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易武茶区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易武麻黑茶。

易武茶,村寨、山头林立,不要说消费者,就是常去收茶的茶商,未必能闹明白,举例来说,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坝、高山、三合社、大漆树、刮风寨、杨家寨、三家寨、丁家寨、刮风寨、一扇磨、弯弓、白茶园、麻拐塘、薄荷塘、同庆河、帕扎河、白沙河、冷水河、郑家梁子、黑水梁子……具体应该怎么区分呢?

还是从台地茶开始说,易武台地差价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树龄,没错,台地茶也看树龄的,易武台地的龙头,当属易武老街这一片,海拔,树龄都够。海拔低的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橡胶林对茶树的影响,硫磺粉、农药、除草剂。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橡胶树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所以这个海拔以上的无需担心。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很简单的道理,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械斗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3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颗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脑子里大多会涌现这么几个词:易武正山、麻黑、刮风寨,一年前,提起弯弓还都挺神秘,偶尔朋友问我喜欢易武哪里的茶,我会回答:薄荷塘、白茶园、同庆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晕了,偶尔说到麻黑算易武二线名寨,更是遭拍砖无数。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这种现象,代表了易武茶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广大易武茶爱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节奏。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为了生活,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号、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只是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制茶技术,甚至连杀青的铁锅都没有,怎么办?用炒菜的小铁锅呗,大家别笑,老班章也是这么来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没黑点(炒焦了)茶商还不认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铁锅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怎么洗锅,这样出来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会满意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贴吧里某些朋友晒十年八年的纯料刮风寨的可信度?

归纳一下,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我再补充一些。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前文提到工艺问题,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混乱。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庆河、薄荷塘等。

小编推荐

理一理普洱茶的历史,说一说越陈越香的道理


普洱茶是比较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茶,而且收藏价值颇高。关于普洱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普洱茶传承历史非常悠久,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早在1700多年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茶。

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普洱茶

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的唐吏樊绰,他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在其《蛮书》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里的“茶”即指普洱茶;“银生城界诸山”,即今景东城东的哀牢山和城西的无量山,表明这些地区在唐代已驯化、利用和开发茶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南诏时“银生节度”辖今普洱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大理、临沧部分地区。“散收、无采造法”指当时茶叶主要是散收,没有采用内地“蒸之、捣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制茶法。

“蒙舍蛮”指当时南诏的统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指当时饮茶的方法是将茶叶、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锅内烹煮后饮用。

普洱茶这一名称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云南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清康熙年间的《元江府志》也说:“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可见从这时开始,普洱茶这一叫法就已有了。

普洱地区在唐代已盛产茶叶,今普洱市及周边地区是最早驯化和规模种植、开发茶叶的地区。

清檀萃所撰《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府辖内。

普洱府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普洱厅所属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经加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

普洱茶究竟是否越久越好

有着历史悠久的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越陈越香真的有道理吗?

有关专家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国家评茶员工种考评员陈楚平先生说,普洱茶肯定是越久越好。因为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

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实质就是茶叶中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过程,普洱茶存放到了一定的时间,茶中的很多化学成分会产生一种质变,这个变化会表现在茶的汤色、香气、口感等比之前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存放越久的老茶,它所形成的独特品质和陈香也就越好。

普洱茶收藏家王京生先生也从茶的健康功效上做出了解答,他说普洱茶中所含的一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这两项功能对于防止衰老有很强的作用,这些特有的性质,是在普洱茶的存放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存放时间久的茶,它的发酵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它的健康功能也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也是存放越久就越好。

普洱茶的“越陈”到底是多长时间

目前对于普洱茶的保质期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科学定论。云南普洱建市时曾从北京故宫迎接的“万寿龙团”就有一百年的历史,从外观上观察,从色泽到表面裸露的条索都没有出现霉变与碳化的迹象,从这看来,普洱茶的保质期比我们预想中的要长久的多了。

但是越陈越好也是有一定的的前提条件,普洱茶的储存环境、茶的本质真性、陈放的年限都对茶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的茶如果存放环境和条件不同,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其价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语,而如果原本就是原料低劣的茶,就算藏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任何的价值提升。

所以说普洱茶的越陈越好,要求茶本身品质好再加上储存得宜。

或塑叶成形,或包揉为饼,或杀青晾晒,或碾磨成粉。茶,都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历史带来的无限生机。

茶汤透,比较好?说一说熟茶的汤色有什么意义


熟茶的汤色,与茶色素的氧化程度有关,与品质并无太多直接关联。

在熟茶审评术语中,最高评价是红艳明亮,相对正常的是红浓明亮。

导读:

1、茶汤浑不代表茶不好

2、茶汤透茶也不一定好

3、酱油汤是为什么,怎么处理?

