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四大价值——特殊工艺的价值

发布时间 : 2019-12-04
四大普洱茶 普洱茶的工艺 工艺普洱茶

【www.cy316.com - 四大普洱茶】

在中国古代制茶工艺史上,人类从发现茶树到加工茶叶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工艺思路。

一是炒青或烘青的“保鲜”法(也可称为“做鲜”法),如绿茶系列。这种加工方法,以新鲜为特色,具备绝对的“鲜爽”,新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最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质迅速下降,过了保质期的绿茶(保质期一般为十二个月),快速进入霉变的过程,干茶发黄,茶汤混浊,难以入口;因此绿茶的品饮讲究的是“第一时间”。

二是炒青或烘青加发酵的方法,如乌龙茶的轻发酵、红茶的全发酵等;这种加工方法,新生产出来的品质最佳,过了保质期(一般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虽然干茶表面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但茶叶内含营养物质大量衰减,已不再具备品饮价值,实质上进入木质化的过程。也可称为“形存质亡”。

三是晒青加发酵的方法,如普洱茶等。新生产出来品质一般,个别的新茶甚至难于入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普洱茶通常称之的“陈化过程”,其茶叶品质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加工方法后续的演变是逐渐膏化过程,茶汤红润通透,入口滑感极强,有入口即化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问,这三种工艺思路哪一种更好呢?

笔者认为,由于三种工艺思路侧重点不同,其产品最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同,不能简单地将三种工艺思路相比较,去探讨谁优谁劣的问题。

单就普洱茶而言,如果我们深入普洱茶的制作现场,尤其是掌握传统普洱茶制作的要领,你会发现,普洱茶是一亇表面看似简单,又是“易学难精”的茶品,其技术含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社会上经常存在这样一个误解,认为绿茶的制作工艺远比普洱茶的要“精”。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种工艺,会有一个发现,如果说绿茶体现的更多是“制作技巧”的话,普洱茶则是在“技巧”之外,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自然界特定微生物菌群的利用上。

这是因为普洱茶采用的是固态发酵技术,虽然这种技术较为原始,但是,对自然界中微生物菌群的利用,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这就要求,普洱茶的制作者除了一只眼睛盯着茶叶及制茶“技巧”外,另一只眼睛始终在观察、体会周围微生物菌群的变化,采取适度的调整手段。

说的更明确一点,普洱茶的制作从一开始就走出一条特殊的工艺路线,这套工艺路线有自已完整的工艺体系,整个的工艺程序都是围绕最原始的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的。与其它茶类不同,它是通过发酵手段将云南大叶种茶叶与云南特有的微生物菌种“多次融合”而产生的特殊茶类。它更偏重持续发酵后的“演化结果”。

“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它始终遵循的工艺主题,也是普洱茶特殊工艺的核心价值。

以普洱茶出现的膏化现象为例,我们知道,普洱茶的后续演变即没有出现绿茶的霉变,也没有出现乌龙茶与红茶的木质化倾向,而表现出“膏化现象”。而这种“膏化现象”一般是在普洱茶存放五十年以上才逐步显现,当存放百年以上的普洱茶,这种“膏化现象”就更为明显。目前茶业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普洱茶存放五十年,甚至七十年以上,已不具备品饮的价值,其依据主要是以感官审评为主,没有任何化学分析数据为证据,仍然属于主观臆断。

那么,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代表什么?简单地说有两点特质:

一是具备大量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普洱茶四大价值----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价值》详细阐述);二是历经漫长岁月仍然是不腐、不败、不霉。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以北京故宫现存的茶品为例,虽然清朝时期有大量的各地名茶上贡至清朝皇宫,但能留存下来的唯有普洱茶两个品种:一是普洱茶团(又名万寿龙团);另一个则是普洱茶膏(至今仍在故宫珍宝馆展出)。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款普洱茶产品能够经历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没有出现霉变及腐败呢?答案只有一亇------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所致。

那么,普洱茶加工工艺到底是什么?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这种特殊的工艺价值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探寻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之迷。

一、独有的晒青工艺----普洱茶发酵前的预处理

一提到“晒青”,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是普洱茶制作者及普洱茶爱好者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也是《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关健词之一。

虽然我们熟悉“晒青”一词,但对它的理解也经常流于表面,对它隐藏的技术秘密更是了解甚少。以云南现有的普洱茶生产为例,很多企业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晒青”工艺出现的漏洞,有些企业甚至根本就不采用“晒青”工艺,其产品质量的低劣也就在所难免。

很多人只知道普洱茶是生物发酵的技术,甚至知道,只要是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菌群的“干预”。但有一点,却是被经常忽略的,那就是,发酵是一个体系,有一亇完整的过程,而非某几道工序所能决定的。

“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茶发酵前对茶菁的预处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茶菁相对脱水和“整条”的基础上,完成茶菁与自然界微生物菌群的第一次“自然接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然接种”主要是以有氧菌为主;“晒青”之后的毛茶在压制紧压茶(俗称的自然发酵)与现代熟茶的渥堆工艺(人工发酵)则实现第二次“自然接种”,此次的微生物菌群与第一次不同,是以厌氧菌为主。由此,我们说,“晒青”工艺不仅是普洱茶关键技术之一,而且是绝对不能“弱化”和轻易改变的工艺技术。

那么,普洱茶的“晒青”工艺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晒青”工艺是普洱茶从茶叶采摘到初级加工若干道工序的总称。它具体包括:採摘,脱水,回软,杀青,揉捻,晒干,复揉,分拣等。

它最核心的技术是独有的三个特性,是隐藏在“晒青”工艺流程表面下的关键技术,也是“晒青”工艺质量关键控制点,具体包括:

1、加工环境的特殊性要求

“晒青”工艺的加工场所主要以露天晒场为主,屋内加工为辅。这就要求加

工场地除了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亇特殊要求,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地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云南普洱茶自古就有“一山一味”的说法,这种“风味”的差异性不仅使普洱茶“百花齐放”,同时也增添了普洱茶人追逐不同茶品的乐趣。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我们不怕普洱茶存在的各种“风味”,怕的是普洱茶没有“风味”,因为没有“风味”的普洱茶一定是加工场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制作工艺出现的“硬伤”所致。云南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鉴,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挥,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的。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亇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亇答案:是他家的“虫子”病了。这里所说的“虫子”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虫子”----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

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普洱茶的“晒青”过程,必须在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场所完成。具体有三点:

“晒青”的加工场地应处在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定的子系统之中,最好是临近原始森林,其自然植物茂密,多物种并存。这样的环境必然会生成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微生物菌群的多样胜与丰富性是它最具特点的自然属性。

