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弯弓山头茶—古茶园茶树特点生长环境及历史介绍如何位置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易武麻黑茶。

弯弓山头茶

谈到弯弓茶,不得不提慢撒茶山,喜爱普洱茶的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古六大茶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前古六大茶山中有慢撒而无易武。从詹英佩写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中记载的资料可知,清咸丰帝以前,慢撒茶山最大的寨子是弯弓大寨,有400多户人家,分为汉族寨、回族寨两个寨子。现汉族寨还存留关帝庙的遗址,而回族寨盖有清真寺。当年的关帝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木质结构,是当时古六大茶山中最精美的建筑。而今我们来到此地,见到的只是建庙时留下的地基及断壁残垣,遗址上有一块功德碑可见,上有建庙时各村寨及个人的捐银数目。慢撒老街与弯弓大寨相隔2500米,在弯弓大寨的西面,属于慢撒茶山的中心地,这里生长的古茶王树是弯弓山头茶中最大的茶树。将慢撒茶归为弯弓山头茶,是因为近年来普洱茶爱好者进入易武,往往重视弯弓茶多于慢撒茶。www.cy316.COm

弯弓山头茶故事

弯弓古荼园是易武茶区中较优秀的山头茶茶园之一,弯弓大寨在清咸丰帝以前也是慢撒茶山的中心,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三次大火灾,令热闹喧嚣多年的慢撒茶山从此一蹶不振,到1895年,原人口过万的慢撒茶山只剩下50多户人家。可以说慢撒茶山的衰败成就了易武茶山的崛起。由1于以上原因,弯弓大寨的茶树被丢荒,现今只剩30多株古茶树,其中树龄800~1000年的有19株。此外,黄竹蓬和一扇磨有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片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弯弓口感特点及生长环境

一扇磨位于普桑河上游,此地长有几十亩树龄令8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些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茶树形态已显古拙,茶树老化严重。弯弓茶条索长而黑、芽头银毫显现,茶汤汤色透亮,除了具有易武茶的蜜香口感外,更突出香气馥郁、汤感滑而醇厚、涩味较落水洞茶重、口舌生津、喉韵悠长、山野气韵足之特点。近年来,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以执着的精神在弯弓茶区不断探索寻找,发现了一些深藏在原始深山密林中的被遗弃的古茶园及茶树。如薄荷塘发现的古茶树,树龄老,植株大,而且参差不齐,大部分树高5~8米,最大的一株高约11米。这些茶树鲜叶采摘异常困难,整个茶园算下来,毛茶也就200多公斤。薄荷塘茶是易武茶中的顶尖代表之一,口感清新细腻,香甜润滑,几乎没有苦涩感,山野韵极强。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可复制性以及茶叶具备的优良品质,这种茶被普洱茶玩家热捧,由于数量极少,度被炒出天价,甚至超过冰岛茶的价格,不愧为茶中逸品。坊间有人将薄荷塘的古树茶形容成“天上有地下无”,还望文生义,说“仿佛喉间有淡淡薄荷凉”,足见其神奇的魅力,其吸引力已快超越曼松贡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易武刮风寨山头茶村寨、文化、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刮风寨山头茶

刮风寨位于易武镇东北部,隶属麻黑村村委会,分为一队、二队两个小组,距离易武镇32千米,属偏僻山村,东与老挝国相邻。村子平均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100毫米,有农户170多户,是易武镇瑶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前往刮风寨,开车须小小心翼翼,车子过麻黑村后便开始在土路上颠簸,这段土路约有20千米,常有塌方、水毁路段,并且路窄谷深坡陡。最陡的一段坡长约1500米,坡度约30度,坡的尽头是一段长下坡路,下到坡底右转过龙家坡桥便进入刮风寨村。村民房屋沿龙家坡河两侧建在山谷中,周围看不到茶树,刮风寨的古茶树都生长在原始森林的国有林中,其中名气较大的茶树位于茶王树、冷水河等茶园里。这些茶园远离村庄,从村子徒步攀登3~5个小时方可到达,而且山路崎岖狭窄,长满野草,采到每一叶好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山中的山蚂蟥特别多,一不小心就跳到脚上、手上甚至脖子上,让人惊愕不已。由于山高路险,除非有当地的瑶族居民做向导,否则一般人很难进入。原始森林树木品种繁多,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作用下,由紫色岩、砂岩母岩等风化发育而成,土壤基本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加上腐殖质厚,土壤有机物含量高、养分充足。此地森林覆盖率高、伴生林木物种繁多山中终年云雾缭绕,因此刮风寨的茶叶有一种原始的山野韵味,茶品超乎想象,茶气内敛而强劲,喉韵悠长而绵延,实为易武茶中极品,品质不亚于“老班章”。

