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不怕巷子深:曼糯古茶的春天_曼糯山普洱茶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糯香普洱茶 普洱茶糯香 南糯山普洱茶

糯香普洱茶。

勐海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故乡。作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勐海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普洱茶品质。世居在这里的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傣族等古老民族,至今仍在以最古老的制茶工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普洱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多年以来,外界的人们认识勐海普洱茶,只知道布朗山、南糯山、贺开、巴达、勐宋、格朗和等古茶区,而对于曼糯古茶山却知之甚少。一是因为曼糯古茶山距离勐海县城比较远,超过80公里;二是因为这里的古茶树不像其他古茶山的茶树那样是纯粹的大叶种,而是大叶种、中小叶种混杂,再加上仅二千多亩的古茶园,确实不能与其他古茶区古茶园的面积相媲美。所以,曼糯茶曾经辉煌的历史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

曼糯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往乡,这里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曼糯大寨是第一个住进勐往的布朗族村寨,建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曼糯现分为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是汉族与拉祜族混居的寨子。其中曼糯大寨人口最多、最为旺盛,现有村民一百二十多户。由于布朗族先民善于种茶、制茶,所以古茶园面积也是曼糯大寨居多。

上世纪中叶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南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这条江外的运茶古道,穿过曼糯古寨,靠人背马驼,从糯扎渡横跨澜沧江而进入思茅境内,最后到达普洱市场进行集散。此时的曼糯,占据了区位的优势,曼糯茶的对外运输也比南糯山、布朗山等其他古茶区更为方便,成就了曼糯茶一时的兴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更为便捷的运输通道替代了古老的运茶古道,再加上整个茶叶市场的长期低迷,使曼糯的发展从前沿变成了末端,优势变为了劣势。商道寂静,茶市衰败,曼糯茶也从此衰落了下来。大山深处只留下了纯朴的布朗族人民和先辈们留下的上千亩生态古茶园,安静地生长,蓄势待发。

盛世兴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再次成为了人们追捧的饮品。如何才能让尘封已久的生态古树普洱茶进入茶界的视野,成为了曼糯人最大的难题。致力于把曼糯茶推向市场的布朗族汉子李志荣,在十多年的村干部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就为了能够利用曼糯的古茶树资源,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勐海县志荣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志荣:“我还是一个党员,我在寨子做了十多年小组长,时间长了,现在换届了。2011年我开始成立一个合作社,约了几个老百姓,开始有六家人,现在发展出五、六十户,在寨子里面带动老百姓。”

为了使曼糯古茶重获普洱茶界的地位,李志荣不失时机,抓住勐海县及西双版纳州举办各种茶事活动的机会,接触市场,自我推销。同时,带领合作社社员积极参加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在普洱茶市场中努力打拼,终于再次在普洱茶界打响了曼糯古茶的品牌。

曼糯大寨玉喃儿:“我们这里是曼糯大寨布朗族古茶村,以前茶是好的,就是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外面来的老板少,知道的人少。从我们寨子成立合作社以来,李志荣经常出去外面参加边交会、参加茶王节,慢慢地带动了大家。现在条件慢慢地好起来了,茶叶价格也提高了好多。”

曼糯古茶生长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原生态植被多样性保存完好,茶园土壤有机质丰富,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工出来的普洱茶,油黑发亮,条索紧实,汤色饱满、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称,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香味,这股香味奠定了曼糯古茶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勐海县勐往乡党委副书记岩色囡:“我们勐往乡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好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树立产业支撑是基层党建、扶贫攻坚、禁毒工作‘三推进’的重要依托,努力打造基层党建先进典型和培育一批示范点。比如曼糯大寨,他们有很好的古茶园资源,在党员的带领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现在茶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们相信,在基层党员的带领下,生产会越来越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茶酒香不怕巷子深,茶香自有客来访。曼糯的茶香,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繁荣香飘万里;曼糯的茶香,也将再次弥漫在普洱茶界的殿堂。

cy316.Com精选阅读

三分钟读懂山头茶:解读曼糯山普洱茶_曼糯山普洱茶有什么特点?


