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喝茶,还是听故事?

发布时间 : 2019-12-09
你是绿茶 乌龙是红茶还是绿茶

茶喝了许多年,也喝过好几种。喝来喝去还是对普洱情有独钟。普洱究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魅力?

是老茶、中生代茶、还是山头古树茶?

生茶还是熟茶?大厂的还是私人?

每当想喝茶,看着那么多种,反而没有特别的冲动,非要喝什么。以前在夏天是不喜欢喝熟普的,最近几天温度又高又闷,反而想喝熟普。有时为了偷懒干脆煮着喝,煮时加一小块老陈皮。煮得又浓又厚,喝得浑身通透,自己美其名,冬病夏治,因为体内寒气太重。有时总想归纳出点什么,怎么去喝普洱,怎么去挑选普洱,怎么去鉴别普洱?

想想为何要在论坛总结啥东东。一来,自己有这个深度吗?

说真的必须承认普洱还没整明白。二来,自己有那个广度吗?

普洱太多太多,在其中充其量呛过几口水,根本到不了观山观水的程度。三来,清心大腕太多了,有我啥事。但是茶总归每天去喝。抛开那些故事,抛开哪些概念,难道喝茶就不能简单点吗?接下来,喝到什么茶,谈点自己的想法,不喝茶,也整点。算为自己普洱路上留点足迹。

最近天气热,人烦躁,喝了好几款普洱,大多没有满意的,倒还是几款熟茶给自己继续喝下去的信心。心烦就说些不好听的话,啥时候心情好转,再说些动听的。什么不苦不涩就不是普洱,见鬼去吧。难道就不能做成,入口就有甜味而且还能回甘悠长,入口舒畅而且满口生津的茶吗?

你涩你苦只能说明你是台地茶、速长林、过渡采摘型,缺少其他成分,没中和苦涩罢了。每次去某宝搜茶,定义10年以上大益7572,你吗,看了快五六页90%以上是假的,余下几家是真的,估计仓储也基本上出问题了。

cy316.cOm扩展阅读

冬天喝茶,你选生茶还是熟茶?


按照通常的认知,大多数人都认为冬天喝熟茶不论从茶性还是养身保健来看都是熟茶较适宜。

也许大家都没发现,其实不论是什么季节,你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要喝什么茶。

将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后,得到一些答案,分享如下:

@小Z:原因有三个:首先就是普洱生茶的历史要追溯的话,大概有几千年;而熟茶的历史真正开始于1973年,单从历史积淀上,生茶的历史就要浓厚得很多;

其次,喝生茶的人在大数据上占据优势,要比喝熟茶的人广;

最后,冬季人体其实是外寒内热,因为空气干燥、吃的东西之类的,容易上火,生茶可以祛火。

@小R:我觉得第一个原因便是个人喜好问题,而且根据市场情况来看,喜欢喝生茶的人要比喜欢喝熟茶的人要多很多;

就像我自己,喜欢喝生茶要高于喝熟茶,所以只要是身体允许,我都会优先选择喝生茶。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茶的口感非常丰富;不同的山头、不同的村寨、不同的制茶工艺都会造成茶品的滋味和品感呈现多样化;如布朗山的茶总体风格是浑厚、气韵劲霸;南糯山的茶总体风格是婉约甜柔;景迈山的茶总体风格是香气浓郁,有独特的兰花香,轻微的涩但化去的快,等等,喝茶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

第三个原因冬天天气寒冷,我们会吃牛羊肉、辣椒等食物,获得能量;冬天的热量消耗会很快,需要吃一些温补的食物。但这些食物吃了以后,加上天气干冷,容易上火,这时候喝生茶不仅能够解腻而且能够降燥去火。

@小Y: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生茶的汤色、口感真的很像中药,看起来就很没有喝的欲望。而且好喝的熟茶不多。

@小Q:除了以上的原因,我想补充的是,要泡出好喝的熟茶水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地方的水太硬了,不适合泡熟茶。

@小A:这个问题我就没看懂,正常的逻辑是冬天喝熟茶暖胃护胃,夏天喝生茶生津解渴。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讲了(笑……)

@小F:这个问题涉及到喝普洱茶的群体,我们知道群体是由很多不同喜好的人聚在一起,大家所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很大一部分的人更关注的是生茶的口感,和个人喜好;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是为了喝茶养生。

那些真正喜欢喝普洱茶的人,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这个茶的口感,符不符合自己的喜好,而不会去考虑太多其他的因素。

关注喝茶养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需求,当然不是说小就不关注,而是重心不在这里。

这就和茶是用来喝的这一最基础的功能相结合在一起,普洱茶的确能够对身体的健康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不能将其与药相提并论。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以喜欢喝茶首先考虑的是茶本身,其次是喜好,最后才是效用。

喜欢是一种情感,有的人喜欢喝生茶就不会喜欢喝熟茶,有的人喜欢喝熟茶就不会喜欢喝生茶,当然也不排除两个都会喜欢喝的茶友。

有了喜好,其次才去考虑具体情况下该喝什么茶。比如,若是你最近胃受了寒凉,些许不适,那就需要放弃新生茶,去适当喝一点熟茶;若是你因为吃了烧烤、火锅上火了,肠胃没有不适,那可以适当喝点生茶去去火;又或者熬了夜,第二天又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处理,那可以在吃了早餐后两个小时,泡上一泡生茶来提神,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情况喝什么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景来定。

你是怎么养成喝茶习惯的?


你是怎么养成喝茶习惯的?据说,喝茶的人中,50%的人是在参加工作后养成的,30%的人是在父母的影响下爱上喝茶的。爱茶的人中,55%的人喝茶是为了健康;30%的人是为了提神,15%的人是为了减肥……——茶腻子,你们呢?

长知识

【你还在养厚厚的“茶山”吗?】有些茶客喜欢紫砂壶积一层厚厚的“茶垢”,美其名曰“茶山”。事实上,茶垢不仅可能形成致癌物,对养壶也极为不利。紫砂之所以适宜泡茶,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特殊分子结构造成的透气性。茶垢的堆积封闭了茶壶的透气性,使得紫砂壶变得毫无意义,还是将壶冲净晾干收好吧!