“晒青”场地除了要求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外,还要求其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这种高度的要求最好在800米以上,具有早晚温差较大的特点。这种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及温差的要求便于微生物菌群的“优胜劣汰”,使其适应性极强。

“晒青”加工的场地与生活区应有一定距离,避免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微生物菌群造成“危害”,并对“晒青”毛茶产生“二次污染”。

2、加工过程温度的特性

在普洱茶“晒青”工艺中,温度的掌控是其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云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普洱茶制作方式,其温度的掌控十分严格,一般都不超过65℃。也就是说65℃是普洱茶的品质未来走向好与坏“临界线”。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茶叶中内含的各种化学“酶”,在超过65℃后,立即“失活”。而这些“酶”往往有“催化剂”的效能,是普洱茶发醇过程中必需具有的“活性因子”。

在这方面,普洱茶界也存在一些争论:

一是认为普洱茶“杀青”工序与绿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铁锅高温状态下完成,其温度都是90℃----100℃之间。一些人认为,晒青毛茶,甚至普洱茶生茶就是绿茶。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普洱茶鲜叶在高温铁锅里的“杀青”是翻炒的过程,当茶叶接触到高温的铁锅壁时,停留的时间极“短”,几乎是瞬间,又通过翻炒的方式将茶叶抛向空中,让空气的温度迅速使茶叶降温,其叶片的温度始终不超过65℃。而且整个的过程大概在三----五分钟内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鲜叶迅速脱水,茶叶变得越来越柔软,为下一道工序“揉捻”做准备。这与绿茶的“炒青”绝然相反,绿茶是将鲜叶在铁锅内“高温炒制”,其茶叶始终不离铁锅,铁锅的温度一般在100℃左右,茶叶的温度也在75℃以上。如绿茶经典茶品龙井茶的炒制,虽然分“青锅”和“辉锅”两种工艺,但无论是青锅还是辉锅,都是动作连贯,一锅到底,并一气呵成。绿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两点考虑:一是绿茶的主要工序(除包装以外)必需在铁锅内完成,是鲜叶到成品一锅到底,一气呵成的过程,是成品的完成,不是半成品的概念;二是高温的过程,破坏茶叶固有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不使成品产生变化,将茶叶的品质“定格”。同时,这种高温过程也可提高茶叶的香气(俗称高温提香),使成品茶带有明显即饮性特征,愈是新出锅的茶叶品质愈好,反之,品质会迅速下降。

二是对茶叶中的“酶”认识不足。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发酵的技术,但对发酵过程,尤其是发酵底物内含多种物质所能达到的发酵“动能”认识不足。一些普洱茶企业干脆抛弃“晒青”做法,采用“烘青”手段(茶叶的温度在75℃以上)。他们认为“烘青”工艺的采用不仅可以解决普洱茶规模化生产问题,因为“晒青”工艺毕竟受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产量及生产周期受到局限;同时,“烘青”工艺也使得新生产的普洱茶在香气方面好于“晒青”茶,品尝起来较“晒青”茶柔和。但是他们不知道,“烘青”这种高温的手段恰恰对茶叶中的“酶”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而普洱茶缺少这些“酶”做催化剂,其发酵是不成立的,而没有发酵机理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目前市场上很多普洱茶存在一个现象,D出品的普洱茶,试泡之后,品质尚可,但存放几年后,品质却愈来愈差,存在“形存质次”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烘青”造成。

由此,我们可以说,65℃是普洱茶的“生死界”,这不仅体现在晒青中温度的掌控,同时,在普洱茶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尤其是进入到“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阶段,这一界线的把握更为严格。

3、重力揉捻的特性

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一

般采用“轻揉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且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

而普洱茶的揉捻则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并且是多次揉捻完成。普洱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呢?原因有四点:

一是普洱茶选用的茶叶与绿茶不同。绿茶选用的茶叶基本上以芽头为主,有纯芽头的,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其茶叶的外观形态具有体形较小、娇嫩的特性。只适合“轻揉为主”的方式。但普洱茶由于选用乔木大叶种,其茶叶很少有嫩芽,且叶片的形态多以肥厚、硕大为主。如果采用绿茶类的揉捻方式根本操作不了。实际上,说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还不如说“重力揉搓”更为贴切;

二是揉捻的温度不同。绿茶揉捻的过程在铁锅内高温完成。普洱茶则是在铁锅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完成,在常温状态下的过程。

三是工序安排的前后不同。绿茶类的揉捻属于茶叶加工最后一道工序,是茶叶内质到外观的最后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但普洱茶则不同,是茶叶进入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其工序属于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离成品普洱茶还有很大的距离;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也是普洱茶在茶叶发酵前对所选茶叶进行的初级氧化阶段。而这一条恰恰是绿茶类茶叶揉捻的“大忌”,绿茶的“轻揉”,是绝不能将茶叶表面的膜破坏,一旦破坏,茶叶会被迅速氧化,品质也会产生改变。

因此,晒青工艺过程的“重力揉捻”(也可称“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关键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基础。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传统工艺称为“复揉”。这种“复揉”的目的,实际上是对第一次“自然接种”的补充,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级氧化完成的更为彻底。

二、独有的拼配工艺----普洱茶品质的再优化和再提高的“秘密”

普洱茶一直有“纯料”与“拼配”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基本规则,这是因为:一是古代普洱茶的制作者由于受交通不便的束缚,不可能将不同产区的茶叶“融到一起”。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没有“拼配”一说;二是“拼配”的提法是一些现代制茶企业为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一种说辞,缺乏普洱茶制作的“正宗性”。“拼配”工艺加工出的普洱茶属于“鸡尾茶”,缺乏正宗的“韵味”,其产品的品质也必然大打折扣,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品质再优化和再提高的一种工艺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其独特的“保密配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

那么,谁的观点更具合理性呢?首先,是我们对“拼配”概念应如何界定。

普洱茶的“拼配”涵盖很多内容,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不同茶山的拼配、不同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发酵度的拼配。以普洱茶等级拼配为例,它是普洱茶拼配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普洱茶紧压茶产品,无论是新茶,还是流传下来年份较长的老茶,将它们剖析会发现,其底、面、内的茶叶等级都有差别,那怕这种差别极为细小,都有独特的拼配技术在里面,一饼普洱茶的“层次感”离不开等级拼配的技巧。只是这种等级的拼配存在级别差距大和小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的拼配自古至今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提到的“纯料”或“一口料”,更多的是指没有将不同区域的的茶叶“混到”一起而已,是普洱茶拼配中的某一项,而不代表全部,不能简单认为釆用“纯料”或“一口料”的普洱茶就没有其它的拼配技术。说的更直白一点,普洱茶的拼配是一个大的概念,绝非只局限某一点。