有人说,勐往乡的曼糯茶近似老班章的香气;也有人说,曼糯茶香气接近那卡茶;甚至还有人说,曼糯茶是勐海县香气最高、最厚重的茶。

曼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

1、曼糯的地理位置

曼糯普洱茶山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的,但是这却是一个让人想探究其过往的地方。曼糯普洱茶山,位于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

2、“遗世独立”的曼糯

曼糯山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就容易的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3、曼糯古茶园现状

古茶园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苍凉。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极少其它林木,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

4、曼糯普洱茶的特点

外观:条索紧结较黑亮。

汤色:汤色金黄明亮。

气味:香气浓郁,杯底留香。

滋味:山野气韵较强,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虽慢却回味悠长。

5、曼糯的寨子

曼糯现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

6、曼糯茶的价格

价格参考《权威发布:2017古树普洱茶头春茶价格出炉》

特此声明:

新八大茶山之曼糯_曼糯茶特点?


继《古六大茶山详解(易武、蛮砖、攸乐、倚邦、莽枝、革登)》一文后,笔者逐一详解了古六大茶山的具体情况。无独有偶,继《新八大茶山详解(曼糯、勐宋、南糯、帕沙、贺开、布朗、巴达)》一文后,笔者也将为各位的读者们,逐一详细介绍新八大茶山的具体情况。

当下,笔者将为各位读者介绍新八大茶山之一的曼糯古茶山。说起曼糯,所耳闻过的人还真不在多数。因其不像古六大茶山一般出名,也不如勐海的江外六大茶山一样成为了后起之秀,他只是默默的立于勐海县的最北端,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

一、地理位置

“遗世独立”的曼糯茶山,既不接布朗山,也不连巴达山,唯独位于勐海县最北端,隶属于勐往乡勐往村,即普洱市澜沧县与思茅交界处。北纬22°24‘,东经100°25’,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二、茶山文明

曼糯主要有三个寨子,即大寨、中寨、小寨。寨中茶树与其他山头不同,并未细化到每个村落,所以曼糯茶山的茶统称为曼糯茶。

据悉,曼糯的主要居民布朗族,都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迁移过来的。历史上的曼糯,是勐海通往澜沧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普洱茶重要产区。后因来往勐海至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便如同日益衰落!后又遭受建国初期,大跃进、土地改造等“风雨”,使得曼糯古茶园的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如今所余留下来的古树茶面积剩得2000亩左右,植被也相对变得单一。

三、曼糯茶特点

曼糯茶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不似其他茶山的古树普洱茶那般快速,却回味悠长,浓郁的香气是曼糯古树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续继续更新《新八大茶山之勐海勐宋》望各位敬请期待,持续关注!。

同样是古树茶,布朗山曼糯与勐往曼糯各有什特点?


最近今年,随着山头茶的划分越来越细致。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普洱茶虽然名字相同,但因为产地的差异,口感滋味差别大。其中布朗山的曼糯和勐往乡的曼糯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你知道这两个曼糯古树茶各有什么特点吗?

布朗山曼糯与勐往曼糯

地理位置不同

布朗山曼糯,茶园位置位于勐海县的布朗山,茶园靠近缅甸。得益于老班章的名气,每年前往布朗山的茶人,茶商游客络绎不绝。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布朗山有一个布朗族寨子曼糯。

勐往乡的曼糯是一个大茶山。勐往乡距离勐海县有100多公里,靠近澜沧江流域。曼糯古茶山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以及中寨。

两个曼糯以布朗族居住为主

种茶历史悠久

布朗族是一个种茶历史上千年的民族,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古茶树。布朗乡的曼糯寨子以布朗族为主,寨子周围的古茶树有500多年。

勐往乡的曼糯,有大寨,中寨以及上寨三个寨子。其中大寨全部是布朗族居住,中寨是汉族和拉祜族,上寨是汉族居住。三个寨子布朗族的人口较多,因此曼糯的古茶园基本是大寨的布朗族所有。

