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茶马古道探普洱茶都,千年古茶林品历史醇香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千年普洱茶 古道普洱茶 醇香普洱茶

【www.cy316.com - 千年普洱茶】

由马帮开拓而出的茶马古道,在中国西南地区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古代商业网,西至拉萨,东及香港,其重要度不亚于“丝绸之路”。从昔日繁华的云南古普洱府茶马驿站那柯里向西南行进,穿过澜沧江,便可抵达茶香环绕的景迈山。这里不但有原生态的千年万亩古茶林,更有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世居于此,种茶、祭茶、制茶、饮茶,古村古寨古茶古道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民族茶文化。

“千山有路蹄相伴,万水无舟马自行。”来自香港的游客刘小姐很久以前便听闻过这条因马帮和普洱茶名扬天下的茶马古道。当她顺着那柯里茶马驿站里保留下来的古道遗址拾级而上时,密林中稍显陡峭的石板路让她感慨道:“可想而知,古代马帮行路有多不容易。”

那柯里茶马驿站所在的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貌,一年四季无严寒酷暑。因自然条件优渥,适合天然生态、品质上乘的普洱茶树生长,普洱市从古代就因普洱茶成为商贾往来不绝的重镇,更是茶马古道的起始点。在西邻缅甸,东接西双版纳的普洱景迈山上,更有一个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林。

为了一睹古茶林之风采,笔者一行人从普洱市区出发,沿着省道309一路西行,越过澜沧江,便进入有“古茶之乡”美名的普洱市澜沧县,六大茶山之一的景迈山正坐落于此。时逢孟春,步入山林之后,尽管斜阳当空,却也感到几分凉意。

1.6万亩茶树与林木相生

“这里空气真好,感觉闻到了茶香。”香港游客李小姐顺着碎石小路步入古茶林后,开心地和路两边的古茶树合起了影。古茶林内的树木高低错落,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导游李哥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据他介绍,景迈山古茶林内1.6万亩古茶树与6.9万亩原始森林混交生长,“别看这些清瘦低矮的古茶树不起眼,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树龄都已超千年。”

李哥说,景迈山古茶林由在当地世居的布朗族和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前。从元代起,这里的茶叶已是当地土司敬献皇帝的贡品。由于景迈山茶树与林木间错相生,古茶得以靠自然肥力生长,因此这些古茶树成为了真正的原生态茶树。“比如这有‘茶茸’之称的‘螃蟹脚’。”李哥指着茶树枝干上形似螃蟹脚的一抹绿说,“它具有极高的保健功效,只有在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十分稀少,目前市价已经卖到4000元人民币一公斤。”

千年村寨一口茶一口饭

与古茶林一同经历千年风雨的,还有景迈山上的古村古寨。顺着茶园山路绕行,笔者沿途造访了翁基布朗族古寨、糯干傣族古寨。山坳里的村寨,植被茂盛,茶园环绕。寨楼屋顶,现代化的太阳能热水器被巧妙地隐藏在木板下,与古老的民族图腾交相辉映,并未影响村寨的样貌,使宁静的古寨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醇香。

在糯干古寨漫步时,恰好遇到一位村民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手工炒茶,霎时间古树普洱香气扑鼻。在这幽静的景迈山上,眼观茶色,鼻嗅茶香,再品一口茶水,吃一口茶饭,体验最为原生态的普洱茶文化。

拉祜歌舞童稚老叟齐上阵

景迈山所在的普洱澜沧,居住着拉祜、傣、布朗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拉祜族,约有22万人。踏入老达保拉祜族村寨,大家立刻感受到了拉祜族人们以歌唤友、以舞待客的热情与朝气。

刚到村口,就看见拉祜族村民夹道而立,他们抱着乐器,唱着动听民歌,为我们接风洗尘。顺着石板路行入,以葫芦为图腾的村寨里处处可见葫芦形的装饰品。

热情好客的拉祜族人不但邀请我们品尝了软糯香甜的次糍粑,更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原生态的歌舞表演。演出者里不乏年过花甲的长者,也有四五岁的小儿,无不可弹可唱,令人啧啧称奇。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哟……”一曲《快乐拉祜》,香港游客也不禁随之舞动。

听村民介绍,寨子里的人,打从呱呱落地起,每一天便离不开音乐。他们除了传承民族乐器葫芦笙和创世神话、乐曲之外,更与现代接轨,用结他活化了民族音乐。《快乐拉祜》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

“他们不认识乐谱,没受过专业训练,但当他们放下农具拿起结他,他们就能唱出最动人的歌谣。”站在一旁的拉祜族“葫芦笙舞”省级传承人李石开眼底满是笑意,不断向人们说着“哈列贾”(拉祜语,意为“幸福快乐”),他是寨子里第一个弹起结他的人,可算是寨子里所有结他手的老师。

“村民在唱歌时,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快乐拉祜也感染了我,人声合唱真是太好听了!”几位香港游客在一旁不住地夸赞。离开村寨的时候,拉祜族人唱起了自创民歌《实在舍不得》,天籁佳音回荡在山林间,久久不绝。

罕见“螃蟹脚”寄生古茶树

“你们找找看哪里有‘螃蟹脚’,谁能找到‘螃蟹脚’,谁就是最幸运的人。”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导游李哥乐呵呵地带领大家钻到古树茶林里,近距离感受原生态茶园的魅力。

李哥介绍,“螃蟹脚”又称普洱“茶茸”,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寄生植物,因其样貌为扁平节状如螃蟹脚而得名,据说只有在生态宜人的环境里,树龄过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觅得此物。