其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夹心茶”及将非云南产区的茶叶混入普洱茶之中,

是一种造假行为,不属于普洱茶拼配的范畴。普洱茶的拼配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是普洱茶制作者通过拼配工艺将普洱茶品质再优化与再提高的过程,不能将任何的以次充好、甚至造假的原因归罪于普洱茶的拼配。就如不法商贩用工业甲醇和敌敌畏勾对出的“假白酒”一样,虽然也釆用白酒的“勾兑”技术,但却不能将“假白酒”的出现降罪于白酒的“勾兑”技术一样。

说到这里,戓许我们还有疑问,即普洱茶的拼配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一、普洱茶的拼配源于中药“配伍”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对病症比较单纯的病,一般采用“单方”的方法,即一味中药对症下药,而对较复杂的病,往往采取两味以上的中药,即中药的“配伍”的方法,很多的中药配方高达二十几味中药。普洱茶在古代,直至清朝,与中医有很深的渊源,这是因为:1、中国的中医理论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他们认为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茶品,同时具有“减油腻、醒酒”等具有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饮品。清代著名的药学家赵学敏在著述《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以药材的名义纳入其中;2、古代的普洱茶制作者很多具有精通中医药材的背景。云南本身不仅是茶叶的产地,也是药材的生产地和集散地,普洱茶受中医“配伍”的影响有特定环境及人材的基础。

二、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生产基本来自当时的茶叶集散地,为普洱茶的拼配提供了资源保障

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普洱茶每一次热点的转移及经典茶品的出现,都伴随着茶叶集散地的转移和兴起。因此,所谓的交通不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以云南易武小镇为例。在清朝道光年间,当六大茶山的“盟主”倚邦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始发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这一期间,成千上万的人涌进易武,开茶园,建茶庄。几十年间,百里易武,山山茶园,处处茶香,商旅来往不绝,马帮塞途盈路,一派兴旺景象。这个时期,六大茶山60%至70%的茶叶,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加工、销售,并沿着十一条通向境外的道路,销往四面八方。我们现在熟知的普洱茶经典茶品,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易武的,如同庆号、乾利真宋聘号、同兴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庆春号等。

三、普洱茶的拼配注重的是茶叶内含物质的“优势互补”

我们知道,不同茶山、不同区域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是不同的,其口感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茶叶芳香类物质含量的不同,还体现了内含物一些细微差别。如何判断这种差异,以及将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与“融合”,创造一种更优质的普洱茶产品,是从古至今普洱茶人始终追求的梦想。以紫芽茶为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者,紫者为上”,指的就是紫芽茶。它所含的氨基酸、类黄硐等物质高于云南很多产区的晒青毛料,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花青素是什么?简单地说,花青素为植物二级代谢产物,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它对人体有多种好处,能够增强人体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但是,如果单制紫芽茶,即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其效果很差,汤色混浊、苦涩味极重,人们饮用后,会因“药性太大”而使身体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但将它拼配进其它的原料之中,或以其它晒青毛茶为主,以它为辅,其含量控制在五分之一以内,其汤色、口感、内含物均有极大的提高。如果说紫芽茶更多地体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话,适度配置则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中药理论本身就坚持适配的原则,不是量大就好。剂量大反而容易出现偏差。

四、普洱茶的拼配可形成普洱茶后续发酵的梯级转化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过程,由于它属于固态发酵,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层次感。以饼茶后续发酵为例,它要求压制的饼茶松紧适度,即不能太密实(紧压过度),又不能太松弛(间隙太大)。而要想达到这一工艺要求,仅靠物理的办法(石模与机器压制)是不能解决的,因为茶叶内含大量的纤维物质,而纤维物质是有弹性的,既使压制时采用重压力的方法,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又有一定的恢复。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不同等级原料的合理拼配,以七级茶做“骨架”,以三级或五级茶“添实补缺”。这种网状骨架的搭建,可使普洱茶出现层次感,并使后续的发酵出现梯级转化。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品级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选用的毛抖品级度,越高越好,甚至有人追捧纯芽头(一级料)制成的饼茶。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纯芽头制成的饼茶,极容易造成紧压“过密过实”的现象,使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受到一定的限制。恰恰不利于普洱茶后续的发酵。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误解,认为普洱茶的原料品级越高,营养价值越高,反之,品级越低,营养物越少。这是因为普洱茶原料的鉴别套用了绿茶及其它茶类的感官审评方法,与传统普洱茶鉴别有很大区别。以普洱茶原料中还原总糖含量为例,权威部门检测的结果是七级茶含量最高。这正是七级茶被大量过于饼茶的主要原因,而非“以次充好、降底成本”的欺骗行为,这种粗老茶叶不仅是饼茶形成“网状骨架”的主力,同时也因内含物质的特性,使它成为普洱茶后续发酵与转化的“骨干力量”。实际上,在现代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上,对原料的鉴别也一直存在两套标准,一套是借用了绿茶感官审评方法的标准;另一套则是普洱茶制作者或企业“秘而不宣”并实际采用的标准。两套标准差异很大,其普洱茶的拼配就是参照“秘而不宣”的标准升华出的新境界。

五、普洱茶的拼配是一项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技术

凡是经典的普洱茶产品,无论是流传上百年的老茶,还是近几十年“新品”,都有各自独特的“茶性”,只要我们深入体会,都会找到它们的差别,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异化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会使我们的味觉产生深刻的记忆而久久不忘。这种感觉,或者说品质,不是简单的“纯料”和“一口料”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普洱茶制作者长年经验总结和感悟中的智慧结晶,是高超的拼配技术的结出的“硕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既使在现代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主題。

那么,普洱茶的拼配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秘方”到底有哪些?恕笔者直言,由于普洱茶拼配工艺是很多茶人及企业的“机密”,其特有的“秘方”属知识产权范畴,笔者不能泄漏。这里只能提供拼配的六项方法,供读者体会:

1、等级的拼配;

2、不同茶山的拼配;

3、不同茶种的拼配;

4、季节的拼配;

5、年份的拼配;

6、发酵度的拼配。

三、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

发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体验”,我们每一天接触到的酱油、醋、酒类、酸奶等很多食品都属于发酵食品。它已经罗织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大家族”,我们每人每天最少会食用其中两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接触到的发酵食品会越来越多。这其中,普洱茶做为历史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发酵食品,会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也自然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

凡是发酵食品,其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发酵体系。普洱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它更具自身的特色,堪称发酵食品中的“一绝”。