刮风寨文化

由于交通不便,村民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村中境况略显贫寒,房屋低矮老旧。即使近年刮风寨茶叶受到茶人的热烈追捧、村民收入逐年增长,也未能改变这里瑶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他们至今还是自已纺纱织布,从山里的植物中提取染料染布,剪裁后手工缝制自己的民族服装。刮风寨的瑶族属于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这一支系在瑶族中占的比例很小。从村民李永生口中得知,他们的祖先最初来自广西梧州,还有来自广东和老挝国的。蓝靛瑶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使用汉字。他们有自己的族谱和本歌”,“本歌”在他们族中世代相传,作为后生学习和生活的教科书。族谱和“本歌”都是用毛笔手抄汉字而成,封面均以牛皮或其他兽皮制作。我在李永生家见到的两本手抄本就是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并流传下来的,由于年代久远,书中的纸已发黄,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瑶族的男孩在6~15岁时,家长要将孩子交给村中德高望重的几位长辈进行“度诫”,“度诫”的长辈被称为“师傅”“戒师”“道师”等,而长辈则依据“本歌”的内容向这些男孩传授生活与劳动技能,以及民族节日与操办红白喜事的仪式。

刮风寨山头茶特点

目前刮风寨的茶树以茶王树茶园的树龄最大,品质最优,所产的茶这几年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但是产量不高。据茶农估算,春茶产量不超过300公斤,以致价格居高不下,一茶难求。从村里到“茶王树”茶园,全为土路,汽车不能前行,只能乘坐摩托车。沿着上山的羊肠小道行驶3千米到达森林深处,再下车徒步进入原始森林,山路曲折险峻,沿途长满各种珍稀植物,其中有与恐龙同年代、高10多米的巨大的桫椤树。步行约2小时,翻越两座山岭,才可到达茶王树茶园。看到大茶树以后,就会觉得一切的艰险辛劳都是值得的。但见坡地上,茶树与其他林木伴半生,阳光照射充足却不被曝晒,这是茶树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因而这里所产的茶叶山野气更强,茶汤更黏稠浓厚、香柔甜滑、汤水细腻、苦感较低、回甘强劲而绵长。进入冷水河荼园的路况比去茶王树茶园的更差。由于生态环境相似,两园茶性较为接近,只是冷水河茶园的茶产量更少。但并不是通往每一个茶园的路途都十分艰险,白沙河、茶坪、龙家坡和家边茶园就是比较容易前往的。家边茶与龙家坡茶口感上略相似,香气不错,苦感稍弱,与茶王树茶园的相比,茶气较为不足,主要原因是树龄较小。茶坪的茶性较茶王树、冷水河的逊色,但又好于白沙河等其他茶园的茶。

阿卡洛垛山头茶村寨茶园生长环境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阿卡洛垛山头茶

从江城县城向北沿214省道行驶1.2千米,再转入通村公路行驶约6千米即可到达阿卡洛垛村口。哈尼族人一般居住在高山1上,族中有个支系自称为“阿卡”,居住地附近有一泉眼,水流清澈,终年不干,就是遇到大旱之年仍然是流水淙淙。阿卡人在步行到这里的旧时候都会坐在泉边休憩,饮水解渴,后来由于人越来越多,便在泉眼边挖了口井,这口井便被当地人称为“阿卡洛垛”,“洛垛”是水井的意思。而后彝族人在此聚居建村,并以“阿卡洛垛”作为村名。