三只食指长的“螃蟹脚”聚在一起,立在一棵古老普洱茶树的枝桠上,颜色翠绿,虽有别于树枝,却与树叶融为一体,确实不易寻找。据介绍,它有清胆利尿,祛风除湿的保健功效,与普洱茶一起喝能提升茶的口感,在古代曾是景迈茶的标志,商人收茶时会以它为判断标准。大家在这瘦小的“螃蟹脚”旁围观许久,实在很难相信,这不起眼的“螃蟹脚”市价已逾4000元人币(约4763港元)一公斤。Cy316.com

现代工艺萃取即溶“茶珍”

云南普洱市因普洱茶闻名天下,被冠以“世界茶源、普洱茶都”之名。看过景迈山传统的采茶、炒茶、制茶过程后,笔者在位于普洱市区的天士力帝泊尔生物茶谷,更见到了现代化、数字化萃取工艺制成的即溶普洱茶珍。

有别于传统的饼茶、沱茶,这种粉末状的普洱茶从采茶、晒茶开始便是全自动化生产。经过多重全自动工序发酵、提纯、萃取,最终留下高浓度普洱茶精华,制成一包包便携装的即溶普洱茶珍。这种茶珍喝起来十分方便,撕开口倒入杯中,冷热水皆可,摇匀即成,为快节奏上班族省去了冲泡茶叶的繁冗步骤。“确实方便,买一些放在办公室很适合。”同行的香港游客当即落订,笔者也买了一盒尝鲜。虽然饮用起来省去了不少麻烦,但对于笔者来说,还是喜欢“泡一壶、喝一壶”的闲适情致。

cy316.COM编辑推荐

上千年历史的普洱茶膏


上千年历史的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做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上千年生产历史的普洱茶膏


上千年生产历史的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做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普洱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普洱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2、普洱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茶马古道上的古普洱茶庄


1909年;1910年,历史上,勐海与缅甸景栋之间就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在勐海,大丫口,思茅之间经营散茶、黄烟等商品的商业资本很早已经存在,而以揉制茶叶,做紧茶;;的则在1909年间才开始在勐海出现。

最早的一家庄叫张堂阶。在此之前,勐海茶叶散茶远至思茅揉制。藏族在三月和十月,两次来思茅买

茶。张堂阶设立了茶庄,由思茅请来了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始揉茶,制紧茶。从此,运往西藏的茶叶由勐海出口,经缅甸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咯答、噶

伦堡进入西藏。傣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批揉茶技术人员。在汉族师傅的培训后,逐渐成长起来,勐海地区揉制茶叶的商号也纷纷出现。

字号 年份 规模 掌堂

;恒春;号 1909;1910 2盘灶 张堂阶

;洪记茶庄; 1924 6盘灶 董耀庭

;可以兴茶庄; 1927 1盘灶 周文卿

;恒盛公; 1927 3盘灶 张静波

;新民茶庄; 1928 2盘灶

;利利茶庄; 1929 2盘灶 罕荣邦

;时利和; 1928 2盘灶 王确实

1930;;1931年开业的有:

云生祥 2盘灶 李云生

大同茶庄 2盘灶 麦植三

佛兴茶庄 2盘灶 李佛一

1938年,民国政府开设机蒸制茶厂。

宁洱摆尾箐古树茶:隐居千年的普洱瑰宝


山风拂来,不亦快哉。抬头望望远方的山,揩一把温热的汗,摆尾箐人又在打理他们的普洱古茶树了。树上的叶片簌簌发响,似在唱着冬日的欢歌。而摆尾箐是一个没有冬天的地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普洱古树茶中的顶级臻品——摆尾箐古树茶。

原生态臻品:得天独厚,茶骨尽显

摆尾箐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永胜村,地处无量山余脉,海拔1800米以上,年均气温16℃,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常年云遮雾绕,辖区内植被丛生,多达千余种,非常适宜普洱茶树的生长。

摆尾箐和诸多云南的普洱茶产区一样,有着千余年的种茶历史。摆尾箐的种茶面积共有500余亩,产区内古茶树以人工种植为主,避免了非人工栽种的纯野生茶树制成的茶叶有微毒的情况发生。经对普洱茶有深度研究的专家实地考察,对摆尾箐产区的古茶树进行树龄判断后得出的结论是:摆尾箐中树龄超300年的普洱古茶树多达4684棵,呈群落式生长。如今看来,摆尾箐先人为后代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可持续的财富,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提前预备了不可估量的茶叶增值空间。

“高山云雾出好茶”,摆尾箐古树茶历经千百年时间的沉淀,吸收大山的精华,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种普洱茶香似曾相识却又不曾相遇。有一瞬间,脑海里迸出这样的画面来,这无量山余脉里,躲藏着一位超尘脱俗的神仙姐姐,回眸一笑百媚生,说不尽的柔情道不尽的蜜语,在茶杯里渐渐舒展,在氤氲香气里缓缓升腾成一股相思,一道摆尾箐茶,让人流连忘返而不自知。