普洱茶的发酵由三大部分组成:初级发酵、准发酵(也可称二次发酵)、后续发酵。

普洱茶的初级发酵是在晒青毛茶过程中,通过特殊环境中微生物菌群自然接种完成,它是在普洱茶进入准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由于它具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加之晒青过程对茶菁有较大改变,已具备发酵的特质,故称之谓初级发酵;

准发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发酵(普洱生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

工艺,是将晒青毛茶经过蒸压成固态形状,有团、饼、沱、砖等形状;二是人工发酵(普洱熟茶),是现代发明的新工艺,是将晒青毛茶通过“渥堆”发酵的方法快速发酵,再蒸压成固态形状----团、饼、沱、砖。我们之所以将这两个工艺过程称为“准发酵”,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完成所有的发酵过程,无论是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都有“年份”的要求,都需要后续发酵,确定普洱茶最佳品饮时间及品质,只是要求时间不同罢了。虽然普洱熟茶具有较明显的即饮性特点,但存放三年以上的熟普洱与新出堆(指渥堆)的熟普洱其品质差距仍然很大,都需要后续发酵的过程。

也许有人会问,白酒也属于“年份”酒,也有陈化之说,难道白酒的发酵也是“准发酵”?你见过白酒有“准发酵”的说法吗?换言之,此提法是无稽之谈,是哗众取宠。我们说,这恰恰就是普洱茶与白酒发酵重要区别。我们知道,白酒在经过对发酵底物----粮食和薯类等发酵后,又通过蒸馏的方法,将食用乙醇提取。这种将发酵底物与食用乙醇分离的方法,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固态发酵过程。如果说白酒后续的“陈化”仍然属于发酵过程的话,那是已经上升到“液体发酵”范畴,与固态发酵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普洱茶则不同,不管是新茶,还是“百年老茶”,除了它们表面上颜色产生了变化外,其它方面都保留它最初的“物理形态”或“感官外形”,始终以团、饼、沱、砖等形式存在,并没有终结或改变发酵过程。而且,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更重要的发酵过程是在普洱茶固形后,出现的后续的发酵阶段,即我们通常提到的“后发酵”。否则,“后发酵”之说,便显得牵强;

后续发酵,也是我们俗称的“后发酵”。它是普洱茶在紧压成团、饼、沱、砖等形态后,进入固态发酵最后一个过程----品质再造。这个过程与前两个发酵过程不同,如果说前两个过程是在普洱茶制作者或企业完成的话,那么最后的一个过程,则是由存茶者(或商家、或消费者、戓生产企业)完成的。普洱茶自古就有“存茶一说”,存茶并不是摆着好看,或者因为它是“稀缺资源”。而是“存茶者”依据各自对普洱茶的理解,通过存储中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的把握,总结出一套或若干套的方法,将普洱茶“锻造”出更优异的茶品,准确地说,是品质再造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很多“存茶者”与云南的茶山,以及生产普洱茶的企业有很深的渊源,而且存茶过程的诸多经验,如干仓、湿仓之说等等,都付诸了“存茶者”大量的实践与智慧。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是绿茶及其它茶类很难看到的。应当说,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云南普洱茶制作者及生产企业的独创,更多地体现茶山----生产者----消费者的“群体智慧”。这种“互动”的关系,唯普洱茶界独有,也是普洱茶独特价值的体现。(笔者将在《普洱茶四大价值(三)----普洱茶陈化的价值》中详细论述,这里暂不详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普洱茶的发酵不但自成体系,而且内涵独特。

由于这个体系太庞大、太繁杂。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篇

小编推荐

普洱茶四大价值|特殊工艺价值(五)


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

重力揉捻的特性

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一般采用“轻揉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且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

而普洱茶的揉捻则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并且是多次揉捻完成。普洱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呢?原因有四点:

一是普洱茶选用的茶叶与绿茶不同。绿茶选用的茶叶基本上以芽头为主,有纯芽头的,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其茶叶的外观形态具有体形较小、娇嫩的特性。只适合“轻揉为主”的方式。但普洱茶由于选用乔木大叶种,其茶叶很少有嫩芽,且叶片的形态多以肥厚、硕大为主。如果采用绿茶类的揉捻方式,根本无法将内质完全揉出。实际上,说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还不如说“重力揉搓”更为贴切。

二是揉捻的温度不同。绿茶揉捻的过程在铁锅内高温完成。普洱茶则是在铁锅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完成,在常温状态下的过程。

三是工序安排的前后不同。绿茶类的揉捻属于茶叶加工最后一道工序,是茶叶内质到外观的最后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但普洱茶则不同,是茶叶进入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其工序属于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离成品普洱茶还有很大的距离。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破,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也是普洱茶在茶叶发酵前对所选茶叶进行的初级氧化阶段。而这一条恰恰是绿茶类茶叶揉捻的“大忌”,绿茶的“轻揉”,是绝不能将茶叶表面的膜破坏,一旦破坏,茶叶会被迅速氧化,品质也会产生改变。

因此,晒青工艺过程的“重力揉捻”(也可称“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关键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基础。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传统工艺称为“复揉”。这种“复揉”的目的,实际上是对第一次“自然接种”的加强,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级氧化更为彻底。

普洱茶四大价值|特殊工艺价值(三)


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

它最核心的技术是独有的三个特性,是隐藏在“晒青”工艺流程表面下的关键技术,也是“晒青”工艺质量关键控制点,具体包括:

加工环境的特殊性要求

“晒青”工艺的加工场所主要以露天晒场为主,屋内加工为辅。

这就要求加工场地除了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地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云南普洱茶自古就有“一山一味”的说法,这种“风味”的差异性不仅使普洱茶“百花齐放”,同时也增添了普洱茶人追逐不同茶品的乐趣。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我们不怕普洱茶存在的各种“风味”,怕的是普洱茶没有“风味”,因为没有“风味”的普洱茶一定是加工场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制作工艺出现的“硬伤”所致。云南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鉴,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挥,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的。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个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个答案:是他家的“茶虫子”病了。这里所说的“茶虫子”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茶虫子”——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

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普洱茶的“晒青”过程,必须在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场所完成。具体有三点:

1.“晒青”的加工场地应处在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定的子系统之中,最好是临近原始森林,其自然植物茂密,多物种并存。这样的环境必然会生成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它最具特点的自然属性。

2.“晒青”场地除了要求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外,还要求其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这种高度的要求最好在800米以上,具有早晚温差较大的特点。这种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及温差的要求便于微生物菌群的“优胜劣汰”,其适应性极强。