4、我们在谈论熟茶汤色时,我们在谈什么

1、汤浑不代表茶不好

——几乎没有放不透的熟茶

茶汤是否浑浊取决于悬浮在茶汤里的颗粒物的多少。

熟茶刚刚发酵出来,茶汤中会有相当多的小颗粒。可能是一些小的蛋白,小段纤维,一些悬浮的磷脂,茶叶的碎末结构......这些东西都会造成浑浊。

刚出堆的新熟茶,茶汤往往会有一个浑浊的时间段,所以新熟茶做出来之后茶汤浑浊是很正常的,通过一段时间的陈放后,浑浊的汤色会得到改善,它会显得明亮起来。

相反,新出堆的熟茶茶汤就非常透亮,不好。

茶汤中的悬浮颗粒有的消解速度很快,有的消解都会很慢,比如说一些小段的纤维,一些小的蛋白质就会消解的很快;比如说一些肽段,氨基酸链,就会消解得相对慢一些,甚至消解得非常慢。

但是,只要它是有机物,就会在陈化过程当中,被微生物逐渐消解。

所以说这样的浑浊并不可怕,要是遇到茶汤浑浊,放一放就会有所改善。很少有放不好的茶,只是时间的问题。

2、茶汤透茶也不一定好

——好茶茶汤一定不是透的

刚刚说了,对于正常的熟茶的汤色,审评中用的是红艳明亮或是红浓明亮。

它的汤色一定不是透的,而是有浓度的。茶汤透亮,往往是这款茶茶汤里面的内含物质很少,所以光线的通透程度相对较高。

什么样的茶汤会透亮?

如果是新熟茶,要么是本身这款茶原料中的内涵物质很少,要不就是发酵的技术不到位,发酵过度,导致很多的物质被消耗掉了。茶汤里面不含太多的内涵物质,就很透。跟水一样,因为最透的就是水。

同理,不好的茶或是很一般的茶,摆的时间很长了,内含物质消耗殆尽,也会变得非常透亮。那这种透亮原因是什么?是底子薄,没有内质。

反过来再说好茶,由于它内含物质充分,光线通过这杯茶汤的时候,折光率就会非常大,以至于你会感觉到这杯茶的通透程度不高。

茶汤的光线通透程度不高,显得有肉质,厚重,这是一款好熟茶该有的汤色。

3、酱油汤是为什么,怎么处理?

——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酱油汤是泡出来的茶汤特别浓,偏黑,像酱油一样。酱油汤,感官上不好看。但是从品质上来说,同样并不可怕。

如果你泡出酱油汤来了有几种可能:

首先,你的泡茶技法可能有问题,茶水比、浸泡时间、水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茶汤过浓。

其次,可能与你的泡茶用水有关。选择的泡茶用水,如果你的用水矿物质含量很高,钙镁含量很高。甚至有一些铁离子含量很高的水,跟茶多酚结合,那就容易产生发黑的物质,就使得茶汤浑浊发黑。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发酵过程当中,由于发酵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产生黑色色素的微生物过多,决定了这个茶茶汤最终发黑。

当你泡出酱油汤的时候,先检查一下你的水,再检查一下冲泡手法;如果都没有问题的话呢,也不用太过担心,无非就是这款茶可能相对细碎而容易浸出,只要你适当减少投茶量,汤色就会有所改善。

而如果是发酵技术的问题,就要做一个取舍。看你是否将外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单从滋味上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影响不大。

4、我们在谈论熟茶汤色时,我们在谈什么?

——以汤色来判断品质并无太大意义

有很多人认为可以从茶汤中看出品质,乃至工艺,比如说转化多少年是什么颜色,发酵度多少是什么样的颜色?

实际上,以汤色来判断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总之,决定熟茶汤色的是茶色素的氧化程度,决定汤浑与否的是茶汤中颗粒物的多少。而这两者都与品质没有本质关联,所以,从熟茶汤色判断品质这样的说法没有太多意义。

色生香味触法,通过熟茶汤色能看到的,无非是与愉悦度相关的事了……

易武普洱茶区的品质


1、新易武茶水温以90oC左右(烧开之后待水温降低)为佳,上年份的易武茶则以100oC沸水为佳。不同的水温对应不同年份的易武茶,以保证易武茶的优秀品质。

2、新茶按100:8的比例,上年份的茶按100:7的比例。以盖碗为例,100毫升的盖碗投茶量7~8克。

3、新茶第一道倒掉不喝,上年份的茶最好前两道都不喝,第一道为净茶,第二道为醒茶,第三道才开始品饮。

4、净茶:将茶叶放入茶壶,注入热水后倒掉不喝,以提高茶叶的净度。注水时靠近盖碗的碗边绕一圈慢慢注入,再逐渐往中心注水,以利于茶叶的受水均匀,不必注满整个盖碗,适量即可,盖上盖,可稍加晃动,5秒后出汤,出汤后开盖,不要捂茶。