现在因村里通了自来水,这口井已不常被使用,村民便在井头建起纪念碑,刻上“幸福泉”三个字。由于田房寨、富贵村距这里很近,我便把这两村的古树茶也归入阿卡洛垛山头茶。阿卡洛垛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在村后右侧山坡上,茶园生态良好茶树基本没被矮化过,树龄约200年。田房寨的古茶树数量比较多,除了较为集中的古茶园,茶树还生长在村子周围的山坡林间。较为集中的古茶园在村子坡下的苦竹箐,这里空气比较湿润,周边森林茂密,土质为红棕壤,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白文学家的古茶树是村里最大的一株,茶树直径约20厘米,高8米左右,春茶可以采2.5公斤左石富贵村现存的古茶树并不多,村民说这里原先也是成片的古茶园,但后来开山造田种粮食,茶树几乎全被砍伐,现只残留零星的大茶树生长在道路边和房屋周围。

正兴山头茶、黄草坝山头茶、通达山头茶其生长环境与口感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正兴山头茶

正兴镇位于景谷最东边,东邻宁洱德安乡,南接宁洱,西连景谷的威远镇、益智乡,北靠风山乡,无量山东支脉贯穿全境。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千米,土地面积88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905米,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降雨量1251毫米。

黄草坝山头茶

从景谷县城向东沿323国道行驶40千米,在暖里河二道桥左转进入J85县道,行驶46千米后左转,向北沿黄草坝公路行驶40千米即达黄草坝村村委会,黄草坝公路全强为水泥路面。由于黄草坝的茶地名气已较大,价格也在不断紫升,原来从村子迁的农户已陆陆续续迁回村里,黄草坝较大的乔不型茶树都生长在村民房屋周围和坡地的田砍边上,这些树一般都未修剪过,比较高大粗壮,都是自然状态生长不,而生长在山坡上连片的老茶树干径略小,生长的不太高大,却是村里数量最多的古茶树类型,另外,有一片生长在干凅的水库堤围边上的古茶树,茶地名为“小沙滩”这里的茶树两三人高,千径约10厘米,生长茂盛。村里最大的古茶树在困中小组二台坡的茶地上,这片古茶园是黄草坝中生态最好,海拔最高的。

通达山头茶

进入通达村的道路全为水泥路,除了弯多,还算平坦。村委会位于海拔约1245米处。该村共有12个小组,民族有彝族和汉族,其中8个小组有古茶园,分别是回萨、新寨、团山、七丘田、田坝、毛家箐吕家寨、回板箐。从村委会到这些小组,道路泥泞崎岖,山高路容,行车必须十分小心。通达村茶园生态环境优良,茶树多为野放型,甚少人工管理。茶汤口感细腻平和,入口甜滑不苦略涩,山野韵较强,回甘绵长。回板箐小组的古茶树主要生长在村后名为“金铺厂”的山坡上、与杂木林伴生,生态环境较好;团山小组的茶树较大;新寨小组牛山箐的茶园生态环境最优。茶园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全年茶时产量约3吨。

解读【象明山头茶、蛮砖山头茶】村寨及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象明山头茶

一进象明茶花香,四大茶山在彝乡;要看颜色嫩的好,要喝味道老的香。一曲象明茶歌道出茶山人对占树茶的认知。由于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中,有四座茶山在象明乡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这四座茶山相对易武茶山来说小得多,因此本书在描述倚邦、蛮砖、莽枝、革登四座茶山时,将其归纳为象明山头茶。象明乡位于勐腊县西北部山区,是西双版纳和勐腊县唯一的彝族乡,也是全县最大、最远的山区乡,距离县城160千米,全乡土地面积1066平方千米。地势东部高、南部低海拔565~1950米,年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年降雨量1500~1900毫米。“象明”为汉语地名,“象”是野象山,“明”是孔明山。此两山为境内有名的山峰,故名“象明”。象明乡下转的五个村分别为曼庄、倚邦、安乐、曼林、龙谷。古六大茶山中的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归安乐村村委会管辖。

