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色泽介绍有哪些主要是分别是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叶有哪些 影响茶叶的因素有哪些 黑茶品质

茶叶有哪些。

色泽

色泽审评包括干看茶叶外表、湿评荼汤汤色和叶底色泽。辨别茶叶色泽,可以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制工是否精良。

(1)干茶色泽;干茶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两方面看。色洋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以及光线在茶叶表面的反射光程度。色度即指茶叶的颜色及色的深浅程度。光泽度指茶叶接受外来光线后部分光线被吸收,一部分光线被反射出来,形成茶叶色面的亮暗程度。

(2)干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光泽均匀、明亮发光的,说明鲜叶细嫩,制工好:光泽不匀,明亮无光,说明鲜叶老嫩不匀,或者也可能是制作时“杀青”不匀所致:而无光泽又暗枯的,则说明鲜叶粗老,或者是制工不好所至。

(3)干茶色泽的要求;各类茶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以乌黑油润为好,黑褐、红褐次之,棕红更次;绿茶以翠绿、深绿光润为好,绿中带黄者次:青茶则以青褐光润的好,黄绿、枯暗者次:黑毛茶以油黑色为好,黄绿色或铁板色都差。

(4)干茶色泽的评定;干茶的色度比颜色的深浅,光泽度可从润枯、鲜暗、匀杂等方面评比深浅:首先看色泽是否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正常的干茶,原料细嫩的高级茶,颜色深,随着级别下降颜色渐浅润枯:“润”表示茶叶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般可反映鲜叶嫩而新鲜,加工及时合理,是品质好的标志。“枯”是有色而无光泽或光泽差,表示鲜叶老或制工不当,茶叶品质差,劣变茶或陈茶的色泽枯且暗。

鲜暗:“鲜”为色泽鲜艳、鲜活,给人以新鲜感,表示成品新鲜度。初制及时合理,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暗”表现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贮运不当,初制不当或茶叶陈化等所致,过度深绿的鲜叶制成的红茶,色泽常呈现青暗或乌暗。匀杂:“匀”表示色调、鲜叶标准一致。色不一致,茶中多黄片、青条、筋梗、焦片末等谓之杂。鲜叶老嫩不一致,将导致干茶色泽不匀齐一致,谓之杂。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香气介绍有哪些分别是条件


(1)香气的定义;香气是茶叶开汤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不同的茶应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或果香、高山茶的嫩香、普洱茶的陈香等。

(2)茶叶香气评定;审评香气除了辨别香型之外,还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香气的纯异是指所闻到的香气与该品种茶叶应具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了其他异味:香气的高低可用浓鲜、消、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即香气的持久性。好茶应香气纯正持久;有烟、焦、酸、馊、霉、异等气味的是劣变茶。

纯异:纯,指某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它气味。香气纯正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某茶类应有的香气,如绿茶要清香,小种红茶要松烟香,青茶要带花香或果香,普洱茶陈香、红茶要有甜香等。在茶类香中又要注意区别产地香和季节香。

产地香即高山、低山之区别,一般高山茶高于低山茶:季节香即不同季节香气之区云别,我国红绿茶一般是春茶香高于夏秋茶,秋茶香气又比夏茶好,大叶种红茶香气则是夏秋茶茶物比春茶好。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同是炒青绿茶的嫩香、兰花香、熟板栗香等。同是红典茶有蜜香、橘糖香、果香和玫瑰花香等地域性香气,附加香是指外源添加的香气,如以茶用香云南茶叶品质花茉莉花、珠兰花、白兰花、桂花等窨制的花茶,不仪具有茶叶香,而且还引入花香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轻的尚能嗅到茶香,重的则以异气为主。否气不纯叶如烟焦、酸馊、陈霉、日晒、水闷、青草气等,还有鱼腥气、木气(、油气、药气等。但传统黑质茶及烟小种茶均要求具有松烟香气。

高低: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入鼻充沛有活力,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正常,无粗杂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气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腥气。

长短:香气长短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香气以高而长、鲜爽馥郁的好,高而短次之,低而粗为差。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滋味介绍有哪些因素分别是