醒茶:注水与上同,8秒左右出汤,出汤后同样不要捂茶。

泡茶:注水与上同,8秒左右出汤,五六道之后每次递增3-5秒,每次冲泡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茶汤品质。

弯弓,易武茶区中的极品普洱


弯弓古树茶条索粗壮,松紧适度,叶片长,芽头肥壮显毫,叶底肥嫩厚实。汤色金黄透亮,蜜香馥郁,香气层次感明显,微苦,但瞬间转化开;几泡之后,茶汤清香浓郁伴山野之香,茶汤香甜如蜜、入口细腻饱满,滋味醇厚,茶气柔而刚,汤质感很好,韵味悠长,生津强烈,水路细腻,喉韵绵延悠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叶底肥厚活力,油润而显光泽。

弯弓古树茶以其独特的茶质及特殊的香气独自成韵,带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气息。

由于茶树树龄极大,有着不可替代的醇和度,堪称易武茶中的极品,是至柔至美的好茶。弯弓古树茶茶香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原始森林的山野芳香,即便弯弓茶的价格高昂,还是在众多的普洱茶中,独树一帜,备受欢迎。

易武茶区素有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的说法,这里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弯弓古树属于易武“七村八寨”中的丁家寨,从丁家寨到弯弓,要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在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终年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终年人烟稀少,少了世俗喧哗,古茶树在原始森林中自由生长,旷野粗放,最大限度保证了弯弓古树原生态品质。

古茶树生长在1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由于海拔高,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而逐步减少,从而使茶叶的苦涩味减轻,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芳香物随之不断上升。

据史志考证,弯弓的繁荣还要早于老曼撒,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弯弓茶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茶树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朝咸丰年以来,弯弓曾有千家寨之称,有四百多户人家,人口很多,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大寨子。弯弓大寨分为汉族寨、回族寨,回族寨盖有清真寺,汉族寨盖有关帝庙。弯弓的关帝庙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庙宇,占地面积六千平方米以上,全用柏木建成,雕梁画栋、飞檐点金,当时是六大茶山最精美的建筑。虽然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是依然可以从遗址上看出当年庙宇的雄伟。

弯弓衰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瘴疠流行;二说是民族械斗,由于挫伤太重,以至于在民国时期也未能复兴起来。弯弓古茶园破坏较为严重,烧毁太多,现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从而也增加了茶叶的采摘难度,即便是到达茶山,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翻山越岭的去选择茶树。零星小片的居多,分布在生态极好的原始森林里,呈一大片的很少,不像麻黑、落水洞有连成片的大面积古茶园。

采摘这里的每一片茶叶必须得战胜蚊虫、战胜寂寞、战胜劳累,翻越遮天蔽日的森林,跨过瘴气叠生的弯弓河,再驾驶摩托冒着生命危险在湿滑的林间小道上穿梭,最后才能将这一点点大山精华呈在茶客的眼前。

弯弓茶不似班章的狂猛,不似临沧的阴柔,是一种深沉悠远的古韵,把你带入飘渺的境地,让你通体清透,心灵随之澄碧。

弯弓的茶现如今全部属于丁家寨瑶族人的。相同的人种,不同的是茶地和茶。也就是说弯弓茶和丁家寨茶都是属于丁家寨的人,不同是两个地方的茶,生态不同,茶质也不同,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采摘和售卖过程中,两个地方的茶都是分开卖的。丁家寨的人都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大家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和名声,定了规矩,禁止喷农药,施化肥,一旦被发现,那家人就被禁止卖茶,

弯弓大寨的古树茶把易武重重叠叠的云雾、直冲云霄的古树幽韵都藏于内质,想那参天古树,历经着千百年的寒潮、风雷、霹雳,欣赏着亘古不变的雾霭、流岚、虹霓。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美丽。

从各个方面介绍易武茶区


一、易武茶区历史定位:贡茶之地,瑞贡天朝

易武是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生产和采购、贩运的起点,易武产的茶味酽醇香,清代易武一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生产区每年都向京城进贡,易武“瑞贡天朝”的大匾,印证了易武贡茶的历史也记下了易武曾有过的辉煌。

二、易武茶区生态环境:生态优良,土壤肥沃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日照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三、易武茶区原料特点:香扬水柔,协调性好

