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古茶第一村落水洞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落水洞普洱茶 普洱茶落水洞 古洞黑茶

落水洞普洱茶。

落水洞山头茶

在去麻黑村的途中须经过落水洞村村口,到村口的石碑旁稍将车的方向盘往右一打,便可进入落水洞村。村子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洼里,古茶园就在村子四周的山坡上。易武著名的茶王树就生长在落水洞的茶园中,树龄约800年。2010年开始,我每年都来参拜这株茶王树。时至今日,发现茶王树与多年前的境况已大不相同,叶冠开始凋零,树身下部有一个大洞,蜜蜂飞进飞出,看样子树的时日不长了,令人心痛惋惜。相同情况在云南茶山屡见不鲜:南糯山茶王树死亡,巴达山树龄1700多年的茶王树死亡,落水洞茶王树衰败,老班章茶王树现在的生长情况大不如前。这些情形是否应引起我们的警醒?过多的人为干扰和过度的采摘是这些茶树衰败和死亡的诱因,是时候大力提倡保护古茶树和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了。

落水洞村的古茶树与其他树木混生,生态环境良好,落水洞被誉为“生态古茶第一村”。茶园平均海拔1463米,大部分茶树都被矮化改造过。茶的芽叶十色泽绿,茸毛多,叶缘微波偏平,叶质软,叶背茸毛较多,叶基成楔形。茶的香气高扬,兰香中带花果香和蜜香,汤水糯柔清雅,黏稠饱满,是易武茶中较为糯柔的品种,被不少茶客追捧。落水洞茶的口感和香气可视为易武茶的代表了,柔顺而不失阳刚,绵滑而不失力度。坚持认真做茶是落水洞人对待山头茶的态度,在2013年的易武第三届斗茶大会上,落水洞茶以其优越的品质夺得了比赛的冠军。

cy316.cOm扩展阅读

易武弯弓山头茶—古茶园茶树特点生长环境及历史介绍如何位置


弯弓山头茶

谈到弯弓茶,不得不提慢撒茶山,喜爱普洱茶的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古六大茶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前古六大茶山中有慢撒而无易武。从詹英佩写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中记载的资料可知,清咸丰帝以前,慢撒茶山最大的寨子是弯弓大寨,有400多户人家,分为汉族寨、回族寨两个寨子。现汉族寨还存留关帝庙的遗址,而回族寨盖有清真寺。当年的关帝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木质结构,是当时古六大茶山中最精美的建筑。而今我们来到此地,见到的只是建庙时留下的地基及断壁残垣,遗址上有一块功德碑可见,上有建庙时各村寨及个人的捐银数目。慢撒老街与弯弓大寨相隔2500米,在弯弓大寨的西面,属于慢撒茶山的中心地,这里生长的古茶王树是弯弓山头茶中最大的茶树。将慢撒茶归为弯弓山头茶,是因为近年来普洱茶爱好者进入易武,往往重视弯弓茶多于慢撒茶。

弯弓山头茶故事

弯弓古荼园是易武茶区中较优秀的山头茶茶园之一,弯弓大寨在清咸丰帝以前也是慢撒茶山的中心,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三次大火灾,令热闹喧嚣多年的慢撒茶山从此一蹶不振,到1895年,原人口过万的慢撒茶山只剩下50多户人家。可以说慢撒茶山的衰败成就了易武茶山的崛起。由1于以上原因,弯弓大寨的茶树被丢荒,现今只剩30多株古茶树,其中树龄800~1000年的有19株。此外,黄竹蓬和一扇磨有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片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弯弓口感特点及生长环境

一扇磨位于普桑河上游,此地长有几十亩树龄令8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些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茶树形态已显古拙,茶树老化严重。弯弓茶条索长而黑、芽头银毫显现,茶汤汤色透亮,除了具有易武茶的蜜香口感外,更突出香气馥郁、汤感滑而醇厚、涩味较落水洞茶重、口舌生津、喉韵悠长、山野气韵足之特点。近年来,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以执着的精神在弯弓茶区不断探索寻找,发现了一些深藏在原始深山密林中的被遗弃的古茶园及茶树。如薄荷塘发现的古茶树,树龄老,植株大,而且参差不齐,大部分树高5~8米,最大的一株高约11米。这些茶树鲜叶采摘异常困难,整个茶园算下来,毛茶也就200多公斤。薄荷塘茶是易武茶中的顶尖代表之一,口感清新细腻,香甜润滑,几乎没有苦涩感,山野韵极强。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可复制性以及茶叶具备的优良品质,这种茶被普洱茶玩家热捧,由于数量极少,度被炒出天价,甚至超过冰岛茶的价格,不愧为茶中逸品。坊间有人将薄荷塘的古树茶形容成“天上有地下无”,还望文生义,说“仿佛喉间有淡淡薄荷凉”,足见其神奇的魅力,其吸引力已快超越曼松贡茶。