两个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差别大

布朗山的曼糯,只是布朗山的一个寨子,茶园面积自然不会太多。据考证,布朗山曼糯古茶园有100多亩。古茶园分布在寨子周围。

而勐往乡的曼糯是一个古茶山,早些年茶园面积高达5000多亩。后因茶叶不值钱,地方政府以发展橡胶业为主,古茶树被砍了很多。截至目前勐往曼糯古茶园面积有2000多亩。

两个曼糯口感差异大

布朗山的曼糯古树茶口感特点:茶汤入口有比较明显的苦涩感,但汤水比较厚重饱满。苦涩感化开后是浓甜的回甘生津。很适合有一定茶龄偏爱重口味的茶友品饮。

勐往乡的曼糯古树茶口感特点:高香浓甜之感入口让人便经验。汤水入口,苦感几乎感受不到,茶汤饱满厚实,茶香沉入汤中,香甜极具浓郁度。

总结

布朗山的曼糯与勐往乡的曼糯古树茶相比较,布朗山的曼糯对味蕾是非常具有冲击性的。勐往乡的曼糯古树茶,高香浓甜却不失劲道。论适口性,勐往乡的曼糯可能更甚一筹。

曼糯古茶山茶有何特点?发展有何特点?


曼糯古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个住进勐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辈是从澜沧迁来的,来曼糯有400多年了。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曼糯古茶园深藏于大山深处,位于勐海的北面,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集地,而布朗族有又是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的。曼糯的生态环境也是超好的,这里环境优美,时常有野象出没。

特性:

1.香气高杨、且香气最接近老班章。

2.布朗山唯一一款藤条茶采摘的茶,味道可轻可重。

3.茶质好,变化惊人,知名度不高,性价比高。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


曼糯古茶山对许多关注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还很陌生,过去很少听说过。近10年来各种媒体介绍勐海茶叶聚焦点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山、贺开山,极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其他山都被炒得又红又火,唯曼糯还默默无闻的藏在大山深处。它的历史面容、今日状况、少有人知,谁在曼糯种过茶,曼糯有多少古茶园?它能算个茶山吗?一个个疑问,还无人解答。现目前已经有人提出要为普洱茶古茶山修史了,不修则罢,若真要修史,曼糯这个地名是无法删掉的。也许有人要问,真容尚未露出的曼糯竟然会有此重量?曼糯是否有资格入册,让我们先去读读曼糯,打开曼糯的尘封。

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在勐往地界内,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勐往属于勐拉版纳(勐拉版纳包括今思茅市区和今普洱县城一带在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时,勐往在澜沧江西岸,没有受到改流(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纳被分解,思茅划入普洱府),但勐往与流官统治的思茅仅一江之隔,车里宣慰司对勐往很难掌控,曾将勐往划给勐遮土司代管。

从普洱府成立到清朝结束,勐往一带处于一种流官政权、土官政权都无法严格有效管控的状态,所以汉人在清代光绪初年已到曼糯定居。民国成立后勐往改为临江县,后又改为临江行政区,曼糯随其划转。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茶人都知道的“濮人种茶”的定律,依据这个定律,说曼糯有古茶园就容易理解。

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二)


接作者上文《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曼糯因靠近思茅,汉文化接受较早,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讲汉话,与老人们交谈可获得不少曼糯的信息。据老人们介绍,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来,来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都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

曼糯附近有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脚印,不仅方圆百里,连缅甸的布朗族也常来朝拜这块有仙人脚印的岩石。每逢傣历新年节是曼糯最热闹的日子,远道而来的与本寨子的布朗人都聚集在仙人脚印岩石前举行欢庆活动,几千人在大岩石前泼水、唱歌、跳舞、丢包、摆供品、放高升、互祝幸福吉祥要热闹三天才散去。