易武茶最大特点是香扬水柔,协调性好,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而不失醇厚,细腻柔滑,能感受得到颗粒均匀的细腻汤水。香气上带有花蜜香,回甘生津明显。是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

四、易武茶区陈化价值:清香高扬,汤质丰厚

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汤色会逐渐加深,从黄绿明亮转变为金黄明亮,最后汤色转变为橙红透亮,好的陈年易武茶汤色如琥珀,鲜艳而且油亮。香气上,新茶清香高扬,逐步转成花果香、蜜香,陈香,新茶滋味略有刺激性,回甘明显迅速;随着年份增长汤质丰厚饱满,层次感愈显,茶汤里含着香气;易武独特的“蜜韵”亦随着时间变的更加浓郁。

五、易武茶区冲泡方法:宽口器皿,高温适宜

器皿:宽口宽体,以利于大叶种易武茶的叶子伸展。

用水:宜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新茶水温以90℃左右(烧开之降低),上年份的茶则以100℃沸水为佳。以盖碗为例,100毫升的盖碗投茶量7-8克。

冲泡方法:第一道醒茶,8秒左右出汤,第二道沿盖碗边缘注水,1—8泡10秒出汤,之后顺延2秒。

阮殿蓉说茶:易武考察记


一个茶人,如果他不知道易武,他就不知道普洱茶。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易武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的份量,就是用圣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今年又再去易武,正是阳春三月。在西双版纳,春天这个词是抽象的。三月的版纳,那深重的绿色,恰似昆明仲夏。去易武的路尤如中国所有乡村的道路,尘土飞扬,颠簸不平。一个数百人的庞大考察团,扬起一阵长长的黄龙。朝圣的心,也像那些艰难行驶的汽车一样,由平稳变得起起伏伏。

在古文献里,易武并不属于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它的地位,并不低于六大茶山,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易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出发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

时光如水,沧海桑田。当时间之轮转入21世纪,曾经声名显赫的易武,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跟中国所有乡村并无区别的小镇。没有统一规划过的街道,贴满瓷砖的水泥房子,一家挤着一家卖着廉价日用品和五金制品的商店,飞舞着苍蝇的小饭馆……历史,似乎真的只是一些发黄的书卷和枯燥的文字了。

原先来易武,主要是看茶山,而今到易武全是为了瞻仰老茶庄,那些“老字号”的茶庄呢?那些曾经的繁华呢?我举目四望,心海茫茫。按我的经验,镇子的后面,一般都躲着一个过去的镇子。要了解一个镇子的历史,你不能站在镇子的对面,而是要去到镇子的后面。

事实证明了我的经验在易武依然正确。当我们沿着一个缓坡进入镇子的后面后,那些结满蛛网的老房子,那些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那些颜色深沉的青苔,那些在瓦檐和墙头摇曳的乱草,似乎都在提醒我正在靠近历史。

我轻易就发现了我曾经耳熟能详的老茶庄。准确的说,不是发现,而是看见。乡镇政府为了方便考察团参观,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将那些现在的居民房又变成了曾经的茶庄了。他们用4S纸在电脑上打出的老字号几乎将历史上的易武老字号全标了出来。那些用现代油墨打印在白晃晃的纸上的老字号标识,我怎样端详都觉得有些近乎荒诞的怪异。但它提供的方便却是不言而喻的。我就这样顺着“迎春号”、“同昌号”、“泰丰号”、“福元昌号”、“车顺号”的走下去,看物是人非,看沧桑变化。

在老屋前的青石板路边,老人们怡然自得地凑在一起下着象棋,抽着劣质纸烟,旁边的茶缸里泡着青毛茶,对我们这些脸上写满激动的造访者,他们连头也不抬。从他们身上我知道,像我们这样的考察者造访者,他们见得太多了,再也不觉得新鲜。看着吵吵嚷嚷拥挤的考察团,我心中有了一丝歉意,我们是否扰乱了这古镇平静的生活?

我先在“同昌号”看了一阵,他的旁边是易武乡的中心小学。小学校内,有石屏会馆。我去参观会馆的时候,才发现小学校的操场里,也挤满了兜售普洱茶的小贩,他们用背篓支成小摊,向考察团的成员们叫卖他们自家生产的普洱茶。他们脸上生出的笑容很“职业”,跟在大都市批发市场看到的笑容惊人地相同。石屏会馆显得有些破旧,显出风蚀残年的老态。那些过去在这里风光一时的石屏人,早已作古,留下他们的子孙,正在阳光里高声叫卖,我的心中,因此有了许多滋味了。