蛮砖山头茶

蛮砖——是否因为诸葛亮当年在此理下铁砖而得名已无从考究我们只当它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蛮砖”是“曼庄”的古称,是泰语“大寨子中心之村”的意思。曼庄村的村支书丰林伟告诉我,这里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而曼庄村的确是当时最大的两个村子之一(另一个大村子是曼林寨)。蛮砖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中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北邻倚邦茶山,东接易武茶山,西与革登和莽枝茶山相邻。驱车从易武向西北行,经大丫口易武牌坊,沿218省道向江城方向行至象仑公路口左转,沿象仑公路过承天桥,先后经过曼迁、落水洞、么连、曼庄、瓦毫、新曼拱、八总寨、小曼帝才到达象明乡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全今保存较好的一座古茶山,有不少的古茶园。蛮砖茶山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亚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巾此可见,阮福认为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蛮砖山头茶的特点在于茶芽白而亮、叶片色泽较深,汤色橙黄,香气沉郁,入口可即化但略慢,醇厚香滑、苦涩味显,回H强、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蛮砖茶山包括曼庄、曼迁、八总寨、瓦毫、么连、曼林、小曼毫新曼拱、落水洞、丫口寨、大谷仓、高山、老孟寨、小曼乃、纳龙坝大歇场等地。曼松王子村今已划归曼庄村村委会管辖,曼松贡茶已落户蛮砖了。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至到蛮砖茶山买原料,易武七子饼中一半是蛮砖茶。足见蛮砖茶的产量之多,地位之盛蛮砖茶区几乎都是丰家、卫家、权家的后人,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与茶树割舍不掉的情感,他们一直守护着祖宗留下的这片古茶园,这些茶树也养育着他们。

解读龙扯塘山头茶、南板箐山头茶茶树生长环境如何位置


龙扯塘山头茶

龙扯塘小组属景谷乡的景谷村,茶园主要在看马箐,属西半山茶从景谷乡沿J32县道向西南驱车约5千米,在龙扯塘左转,驶入泥巴路,行驶约3千米便到看马箐茶园。看马箐茶园四面环山,山坡种满针叶松,茶地里没有伴生树木生长,茶树大部分被矮化过,基本呈藤条状。

南板箐山头茶

南板箐小组归云盘村管辖,南板箐山头茶为西半山茶的代表。从景谷乡到南板箐约2千米,有便道通行。由南板箐到大瓦房茶园需步行前往,沿着山谷边的溪流向上走,茶地就在森林里,森林里生态环境优良,常年有野生猴群出没。茶园所在地唐房梁子,海拔最高点2100米,古茶园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据考证,古茶园的茶树树龄为180多年,是景谷乡最大、生态最好的古茶园。这里以前是小景谷前往民乐镇的必经之路,翻过山就是民乐镇。原先这里有株大茶树,树围为1.1米,树高5米,树幅4米,后来被人砍伐,遗留的树根已长出新的枝条。村民先前对大瓦房茶园的茶树疏于管理,故茶树老化较为严重,近两年茶园被重新开发,没有过多采摘,茶质尚可。从茶地往东眺望,可以看到景谷乡全景,远处的景谷河水库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大山之中。此外,九台坡山头茶已经名声在外,不管是茶园的环境,还是茶品都可圈可点。西半山还有丫口、柏木箐、昔挡河茶地,茶树也多为藤条茶,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无量山头茶、山花山头茶、南涧古树茶园简单介绍如何位置


南涧无量山东坡山头茶

去南涧可以从昆明出发,沿杭瑞高速向西行至祥云,下高速后沿G214国道(或祥云一级公路)向南涧方向行进。南润是彝族自治县,行政上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无量山属于云岭余脉,北起大理巍山、南润南部,向南经思茅地区中部,至西双版纳东部,其主脉在南涧、景东两县境内。由于巍山只有极少量零散生长的古茶树,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故本书将其忽略,不予叙述。南涧的古茶树茶园主要集中在无量山镇德安村山花小组、保平村的黄草坝自然村。