后来由于茶叶不好卖了,曼糯人无钱维修佛寺,两座佛寺破烂不堪于1958年拆去,没有了佛寺,外乡人来曼糯的就少了。茶叶兴、曼糯兴,茶叶衰、曼糯衰,商道寂静、曼糯也就寂静了。

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户,汉族有30多户,拉祜族只有10多户,汉族寨与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米,仅隔一条村道。汉族寨为平房,布朗族寨为干栏式木楼,从建筑上便能分出哪是汉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汉族寨的村民说他们自祖上来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断出汉人是光绪年间来曼糯定居的。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我们只能去山上一块一块地测看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

寨子边布朗人的菜地里几棵七八米高的古茶树枝叶繁茂浓绿成帐,两个人站在一棵树上摘茶,身子被枝叶遮挡得看不见。寨子里的布朗族老人说,像这样的大茶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很多。

曼糯大寨与上寨紧紧挨连,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茶树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笔者为考察曼糯古茶园曾随曼糯村的几位村干部在山上转了1天,几位村干部却说一半古茶园都还没没走完。

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说,听上辈人讲,过去茶园太多,3个寨的布朗人都管不过来,才分了许多给汉人和拉祜人。

曼糯大寨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她们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宣威人背着大背箩来买茶,来一次有二三十人,曼糯人称宣威人为老背背,宣威人不来时村里人便背着茶去澜沧的新营盘、雅口去卖,过节时还有玉溪的戏班子来曼糯唱戏,唱的是汉话,布朗人听不懂,只有那几家汉人才知道他们唱些什么。国民党还没走时,曼糯的茶就卖不出去了,日子不好过,一半布朗人迁走。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

另一方面,勐往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种媒体在介绍勐海茶叶时都极少提及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毁损,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

被遗忘的曼糯古山茶


被遗忘的曼糯

曼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去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里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地地方就有古茶园,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树茶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另外一方面,勐往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有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代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损毁,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来的古茶园仍然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据考证,曼糯古茶园已有600多年种茶历史,现今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有近6000亩。曼糯古茶具有清香回甘、滋味浓醇的品质,就如这片热土,即使被世人忘却,也依然不卑不亢的矗立在那里,独自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_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站在路南山帕真的茶山上,隔山谷流向的南卧河北望,南糯山的多依寨、丫口老寨赫然在目,南糯山西南的苏佛山,也是郁郁葱葱尽收眼底。

官方数据显示:南糯山有12000亩古茶园,面积居勐海古茶园之首。每亩种植约170株。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竹林寨、半坡老寨、丫口寨、石头老寨和新寨、姑娘寨、永存寨、尔滇寨、向阳寨等村寨。南糯山以及苏湖的南拉老寨、南拉新寨,还有一片茶园,叫“拔玛茶园”,茶水之甜深入人心!

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县城20多公里,东靠景洪市,南挨勐混镇,西北连着勐海镇,北抵流沙河。

南糯山平均海拔约在1400米左右,有着1700多年的种茶历史。1100多年前,布朗族先民迁往南糯山,他们留下的茶树被后来的迁来的僾尼人所继承。当地僾尼族人介绍,他们迁来南糯山已经58代人了。

南糯山有着800年树龄的茶王树茂盛的生长在半坡老寨的古茶园中,所以包括笔者和众多茶人都对半坡老寨心灵神往!近两年南糯山的“拔妈茶”声名鹊起,很多茶人以为只有南糯山的“拔玛村”才有“拔玛茶”。当地村民说:“其实拔玛村是在2005年从石头寨分出的,村寨建在了去“拔玛”的岔路口上,加上这两年“拔玛茶”很火,故取起名。而实际是:拔玛村以石头寨的茶为主体,只有几户茶农有八玛茶。”而新建的“拔玛村”其独特的位置是既拥有南糯山石头寨的风格,又拥有苏佛山南拉寨的风格,可谓是福地啊!

“万缕清香逸幽谷,千年茶树冠天下。”南糯山作为云南的名茶山,其茶水以淡淡的蜜香、细柔的口感、绵长的回甘而令茶人于如痴如醉。其中半坡老寨茶喝着是栗子香蔗糖甜,石头寨的茶喝着是蜜香蔗糖甜,而苏佛山的茶还得以南拉寨为代表,源于“拔玛茶”!