(1)滋味的定义;滋味是评茶人对茶汤的口感反应。

(2)滋味的评定;审评滋味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纯正的滋味又可细分浓淡、强弱、鲜爽、醇和等。不纯正的滋味又可细分为苦涩、粗青、异味等。好茶的滋味应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富有收敛性。

纯正:指品质正常的茶应有的滋味。浓淡:浓指浸出物的内含物卡言,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强,指茶汤吮入口中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叶出茶汤长时间内味感强:弱则相反,入口1刺激性弱,此出茶汤口屮味感平淡。鲜爽:鲜似吃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11。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味平淡正常。

不纯正:指滋味不正或变质有异味。其中苦味是茶汤滋味的特点,对苦味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如茶汤入口先微苦后回甘,这是好茶;先微苦后不苫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也苦又次之:先苦后更苦者最差。后两种味觉反映属苫味,涩:似食生柿,有麻嘴、厚唇、紧舌之感。涩味轻重可从刺激的部位来区别,涩味轻的在舌面两侧有感觉,重一点的整个舌面有麻木感。一般茶汤的涩味,最重的也只在口腔和舌面有反映,先有涩感后不涩的属厂茶汤滋味的特点,不属于涩味,吐出茶汤仍有涩味才属涩味。涩味一方面表小原料粗老,另一方面是季节茶的标志。粗:粗老茶汤滋味在舌面感觉粗糙。异:属不正常滋味,如酸、馊、焦味等。

茶汤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凡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烟焦味等,往往在评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滋味也好。香气和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互相辅证。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汤色介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


(1)汤色的定义;汤色是指茶叶中的各种可溶性色素溶解于沸水后而反映出茶汤的色泽。

(2)汤色的评定;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过程中要先看汤色或闻香与观色结合进行。审评汤色主要应看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色度: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度有关外,主要是制法不同,使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评比时,主要从正常色、劣变色和陈变色三方面去看。

正常色:即一个地区的鲜叶在正常采制条件下制成的茶,冲泡后所呈现的汤色。如绿茶绿中呈黄:红茶红艳明亮:青茶橙黄明亮:白茶浅黄明亮;黄茶黄汤:黑茶橙黄浅明等。在正常的汤色中由于加工精细程度不同,虽属正常色,尚有优次之分,故正常汤色应进一步区别其浓淡和深浅,通常色深而亮,表明茶汤浓且物质丰富,浅而明则茶汤淡且物质不丰富。至于汤色的深浅,只能是同类同地区的作比较。

劣变色:由于鲜叶采运、摊放或初制不当等造成变质,汤色不正。如鲜叶处理不当,制成绿茶轻则变黄,重则变红:绿茶干燥炒焦,茶汤黄浊;红茶发酵过度,茶汤深暗等。

陈变色:陈化是茶叶特性之一,在通常条件下贮存,随时间延长,陈化程度加深。如果初制时各工序不能持续,杀青后不及时揉捻,揉捻后不及时干燥,会使新茶制成陈茶色。绿茶的新茶汤色绿而鲜明,陈茶则灰黄或枯暗。

亮度:指亮暗程度。亮表明射入汤层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茶汤能一眼见底的为明亮,如绿茶看碗底反光强就明亮,红茶还可看汤面沿碗边的金黄色的圈(称金圈)的颜色和厚度,光圈的颜色正常,鲜明而厚的亮度好;光圈颜色不正且暗而窄的,亮度差,品质亦差。

清浊度:指茶汤清澈或混浊程度。清指汤色纯净透明,无混尔,清澈见底。浊与混或浑含义相同,指茶汤不清,视线不易透过汤层,茶汤中有沉淀物或细小悬浮物。劣变或陈变产生的酸、馊、霉、陈的茶汤,混浊不清,杀青炒焦的叶片,干燥烘或炒焦的碎片,冲泡后进入茶汤中产生沉淀,都能使茶汤混而不清。但在浑汤中有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其一足红茶茶汤的“冷后浑”或称“乳凝现象”,这是咖啡碱与多酚类物质氧化的产物形成的络合物,它溶于热水,而不溶于冷水,茶汤冷却后即可析出而产生“冷后浑”,这是红茶品质好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是鲜叶细嫩多毫,如高级碧螺春,都匀毛尖等,茶汤中茸毛多,悬浮于汤中,这也是品质好的表现。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叶底介绍有哪些条件因素