无量山头茶

无量山镇位于南涧东南部,东邻大理弥渡县,南接景东安定乡和漫湾镇,西边是南涧公郎镇,以彝族为主体,山头茶主要集中在德安村的山花小组和保平村的黄草坝自然村。此外,德安村的骑马箐、大椿树和新政村的木板箐、栏杆箐也有连片的古茶树。

山花山头茶

南润无量山镇樱花谷下的山洼子里,隐藏着一个彝族小村庄—德安村山花小组。2013年秋,我第一次进入此村,对其印象是村民房屋破旧、满目苍凉,全村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据退休老教师、获得云南省省级优秀共产党员表彰、“活雷锋”杨元臣介绍,全村唯一的经济收入只有核桃种植,每个家庭年平均收入约1.5万元。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到村里来,因面村里有不少单身男士。2014年秋再次造访感觉村中的状况依然如故,没有多大变化。2015年冬季第三次进入此地发现小村变化巨大,过去的贫困小山村已不复存在。原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依托樱花谷旅游产业的优势,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开展生态旅游服务项目,经济收入从以核桃种植为主,变成了以生态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为主,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也今非皆比。村里的古茶树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家家都盖起了新房子。

这天故地重游,恰逢阴雨连绵,山里气温骤降,云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表露无遗。到了山花村才发现,山花村已设立门岗,进村要从景点的门口进入,景点现要收费,让村民从山下走上来迎接才可以免门票。门口保安告知:晚上进村不收门票。当时于天已擦黑,我想不如在景点门口的农家乐餐馆先解决肚子问题再行进村,一举两得。

饭饱茶足,开车进入村子,过樱花谷大,向山下行驶3千米便可到达山注子里的村庄,路上碰到了村民罗兴富,小罗热情地邀请去他家里。到了罗家,看见他家建起了3层的砖瓦房,小院子也打理得干净整洁,并经营起农家乐。小罗说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上了好日子。在罗家的小茶室中,我品尝了小罗用炭火焙烤制作的“彝家瓦罐茶”。手捧小罗递过来的杯子,轻呷一口,又香又甜的茶汤刺激着口腔的每一个味蕾,浓郁的茶香带着炭火的香味,驱散了奔波一天的劳累与身上的寒气,顿觉温暖无比,茶味极像大红袍岩茶的味道。

在小罗家中住了一宿,第二天,天还下着毛毛细雨,罗兴高的父亲罗大爹带我到茶地里给茶树拍照。途中罗大爹告诉我:山花小组有农户42户,人口178人,全部为彝族,村里共有约4000株古茶树,其中植株较大的、没有矮化过的约2000株,其余的均被砍伐矮化过。我们边走边聊边拍照,最后来到村庄下边的泰山梁子山坡上的古茶园,目测茶园约10亩,古茶树全部生长在坡地梁田的田坎边,成行成列,大部分茶树的主干直径都在20-30厘米,而且长势茂盛,实测茶园海拔在1700-1900米之间。

岩头山头茶、丁帕山头茶村寨及茶园分布介绍如何位置


岩头山头茶

岩头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彝汉混居,各占50%,13个小组都有古茶树,大部分集中在箐边、岩头、新寨、三棵树、箐门口、半坡、石屯、平掌,前面四个小组与后面四个小组分别位于岩头山南、北两侧的山坡上。前往岩头山北侧山坡上的四个小、组,需从林街乡北边的路口进入,向东北方向行驶16千米,全程为土路,只能容纳一辆车单向通行,路的一边是百米悬崖,另一边是千尺峭壁,行车时间约1小时。箐门口半坡、石屯、平掌的古茶树以零散状态分布于这些小组的山坡、田坎边以及村民的房屋周围,有10%的古树被矮化过,最大的一株在箐门口小组一家农户的房屋边上,树高约10米。茶园海拔1790米,土质为沙性黄棕壤和红壤,石头较多,品种是大、中、小叶种混生,生态环境良好。从林街乡到岩头村村委会约13千米,可以出林街乡沿XJ29公路南行至魏家村左转进入,箐边、岩头、新寨、三棵树在岩头山的南坡。岩头小组有成片的古茶园,生态环境非常好,约有300株古茶树,茶园海拔17000~1900米之间。新寨小组约有古茶树1000株,箐边小组约有古茶树200株。岩头村与丁帕村隔着一个山谷,面对面坐落在两座山腰中,谷底有一条河—中谷河。