由于自身行业,一年的时间里,多次来往于各座山头之间寻茶,与各地茶农相处甚欢,除了能喝到“农家茶”,还能吃到族人原始味道的饭菜。那被柴火青烟熏黑的锅灶瓢盆,各种烟熏肉一挂挂的晾再房檐下,亮晶晶的滴着油脂,忍不住一次次咽口水。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人们,这么简单落后的生活已成为一种奢侈!你是否也曾想过远离城市喧嚣,去到这神往之地……

暂且给大家简单介绍到这儿,下一篇将带大家了解其它寨子以及南糯山特有的一种神奇生物。

南糯山普洱茶老树茶有什么特点?


南糯山老树茶属于大叶种茶性,生长面积广,生长海拔高,生态植被好,茶叶品质佳,其主要特点:

一、青叶

南糯山老树茶的青叶叶体肥壮,芽头肥大,叶面光滑。新采摘的青叶是暗绿色,叶体柔软,叶面油绿泛光。新采摘的青叶有青茶香,萎雕过后有水果香和花香。

二、毛茶

南糯山老树茶的毛茶叶条完整,叶条肥壮,芽头肥大。毛茶颜色黑中带蓝,蓝中带白,叶条黑油带白。但夏季的老树茶叶条比较黑,比较枯。

三、口感

南糯山老树茶的口感柔润,滑口。苦底轻,涩度浓,易化口,易生津,回甘回甜比较长。老树茶茶气足,汤色金黄,叶体柔软肥壮,比较耐泡。

四、香气

南糯山老树茶的香气浓,品质好的老树茶内质香气属于荷香型。冲泡南糯山老树茶,有空气中飘香,杯中挂香,口中留香等特点。南糯山老树茶的香气浓,沉,悠,比较耐泡。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下)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上期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南糯山,详见《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半坡老寨,揭开神秘面纱,细品福地茶韵。

很早以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茶农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同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经济。”南糯山以其800年栽培型古茶王树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利用茶树的国家”,而闻名于世。南糯山被当地人称作云南古茶第一寨,此地因海拔高,气候较好,茶叶发的也比较早。

南糯山的古茶树树干看上去要比景迈山古树粗大得多,而两者树龄都差不多。南糯山的古树资源更为丰富。特别是半坡老寨,外界的干扰少,很多高大的老茶树立于茶园山坡。这片茶园的坡度很陡,我们从上面往下走,泥土比较松软,铺盖了厚厚一层落叶,坡度很大,这样徒手走都很艰难,更不用说采茶时还要背上几十斤的茶背篓!而且在树上采摘也是非常辛苦的,不过对于茶人来说,每一次上山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犹如故乡小麦秋收一般的心情!

每次上南糯山,经过半坡老寨必到访此处:“泉乐老博古茶屋”,老茶屋来往的茶人络绎不绝,每个人脸上似乎都洋溢着一种安详,眼角微微的余光透露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加之大量茶多酚在体内活跃,更是让人们侃侃而谈,无拘无束。确是在此处喝茶与在家里喝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种释然茶友们必然喜欢,我们向往回归大自然!

细品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的特性概括于一个“柔”字。香气高亢,凸显出较为独特的“刚柔并济”,入口强劲的香韵,回甘生津及喉韵,汤水入口饱满,粘稠感较为强烈,且水质柔软,喉韵久留舒爽。透着糯米香、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条形饱满,冲泡后汤色清明透亮,香气高,清鲜持久,滋味纯和,回甘快,非常值得收藏!南糯山古树茶素有普洱茶拼配之王的雅号,按一定比例拼配能够使她的香柔很好的融入其他山头茶的韵味,增加提香和饱满柔和度。业内好多厂家的产品不标明山头,大多正是此因。当然洪普号始终如一只做纯料,或许是太过于执着!纯正的南糯山古树茶存放效果非常好,可以和易武茶同台较量,香韵甘甜的喉部感觉和滑爽的茶汤,对于爱茶之人是值得追寻的!

