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熟茶的发酵程度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红茶发酵程度标准 黑茶的发酵 发酵茶的起源

红茶发酵程度标准。

熟茶的发酵一共分为1~10成,10成为全发酵。鉴别发酵工艺的发酵程度主要看叶底,在叶底中活性度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了茶品后期的收藏,也直接影响了茶的后期转化与生命长短。

1、重度发酵:发酵程度:7~8成;

叶底:呈黑褐色或更深的颜色,叶底碳化较为明显;

优点:极大了提升茶汤的甜度,粘稠度、厚实感;

缺点:苦底加重,叶底活性度降低;

虽然重度发酵可以获得一款厚实顺滑,甜度尤佳的优质熟茶,但同时已经将茶品的生命缩短了很多,后期的存放空间已经不大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限的,普洱茶后期的自我陈化过程是需要叶片本身含有的内质依然存在才能继续转化,判断这种内质是否存在就看叶底的活性度,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叶底完全碳化干枯,没有任何韧性时,此茶就已经过了老年期,所以选择普洱收藏就建议大家一定要鉴别茶品叶底的活性度,看叶底颜色辨别发酵的工艺。

2、轻度发酵:发酵程度:5~6成

叶底:呈浅褐色,与采用半发酵工艺的红茶叶底类似;

优点:极大提升了叶底的活性度,回甘也明显增强;

缺点:苦、涩味残留较多,略带杂味:

发酵其实就是一个快速使其普洱茶长大的过程,因为现代人都不能等,都希望尽快领略到普洱茶的厚、滑、甜、香、气、韵。轻度发酵可以延长熟茶的生命,在后续陈化过程中有较大的转化空间,而且还可以提高回甘生津的强度,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因为普洱熟茶需要的是纯正的陈香,轻度发酵会使熟茶的陈香不够纯正。

3、适度发酵:发酵程度:6~7成

叶底:深褐色;

优点:熟茶陈香纯正,叶底活性度较佳,汤甜粘稠厚实醇滑,回甘较好;

缺点:可以说较少,这是最良好的发酵程度;

适度发酵既可取得重度发酵的厚实饱满之汤及甜度,还可取得轻度发酵中十足的叶底活性度及回甘,还兼得其纯正的陈香,又可避开重度与轻度的缺点,但好的发酵工艺就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这样的发酵工艺也是很少发酵师才具备的,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发酵经验。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熟茶发酵程度与存放的关系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方解茶。我们该如何理解普洱熟茶发酵与存放的关系呢?就让我坐在晴日的窗前,冲上一壶普洱,用潦草的行笔来尝试着为茶友们解答这个问题吧!

香港腾飞普洱声名

说道熟茶的历史就应当从香港的饮茶文化说起,港人的饮茶文化源自广式的饮茶文化,有早茶、午茶、晚茶。而广式早茶的“叹早茶”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则可以追至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二厘馆”。

岁月无情东逝水,人间沧桑弄潮头。40年代中后期,或因战乱,或因经商,或因谋生,大量的广东人聚集到了香港。同时也将广式的早茶文化带到了香港。到了50年代大量的商人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投资资本,香港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6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2.7%,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从1961年的412美元涨到了829美元。随着香港经济的崛起,各大茶楼对茶叶的需求量剧增,此时一些存放已久的“滇青”那时还不叫普洱茶,因为仓储存放的环境是海洋气候的高温高湿环境,导致这些茶的茶汤浓稠、汤色酒红暗褐的茶叶,也陆续上市。因为市场的庞大需求,推出的茶叶被迅速消化接受。到了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内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茶商开始到东南亚的泰国等地寻购此类茶品。

直到1972年昆明茶厂才根据香港销售的这种口感的茶叶开始研制熟茶,1973年由勐海茶厂试生产。80年代初熟茶开始大量进入香港市场,普洱茶才漫漫被国人广为熟知,在此之前,香港茶市主要还是寿眉和乌龙茶的天下。

存放增量口感遗憾

随着对普洱茶中期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对于普洱生茶的存放转化预期也就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老茶鬼在存放普洱生茶的过程中,收获普洱茶存茶时口感不断变化的乐趣。这一乐趣无疑大大推动了普洱茶的收藏价值与存放的增量。

旧有的普洱熟茶存放是以陈化方式存放的,这种陈化方式也导致熟茶堆味较重,冲泡时的耐泡程度及口感远不及普洱生茶的口感,那样来的丰富,来的有层次感。熟茶的口感往往是浓稠有余,却韵味不足,到了尾水常常是只见汤色,难有茶香,缺少了像普洱生茶那样天趣悉备的存放感,也就大大降低了部分茶友对普洱熟茶收藏的存放欲。

意外收获大胆革新

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友,开始崇拜古树茶的魅力。然而,古树茶的原料毕竟不像小树茶和台地茶那样来的廉价,如何将古树茶料制成的普洱熟茶与普通茶料制成的熟茶区分,突显古树的魅力,让即便是不太懂茶的人都能通过试喝区分呢?