易武刮风寨山头茶村寨、文化、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刮风寨山头茶

刮风寨位于易武镇东北部,隶属麻黑村村委会,分为一队、二队两个小组,距离易武镇32千米,属偏僻山村,东与老挝国相邻。村子平均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100毫米,有农户170多户,是易武镇瑶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前往刮风寨,开车须小小心翼翼,车子过麻黑村后便开始在土路上颠簸,这段土路约有20千米,常有塌方、水毁路段,并且路窄谷深坡陡。最陡的一段坡长约1500米,坡度约30度,坡的尽头是一段长下坡路,下到坡底右转过龙家坡桥便进入刮风寨村。村民房屋沿龙家坡河两侧建在山谷中,周围看不到茶树,刮风寨的古茶树都生长在原始森林的国有林中,其中名气较大的茶树位于茶王树、冷水河等茶园里。这些茶园远离村庄,从村子徒步攀登3~5个小时方可到达,而且山路崎岖狭窄,长满野草,采到每一叶好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山中的山蚂蟥特别多,一不小心就跳到脚上、手上甚至脖子上,让人惊愕不已。由于山高路险,除非有当地的瑶族居民做向导,否则一般人很难进入。原始森林树木品种繁多,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作用下,由紫色岩、砂岩母岩等风化发育而成,土壤基本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加上腐殖质厚,土壤有机物含量高、养分充足。此地森林覆盖率高、伴生林木物种繁多山中终年云雾缭绕,因此刮风寨的茶叶有一种原始的山野韵味,茶品超乎想象,茶气内敛而强劲,喉韵悠长而绵延,实为易武茶中极品,品质不亚于“老班章”。

刮风寨文化

由于交通不便,村民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村中境况略显贫寒,房屋低矮老旧。即使近年刮风寨茶叶受到茶人的热烈追捧、村民收入逐年增长,也未能改变这里瑶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他们至今还是自已纺纱织布,从山里的植物中提取染料染布,剪裁后手工缝制自己的民族服装。刮风寨的瑶族属于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这一支系在瑶族中占的比例很小。从村民李永生口中得知,他们的祖先最初来自广西梧州,还有来自广东和老挝国的。蓝靛瑶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使用汉字。他们有自己的族谱和本歌”,“本歌”在他们族中世代相传,作为后生学习和生活的教科书。族谱和“本歌”都是用毛笔手抄汉字而成,封面均以牛皮或其他兽皮制作。我在李永生家见到的两本手抄本就是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并流传下来的,由于年代久远,书中的纸已发黄,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瑶族的男孩在6~15岁时,家长要将孩子交给村中德高望重的几位长辈进行“度诫”,“度诫”的长辈被称为“师傅”“戒师”“道师”等,而长辈则依据“本歌”的内容向这些男孩传授生活与劳动技能,以及民族节日与操办红白喜事的仪式。

刮风寨山头茶特点

目前刮风寨的茶树以茶王树茶园的树龄最大,品质最优,所产的茶这几年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但是产量不高。据茶农估算,春茶产量不超过300公斤,以致价格居高不下,一茶难求。从村里到“茶王树”茶园,全为土路,汽车不能前行,只能乘坐摩托车。沿着上山的羊肠小道行驶3千米到达森林深处,再下车徒步进入原始森林,山路曲折险峻,沿途长满各种珍稀植物,其中有与恐龙同年代、高10多米的巨大的桫椤树。步行约2小时,翻越两座山岭,才可到达茶王树茶园。看到大茶树以后,就会觉得一切的艰险辛劳都是值得的。但见坡地上,茶树与其他林木伴半生,阳光照射充足却不被曝晒,这是茶树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因而这里所产的茶叶山野气更强,茶汤更黏稠浓厚、香柔甜滑、汤水细腻、苦感较低、回甘强劲而绵长。进入冷水河荼园的路况比去茶王树茶园的更差。由于生态环境相似,两园茶性较为接近,只是冷水河茶园的茶产量更少。但并不是通往每一个茶园的路途都十分艰险,白沙河、茶坪、龙家坡和家边茶园就是比较容易前往的。家边茶与龙家坡茶口感上略相似,香气不错,苦感稍弱,与茶王树茶园的相比,茶气较为不足,主要原因是树龄较小。茶坪的茶性较茶王树、冷水河的逊色,但又好于白沙河等其他茶园的茶。