(1)叶底的定义;叶底即冲泡后充分舒展开的茶渣。

(2)叶底的评定;般来说,好的茶叶叶底应嫩芽比例大,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叶形较均匀,叶片肥厚。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日,将杯中冲泡出的茶汤倒人审评碗,茶汤处理好后,先看碗中汤色(绿茶汤色易变,宜先看汤色后哏香气),再嗅杯中香气,后尝滋味,最后察看叶底。评定叶底主要是看叶底老嫩、色泽、匀齐度、柔软性等。

嫩度:以芽及嫩叶含量比例和叶质老嫩来衡量。一般芽以含量多、粗面长的好,短的差。但应视品种和茶类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高级碧螺春细嫩多芽,其芽细而短。病芽和驻芽都不好。叶质老嫩一方面可从舒展开的叶底直接看出,另一方面也可从软硬度和有无弹性来区别:手指撒压叶底后不松起的嫩度好:质硬有弹性,放手后松起表示粗老。叶脉隆起触手的老,不隆起不触手的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老,反之为嫩。叶肉厚软的为嫩,软薄者为差。叶的大小与老嫩无关,因为大的叶片嫩度好也是常见的。

色泽:主要看色度和亮度,其含义与干茶色泽相同。审评时掌本茶类应有的色泽和当年新茶的正常色泽。如绿茶叶底以嫩绿、黄绿、柴绿明亮者为优:深绿较差;带青张或红梗红叶者次:青蓝叶底为紫色芽叶制成,在绿茶中认为品质差。红茶叶底艳、红亮为优;红暗、乌暗、花杂者差。

匀度:主要从老嫩、大小、厚薄、色泽和整碎度去看。上述因子都较接近且一致的为匀度好,反之则差。匀度还与采制技术有关。匀度是评定叶底品质的辅助因子,但匀度好不等于嫩度好,不匀也不等于鲜叶老。粗老鲜叶加工得好,也能使叶底匀称一致,匀度主要看芽叶组成和鲜叶加工是否合理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茶叶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泡不开不散条的为差,叶底完全摊开也不好,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次的为暗、老、薄、等几或全部因子,有焦片、焦叶的更次,霉叶、烂叶为劣变茶。绿茶若有红变叶的则品质差。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的方法主要有这些有哪些主要是分别是


紊叶品质鉴评的方法是以感言评为主,理化分析为辅。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宫(规觉、嗅觉、味觉、触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评价茶叶的外形、内质并对其客观存在的品质做出综全泮定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建,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评茶人员要求,必须具各丰富的茶叶玛沧知识及扎实的评荼茶技能,应用中具有定的局限性。

理化分析逋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方法,深浏茶叶的物理件状、分析茶叶内含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以计量上的数据为平定茶叶优次提供依据的一种辅助方法或于段。该力法具有深入本质,强器茶叶内部成,反耳化特性与茶叶品的客观联,突感宫审评的局限性等特点,但由于分析操作繁项、耗时,成卡高,所茫仪器设备多,茶叶内含成分复杂,给理化检验带来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其次,通前系计内含成分的高低不是简单的与茶叶品质星线性关系,茶叶品质是内含成分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亿分析只能是在评判茶叶品质时提供辅助。

虽然茶叶品质鉴识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和不足,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以感官审评为主理化分析为销。今后,着检测仪器和检技术的发展,茶叶鉴评的方法将趋于两者的有机结合,即突破传统感宫官评号米的主巫误差又克服了埋化分析过程中的繁项、耗时、单,所以今后茶叶品质鉴评的方向将朝着两老优点,一些新的技术将应用到其中,使结果史科学、更淮确的。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种因素主要是分别是有哪些


条索

(1)条索的定义叶片卷转成条称为“条索”。各类茶应具有一定的外形规格,包括长条形、扁形、圆珠形等规格,这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

