处瓦屋山西南方向,东为瓦屋山镇燕远村,南为雅安市汉源县团宝山,距离12千米左右,西为雅安市荥经县,距离4千米左右,北为瓦屋山正面,海拨13OO多,风景优美,环境独特,这里生长一种植物,地方百姓称之为野生白茶,祖祖辈辈一直以来都喝到现在,目前我村村民已把大山里的白茶苗基本上移植在我村房屋附近,1000年多以上野生白茶树有近两千株,500年以上的成片野生白茶树已有两百亩以上面积,年产3吨左右,占眉山市全市总产量的百分之9O,我村全村人囗76人,全村总面积39400多亩,是全市人囗最少,距离场镇最远,出了名的秀珍村,村小树大居全市之首。

瓦屋山镇长河村千年茶树

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退役老军人李本松老先生

该村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退役老军人李本松老先生告诉我们说:小时候听他祖父讲野生白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瓦屋山镇、吴庄乡、张村乡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喝此茶,该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解暑的功效,在民间常用来缓解咽喉肿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常喝野生白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抵御外界侵害,提高人体的抗辐射能力,显著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活性,对改善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促进红细胞的造血过程有积极作用,野生白茶还可有效降低肝、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睡眠、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降脂、减肥方面具有显著效果。Cy316.cOm

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群路过吊桥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据史料记载:瓦屋山境内,云蒸霞蔚之中,峨眉山,蒙顶山三山相连巍然屹立,这座云中升起的桌山,得天地造化之功,一年四季云雾氤氲,茶香缭绕,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载:“苍茫忽聚散,仙山缥缈间”云蒸霞蔚之中,那纵横无数的峰谷石肌、洞巢崖谷、水云溪涧,酝酿出野生白茶,曼妙的茶香穿透于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相传上古尧帝时代,女神在瓦屋修行,以霓裳裙袂捧土,种茶鸿雪洞顶,胼手胝足,悉心呵护,冬去春来,茶树冠盖亭亭,葱茏可爱,女神乃采摘焙制成野生白茶,援此为引,普济生灵,降虚火,解邪毒,退热祛暑,医救百姓病痛危急,女神的传说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她所采摘的茶叶就是现在的野生白茶,这上千株野生白茶树,傲霜雪于百丈,历枯荣于千年,受云雾之呵护,得泉露之滋养,如今依然枝繁叶茂,亭亭玉立于现在的瓦屋山镇长河村,被尊为野生白茶的始祖。

瓦屋山镇长河村千年茶树

野生白茶

古人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野生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瓦屋山种野生白茶,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瓦屋山上寻得一株名叫“瓦之雪”的野生白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如今那老茶树乃是野生白茶的母树,已成了旅游的一个小景点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茶纵横历史,倾无数文人雅士之心,茶风行艺伎,引无数研究探者之意,故各地之茶独具特色,而瓦屋山野生白茶又另有一番韵味,瓦之雪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长河村产者为最,采野生白茶,领略其深意,意犹未尽也,茶叶香型,基于四类为本色香,制作香品种香和地土香,因素繁多,故其香叶异色,瓦之雪似馥郁兰花,香气极具强力度其感极深,独具穿透力香气,细腻且真实,而野生白茶则似淡雅水仙,叶香隐约,亦真亦幻,遐想蹁跹,拈茶入杯,野生白茶若舞动之精灵,跳跃旋转,稍倾又仿似初醒之婴孩,舒展其嫩肢,茶之香气溢满闲阁,渐渐的茶叶慢慢下沉,怡然不动待汝品尝,独自闲时,对茶当歌顿觉心神静清,凡心无尘,若适时夜后邀明月,以白雪洗尘,以清茶静心人生几何。

野生白茶树群

部分队员在瓦屋山镇复兴村茶山坡上合影

瓦之雪之物,横越史实,如天上恒星陨落难矣,已为众多之人依托之物,喜爱之极其形可见,足已见野生白茶之魅力,更有甚者曰:瓦之雪敢比玉无暇,碧具清香人尽夸,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独特的品种资源,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再加上独有的加工工艺,形成瓦之雪毫白似银、汤色杏黄、味道醇远、毫香显露的优良特征,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千年野生白茶在长河村,秉承山水灵秀和区域特色文化的长河人,以发展的理念,无穷的智慧,辛勤的创造,培育和造就了独具地方特色和韵味的野生白茶茶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瓦之雪也正以其古老的历史,自然的品质,健康的功效,深邃的文化以及和谐的特性,凝结着勤俭朴素和衷共济宁静致远之内涵的中国雅茶文化精髓,承载着瓦屋山野生白茶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明成果的民族情感,以及推动茶产业发展繁荣,我们一直都在寻找,那些被遗忘的长河村,他们静匿而美好,今天瓦屋山野生白茶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在一次平淡无奇的雅茶调研,在一个在百度上都搜索不到的长河村,在眉山洪雅县瓦屋山镇的长河村找到了喝茶长寿的答案。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竟有这样的“千年茶树王”,你知道几个?