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傣族的一家茶厂,这天一如既往开工的茶厂老板娘看到一些剩余的古树茶料,就这么放着有怪可惜的,那时还没有人用古树料做熟茶,于是就决定试试,将这些剩余的古树料做成熟茶自己喝。由于量少也无心打理,渥堆发酵过程没有达到熟普渥堆的既定标准。做好后也就撂在一边,忙生产去了。也不知过了多久,空闲下来泡茶的老板娘想起了这些做坏了的古树熟茶。翻出来一冲口感鲜美,芳香扑鼻居然有了意外收获。

有了这次的意外收获,这位傣族老板娘便大胆地尝试普洱熟茶的技术改良,调整渥堆发酵的一系列参数,形成新的渥堆发酵技术,“轻发酵”。

传统工艺存放缺陷

普洱熟茶是我国建国以后,70年代之初参照黑茶的制作工艺研发生产的。黑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黑茶被认为是一种不发酵的茶,因为黑茶在生产加工前要除去水分,抑制酶的活性。这一过程被称为杀青,杀青之后的工序是渥堆。渥堆是黑茶加工过程特有的一道工序,是利用潮湿环境和微生物的作用对茶料进行加工,因此又称为次发酵。制作过程如下:

晒青毛料→渥堆(叶堆2~3米高,小厂叶堆多数都在2米以下,持续30~60天,洒水保持含水量18%~20%,温度50℃~60℃,持续加热)→毛料拼配→分筛、剪切、风选拣剔→汽蒸→汽蒸并紧压定形→烘焙→包装→成品茶。

由于普洱熟茶是近几十年的才研发生产的新工艺,其工艺的生产技术也随着最近一二十年普洱茶中期茶热的兴起及对普洱茶仓储重视度的提高,改良普洱熟茶的渥堆工艺,改良渥堆发酵的时间及各项指标,将普洱生茶存放变幻多样的口感与熟茶的口感融合,从而提升普尔熟茶的存放价值。

工艺比对展望未来

普洱熟普的渥堆发酵是给堆料进行加湿升温,促使茶叶中的微生物缓慢转化茶叶的内涵物质来发酵。这样就导致发酵越重消耗越大,反之发酵越轻消耗越小。

通过上面的转化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轻发酵渥堆工艺的普洱熟茶内含物质的后期转化要比重发酵渥堆的普洱熟茶来的快,这样做既提升了熟茶口感的层次变化,也保留了原有工艺的发酵口感,同时也给普洱熟茶留出了像普洱生茶一样的内含物质转化空间。可以说是又一次工艺的革新,这种革新既符合生产发展的自然规律,也符合市场的口感与存放需求。

翌日风中一声鸣,凤凰展翅惊世人。从新工艺的普洱熟茶上市后的客户反应来看,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改良工艺后的普洱熟茶要比改良之前的普洱熟茶味道要来的更香,来的更醇,来的更有层次感。而我更期待这样的革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多年的仓储后就像那只一鸣惊人的凤凰一样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揭秘古树熟茶如何发酵?


普洱茶从生茶到熟茶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就像一个烧陶瓷的窑子,什么样的料子,什么样了工艺,什么样的火候,出来什么样的惊喜。

熟茶的发酵就是生茶的一次涅槃。

什么是熟茶渥堆发酵?

熟茶渥堆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的作用和酶的作用,是通过微生物代谢形成的胞外酶和热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物质代谢等的共同作用,使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形成熟茶特有的品质和口感。

从生茶发酵为熟茶大约需要三十几天到四十几天的时间,从下堆到起堆中间还需经历大约四次的翻堆,避免茶叶发酵温度太高而使茶叶碳化。

关于竹筐发酵

传统的熟茶发酵方式主要是在地面发酵,根据场地的大小,能一次性发酵几吨甚至几十吨的茶。

但是,由于古树茶的成本较高,一次性发酵几百公斤的话,在地面发酵是很难控制温度的。所以竹筐熟茶孕育而生!将生茶放进竹筐里发酵,不仅解决了少量茶叶可以发酵的问题,还使得整个发酵的过程更加的干净卫生,而且出来的产品,堆味很轻,即使刚出堆,就很适口。

1、下堆

下堆的重点是将晒青毛茶洒水加湿,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勐海地区的茶厂都抽取地下水来发酵。由于勐海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构成了勐海熟茶的优势。

洒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到底是30kg还是40kg,还是50kg,就取决于经验了。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

2、发酵与翻堆

茶洒水堆进竹筐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开始发酵。堆温一般需控制在50~65℃之间。

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接下来差不多每周进行一次翻堆,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块,为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

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

渥堆初期,渥堆毛茶的含水量很高,而此时的堆温却并不太高,这样的条件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细菌大量繁殖。

随渥堆时间的变化,细菌大量增加的同时,细菌的呼吸强度亦随之增加,堆温迅速增加。

当堆温达到一定程度时,茶叶中的各种物微生物变化达到高潮。

渥堆末期,随渥堆毛茶温度、湿度和酸度的变化,逐渐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3、起堆

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在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

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普洱熟茶不同程度发酵的区别及表现


百年普洱经典传承

“茶不论好还,适口为珍”这是真话,但是对于一个爱好普洱茶收藏着,又不能忽视着茶叶后期的转化,这就要追溯到普洱熟茶的发酵工艺了。发酵程度极大的影响着茶叶口感的变化,了解熟茶发酵工艺、阶段性变化,快准狠的抓住你喜爱的一款茶,不用再过着反复试茶的弯路啦!