(2)长条形茶外形条索的评定长条形茶的条索要求紧直有锋苗,除烘青条索允许略带扁状外,都以松扁、曲碎的为差。长条形茶的条索主要评定条索的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松紧:条细空隙度小,体积小,条紧为好。条粗空隙度大,体积粗大,条松为差壮瘦:芽叶肥壮、叶肉厚的鲜叶有效成分含量多,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壮实、身骨重品质好,反之瘦薄为次圆扁:指长度比宽度大若干倍的条形其横切面近圆形的称为“圆”,如炒青绿茶的条素要圆深,圆而带扁的为次轻重:指身骨轻重:嫩度好的茶,叶肉肥厚条紧结而重实;嫩度差,叶张薄,条粗松而轻飘。

(3)扁形茶外形条索的评定扁形茶的条形主要是评定规格和糙滑,例如:龙井茶条形扁平,平整挺直,尖削似碗钉形。大方茶条形扁直,稍厚,较宽长且有较多棱角。表面平整光滑,茶在盘中筛转流利而不钩结的称光滑,反之则糙。

(4)圆珠形茶外形条索的评定圆珠形茶外形条索的评定主要评颗粒的松紧、匀整、轻重、重实松紧:芽卷结成颗粒,粒小紧实面而完整的称“圆紧”,反之颗粒粗大谓之“松”匀整:匀齐的各段茶的品质符合要求,拼配适当。轻重:颗粒紧实,叶质肥厚,身骨重的称为重实:叶质粗老,扁薄而轻飘的谓之轻飘。

整碎

(1)整碎的定义整碎就是指茶叶外形的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2)整碎的评定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茶的整碎主要评比各孔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要求筛档匀称不脱档,面张茶平伏,下盘茶含量不超标,上、中、下三段茶互相衔接。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汤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净度

(1)净度的定义净度就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不含夹杂物的净度好,反之则净度差。

(2)净度的评定;茶叶夹杂物有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之分。茶类夹杂物是指茶梗、茶籽、茶朴、茶末、毛衣等,非茶类夹杂物是指采、制、存、运中混入的杂物,如竹屑、杂草、泥砂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

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茶叶是供人们饮用的食品,要求符合卫生规定,对非茶类夹杂物或严重影响品质的杂质,必须拣剔干净,禁止混入茶中。对于茶梗、籽、朴等,应根据含量多少来评定品质优劣。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的程序步骤之内质审评(下篇)有哪些因素分别是


品滋味

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叶是一种风味饮料,不同茶类或同一茶类因产地不同都5.尝滋味各有独特的风味或味感特征,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不同味感是因茶叶的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造成的。味感有甜、酸、苦、辣、鲜、涩、咸、碱及金属味等。味觉感受器是满布舌面上的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立即将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波经过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经大脑综合分析后,于是有不同的味觉。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如舌尖最易为甜味所兴奋,舌的两侧前部最易感觉咸味,而两侧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味涩味最敏感,近舌根部位则易被苦味所兴奋。

审评滋味应在热闻后立即进行,茶汤温度要适宜,一般以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如茶汤太烫时评味,味觉受强烈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如茶汤温度低了,味觉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味觉遇温度较低的茶汤灵敏度差,二是茶汤中对滋味有关的物质溶解在热汤中多而协调,随着汤温下降,原溶解在热汤中的物质逐步被析出,汤味由协调变为不协调。尝滋味时用瓷质汤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内,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在舌面上循环滚动,才能正确地较全面地辨别滋味。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白开水汤中涮净,不致互相影响。审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弱、鲜滞及纯异等评定优次。不同茶类由于品质不一,不好统一评定。在国外认为在口里尝到的香味是茶叶香气最高的表现。为了准确评味,在审评前最好不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等,并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评叶底

茶叶经冲泡以后,留于杯底的茶渣称为叶底。评叶底主要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等方面来评定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评叶底是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放入审评盖的反面,也有放入白色搪瓷漂盘里,倒时要注意把细碎黏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用叶底盘或杯盖的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摊平、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如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摊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翻转看,或将叶底盘反扑倒在桌面上观察。用漂盘看则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分析。