云南竟然有这样的“千年茶树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你知道几个?

1.锦绣茶王

3200年

锦绣茶王位于云南省凤庆县香竹菁,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它的胸围——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茶树树高10.6米,腰围5.82米,树龄高达3200年以上,这棵树成为了中国茶叶界,乃至世界茶界的“一哥”,没错,是世界上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茶树方圆100米内不准修建房屋、倒废水等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声势浩大地将这棵活化石保护了起来。

从其树龄超过3200年推算,其“年龄”甚至比商纣王还年长近100岁,比春秋时代的孔子年长近700岁,比秦始皇年长近1000岁。

锦绣茶王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树。这里插播一条知识点:

什么是栽培型茶树?

栽培型茶树是指人类通过对野生茶树进行选择、栽培,创造出的茶树新类型,具有其它茶树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在同一种植物上的特征。它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

茶叶的演变进化的一般规律:

野生型——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锦绣茶王的发现,也证明了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而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就是我们中国。

2.千家寨1号古茶树

2700多年

位于云南镇沅哀牢山千家寨1号古茶树,高达25.6米,专家推测约有2700多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

这棵「世界野生茶树王」是1991年才发现的,2001年初,千家寨树龄2700年的1号古茶王树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最大的古茶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同年10月,这棵古茶树被某茶企领养,树的周围都被保护起来,还有人常年轮流看守这棵历经千年古茶树。

3.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

2700年

云南临沧市和双江县西部与耿马县交界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支脉—邦马山。主峰叫勐库大雪山,海拔3200多米,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境内。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就位于此山海拔高度2200~2750米的地方,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著名的大雪山1号古树就生长在这里,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树龄2700年左右。

4.邦崴过渡型茶王树

1700多年

位于云南省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的邦崴过渡型茶王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地方,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700余年,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但鲜为外界人所知。

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中国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茶叶史,世界茶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缺环。

5.玉溪元江野生古茶树王

1700年

植物专家在元江县曼来镇南溪原始森林考察时,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野生古茶树,专家组鉴定是野生古茶树,经过现场测量,两棵古茶树为大叶子野生古茶树,其中最大一棵古茶树高达12.2米、根部直径1.2米,测定树龄约1700年左右,是目前云南省比较健壮、根部直径最大的野生大叶古茶树。

在这些千年古茶树面前,是不是感觉南糯山的800年茶王树都不算啥?那么老班章就没有千年茶王树吗?

答案是没有。西双版纳茶叶协会认定的版纳境内的2颗茶树王,一颗正是南糯山800年茶王树,另一颗是巴达大黑山野生型茶树王(树龄1800年,可惜于2012年仙逝)。

时光更替,许多事情都已变迁

但这些茶树,却始终伫立在那

世代陪伴着云南人民也一起经历了许多欢喜与悲伤。

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与开采


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是云南普洱茶中的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品种,谁也不知道过渡型的古茶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这些茶树都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虽然鲜为人知,但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

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如何发现的?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相关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最终确定为1700年)。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牲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是世界上最早的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开采

一年只采摘一次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今2017年代表澜沧县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的拍卖活动。4月11日,澜沧县富东乡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开采。

在澜沧富东乡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开采现场,茶树的周围已经用桌子搭起了简易的脚手架,来自全村20多名采茶工人正在采摘。

澜沧县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位于富东乡邦崴村,生长在海拔1900米高的高寒气候环境里,为乔木型大茶树。古茶树树枝直立、分枝秘,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1000余年,制成茶叶滋味回甜爽口。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坐标和活化石,是国家珍稀植物。

2012年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从企业手中移交到富东乡党委政府手中进行管理,为进一步保护邦崴古茶资源,提升邦崴古茶区域性品牌,提高邦崴茶王的经济价值,带动富东茶产业的发展,助推全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富东乡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围绕古茶树进行茶产业规划,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棵千年过渡型古茶王,每年只采摘春茶一季,而且适量适度采摘。