透明茶杯里,摆尾箐的茶汤清黄透亮,仿佛闪着光,沉淀千年的阳光味道怕是藏不住了。轻啜一口,极致顺滑,甘醇毕现,神仙姐姐的柔软与甜美仿佛触口可得。再品,生津回甘愈强,山野气韵显露,茶气贯通全身。多次冲泡后茶汤余香回绕,犹如神龙摆尾,更像神仙姐姐在耳边缱绻私语。据懂茶人说,这就是“茶骨”,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环境,加之没有污染物和高海拔的原生态环境铸就了摆尾箐古树茶的自然原味和优良品质。独有的香型、饱满的质感、通透的汤色与神话传说的流传,更增添了摆尾箐古树茶的分量和价值。摆尾箐的增值,让人满怀期待。

美名源起:道阻且长,弥足珍贵

摆尾箐距普洱市区120公里,山路占30公里,进出山区主要靠摩托车。你体验过摩托车在崎岖山路上弯弯绕左手是山墙右手是山崖的惊险刺激与恐惧吗?有机会,一定走一遭!你是否能想象,在现代文明与科技尚未发展的那些年代,摆尾箐人往返山里山外该是一件多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难工程呢?

正是因为山太深,路太险,摆尾箐多年来鲜有人知。近两年道路稍有改善,小汽车在路面足够干燥时勉强通行,阴雨潮湿天气则无法通车辆,摆尾箐渐渐走进了一些人的视野。但对大众而言,摆尾箐仍是个未解的谜。这一片深山老林藏着许多秘密。

其中一个秘密,就是还不为众人知晓的摆尾箐茶。2015年,宁洱县领导到永胜村调研工作时,无意间喝到了当地茶叶,对其赞不绝口,它的好品质才被发现,后来茶叶被带到省、市相关专家进行品鉴,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它,终于揭开了沉睡千余年的薄面纱。

至于摆尾箐的源起,村民们说法不一,无从考究。其中比较传奇的说法是喝当地茶叶时,余香缭绕三日不绝,有如神龙摆尾,村名故名摆尾箐。而分布村子四围的这些普洱古树茶主要集中生长在摆尾箐小组,大家达成共识,便根据原产地将此命名为“摆尾箐茶”。摆尾箐古树茶因摆尾箐而得名,摆尾箐未来也一定会因摆尾箐古树茶而闻名。

人树茶合一:缘起千年,数世相惜

摆尾箐普洱古茶树树龄均超300年,历经大自然的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已具备抵抗各类病虫害的能力。摆尾箐村民在养护古茶树时,一直采用的也是最自然的养护方法,不施肥不打药,零污染零添加,既保证了所产普洱茶的安全性,亦保留了普洱茶的原味。

在摆尾箐古茶树群落里,有一棵千年树王,树高约7米,最大径围约170公分,生长依旧旺盛。每年春天采茶季,摆尾箐人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向天地、先人和茶树跪拜感恩。对摆尾箐人来说,每一棵古茶树都是有灵性的,每一片茶叶也是有灵性的,他们自出生起,便与摆尾箐普洱古茶树相融相依。每一代的每一位后人,一直遵循着大自然与祖先的旨意,真心爱树诚意爱茶,人、树、茶成了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茶还需知音识。关于普洱,我们所见所知很多;关于摆尾箐,一切未知已在逐渐解开。“千年柏木,万年紫金杉,不如古茶一片叶!”摆尾箐古树茶,正走出深山,将从被遗落的茶园变为茶桌新贵,迎接它的一众知己与璀璨未来。

巴达古茶山:千年茶王的野性基因_巴达古茶山普洱茶特点


绝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茶园,是秩序与驯服的象征,茶株都像菜地里种植的蔬菜一般,排列成整理齐齐的方阵。但勐海人眼中的茶园,则是大巧不工的创意,茶树就像挑剔的仙家灵草,只长在灵气汇聚的地方。

勐海人之所以对茶树的认识如此别具一格,是因为勐海身处野性的热带雨林怀抱之中。而茶树,就像热带雨林中的原始物种一样,还保持着最纯正的基因。勐海人是幸运的,在其它地方的茶客味蕾只能接触到被人工驯服的台地茶时,勐海人却品尝到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树茶,甚至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还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树基因库。

巴达山正是勐海众多野茶树基因库中最有代表性的样本。

地处勐海县和缅甸交界处的西定乡曼佤村贺松村民小组,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在茶痴们的眼中,这里却是一处圣地。因为,这里是世界最大野生茶树“巴达茶王树”仙逝的地方。

“2012年9月27日晚上,我正在家里吃晚饭,村民江搓神色慌张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茶王树死了’。我听说后,连忙放下碗筷,拿着手电筒提着刀就和江搓一起进山,看到倒地后砸成三段的茶王树时,我和江搓都哭了!”壮硕的哈尼族汉子则罗坐在古树根制作的茶台前,端着一杯普洱茶,神色凝重地回忆发现“巴达茶王树”仙逝的情景。

“我哭了,江搓当时也哭了,我把这事向村人宣布时,全村人都哭了!”

一棵树倒下,全村人都哭了,生活在大都市中,还会有人相信么?除非这树是《阿凡达》中的生命之树。而这些朴素的哈尼族村民却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是古茶王树庇护的子民!