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按叶底的软硬、厚薄等。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茶叶品质审评一般通过上述干看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项目的综合观察,才能确评定品质优次和等级价格的高低。实践证明,每一项目的审评不能单独反映出整个品质,茶叶各个品质项目又不是单独形成和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综合审评结果时,在审评项目之间,应作仔细的比较,然后再下结论。对于不相上下或有疑难的茶样,有时应冲泡双杯审评,取得正确评比结果。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之评茶室的要求有哪些主要有分为


评茶室的要求

为了保证审评结果的相对准确,除了对H评人员有一定要求外,尽量保证审评环境的相对一致也十分重要,所以,在进行茶叶鉴评时,要有“间适合的市评试验室和相关的市评设各,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1.面积、坐向要;求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审评试验室面积不得小于15平方米,坐向要求坐南朝北(从早到晚,光线较均匀,变化小)。

2.气味要求;空气要求新鲜,利于人的思维,避兔异味干扰:室内禁止吸烟,不宜与卫生间、化学实验室、厨房等有杂味、有异味的地方太近。

3.光线要求;光线要求均匀、充足、明快,阳光不能直射(产生光斑),窗户宽敞,不装有色玻璃。自然光充足,不足导致判断出现较大误差,如:亮→欠亮:明→暗,如不能满足,则可在室内安装日光灯,并联3~4盏,墙面粉白。距离审评室五米以内,不宜种植乔木型树种。

4.湿度要求;评茶室要求干燥,如有条件安装除湿机。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小于75%。

5.噪音要求;评茶室要求安静。审评茶叶是一种脑力劳动,依靠大脑思维,评定结果,环境切忌嘈杂、喧哗以免影响评定结果。

6.其他要求;评茶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通风透气,使其具有整洁、宽敞明亮的感觉。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的程序步骤之内质审评(上篇)有哪些分别是条件


内质审评有以下几点

开汤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内质审评的重要步骤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克投入审评杯内,杯盖应放人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入杯中,泡水量应齐杯口。从冲泡第一杯时即应计时,并从低级茶泡起,随泡随加杯盖,盖孔朝向杯柄,5分钟时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倒茶汤时,杯身应卧搁在碗口上,杯中残余茶汁应完全滤尽。且注意不要把茶渣倒入审评碗内。开汤后应先快看汤色,再嗅香气,再尝滋味,最后评叶底。

看汤色

茶叶开汤后,茶叶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汤色靠视觉审评。审评汤色要及时,因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应把评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在审评茶汤时,汤色随汤温下降逐渐变深;若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绿茶色变大于红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在审评时应引起足够注意。如果各碗茶汤水平不一,应加调整。如茶汤混入茶渣残叶,应以网丝匙捞出,用茶匙在碗里打一圆圈,使沉淀物旋集于碗中央,然后开始审评,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在评定汤色时往往以具有该类茶具有的汤色为主,绿茶以绿为主,红茶以红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色度和亮度为好。

嗅香气香气是依靠嗅觉而辨别。鉴评茶叶香气是通过泡茶使其内含芳香物质得到挥发,挥发性物质的气流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茶香。嗅觉感受器官是很敏感的,直接感受嗅觉的是嗅觉小胞中的嗅细胞。嗅细胞的表面为水样的分泌液所湿润,俗称鼻黏膜黏液,嗅细胞表面为负电性,当挥发性物质分子吸附到嗅细胞表面后就使表面的部分电荷发生改变而产生电流,使嗅神经的末梢接受刺激而兴奋,传递到大脑的嗅区而产生了香的噢感。

嗅香气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半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别香气的类型、高低和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因嗅觉易疲劳,嗅香过久,嗅觉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秒左右。另外,杯数较多时,呗香时间拖长,冷热程度不就难以评比,每次嗅评时都将杯内叶底抖动翻个身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得打开。凡一次审评若干杯茶叶香气时,为了区别各杯茶的香气,嗅评后分出香气的高低,把审评杯作前后移动,一般将香气好的往前推,次的往后摆,此项操作称为香气排队,审评香气不宜红、绿茶同时进行。