熟茶发酵工艺概念

熟茶发酵是指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按一定的区分方法将茶叶分开匀堆后,根据一定的发酵环境、潮水比例、堆重、堆高,在茶叶上洒上水,促使茶叶产生一系列微生物的过程。

一般茶叶潮水比例是5:1到7:1之间,而传统国营茶厂一般堆重在4吨左右,就现今发酵技术而言,对于发酵堆重可以达到几百斤就可发酵。

怎么区分发酵度的不同

传统国营厂的发酵时间一般控制在60天左右,发酵到八成熟,而以此时间为发酵的茶产生陈香浓郁的特质,一般称发酵偏重。典型代表是在2004年前昆明茶厂发酵的熟茶。而发酵偏轻的茶一般是在40天左右,这样发酵的熟茶滋味厚重,典型代表是2004年前的勐海发酵的熟茶,大家一般称之为“土腥味”。

现今,市场上对熟茶区分主要是依据发酵时间来判断,而对于发酵地点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为符合消费者对熟茶现喝和长期储存的不同需求,各种发酵熟茶也会出厂。

不同发酵程度口感变化

同等条件下对比,发酵偏轻熟茶滋味厚重,因发酵时间较短,新发酵出来的茶会带有生茶的收敛性,喝后会略有生津回甘。而发酵偏重熟茶因其发酵时间充足,晒青茶带有的收敛性也消失殆尽,新发酵出来的熟茶滋味会偏甜。因此,大家选茶时,喜欢滋味厚重的可以选择发酵偏轻的茶,反之则选择发酵偏重的茶。

不同发酵程度香气变化

同等条件下对比,发酵偏轻熟茶因其发酵时间不充分,茶叶中的陈香物质未完全释放,陈香味欠佳,而茶叶只要不失其纯正,随着时间存放,茶叶的陈香会慢慢得到释放。就发酵偏重熟茶而言,此类新发酵出来的茶陈香浓郁,是喜爱传统熟茶的不二选择,也是大众熟茶消费者喜爱的味道。

不同发酵程度存储变化

发酵偏重的茶陈香味凸显,适合新喝,短期存储(3-5年)陈香味浓郁。发酵偏轻的茶滋味厚重但是陈香味欠佳,老茶客可以选择新喝,但就存放时间而言,转化较慢,建议长期存储,后期陈香会浓郁、汤水也会变得粘稠。

普洱熟茶的不同发酵程度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鉴别?


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1973年始重新进行尝试,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经过渥堆发酵后的普洱茶,茶性温和,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是很多茶人的心头之好。

普洱熟茶的发酵,是一个认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和影响,导致普洱茶熟茶的发酵后呈现的形态各异,最终导致的最直观的的就是普洱熟茶的发酵程度不一样。如何通过最终发酵出来的茶来判断普洱熟茶的发酵程度呢?

熟茶的发酵,分为三种,为重度发酵,轻度发酵,适度发酵。

这三种程度各有特点,也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

轻度发酵

发酵程度:5-6成

叶底:呈浅褐色,与采用半发酵工艺的红茶叶底类似;

优点:极大提升了叶底的活性度,回甘也明显增强;

缺点:苦、涩味残留较多,略带杂味,陈香不够纯正;

在老一辈发酵师傅看来,低于7成的发酵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熟茶,但是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小堆发酵的轻发酵熟茶,也受到一些茶友追捧。轻发酵的熟茶颜色相对浅一些,叶底呈褐色,有点类似一些十年左右生茶的叶底色泽,口感上堆味更轻,略带苦味,少了些熟茶应有的醇和顺滑,这个程度的茶就像没熟透的苹果,现喝起来生涩稚嫩,但后期转化后会保留一些更具个性化的滋味香气。市面上的轻发酵熟茶很少,基本都是些走收藏路线的高端熟茶产品,有企业曾经推出过5成左右的半发酵熟茶,但口感怪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所以轻度发酵也一直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

重度发酵

发酵程度:9成及以上

叶底:呈黑褐色或更深的颜色,叶底碳化较为明显;

优点:大大提高了茶汤的甜度、粘稠度和厚实感;

缺点:苦底加重,失去了活性且有炭火味所以舒适度和顺滑度欠佳;

重度发酵的熟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已经熟透了,没有可以转化的物质了,叶底通常呈黑褐色或者更深,碳化较为明显。虽然重度发酵可以取得一款优秀熟茶厚实顺滑,甜度尤佳的极大好处,但同时已经将茶品的生命缩短了很多倍。茶并不是永远存下去都是可以越香的,这绝对是忽悠新手的。

普洱茶能转化,源于他的内含物质包含了很多有益菌类,似于酵母菌等可使茶会进行霉变的过程,记得一定是过程,并不是结果,结果就是长毛的样子,所以普洱茶后期的自我陈化过程是需要叶片本身含有的内质依然存在才能继续转化。判断这种内质是否存在就看叶底的活性度,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叶底活性度时间完全碳化干枯,没有任何韧性时,此茶就已经过了老年期,开始终了了。

选择普洱收藏就建议大家一定要鉴别茶品叶底的活性度。首先看叶底颜色辨别发酵的工艺,早期的熟散茶会采用重度发酵以追求现喝口感上的优势,但重度发酵的熟茶已经失去了后期转化的空间,现在很少人会选择了。

适度发酵

发酵程度:7-8成

叶底:深褐色;

优点:纯正陈香,叶底活性度较佳,汤甜粘稠厚实醇滑,回甘较好;

缺点:可以说较少,这是最良好的发酵工艺;

适度发酵是目前普遍认为最好的发酵方式,是最为理想的熟茶发酵程度。但此种发酵工艺皆是此稀罕之例,适度发酵即可取得重度发酵的厚实饱满之汤及甜度,还可取得轻度发酵中十足的叶底活性度及回甘,还兼得其纯正的陈香,又可避开重度与轻度的缺点,实为美不胜收。但好的发酵工艺就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这样的发酵工艺也是很少发酵师才具备的,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发酵经验,这种经验还得经得起考验。

市面上一些做轻发酵熟茶的茶商经常以“轻发酵的茶才具有后期转化的空间,适合收藏”为由忽悠,茶友们注意,不是轻发酵的熟茶就适合收藏,重发酵的熟茶适合现喝。决定一款熟茶后期陈化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取决于发酵成熟度,另一方面还与原料的选用和后期储存环境密切相关。首先要严选优质原料,并从毛茶初制阶段,就对杀青揉捻的高标准的要求,再到发酵全程精确控制,以及拼配环境运筹帷幄的匠心,后面压制、包装的环节亦是细致功夫,只有做到环环相扣的用心,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造就一款精品熟茶。

在挑选一款熟茶的时候,要从色泽、叶底、汤色,还有口感等多方面判断,千万不要听茶商的一面之词。

普洱熟茶的存放价值与发酵程度有关吗?什么样的普洱熟茶有存放价值?