3.“晒青”加工的场地与生活区应有一定距离,避免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微生物菌群造成“危害”,并对“晒青”毛茶产生“二次污染”。

普洱茶四大价值|特殊工艺价值(二)


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

以普洱茶出现的膏化现象为例,我们知道,普洱茶的后续演变即没有出现绿茶的霉变,也没有出现乌龙茶与红茶的木质化倾向,而表现出“膏化现象”。而这种“膏化现象”一般是在普洱茶存放五十年以上才逐步显现,存放百年的普洱茶,这种“膏化现象”就更为明显。目前茶业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普洱茶存放五十年,甚至七十年以上,已不具备品饮的价值,其依据主要是以感官审评为主,没有任何化学分析数据为证据,仍然属于主观臆断。

那么,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代表什么?简单地说有两点特质:

一是具备大量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普洱茶四大价值(四)----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价值》详细阐述);

二是历经漫长岁月仍然是不腐、不败、不霉。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以北京故宫现存的茶品为例,虽然清朝时期有大量的各地名茶上贡至清朝皇宫,但能留存下来的唯有普洱茶的三个品种:一是普洱茶团(又名万寿龙团);一是有完整竹壳包装的七子饼茶,另一个则是普洱茶膏(至今仍在故宫珍宝馆展出)。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三款普洱茶产品能够经历上百年历史,没有出现霉变及腐败呢?答案只有一个——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所致。

那么,普洱茶加工工艺到底是什么?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这种特殊的工艺价值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探寻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之迷。

独有的晒青工艺----普洱茶发酵前的预处理

一提到“晒青”,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是《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关健词之一。

虽然我们熟悉“晒青”一词,但对它的理解也经常流于表面,对它隐藏的技术秘密更是了解甚少。以云南现有的普洱茶生产为例,很多企业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晒青”工艺出现的漏洞,有些企业甚至根本就不采用“晒青”工艺,其产品质量的低劣也就在所难免。

“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茶发酵前对茶菁的预处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茶菁相对脱水和“整条”的基础上,完成茶菁与自然界微生物菌群的第一次“自然接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然接种”主要是以有氧菌为主;“晒青”之后的毛茶在压制紧压茶(俗称的自然发酵)与现代熟茶的渥堆工艺(人工发酵)则实现第二次“自然接种”,此次的微生物菌群与第一次不同,是以厌氧菌为主。由此,我们说,“晒青”工艺不仅是普洱茶关键技术之一,而且是绝对不能“弱化”和轻易改变的工艺技术。

那么,普洱茶的“晒青”工艺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晒青”工艺是普洱茶从茶叶采摘到初级加工若干道工序的总称。它具体包括:①採摘,②萎凋,③杀青,④揉捻,⑤复揉,⑥晒干,⑦分拣等。

普洱茶四大价值|特殊工艺价值(一)


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

顺应自然的启示

在中国制茶工艺史上,人类从发现茶树到加工茶叶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种工艺思路。

一是炒青或烘青的“保鲜”法(也可称为“做鲜”法),如绿茶系列。这种加工方法,以新鲜为特色,新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最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质迅速下降,过了保质期(保质期一般为十二个月),快速进入霉变的过程,干茶发黄,茶汤混浊,难以入口;因此绿茶的品饮讲究的是“第一时间”。

二是炒青或烘青加发酵的方法,如乌龙茶的轻发酵、红茶的全发酵等;这种加工方法,新生产出来的品质最佳,过了保质期(一般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虽然干茶表面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但茶叶内含营养物质大量衰减,已不再具备品饮价值,实质上进入木质化的过程。

三是晒青加发酵的方法,如普洱茶等。新生产出来品质一般,个别的新茶甚至难于入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普洱茶通常称之的“陈化过程”,其茶叶品质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加工方法后续的演变是数年或数十年之后逐渐膏化过程,茶汤红润通透,入口滑感极强,有入口即化的感觉。

除了以上三种工艺,白茶的制作则相对简单,仅有萎凋、干燥两步骤,在此我们暂不参与讨论。

也许有人会问,这三种工艺思路哪一种更好呢?

笔者认为,由于三种工艺思路侧重点不同,其产品最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同,不能简单地将三种工艺思路相比较,去探讨谁优谁劣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普洱茶的制作现场,尤其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要领,你会发现,普洱茶是一个看似简单,又是“易学难精”的茶品,其技术含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社会上经常存在这样一个误解,认为绿茶的制作工艺远比普洱茶的要“精”。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种工艺,会有一个发现,如果说绿茶体现的更多是“制作技巧”的话,普洱茶则是在“技巧”之外,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自然界特定微生物菌群的利用上。

这是因为普洱茶采用的是固态发酵技术,虽然这种技术较为原始,但是,对自然界中微生物菌群的利用,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

说的更明确一点,普洱茶的制作从一开始就走出一条特殊的工艺路线,这套工艺路线有自已完整的工艺体系,整个的工艺程序都是围绕最原始的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的。与其它茶类不同,它是通过发酵手段将云南大叶种茶叶与云南特有的微生物菌种“多次融合”而产生的特殊茶类。它更偏重持续发酵后的“演化结果”。

“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它始终遵循的工艺主题,也是普洱茶工艺的核心价值。

普洱茶膏工艺价值


普洱茶膏工艺价值!普洱茶膏作为一个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与茶精,茶珍一道,被市场认为是传统普洱茶的升级换代产品。普洱茶膏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几年来,市场上也涌现出了几个较为知名的品牌,推动了普洱茶膏这一品类的发展。

普洱茶膏这个名字很多人一定会感到陌生,但是其实在历史上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膏,叫金缕耐重儿,是建州(今天的闽浙交界的区域)所制,供奉给闽国的君主王继鹏。至此开始,普洱茶膏在历代都是作为皇家贵族以及青藏蒙古活佛等上层宗教人士专享的茶饮。

现在普洱茶膏,均为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同样的产品,却因为加工工艺不同,造成价值的差异。换言之,就如同样的苹果,但因果皮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锌元素,食品营养学就建议在洗净之后食用,削去果皮营养成分上便有了欠缺,而苹果罐头,苹果酱,经过高温加工后,营养成分就更是大打折扣。究其普洱茶膏加工工艺,主要有三种:

一为高温熬煮从而制作普洱茶膏的方式,类似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煎药的过程。通过高温将普洱茶的内含物质析出和分解,再通过蒸发水分的方式,制得普洱茶膏。这样制得的普洱茶膏,汤色浑浊,品起来有焦糊味,并不适口。