审评香气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擦香脂、香皂洗手等都会影响鉴别香气的准确性审评茶叶香气最适合的叶底温度是55℃左右。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茶随热气而挥发。通常,噢香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热嗅重点是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但因茶汤刚倒出来,杯中蒸汽分子运动很强烈,嗅觉神经受到烫的刺激,敏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辨别香气的优次,还是以温嗅为宜,准确性较大,冷噢主要是了解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或者在评比当中有两种茶的香气在温噢时不相上下,可根据冷嗅的余香程度来加以区别。通常香气以纯正、浓郁持久的为好。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的程序步骤之外形审评有哪些要求因素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根据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底等项目,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一般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根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而且同类茶的外形内质不平衡不一致是常有的现象,如有的内质好、外形不好,或者外形好,色香味未必全好,所以,就感官审评而言,评茶程序主要分为干看和湿看。即按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顺序进行,现将一般评茶操作程序分述如下:

外形审评

1.把盘;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审评外形般是将适量茶叶(毛茶250~500克,精茶200~250克)放入样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茶盘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有次序地分布,并通过“筛”与“收”的动作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次。

(1)毛茶外形审评般来说,毛茶比较粗长轻飘的茶叶浮在表面,叫面张茶,或称上段茶;细紧重实的集。

中于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身茶,或称下段茶。审评外形时,先看面张,后看中段,再看下身。看完面装茶后,拨开面装茶抓起放在样匾边沿,看中段茶,看后又用手拨在一边,再看下身茶。看三段茶时,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子,对样茶评比分析确定等级时,要注意各段茶的比重来分析三层茶的品质情况。如面张茶过多表示粗老茶叶多,身骨差,一般以中段茶多为好,如果下身茶过多,要注意是否属于本茶本末,条形茶或圆炒青如下段茶断碎片末含量多,表明做工、品质有问题。

(2)精制茶审评平审评精茶要看对样评比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看红碎茶虽不能严格分出上中下三段茶,但样茶盘筛转后要对样评比粗细度、匀齐度和净度,同时抓一撮茶在盘中散开,使颗粒型碎茶的重实度和匀净度更容易区别。审评精茶外形时,各盘样茶容量应大体一致,使于评比。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分别是有哪些


环境因素民族文化的环境是民族茶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是在文化发生发展的早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越大云南的民族茶文化,不像内地茶文化那样,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发展顺序,而是五彩缤纷,各有特点。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新石器时代的云南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缘故,形成了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区和滇南山间盆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前者的特征是房屋遗址、瓮棺葬、穿孔石刀等,后者的特征是洞穴遗址(中晚期为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夹沙拍印绳纹粗陶(晚期有几何印纹软陶)、种植水稻、“千栏”式房屋建筑等。同样,也正是因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产生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

族源因素

由于与云南的自然地理相关联,云南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一定的活动范围格局并分属为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百越族系、属孟高棉语族的濮族系、属苗瑶语族的苗瑶族系(此族系进入云南时间较晚,基本是明、清时期从湖南、贵州和两广迁来的)。在横断山脉区及往南的滇南帚形山系及河谷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是甘青高原和东南亚地区民族往来的通道,而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南盘江、元江流域,又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同云南各族来往的通道。

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因素

约在春秋至西汉,古氐羌系的一些民族先民,不断沿甘青高原南下,进入云南横断山脉区、滇东高原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继续沿着横断山脉的几条大江南下,不断同当地土士著居民相融合并经过分化形成新的族群,逐渐成为云南今天藏缅语族葬语支、景颇语支和缅语支的各少数民族的先民。同是在这一地区,最早北上的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族群与土著居民濮人融合而成今天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及布朗族的先民。傣、壮两族的先民则是原来分布于今广西、云南南部和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在横断山脉区和云南高原区卡要受西北内陆文化的影响,而在滇南山间盆地区,则主要受东南沿海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民族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老居民濮人,把他们的茶文化传播至其他族群,形成了在云南各民族中对普洱茶的认同。

居住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分化,并以各门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调,形成了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有规律分布,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交错杂居,却又和谐共处的格局。如藏细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横断山脉区和云南高原区,壮何语族壮傣语支各族多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坝子,孟高椭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山区(半山区),苗瑶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滇中、滇东的高海拔和滇南的低海拔山区。根据云南的立体地形,各民族又可分为居住坝子和河谷地区、居住半山区、居住高山区三种文化类型。