永胜山头茶、困鹿山头茶村寨知识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永胜山头茶

永胜村隶属于梅子乡,梅子乡位于宁洱北部、无量山东支脉东坡东隔把边江(川河流入普洱后叫把边江)与墨江的景星乡相望,南接德安乡,西邻景谷,北靠镇沅,全乡总面积309.6平方千米。从摆尾箐向西翻过干坝子大山就是景谷正兴镇的黄草坝茶园水胜村的古茶园主要在摆尾箐小组,从梅子乡到摆尾箐小组约20千米,山高坡陡道弯,一半是硬化路面,半是泥泞山道。摆尾箐小组的茶园是宁洱新发现的茶区,茶树生长在房前屋后及小组对面纸厂坡的原始森林里,较大的植株生长在坎边,由于当地的茶未出名,村民甚少采摘,对茶树疏于管理,任其自由散漫地生长,而且砍伐严重。近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村民才开始对茶树进行保护管理。全组只有农户5户,全为彝族。

困鹿山山头茶

困鹿山茶园位于宁洱境内的困鹿山小组,属无量山东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与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山中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是宁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困鹿为傣语,“困”为凹地鹿”为雀、鸟,“困鹿山”意为雀鸟多的山凹。困鹿山小组属宁洱镇宽宏村村委会管辖,从宁洱县城向北沿J85县道行驶约21千米,右转进入通村十公路,再驱车约12千米即可到达茶园。

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树,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是目前为止宁洱发现的最大的茶林群落。困鹿山历史上为皇家专用贡茶园,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鲜为人知。听老辈人说,清朝年间,在每年的大茶林(即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春茶采摘时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宽宏村监制茶叶生产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七子茶饼、沱茶运往北京,进贡至皇宫中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开发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终使深山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经专家考证,该地域内散落着千年以!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占茶树,树龄久远,可谓“茶叶白然博物馆”。时鹿山皇家古茶园是该县发现的最大的古茶园到达宽宏村后,村支书李明付先生带领我进入困鹿山小组。过去这里是皇家贡茶园,茶树非常茂密,但由于早年砍树种粮,现存古茶树较少,约410株,大部分在村子南面的玻地上,其余分布于村中的房前屋后。树龄多在400年左右,树于粗壮,树高4~8米,大、中、小叶种混生,茶园海拔1900米左右。有农户21户,彝汉杂居。该地的茶香气较特殊,入甜,回甘快,生津好、苦涩味非常轻。

凤山乡、南板山头茶、文折山头茶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凤山无量山东支脉山头茶

凤山乡地处景谷北部,西邻景谷乡,东接镇沅的田坝乡,北靠镇沅按板镇,南连威远镇。全乡土地面积520.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96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j量1530毫米。威远江将风山山头茶的古茶园分为两个体系:一为柏林山头茶,位于无量山西攴脉东坡、威远江西岸,属于老乌山茶系,由于与景谷乡苦竹山同在一个山系上,且距离相当近,因此茶气、茶韵与苦竹山头茶较为相似;另一个是文折村和南板村的山头茶,位于无量山东支脉西坡、威远江东岸,文折村山头茶与镇沅田坝乡的老海塘茶同属无量山东支脉西坡茶,且距离非常近,故两地茶气、茶韵略似风山山头茶主要分布于柏林、南板、文折等村。

南板山头茶

出凤山乡东行,过陆家山桥后沿文折河边的XJ36乡道行车46千米到达南板村。南板村下辖团山、郭家、箐中、曼鼋、岔河、石家、上陆、大山8个小组,有居民182户724人,以彝族为主。8个小组均有古茶园,其中以团山小组古茶园面积最大,约20亩,最大的一株茶王树位于该小组北坡,树围190厘米,一次最多可采鲜叶约60公斤;其次是郭家小组茶园,面积约180亩。另外,大山小组为风山乡最边缘的村庄,茶园海拔是全县最高的,有2300多米,茶性较烈。南板村全村古茶园面积约880亩,年产古树干毛茶约10吨。南板河是小黑江的源头,从北向南贯穿全村,最后从正兴汇入小、黑江,河东为曼鼋、箐中、大山,河西为郭家、岔河、石家、上陆、团山。

大理州云龙县古茶树资源分布特点介绍那些地方位置


云龙县古茶树资源分布

云龙县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据《云龙县志》记载:“民国8年(1919年)县令段韬由顺宁(今凤庆)购运茶籽100斤,发交实业员长及三区实业员分别试验。县城(在今宝丰)试验场久未发芽,旧州、汤涧则己栽活二三百株,有发达之希望。”目前已发现几百棵古茶树,占地面积达200余亩,多为生长上百年历史的古茶树群落,古茶树胸径达20厘米的约有200株,最大的胸径达0.54米,树高5.06米,树幅直径5米。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横断山脉上功果桥镇的汤涧村、核桃坪村、金河村、汤邓村及旧州村等地,呈单株或群落状分布。云龙县的古茶树分布广泛,充分反映了云龙各民族栽培和利用茶叶的悠久历史。