二为低温萃取从而制作普洱茶膏的方式,类似现代医药片剂的制作。低温萃取分离技术是由结合剪力与振动力效应之低温萃取技术、复合式微波萃取技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分离技术三项技术所整合而成。该技术温度接近0℃,使用特殊溶剂,以经济的方式进行萃取分离,被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美容化妆品等产业。但是使用该类技术制取的普洱茶膏,口感寡淡,香气淡漠,茶汤也较为浑浊,茶珍茶精等多使用此类技术。

三是以常温仿生浸提工艺而制成普洱茶膏,类似鲜榨果汁。大家都知道,茶叶采摘后,自然杀青,经过一系列制茶工序之后,发酵和陈化都不进行过度的人工干预,就是为了保持普洱茶继续陈化的活力。常温环境下,通过软硬度适中的洁净山泉水,通过浸泡与收集提取,不会对普洱茶中的有益物质和香源物质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了普洱茶膏制成以后,有益物质能继续陈化,成为见证岁月,品位时间的好茶。通过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制成的普洱茶膏,汤色清亮澄净,无明显杂质,口感清冽甘纯,犹似老茶,爽滑醇厚,让人爱不释手,是真正好的普洱茶膏。

工艺决定价值,套用一句广告语:好的普洱茶膏,会说话。希望消费者在购买普洱茶膏的时候,多尝尝,多比较,才能挑选品质优良的好产品。

普洱茶膏的三大价值


普洱茶膏的三大价值!一般茶叶只是粗加工、浅加工产品,经过蒸、炒、晒、烘、揉、压等几个简单工序即可制成。冲泡既费时又麻烦,养生功效也很一般。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精选优质普洱茶原料制成。100公斤普洱茶仅能提炼出5公斤茶膏,名副其实是精华的浓缩。其人体可摄入的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倍到70倍。在品饮上方便时尚,并且汤色通透、醇正浓厚、香气馥郁、回味无穷。

(一)养生价值

养生价值非常好理解,由于茶被列为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而在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文化体系中,无一不将茶作为重要的修身养性的事物。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而成就"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可达明心见性。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一言囊括了养生思想之精华。这其中,茶本身所含的有益物质对人体的滋养是茶道养生的基本条件,所以茶膏在有益物质含量上的保存量,是评估茶膏是否具有养生价值的重要标准。从不同工艺茶膏的内含物上不难看出,由于高温破坏的作用,养生价值最为缺乏的是利用高温制作的茶膏。

(二)身份价值

身份价值的体现,在于使用人群的界定,体现的主要是茶膏的历史意义在现代人群身上的一种映射。土法熬制工艺流传于民间,尽管在古代也极其珍贵,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消费的,但相比于宋代茶膏和清代茶膏,其获取和制作又相对容易,所以身份价值最低。宋代工艺成长在一个追求技术极致的时代环境,本身所使用的人群也是社会阶层中的高端人群,有着极高的身份价值,但是由于其工艺按照今天的理解有制假嫌疑,所以反而受到业内人士的不齿,另外一个造成宋代茶膏身份不高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宋代茶膏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不像清代茶膏除了对皇室有重要影响以外,更是影响到当时一些重要的国家,所以宋代茶膏的身份价值也逊于清代茶膏。而清代茶膏最为成功的两个层面,就是上面提到的,其一是属于清代皇室的御用品,民间绝无流通;二是作为清代国礼,多次赠送与国外来访使节,影响巨大。

(三)品饮价值

品饮价值最为重要,毕竟茶膏主要是用于品饮,附加的价值再多、再高,如果在感官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也无法被品饮者所喜爱,其它价值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茶的深度加工制品,普洱茶膏是茶叶有益成分的高度浓缩,所以在感官上必须接近甚至超越普洱茶,才能为人们所认同。我们曾经说过:土法熬制无香无味,不可久放;宋代工艺异香有味,还有制假嫌疑;唯有清代宫廷工艺真正实现了茶膏有香有味,适合长期保持。这样看来,最贴近甚至超越普洱茶本源的茶膏就是清代皇家普洱茶膏。

大益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大益茶人的根本使命是为天下爱茶之人提供适合各自需要的普洱茶。大益茶品源自自然环境下生产的茶叶,经过先进的加工工艺,再经受时间的千锤百炼,越陈越香。因此,经过梳理、研讨后,将产地价值O(Origin)、工艺价值T(Technology)、年份价值A(Age)作为大益茶的三大核心价值,构成了大益核心价值体系。

原料上: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独特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大叶种茶成为普回茶原料最为主要的品种特性。与中小叶种相比,大叶种茶在叶片结构与内质上存在非常大有优势。

产地上:云南主要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PH值在5.0-6.2之间,属于弱酸性。极适合茶树的生长。土层深厚对茶树生长有利,一般要求超过80cm。大益勐海古生茶园落在火山带上,土壤土质源自火山土,造就原料品质优良的土壤保证。

气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温度在15-30度,云南大部分地区全年的气温均在此范围之内,富含有机物。

水分:茶树最适宜的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茶树要求土壤相对持水量在60%-90%之间,以70%一80%为宜。空气湿度以80%-90%为宜。

云南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50mm左右,茶树种植的主要区域存在于海拔800-1800米之间,年降水量在1300一1800毫米,普遍为高山雾多,雨水充足。造就原料品质肥嫩叶壮,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品质清新爽口。

光照:云南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清新,大气层密度小,阳光透过率高,经年太阳高角度大,日照射数长。同时,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雾日多,造就普洱茶原料滋味醛厚,鲜爽性好,内含成分丰富。

普洱茶的四大标准


究竟怎样分辨普洱茶才好呢?要知道好的普洱茶是有四大标准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这普洱茶的四大标准。

一、健康安全

茶首先必须是健康安全的。任何茶本来都是健康的,但种茶的和做茶的不一定健康,有的地方有的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毁林种茶,不规范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茶叶的含铅量、农药残留量大大增加,严重危害饮茶人的健康。所以好茶的第一个标准,茶树必须是在原生态环境下种出来的,最起码也要是无公害的茶园种出来的。

二、适合自己的身体

茶叶含有咖啡因和茶碱,对肠胃、神经有一定的刺激性,比如新的古树生普,抽烟或容易上火的人喝了舒服。也有人喝了胃难受或睡不着。那就要转喝普洱熟茶或陈放了几年的生普。总之喝茶一定要适合自己的身体,喝了要觉得舒服,起码喝了不会不舒服。