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因而发展了自己与环境相适应的饮食和茶文化,如北部高海拔山区的民族如纳西族、彝族的土罐烤茶、油茶,藏族的酥油茶具有良好的驱寒增加热量效果,而南部低海拔和河谷坝区的民族,如布朗、德昂、基诺族则发明了酸茶、凉拌茶和竹筒茶,具有很好的解暑、提神、开胃效果。五、发展的差异性因素云南民族不仅有起源上的差异,也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条件的差异,因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说,居住在坝子及云南内地的民族,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外来人口流动的频繁,因而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对异文化的吸取也比较多,文化的发展也比较快。故而在茶文化方面,吸收内地茶文化较多,如白族三道茶,已从茶俗上升包含茶礼、茶德、茶艺、茶道的综合文化层面,在器、型、艺、境等方面已远较边远民族地区的质朴古老的茶文化更为丰富。

由于历史上云南社会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区的关系因时变化,与不同的文化都产生过碰撞,易形成不同的文化变迁,如白族、纳西族、回族等,茶文化的变迁程度较高。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民族,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社会变迁程度低,文化的形成更易受传统和自然地理的影响,茶文化更具有原发性特色和地域性特色。另外,对于一些文化较为丰富,自成系统的民族,如傣族,抗拒变迁的能力更强一些。而一些文化形态发育尚不够充分的民族,抗拒变迁的能力就相对弱一些。总之,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大多数历史时期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少数时期与周边东南亚关系密切,向印度洋开放,中原王朝对云南的政策时有变化),多种族群的迁徙、交汇、碰撞,这些都是众多的云南民族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叶品质鉴评的程序及步骤茶叶审评有哪些步骤?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根据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看和湿看,即干评和湿评。一般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根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而且同类茶的外形内质不平衡不一致是常有的现象,如有的内质好、外形不好,或者外形好,色香味未必全好,所以,就感官审评而言,评茶程序主要分为干看和湿看。即按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顺序进行,现将一般评茶操作程序分述如下:

(一)外形审评

1、把盘

把盘,是审评干茶外形的首要操作步骤。审评外形一般是将适量茶叶(毛茶250—500g)精茶200—250g)放入样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茶盘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有次序地分布,并通过“筛”与“收”的动作,使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次。

(1)毛茶外形审评

一般来说,毛茶比较粗长轻飘的茶叶浮在表面,叫面张茶,或称上段茶;细紧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俗称腰档或肚货;体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身茶,或称下段茶。审评外形时,先看面张,后看中段,再看下身。看完面装茶后,拨开面装茶抓起放在样匾边沿,看中段茶,看后又用手拨在一边,再看下身茶。看三段茶时,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子,对样茶评比分析确定等级时,要注意各段茶的比重来分析三层茶的品质情况。如面张茶过多,表示粗老茶叶多,身骨差,一般以中段茶多为好,如果下身茶过多,要注意是否属于本茶本末,条形茶或圆炒青如下段茶断碎片末含量多,表明做工、品质有问题。

(2)精制茶审评

审评精茶要看对样评比上中下三档茶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和相符,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看红碎茶虽不能严格分出上中下三段茶,但样茶盘筛转后要对样评比粗细度、匀齐度和净度。同时抓一撮茶在盘中散开,使颗粒型碎茶的重实度和匀净度更容易区别。审评精茶外形时,各盘样茶容量应大体一致,便于评比。

(二)内质审评

2、开汤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内质审评的重要步骤。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应放人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入杯中,泡水量应齐杯口。从冲泡第一杯时即应记时,并从低级茶泡起,随泡随加杯盖,盖孔朝向杯柄,5min时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倒茶汤时,杯身应卧搁在碗口上,杯中残余茶汁应完全滤尽。且注意不要把茶渣到入审评碗内。开汤后应先快看汤色,再嗅香气,再尝滋味,最后评叶底。

3、看汤色

茶叶开汤后,茶叶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

汤色靠视觉审评。审评汤色要及时,因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应把评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在审评茶汤时,汤色随汤温下降逐渐变深;若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绿茶色变大于红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在审评时应引起足够注意。如果各碗茶汤水平不一,应加调整。如茶汤混入茶渣残叶,应以网丝匙捞出,用茶匙在碗里打一圆圈,使沉淀物旋集于碗中央,然后开始审评,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在评定汤色时往往以具有该类茶具有的汤色为主,绿茶以绿为主,红茶以红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色度和亮度为好。