普洱茶按工艺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按发酵工艺又分为轻发酵熟茶和重发酵熟茶。轻发酵和重发酵工艺的差别在于起温、翻堆的时间,而不在于发酵时间长短。

为什么会有轻发酵?

轻发酵工艺诞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追赶香港仓老生茶的口感,1996年后,台湾人进入大陆做茶,带来了新的制茶理念,也逐步加重了熟茶的发酵程度,以致于从90年代中后期到近几年,多数茶友喝到的都是重发酵茶叶。

轻发酵茶叶与重发酵熟茶有何差别?

从叶底看,轻发酵的茶叶,叶底柔韧有活性,重发酵茶叶的叶底一般比较硬,摸着会有扎手的感觉,严重的甚至已经碳化。

从汤色看,轻发酵熟茶中的新茶,汤色红浓明亮,而重发酵的茶叶,汤色红浓偏暗,甚至发黑。

从口感看,轻发酵熟茶汤感不如重发酵茶叶厚糯,喝起来比较清爽,有生津、回甘,好的熟茶甚至还能喝到喉韵,而重发酵的茶叶喝起来比较甜糯。

轻、重熟茶谁的品饮、存放价值更高?

轻发酵熟茶因为发酵程度偏轻,茶叶中部分活性物质得以保留,在存放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自然发酵,而重发酵熟茶为了提前实现茶叶的转化进程,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已经转化殆尽,随着时间流逝,一定时间段内,它的堆味和燥感会减轻,汤色会越发油亮,汤感厚度会增加,除此之外,口感并无更多惊喜,适合就近品饮。

有人喜欢喝口感清爽的熟茶,轻发酵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有人喜欢厚糯的汤感,那他就会选择重发酵的茶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重发酵茶除了能喝到甜味和滑糯感,基本已经丧失了营养价值,喝重发酵茶,就好比在喝一杯碳化了的纤维水。因此在选择熟茶时,无论是品饮还是收藏,茶友都从口感、健康度、陈化价值等多方面考虑。

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熟茶之间有什么区别?不同点?


我们都知道普洱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的,但是不程度的普洱熟茶的发酵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发酵程度的普洱熟茶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那么,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熟茶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对相关内容了解看看。

普洱熟茶不同发酵程度的区别:

一、轻度发酵

在老一辈发酵师傅看来,低于7成的发酵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熟茶,超过9成的发酵属于发酵过度的范畴,所以7成熟算是轻发酵的起点,轻发酵的熟茶颜色相对浅一些,叶底呈褐色,有点类似一些十年左右生茶的叶底色泽,口感上堆味更轻,略带苦味,少了些熟茶应有的醇和顺滑,这个程度的茶就像没熟透的苹果,现喝起来生涩稚嫩,但后期转化后会保留一些更具个性化的滋味香气。

市面上的轻发酵熟茶很少,基本都是些走收藏路线的高端熟茶产品,有企业曾经推出过5成左右的半发酵熟茶,但口感怪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所以轻度发酵也一直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

二、重度发酵

达到9成熟或以上的熟茶就算是重度发酵,重度发酵的熟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已经熟透了,没有可以转化的物质了,叶底通常呈黑褐色或者更深,碳化较为明显。

重度发酵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茶汤的甜度、粘稠度和厚实感,但是失去了活性且有炭火味所以舒适度和顺滑度欠佳。早期的熟散茶会采用重度发酵以追求现喝口感上的优势,但重度发酵的熟茶已经失去了后期转化的空间,现在很少人会选择了。

三、适度发酵

适度发酵是目前普遍认为最好的发酵方式,既可取得重度发酵的厚实饱满之汤及甜度,还可取得轻度发酵中十足的叶底活性及回甘,还兼得其纯正的陈香,又可避开重度与轻度的缺点,但好的发酵工艺就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这样的发酵工艺也是很少发酵师才具备的,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发酵经验。

1.是什么决定了熟茶的后期陈化价值?

是不是轻发酵的熟茶就适合收藏,重发酵的熟茶适合现喝呢?其实不然,决定一款熟茶后期陈化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取决于发酵成熟度,另一方面还与原料的选用和后期储存环境密切相关。

2.优质的普洱熟茶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要严选优质原料,并从毛茶初制阶段,就对杀青揉捻的高标准的要求,再到发酵全程精确控制,以及拼配环境运筹帷幄的匠心,后面压制、包装的环节亦是细致功夫,只有做到环环相扣的用心,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造就一款精品熟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普洱茶在三个方面的发酵程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当然,不管是哪种发酵程度的普洱熟茶,只要普洱熟茶的保健作用好,我们就可以适量的饮用来调养我们的身体健康。普洱熟茶因为是后发酵茶,所以很适合胃寒,体质寒凉的朋友饮用,因此,我们可以适量的喝普洱熟茶保健身体。