丁帕山头茶

丁帕村下辖21个村民小组,80%为彝族,其余均为汉族,其中16个小组有古茶树,该村是林街乡古茶树较为集中的村子,村里前进、岔箐、后山、公众、前中、上岩、下岩等地连片的古茶园较多。后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金鼎山,曾有人作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可惜的是百年古观已被大火损毁,只留下遍山的石块残垣。中午,在村主任李达雄家中吃完午饭,他用摩托车载我沿山后的山道去磨刀河,山道是在石头上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宽度仅容一辆手扶拖拉机通过,而且路面凹凸不平,一边是万仞峭壁,一边是百丈悬崖,胆量小点的都不敢在上面行走。到了磨刀河,村主任领我去考察大茶树。磨刀河只有几户人家,丁帕的茶王树就在磨刀河,树围2.34米,树高约5米,位于海拔1900米处。丁帕的古茶树都成行地生长在坡地粮田的田坎边,单株大树多长在村民房屋周边,土壤为沙性黄棕壤。另外,背阴山、二道河也在磨刀河的同一侧。

岔河山头茶、回寺山头茶村寨及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岔河山头茶

从景福乡沿XJ29南行至小门坎左拐,向东北方向行驶约2千米即可到达岔河村村委会,岔河村村委会周围只有少量的古茶树,大部分茶树都生长在凤冠山、王家村、叶家坝、乌龟坝、羊山等寨子里。从村委会到这些小组的路全为土石路,且极其崎岖曲折。

从景福乡岔河村去风冠山村民小组时途径乌龟坝,乌龟坝位于大囤子山脚下,原先也有成片的古茶园,但在20世纪80年代为种粮食而砍光,只剩下几十株3000年左右的古茶树生长在田坎边及村民房前屋后,年产古树干毛茶150公斤。此处只有两户农户。生态环境极好,后山是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常有猴子和黑冠长臂猿出没,高高的崖壁上有瀑布倾泻而下,清澈的小溪从两家农舍之间流过,宁静的环境令人陶进入风冠山小组,我眼前一亮,只见房子都用当地的山石垒成村民就地取材,将不规则的页岩石块稍加敲打,便可作为建房的材料村里干净整洁,环境宜人。这个海拔1900米的小村子,有农户39户人口167人。占茶树1500株左有、树龄大多在300年左右,大部分为中、小叶种,全部生长在村子周田的坡地粮出边,年产干毛茶约5000公斤。

在攻府的策划和推动下、风冠山以石头民居建筑、大面积种撞的核桃园以及黑冠长臂装观测点为特色,大力发限旅游业。村民用山石建成了系列观光景点,小桥流水、清泉泻潺、屋舍俨然,站在忌边上的石房子顶1,真有“览众山小““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从岔河往东南方向走,经过对门村便到达风景秀丽的羊山。

羊山因有成群的岩羊出没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箭,古茶树生长在如此清新灵秀的环境中,吸纳阳光雨露与数自年的大地灵气,所以茶品比较优秀。向村子东北的无量山主峰攀登,山腰有个羊山瀑布,瀑布高七八十米,水流如缎幕珠帘,喷涌而下,气势磅礴,在巨大水帘的撞击下,形成一个石窝深潭,有数|米宽阔,水色深蓝,清澈见底,可能这就是《天龙八部》所捕与的“无量山剑湖”;潭四周树木繁茂,苍翠葱郁,潭前的中部有一块完整光滑的巨石,可立一十余人在其上观瀑听流,也可在石闻风舞,兴许这就是“无量玉壁”。我想,金庸老先生未曾沙足此地,其笔下描绘的无量山景色却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神了!