午饭过后,第一个发现“巴达茶王树”仙逝的江搓要带我们去寻访野生茶王树生长的地方。但正当我们准备起身时,天空却下起了滂沱大雨。则罗说,野生茶王树是有灵性的,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的。这阵大雨,也许就是为考验我们的诚意而下的。下大雨我们无法出门,只能在则罗家和他闲聊。则罗是贺松村村支书,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开设了村里第一个茶叶加工厂。

“你可别小看这只是家庭作坊,还藏在山沟沟里,但我的茶叶却是销往全国各地的。在你们北京也有我的代销点!”雨下个不停,则罗就不停地给我们品尝他家的各种物产:红茶、绿茶、生普、熟普、野生的蜂蜜,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还有野芭蕉,刚从原始森林里采来的,味道绝对正……

则罗边让我们品尝这些自然的馈赠,一边讲述村庄和茶的故事:

贺松村,是西定乡90多个村寨中的一个。这个纯哈尼族村寨有178户855人。贺松村在巴达大黑山自然保护区边上,全村面积4.4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800毫米,虽然适宜种植粮食以及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但是因为太偏僻,像勐海其它的村落一样,千百年来一直贫穷而原始。

村庄命运的转变,要追溯到1961年。这一年,在巴达山中,发现了一株18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这便是贺松村甚至整个勐海县引以为傲的“巴达山野茶王树”。随后,在巴达山野茶王树周围又发现了10余万株野生古茶树。这是茶叶史上的一个“地理大发现”。那时,正值中国和印度为茶树起源国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茶王树的发现,确定了茶树起源于中国。

从此,巴达山成了全世界茶人心中的圣地。

贺松,是距离茶王树最近的村庄,便成了寻访茶王者必到的村庄。“背靠大树好乘凉”,贺松背靠着的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茶王树,以及整个巴达山千年野生茶树群。

村里自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零星在原始森林周围种茶。但大规模种植,还是在古茶王树发现之后。目前,贺松树茶园面积达到3200亩(不含野生茶),年可采摘面积达1107亩,年产量达32吨。巴达的茶叶和野生茶王树一样,属大叶种茶,有回甘好,耐饮耐泡的特点。

“西定乡90多个自然村,村村都产茶,但是贺松,却是茶叶品质最好的一个。因茶叶卖得好,贺松的经济条件也是西定乡最好的一个!”

“贺松的茶园就在原始森林周围,因而无虫害。更重要的是,贺松村是茶王树生长的地方,是受到茶王树庇护的!”聊起茶王树时则罗神色飞扬。他说他的客户选择贺松,或多或少是因为茶王树。

听完则罗讲茶王的故事,雨也慢慢停了,则罗要下山去接慕名而来的客户。野茶树似乎在呼唤着,在江搓的带领下,我们深入野性的巴达山。

前往野生茶树群是一条村民脚踩出的路,以往村民在原始森林中开荒种地,或者牧牛放羊。但如今实行了森林保护政策后,进入原始森林的村民就少了。原始森林中,路只要没人走,一两个月就会长满植物。因而在前方带路的江搓,手提一把朴刀,边走边用刀开路。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了大约两公里后,江搓偏离小路,开始往坡下的走去。在绕过了层层的藤蔓后,用手上的朴刀指着眼前的大树朝我们呼喊:“看到没,这是一株野生茶树!”他用朴刀清理茶树周围的杂草和茶树树干上的藤蔓。

“1705,是这棵野生茶树的编号!”同行的勐海县茶叶局副局长陈强指着挂在古茶树上的标牌让我们看。

“巴达山的古茶树资源非常丰富,现阶段,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棵野生古茶树做一张“身份证”,而保护这些古茶树则主要由贺松村村民在承担。”

以往,村民们对茶园投入不足,把茶树种在原始森林里后,就开始靠山吃山,靠树吃树。原始森林中10多万株野生古茶树也一度成为了采摘对象。这使得野生古茶树这一重要的世界性自然、文化遗产和种质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古茶树资源包括栽培型、过渡型、野生型和野生近缘型古茶树,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自野生茶王树被发现后,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发现西定乡贺松村拥有大面积的野生茶树群落、众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大茶树。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人类驯化使用茶叶的古茶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古茶树资源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贺松野生古茶树资源是整个社会的珍贵遗产。加强对贺松野生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未来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等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稀缺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蕴藏巨大的社会经济和茶文化的价值,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性刻不容缓。”陈强副局长说。

“那天下午像往常一样,我放牛经过这里时准备去祭拜一下茶王树。但是近前一看,老茶王树倒在地里断成了三截。我当时就哭了,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在丛林深处1800年茶王树倒下的地方,江搓有些酸楚地描述着。如今,当年的茶王树下建起了一座石亭,亭子中间立有一块碑,碑上有祭文《巴达山野茶王树祭》。

自从茶王树在1961年被发现之后,贺松村村民就慢慢形成了祭拜茶王树的传统。茶王树似乎也一直在庇护着贺松村。近十几年,随着茶王树名气越来越大,贺松茶的茶叶销路越来越好,村民已经把茶王树当成了村子的保护神。

鉴于茶王树的特殊性,为了防止死去的茶王树在热带雨林中迅速腐烂,政府决定把茶王树抬出深山,交由陈升号茶叶公司代为保管。

“这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大家希望茶王树能留在贺松,但是苦于村里没有防腐条件,最终只能把茶王树送走。送茶王树的那一天,全村人都来了,那种场景,像是出殡一样!”

茶王树死去后一年之内,巴达山野生茶树群有二三十棵相继枯死。这现象至今连茶树专家也无法解释。而贺松村民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这些古茶树都是茶王树的兄弟或臣子,他们看到古茶王树倒下,也都抑郁而死!还有人猜测,它们可能是心灰意冷,不想再让贺松人“靠树吃树”了!