4、嗅香气

香气是依靠嗅觉而辨别。鉴评茶叶香气是通过泡茶使其内含芳香物质得到挥发,挥发性物质的气流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茶香。嗅觉感受器官是很敏感的,直接感受嗅觉的是嗅觉小胞中的嗅细胞。嗅细胞的表面为水样的分泌液所湿润,俗称鼻黏膜粘液,嗅细胞表面为负电性,当挥发性物质分子吸附到嗅细胞表面后就使表面的部分电荷发生改变而产生电流,使嗅神经的末梢接受刺激而兴奋,传递到大脑的嗅区而产生了香的嗅感。

嗅香气应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审评杯,另一手半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别香气的类型、高低和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因嗅觉易疲劳,嗅香过久,嗅觉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s左右。另外,杯数较多时,嗅香时间拖长,冷热程度不一,就难以评比。每次嗅评时都将杯内叶底抖动翻个身,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得打开。凡一次审评若干杯茶叶香气时,为了区别各杯茶的香气,嗅评后分出香气的高低,把审评杯作前后移动,一般将香气好的往前推,次的往后摆,此项操作称为香气排队,审评香气不宜红、绿茶同时进行。审评香气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擦香脂、香皂洗手等都会影响鉴别香气的准确性。

审评茶叶香气最适合的叶底温度是55℃左右。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茶随热气而挥发。通常,嗅香气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热嗅重点是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但因茶汤刚倒出来,杯中蒸汽分子运动很强烈,嗅觉神经受到烫的刺激,敏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辨别香气的优次,还是以温嗅为宜,准确性较大。冷嗅主要是了解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或者在评比当中有两种茶的香气在温嗅时不相上下,可根据冷嗅的余香程度来加以区别。通常香气以纯正、浓郁持久的为好。

5、尝滋味

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叶是一种风味饮料,不同茶类或同一茶类因产地不同都各有独特的风味或味感特征,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不同味感是因茶叶的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造成的。味感有甜、酸、苦、辣、鲜、涩、咸、碱及金属味等。味觉感受器是满布舌面上的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立即将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波经过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经大脑综合分析后,于是有不同的味觉。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如舌尖最易为甜味所兴奋,舌的两侧前部最易感觉咸味,而两侧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味涩味最敏感,近舌根部位则易被苦味所兴奋。

审评滋味应在热闻后立即进行,茶汤温度要适宜,一般以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如茶汤太烫时评味,味觉受强烈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如茶汤温度低了,味觉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味觉遇温度较低的茶汤灵敏度差,二是茶汤中对滋味有关的物质溶解在热汤中多而协调,随着汤温下降,原溶解在热汤中的物质逐步被析出,汤味由协调变为不协调。尝滋味时用瓷质汤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内,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在舌面上循环滚动,才能正确地较全面地辨别滋味。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白开水汤中涮净,不致互相影响。审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弱、鲜滞及纯异等评定优次。不同茶类由于品质不一,不好统一评定。在国外认为在口里尝到的香味是茶叶香气最高的表现。为了准确评味,在审评前最好不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等,并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6、评叶底

茶叶经冲泡以后,留于杯底的茶渣称为叶底。评叶底主要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等方面来评定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

评叶底是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放入审评盖的反面,也有放人白色搪瓷漂盘里,倒时要注意把细碎黏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用叶底盘或杯盖的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摊平、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如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摊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翻转看,或将叶底盘反扑倒在桌面上观察。用漂盘看则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分析。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等。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

茶叶品质审评一般通过上述干看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项目的综合观察,才能确评定品质优次和等级价格的高低。实践证明,每一项目的审评不能单独反映出整个品质,茶叶各个品质项目又不是单独形成和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综合审评结果时,在审评项目之间,应作仔细的比较,然后再下结论。对于不相上下或有疑难的茶样,有时应冲泡双杯审评,取得正确评比结果。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茶叶品质鉴评之品质因素色泽介绍有哪些主要是分别是》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