【讨论茶针的正确用法】常有茶友诉苦说撬茶时,误伤自己的事,所以再次提醒各位茶友在开汤品茶时,请要注意安全,切勿让茶针或其他利器伤及手指。撬茶时,要讲究正确的撬茶方式,选中正确的下针地点,确立茶针的前进方向,避免手掌挡在茶针前进的方向。

【茶苦方为真】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记得初次喝茶的感受,假如仔细想来,恐怕除了“苦”,不会有其他更为深刻的回忆。但“茶”一旦进入你的世界,你就会知道,蜜甜蔗甘原来只是生活中的插曲和点缀,苦,才是生活的本真。苦茶的别称是香茗,有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此相对的是:茗香皆因茶之苦。

由于茶性不同,一年四季随气候的变化,饮茶可作些合理的安排:夏日炎炎,宜饮绿茶,饮上一杯绿茶或白茶或轻发酵的乌龙茶,可以驱散身上的暑气,消暑解渴,十分的舒畅,冬天,天气寒冷,饮一杯味甘性温的红茶,或饮一杯发酵程度较重的乌龙茶,可给人以生热暖胃之感,春、秋两季喝花茶,性温而芬芳。

碎碎念

儒道佛教与茶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精神。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茶叶栽制,饮用的变革和审美观点的变化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

茶是水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洗心。茶不入禅,皆为俗事。禅不入心,皆为文字。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品茶,真正品的是自己和人生。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空”是人生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佛经里也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放空自己,得大自在。

【耐心】手工制作一饼茶需要耐心,等一饼茶变老也需要耐心,对一个品牌来说,从默默无闻到大量拥趸更需要耐心……耐心是希望的艺术,是一切才智的基础。

为什么一般人都喜欢晨起一杯茶,睡前静品茶呢?或许是因为这两个时段,人心最平静闲适少烦扰吧!心情浮躁的人,对茶的感觉会淡许多。饮茶是最需要平静闲适的心,若一直以来奔波忙碌,浮躁不息的人,常常不喜饮茶,您感受下身边的人是不是这样?

茶”字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闲不能品茶,只有有闲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茶意随心】喝茶和品茶往往被定义为两种不同的心态饮茶,而很多对茶道有一定见地的茶人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说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却也只喝得出茶的苦涩,至多到“嗅”得出茶的清香。先不论对茶道的理解到什么层次,至少无茶的日子,您是否也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人也一样,越活越淡然,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喝茶牢骚

口感

友一:最近搂到一好茶,那口感真是没话说!

众期待:说说,咋样?

友二:干茶乌润亮泽,体型圆润饱满,条索紧洁健壮,茶香浓郁高扬,茶一入口,所有的味蕾都颤抖起来,被这种苦和涩深深激倒,但是很快,似乎一道阳光从天空射下,春风扑面而来,那种花香、那种蜜香、那种果香从茶汤深处喷涌而来,口腔的每一个细胞被这钱塘江潮水般涌来的甘甜所淹没,在下咽的时候,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为之癫狂,为之震颤!入胃里的时候,每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自由的呼吸!

众:这么牛!

友二:关键是茶气足,几泡下来,我就挺不住了,冲进WC,顿时一种舒畅感、解放感洋溢全身,飘飘然飞翔在天空中,忍不住高唱“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众惊叹:这是什么神茶?

友一:下关X沱

众哄笑:去!

点评:口感因人而异,因表述而异!真是谁喝谁知道!

普洱晚课

对比叶底和茶汤的气味辨别陈茶的仓储

茶在淳化的过程中,非常讲究“临界点”,过于干燥,香气容易挥发,质感容易下降,而过于湿热,香气容易沉闷,回味容易丧失,所以,淳化环境对于陈茶来说,是异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仓储过于跌宕起伏的,会留下很多异杂气味,环境过于极端的,也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针对过于干燥和湿热的仓储的鉴别。

叶底的气味浓于茶汤的:通常存放环境过于沉寂,空气循环不好、过湿。

叶底的气味淡于茶汤的:说明存放环境过于流动、过干。

方法:泡茶的时候,不要弄破茶胆,注水不可过急,进入后水(通常指总泡数的后三分之一),边泡边体验茶汤的气味,对比嗅叶底的气味。

理想的淳化,在杜绝了异杂气味的前提下,叶底和茶汤的气味呈现出大概一致的特征,茶汤的气味稍稍比叶底的陈一点点。

你的小青柑是发了霉还是长了白霜?怎么辨别


不少朋友都喜欢屯点自己喜欢的茶,普洱茶还好,发霉或长霜比较容易区分,且普洱茶长霜的机率实在太低,一见白多为受潮霉变了。

小青柑则不然,长白霜的机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当你打开自己屯的小青柑,看到柑皮白一片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得咯噔一下:到底是发霉了还是长霜了啊!!

什么是霉?什么是霜?

要区分清楚小青柑的发霉或白霜,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发霉,什么是白霜。

发霉,一般是指茶叶受潮导致微生物菌种不断生长繁殖,视觉效果看来就是小青柑表皮一层白花花的斑点或块区,后期可能也会变色。所以,霉是有活性与生命力的,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会对附生物产生一定的腐蚀性。

白霜,俗称“柑晶油”,是小青柑内含柠檬烯析出的一种氧化物质。小青柑出现白霜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柑皮的内涵物质尤其是挥发油物质含量较高,即柑皮原料优质;二是小青柑表皮还保持着良好的活性,加工工艺得当,可以越陈越香。

知道了霉和霜之间的根本区别,那么辨别就很容易了。

1、闻:有霉味异味是发霉,柑香纯粹为白霜

知道什么叫霉味吗?想想长久时间下雨天的日子,有没有觉得屋子里一股气闷味儿?如果小青柑发霉了,闻起来的时候估计也有点类似这种味道,但同时可能还有点生冷味儿,毕竟霉菌是活着的生物啊,想想你闻苔藓时的那股鲜冷气息?

