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19-12-02
茶叶产自哪里 梧桐红茶产自哪里 湖南红茶产自哪里

茶叶产自哪里。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恩施玉露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恩施玉露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产地环境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多属低山或二高山地区,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4℃,年无霜期282天,年降雨量1525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2%,终年云雾缭绕,是出产名优茶之地,被农业部和湖北省政府确定为优势茶叶区域。

历史渊源

恩施玉露曾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中国茶经》记载:“恩施玉露于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当今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毫锋银白如玉,曾称‘玉绿’。后因其茶味鲜爽、毫白如玉、格外显露的特点而改名‘玉露’。1938年,茶商杨润之率制茶技术工人杨义茂等在五峰山,募工辟厂,从恩施县一‘典印官’管辖手中,接管了茶园和原制茶厂房及设备,改银针、瓜片、菊花形茶为玉露焙制。因五峰山鲜叶自然品质优良,加之制茶工艺日臻完善,其产品品质广泛受到世人青睐”。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恩施玉露就销往恩施境内八个县,远销至武汉、襄樊、光化、老河口、豫西、重庆、上海等地区。1973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外销日本。

1998年,恩施市利用无性系繁殖技术,逐步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玉露优质茶种植,并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蒸青工艺。

Cy316.com编辑推荐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下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

恩施当地盛产茶叶,而恩施玉露则是这众多茶叶中的佼佼者,其外观洁白如玉,带有丝丝透亮的绿色故得名“玉露”。

恩施玉露在《中国茶经》一书中记载,恩施玉露最早发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恩施一茶商所制作,其烘焙方式与现在的恩施玉露茶叶极为相似,这就是恩施玉露最初的发源。随后,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日渐完善,名声也逐渐打响。

在中国近现代,恩施玉露就已经远销中国的多个省市,甚至还远销日本等其他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当地使用了无性繁殖技术,并将这种茶叶大面积推广,将失传已久的蒸青工艺重新拾起,而恩施玉露也随之发扬光大。

2007年,恩施玉露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得到了地标产品保护,在仅一年的时间内就被授予了“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的光荣称号,2014年,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种茶叶为天下人所熟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恩施玉露更成为了一种网红茶叶,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中就出现了“恩施玉露”,乃是娴妃爱喝的茶叶品种。这一下子让恩施玉露更加深入人心了。

恩施玉露的故事传说

关于“恩施玉露”称谓的最原始来历,有着几种不同的传闻: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玉露,每日晨昏必在玉露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玉露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

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玉露托梦所获,还是称‘恩施玉露’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恩施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

至于魏说和王说这两则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则是来自于民间对恩施玉露茶的描述,恩施玉露曾经作为贡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寻常人家喝的不多,再加上恩施县内是该茶的主要产地,于是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自然不胫而走,这传说从某种层面上也反应了当时人民对恩施玉露的喜爱,也丰富了该茶的文化底蕴。

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铁”,味香形美,犹如“玉露”,赐名为“恩施玉露”。

金坛雀舌茶产自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

金坛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分为丘陵缓岗、低洼圩区、高亢平原3种类型,茶园全部分布于以茅山和方山为北、南两大主峰的丘陵缓坡岗区内,该地域内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土壤质地为下蜀系黄棕壤,土层深厚,pH值4.5—5.5,呈弱酸性,同时,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源,完全适宜茶树的生长。

金坛雀舌茶产地为薛埠镇、指前镇、朱林镇和直溪镇,有着茶叶生长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特别是连片的低山丘陵区不仅有机质含量丰富,而且沟渠塘坝密布,水资源充足,是天赐一方的种茶“乐土”。

历史渊源

金坛雀舌茶历史悠久,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1982年,金坛雀舌茶以县名和茶叶形状正式定名。

2010年,金坛建成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

2014年,金坛在江苏省质监局和农业专家的指导支持下,制定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坛雀舌茶》省级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

2016年,金坛区市场监管局和区农林局对全区雀舌茶园信息开展了全面普查,梳理出了雀舌茶的相关地理、产量和产权人等信息。

2017年,金坛区启动了管理平台的开发和调试,把种植户和地理标志企业的户口管理起来,茶农凭卡销售鲜叶,地理标志企业按鲜叶收购量申请标贴,初步实现对茶园面积和产量、鲜叶销售和收购、标贴申请和发放的信息化管理。

恩施玉露产于哪里?有什么特点?