我在一家叫“泰丰号”的茶庄前停了下来,原因是我看到了一个端坐在自家门前的老人。他的安详在嘈杂中显出一份平静的美感,让我不由自主抬起了我的像机。但老人摆摆手制止了我照相,却很热情地跟我攀谈起来。在易武,每一个老茶庄的后人谈起他们的先辈,脸上就不约而同地生出一份自豪和骄傲,这个叫吴景康的老人也不例外。他说“泰丰号”是其父吴开元建的。他父亲是石屏人,是当年走夷方来到易武。他说当年泰丰号生产的茶,就用牛马驮到勐腊,然后再运到越南的莱州和泰国的咪赛。他说,当年易武做的普洱茶真好卖,生产多少卖多少,易武老字号的茶庄,一般生产普洱茶,原料都用易武山的,有时,曼撒以内的原料也收。他指着老房子说,这份家业也是他父亲置下的。现在,他的女儿仍在做普洱茶,但数量比起从前,少了很多。老人现年已经80岁了,跟我说起心愿来,还想有朝一日到老家石屏去看看。

大名鼎鼎的车顺号茶庄,我先前曾经来过。说车顺号茶庄有名,是因为其后人珍存的那块皇帝亲赐的题有“瑞贡天朝”的木匾。据说,因为“车顺号”茶庄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喝了进贡的普洱茶,心怀感动,特赐匾嘉奖。这块木匾,与其说是褒奖“车顺号”的,不如说是对整个易武山出品的普洱茶的褒奖。

遗憾的是,我并未在“车顺号”的旧址再看到这块木匾,屋檐下的这块一看就是赝品,跟主人一打听,才知是依照原样用电脑做的。接待我们的是车顺号的第六代孙女车子云。她跟我在易武见到的其它的女孩不同,举止文雅,谈吐清晰,着装也很时尚,有大家闺秀的遗风。她告诉我,那块真匾被她的么爷和四叔拿走了,四叔和么爷要在景洪城里开茶庄,拿匾子去打招牌广告了。我听了,心中有些惋惜,这块匾它是不应该离开易武的,它本来就只属于我现在面对的这幢老屋,只有这老屋才配挂这块匾。她还说:“车顺号”这个商标被人抢注了,族人正在为此打官司。对于车家人来说,“车顺号”是他们最为珍贵的遗产。

是阿,在普洱茶界,“车顺号”是一块享誉中外的招牌,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难道是谁想抢注就抢注了的吗?名牌是经营出来的,我真诚地希望“车顺号”顺理成章地重返车家。就像“瑞贡天朝”这块匾,车子云的父亲车志兴在文革期间,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放在楼上用包谷掩盖,才得以保存一样,只有车家人才知道它们的价值,才知道该怎样去呵护它。

易武产的茶叶,因为质优而经常被其它地方冒充。据车子云讲,易武的茶叶,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但她仍旧每年只做那么半吨左右的普洱茶,她说,她不能因为普洱茶热毁了祖上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品牌。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生是产上等茶的地方。易武产的大叶种茶,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普洱茶后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年的易武春芽,汤色更是红润,且耐泡,是普洱散茶中的极品。从越陈越香的角度讲,易武的大叶种茶,天生丽质,实属最佳。

我放眼远眺,竟有了思古之幽情,不禁有了感叹:那些当年走夷方的石屏老茶工,他们一定有一双慧眼,要不,他们为何选中易武这块大叶种茶的宝地?这些因为生计而走了夷方的人,一定有一颗骄傲的心,要不,易武出的普洱茶,竞会如此卓而不群?

都说易武产的臭豆腐和豆豉是西双版纳州最棒的。离开易武时,我买了一些豆豉,随便扔两粒入口,嘴里便弥漫了奇香,跟我过去吃过的石屏豆豉一样,让人着迷。他们告诉我,他们做豆豉的工艺,就是祖上从石屏带来的。

我心中一热,猛然间发现。我这个本来是来看茶叶的人,不经意间,却看到了根。

那是扎进岁月的历史之根。

易武,对于普洱茶人来说,是一个梦。一个与茶不可分的梦!