核桃坪古茶树2号:位于云龙县功果镇核桃坪村委会,海拔2270米。经纬度99°12'59″~25°3846。栽培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树高5.06米,树幅5米×4.4米干径30厘米,基部干径54厘米,最低分枝高0.22米。嫩枝稀毛。芽叶绿色、多毛。大叶,叶长宽12.0厘米×4.4厘米,叶形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身内折,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脉9~11对,叶齿锐、中、浅。

叶背主脉中毛核桃坪古茶树5号:位于云龙县功果镇核桃坪村委会白石岭,海拔2244米。经纬度99°14'36″~25°°3856。栽培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树高7.2米,树幅4.7米×4.7米,干径21厘米,基部十干径45厘米,最低分枝高0.22米:嫩枝稀毛。芽叶绿色多毛。大叶,叶长宽11.9厘米×5.6厘米,叶形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身内折,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脉8~11对,叶齿锐、中、浅。叶背主脉中毛。

汤润村古茶树2号:位于云龙县功果镇汤润村委会月亮坪,海拔1794.3米。经纬度99°1252″~25°40°45”。栽培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树高7米,树幅3.2米×3.2米,干径33厘米,基部干径40厘米,最低分枝高0.25米。嫩枝稀毛。芽叶绿色、少毛。中叶,叶长宽10.4厘米×3.8厘米,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内折,叶面微隆起,叶尖渐尖,叶脉6~10对,叶齿形态锯齿形。叶背主脉少毛。金河村古茶树2号:位于云龙县功果镇金河村委会,海拔2226米。经纬度99°13'13~25°3815″,栽培型。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树高6.9米,树幅5.5米5.2米,干径30厘米,基部干径37厘米,最低分枝高0.68米。嫩枝稀毛。芽叶绿色、多毛。大叶,叶长宽12.9厘米×5.4厘米,叶形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身内折,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脉10~12对,叶齿锐、中、浅。叶背主脉中毛。

解读【象明山头茶、蛮砖山头茶】村寨及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象明山头茶

一进象明茶花香,四大茶山在彝乡;要看颜色嫩的好,要喝味道老的香。一曲象明茶歌道出茶山人对占树茶的认知。由于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中,有四座茶山在象明乡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这四座茶山相对易武茶山来说小得多,因此本书在描述倚邦、蛮砖、莽枝、革登四座茶山时,将其归纳为象明山头茶。象明乡位于勐腊县西北部山区,是西双版纳和勐腊县唯一的彝族乡,也是全县最大、最远的山区乡,距离县城160千米,全乡土地面积1066平方千米。地势东部高、南部低海拔565~1950米,年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年降雨量1500~1900毫米。“象明”为汉语地名,“象”是野象山,“明”是孔明山。此两山为境内有名的山峰,故名“象明”。象明乡下转的五个村分别为曼庄、倚邦、安乐、曼林、龙谷。古六大茶山中的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归安乐村村委会管辖。

蛮砖山头茶

蛮砖——是否因为诸葛亮当年在此理下铁砖而得名已无从考究我们只当它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蛮砖”是“曼庄”的古称,是泰语“大寨子中心之村”的意思。曼庄村的村支书丰林伟告诉我,这里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而曼庄村的确是当时最大的两个村子之一(另一个大村子是曼林寨)。蛮砖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中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北邻倚邦茶山,东接易武茶山,西与革登和莽枝茶山相邻。驱车从易武向西北行,经大丫口易武牌坊,沿218省道向江城方向行至象仑公路口左转,沿象仑公路过承天桥,先后经过曼迁、落水洞、么连、曼庄、瓦毫、新曼拱、八总寨、小曼帝才到达象明乡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全今保存较好的一座古茶山,有不少的古茶园。蛮砖茶山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亚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巾此可见,阮福认为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蛮砖山头茶的特点在于茶芽白而亮、叶片色泽较深,汤色橙黄,香气沉郁,入口可即化但略慢,醇厚香滑、苦涩味显,回H强、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蛮砖茶山包括曼庄、曼迁、八总寨、瓦毫、么连、曼林、小曼毫新曼拱、落水洞、丫口寨、大谷仓、高山、老孟寨、小曼乃、纳龙坝大歇场等地。曼松王子村今已划归曼庄村村委会管辖,曼松贡茶已落户蛮砖了。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至到蛮砖茶山买原料,易武七子饼中一半是蛮砖茶。足见蛮砖茶的产量之多,地位之盛蛮砖茶区几乎都是丰家、卫家、权家的后人,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与茶树割舍不掉的情感,他们一直守护着祖宗留下的这片古茶园,这些茶树也养育着他们。