熟普的离地发酵技术 发酵离地发酵技术熟普


离地发酵熟茶,受到了众多茶友和茶商的密切关注,许多资深茶友对于离地发酵技术进行了多角度探询。

离地渥堆发酵技术,与传统接地渥堆发酵的基本技术要点一致,区别于小批量的木箱、竹筐发酵技术,“渥堆发酵”是形成和奠定普洱熟茶特殊品质的关键工艺。离地渥堆发酵技术通过合适的辅材垫高整个发酵车间,将堆子与地面隔离。不断的实验总结,养垫板(类似新发酵房要养地)作为合适的辅材已经达到绝佳效果。

那么,什么是离地发酵熟茶?离地发酵技术有何优势?它的口感特点怎样?为解答诸多茶友心中的疑问,我们必须从熟茶制作工艺说起。

熟茶制作流程是:毛料渥堆——翻堆——干燥——剔选——包装

渥堆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引种”酵母菌种的获取。渥堆中的茶叶需要合适的潮水比例、温度控制、充足氧气、以及精准时间的翻堆,才能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转化。

离地渥堆发酵和传统接地渥堆发酵的基本制作技术要点一致,区别在于找到了合适的辅材,垫高了发酵车间。在传统接地渥堆发酵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堆子所在地表及以下一定区域温度随着升高,在开沟结束渥堆后,茶很快降到室温,然而地面及以下的热气升腾,带着土腥味、腐湿味一起上升,茶吸附了它的味道,产生人们常说的堆味及杂味,离地发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从其它一些关健性的要素,为您讲解离地发酵熟茶的优势所在。

选料:

优质普洱茶熟茶要达到“外观条索粗壮肥大”、“水浸出物含量大或等于38%”这两项关键性质量指标,其所选用加工普洱熟茶的原料,必须是品质上乘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水份:

毛茶补水增湿是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关键技术。水分过多,堆内透气性差,易缺氧,微生物厌氧菌大量产生,茶品易酸馊,叶底易软烂而粘稠;水分过少,好气性细菌多,温低而干烧,转化慢,达不到预期的发酵效果。正常情况下茶堆表面与渥堆底部水分含量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面少底多。

离地发酵技术将部分渥堆底部积水透过木板流失,从而使“面”和“底”含水量更均匀。加上多次精准时间的翻堆,有效防止堆子部分毛茶过度发酵与腐败的现象。

温度:

发酵茶堆的温度高低是普洱茶品质形成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保持适当的温度范围,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滋生繁殖,微生物分泌酶的催化活性及速度都会增强,茶叶多酚类化合物也能随之加快转化与降解。茶堆温度表现为面“低”内“高”。

离地发酵技术利用渥堆底部木板的透气性、通风性,解决了堆子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有效提高茶底活性,避免过度烧熟。

氧气:

通风透气是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又一技术要点。在一定温湿度作用下,茶叶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大量繁殖滋生,高分子化合物逐渐分解、聚合、降解。

离地发酵技术利用木板的透气性,使堆子内部输入更多氧气。

用水:

选用经检测的山泉水辅助发酵,对茶品口感有很大的提升。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水质要求无锈,无其它异味,清澈,回甜好。在勐海的生态环境下,水的品质达到上述要求。

卫生:

离地发酵技术不接触地面,使用辅材垫高车间,有效改善卫生条件。

总的来说,离地发酵相对于接地发酵,更有益于保持渥堆茶叶“里”“外”水份、温度、氧气的均匀性,从而大幅提高了成品有益菌的生成及口感的鲜爽度,有效解决了渥堆的“堆”味问题。

1、改善卫生

可以提高熟茶卫生状况,可以不用在地面操作,避免接触人工的踩压和蹂躏,减少茶叶的摩擦和碰撞,条索完整,卖相好,降低损耗;

2、提高发酵均匀度提高发酵均匀度,离地发酵潮水后,多余的水分会在重力作用下随木板缝隙流走,不会在堆底集聚造成茶叶长期与水接触而腐败软烂,影响口感,香气因此更纯,更高扬;

3、堆味轻堆味轻,离地发酵不仅更均匀,而且发酵更加同步,水分均衡地在堆子内部分散,这样对于减轻堆味大为有利。

浅析普洱茶发酵程度与好坏


对普洱茶发酵程度的描述,常用“几成熟”来表示。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茶胚的色泽、滋味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叶底和滋味是截然不同的。普洱茶的“几成熟”,常根据品评滋味、观察叶底来判断。

熟茶汤色

普洱熟茶常见的汤色有:

红艳:汤红艳,欠亮。是熟茶发酵程度较轻的表现。观察叶底,多呈暗红透青绿,滋味往往比较苦涩。“五成熟”的熟茶常见此汤色。

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光线微弱的,称红明。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酽”,“六成熟”的普洱茶常见此汤色。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七成熟”的普洱茶常见此汤色。

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八成熟”的普洱茶常见此汤色。

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九成熟”的普洱茶常见此汤色。

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九成熟“以上的普洱茶常见此汤色。

黄白:茶汤微黄,几乎接近无色。观察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碳条”,滋味平淡,这是发酵过度,已经“烧心”的普洱茶。

发酵程度

熟茶的发酵一共分为1~10成,10成为全发酵。鉴别发酵工艺的发酵程度主要看叶底,在叶底中活性度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了茶品后期的收藏,也直接影响了茶的后期转化与生命长短。

一、重度发酵:

发酵程度:7~8成

叶底:呈黑褐色或更深的颜色,叶底碳化较为明显;

优点:极大了提升茶汤的甜度,粘稠厚实感;

缺点:苦底加重,叶底活性度降低。

虽然重度发酵可以取得一款优秀熟茶厚实顺滑,甜度尤佳的极大好处,但同时已经将茶品的生命缩短了很多倍。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限的,所以普洱茶后期的自我陈化过程是需要叶片本身含有的内质依然存在才能继续转化,判断这种内质是否存在就看叶底的活性度,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叶底完全碳化干枯,没有任何韧性时,此茶就已经过了老年期,开始终了了。