回寺山头茶

回寺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主要以零散状分布于各小组的农田田坎边和村民房屋周边。回寺村最大的一片古茶园位于大平掌小组背后的山坡上,茶树成排地生长在粮田田坎边,粮茶间作,有植株约600株,这片大茶园附近还有几片较小的古茶树茶园。该地茶树多为大叶种,树龄在100~200年之间,树径多在10~30厘米,土壤为黄棕壤和红壤。该村的茶叶初制较为粗糙随性,采摘方式为一次性“剃光头”,条索参差不齐,色泽偏黑。由于茶树都分配到各家农户,有的农户采了鲜叶就卖,有的制成毛茶出售,因此产量无法统计。

解读威远山头茶、联合龙塘山头茶、云海山头茶生长特点以及茶树口感特点如何位置


威远山头茶

威远镇为景谷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景谷中部,土地面积42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20.8℃,年均降雨量1554.9毫米,平均海拔1320米。威远江由北向南从县城东边流过。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的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地址就在县城东南方向芒线傣族村后的山坡上。

联合龙塘山头茶

历经风雨见彩虹。联合龙塘酸枣村,苦竹民乐大白茶。纪老天庭问茶事,景谷茶农笑逐颜。威远镇联合村与龙塘村茶地部分相连,酸枣树茶地是联合村最有特色的茶品,龙塘村茶和酸枣树茶的茶气相似度颇高。与苦竹山茶不同的是,这两个村的茶树大都生长在森林中,有多种不同的伴生林,茶气山野韵更强,苦轻涩弱,喉韵幽长,其蜜香略似易武茶。此外,邦良河小组的古茶树也比较大,生态环境较好。从县城沿222省道北行8千米,过芒冷大桥后左转直行进入J31县道再行驶8.7千米过芒玉大峡谷后,左转进入通村公路,即可到达联合村。

云海山头茶

云海山头茶可以说是城边上的山头茶,从景谷县城沿323国道西行约13千米即可到达云海古茶园。茶园在公路右边的山坡上,茶树以藤条茶为主,乔木型的比较少,部分被矮化过,大的茶树树围约80厘米,茶园海拔1680~1800米,茶园面积不大,茶树植株较密。周边伴生林木繁多,茶园生态环境良好。

凤山乡、南板山头茶、文折山头茶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凤山无量山东支脉山头茶

凤山乡地处景谷北部,西邻景谷乡,东接镇沅的田坝乡,北靠镇沅按板镇,南连威远镇。全乡土地面积520.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96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j量1530毫米。威远江将风山山头茶的古茶园分为两个体系:一为柏林山头茶,位于无量山西攴脉东坡、威远江西岸,属于老乌山茶系,由于与景谷乡苦竹山同在一个山系上,且距离相当近,因此茶气、茶韵与苦竹山头茶较为相似;另一个是文折村和南板村的山头茶,位于无量山东支脉西坡、威远江东岸,文折村山头茶与镇沅田坝乡的老海塘茶同属无量山东支脉西坡茶,且距离非常近,故两地茶气、茶韵略似风山山头茶主要分布于柏林、南板、文折等村。

南板山头茶

出凤山乡东行,过陆家山桥后沿文折河边的XJ36乡道行车46千米到达南板村。南板村下辖团山、郭家、箐中、曼鼋、岔河、石家、上陆、大山8个小组,有居民182户724人,以彝族为主。8个小组均有古茶园,其中以团山小组古茶园面积最大,约20亩,最大的一株茶王树位于该小组北坡,树围190厘米,一次最多可采鲜叶约60公斤;其次是郭家小组茶园,面积约180亩。另外,大山小组为风山乡最边缘的村庄,茶园海拔是全县最高的,有2300多米,茶性较烈。南板村全村古茶园面积约880亩,年产古树干毛茶约10吨。南板河是小黑江的源头,从北向南贯穿全村,最后从正兴汇入小、黑江,河东为曼鼋、箐中、大山,河西为郭家、岔河、石家、上陆、团山。