【易武专题】“七村八寨”易武茶


有茶友曾用这样一个类比的说法来形容“易武”与“普洱茶”之间的关系:易武对于普洱茶来说,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陶瓷、宜兴对于紫砂、安徽泾县对于宣纸。

易武茶以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等品质特点而著称。从清代中期的贡茶,到清代末期作为古六大茶山的产制加工与交易中心,以及流传至今的号级、印级等传世名品,易武茶区作为顶级优质普洱小产区,已为业界公认。

易武,云南西双版纳州的一个乡镇,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今天易武所属的勐腊县之县名“勐腊”两个字,“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就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而易武,亦是因茶而扬名四海。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易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易武镇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贡茶之镇,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而且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卖茶的传统。

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其中尤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每年“祥源·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易武“七村八寨”图示

易武之“七村”(红色部分)

曼洒村曼洒村在一个山脊上,从远处看,像一条升腾的巨龙。曼洒平均海拔很高,视野开阔,是个观山览景的好地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蛮砖、莽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这里产的茶叶条索紧结、匀整、乌黑油亮,茶汤橙黄透亮、滋味醇和,杯底香气持久,口感细腻、水路顺滑。

曼秀村

曼秀村距离乡政府3公里,是一个纯汉族村,是到麻黑村与刮风寨的必经之路。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出的茶叶条索紧结、完整、灰褐显毫,茶汤略带金黄,香高而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落水洞村

落水洞原名曼落,后因寨子中有个内连地下河常年不满的大洞而得名“落水洞”。该村的地形四周环山,村背后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树,那是爱茶人必去的地方。落水洞村是一个汉族村,茶马古道从村中穿过,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加工工艺地道,条索紧结、匀整、油亮乌润,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密香突出,茶韵幽深、回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落水洞大茶王树

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叶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一个村。该村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森林,自然景观极佳。麻黑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经久耐泡,可持续20~30泡,具有越陈越香的历史认可。

高山村高山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至今保存有诸多古茶园,茶树高大,匀需搭架攀爬才可采摘。高山村近些年茶叶制作技术提升很快,加上优质的茶原料,产品非常走俏。该存产品条索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爱好者的珍品。

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的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该村茶园四周植被保护极好,所产茶叶叶宽、肥厚,呈墨绿色,产品条索完整,茶汤橙黄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比村

易比村在易武乡政府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号“安乐号”就出在这里。易比村茶叶条索紧结、乌润、匀整度好,开汤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正、茶气足,杯底带浓浓蜜香味,香气持久,茶叶耐泡。

易武之“八寨”(绿色部分)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委会,自然环境非常好,其茶叶外形条索紧结油润、显毫、香气正,开汤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杯底有浓郁蜜香味,经久耐泡,叶底肥厚、柔软。

新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他们自称“本族”,其祖先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之一,每年春茶开采前,在祭师的带领下还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茶叶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园,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

旧庙寨

旧庙寨与新寨是同一民族,两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邻的茶园,相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术。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生津,叶底色泽黄绿。

大寨

大寨是一个被茶园包围着的寨子。光绪初年大寨还有二百多户人家,摘茶的季节每天杀三头猪还不够摘茶人吃,民国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号。这里产的茶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

张家湾寨

抗战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往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寨,马帮在这里歇晌休整:从张家湾到莱州有十多天的路程,茶到莱州后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从海防转香港、广州。这里产的茶条索松紧适度、匀整显毫、色泽银白,汤色金黄,滋味醇和、香气高,叶底柔嫩。

丁家寨(汉)

丁家寨(汉)现在采摘的茶园叫一扇磨和香椿林,这里的茶树是六大古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之一,所产茶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灰褐、显毫,茶汤透亮、橙黄,香气有陈韵,滋味醇厚回甘。

丁家寨(瑶)

丁家寨(瑶)是一个瑶族村寨,分为上、下两寨,采摘茶园地名叫弯弓,弯弓在清咸丰年以前,拥有400多户人家,有汉族寨和回族寨,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弯弓这里产的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香气纯高,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刮风寨刮风寨是一个边境纯瑶族村,与老挝接壤,距离乡政府31公里。这里的茶园均分布在国有林内,刮风寨的茶王树茶园所产茶叶是易武最为出类拔萃的,古茶树树龄大多在500年以上,茶叶极具霸气。茶气沉郁饱满,回甘强、生津快、层次感丰富,极为耐泡,汤色明亮通透,是罕有的茶中极品。

易武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及气候条件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镇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易武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根据历史记载,易武在清初时候“准以汉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总”。“土把总”就是当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御外侮捍卫边疆有功之臣,从而当了这里的土司,相沿世袭,直到1927年设置镇越县后,易武为第五区。1930年时,将镇越县政府从勐腊迁到易武来。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属之地,划为第一区,辖易武镇。易武很长时间以来就是边地一个重要小镇。

距易武镇里许,有一座山,山并不高,却青翠秀丽,树木葱郁,山边有两个古山洞,一是水洞,一是旱洞。水洞很深,弯弯曲曲,据说长达数里,人可进入,但进去后容易迷路。距易武镇约5公里处,茅草地山边,磨者河畔,两岸山峰,悬岩绝壁,奇石连锁,呈现“一线天”峡谷。一步似可跨越,因而叫作天生桥。下面水流湍急,若风沙骤起,声似雷霆。从天生桥上向下看,深达数十丈,大有长江巫峡气势,风景难得。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易武一带最早是古蹼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