经过20余名采茶工人近4个多小时的努力,2017年富东乡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共采摘鲜叶57.8公斤。

围观千年古茶树:树高20米腰围近3米


相信在云南玉溪新平县的朋友都听说了,近日,在哀牢山中部的大帽耳山,又发现了一株千年野生古茶树。据考察团发现,这株古茶树高约20米(顶部被砍),干围2.95米,专家初步估算树龄在1000年以上,属野生型乔木古茶树。

据悉,此前发现的最古老、树体最大、分布最集中、物种最多的野生茶树几乎都集中在滇西南,滇中还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既拓展了人们对云南野生茶生长区域的认识,又填补了滇中无古茶树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说。

大帽耳山地处哀牢山中部,与普洱市镇沅千家寨相邻,同属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专家组在10米×10米的样方范围内,共发现野生茶树7株,已形成野生茶树居群。

5月16日至20日,新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苏芳华、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盛平、副研究员蒋会兵组成专家组,对者竜乡峨毛村、水塘镇大帽耳山、邦迈村、平掌乡梭山村的古茶树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平掌乡梭山村、者竜乡峨毛村、水塘镇邦迈村,专家组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树龄估算在100年至600年间。品种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属于地方群体品种的峨毛大叶、中叶种。

千年茶树·古老宅院·红色堡垒 静静地守护着村庄


灵寿县车谷砣村是一个地处深山区的古老村落。村口的千年古茶树、村中清代的古宅院以及村后山上的古城垣、点将台见证着村庄古老的历史;作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村里也留下了许多红色的印记;而出生在这里,并从一名排字工人成长为著名“工人诗人”的李学鳌,更成为村庄的骄傲。

踏上前往灵寿县车谷砣村采访的行程,司机师傅习惯性地打开了车上的导航仪,出乎意料的是,导航仪根本找不到这个村庄的名字。大家开玩笑说,这真是“地处深山人未识”啊,同时让这个村庄在我们心中也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千年古茶树村口迎客来

车谷砣村原名车轱辘坨,是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村庄,距离省会石家庄90公里。它的海拔有1800多米,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庄,204口人。村支部书记陈春芳介绍,村子处在一个高山盆地中,至今仍有“五岳寨把天盖,车轱辘坨把天磨”的说法。“我们这里上距五岳寨20公里、下距横山湖30公里,不仅村庄的历史悠久,而且山清水秀,富有诗情画意。”

刚一进村,就看到一条水流清澈的小河,陈春芳说,这条河叫砣水,发源于环抱村庄的大砣山,是由滴滴山泉水汇聚而成的。横跨砣水有一座小石桥,过桥走到河的南岸,便看到一棵高大粗壮的树木,人们在树梢上挂满了用来祈福的红绸带。“这是一棵千年古茶树,相传是后周时的李进卿将军亲手所栽,人们都说它是庇护我们村的一棵神树。”

据《宋史》记载:李进卿,并州晋阳人,以骁勇隶护圣军,因战功擢兴顺军校。周太祖开国初,命率所部兵戎灵寿久之。《灵寿县志》记载,“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命兴顺军校李进卿领所部人马戎灵寿以防契丹。”李将军在灵寿驻防时,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虽虎视后周,因李进卿在此驻守,不敢再从大同出发,经五台、灵寿进犯恒州(今正定)。“这棵古茶树就是李进卿将军驻防时亲手栽种到这里的。”陈春芳介绍,经过林业专家的考证,此树距今已有1050年,在北方实属罕见,称得上是中国南茶北移之最。

这棵古茶树的胸围四米有余,高达二十多米,虬劲的树干与枝条显示着它的古老苍颜。陈春芳介绍,古茶树每年农历三月现蕾,四月盛开,花色洁白如雪,花香沁人心脾,花期长达二十多天。“你们明年春天再来,感受一下茶树花开的盛景,再品尝一下用茶树花冲泡的茶,那也是相当的清香甘甜。”在当地,祭祀古茶树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首先,村中管事的人要选精明童男采叶、择俊秀童女制茶,供在茶树之前三日三夜。祭祀那天,请来邻乡的文武艺人,敲锣打鼓,为茶树披红挂彩,然后煮茶师傅汲取山泉之水温火煮沸,再将三口八斗大缸放于树下的桥上,用开水冲烫三遍洗刷干净并沏满浓茶。届时,村中最有名望者满碗舀茶,双手举过头顶敬献香茗。第一碗敬天地神,第二碗敬茶树神,第三碗敬水神,然后全村男女老幼分而饮之,互相祈祷平安长久。“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鸡待客会友,那种气氛比逢年过节也差不到哪儿去。”陈春芳说,由于古茶树常年受到砣水的滋润,因此茶味纯正,清爽可口,堪称珍贵的“千年乌金子茶”,故有“饮千年古茶,享百岁福寿”之誉。