云南古树茶保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介绍位置那些地方


保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

保山市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昌宁县、滕冲县、龙陵县镇安、保山瓦窑以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在保山隆阳的德昂日寨、大中寨、摆落塘、邦龙村、老营西河杉林果寨杨柳茶山、滕冲蒲川乡、龙陵镇安小田坝、施甸关摆马村等处生长,树龄在300~800年左右。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树的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2400米,以1640~2200米居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面积1.5万亩。保山已发现茶祖植物2个茶系,5个茶种。野生茶中以大理茶种C.t21iens1s和滇细茶种C.i112w2diesis为主,栽培茶中以普洱茶种C.2ss2米ic2和茶种C.sinensis分布较广泛,腊茶种在瓦渡乡有少量分布。

龙陵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

龙陵具古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18.2米,树幅5.8米,干径123厘米,树型乔木,姿直立,叶片长宽13.3米×6.6米,叶菊圆形,叶厚有光泽,叶色深绿。芽叶茸毛稀少花大,平均花径5.8厘米,花瓣11片,子房有毛,柱头5裂。

腾冲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

腾冲县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株树高7.7米,对幅2.5米,干径29.3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7.5厘米×6.6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平滑、叶质厚,叶色深绿。芽毛稀少,芽色微紫,平均花径4.8厘米。子房有毛,柱头5裂。

河南一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


一个有两千余人的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虽然茶碗粗糙、陈设简陋,但这些乡村茶馆却魅力无穷:早上四五点就有人去喝茶,连得了脑血栓、拄根青竹竿的老茶客,也要走四五里路来这里喝茶。

去年12月底的一天,飘落的雪花中氤氲着茶香,大河报记者闻香而至郏县冢头镇西寨村:蓝河水缓缓从记者脚下的红石条路旁流过,也就在百年前的这里,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万里茶道亦从这里经过,客商们在这里喝茶、吃饸饹面……

彼时的西寨:马蹄声声、商贾云集,被誉为中州“小上海”。西寨村为何有此魅力?那就跟着大河报记者去村里走一趟吧?!

普通村庄竟有20余个农家茶馆

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

五六个被炭火熏得漆黑的茶壶在炉火上烧着,一堆泡过的茶叶末儿倾倒在炉子旁的木炭旁,氤氲着茶香,十几个粗瓷茶碗放在案子上,这是茶馆专门烧水的地方,只能勉强站下俩人。

隔壁的茶馆内,十几名村民边打麻将边喝茶。

这是位于郏县冢头镇西寨村的一个茶馆,62岁的茶馆老板丁国欣开茶馆已有20年了。“租人家的房子,搬到这里有一两年了。”丁国欣说,“茶水便宜得很,一壶茶5毛钱,也有1元的,随便添热水,在这里喝一天都中。茶馆里有自动麻将桌,玩一场20元,茶水免费。”说是茶馆,其实是在院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虽然简陋,但用铁皮裹管连接火炉的土暖气很给力,里面暖意融融。

看到记者来访,有茶客端着茶杯围了上来,“我们这里水好啊,泡出的茶也好喝。”一名端着玻璃杯的村民杯中的茶汤绿莹莹的。“我这毛尖都是碎末子,最不好的那种,可用这里的水一泡依然泛绿。”

丁国欣说:“茶水是从附近1公里的一个深井内取的,这个井挨着蓝河,虽然没有以前的蓝河水好喝,但还是比自来水好喝得多。”

丁国欣说的蓝河,就是茶馆前,记者脚下这条绕村而过的河流,其源自禹州,后注入汝河。水中藻类颇多,还漂浮着不少塑料瓶之类的垃圾。“现在的蓝河太脏了,以前的蓝河水清得很!水哗啦啦往前流,水声很响,能听五六里远。水皮上都是鱼,乌鸦撵着鱼一叫,鱼群在水里乱窜。那时候,我们村的茶馆泡茶的水,都是用蓝河水,甘甜。”71岁的村民张仓说,“上世纪70年代蓝河水还能吃,后来就污染了。”

虽然西寨村只是一个人口2000多人的普通村庄,竟有20余处茶馆。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大都隐于农家小院内。若不是西寨村村支书周冠军引路,记者实在难以找到这些农家茶馆。

77岁的张恒武家的茶馆就开在自家院里,茶馆内黝黑发亮的小桌子旁坐满了打麻将的村民,有的用茶馆的茶壶喝,也有的用自己带的杯子。一名拿着塑料壶喝茶的村民说,逢年过节,还有来茶馆说书拉弦子的,很热闹。