茶兴于唐,盛于宋,由明清至今百花齐放,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河,茶文化独成一派,就像茶本身,芬芳醇厚。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最离不开的是珍品名茶。中国茶叶品种众多,名茶荟萃,提起中国名茶,从田野乡间到八街九陌,人们都能搭上话来,茶本身就极具魅力。

恩施玉露是中国一支历史文化名茶,清康熙年起,恩施芭蕉一带“玉香”茶叶生产兴盛,因其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称这支蒸青茶为“玉绿”。1936年,湖北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到恩施,进一步改进玉绿茶制作工艺,外形紧细挺直,形似松针,因在恩施方言发音中,“露”与“绿”同声同韵,均读“露”音,所以玉绿被记载为玉露。1965年,恩施玉露列入“中国十大名茶”;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湖北第一名茶”;2018年,“习莫”东湖茶叙中被两国领导人共同品尝;何以香满天下,百年历史?习莫东湖茶叙用茶长龄1299庄园系列。

产地

恩施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多属低山或二高山地区,恩施玉露茶园更是以青山翠壑作伴,与清风云雾为侣,在烂石砾壤扎根,长期的交通不便与人为保护,茶园终年树木葱茏,云雾缭绕,加上丰厚的腐殖土与众多风化石,茶叶便自然长的汁满叶厚。

恩施也是我国极少数的硒元素高富集区之一,有“世界硒都”之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恩施玉露干茶含硒3.47mg/kg,茶汤含硒0.01~0.52mg/kg。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华医学会定为重要的微量营养保健元素。中国72%的地域缺硒,正常来说,中国成年人每日食物外需补硒25微克以上,大众对硒元素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而坚持每天饮用恩施玉露,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硒元素,饮茶补硒,“鱼与熊掌兼得”。

品质

恩施玉露采用源自盛唐的蒸汽杀青工艺,特有的蒸青工艺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茶叶中的营养元素,是最“绿色”的工艺。比起炒青、烘青更健康、更营养。

从精心挑选的饱满细嫩青叶到干茶需要经过采摘、摊青、蒸青、揉捻、动态烘干、理条、精揉、固形、精制9道工序。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第10代传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茶结缘60余年的杨胜伟老人每每提起这些都如数家珍。

恩施玉露对采摘环节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杨老强调,采摘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得“提摘”,而不是掐断或者剪断。因为青叶很柔弱,掐断或者剪断会造成茶梗处损伤,从而引起氧化变色,影响茶叶泡制出来的“绿色”的纯洁度。

以摊青为例来看看恩施玉露的“高贵”,摊放青叶的地方要求无阳光直射、背光通风、清凉干燥,青叶的下面要垫上晒席。摊放期间需轻轻翻动青叶,以保证其失水均匀。所有动作都要求一个字:轻!一旦损伤青叶,将影响质量和口味,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至6个小时。

精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炉火温度要求为80℃—120℃之间,以100℃—110℃最佳。第一阶段为悬手搓条,把二毛火叶放在焙炉上,两手心相对,拇指朝上,四指微曲,捧起茶条,右手向前,左手往后朝一个方向搓揉,并不断抛撒茶团,使茶条成为细长圆形,约七成干时,转入第二阶段。此阶段采用“搂、搓、端、扎”四种手法交替使用,继续整形上光,直到干燥适度为止。整个精揉的过程,需60到80分钟。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九道工序、传承千年蒸青工艺、大师监制,一盏佳茗。

恩施玉露产地哪里?产自湖北省西南端的恩施


恩施玉露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性、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功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施兆鹏为恩施玉露题字:"恩施玉露、茶中极品";日本茶师清水康夫到恩施考察茶叶生产时题字:"恩施玉露、温古知新"。那恩施玉露的产地是哪里呢?

恩施玉露的产地

恩施玉露茶产自湖北省西南端的恩施,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芭蕉侗族乡是名茶的故乡,早在唐代就有"施南方茶"的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芭蕉侗族乡就研制出享誉四海的"恩施玉露"芭蕉富硒茶现已畅销全国,远销海外。芭蕉侗族乡,被誉为"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叶第一乡"。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多属低山或二高山地区,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4℃,年无霜期282天,年降雨量1525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2%,终年云雾缭绕,是出产名优茶之地,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优势茶叶区域。

恩施玉露茶的功效

恩施玉露含硒量适中,茶树鲜叶中的含硒量在0.03-4.1mg/kg,成茶中硒的含量在0.08-0.12mg/kg,各种茶类中绝大多数硒含量在0.1mg/kg以下。以整株茶树而言:硒含量老叶>嫩叶,老枝>嫩枝,果壳>种子,叶片>枝干,地上部>地下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该茶干茶含硒3.47毫克/千克,茶汤含硒0.01~0.52毫克/千克,符合富硒茶0.3~5.0ppm的人类消费要求。