从那以后,贺松人就成立了专门的野生茶树护林队,协助政府部门对未定位的野生古茶树定位编号;对已定位确认的古茶树,由村民进行认养,定期检查与管护。

如今,贺松人已经从茶王树庇护的“子民”,变成了庇护茶王树的“主人”。

简要介绍千年古茶园—景迈!


景迈古茶园是1000多年以前他们的祖先叭岩冷遗留下来的。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

景迈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

景迈古茶山由糯岗、景迈、勐本、芒埂、上芒景、下芒洪、翁洼、翁基、老酒房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村寨组成。

芒景、景迈古茶园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典范,也是普洱茶的原生地。整个景迈茶区所产出的普洱茶(尤以普洱茶生茶为主)的口感都是一脉相承的,浓郁的兰花香是景迈茶最大的特点之一。当然景迈山上各村寨所产的茶叶在口感和味道上也都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2007年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显著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实有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

景迈的古茶园面积在云南省境内古茶园连片面积是最大的。景迈古茶园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

多植物混生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

茶树的枝干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

景迈茶入口即甜且从头甜到尾水,茶汤厚重饱满,涩感若有似无地隐于口腔两侧,生津迅速且明显。二水开始,涩感转向舌头下侧,比入口时略有明显,回甘出现于靠近喉咙的位置。回甘和喉韵持久。继而嘴里甜韵悠悠,汤感鲜爽,茶汤入口,是森林的气息、山野韵味十足尤为惊喜。景迈茶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

茶山行:何处茶林千年好?云南边有景迈山


四月春光好季节,不少市民赶着好天气到郊区踏青,感受大自然风光。佛山不少茶圈好友集中在这段时间陆续踏上“茶山行”,各种茶山美景照刷爆朋友圈。云南景迈山因古树丛立,坐拥世界第一大原生态古茶园,吸引众多茶客前往。今日,记者为你展开一段景迈山茶山行,了解一片茶叶的故事。

何处茶林千年好?云南边有景迈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道桃花盛开在高山古寺,箐箐茶叶也在云南西陲的景迈山上成一片春景独好。云南多有著名茶山且开发者众,景迈山则保留着原生态的万亩乔木古茶园,有近两千年的种茶历史。站在茶山一千多米的海拔处,看眼下云雾缭绕,平日流淌在杯中的茶叶正水灵灵地在树上蓬勃伸展,汇成养眼的浮翠一片。益木堂团队在堂主王子富的带领下作茶山行,呼吸山里清新自然的茶香。

最深山处有最美风景人情,近年景迈山有山路维修改善,但上山还要拐上二百多个弯。益木堂曾小姐介绍,名满四海的景迈山古树茶园要两个小时车程颠簸才能到达,一路艰辛,更显得古树难得。山上拥有悠久历史的茶马古道,记载着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痕迹。原住民生活缓慢,民风淳朴,守着如此矜贵的茶树却经济意识淡薄,视茶树为祖辈流传的珍品。

一片茶叶的珍贵

坐在茶馆中,我们可能不理解上千元一饼的普洱之价值所在,但只要身处茶园中,就明白每一片茶叶都弥足珍贵。据景迈山茶农介绍,一棵2—3层楼高的茶树产出的春茶仅4—8斤,平均每4斤茶叶可制成1斤毛茶,况且一片茶叶来之不易。

景迈山的好茶叶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度,山路难行,缺乏经验的人士则举步维艰。四月采茶季,原住民一家老小来采茶,小孩不上学,带着布袋随长辈摘芽叶尖,一溜儿爬树,手脚灵敏,皮肤晒得黝黑。看到茶山行的外来客,就对着人和拍照镜头憨憨地笑。景迈山原住民民风淳朴,用家族和整副岁月去守护这片茶园,更赋予了每一片茶叶值得尊敬的意义。

采茶讲究阳光充足天气干燥,炒茶讲究师傅手劲儿老道。一片茶叶的故事,从采青、萎凋、炒茶杀青,到揉捻、晒青、毛茶压饼。茶叶矜贵,不仅在于地域优势、天公作美,还有对各个环节上的茶人心血的致敬。杯中静躺的上好茶叶,每一口茶都要心存感恩。

茶山行见真情

茶山行完满收官后,曾小姐感叹此次旅程“有欢笑,有亲情,有太多难舍难逢和说不完的故事”。茶山风景无限好,但在爬山采茶、铁锅炒茶等体验式接触茶的过程,还有更多的是艰辛。加上交通不及城市快捷,住宿也不如城市舒适,在长达一个多星期的茶山行中,茶友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尤为重要,也更朴实真挚。

普洱茶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区别


我们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这茶的毛料是什么树?为什么这茶这么贵?这时就会有人告诉你,这是百年古树或千年野生树,价格肯定贵啦!

茶树,是普洱茶身份的象征之一,不信你翻一下,货架上的茶。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是不是标着古树的价格最贵?同样的产区,同样的山头,不一样的年龄,价格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那它们之前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辨别?