拄着拐杖跑四五里地也来喝茶

茶馆成为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

喝茶已成了西寨乃至冢头镇周边农民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农民有喝早茶的习惯,喝早茶的大都是老人。“老头们瞌睡少,醒得早,起床出门头件事就是到茶馆喝茶。早上四点多就有人来喝茶了,边喝边聊,谁家老母猪生猪娃了,谁家媳妇不孝顺了,喷到七八点回家吃早饭。”张恒武说,“到了上午和下午,年轻人会多一些。”

记者采访时,74岁的茶客朱金明正在打麻将。“我是长桥镇东谷刘村的,离这里有四五里远,可我每天一大早准时来这里喝茶,喝了30多年茶了。”朱金明说,“每天为喝茶跑个几里地,一方面可以活动筋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这里的老伙计们聊聊天。”

张恒武说:“大家到这里喝的是茶,图的是热闹。谁家老头要是有病多日没出门,肯定会说我要喝茶去,老婆担心老头身体呀,就说我给你烧茶,可老头说,光喝茶没人,啥意思啊。”

在霍清廉、王静所著的《民间百工》中,对这里的茶馆这样描述:“来喝茶的老人,有二里外东西罗沟的……还有六七里外李程庄的。这些老人无论春夏秋冬,不能隔三天不来茶馆。有的赶完早上集(逢双日)就坐茶馆,太阳落山才离去,有的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来吃茶,中午就着馒头还吃,下午四五点而去。最典型的是王凤梧村的一位老茶客。他得了脑血栓,行动很不方便,拄一根和他一样高一样瘦的青竹竿,一步才挪四指,但他还是要走四五里来坐茶馆,迈步与点头之频繁,简直令人感动不已。”

说起当年喝茶之风兴盛,村民张仓记忆犹新,“我那时候可能也就七八岁吧,蓝河边的码头上,都是烟贩子,成群结队在码头上歇脚,茶馆都在码头附近,他们到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对于这些遍布村落庭院的农家茶馆,对冢头镇茶文化颇为熟稔的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萧根胜认为,农民们在这里唠唠嗑,你说说东家的芥菜丝为啥能做得那样好吃,他说说西家的儿子为啥能考上大学……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消除了怨戾。所以说西寨村的茶馆是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研究者张伟豪在《中州学刊》为此撰文认为,这里的农家茶馆是当地乡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是农村老年人的乐园,是交流信息的场地,是外地人融入镇子的中转站。

万里古茶道从这里经过数百年前,茶香伴着马蹄声

蓝河水畔,是一溜儿红石条铺就的小路。“这红石条铺的小路,就是当年的茶道,当时的茶商还有其他商人,沿着这条道路运送货物,到冢头镇西寨吃饭歇脚。”郏县文化局原局长刘继增说。

踩着这些宽约两米,大部分已深嵌入地面的红色条石,记者在飘落的雪花中缓步前行,寒风扑面的河边鲜有人至,难以想象,数百年前的此处,竟然是马蹄声声、茶香氤氲,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这里大口吃着香浓筋道的饸饹面,品着蓝河的茶水……

《万里茶路话常家》一书称:“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道传遍世界各地的。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并进入河南境内,沿途经过唐河、社旗、郏县等地,并过黄河北去。

万里茶道为何能途经西寨村?

刘继增说,西寨村是郏县冢头镇镇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是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兴盛时期商铺达到五百多家。加之水陆交通方便,一时商贾云集,有“日进斗金”之盛况,被人们誉为“小上海”。这里酒楼饭馆林立,当地特色饮食饸饹面、牛肉、烧鸡等颇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头而不知郏县。

经济的繁荣使得不少达官贵人和商贾在此建造商铺和宅院,使得西寨村的明清宅院、古商铺随处可见。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街道两侧大都是商住两用的古宅院,门面用来经商,后院住人。当记者走过这条街时,看到两边全是青砖黛瓦构建的商铺,恍若隔世,只是古宅内叫卖的现代商品,才把人的思绪拽回现实。

溯源:这里饮茶之风缘何盛行?

对此,《民间百工》中说,茶馆业与经济流通和道路交通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一般说来,交通便利、金融贸易发达的地方,茶馆业就兴旺。自古以来这里饮茶之风盛行。自明清始,特别是民国以来,茶馆林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许多城市,茶馆也并不多见,而这里的茶馆已经兴盛了上百年。这里的人们虽然祖祖辈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以忍受物质上的匮乏,却不可以一日无茶,饮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刘继增告诉记者,中国风俗学泰斗钟敬文曾指点他的几位学生,对冢头镇西寨村这块的茶文化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并在其《华夏风俗文化丛书》一书中,有专章讲述这里的茶文化,“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也专门拍摄过这里茶文化的电视专题片。”

鉴别古树茶、新茶的几个关键点知识


普洱茶有越成越香可以喝的古董,但春茶与古树茶一样备受关注。每年春茶上市季,爱茶之人都要赶早买早春茶,可不要忽略了一些常识哦!