【曼迁山头茶、曼庄山头茶、曼林山头茶】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


曼迁山头茶

从易武镇往象明乡走,进入蛮砖茶山的第一个茶园曼迁古茶园,曼迁古茶园在象仑公路左侧的山坡下,茶树与杂木林伴生,有部分被矮化过。茶树有部分为中叶种,茶的苦涩味略重,但转化比较快,冷杯香较强、回甘较为强劲、汤色偏青黄、较耐冲泡。为了保护古茶园,曼迁村已迁至茶园前方约3千米右侧的山坡上,古茶园周边已无人居住。

曼庄山头茶

从曼迁古茶园沿象仑公路继续前行约10千米;左侧便可见曼庄小组。小组有农户32户。该寨的山洼里有一茶园,当地人称为荔枝园,分属于4户人家,面积约100亩,年产毛茶约2吨。茶园伴生林木茂盛,茶树粗壮,茶地里长满不知名的野花和青草。茶园里有一株巨大的荔枝树,树围4.8米,高约20米,据丰林伟说此树属于丰家,过去每年收成的时候整个寨子都会来帮忙采摘,然后各户平均分享。该茶园的茶条索比较肥壮,茶气较强,苦涩味重于曼迁山头茶,但转化后口腔的甜度及喉韵更深,比较适合喜欢茶汤“有力”的茶客。其他农户的茶园分散在周边的山坡上。

曼林山头茶

曼林村有10个小组,分别是高山、曼赛1组、曼赛2组、曼底、保甸、曼配、臭水河、小曼乃、长林冈、曼林。10个小组中只有曼林小组有成片的古茶园,茶园位于村小组篮球场后垭口两边的山坡上,茶园海拔1300~1400米。曼林高山小组三叉箐的国有林中有很多自然生长的野放型古茶树,生态环境非常好。曼林古茶园的茶树是目前为止我考察过的古六大茶山中保存得最好的,大约有上千亩,茶树密度较高,株距1~4米,树龄多数在300年左右,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高3~4米。伴生林非常茂盛,而且大部分未被矮化,自然生长着。

解读【振太山头茶、芦山山头茶、打笋山山头茶】村寨情况及茶树特点如何位置


振太山头茶

振太乡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千米,全乡土地面积66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9C.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境内海拔774~2530米。振太乡有13300多亩古茶园,汉族和彝族杂居,茶叶以中、小叶种为主,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山街村。兴隆村,塘坊村、文帕村、沙河村,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在文帕村,占茶园比较集中的是文兴村和山街村。

芦山山头茶

振太山头茶中较有名的为打笋山茶、打笋山与卢山都隶属于山街村。从振太乡前往山街村芦山甲程为23千米、全为土路,雨后前往时道路相当泥泞湿滑,越野车挂上四驱小心翼翼地行驶需一个半小时。芦山村44户人家均为汉族,据村民李光红介绍,他们祖从湖南迁徙到此定居。全村有连片古茶园5个,位于村边的山坡上,与杂木林混生生态环境良好,其余都是散落于房前屋后及梯田田坎边,茶树多为中小叶种,茶树树龄多在100-800年之间。最大的一株茶王树在田坎边上,有一人抱粗,茶地海拔1800-2000米。该地古茶冲泡出的茶汤色泽透亮,呈现出香槟黄,香气较柔和清雅,回其一般,汤水甜润。

打笋山山头茶

从芦山小组前往打笋山小组需要翻越一座海拔2200米的石崖,山路崎岖艰险。从石石崖往下走,进入打笋山小组的大平掌,此处有少量的古茶树,继续下行至海拔1940米处,便是打笋山最大的连片的古茶园,当地称此处为“长孙地”,面积在30亩以上,与芦山小组不同的是此处的古茶树全是藤条茶。还有两块面积较小的茶园,房屋前后、田坎边也有一些茶树,茶树的生长状态比较分散。茶园周边的生态环境极好,茶地土壤为红壤。全村共有100~300年的古茶树约700亩。打笋山的茶气较霸道,显苦与涩,汤感较甜柔,回甘稍慢。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易武弯弓山头茶—古茶园茶树特点生长环境及历史介绍如何位置》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易武弯弓山头茶—古茶园茶树特点生长环境及历史介绍如何位置》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易武麻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