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茶叶不仅是易武一带的大宗商品,也是整个云南赖以挣钱的大宗商品,历史上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曾是中国边疆商业繁荣的小镇,人们把收集来的茶叶运到香港、印度、老挝、泰国去卖,也有的运到思茅、普洱、下关,再由藏商运到西藏,易武茶业兴盛时有茶庄、商号几十家,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牛帮在易武集散,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由于茶地分到各家各户,因此要对茶叶产量作出很准确的统计是不可能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武每年老树茶产量在60-70吨。当然随着茶价上升,茶农对茶园管理投入增多,产量已在逐年上升。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何来普洱茶散生茶一说?


何为普洱茶?

有人说:澜沧江流域两岸的茶叶都是普洱茶。

有人说: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型。

有人说: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型。

何为普洱茶(生茶)?

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挤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何为普洱茶(熟茶)?

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何为云南大叶种茶?

分布于云南省茶区的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

何为晒青茶?

晒青是绿茶类中用日晒干燥的青毛茶,青毛茶除少量供内销和出口外,主要作为沱茶、紧茶、饼茶、方茶、康砖、茯砖等紧压茶原料。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香味浓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厚。晒青毛茶产地有云南省景谷、玉溪、文山、楚雄、江河等。还是没懂晒青茶是何茶吧?不急,接着往下看。

从传统工艺说:云南的晒青茶经采摘、摊凉、杀青、揉捻、干燥(日晒或者摊晾)制成,这种工艺制出来现喝口感不佳。现在的工艺制作出来现喝口感已很好。现在跟传统工艺的区在于:现在工艺杀青前的摊凉时间长,机器杀青,揉捻,揉捻后会有渥堆情况,烘房低温干燥。传统工艺摊凉时间段、手工杀青/揉捻。日晒(低于42℃)或者摊晾干燥。

何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云南省茶区的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制作的晒青茶。

何为后发酵?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轻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通过以上几点的了解,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普洱茶是什么了,也知道晒青茶是绿茶。那么今日的话题来了:

何来普洱茶散生茶一说?

晒青茶过渡到普洱茶(散生茶)的节点在哪,有何特征?晒青茶什么时候开始转化成普洱茶(散生茶)的?明明市场上卖的是普洱茶产区的晒青毛茶和烘青毛茶,怎么就变成普洱茶了呢?

云南易武茶区各山头茶的特点(仅供参考)


易武茶区: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瓦龙、蛮枝、易武茶小乔、黄金叶、易武小乔秋茶的口感评述

刮风寨:口感评述:汤色黄亮,通透,香气高扬,刮风寨产地特征比较明显,「瑶味」感受清晰,入口饱满,丰富,层次感明显,浓强度在几个易武山头里算是比较丰厚的,回甘快,生津,留存度持久,杯香持久。

丁家寨: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但距离第一波春茶还是有一些差距,完整度,厚度都略逊,但整体香气口感都是很完整的,后期转化很值得期待!

落水洞: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后续变化值得期待!

大漆树:汤色黄亮透明,香气纯正,扬,入口丰满,糯甜,喉韵明显,回甘快,生津,留存度不错,叶底相对比较肥壮,耐泡度很好,尾水很甘甜,整体韵味很正。

郑家梁子:汤色蜜黄通透,香气高扬,入口茶气十足,滋味鲜爽,回甘快,生津,不输给刮风寨。茶汤层次感丰富,耐泡度很好,尾水一样是清爽甘甜。

一扇磨:汤色黄亮透明,花蜜香高扬清爽,优雅,入口轻柔,糯感十足,丰富的层次感在易武山各山头当中比较有个性,回甘快,生津,杯底香留存度不错,汤水给人感受很清冽,一点也不觉得会单薄,只是浓强度不是特别强烈,很柔美的感受,水甜,耐泡度也不错,叶底墨绿色,有不错的厚重感。

麻黑:汤色黄亮通透,花蜜香,入口温和顺滑,回甘,生津都很快速,易武山麻黑的特点还是算比较清楚地,留存度适中,鲜爽度不错,耐泡度也不错,叶底虽然没有特别的肥壮,但基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瓦龙:茶青粗壮肥大,条索匀整,色泽深墨绿色,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醇和度非常好,喉韵深刻,满嘴是茶,茶汤厚度丰满浑厚,糯感十足,层次感一般,但齿颊留香的感受很持久,留存度也是一流的,杯底香浓郁,持久不散,汤水清澈透亮,叶底肥壮完整,呈现墨绿色,完整,丰厚是其最大的特色,