霉变早期有冷鲜味和水味,后期就是腐败之味了。

不懂霉味的话,利用逆向思维吧。正常的小青柑香气浓郁且纯正,即使白霜附体,香气的纯正也不会有所损坏,如果你闻到柑香气不纯,且还有水焖气的感觉,那么这个小青柑就是发霉了。

2、触:发软黏手是发霉,干燥粉末为白霜

霉菌需要水分和养分,所以发霉了的小青柑表皮会越来越软,严重的甚至会蔓延至柑果里的熟茶,这是菌种的腐蚀作用使然,所以越到发霉后期,越容易区分。

当你用手触摸小青柑表皮,柑皮发软且白色物质有黏感的是霉菌;表皮干燥、碰到白色物质为晶体粉末感的,那是白霜。另一方面,白霜只会出现在小青柑表皮,而不会自然渗透至熟茶内部,所以表皮的白霜越多,柑果内的熟茶也不会因此受太大的影响。

3、喝:口感纯正、滋味浓醇方为存好茶

冲泡试饮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白色物质出现的早期,即通过闻气味触碰手感比较难区分发霉或长霜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嗅觉不太敏感味觉却比较敏感的茶友。

冲泡开来的小青柑,白霜出现并不会影响茶品本身的香浓度,即香甜润滑的特点依旧,而且因为存放了一段时间,品饮口感会更加的醇厚。

而发霉了的小青柑,毁了储存陈化的所有美好。即使是刚开始的轻程度霉变,内质表现也会往削减的方向发展,柑香气较弱,汤色显暗,滋味变得稍寡淡。

洗茶,是礼仪、是卫生、还是唤醒?


人们在冲泡茶叶时,往往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这称之为“洗茶”。“洗茶”自古有之。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泡茶程序当中的一个必备礼仪。实际上,洗茶真正的目的,在于除“去尘”之义外,还有“润茶、醒茶”之效,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茶的香气和滋味。

【洗茶含义有两层】

1、一为洗去茶叶上的尘垢

由于茶叶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可以饮用的团饼茶(唐宋时茶的样式)或片状散茶(明以后至今的茶的样式),其中杂有如茶灰、尘埃等物,经注入沸水倒掉,即可迅疾去除。这是洗茶的清洁卫生之功效。

2、二为洗去茶叶的冷气

茶叶又如何会有冷气呢?由于茶叶采摘加工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特别是明代以后,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的蒸青团茶改制为散茶,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为避免上火,建议一般都要将茶叶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饮用。而茶叶通过存放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

而近代以来,在贮存茶叶时,为保持茶叶的内质尽可能少的发生不利变化,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这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此时,如果将茶叶拿来直接沏泡饮用,第一道茶的滋味和香气就不会好。就如人一样,熟睡一晚后,清晨刚起来尚有困意,没有精神;如果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精神就提起来了。

茶叶也一样,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洗茶,就可以去一下茶叶的“困意”――生冷之气。经过洗茶后的茶叶再进行沏泡,其汤的香气、滋味,要较未经洗茶就沏泡的茶汤更佳。这就是醒茶。

【洗茶除了有“醒茶”作用外,还有“润茶”的效果】

中国明代以后,茶叶开始以整片鲜叶进行炒制(或烘制)。烘炒过程中,茶叶被揉捻挤压变形。这样制成的茶叶,在沏泡时必须先舒展开来,茶汁(即茶叶的有效成份)才能比较容易浸出。洗茶这一过程的加入,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

因此,经过洗茶后再沏泡的茶汤,不仅香气和滋味无生冷、陈气,而且茶汤的品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洗茶的目的,除了清洁卫生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去除茶叶的冷气和陈气,方便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能更好地品赏茶的香气、滋味。

现在进行茶叶加工制作的卫生情况已经有了更大改善,清洁茶叶已不再是洗茶的主要目的,“润茶、醒茶”才是洗茶最根本的意图。

【洗茶注意两事项】

1、洗茶时间不可过长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损失。因此洗茶时,建议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水,不可停留过长时间,免得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

2、洗茶水温区别对待

名优绿茶采用早春嫩芽制作,如果以沸水洗茶,会破坏茶叶中的茶氨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时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此过程中会大量挥发,从而影响后续冲泡的茶汤品质。因此,一般应采用低于80℃的开水进行洗茶操作。

而对于乌龙茶、黑茶而言,由于采用的是较为成熟的茶菁加工制作,因此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操作。

【洗茶之礼源唐宋】

唐宋之时,茶叶加工时是先将鲜叶蒸熟后捣碎,将碎茶制成团茶后再供烹煎饮用。唐时洗茶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洗茶主要表现为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其味不正,影响后面的饮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之说。

明代以后,制茶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由蒸青团茶变为烘炒制的散茶。茶叶不再蒸熟捣碎,而是整叶烘炒;饮用时不用煎茶,而改用热水沏泡。相应地,饮茶礼仪及其表现形式都随之有一定的变化,洗茶被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

听邓时海谈“普洱韵”


秋声未远,雁回西楼

邓时海先生从台湾来春城讲学,作客位于煤机厂创意园区内的云茶堂。幸得此地不当闹市,步入庭院,白墙屏风上书一醒目的“濮茶”二字,老厂房、红砖墙,华堂深处,明灯璨然,蜿蜒小径徐徐导引客人登堂入室。

当厅布以并行两列茶席,同时落座数十宾客,临窗辅以一方小席,青花小盏,窗明几净,前后空阔。邓时海先生坐而论茶,娓娓道来:“我年龄已过77岁,喝了78年的普洱茶。”

今日,云茶堂的茶会,茶友们共品一生一熟,2003年中茶易武正山生茶,99中茶大黄印熟茶,是空间主人冯全平的藏品。

众所周知,邓时海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更是出版于1995年的《普洱茶》一书的作者。这本书已经是公认的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复兴的开端。在普洱茶品饮层面,邓氏已成一家之言。老先生言论其实并不故作高深,寻常庖厨品菜所说的色香味,应用到喝茶上,其理亦通。即是茶香、口感、回韵。其中三昧,最重回韵。普洱茶的回韵表现在回甘生津,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即先生所说的“普洱韵”。

所谓的普洱韵其实看似是主观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身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邓时海自况饮绿茶宜迎风展长拳,奏古筝,铿锵处豪兴直追祖逖闻鸡起舞;乌龙、岩茶劲道,合演南拳,顿挫从风虎云龙之势;而普洱合配古琴,端凝厚重,伟岸含蓄,收放自如,正堪比太极。