1、醒脑提神

有助于醒脑提神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对于缓解偏头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2、利尿解乏

有助于利尿解乏,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3、缓解疲劳

绿茶中含强效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C,不但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还能分泌出对抗紧张压力的荷尔蒙。绿茶中所含的少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振奋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推荐在上午饮用绿茶,以免影响睡觉。

4、其他功效

恩施玉露茶有着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的功效,还能够帮助人们改善睡眠的质量,消除胸闷的症状。

对于人类的心脑血管健康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地阻止动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

恩施玉露茶是纯天然的草本植物,不会给人体带去危害,有着安神养性、消除人体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特殊功效。

可以帮助人体调节内分泌,助体内的有害物质及毒素的排除。

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体消除亚健康的状态,让你更加的健康。

恩施玉露茶的功效和作用还有很多,休闲时刻喝喝茶享受一下生活是多么惬意的享受。

高桥银峰有什么历史渊源?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前身为湖南省茶叶试验站,成立于1932年(民国21年),当时在长沙县高桥购买山地100余亩,设湖南省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由易劲之任分场主任兼技师。1933年(民国22年)高桥分场建成房屋一栋,共用银元4000元(《湖南年鉴》民国22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1935年(民国24年),章鼎岐接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1936年(民国25年)7月,湖南省茶事试验场更名为湖南省第三农事试验场,派疗兆龙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1937年(民国26年),由杨开智(毛泽东妻兄)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高桥茶场原址,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接管,同年11月由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管理,改名为高桥示范茶园。随后,长沙茶厂成立高桥初制厂。1951年12月,高桥示范茶园和高桥初制厂交省农林厅管理,合并成立湖南省农林厅高桥茶场,从事茶树栽培,茶叶示范推广和试验工作。1954年,扩大茶叶试验研究工作,并将安化茶场的试验工作及主要科技人员转移到该场,1955年4月,正式定名为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1961年改名为湖南省茶叶试验站,1975年10月,改建为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1996年1月该所迁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基地。高桥原址改为该所的实验茶场。现有茶园面积800亩。

高桥银峰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家经多年研究,于1959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创制成功的绿茶类名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最早新创制的名茶。

该所基地位于长沙县高桥玉皇峰下,周围山丘叠翠,河湖掩映,土层深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任何污染源,历史上就是名茶之乡。高桥银峰因形如银装素裹的山峰及产地位于高桥而得名。高桥银峰创制成功后,经当时的商业部茶叶局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上海茶叶公司和湖南省棉麻茶烟局等单位鉴评,一致称赞高桥银峰品质良好,可列为名茶。

紫阳毛尖有什么历史渊源?


陕西紫阳多山多水,物产丰富,紫阳茶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种。紫阳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清朝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仅此一句,紫阳茶就该列为神品了。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紫阳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时,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最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

唐代,陕南茶叶作为金州(今安康)“土贡”,成为进献给朝廷的山珍。紫阳是陕南茶的主要产区,采摘、制作、饮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紫阳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是茶区人民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的茶叶销售到西北地区,不断增强和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

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

雨花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创制年代

“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南京栖霞寺采茶的传说为证,栖霞寺后山在现代仍有试茶亭旧迹。

陆羽在《茶经》中曾经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壶中茶汤不减。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

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名称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当时江苏省内的茶叶专业和制茶高手于中山陵园,选择南京上等茶树鲜叶,经过数十次反复改进,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以此来意喻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并定名为“雨花茶”,使人饮茶思源,表达对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成立专门委员会开始研制新品种绿茶,由副省长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延请各地制茶专家。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正式定名为雨花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雨花茶的创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南京茶叶生产。1959年,即由地方财政投资从福建、广东调进大批茶苗、种和插穗。1960年南京郊区茶圃面积从1959年的421亩激增到2704亩。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茶叶生产出现停滞和回落,到1962年茶园面积减至1620亩。

1974年,国务院提出“全国要搞100多个年产5万担左右的重点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当年,南京郊区植茶面积有2358亩。总产量29.05吨。1977年,在铁心桥、雨花台等处大面积新辟茶园。全市茶同面积达4145亩,总产达57.2吨。

雨花茶种植范围扩大到南京所有市辖区。1988年、1996年分别制定实施了“雨花茶市级、省级地方标准”。1994年起持续开展了评选市级雨花茶质量信得过单位,促进雨花茶产销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起步阶段。中山陵园茶场等6个重点雨花茶生产企业,机械化生产研制成功并在全市推广。1999年,南京雨花茶机制生产线达250条,年产雨花茶167吨,产值5000多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10%,总产值的44%。

天目青顶有什么历史渊源?