不知道李进卿将军因何在这里栽下了这棵茶树,虽然没有留下刀光剑影的赫赫战绩,但是他却书写了一段南茶北移的历史。

“工人诗人”热情讴歌祖国

顺着村中的小路往里走,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座清朝同治初年所建的古宅院。

这处古宅院是李成梁、李成柱、李成栋兄弟三人所建,当地还流传着他们修建此宅院的一段故事。当时,离此处不远的团泊口有两家外地商人开办的大商店,一家是山东富商开办的金钢砂店,一家是山西商人开办的大盐店。李成梁兄弟三人均在金钢砂店供职,当时团泊口的金钢砂店规模很大,李成梁是山东富商的总代理,很会经营,因此也很有名望。山西商人经营的盐店赚了钱,就在团泊口修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大盐店,前、中、后三排起脊瓦房,前后两节院,包括厢房20多间,前院营业、后院住人待客,很是排场,人人都夸好。李成梁也多次夸赞,山西盐商却傲慢地说:“就是再好,你也搬不到你家车轱辘坨!”一句话激怒了李成梁,兄弟三人暗下决心积蓄钱财,不几年就请了山西五台县一班名匠人用了三年时间,在家乡修建了超过团泊口盐店房舍的李家大宅院,成为灵寿山区民宅之首,轰动一时。

这处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按照前面六间、中间五间、后面四间的形式,呈“日”字依山而建,以阶梯形式增高就势逐级上升,屋脊用青砖浮雕荷花纹饰、两端鹄吻高翅,栩栩如生,房屋的门窗隔扇雕刻精细,古香古色,使得整座建筑颇具观赏价值。

就从这处古宅院里,还走出了一位现代诗人,他就是新中国著名的“工人诗人”李学鳌。李学鳌1933年出生在这里,他自小酷爱读书,1947年14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阜平,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印钞厂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在阜平,李学鳌赶上了我国第一批人民币的印制,他在自己的诗里这样描述:“站岗,放哨,送信,印制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钞票,紧张的战斗生活,送走了我的少年时代。”之后不久,因为写诗名声大震的李学鳌被调往北京,从事各种文艺宣传工作。

“我爱我的祖国,像爱我的母亲,我虽然不生产钢铁和小麦,我却用我全部力量,描绘着她壮丽的面容。/每当我印好一幅新地图的时候,我无法控制那海涛般的激情,这纵横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处处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眼睛,吸引我的心到处飞腾……”这是李学鳌的代表作《每当我印好一幅新地图的时候》中的诗句,他用亲切、形象、欢快的语言,凭借飞腾的想像,满腔热情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工人阶级由衷的赞美。李学鳌的一生著有《印刷工人之歌》、《北京的春天》、《放歌长城岭》、《李学鳌诗选》等十五部诗集,臧克家、魏巍、管桦等知名人士和作家都对李学鳌有高度评价。后来,李学鳌历任北京人民印刷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89年,被誉为“工人诗人”的李学鳌在北京病逝。

大山深处留下红色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车谷砣村是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边区政府驻麒麟院时,边区印刷厂、后方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军区的抗敌剧社及以丁玲、周巍峙为代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都曾驻这里。李学鳌在他的诗里详细描述了白求恩医疗队冒雪进村的情景:“白求恩率队走在前,冰霜结满军帽檐,白眉白鬓白胡须,好像那圣诞老人去赴宴。枣红马呀大青骡,药物器械马背上驮,铁掌击石踏踏响,马蹄印里花千朵。”

日寇大扫荡时,村里群众多次掩护伤病员、县区干部、军区和边区首长及家属等多达数百人次,被称为“抗战时的世外桃源,最安全的堡垒村”。1939年著名的陈庄歼灭战结束后,边区五团的伤员奉命隐蔽在村民家里疗养,为伤员做手术的医院就设在李家大宅院的东跨院。后来,日军要进攻车轱辘坨捕杀伤员,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闻讯赶到村里看望伤员,并亲自到大湾庄的东山察看了砂子洞天险路段。至今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伤员住在这里和聂司令员在村子里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生动。