普洱茶作为一个品牌价值逾60亿的大产业,在生产、仓储、销售、品饮文化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虽然,自1995年以来,不乏乱象,这也是世事分合之理。邓先生指出,“普洱韵”正是制衡其中的关键因素,简单说来,普洱韵是由历史传承,并由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共同形成的审美情趣,喉韵、回甘、体感等构成的味觉、嗅觉上独特的可追溯的记忆。普洱韵是普洱茶极具辨识度的地理标志,如岩茶离不开武夷,铁观音之于安溪。与茶树种质,和云南的地理山川、物候乡俗、历史源地等都大有关联。普洱韵在普洱茶产业的体系之中,正如北斗七星中的天权,位于斗柄与斗杓连接处,当牵制行业乱象的机枢之位。

普洱茶圈中约定俗成把普洱茶分为新、旧、老、陈、古。

1995年代至今:新茶时代

1970年到1995年间:七子饼为代表的旧茶时代

1950年后至1970年前:印级茶、老茶时代

清末至1950年前:号级茶、古茶时代

邓时海主张“喝熟茶、藏新茶,品老茶”。论到“品”的层次,所指的是史上遗存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存期至少30年以后的普洱老茶。以茶龄而论,10年普洱退青味,犹孩童乳臭初褪;20年茶去寒气,30年方可品;50年的茶方始入老味,70年臻陈妙。这番品饮“三段论”,乃是针对不同年份的茶,及各阶段品饮带来的不同感官体悟,也可说是品出“普洱韵”。和民国大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妙悟学问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是“立”“守”“得”。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0年普洱正步入“而立”之年,良才美质加以锻造,正如普洱茶制作之初在核心产区精选优质原料,辅以正确工艺,这才为下一步厚积薄发的仓储之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茶味,初试啼声,尚显青涩,而又颇负自诩,踌躇满志。邓先生言,青稚未退,新茶不宜多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对于做学问来说,初窥门径,正待登堂入室。而在普洱茶而言,此阶段正是择地善藏,仓储转变的漫漫岁月。正如蛹而蝶变,过了那道坎便嬗变羽化而去。邓时海提及许多茶商在普洱茶出厂后,多会在云南本土原产地仓储一年以上,才发往广东、香港等地加快转化。温湿度是其间的关键要素,但不宜常年保持恒温恒湿,必要偶有一两个月的落差,才使得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富于梯度,越过这一阶段,自此精修,循序而进,必臻于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熬到这个阶段的,就是货真价实,由老入陈的老茶了,在座品茗的许多客人不止一次感叹老茶难觅的苦况,邓先生据实以告,市场的老茶的确为数不多,所以席间有人提议让邓老把自己的藏茶拿到云南做一次“旅行仓”时,他笑了笑,婉言谢却。但他一再重申“普洱茶云南出”的论点,认为将来“普洱韵”要进一步发掘、确立、发扬,才是保持这种“韵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深入历史追溯,他觉得茶史学家有必要像对于“茶马古道”的发掘一般,下一番苦工去考据“官马大道”,宋聘号、同庆号这些传说级的号级茶正是通过此路完成鱼跃龙门,名重京师的成名之路,始登大雅之堂。而今由于过度商业化,使得市场上流通的大量茶都是规模化、商品货,留不下精品。普洱茶中有留存百年及其以上者,正是导引我们的最佳标尺,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

历史上遗留下的精品茶是普洱韵确立的物质基础,以前的印级茶、号级茶都具自己的系统,各个字号的茶庄都有自己的拼配体系和不外传的拼配秘方,如今渐渐断代。名家古法中断了,传统工艺被遗忘;加以未来茶山板块移动,茶树资源过度采摘退化这三大不利因素,那我们今后如何保证普洱茶的品质?复兴传统普洱茶的韵味呢?普洱韵的建立依赖一部分真正走传统制茶路线,制作优质茶品的茶商,传承普洱茶的精髓,同时用好品质牵制市场,以稳定行业秩序。蒙头做茶是不行的,用科学手段从样板老茶的叶底中分析解密,提取原料拼配的品质因子,从韵味里去体会寻觅老字号茶庄的传统工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山头并不能真正成为普洱韵的标杆,历史上代表普洱茶品质和原产地特征的茶山板块是移动的。汉代在益州、唐时银生、明代顺宁,清代普洱(思茅),清末民初才是六大茶山。

喝普洱茶越过茶香、口感的层次,便自然会追求回韵。不挂舌不锁喉、饮若吞珠、口腔生津没有燥感;饮之如舌底鸣泉等等,这些人类感觉器官反应出的共通的愉悦感,便是最主观的普洱韵。

洗茶还是醒茶,关键是你喝了什么样的茶?


每个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时,先将撬好的干茶,置入器皿中,注水浸泡后,将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犹如“净茶”一般,除去灰尘污垢、温茶发香,同时,也遵循了古人的智慧。

这样的习惯就像一个烙印一直传承了下来,成为喝茶时必做的过程。在一些茶艺冲泡的培训过程中,也将“洗茶”列为冲泡技巧和茶艺表演的礼仪之一。

按《中国茶叶大辞典》,对于“洗茶”的解释:“洗茶是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并认为这是一种古人遗风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洗茶的行为,往往被习惯性的认为,茶叶在生产过程、存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触了一些灰尘或其他微生物,需要通过洗茶的过程,将茶叶净化。

这也让我们,有了一些很现实的质疑:既然茶叶不干净,为什么还要喝它?洗茶能洗干净吗?

不干净、有异味的茶,无品质可谈

以现代农业、工业科技的发展状况,食品生产过程中,我们对于卫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干净的标准是现代食品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指标,茶叶的生产也自然不例外,这就对每一片茶叶的品质有了一个基本的要求。

也就是说,茶叶不干净显然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当你喝到的茶,有灰尘、杂质、甚至农残等的,一道洗茶水也未必能洗干净,又何必花功夫洗它,直接倒了,反而更省事。

所以,大拙认为,不干净的茶无品质可谈,一个有态度的茶人,从一开始就应该以:茶叶的干净为第一准则,不管是生产过程中,还是封装成型时,又或者是在仓储过程里,在保证茶叶封装未被破坏的前提下,应当保证茶叶的干净。这是对于我们喝茶应该有的一个基本态度。

如果茶叶达到干净的品质要求,那么,“洗茶”到底为哪般?