三、适合自已的口感

无论什么茶种,买茶一定要买自已喝得懂的茶。在没真正弄懂要买的茶之前,就买自己觉得好喝的茶。市场上有些炒得很贵的茶未必是自己喜欢喝的,尤其是普洱茶。“越陈越香”只能是每款茶跟自己比较,普洱茶的好坏关系到叶种、产地、气候、土壤、水质、栽培方式、生态环境、采摘时间、嫩度、做工水平、仓储环境等因素。年份只是成为好普洱茶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条件。好的普洱茶当年就好喝,而且越放越好,不好的普洱茶放十年还是苦涩的。

四、适合自已的消费水平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那些天价茶大多是品饮以外的价值,有机会偶尔一尝就行了。平常喝茶,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根据每个人的爱好选择一些自己能轻松消费的茶品,这就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茶。

普洱茶的价值


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宝物,她处处表现出美雅的内涵。她生长在名山大川,青山绿水之间,给人以清雅、翠绿、生机盎然的外观,表现出自然之美。她的鲜叶经过人们加工后,形成千姿百态的外形,馥郁芬芳、滋人肺腑的香气,经过冲泡,形成明亮清澈的汤色,或绿、或红、或金黄、或琥珀,她的滋味又是那么鲜爽、醇和、回甘,充分表现出工艺之美。

品茶的优雅环境和冲泡技艺,也给人增添了生活乐趣,享受到艺术之美。品茶、饮茶是陶冶情操、平和心态的过程,将人引进一个平和淡雅的世界,理智地认识世界和自我,培养人们的善心、爱心、诚心和真心。这就是茶文化美雅的价值所在。

因此,茶是雅的化身,茶叶总是与一些高雅文化结缘。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琴棋书画、陶艺插花等等都与茶不离不舍,并成为这些文化的歌颂对象,被社会各界人士所钟爱。特别是普洱茶,因可以长期储存和越陈越香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存放的年份越久,品质越好。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特征,经营普洱茶风险较小,而且卖不出去的茶叶隔年还可以增值,商家都愿意经营,这不仅可以降低普洱茶的经营成本,而且可以带动普洱茶收藏,促进普洱茶消费。

普洱茶的收藏价值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肯定的,因而不管是“存钱不如存普洱”,还是“买股不如买普洱”的说法都是能被大家所接受的。

什么是普洱茶的三大价值?


利用微生物渥堆发酵而得的普洱熟茶,因其汤色红亮诱人、口感醇和柔顺、喝后不影响睡眠、解腻降脂等优势占据着普洱茶的半壁江山。好的普洱茶,更是健康价值、送礼价值、收藏价值兼备,具有修身养性意义的健康茶品。

健康价值

“喝茶健康,健康喝茶,喝健康茶”,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喝茶常识。这其中的喝茶健康,就是指茶的健康价值。

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上班族来说,由于工作或环境因素影响,肠胃功能降低,胃寒、胃痛常有发生,再加上应酬饮酒,更加重了肠胃的负担与伤害。而现代研究证实,在适宜的浓度下,粘稠、甘滑、醇厚的茶汤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

普洱熟茶在制作和存储过程中,自身的很多物质进行了本质性的分解和重组,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体寒、敏感体质的群体提供了一类可以饮用的健康饮品,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体质、各个地域的人们在各个季节适量饮用。且普洱熟茶茶性温和,对人体有一定的提神作用却不会导致过于兴奋而扰乱规律作息。

同时,普洱熟茶在发酵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少新的营养物质,表现出了新的保健作用:降血脂、降血压、抗动脉硬化、养胃护胃,预防糖尿病、化解胆固醇、抑制脂肪肝等病症,常被人们称作“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窈窕茶”。

并且由云南农业大学邵宛芳教授发起,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昆明医科大学组成研究团队,历经数年,围绕普洱茶独特保健功效及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进行动物实验。

出版的《普洱茶保健功效》一书中,以实验结果证实:

1.普洱茶有降血脂、减肥,防止动脉硬化、保护血管作用

2.普洱熟茶能预防脂肪肝

3.普洱茶有降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作用

4.普洱茶有抗氧化衰老、防辐射作用

5.普洱茶有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疲劳能力作用

这样具备科学实验依据的结论,有力证明了普洱茶的养生保健功效。普洱熟茶虽不是药物,却可以通过日常品饮带给人们养生的好处。在中国人日益注重健康,以食养调理身体逐渐盛行的当今,普洱熟茶不失为一种好的品饮选择。

送礼价值

在现代生活高压、人类亚健康状况日益明显的当代,茶饮作为风靡全球的时尚养生品,“喝茶健康”、“送茶送健康”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茶礼有文化、有品味、能常饮,以茶待客、以茶相赠是对客人的重视与尊重,佳节送礼,茶礼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普洱茶作为茶礼,更有文化。它独特的陈香和风味以及“越陈越香”的特点,更是送领导送长辈的绝佳选择。普洱熟茶温和、醇润,深沉而睿智,是难得的不受品饮人群品饮时间限制的健康佳饮。送礼不仅不会出错,而且更显体面而有品味。对于有些常年烟不离手的长辈而言,送普洱熟茶更是投其所好,因为这不仅是送一份心意,更是一份健康。

生意场上,一份茶礼大方得体不失礼数,迅速拉近彼此距离,更容易与客户达成长期而稳定的合作。无论天南地北,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都是相通的,普洱熟茶滋味口感适众性强,无论是之前是否喝茶的客户,都不会对它排斥。且普洱熟茶香气多变,枣香、糯香、药香、陈香明显,能为收到礼物的人带来别样的品饮体验,更能传达送礼人的一份细腻、贴心。

普洱茶有着历经岁月磨炼而愈久弥香的风韵,寓意着一种愈久弥坚的情谊,具备一份优秀礼品几乎所有的特质,为人接受,为人喜爱,能有效起到增进彼此感情的作用。

收藏价值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赋予人们品饮享受的当下,更在于时间赋予它特有的“越陈越香”的收藏价值。喝普洱茶的人,家里多多少少都会存一些普洱熟茶,因为普洱茶从一出生,在具有品饮价值的同时就兼具投资价值。正是它这种天然的活性以及其带来的品质的不断提升,让它呈现不断提升的市场价值。

普洱熟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茶性变得更加温和,口感更加温顺,陈化时间大大缩短,只要3到5年即可得到具有高品质陈化的茶品,因此,它更容易被迅速品饮及消耗掉,由此加速了市场的流通性,不断增加熟茶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普洱熟茶的追逐又上一台阶,普通的普洱熟茶已经不能让茶友们满足了,用顶级优质的山头纯料、古树原料、有机原料发酵制作的普洱熟茶,正在成为普洱茶收藏届的新宠。