在村子里还广为流传着聂荣臻司令员为村子改名的故事。1939年,聂司令员驻村慰问时,对村干部李福清和陈永贵说:“把车轱辘坨改成车谷砣吧,这既便于后方部队隐蔽,听起来也雄壮。”就这样,车谷砣的名字一直叫到了今天。

车谷砣村历史上是我国西北军事重镇大同经五台、灵寿到河北军事重镇恒州(今正定)的咽喉。当年的车轱辘坨关口,建于大砣山1200米高埠处,关城险峻坚固,旁边有高大的敌台(现存3米高的遗迹),至明清时仍设官兵镇守。

“车谷砣拥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红色印记,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希望人们来了解它、挖掘它。”陈春芳说,现在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有识之士能够帮助将通往村里的路修好,“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踏上‘发现之旅’,到这里怀古追今。”

云南保山昌宁县:寻觅千年茶乡散落的古茶树


茶叶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被挖掘出用途的,现在已不可考,但是毋庸置疑,茶树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流传着各种传说,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地,地大物博,有不少地方茶树栽培历史都有千年之久,现在也有不少千年茶乡散落着千年之久的野生古茶树。云南宁昌茶叶虽然不出名,但这里也有不少的古茶树,今日,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去寻觅一番。

实事求是地说,昌宁茶并不出名。计划经济时代,昌宁茶主要为畅销世界的滇红提供原料,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又长期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但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里,云南却又唯有昌宁。这充分说明茶界及国家主管部门眼里,昌宁是优质茶叶产区。

说昌宁茶,得从昌宁地理位置说起。昌宁的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20°14′至25°12′,著名的国际河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在茶界,北纬24°上下地带正处于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界点,“山高日照短,雾浓雨水多,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福建安溪、广东温州凤凰、印度阿萨姆等名茶产区,都在这条线上。而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是中国四大茶区里西南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为人知的普洱茶便是产自这一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昌宁似乎因茶而在,因为这里与北纬24°这条“茶线”和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都紧密相关。

天堂山,是昌宁的至高点所在,也是澜沧江、怒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天堂山上,有很多分布在原始丛林里的野生型茶树,天堂山林际线附近的村庄旁边,到处可见树龄几百甚至上千年的野生型古茶树,随着海拔往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降低,分布着的是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天堂山,静静地立在那里,却默默地通过一滴水、一片树叶,连通着世界,用静默的姿态书写着“一山之水归两洋,一片茶叶连世界”的自然传奇。

昌宁古树茶群落众多,但离天堂山最高峰最近的,无疑是沿江村的茶山河。被当地人称为茶树王的那棵野生古茶树,孤独地立于一条小溪旁。这棵茶基部径围4米有余,但树幅不大,不到其脚下根本无法读出其沧桑。直到那天身临其下,看到一个平时也算够高够块的兄弟在它身下时,才发现了它的高大伟岸。茶山河“山宽人稀”,一个寨子从寨脚到寨头,得用半小时以上。从天堂山潺潺而来的茶山河边,近千株大大小小的野生型茶树散落分布着,从寨子脚到寨子头,人家或是“独家林村”、或是三家两家地分布着,一个农家小院、一群古茶树、一些桃李果木,便是这一片地方的全部。虽然在“身高”成不了王者,但许多古茶树却在树幅上来发展,据当地人说,茶山河的很多树单株鲜叶产量都比最大那株要大得多,大约是“有量不在身高”吧。

行走在天堂山的林际线附近,翻过一座山梁、越过一条小河,就会有一群古茶树在等着您。在茶山河以东不远的地方,又是一个古茶树群落,名为羊圈坡,不知是不是过去有人在这里建圈养羊而得名。这里的古茶树同样以野生型为主,散落的人家房前屋后、园边地角和寨子的土路的路上路下都有古茶树。去这样的地方寻古茶,考验的是脚力和耐性,第一次去时看到几株,第二次去时又看到几株,如果以为了解得也差不多了,那就错了。因为每次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山宽人稀的山区同样山宽茶稀。每年春茶季节,这里都和茶山河等群落一样热闹,操着各种口音的寻茶之人都会涌向这里,想与一棵心仪的茶树结缘,即使结不了缘也沾点古茶树的灵气,为自己在茶人的交流里增加些谈资。