喝茶前,需要将茶叶唤醒

我们习惯了用现代思维去思考时,总是对需要洗的东西,有种不干净的感觉,而当我们不以字面意思去理解,重新思考古人的智慧时,我们会发现。

洗茶的行为,大拙认为,实际上是在“醒茶”的过程,在普洱茶紧压成饼后,是为了更好的存放和后期陈化,当我们要打开一饼茶,撬好干茶,准备冲泡时,需要将茶叶唤醒,这恰恰是紧压茶和散型茶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人习惯想喝一饼普洱茶时,将其撬散,置入储茶罐中,也是唤醒干茶的过程一样。

醒茶是冲泡茶叶非常重要的技巧

冲泡时的“醒茶”,实际上,是让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充分融入苏醒过来,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保证每一道茶汤的汤质,有经验的茶艺师都知道,醒茶醒不好,后面怎么冲泡都会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存在,比如,醒茶时间不够,茶汤滋味出不来,醒茶的温度不够,茶水分离,融入不到一起,茶是茶,水是水。

醒茶的技巧是考验茶艺师水平非常重要的一环,干茶紧压的程度,撬茶时碎末的多少,注水的节奏等等细节,是茶艺师判断醒茶程度的依据,特别是普洱老茶,醒茶的技巧,更为考究,特别注重醒茶的水温和时间,也是很多资深茶友喜欢用紫砂壶冲泡老茶的原因,能保持水温。所以,大拙认为,好的茶叶是需要醒的,坏的茶叶才是需要洗的。

你喜欢喝茶吗?你喝了多久?长期喝茶有哪些好处?


今天,我们就要告别2017,迎来新的一年。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喝了不少好茶,结交了很多有趣的人,让我们记忆犹新。过去的日子如何,今天,我们就从提问开始:你喜欢喝茶吗?你喝了多久?有茶的生活如何?

据观察,长期喝茶的人,都会有以下5种特征,不如来看一看,喝茶有没有给你带来这些变化——

身体健康保证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比如普洱茶有防“三高”的作用,这点尽人皆知。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等,对身体的好处很多,总的概括下来有一下几点:

1,纤体减肥,排毒美颜;(茶汤能够刮除肠壁油脂,结合良好饮食习惯和运动,可以有效的纤体减肥)

2,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3,“三抗”功效;(抗癌变、抗辐射、抗氧化)

4,深层排毒、延年益寿;(世界过百岁长寿老人普遍生活习惯都有:喝茶)

5,在抗病毒、防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科学已经证明)

茶叶对身体的好处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喝茶的人,总会给人以年轻态、精神好的感觉。

知茶、懂茶、会藏茶

喝茶不仅有益健康,还能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现代生活中知茶、懂茶、会藏茶被认为是懂生活的标识之一。

长期喝茶的人,自然会泡茶,会泡茶,自然会受茶道的熏陶,修出一种良好的气质、气场;

长期喝茶的人,对于茶叶的故事、滋味能娓娓道来,让一席茶品得有滋有味;

长期喝茶的人,更容易鉴判断出一款茶的品质高低,大多也爱茶、也存茶,他们藏的茶,一定有很好的转化潜力。

受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熏陶

茶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贯穿着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常喝茶,自然就有更多机会受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

茶桌礼仪,就是一部中国礼仪的浓缩精华,茶倒七分、扣桌谢礼,主客互敬,礼尚往来;以儒释道为首的古代哲学宗教善用茶叶修心修性,文人墨客善以茶入诗入画;国家外交、亲友走动、子女嫁娶,以茶为纽带互结友好……

长期喝茶的人,沐浴着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博学多才。

更有品质的社交方式

现代社会,社交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社交方式也日新月异。无论如何变,喝茶,作为最东方、最传统的社交方式,从未离开。

中老年群体自不必说,见面一壶茶少不了。随着茶饮的场景革命,喝茶变得越来越时尚、有品位。年轻群体,精英群体,正逐渐迈入茶饮社交方式。从灯红酒绿的闹市转移到清雅的茶舍,也因茶结交到正能量的朋友。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就是鲜明的写照。喝茶的人,受茶文化熏陶,会谦逊、包容、低调、儒雅,对生活事业看待更积极,真诚而不“油腻”。一起喝好茶,谈真事,是有品质的社交。

认知自我,提升自我修养

茶叶清香,淡泊不争。喝茶,容易让人心绪宁静,进而有独处的时间,认知自我,所以才会有“和、敬、清、寂”的茶道感悟。

长期喝茶,不论对个人行为修养,还是对事物的思考,都会更加沉稳,所谓“三思而后行”,茶杯举起放下之间,我们得到片刻宁静去思考。

虽然今天喝一杯茶不难,但唯有长期品饮,与爱茶人为伍,才能得到茶之熏陶。如果你尚未形成茶饮习惯,那试着自己一些机会,喝茶不需要任何顾虑,早些接触就能早些感受它的滋养。

有茶的日子,温润人心。在即将到来的2018,如果有一杯让你动心的茶,你愿意每天品一杯吗?

听“大师”说茶,真不如自己喝茶喝普洱茶时如何循序渐进?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师多如牛毛,茶专家比比皆是。品茶会变成了推销会,为了能多让茶客埋单,基本是能忽悠就忽悠。于是乎,市场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跟着大师喝茶,喝着喝着就掉到沟里去了。满满的,都是套路啊。

以前的大师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岁月磨炼出来的大师。现在的许多大师则是营销者们包装出来的大师。以前的大师是名头少,做出来的经典茶很多。

现在的大师,名头多的不得了,若问他做过什么茶,几乎没人说的上来。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大概是“大师”上茶山,访名寨,监督茶农压制了几片茶叶后,便将茶称为自己的得意之作。

对于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是无力阻止的。但是买什么茶,喝什么茶,到底要不要跟着“大师们”喝茶,这个自由还是有的。

即便是真正的大师,也是喝奶长大的,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喝的是茶。在喝茶这件事上,一开始人人都是一张白纸。

真大师怎么来的,不都是喝茶喝出来的。以前是交通不便,物流不方便,想成为大师,必须要进入深山老林去试去品。现在茶山都能产地供货了,只要找到靠谱的渠道。没必要再像当年的那些茶人们那样辛苦了。

那么多款标杆茶就在市场当中,大多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旗舰店,线下还都有经销商。

我们可以先喝顺了标杆茶,再去品山头。口重一点,就布朗山的寨子多喝喝;口轻点,有易武呢;喜欢茶的甜味,那勐库十八寨挺不错的;喜欢茶的香气,景迈的茶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茶喝的久了,虽说成不了做茶的大师,但做个品茶的大神还是可以的。

天天被一群“伪大师”忽悠来忽悠去的,喝上几年也未必能喝到一片真正的名山古寨茶。对于喝茶这件事,我就觉得与其听大师们说茶,真不如自己先从标杆茶喝起。等建立了口感标准后,市场上的假货在你面前也就无所遁形了。

喝茶减肥,你成功了吗?