在辨别古树茶方面,很多人都存在着误区,往往根据叶底的大小厚薄来判断,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其实,叶大叶厚跟古树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跟茶种有关。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茶适口为臻,臻者为尚品,古树茶被很多茶客追捧,也是有原因的,接下来看看古树茶与春茶的几个关键点知识,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古树春茶几个特点

1、生津的速度

生津是很容易的,很多原因可以令人生津。所以,过份注意生津的感觉反而会混淆。从茶汤入口到舌面散发感出现的时间,为生津的速度。同样品种者,速度越快,则越优。

回甘的彻底程度。真正优质的茶,从回甘一开始,苦涩就彻底结束,没有舌面附着感,整个口腔有种很甜润的感觉。

2、香气的融合度

闻起来和喝下去后的香气程度比例,优质新普洱的香气是喝下去后再从喉咙里面出来,持续很长时间,很清悠。不能喝完茶后有“不适”、“不悦”之感。

3、喉感的深度和持久度

喉感很深的茶,喝起来会有口腔感觉没有喉部感觉强烈的体验,且喉咙深处的触感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

4、喉韵清雅悠长

喉韵是指:在喉部的甘化开之后,形成的甘甜生津及香韵四溢的舒爽感受,也是品茗的一大关键。无底韵者则失于粗鄙。韵者,以舒爽高洁、持久稳定为上。喉韵愈是悠长,则茶性愈是稳定。茶性愈稳定者,其收藏价值亦愈高。

鉴别普洱春茶还有「三个」关键点!

由于春季温度、雨量都较适中,再加上茶树经过了一整个冬季的休养生息,春茶大多芽头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这些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而且香气也非常高扬,成为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的时间段。

说了那么多春茶的好,那该怎么鉴别春茶呢?这是一个细致的问题,茶树的头春,因生长周期长,所以养分物质多,从我们品茶的四点,可以进行对比。

1、干茶香:头春茶香气属于高扬明显,浓郁,很容易感受得到。

2、茶汤香:茶汤香气是最重要的一点,茶汤香气浓郁,如是每一泡都有明显的香气,茶叶选料必定是好的。

3、茶汤口感:头春茶,生长周期长,养分较多,茶汤入口,可以感知得到茶汤的浓稠度,在舌面上犹如包含着很多胶质物一般,而不是淡如水味。(当然这点,是很多茶品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头春茶汤,绝对是舌面的最好享受)

4、回甘时间:回甘在茶汤入口后,会于整个口腔,或是舌面产生甜韵,而甜韵保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是二春,或是尾春,可以感受,茶汤入口后甜韵是会产生,但是停留的时间很短。

总之,古树茶也好,春茶也罢,在鉴别方法上还是需要总结经验的,只有多看、多品、多学习,才能从中找到区别之处;古树茶与春茶虽好,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喝自己喜欢的茶就好

云南河底山头茶特点寨子基本情况介绍如何位置


河底村有农户337户,人口1207人。所在地大村有上、中、下3个组,还有三家村、向阳村、洼子村、窝落地、花椒村、新鱼塘、旧地基和绕马路小组,这些小组均有占茶树,共有古茶园1490亩,年产毛茶37.25吨。生长状态和品质较好的茶产于绕马路小组的芭蕉河。从绕马路小组沿东南方向,徒步穿过原始森林,再翻过一个垭口便可见山谷里的芭蕉河。

芭蕉河位于一个小盆地上,四周是无量山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就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茶树生长在这些森林中,由于伴生树木繁多,阳光被高大的树木阻隔,因此茶树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树径不算很大,最大的约成年男子大腿粗,但树龄很老,当地人也说不清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栽,茶树所处之地海拔1750~20000米。山谷里有两股溪流汇集,一条叫芭蕉河,一条叫竹筒水,从地口步行到芭蕉河需经过一座小石桥,过桥后即可见建于20世纪50年代原景东县办茶厂的遗址,现仅存一间破败的土坏房和一些残垣断壁。

当年选择如此偏僻之地建厂,想必是这里有两股水力可利用,推动木制的水力揉茶机,而且此处有成片的古茶园,可以“因茶建厂”。从这个“厂”的规模来看,现在应叫“茶叶「初制所”吧。我沿着芭蕉河行走,发现溪流两边的林子中长满茶树,茶树普遍有四五人高,伴生林木茂密青,品种繁多,溪流淙淙,山野气息扑面而来,是实实在在的天然氧吧。河底村三家村小组后面坡地田坎边的古茶树长得十分奇特,由于长年的风雨侵蚀、水士流失,古茶树根部已完全裸露,但茶树长势依然旺盛,成行排列,别有一番趣味。继续往山坡上走,可见数片未被矮化、树形苍老的古茶园。