天目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古老茶区之一。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至明代,有茶人著书将天目青顶与龙井茶等六个茶品同列为佳品。据明万历年间的《临安县志》记载:“云雾茶出天目,各乡俱产,唯天目山者最佳。”后因战乱,失传。20世纪80年代,经当地政府的努力,天目青顶得以重新扬名,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中获“文化名茶”称号。

茶诗

《送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回》(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这是唐代诗人皇甫曾所做,表达了对茶圣陆羽采茶生活的羡慕之情。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皎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这是诗僧皎然与好友陆迅、元晟在天目山饮茶写下的茶诗。前写天目山采茶之乐,中写品饮天目茶,后写茶禅一味。

名茶鉴赏

天目茶成品外形紧结略扁,形似雀舌,叶质肥厚,银毫显著,色泽深绿,油润有光;冲泡后,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诗僧皎然在品饮天目青顶茶后,赞曰:“头茶之香远胜龙井”。天目青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远销荷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江山绿牡丹有什么历史渊源?


江山自古即为名茶产地。江山绿牡丹茶原名“仙霞化龙”。始制于唐代,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已成为“色、香、味”俱佳的“三绝”珍茗。被大文豪苏东坡称为“奇茗极精”。

明代正德年间,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巡视江南,途经仙霞山“皇息岭”时,饮仙霞山茶后舌底生津,精神振奋,逐赐名“绿茗”,并指定为贡茶。

据清同治《江山县志》记载,大诗人苏东坡在贬徙惠州时,龙人毛滂(字泽民,江山人)曾以仙霞山茶相赠,苏东坡在《答毛泽民书》中,有“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缄而藏之尔”。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其诗友毛正仲(江山人),亦遗以仙霞山茶,苏东坡赋诗《谢赠仙霞山茶》致谢;《江山县志》还记载到:“茶出占村、上王、张村诸处,廿七都尤盛,而以江郎山所出第一”。

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珍藏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茶会碑》拓片则记载了清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名间慈善组织置凉亭,设茶馆给往来行人免费休憇、饮用的茶事活动。

以茶人三部曲获矛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茶人王旭烽在《国色天香·江山绿牡丹》一文中提到,早在200多年前,大英帝国使者马戛尔尼勋爵曾称江山一带为“中国最好的茶叶种植区”。

1980年春,江山县土特产公司组织茶叶科技人员在保安乡的化龙溪、裴家地、龙井坑、黄檀坑顶等地恢复试制这一历史名茶取得成功,一种体态潇洒自然,色泽翠绿诱人的江山绿牡丹茶问世。

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名茶评比会上,江山绿牡丹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名列第二,列入全国名茶之林。

1986年8月,“江山绿牡丹”列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特产大全》。

古劳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古劳茶山产茶于“宋元时期已现端倪”,而茶山顶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锣鼓地、塔磨塘等六条村庒在550年前已开始植茶。茶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露水丰富,适宜植茶。

丽水石岩头一带的山地就特别湿润,故种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龙芽、雪菊、银针等著名品种。翠岩采自石地者为最佳,乾降牌县志载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带芳”,银针形似寿眉,尖如针,叶背显露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新会人黄炳坤的《忆岭南》诗中有银针“香味远出寿眉数倍”“久经脍炙人口”之句。

雍正10年(1732),鹤山建县,鹤山茶园不断发展,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期。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古劳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树”,出现茶烟万顷的景象。当年,茶山和山脚的丽水有茶园1000多亩。古劳茶曾通过广州沙面洋行销往欧美、澳大利亚,香飘万里,名扬五洲。那时,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临走时总是喜欢带点银针回去,送给亲友,共享家乡特产风味。抗日战争爆发,鹤山茶业开始衰落,许多茶园荒芜,1937年古劳茶山、丽水的茶园仅存448亩,产量301担。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供不应求,古劳茶开始复苏,那时各地出现一些以龙眼叶、鬼灯笼等制成的假茶,严重影响鹤山茶的声誉,造成大量茶叶积压滞销,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茶山村不少茶农不得已改种经济效益好的素馨花,也因为这缘故,至今仅余百亩左右茶园,往日“一望皆茶树”景象不复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