茶的益处,我们听过不少,诸如可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可以抗癌变、降辐射、降氧化,可以延年益寿、美容养颜……但对于青年人来说,喝茶最有吸引力的益处,莫过于可以纤体减肥。

1、茶叶减肥功效的科学论证

茶叶与茶叶提取物的减肥功效得到了科学证明。有大量动物实验表明,茶叶中含有的儿茶素、咖啡因、茶氨酸等物质对小白鼠减肥有显著效果;有临床实验表明,每天饮用8克乌龙茶,可使一半肥胖者的体重下降。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极少听到有人单纯因喝茶而减肥成功、重获良好身材的故事(减肥茶这些“披着羊皮的狼”除外)。那么,是否科研论文在信口开河呢?

非也,科研论文的结论不假,但人们却忘了:人从来不是小白鼠,也从来不被试验条件严格限制。

2、减肥,从来不是一件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事

如果你看到关于茶叶可以帮助减肥的报告,一冲动买了三个月量的茶叶,但喝完却发现胖了三斤,这是否说明茶叶并不能帮助减肥?

这只说明:茶叶对你的肥胖无能为力,你的生活质量已经糟糕透顶。

减肥,从来不是一件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事,太多因素影响着体重:摄入总量、饮食质量、运动量、睡眠质量、生活压力等。成功的减肥,离不开健康节制的饮食、合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与良好的心态,将减肥的希望简单地寄托在茶叶上,只不过是对事实的逃避罢了。

最近十年,人类证明了越来越多有益于减肥的食物,每一种食物的功效都有知名科学研究机构背书。然而事与愿违,与减肥食物数量共同增大的,是人类肚子的大小和减肥食品商家的钱包。

人不是小白鼠,人类相较之小白鼠,拥有更多的自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幸的是,人拥有的是两面的可能性,我们的选择既可能自我成就,也可能自我毁灭。生活也从来不像科学试验那么简单透明,减肥只不过是这个残酷事实的另一个论证。

3、喝茶减肥,当心过犹不及

然而,会有茶友说:我很容易感受到茶对胃肠的作用,也会觉得饿得更快,这不就是减肥吗?

没错,茶叶含有咖啡因、茶碱和可可碱等复杂成分,能显著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胃酸分泌增加(和蠕动加快)有助食物消化,使人产生消脂解腻或饿得更快的感觉。

然而,饿得更快并非减肥者应有的状态,饿得更快会使人摄入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主观持有的“喝茶可以减肥”观点,会降低暴饮暴食的罪恶感,可能增加食物的摄入总量。

另一方面,过量饮茶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胃病患者饮茶也可能诱发胃部疾病。为减肥过量饮茶导致身体机能受损,实在得不偿失。

听李文华谈勐海茶的韵味


勐海茶,滋味醇浓,苦涩皆厚重,特别是有让收藏家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许多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具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的是燥的感觉,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以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内含物的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兼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这里说“配比”,好像说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的配方普洱茶,受到茶友的亲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

双江县是采茶,还是种烟?


云南双江是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5年前,“疯狂的茶叶”让当地茶农尝到了甜头;如今,茶价持续低迷,农户心中的天平渐渐开始倾斜——采茶,还是种烟?

赶在“秋茶”采摘结束前,记者来到了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而得名的云南双江县。这里是中国勐库大叶茶的原生地,拥有全球已知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然而,记者在走访当地一些村寨时发现,近年来,由于普洱茶市场秩序较混乱、收茶价格“大起大落”等原因,部分茶农对采茶的热情正在消退,“重心”逐步转移至其他更赚钱的农业种植项目。

接近中午时分,因为有城里医生来义诊,云南双江县忙糯乡滚岗村小学里挤满了人。从附近巴哈村赶来看热闹的茶农李文武,蹲在校门口高高隆起的土坡上,被人群夹在当中。突然,岳母打来电话,让他回自家茶地看看。

穿着拖鞋,李文武轻松地走在山间一条由大牲口和人踩踏出来的土路上,不时从路边丛生的植物上扯下一小段叶片放进嘴里咀嚼,倾斜的上坡路和路上的青苔对他完全没有障碍,“10岁开始帮家里采茶,这段路走了20年,早就熟了。”

土路的尽头是一个面朝东北的山坳,海拔大约1500米,李文武家的4亩茶地就在这里。茶地里呈环形遍植着大半人高的茶树,多半是大叶茶,也有小叶茶,茶树间套种着玉米,散养着鸡、鹅、牛,还竖着一个面如夜叉的稻草人,裹了件橘红色的醒目外套。

指着身边一株大叶茶,李文武说,这些茶树是他父亲种下的,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了,虽然比不上树龄过百年的“大茶树”,但出产的茶叶质和量都还不错,“采茶的时候,这些颜色深、摸起来硬的老叶子没用,只有颜色淡、摸起来软的嫩叶可以采,最好的还是树顶的嫩芽。”

不少茶树上都有可以采摘的嫩叶和嫩芽,李文武却悠哉地站在一边,“家里一共4个劳动力,今年种了7亩烟草,顾不上茶地了,偶尔过来看看,也不高兴采,反正(茶叶)不赚钱。”

“没啥成本”的行当

李文武的家在茶地中央,用砖石砌的两层小楼,一楼是牛栏,二楼是给人休息和锅炒杀青的地方。坐在因久未生火而黝黑冰冷的炉灶旁,李文武“呼噜噜”抽着水烟,又摸出一瓶自酿烧酒,和记者边喝边聊起了“采茶经”。