所以选择普洱收藏就建议大家一定要鉴别茶品叶底的活性度,首先看叶底颜色辨别发酵的工艺,重度发酵到底是否可取,建议不要取,因为后期的存放意义已经不大了。

二、轻度发酵:

发酵程度:5~6成

叶底:呈浅褐色,与采用半发酵工艺的红茶叶底类似;

优点:极大提升了叶底的活性度,回甘也明显增强;

缺点:苦、涩味残留较多,略带杂味,陈香不够纯正。

发酵其实就是一个快速使其普洱茶长大的过程,因为现代人都不能等,都希望尽快领略到普洱茶的厚、滑、甜、香、气、韵。轻度发酵可以延长熟茶的生命,而且还可以提高回甘生津的强度,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因为普洱熟茶需要的是纯正的陈香,轻度发酵会使熟茶的陈香不够纯正。

三、适度发酵:

发酵程度:6~7成

叶底:深褐色;

优点:能得其熟茶纯正陈香,叶底活性度较佳,汤甜粘稠厚实醇滑,回甘较好;

缺点:可以说较少,这是最良好的发酵工艺。

世界上鱼与熊掌兼得之事甚少,但此种发酵工艺是稀罕之例。适度发酵即可取得重度发酵的厚实饱满之汤及甜度,还可取得轻度发酵中十足的叶底活性度及回甘,还兼得其纯正的陈香,又可避开重度与轻度的缺点,实为美不胜收,但好的发酵工艺就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这样的发酵工艺也是很少发酵师才具备的,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发酵经验。

普洱熟茶发酵度的变迁:熟茶怎么渥堆发酵?


因石昆牧老师之故而重光的“云南堂”7562使得我们得以有缘领略三十余年干仓存储轻发酵熟茶的曼妙滋味,更使得近代普洱茶外销历史链条得以完整。“云南堂”7562,除具有前述之品茗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可通过对它的研究领略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演变。

“云南堂”7562系国营勐海茶厂1980年~1981年生产茶品,与后期(九十年代后)国营勐海茶厂7562相比,“云南堂”7562的发酵度相对更轻。实际上在可以观察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熟普洱老茶其渥堆工艺均偏向于轻发酵。这种渥堆发酵度的变迁与当时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熟普洱茶本就是应港澳市场需求研发的仿制老生茶口感的茶品,工艺创制伊始的熟茶茶品发酵度均偏轻,轻发酵熟茶在杂味褪净后果酸会更为凸显,当时的香港茶商会将这类茶品短时入仓后再行销售。随着时代发展,资金的快速循环成为商家经营的重中之重,熟茶旧有的销售模式必然带来经营过程的不便和成本增加。香港市场遂提出熟茶可以马上饮用的需求,因此生产方遂将熟普洱茶的发酵度提高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普洱茶内需市场极小,其生产必须紧跟港澳市场脚步,生产方基本没有主导市场的能力。生产、销售、品饮三方的互动,使得普洱茶渥堆工艺的发酵度发生改变。因为这种互动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改变是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从这点亦可看出,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香港,对普洱茶的品质需求仍然是以其所达到的可品饮状态为考量,而并非是单纯以陈期长为尚品(对于当时的经营者而言,反而是一种仓储成本压力)。

扩展阅读:

熟茶通过渥堆制程,近似于在数十天内走完了生茶仓储需要五十年才达到的转化程度(当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转化”的前提——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大多已在渥堆制程中完成转化。因此熟茶相对于生茶不具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更多的是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茶品的堆味持续褪除,口感趋于平滑柔和,茶性从虚热转向温热。

同样是在熟茶茶品之中,轻发酵熟茶相对而言尚有回甘,香气明显,未经入仓的轻发酵熟茶陈化后口感易转果酸,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品的活性,口感厚滑鲜活。发酵度较高的熟茶相对而言堆味轻,较甜滑,缺点是口感较平直,缺乏变化,茶质相对较薄。

轻发酵茶品相较于重发酵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如二甲氧基苯)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而在熟茶的早期生产中,也大多是以轻发酵(六分)为主,比如“云南堂”7562(国营勐海茶厂1980~1981年756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轻发酵≠发酵不足。轻发酵熟茶,是在保持足够的渥堆时间之前提下,通过改变加水量等参数,调节茶品的发酵度。而现今市场上一些以轻发酵为旗号的熟茶,实际上是提前起堆发酵不足的茶品。消费者不可不察。

谈谈普洱熟茶与发酵的关系 熟茶≠发酵


今天谈谈熟茶与发酵的关系,这里的发酵指的是渥堆发酵,长期以来大家在谈论熟茶品质的时候,很多的发烧友甚至一些业内人士都将熟茶和发酵划等号,讨论熟茶品质形成因素的时候也基本只谈发酵,这是一种经久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出于纠偏和澄清事实特写此文章,废话不说,直奔主题!