接着往东南方向,沿着澜沧江向下游,穿过同样有许多古茶树的联福、大竹林等大大小小的村寨,便会发现,随着海拔的降低,野生型的古茶树逐步减少,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栽培型的大叶种古茶树,然后就到了一个不能不提的地方——漭水黄家寨。因为这里是昌宁众多古茶树群落里较早出名的地方,曾经一度时期,说到昌宁古茶树便会想到漭水黄家寨。不仅因为这里古茶树比较集中,也因为这里是2006年专家考察昌宁古茶树时的一个点,并在这里发现了一株树龄千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除此之外,这里的古茶树树都不是太大,大约都是几百年的样子,另还有许多百年左右的园埂茶。后来,这里来了一个年纪不大却留着山羊胡子的做茶人,并以“黄家寨”命名了自己的茶厂,在卖茶的同时也卖出了“黄家寨”。这几年,许多当地人都做起了加工。尽管做茶手法不一,但大多数都卖得不错,因为茶本身好,而黄家寨也有了名声。

再接着走,就到离澜沧江很近的河尾老寨子了。到这里,就看不到野生型茶树的影子了,那一埂埂、一片片的,都是栽培型的茶树。而在这些茶树里,没有谁是树王之说,一圈走下来,树的大小都差不多,想来也都是些“同辈树”,即使稍有些差别,那也只是因为立地条件的原因所至。与其他群落相比,这里的古茶树在对外知名度上,同样属于“晚辈”,就连2007年那场普洱茶、古树茶热里,都难以找到与这里有关的片言只语。直到后来这里慢慢的有了几个做茶的人,然后又来了一个知道宣传推广的“老支书”,这里的茶才慢慢为人知晓。现在,走进了外交部蓝厅的“昌宁红”也把目光瞄向了这里,在这里建起了加工基地。老寨子茶“红”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离开老寨子要寻找古茶树,只能重新往高处走。一路走去,在明德、老场、明华那一片,都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群落,树有大有小,树龄也有大有小。在这些古茶树群落里,较为有名的要数老场的野珠山。一则因为这里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群落,另一方面因为这里有一个加工厂,有一个品牌。野珠山的古茶树,同样多为栽培型的园埂茶,大部分树的大小与河尾老寨子差不多,但却有少数在人家房前屋后“养尊处优”者,要大一些也显得更沧桑一些。在栽培型茶树之间,有一棵茶树显得比较特别,既不像栽培型的,也不像野生型的,萌发出来的嫩芽有点像藤条,不知这是不是人们所说的“藤条茶”。

再顺着澜沧江往下游走,就到临沧市的凤庆县地界了。寻找昌宁茶,得沿着澜沧江与其重要支流右甸河之间的山走,翻过几座山头后,便是昌宁的又一个主要古茶树分布地——温泉联席。联席一个村里,就有百年以上古茶树一万三千多棵,野生型和栽培型各占半壁江山。而在联席的古茶树分布中,芭蕉林无疑是最有名的。这里的野生古茶树,树高可达数丈,基部径围可达4米有余。野生茶,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组植物。是茶饮最早的源头,不论是饮茶之始还是历史名茶研发,都是从野茶开始的。据联席芭蕉林人说,他们现在还留存的野生茶,是因为不遮地而得以保存,一些人说当年砍茶树烧茶柴的情景仍惋惜不已。春天里,幸运的野生古茶树上的嫩芽,似乎也在讲述着茶的昨天、今天、明天。

除了芭蕉林,联席还有另一个“名山”——破石头。这里的古茶树数量比芭蕉林还要多,但却分布得更分散。这里最为茶人们乐道的是昌宁境内已发现的最大栽培型古茶树就在这里。2017年4月初,央视《农广天地》主持人姜鑫鑫随摄制组来到联席破石头,拍摄《农田餐桌系列节目“千年土罐茶”》时,艰难地爬上这株基部径围3米有余、树高近10米的大树,与女主人学采茶,真实地体验了古树茶采摘的艰辛与快乐后,在朋友圈里说:昌宁的古茶树很老,与之相伴的是昌宁传统的制茶、喝茶、吃茶方式非常独特。作为不太懂茶的我,不敢用这里的茶与云南其他名山的茶来比,我只想告诉朋友圈里爱茶的人们,这里茶值得您来探寻。