根据采茶时间的不同,当地的茶一年通常可以采3次,分别是农历3月左右的春茶(“头轮茶”),春夏之交的夏茶和夏秋之交的秋茶。一般来说,春茶量多,价格也高,占茶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夏茶的量不少,但价格要比春茶低一截;至于味道虽香但不耐泡的秋茶,由于量、价均低,茶农们一般懒得拿去卖,而是留着自己喝。

为了证明自己的茶好,李文武从柜子里翻出一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形似短小枯枝、墨绿与灰白相间的茶叶。说实话,卖相不佳,但隔着塑料袋散发出的阵阵茶香又挺“勾人”,“这就是我们自己喝的秋茶”。

记者抓一小把茶叶泡上一杯,抿一口淡黄绿色的茶汤,香气在鼻腔中来回打转,舌根处的回甘慢慢取代口中的微涩。

李文武今年50岁出头的岳父听说自家茶地里来了客人,特意赶了回来。他不喝茶,爽快灌下几口烧酒后,他对记者聊起了当地山区采茶“男女有别”的故事。

采茶,起初是女人的“专利”,因为女茶农心细手快。后来茶地越来越多,男茶农也渐渐加入了采茶队伍,但至今主力仍是“娘子军”。女人采茶时要背个竹筐,摘下来的茶叶直接扔在筐里。有些男人不好意思背竹筐,觉得这是女人用的,采茶时就随身背个布袋装茶叶。

李文武的岳父说,自己老伴就是个采茶快手:“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刨掉中间吃饭的时间,平均一天能采20斤。”

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嫩叶和嫩芽,茶农们统称为“新叶”。新叶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卖给茶厂,价格一般比较低。为了增加“附加值”,茶农们大多会粗加工一番。

粗加工分三步:首先是杀青,理论上大叶茶杀青包括锅炒、滚筒、蒸汽、热风等手法,但寻常山里茶农用的都是锅炒杀青,即将新叶放在铁锅里炒,去除青草味,增加柔软度。杀青过后,将茶叶放在扁平的竹筐中用手来回揉,使茶叶变成条状,专业术语管这叫“揉捻”。最后一步比较简单,将已成条状的茶叶平铺在太阳下晒干即可。

经过粗加工后,新叶变成了墨绿带白的“晒青毛茶”,这时再卖给茶厂,价格可以涨一倍多。大叶种晒青毛茶可以制成“生茶”,同时也是普洱茶的原料,在茶厂经过自然发酵或人工渥堆等工序后,便可“捂熟”成普洱。

在李文武看来,种茶属于“没啥成本”的行当,只要把茶树幼苗种下,等上3年,茶叶自然会一茬茬长出来,平时除了除草,没有太多麻烦,等着到时间采摘就是。茶地里散养的家禽家畜为茶树提供了农家肥料,而农药一般不用。“怕花钱,也怕茶厂不收,茶叶砸手里。”李文武说,“好在,平时这里的茶树病虫害不多。”

茶价曾经“疯狂”

茶虽好喝,但了解后发现,最近几年当地茶厂和茶贩收茶的价钱,却实在让茶农提不起精神。

“今年的春茶,新叶每斤五六元,粗加工的茶叶每斤10元多一点。从2008年到现在,差不多都是这个价钱。”卖春茶,李文武4亩茶地只赚了2000多元,“感觉价格太低,夏、秋两季都不高兴采,干脆就这么放着,省点人工。”

之所以觉得这个价钱低,是因为李文武以及当地很多茶农,都心心念念那个“疯狂”的2007年。

家里有茶地,同样熟悉茶叶行情的巴哈村小学校长申显荣回忆说,2007年当地收茶的价格是新叶每斤超过10元,大叶种晒青毛茶每斤40元开外,是现在的近4倍。

“以往,每到收春茶的时候,农贸市场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来收茶的。”申显荣说,在市场里收茶的有当地茶厂代表,还有很多“和外面有联系”的小贩,为了赚取中间差价,小贩们常常“街头买、街尾卖”。

然而,2007年,在当地茶农疑惑的眼神中,茶厂代表和小贩们纷纷舍弃农贸市场“据点”,主动出击,前往各片茶地“蹲守”,抢购茶农刚刚摘下的新叶。如果茶农打算对新叶进行粗加工,收茶人甚至愿意免费帮忙,只求不要把茶叶卖给别人。

“那一年,收茶的人忙着杀青、揉捻,种茶的人站在旁边抽着水烟笑眯眯地看着,只要是大叶茶,不论好坏都有人抢,现在想想真的太幸福了。”申显荣开玩笑说。

他记得,当年的春茶价格开始一路走高,等到夏茶,价格已经“高得有点离谱”,虽然到秋茶时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但那一年,当地几乎所有的茶农都赚了不少钱。“忙糯乡规模还小些,勐库镇那边茶农种植规模大,2007年卖完茶之后,路上价值20多万元的皮卡一下子多了。还有些茶农,明明不会骑摩托车,也要买一辆在家摆着装门面……”

这股突然降临的幸福持续了半年,2007年秋,茶价开始跳水,从2008年春茶开始,茶价持续低迷。

“最近这几年,价格缩回去了,收茶的人也重新回农贸市场等了。除非有‘大茶树’,否则不会有人上门收茶。”

申显荣说,当地茶农对茶叶的热情和茶叶的价格挂钩。2007年,家家户户把茶树当宝贝伺候,如今因为卖不出高价,对茶树明显不如以前上心。

“赚不到钱,但(茶地)也没什么投入,就这么放着吧,万一以后哪天茶价又起来了呢?”李文武对记者说了句大实话。

申显荣则表达了他的担心,“我们打听过,2007年是有人炒作,现在价格低是因为没人‘炒’。如果茶叶价格总这么忽高忽低,对茶农来说风险太大,大家宁愿改种更‘保险’的农作物。”

采茶不如种烟

茶价“不给力”,当地茶农只得另谋出路。近几年,政策的引导加上身边实例的刺激,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脱贫经济作物:烟草。

2011年初,李文武把家里的7亩水稻田改成了烟草田:“村里像我这样的还有很多,大部分改的都是水稻田,玉米田也改了一部分。”

别看烟叶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周期短——5月初种,8月底就可以收了烟叶送去烤,烤好就能拿去收烟站卖——可种植过程却特别繁琐,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简直就像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一样!”