云南三仓山头茶特点以及村寨情况介绍如何位置


到达安定乡的当晚,我住在老仓福德茶厂内,茶厂在河边温泉度假村的对岸。从安定乡沿机耕道向上走,可以到外仓、中仓和迤仓。由于古德、外仓、中仓、迤仓四个村同处老仓河北岸的营盘山山坡上,因此将这四村之茶归纳为三仓山头茶,四村内都有大小不、一的古茶树。中仓村的后山上有条土公路,公路边有不少连片的古茶园,但由于地表土层较薄,厚度不到1米,底部均为白粉石和青粉石,茶园中的茶树植株并不大,而且长得特别古拙;而生长在坡地田坎边的茶树植株普遍较大,茶园海拔高度1600-2100米中仓村下辖回民村、岩子脚、玉池、玉麦、苍蒲、面瓜、米富、热水、际牛、麻栗、龙树、丰收、洼孜、岩子、核桃、塘子、平掌沙脚18个小组,有农户534户,人1996人,全为彝族。茶园面积2400亩,年产毛茶约72吨,茶树较多的有回民村、岩子脚、玉池、苍蒲。而瓜的茶园多在迤仓地界内,茶树较多,植株较大。

迤仓付包括罗家村、李家村、扫把、白家、施家、兰家、燕山、河底8个小组,有农户278户,人口1133人。茶园面积2260亩,年产毛茶约56吨。在村委会对面的房子旁有一株树围约90厘米的独株古茶26树,树龄约200年。其余的茶树大多连片生在山坡上或成行成列地长在坡地田坎边。罗家、白家、施家、燕山四个小组的古茶树生长在森林之中,数量不少,而且植株较大,有些树围达1米以上。村后的营盘山上有“三仓”最大的连片的古茶园,大的树围通常有80厘米,分属于多个村民小、组,海拔约2300米。岩子脚小组分为上排组、中排组、下排组。上排组的后山坡核桃树平掌上,古茶树成片生长,较为集中。组中称得上.“茶王树”的植株在中仓村村委会东面回民村小组的坡地上。整个老仓福德产茶区中,“三仓”的古茶树最大、最多。外仓村只有火炭小组有古茶树,古德村古茶树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只有花椒小组和秀水小组有少量古树茶。

张家湾山头茶、高山山头茶口感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张家湾山头茶

张家湾古茶园属曼腊茶山,“曼腊”是傣语,“曼”意为村,“腊”意为茶。从易武古镇开车前往,行程约50千米,全寸农户79户,人口327人,包括丁家寨、高家冲、徐家梁子、张家湾四个寨。四个寨子的古茶园几乎连片生长,清朝时期有五六千亩之多,现存约一千亩,现在这里的茶山名字渐渐被人淡忘,人们已将其列入易武正山茶。其实这里的茶品还是比较有自己的特性的,茶味醇厚甘甜、相对易武茶略涩、回味悠长、汤水细腻。以丁家寨古茶树为例,有大叶种、小叶种和紫芽茶,属于品种较多的古茶园之一。民国初年的陈云号,当年在张家湾是最大的茶号,在易武老茶号中也是大名鼎鼎的。

高山山头茶

高山村离易武古镇约8千米,驾车从古镇向西北行驶,经大丫口向象明方向沿218省道北行,到高山村路口左拐,行驶约2千米弹石路即可到达。村子背靠大坟山,坐西向东,地形似一把圆椅,左右两边的山如椅子扶手,大坟山如椅子的靠背。有的古茶树就散落生长在村庄周边的山坡上,全村木约有400亩连片的古茶园,大部分为放养乔木型,基本上没有被矮化。芭蕉林、水薄荷塘两个古茶园在高山村的西南山头上,骑摩托车30分钟,再步行20分钟方可到达。懒队坊古茶园在村后大坟山脊背后的坡地上,可徒步前往。这三个古茶园的茶树都比较大生长于国有林的森林中,伴生林木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村民对茶树疏于管理,全为自然放养型,茶园海拔1150~1680米。喜爱易武茶的茶人对高山茶情有独钟,追求者日盛。因居高山之巅,故名高山寨,有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四季云雾缭绕,植被丰富茂盛,生态环境优良,茶树与伴生树木、鲜花、野草共生,树形一般较高大,要爬树攀枝方可采摘。高山山头茶茶叶品质好,颇受茶客追捧,因而茶价居高不下。现今高山村的村民,基本家家建新房、买汽车。高山村属于易武镇易武村村委会管辖,村民为彝族的分支—香堂人,其服饰有别于常见的彝族服饰,妇女服饰之色调以大红、深蓝与黑色搭配,款式较为简洁。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生态古茶第一村落水洞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落水洞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