学过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普洱茶的几大要素:光照、温度、水、土壤、维度、海拔等。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速度不同。

这个道理,就和吃同样的食物、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是道理是一样的,他们的吸收和代谢都不同,结果也不同。年轻时代谢比较旺盛,老了后代谢比较缓慢。茶树也一样,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碳的代谢明显。

那我们如何去区别?辨别?我们以乔木茶和台地茶为例。

第一,看耐泡度

取同样比例的茶量冲泡,台地茶由于树龄和速生的原因,耐泡度明显较差。一般四五泡后就开始淡了,而且会出现一种我们称为树叶味的味道。而乔木茶由于树龄和生态关系,一般都可以冲10多泡,甚至20多泡,而且汤色、味道还正常,不会出现树叶味。

第二,品茶汤。

台地茶一般苦涩很明显而直接,回甘短,缺醇厚和层次感,4~5泡后有树叶味。乔木茶有特殊香气,口感醇厚,层次感强,多数老树茶苦涩不显,汤中带甜,回甘较持久。

第三,看叶底

首先看叶底的颜色。由于生态、树龄、采摘量等方面的差异,叶底颜色有明显差别。乔木茶叶颜色偏深,台地茶偏浅。其次,试手感。乔木茶由于是老树而且生长慢,叶底的柔韧性好而且更厚,用手摸和揉有点像绒布,用手搓它很难搓烂。

台地茶由于树龄短加之化肥的速生作用,手感较光滑,无绒布感,用手搓容易搓烂。最后,看芽头。台地茶由于每年多次修剪,新芽多,芽头也多。乔木茶一般芽头少,粗老叶及茶梗较多,只有极少数乔木精品会挑出芽头来制作。

第四,嗅叶底香气

喝完茶后嗅杯底香是鉴别乔木茶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泡头几道的杯底,乔木茶有一种特殊的杯底香,对这种香的气味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杯底香的持久度和强度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成正比,也与茶品中乔木茶的纯净度成正比。

最后强调一点,对以上鉴别方法要综合起来看,不要只看一点哦。

系列场景讲述千年古树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在茶圈子里流传,刀哥不知道它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起码现实中我们经历的很多片段、影子,多次在故事里闪现,有个仿佛如画外音一直般在耳畔回旋:

“有些故事是真的”

先喝下这杯茶,听我把故事讲完。

背景:某某山纯料千年古树上市物

人物:茶客,茶店零售商,茶叶批发商,定制商,料商,茶农

事件:茶客为购买几片某某山纯料千年古树茶引发的一连串电话

一、场景:茶客-零售商

茶客:喂,喂,老王吧?

零售商:是,我是。

茶客:前两天喝的那款某某山纯料千年古树很感兴趣,想买一点。

零售商:好啊,需要的话就过来拿吧。

茶客:有个问题想请你落实下,这个茶原料的树龄,说千年古树的话,我也知道不可能,想知道真实树龄。

零售商:您真是高手啊,喝茶的都知道,千年古树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不过买茶都是讲究口感,口感好,树龄也不重要了。

茶客:花这么多钱,就是想喝个明白,相信你也能理解。

零售商:理解,理解,其实具体多少年我我不知道,我实话实说。不过可以帮你问问。

茶客:那谢谢你了,打听到给电话我。

零售商:好的好的

嘟嘟嘟(挂机声)

二、场景:零售商-批发商

零售商:喂!喂!是老张吧?

批发商:啊!是我,啥事?

零售商:哦,我这里有个大客,想知道那批千年古树原料的树龄。

批发商:这个啊,我也不知道哦,你就告诉他八百年好了,让他知道我们不是骗他。

零售商:这样不好吧,能不能问问做这批茶的人,落实一下,这样我心里也安稳点。

批发商:那好,我帮你问问,现在很忙,不跟你多聊了,有消息给你电话。

零售商:谢谢,麻烦你了(嘟嘟嘟嘟)

三、场景:批发商-定制商

批发商:喂!喂!小刘吧,我是老张。

定制商:是,是,我是小刘。

批发商:小刘啊,上次你放在我这里的某某山纯料千年古树还记得吧?

定制商:是啊,还要货嘛?

批发商:我这里有个大客有意思这个茶,但是想知道原料树龄,尽量要可靠点。

定制商:都是乔木的,你就告诉他有七百年好了。

批发商:客户很认真,你能不能帮忙落实下?

定制商:可能有五六百年吧。

批发商:最好再准确些,问好了回头给你多拿些。

定制商:好的,好的,我打电话问问。

批发商:最好快点了。

定制商:好,等我电话吧。

嘟嘟嘟嘟(挂机声)

四、场景:定制商-原料商

定制商:喂,喂,是小马吧?

原料商:是我,你是老刘吧。

定制商:是啊,问你个事,上次帮我收的XX料都是多少树龄的?

原料商:那个地方都是百年以上的茶树,具体多少年我也不清楚。反正价格便宜,味道好就行了,多少年你们自己去说吧,那边最大的树有七百年,你就说七百年嘛。

定制商:那,那还是帮我问问茶农,打个电话很简单吧。

原料商:好的,我一会给你回话。

嘟嘟嘟嘟(挂机声)

五、场景:原料商-茶农

原料商:孙老头吗?

茶农:我是啊,你哪位?

原料商:我是小马。

茶农:小马啊,你好,你好。什么时候过来喝酒啊。

原料商:我还在城里面,问你个事,你家茶园的树有多大,城里的老板想了解。

茶农:我家地里的茶啊,有些是我爷爷在的时候就种了,我爸爸在的时候也有种,茶籽掉地上发芽也会长出一些茶树,具体多大我们也从来不管,有些树是城里来的人说的,他们说几百年就几百年了。

原料商:哦~哦~看来还是让那些老板自己去说了。

六、场景:原料商-定制商

原料商:老刘

定制商:问到了吗?