蛮枝:蛮枝山大树茶,条索肥壮,显毫,干茶外形黝黑油润,冲泡后汤水清透,入口清爽甘甜,回甘快速,喉韵持久,悠长,茶汤糯感好,独特的山头韵非常明显,浓强度适中,苦涩感较为均衡,留存度非常不错,整体丰满,叶底比较肥壮,完整,肉质感明显。

易武小乔木:条索和大树茶相较,颜色偏黑黄,茶杆质感看起来为微量纤维化状态,色泽浅,泛黄,而古树茶茶杆看起来为古铜色,偏墨绿色,冲泡后香气清纯,高扬,汤色黄亮透明,入口清甜鲜爽,回甘快,生津,微量花蜜香带些许兰香,但留存度稍弱,口腔里的茶韵还稍显浅薄,层次感不明显,唯独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叶底也算肥厚,但看不出大树茶粗壮的茶杆,肉质感差很多,但是在一般台地茶易武里也算是上品了。

易武黄金叶:条索粗大,黑条间杂黄叶,冲泡后香气醇和,汤色金黄明亮,通透,入口明显的花蜜香,醇和,糯甜,基本无刺激性,非常的柔和,易武山韵味还比较明显,但是缺乏一种细腻感,叶底肥壮大片,匀整。当做日常品饮还是很不错的

易武小乔木秋茶:条索肥壮大条,色泽黝黑,油润有光泽,冲泡后香气纯正,无任何异味杂味,入口丰富浑厚,花蜜香明显而高扬,回甘迅速,生津快,满嘴是茶的感受一样很强烈,一点也不比大树茶逊色,只是喉韵稍欠一些层次感和厚重感,茶汤胶质感也不错,刺激性相对低,顺和柔滑的感受和易武茶固有的山头韵味在这个台地茶上面圆满展现,如果不是强调他是台地茶,冲泡后肥壮的野地一定会让不少人看错,误以为是大树茶,耐泡度也不错。

易武的新茶茶气较淡,存放之后茶气渐强,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易武茶陈化速度较快。

为什么说: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


在普洱茶圈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在没有对比过,这几个产区的普洱茶时,曾以为所有的普洱茶就如老班章那样苦涩味重,回甘生津持久。

在接触多了之后,才慢慢的明白“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并非空穴来风。

勐海的茶普遍苦底重,不管是南糯山还是景迈还是布朗的茶,都没有办法摆脱这点“苦底重”。以勐海茶为参照物,你就会知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一直只是喝一个山头的茶,就不会知道普洱茶另一番的味道。

那是什么让同为“普洱茶”的它们,滋味口感有这么大的差异?今天就为大家一层层抽丝剥茧。

普洱茶的5大要素

有人说:一款茶好不好,要看其叶种,毛料的树龄,生态环境,纬度,海拔这5大要素。普洱茶一山一味,除了地理位置就是生态环境,还有纬度。纬度,决定降雨量、光照日长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纬度间接决定了茶的生长气候。

在实际的茶叶品质品鉴中,纬度越低的茶茶气、茶味、香气越强。让人意外的是,现普洱茶界公认的好茶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大多数在北纬22°30’以南。班章、景迈、贺开、巴达、南糯、易武等都在这个区域内,而茶气茶味最重的班章、章朗、曼迈等则在21°30’附近。

答案很简单,因为纬度低,茶树的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越强,茶树内的物质积累,能量聚集也就越多。

人们常说“云雾高山出好茶”,是不是海拔越高茶的品质越好?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海拔过高普洱茶品质不一定就好。

从普洱茶实际分布情况来看,最佳海拔应在1400—1800米。老班章茶园在1700米左右,景迈茶园主要分布在1500-1600米,冰岛是在1670米,困鹿山是在1640米。

而一些海拔超过2000米的古茶园的茶叶具有茶气弱,茶叶偏淡的特点。

大叶种就这么重要么?用同一个古茶区相似树龄的老树所产的大叶种和小叶种作过冲泡对比,结果在香气强度、苦涩度、耐泡度等方面,大叶种也明显优于小叶种。

如此一说,想必,大家都明了,茶的滋味与其山头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茶好不好?你说了算

有人说,思茅茶是淡,也有不少好茶。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根棍子打死一船人。很多人都会觉得茶淡一定都不好喝,你不好这口,不代表别人也不好这口。大家都说老班章好,可有朋友就不喜欢它的苦底。也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时候,就不要为难自己,让自己再吃“苦”。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说一说易武茶区》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说一说易武茶区》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易武麻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