从联席继续往澜沧江下游方向走,海拔又开始由高渐低,而古茶树同样又是从野生型到栽培型逐渐过渡。在与联席村相邻的新河村三岔河,保留有四埂数百株栽培型古茶树,当地人都说这是懒人有懒福气,当年这家人没响应号召砍树进行低改,想不到还留出宝贝了。其实在昌宁,如这般树龄的茶树非常多,特别是在大集体生产的时候,集体的茶地大多要爬树采,只是后来为提高产量多次台刈,仅留下了不多的懒人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惜之极,不过当时那么做也没什么错,毕竟那时没有古茶树古树茶之说,产量才是增加收入的根本。而且台刈后的茶树发出的茶更整齐,更符合以滇红为代表的云茶生产要求。

走完了一条线,还得回到天堂山再说起。从茶山河顺首林际线往西南方向走,通过九道河后便可以到一个叫小茶园的地方。小茶,是当地人对野生型茶的称呼,与栽培型的大叶种相对。同样因为人家稀少,可耕种的土地多,这里的园地边、树林里,都有许多古茶树,据当地人说山上的国有林里也有很多。在小茶园,同样有一棵王者之树,它吸引人之处在于独处一块地中间,特别是春来时,翠绿的茶叶与一地麦黄的搭配,更吸引人的眼球。一次去小茶园时,正好碰到一翩翩少年灵活地从古茶树上爬下来,采茶和爬树的双重喜悦写在脸上。其实,爬茶树的确是那个年代茶山孩子的快乐记忆之一,这种记忆充满了纯朴,溢满了茶香。

其实,昌宁最早为人知的古茶树,既非茶山河、联席,也不是黄家寨,而是右甸坝后西山之上的石佛山。那里那棵大茶树,上世纪90年代,西南农大茶研所教授刘勤晋一行就作出了“根据查询国内有关资料,其树高、树幅及根颈直径均为栽培型大茶树之冠,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前景,建议列入云南省古茶树进行保护,并立项研究”的结论。现在的西山片区里,同样保留着大量的古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只是分布得相对分散而名头被其他茶山抢了去。不过,这些茶树似乎并不在乎,春天来了,它们依然会萌发出一树的新绿,在春风里欢快的歌唱着,因为他们知道,它们的故事早已随明代的“碧云仙茶”传播得很远很远,他们的价值爱茶之人肯定不会忘记。

离开小茶园继续向西南,越过天堂山的腹地,便是属于怒江流域的湾岗村乌头塘。这里又是一个古茶树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乌头塘的小山凹里,几户农家散落分布于小溪边,大大小小的野生型古茶树与零散分布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山泉欢吟,山路蜿蜒,农家的土鸡在古茶树下闲庭信步,透过古茶树、小村落仰望青山顶上的白云蓝天,似乎有茶仙将要下凡的感觉。从乌头塘往松坡方向走,一段时便是几户零零散散农家、几株零零散散的古茶树。其中一户人家,从进家的路边到房前屋后都是野生型古茶树,最大的房角那棵,基部径围应该不低于2米。

继续绕着天堂山走,便会到湾岗的小米片,这里同样有许多古茶树,海拔较处多见野生型的,其中最大一株基部径围约2米左右。还有许多古茶树身上都有明显的被砍痕迹,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从它们的身上,足见茶这一物种生命力之顽强。同样在这一片区,海拔稍低点的一个小村寨旁边,便是野生型的“小茶”与栽培型“大茶”组成的“混合林”。从树和叶的关系上看,可以套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题曲来唱:大茶的叶大树儿小,小茶的叶小树儿更大……这,似乎也符合昌宁两种茶之间的关系:植株较大的,大多是叶片较小的野生型古茶树;而叶片较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则植株相对较小。这个对比来看,谁是源头、谁先谁后,似乎不言自明。

当然,昌宁的古茶树,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些地方,几乎只要种茶的村寨,都会有那么一些大茶树。但无论是从澜沧江以东的阿干到栗木那一片,还是县境南部的立木大山到更戛一片,都是两条脉络上的点。这两条脉络一条连着澜沧江下游弛名中外的那个优质茶区;另一条串于北纬24°线的两侧,连着千里之外的印度安萨姆、福建安溪。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的人对茶的认识,从天堂山散落分开来分布的昌宁古茶树,也会像天堂山的水一样通过两条脉络连通茶的大世界,芬芳四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