原料商:问了,他们也不知道,村里面最大那颗有七百年,那些小的最少也有二三百年吧。定制商:那好吧,我就跟他们说三百年了。

七:场景:定制商-批发商

定制商:喂,老张

批发商:喂,是我

定制商:上次那个茶我问了,是三百年,是你才说实话,别对外人说啊。

批发商:那谢谢了,我就跟别人说四百年吧。

八、场景:批发商-零售商

批发商:喂!小王,我是老张。

零售商:小张啊,事情问好没有?

批发商:那些树多数在四百年左右,还有些三百年的,跟你才这么说。

零售商:那好,我跟客户说五百年没问题吧?

批发商:多少年不重要,客户喜欢听就跟他说高点。多少还是你自己看着办。

九、场景:零售商-客户

零售商:喂!喂!贾老板。

客户:是我。

零售商:唉!我找了一圈,终于找到茶农问清楚了,那个茶的准确树龄是五百年左右,我们也不骗人。

客户:这样啊,那我就要考虑下了。这样吧,我是想找些七八百年树龄的茶,如果能找到的话我一定要,哪怕贵点也没关系,我们这边喝古树茶的都是三醉高手。

十、场景:零售商-批发商

零售商:喂!喂!是老张吧?

批发商:啊!是我,啥事?

零售商:哦,我刚才跟大客说了那批千年古树原料的树龄是五百年的。他现在想找8百年的,有办法吗?

批发商:这个啊~~我也不知道哦。

零售商:这样吧,能不能问问做这批茶的人,在那山头附近有没有更老的,多少找点来应付一下。

批发商:那好,我帮你问问,有消息给你电话。

零售商:谢谢,麻烦你了

嘟嘟嘟嘟(挂机声)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对千年古树有何感想?

别激动,兄弟,来,请您先喝下这杯台地茶,压压惊。

云南都有哪些已知的千年古茶树


雲南秘境古茶樹,

千年修來出甘露。

古濮先人尋茶製,

茶馬古道盪世人。

云南有很多的古茶树,源于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的茶树已经超过一千年,那么你知道云南的上千年古树茶都有哪些吗?

3200年之锦绣茶王

在离凤庆七十多公里的香竹菁,有一株年纪起码有3200年的祖宗级茶树王。由于其生长于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所以当地人形象的为其取名——锦秀茶王(又叫锦秀茶祖)。

锦绣茶王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树。栽培型茶树是指人类通过对野生茶树进行选择、栽培,创造出的茶树新类型,具有其它茶树所不具有的特征或不在同一种植物上的特征。它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

2700年之千家寨古茶树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位于云南镇沅千家寨哀牢山,高达25.6米,专家推测约有2700多岁。这棵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1991年才发现的,在2001年10月,这棵古茶树的周围都被保护起来,还有人常年轮流看守这棵历经千年的古茶树。

茶树王是在海拔2600多米的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的茫茫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的两株野生“茶树王”。

茶树王树高达5.48米,树宽10.9×9.86米,主干圆周1.38米,享有“两人合抱茶树”之称。它们一高一矮,一公一母,最高的那棵树高20.35米,直径0.9米,树枝主干径0.127米,树干平滑呈灰白色,在离地面5米的地方开始分枝,叶呈椭圆形,长15厘米、宽4.3厘米,树冠成蓬开伞状,树荫占地20平方米。

经专家测定,这两株“茶树王”分别有2700年、2600年历史,当出世在我国春秋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

2700年之勐库大雪山

云南临沧市和双江县西部与耿马县交界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支脉—邦马山。主峰叫勐库大雪山,海拔3200多米,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境内。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就位于此山海拔高度2200~2750米的地方,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著名的大雪山1号古树就生长在这里,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树龄2700年左右。

1700年之帮崴古茶树

邦崴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范围之内。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距澜沧县城140多公里。邦崴古茶山以邦崴村发现1700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而得名,年降水1100—1300mm,海拔在1640-2100米,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为红壤土,土层深厚、肥实。在邦崴村新寨尾发现的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树高11.8m,树幅8.2m×9m,最大干围8950px,树龄1700多年,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

1500年之玉溪元江野生古茶树

玉溪市元江县地处哀牢山山脉,最低海拔327米、最高海拔2580米,境内立体气候突出,群山纵横,层峦叠峰,在那些老龄里分布着野生古茶树。曼来镇团树村委会光山村民小组村旁混合林里的古茶树,堪称元江县境内“古茶树王”,它树高12.2米,树冠幅104.4平方米,基部干茎3.5米,据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树龄在1500多年以上。

西双版纳茶叶协会认定的版纳境内的2颗茶树王,一颗正是南糯山800年茶王树,另一颗是巴达大黑山野生型茶树王(树龄1800年,可惜于2012年仙逝)。

科普一下:茶叶的演变进化的一般规律:

野生型——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锦绣茶王的发现,也证明了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而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就是中国。

茶山行:澜沧万亩古茶园,邦崴千年茶树王_邦崴古树普洱茶特点


取天地日月之灵气和精华,酿造澜沧江流域千年古茶醇香。

追述澜沧茶叶进化史,其帕令黑山十几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邦崴过度型千年茶树王、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的形成,构成了澜沧境内完整的茶叶大规模从野生型向人工栽培型过渡的进化链,被国家内外专家学者称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帕令黑山位于县境内发展河、糯扎渡和勐郎三乡镇交界处的原始森林带,海拔高2360米,各种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食澜沧野生茶树群落最集中的区域。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众多的木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最终进化为茶科植物和野生古茶树群落。这些茶科植物群体的存在,充分论证了澜沧江中下游流域是古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的学说。