当然,这种茶也不是如此轻易得到的,一般因为山头纯料稀少,整合难度大,发酵难度巨大,市面上正规品牌出品的山头古树纯料熟茶往往“一片难求”,更显得珍稀珍贵,市场空间亦更为巨大。

好的普洱茶,不仅能带给人身心的愉悦,更具有良好的社交、收藏等附加价值;好的普洱熟茶,不仅能带来品饮的享受,更具有健康、送礼和收藏三大价值。

在健康茶生活的意识越来越为普罗大众所推崇,在茶叶市场不断走向专业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更全面地了解茶的价值,普洱茶的价值,普洱熟茶的价值,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往往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普洱茶独特的工艺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近几年,对普洱茶及普洱茶特殊工艺的关注,已经成为茶叶科技的“热点”。特别是生物工程领域众多科研人员及科研单位的介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炉”,极大地推动这一“热情”。很多科研单位已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借鉴到其它的发酵食品工艺改良上,并在品质的提高上有极大的收获。

有的生物学家以普洱茶为“载体”,在寻找和分离新的微生物菌种。因为他们相信,普洱茶在自然接种和发酵过程中,一定有我们未知的诸多微生物菌群的参与。有些菌种或许就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菌种”,也许它会成为生物医药新的“药源”,成为人类抵御病毒的“新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现代生物制药关注的一个“焦点”。

有的生物工程专家,力图通过普洱茶独有的发酵工艺,在比照现有的“发酵模型”基础上,创建一种新的“发酵模型”。因为他们知道,很多物体的发酵除了我们熟知的微生物菌群发生作用外,还有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菌群,它们可能因为数量极小,但“能量”却极大,是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因子”。它们或拮抗、或转化、或共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发酵模型”。一旦这种新的“发酵模型”产生与确立,对现代生物工程的技术进步有重大意义。

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当市场只剩下利益导向时,普洱茶成为炒家手上的股票期货,亦或成为虚幻、表演的佛道仪式,全然失去其品饮价值。没有品饮价值的普洱茶,茶文化只是空谈。而在众多茶类中,普洱茶有何截然不同的核心价值?

我开始接触、研究普洱茶至今,已历二十八个年头。一路走来有幸看到普洱茶许多种面相——从早期接触百年沧桑的香港仓储号字、印级茶,以至早期国营厂七子饼,到2001年个人推动干仓、古树茶收藏与赏析,并进而从这许多面相之中体会到普洱茶之美。从新茶的鲜爽甘冽,到老茶的温润平和,其风格虽迥然不同,但都是带给品饮者口感、体感、气感上平衡而曼妙的感受。优质普洱茶,理应是新茶好喝,陈化为老茶后品质更佳,也就是普洱茶所谓“越陈越醇厚”之概念。

“越陈越醇厚”通行至今,许多不喝普洱茶的民众也曾有所耳闻。普洱茶可陈化显然已成为其核心辨识度之一。曾有不少茶友问我,是何种原因,使得普洱茶可以在经过多年陈放之后整体口感、品质上升,而不是如绿茶之类逐渐劣变?我的答案一向只有“低温制程”。

所谓“低温制程”,就是在普洱茶制茶工艺制程中两个重要环节——杀青和干燥,采用相对较低的温度。此处的“低温”,是相较于绿茶等高温制程茶品的杀青和干燥温度而言。比如普洱茶杀青时,茶菁温度为60—80℃(以60—70℃为佳)。而多数现代绿茶、青茶类杀青温度为80℃甚至90℃以上。普洱茶的毛茶传统上采用日晒干燥,我个人在制茶时更趋向于选择低温干燥(低于50℃),而某些其它茶类干燥温度可高达120℃以上。

现代绿茶与青茶类高温杀青,会破坏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中断茶叶内含物质发生酶促氧化的可能。对于这样的茶品,品饮方面多以鲜饮为尚,此类茶品的仓储多需隔绝空气,降低温湿度,其目的是尽量延缓茶品品质下降的速度。对于普洱茶而言,因杀青温度较低,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只是被抑制、钝化而非灭活,这导致了普洱茶的内质可以在后续的转化中发生包含酶促氧化在内的多种化学反应,生成许多新茶不具备的转化产物。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对于普洱茶的仓储转化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普洱茶的转化必须有空气中的氧气参与,而不同的温湿度,会导致茶品转化的不同速度与风格。

普洱茶低温制程的形成,可以说完全是历史的巧合。茶叶的高温制程,会提升茶品的香气(火工香)表现,是茶品加工工艺发展的产物。相对闭塞的云南茶区,缺少与华东茶区、华南茶区等传统产区的技术交流。旧时廉价的普洱茶,也不宜使用成本较高的高温工艺制程。云南旱季的天气状况,使得茶叶可以通过日晒的方式进行干燥。普洱茶低温制程,是在云南茶区的天候条件,以及粗放工艺状况下形成“偶然”的“必然”结果。在普洱茶的香港历史开启之前,普洱茶的品饮同样是以新鲜为诉求,所以当普洱茶的陈化价值被发现并广泛接受后,我们才发现了普洱茶低温制程的可贵之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晒青”是旧时云南普洱茶生产中采用的粗放式的干燥方式。过去普洱茶一直都不曾是高档茶品,它的每个工艺制程环节也就不可能都以品质为第一诉求。晒青,使得普洱茶的干燥制程简单化,同时降低了成本。但据现代科学研究,茶叶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其内含活性物质会有相当程度的损失,同时会产生名为“波伏来”的酮类异化物,这是造成茶品“日光臭”的不当物质。

与许多茶友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普洱茶工艺制程中,和高温烘干互为反义的并非是日晒干燥,而应为低温干燥,低温干燥同时包括了日晒干燥和低温烘干。相较于日晒干燥的缺点,低温烘干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但避免了紫外线对茶品内质的损害,同时还使得普洱茶茶品干燥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相信随着普洱茶制程精致化的发展,包含低温烘干在内的低温制程会成为未来普洱茶制作的主流方式。目前云南茶区大量出现“阳光房”,有效隔绝直接日晒、减少突来雨淋风险,采用遮光、半密闭式干燥,事实上已经实现“低温干燥”。

采用云南大叶茶类原料制作的普洱茶,本已具备其它茶类所没有的高浸出物,然而其之所以具备“越陈越醇厚”的核心辨识度,同时具有农副产品、饮料、商品,甚至是古董收藏品、股票期货等多重面相,就是因为其加工过程中低温制程所使然。而关于普洱茶的种种,都应在前述这些要件的基础上一一展开。

《普洱茶的四大价值——特殊工艺的价值》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四大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