在人来人往的忙糯乡收烟站,记者遇到了正等着交售烟叶的当地烟农张庭光。在村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又在外闯荡过的张庭光被选为烟叶种植“辅导员”,负责向其他烟农提供技术服务。他向记者介绍说,烟草属于比较“多灾多难”的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烟草花叶病、野火病、烟蚜等,“会种的人,一个周期要打三五次农药。遇到不会种的,再赶上五六月份发病高峰期,可能每周都要打药”。此外,为了防止作物“顶端优势”影响烟叶生长,还要对每一株烟草“封顶打杈”——手工摘除烟草顶部的花和旁枝,再逐一抹上烟草抑芽剂,确保烟草“光长叶,不长芽”。

和好侍弄的茶树相比,种烟草堪称“折磨”,好在经济方面的收益安慰了劳累的烟农。

忙糯乡收烟站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今年不同等级烟叶的收购价,其中价格最高的“上等烟”C1F(中桔一)每公斤卖31.2元,价格最低的“上等烟”X1F(下桔一)每公斤也卖22元。

“最近几年,虽然感觉烟草公司收烟的标准越来越严,但收烟的价格每年都小幅上涨,卖烟的钱还是稳定的。”张庭光说,他家一共5亩烟田,去年卖了2万多元,今年估计能接近3万元。

与张庭光相比,去年才“试水”的李文武因为缺乏经验,种植效果要逊色些,但去年平均每亩烟叶也卖了3000元。据他说,烟草公司为了鼓励种植,为农户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新手”们也不十分担心会“失手”。

譬如,农户种植烟草过程中不要投入成本,烟苗、农药等全由烟草公司提供,农户只要出劳动力,成本最后从卖烟叶的钱里扣。此外,烟草公司还提供一份“千元保障”,如果农户一亩烟草没有卖到1000元,缺口部分由烟草公司补贴……

“对常年留在大山里的农民来说,现在种烟草最赚钱,只比外出打工少一点。在很多村里,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出不去又有力气的都种烟了。”申显荣感慨。

一边是看不清未来的茶叶,一边是赚钱来得更快的烟草,在农户心中,天平已渐渐开始倾斜。李文武的回答也许有一定代表性,“我种茶也种烟,但现在比较重视烟。”

如何重燃茶农热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至少在双江县部分村寨中,“重烟轻茶”思想是存在的,但由于不少茶农心里都期盼着2007年的那一幕重演,因此,尚未听说有类似“茶地改烟田”这样“烟进茶退”的举动发生。

尽管只是“轻重有别”,但仍与当地政府“阶梯式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有分歧。

忙糯乡乡长王琪告诉记者,忙糯乡海拔最高处为2728米,最低处只有670米。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特点,乡政府确定了“高海拔地区种泡核桃,中海拔地区种烤烟和茶叶,低海拔地区种甘蔗、咖啡等作物”的发展思路。其中,同处中海拔地区的烤烟和茶叶,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对“翅膀”,需要同时发力。以具体种植面积为例,忙糯乡目前共有茶地7500亩、烟田7600亩,面积几乎持平。

在由双江县“茶办”提供的《双江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中,明确将茶叶产业定义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强势绿色生态产业”。双江县眼下给茶叶产业发展定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争取实现涉茶人平均茶业收入650元以上,比2009年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的326.7元增加一倍。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规划文本中坦言,“面对当前普洱茶市场波动情况较大的现状,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基地规模小,原料产量和质量不高;企业规模小,营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茶园建设扶持资金得不到解决,现有茶园缺乏资金再投入,茶农收入较低等。

于是,问题变成:面对现状,如何重新激起茶农热情,以及如何调整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模式?

背景资料:“疯狂”的普洱茶

2003年,随着“越陈越香”的观念盛行,普洱茶概念不断遭到炒作,一度被视作能不断升值的产品。而受高利润的诱惑,大量行业外资金涌入普洱茶市场,许多人也选择进入这一行业,云南普洱茶的市场容量和产值剧增,成品茶产量飙升。

2005年,云南普洱茶产量达5.2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2006年,产量达8万吨,比上年增长54%。茶价也随之非理性飙升,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每千克出厂价达200元左右,同时,昆明掀起了开办茶市的热潮,当年共有大大小小17家专业普洱茶市场。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存钱不如存普洱,开店就开茶叶店”。

然而,随着恶意炒作到达巅峰,2007年6月,普洱茶价格开始狂跌,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从业人员损失惨重,普洱茶就此被“打回原形”,行业进入休眠“寒冬”。此后,云南普洱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生普洱是红茶,还是绿茶呢?


茶叶的所属茶类是依据其制作工艺确定的,因此想要知道生普洱属什么茶叶就需看制作工艺了。那么生普洱是红茶,还是绿茶呢?

生普洱的制作工艺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上。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三十水分,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时间视鲜叶含水量及当时气温湿度。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晒青易于保留茶叶的本质原味。

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叶中果胶溢出表皮,利于压制成型和有别于散茶的独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红茶的制作工艺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绿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绿茶的生产工艺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1、杀青

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破坏鲜叶的组织,进而破坏酶的活化,然后是内含物质在非酶促反映的作用下,形成绿茶的色、香、味的品质特征。所以说杀青最重要的目的是外因通过内因初步改变而形成的鲜叶形质。

2、揉捻

揉捻可以理解为两个动作,一个揉,揉即使茶叶成条,一个捻,捻可使茶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条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叶外形形成,既用这样的方法使茶叶面积缩小卷成条形。便于冲泡,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3、干燥

干燥的目的一是利用高温破坏酶,制止酶促氧化;二是蒸发水分,紧缩茶条,使毛茶充分干燥,防止非酶促氧化,利于保持品质;三是散发青臭气,进一步提高和发挥香气。干燥过程中,热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综上,生普洱的加工和绿茶比较相似,不过却又比绿茶的加工多了一些工序。

《你是喝茶,还是听故事?》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4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