邦崴过渡型千年茶树王:邦崴古茶山是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千年古茶山之一。位于县境以北,为澜沧“五山”之一的扎发谷山山脉分支,是澜沧江畔早起人工移种茶树重点区域。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发现和专家的科学论证,为野生古茶树人工驯化过渡为栽培型茶树提供了理论和实物依据。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古茶山是布朗族傣族和祖先早期人工进行种植云南大叶茶种的典范,也是中国境内已知人工驯化种植古茶树面积最大、年代最长的古茶山。

至今,那曾经历尽千年沧桑的古茶树仍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年年产茶不断,令人称奇叫绝。

据缅甸木埂布朗人聚居区的傣文史志记载,芒景布朗族建寨和古茶树栽培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250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是早期人类共同利用茶叶资源的典范,是普洱茶最早的原料基地。其悠久的历史价值、厚重的文化内涵、优良的品质和巨大的经济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千年古茶的经典杰作,普洱茶文化中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之最。

走进绵延数里的古茶山腹地,历尽沧桑的原始森林与古茶林交错丛生、相依相存,融为一体。古树、古茶和奇花异草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植物大家族,成为古茶山共同的主人,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久远的传说故事。各种昆虫鸟类在林中生存繁殖,调节着生态平衡,使古茶园始终保持着纯天然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古老的茶园中,至今还生长着一些茶树的精灵——螃蟹脚(衍生在古茶树上、状似螃蟹的脚,故名螃蟹脚)。螃蟹脚汲取古茶树的营养精华,被称为“茶茸”。螃蟹脚性凉,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利尿、降血脂、减肥等作用,常饮可以有效防治血管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1994年以来,很多国内外茶业界专家学者来到古茶山,对茶树起源、古茶文化的延伸、民族历史变迁等专题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研究,认为布朗族祖先属于古代西南边地的濮人,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民族之一。

这对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细数老曼峨千年古寨伴茶园


尽管近年来老班章的名气盖过了布朗山其他任何村寨,但是作为一个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老村寨,作为最早在布朗山植茶的世居古老民族,老曼峨布朗族寨无疑更具古茶山“圣地”的意味。站在高山上远远望去,被绿色丛林包围的老曼峨寨依山傍水,一幢幢新式蓝色琉璃瓦顶的干栏式建筑耸立在山林间,最上方的建筑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丝毫看不出古旧的气息。

进寨后,走进一户户布朗人家里,即刻就可让你感受到这里处处散发出一股古老、质朴而神圣的气息,飘荡在寨里每一个角落。老曼峨四周还保存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于寨边的莽莽丛林中。这里的古茶园集中连片,年代排列齐全,是濮人种茶的历史档案馆。茶园中的古茶树千姿百态地铺展在山坡上,古茶树直径超过40厘米的非常多,一棵棵古茶树长得盘根错节,虬劲多枝,有的高达10多米。

老曼峨茶味极苦,当地人将老曼峨乃至整个布朗山茶区从老曼峨引种繁衍的茶称为苦茶种。由于其苦得深而透,老曼峨的苦茶由此充当了加工普洱茶的“味精”,众多茶厂和茶商在生产加工普洱茶饼时,往往用老曼峨的茶做拼配,以提高和丰富茶饼的口感和滋味。近年来,也有资深的“发烧友”逐步习惯并喜欢上了苦得彻底而极富穿透力的老曼峨古树纯料茶。特别是存放几年后的老曼峨茶,转化后的苦味有所减弱,但其酽重的滋味、强劲的回甘,让老茶客们沉醉不已。

近年来,老曼峨古树茶在相邻的老班章、新班章茶涨幅的带动下,也一路攀升。茶叶价格上涨后,村民管理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不仅继续保持了古茶园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对古茶园加以管理和保护。与此同时,村民们植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新植了一部分茶园,或者直接管理起森林中无人认养的野茶。据说,千年之前,这里的布朗先民也是如此植茶的。这些野茶叶面厚而柔韧、多毛,与州内其他茶山上的野茶截然不同。最为奇特的是,当地人在新植茶园时,直接将原始森林中生长的小野生茶树挖出后进行移栽。移植后,在2年内不死,即可成活。

就茶味而言,老曼峨的苦要更胜于老班章,对此一见钟情的不多。不过,就人情味而言,老曼峨的布朗人却更具亲和力。寨里弥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古老的传统伦理仍在维系。淳朴的布朗族村民尊老爱幼,友善相处。在农闲季节,每天晚上村民们年长的,纷纷围在篝火边,聊着家事和农事。年轻的,则聚在寨场,学跳民族舞,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娱活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遵从于村规民约,不仅受老人们的监督,也受佛寺里僧侣们的言传身教。他们对信仰的虔诚,触动人们的心灵。每天清晨6点钟,村里的喇叭就响起来了,播出的是佛寺里的僧侣清脆悦耳的诵经声。寨里的信徒携带糯米饭等斋饭,自发涌向佛寺,供奉佛祖,向大佛爷和众僧侣布施。

古老的茶树和村寨,共同繁衍了布朗山千年的族史、茶事。在这个世居于山巅上、密林中的布朗山村寨里,人们热情的面孔、亲切的笑容、虔诚的信仰、平和的生活状态,无不触动人的心灵。就连这里所有的古茶树、牲畜都仿佛充满了灵性和友善,与各自的主人们一同构成村寨群体密不可分的一份子。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

《循茶马古道探普洱茶都,千年古茶林品历史醇香》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千年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