上回说到南糯山一种神奇生物,接下来这里要说到啦!请允许我的夸张形容,因为它真的很是珍贵。它是茶树上的寄生植物,当地俗称“螃蟹脚”,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酷似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很多山头也有螃蟹脚,但南糯山更据代表性)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市场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新鲜螃蟹脚外观为绿色,晒干后转为棕黄色。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的药香味。

据说“螃蟹脚”性偏凉,味道微酸,品饮之后回甘爽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对治疗宿食内小便赤热等有明显疗效。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注意咯!孕妇不建议喝。正宗古茶树上的野生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即可单独饮用,也可加入普洱茶中一起冲泡,可以大大提升普洱茶的口感;另外还可以用来褒汤,是极佳的食疗佐料!

南糯山普洱茶


南糯山距勐海县城2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很早之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的老人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当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富裕。”位于勐海县东侧的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目前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在复杂多变不同气候的南糯山中生长的古树茶皆有不同的特点,此茶味正,质厚,香扬,清甜,爽滑.新茶口感刺激性较高,茶气强,甘韵足.藏旧后醇滑味厚.长期受到普洱茶友的追捧,实为难得之好茶!弘普号南糯山古树茶是南糯山乔木大叶茶种茶制晒青毛茶。

南糯山普洱茶口感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兰香,淡香如荷。南糯山历史上就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南糯山古茶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_南糯山谷熟普洱茶特点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场攻坚战。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陪同的勐海县茶业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

进入南糯山后,虽然是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环线串起的第一颗珍珠。

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

终于,前方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车辆在一栋漂亮的别墅前停下。一位热情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半坡老寨的组长车杰。车杰家的别墅门口停了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我仔细观察车杰的邻居家,发现一栋别墅两辆车,似乎是半坡村人的标配。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半坡老寨全村只有27户人家128人。一路上你们所见到的山林皆是这27户人家的,进山的路也是我们这27户人家专享的!”车杰有些自豪地说。

晚上,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虽然普洱茶让半坡人迅速富裕,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

“父母住不惯水泥楼房。因为楼房里没办法烧火塘!”

当一伙人围炉坐定后,车杰指着火塘说,火塘在南糯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南糯山哈尼族的传统中,自从新房建起后就要在火塘里生起火,这火生起之后就不能熄灭。就像南糯山的种茶传统一般,代代薪火相传。

关于南糯山茶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坐在火炉边,车杰给我们讲述了“武侯遗种”的故事: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

“其实,诸葛亮南征没有到达滇南,所以也不可能在南糯山留下茶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种茶历史非常久远。”

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人继承;根据当地哈尼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

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这传说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茶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哈尼族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人都把茶文化继承和发扬得无以复加: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而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

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因而在茶叶从业者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就是人类训化、栽培茶树的鲜活纪录片。无数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王树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王树”。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题字……

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王树“仙逝”;南糯山万亩古茶园中栽培型茶王树“仙逝”。为何这些茶王树在生长了千百年依然枝繁叶茂,但被人们发现封王之后,却飘然仙逝?是什么扰乱了它们的生命年轮?至今成迷。幸好,2002年5月,在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外两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第二天,在古茶园中,车杰带领我们找到了南糯山新茶王树。“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南糯山茶王一号树’和‘南糯山茶王二号树’,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车杰告诉我们。

茶王树的旁边被专门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仙逝”之痛后,南糯山人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倍加爱护。

南糯山“古茶第一山”的名号得之不易。今天的哈尼村民深深认识到,1.2万亩云南最大的古茶园,是古茶第一山雄厚的底蕴。而“茶王树”则是古茶山最耀眼的明星。没有底蕴,行之不远;没有明星,就没有第一山的定力!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茶香不怕巷子深:曼糯古茶的春天_曼糯山普洱茶有什么特点?》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糯香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