在开始触及和深入本话题前,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要神化和过分抬高发酵,认为发酵可以包办一切,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奢望和苛求,是非常缺乏客观性的想法,发酵是很重要,是很关键,但不是唯一非常关键的因素,还有两个方面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和轻视,那就是发酵所需的原料和发酵茶的拼配,其中原料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拼配则是熟茶品质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谈谈原料,对于渥堆发酵来说,原料的三个度,内含物的丰富程度、揉捻程度、匀齐度或者均匀度是发酵是否顺利进行和发酵茶品质达标的决定因素。内含物方面,在漫长的发酵渥堆周期中,发酵茶经过了酶促、湿热、微生物的一系列作用,而后经历了转化、分解、缩合,降解等等过程,一些物质衰减,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但总体上内含物在减少,因此要想达到熟茶品质的浓强鲜爽甜香的目标,尤其是浓强方面,必须保证内含物足够丰富,保证熟茶的足够的水浸出率,否则如果内含物不丰富只能加重发酵成熟度,虽然浓度上去了,但耐泡性也下降了。

揉捻程度方面,在渥堆发酵中,特别是前期,只有破坏茶叶表层释放出内含物发酵才能进行,揉捻程度重的茶叶,挤出了茶汁,内含物被有效析出,减少了前期对茶叶表层破坏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发酵周期,而且揉捻程度较重,条索紧实,外形匀称美观,另外纠正一个认识,有人认为揉捻程度较重,茶条卷紧,没有展开,茶叶与水热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发酵,殊不知发酵叶在潮水、补水压水后,吸水膨胀,叶张舒展,并不会卷紧,不会对发酵起到阻碍的作用。

在匀齐度方面,这点尤为被人忽视,在渥堆发酵中发酵周期由短到长存在着发酵梯次,老梗、黄片以及朴片和老叶基本处于最先发酵层次,其次是嫩度适中的中高级毛茶,再次是嫩度较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最后是最难发酵的芽头,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老梗、黄片等发酵完毕时,芽头和嫩度较高级的毛料却偏生和泛青,待到芽头发酵完毕,梗以及黄朴片却可能已经碳化,所以保证原料的相对均匀一致,防止老嫩过分混杂,避免人为的混搭和匀堆就显得较为迫切了!可是在当下的普洱茶产业界,绝大多数发酵原料的品质是无法保证的,很多的厂家常常以发霉、变质、存在酸馊味的茶叶进行发酵,对熟茶的品质提升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谈到拼配的影响,那更是应该大力着墨的地方,我们要知道一款熟茶拼配方案的确定和形成,是拼配部门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所制定的,而拼配的半成品发酵茶的成熟度,级别,产区也是拼配部门在发酵之前就已经确定的,发酵部门只是在拼配部门的要求下组织生产,改进工艺,以达到拼配部门的品质要求。而且,拼配的对象并不是发酵茶本身,而是其经过筛分,风选,色选以及捡剔后的号头茶,所以熟茶的最终品质的形成还得靠拼配师高超的技艺和拼配水平的,发酵部门只是提供拼配的半成品,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明白,熟茶≠发酵,熟茶=原料+发酵+拼配,发酵不能决定熟茶品质,也期望各位茶友莫要将二者划等号,要全面的看问题,通盘考虑各个环节,这样才有利于加深我们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茶人!

熟茶,是怎么“熟”的?熟茶的发酵过程


正如人类饮食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是从生食进入到熟食,普洱茶最有价值的突破,便是从生茶发展到熟茶。熟茶诞生至今不过四十余年,从经历低谷,到逐渐迎来高峰,熟茶,是如何“熟”起来的?

在中医里,有些药材名称里也包含“熟”字,意为制、改性、发酵。熟茶能“熟”,就是微生物发酵在起作用。经过渥堆发酵,茶叶里的刺激性物质转变温和,口感醇厚,达到比生茶更快的转化效果,“熟茶”由此而来。

1.熟茶的雏形:“红汤”

解放前,关于普洱茶的工艺著作里都提到: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九十年代初,生茶制作需“筑茶”,即茶叶放在竹筐里洒水压紧,促进了多酚类物质与微生物中的酶发生酶促氧化作用,使得新茶汤色显红。当时茶客习惯新茶放一段时间再饮,茶汤泛红也就不足为奇。

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它曾经是普洱茶品饮中一致追求的目标,因为茶客认为只有“红汤”普洱茶才不刺激身体,又醇厚适口。

2.熟茶发酵中内含物质的变化

为了让普洱茶快速达到“红汤”,熟茶诞生了。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让普洱茶陈化的速度大大提高。这是由于经过渥堆发酵,茶叶内部物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多酚类物质变化

茶多酚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是茶汤苦涩感的主要原因。发酵后,茶多酚比原本原料降低了50%-70%,转化为茶色素及一些非水溶性物质,最终熟茶茶多酚的含量在11%-17%之间,使苦涩度大大降低,刺激性和收敛性变小,茶性变得温和,入口甜润;

茶色素

普洱茶主要色素物质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渥堆发酵随着时间的推进,茶多酚氧化程度深,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成茶褐素。渥堆过程中,茶红素随翻堆次数增加而减少,茶黄素稍有增加、茶褐素急剧增加,使茶汤呈现红浓的色泽;

果胶质

果胶具有粘稠性,因此,溶于水的果胶质可增加茶汤厚度和粘稠度。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原果胶呈减少,水溶性果胶呈增加趋势;

糖类物质

水溶性糖是茶汤甜味的主要成分,能缓解茶汤中苦涩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的刺激性作用,这部分糖含量越高,茶叶滋味就越甘醇。在普洱茶渥堆加工过程中,茶坯水溶性糖含量随普洱茶的渥堆发酵进程加深而随之减少;

咖啡碱

咖啡碱是茶叶中构成茶汤的重要滋味物质,与普洱茶品质呈正相关,咖啡碱在普洱茶渥堆过程呈增加趋势。

水浸出物

茶叶中水浸出物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熟茶在发酵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是呈减少趋势。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茶品质的物质之一,表现在茶汤的鲜爽度。氨基酸在普洱茶发酵的特殊温湿条件下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与多酚类起反应生成茶褐素,在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总体呈减少趋势。

由上面的内含物质增减可见,如果要让熟茶呈现出适口的滋味,把控好渥堆的温湿度和时间非常重要,中度发酵的熟茶口感较好。

3.熟茶进阶:厚、滑、活

近几年,熟茶越来越市场关注,从技术的提升到原料的选择,都在让熟茶滋味不断优化。曾经有一个对熟茶的误解是:用好茶发酵是一种浪费。然而今天,很多茶企更愿意用“云南大叶种”、“乔木”“春茶”这些内含物高的优质原料制作熟茶,达到“厚”、“滑”、“活”的境界,堆味越来越轻微,口感体验更佳。

另外,熟茶发酵的程度靠洒水控制,企业渥堆熟茶通常以“吨”为单位,其风险和难度比制作普洱生茶要大的多,一旦发酵不均匀,则就会造成损失。随着熟茶的重视度提高,一场发酵技术革命也随之而来。

所以,熟茶的品质,也在考验着一个品牌的实力。但市场上“个性化熟茶”的概念层出不穷,如“山头熟茶”等,在熟茶热的阶段,还需有待分析考证。

精品原料辅以精良的技术,是优质熟茶的关键,不仅赋予熟茶极高的品饮收藏价值,也可以作为一些调饮茶的优秀基底。而经过医学界多年临床试验,熟茶被证实了在降血脂、血糖方面功效显著以后,不止口感陈香厚重,对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

随着消费者的认知升级以及茶企对市场的审视,熟茶重放异彩,大家正在摈弃过去对熟茶的不良印象,乐于重新认识、接触,熟茶品饮时代即将到来。

发酵:熟茶的生命旅程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流程


熟茶的渥堆发酵对于普洱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神秘之神秘。首先是因为熟茶渥堆发酵历时较长,一般在45天左右,一般性的参观很难观察到发酵的全过程;再者,很多茶厂将熟茶发酵车间视为禁地,严禁参观。笔者不止在一家茶厂的熟茶车间外看到“涉及国家商业机密,严禁参观”之类的字眼。熟茶发酵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但又不同于制造业之类的技术,有标准的规格和流程,因为在渥堆发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常有人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因而发酵的场所,空气的温湿度,潮水、翻堆、开沟等程序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可循,而是充满了经验色彩,对于一个茶厂来说,一个熟茶发酵师傅技术与经验的好坏,对厂家出品的熟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熟茶微生物发酵的微观世界中还有着许多未解之谜,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一些熟茶发酵一般性的工艺流程,对于进一步认识熟茶、品鉴熟茶确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本期介绍熟茶发酵工艺的流程。

1、选地

选什么样的场地,对发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养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铺在地面上,大约1cm高,然后浇透水。接下来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表面湿润。直到水泥地面变黑,茶末没有茶味为止。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这个养地的过程得重复几次,才可以进行正常发酵。地养好后,用水冲洗干净地面,等地面干透就可以试发酵了。一般来说,起初几批茶很难发酵出较好的效果,所以都会用较廉价的茶来发几批,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所以,为了可靠起见,最好选择经常发酵,已经用了多年的熟地发酵。

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在用水泥瓷砖砌出的发酵池里发酵是目前大多数传统茶厂的发酵场地。现在也有些新兴企业出于更加卫生的考虑,采取离地发酵的方式,一般是在离地几公分处铺上一块有无数小孔的夹层不锈钢板,把茶堆在钢板上进行发酵。

2、堆茶

通常把晒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进行发酵准备。至于是50cm还是70cm,就跟茶叶的等级有关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从外形看,堆子上面是平坦的,边缘呈梯形。堆子有100多公斤的小堆,也有10~20多吨的大堆,根据各厂的技术标准和需要掌握。

3、洒水

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勐海地区的茶厂都抽取地下水来发酵。由于勐海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构成了勐海熟茶的优势。从口感来说,勐海地区井水清澈甘甜,一般直接泡生茶就有不错的口感。据检测,勐海地区的水多为酸性。所以,在发酵普洱茶时时候,大多数参考勐海地区水的酸碱度,来选取发酵用水。洒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到底是30kg还是40kg,还是50kg,就取决于经验了。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

4、翻堆

茶洒水堆高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堆温一般在50~65°C之间,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从60cm逐渐往下降。通过堆子上插的温度计来检测堆温,以控制温度不要超过65°C。接下来差不多每周进行一次翻堆,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块,为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

5、开沟

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通常不超过40cm。一周后,即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C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每隔3-5天开一次沟,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6、养茶

堆置一周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养茶。大约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个渥堆发酵流程完成。当然,这个周期的时间是可以变化的。因为温度是变化的,堆子高度也会变化的。所以根据原料、气温等各种环节来调节。

渥堆完成以后还只是熟茶的毛茶,最后要成为流通的商品还需要几个步骤——

分选:很多厂家会将一堆中不同级别的茶分筛出来,拉开价格档次,按不同级次销售,也就有了宫廷普洱和普通普洱的区别。一般使用分筛机进行分选,同时,剔除非茶类夹杂物,如石头、谷壳等,剔除老梗、花、果等茶类夹杂物。

灭菌:一些卫生要求高的茶厂在压饼前会对熟茶的毛茶进行灭菌或微生物灭活处理。

最后当然就是蒸压成型,包装出厂了。但是熟茶刚刚渥堆出来多少都会些堆味,有些茶厂会将毛茶在仓库中存放1-3年,待堆味散去才压饼出厂。这只是一般流程的介绍,各厂还有自己保密的技术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揭秘熟茶的发酵程度》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红茶发酵程度标准”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