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喝茶”还是“吃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喝茶喜欢吃茶叶 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 红茶是生茶还是熟茶

喝茶喜欢吃茶叶。

我们平常总是说喝茶,但是在中国古代,吃茶却是比较流行的。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儿送给林黛玉两瓯茶叶,并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那么究竟是“喝茶”还是“吃茶”呢?

唐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象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

cy316.com扩展阅读

吃茶、喝茶、饮茶还是在品茶?其实大有区别!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作了很好的回答。

在这一节中,乃至性格爱好,选用不同的茶,进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

如此这般,泡出来的茶自然赏心悦目,怡情可口了。

为此,妙玉还借机说了一句与饮茶有关的妙语,说饮茶是:“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吃茶”

在华东一带盛产品质好的茶叶,所以华东地区的人们喝茶时,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

吃茶一义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的南宋讲究吃茶,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

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

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

伟大领袖毛泽东,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

他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渣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他的吃茶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

“喝茶”

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

喝茶是采用大口畅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车间操作、剧烈运动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

因此,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的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例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凉茶,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过路行人解渴消暑。

喝这种茶,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一桶水,几个大碗,在人们口渴舌干之际,喝上一大碗,既可养神,又能止渴。

尽管这种饮茶方式,并无品茗雅趣,但它与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合拍,而且对茶的冲泡和饮茶方式,也没有较高的要求,具有简便实惠的特点,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

喝茶也是大家的普遍说法,待客的时候问一声“要不要喝茶?”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解渴的目的,我们的选择似乎很多,比如水、可乐、牛奶、甚至是酒。

“饮茶”

饮茶和喝茶是人们常说的两个词,但饮茶似乎比品茶更文艺一些,已经隐约有了品饮的感觉在里面。

如果深究饮茶这一说法的根源,大部分认为是从神农开始的。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其中,神农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古代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

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人都喜欢去茶馆饮早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

“品茶”

品茶重在精神,把品茶看做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细细体察,徐徐品尝。通常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品茶。

通过观形、察色、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

品茶,并非为了补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多少,随意适口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品茶,茶要优质,器要精致,水要美泉,周围环境最好要有诗情画意。

茶好、水灵、器精和恰到好处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个幽雅的品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已是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了。

悦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诗如画的环境,可谓一个完整的美学境界。

喝茶是“补水”还是“失水”


茶陪伴我们的生活至少有千八百年的时间了,饮茶也已经成为日常俗事之一。标题的问题本应不是问题,茶就是比白水多了些颜色香气和滋味的饮料啊,喝进去当然是补充水分了。但是上网一搜,却发现有太多的奇谈怪论,令人望茶生畏!

成年人体50%以上由水组成,儿童体内含水量更高。水是身体新陈代谢,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输送养料排除废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不断补充水分。人每天需要补充多少水呢?在基础代谢正常的情况下,每公斤体重需要补充水分40毫升。基础代谢是指环境温度维持20°C左右,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最少摄入2000毫升的水,如果活动、进食、思考、焦虑或气温升高,则代谢加剧,需水量随之增加。

这么多水,怎么喝进去呢?

人体补水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喝白水,喝粥、喝汤、喝饮料、吃含水量高的食物等,都可以补水。喝茶是这些补水方式的一种。但是,白水没滋味,饮料大多含糖热量很高,喝粥汤吃蔬菜水果又不方便全天候进行,于是茶就成了除水以外健康风险最低的饮料了。茶,无非是给水加了点香气,颜色和滋味,让补充水分这件事变得妙趣横生。

喝茶时,有两种现象常引人疑惑。

一是“越喝越渴”。这种情况发生时身体原本就比较缺水,如出汗、聚餐、病愈之后或者旅行之中等。在这些情况下,唾液分泌不多,口腔上皮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冲刷掉,其中一些蛋白质类的物质被茶中的茶多酚沉淀,形成了不透水的膜状物,使得我们感觉口腔干涩。而且,水分进入身体,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再分配到需要的地方。所以,我们会误认为“越喝越渴”。这时,无需多虑,只要持续补水就可以了。

二是“频繁排尿”。针对健康的人体,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代谢废物和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分。虽然茶中的咖啡因有轻度的利尿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和一般的利尿剂并不相同。它是透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提高水在体内的代谢效率,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身体不缺水时,咖啡因才会促进尿液排出,或者促进排汗,从而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喝茶时“上厕所勤”,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为什么南方人说喝茶是“吃茶”?


南方的茶,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

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

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中国人喝茶很久了。

公元280年之前,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

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

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年间,当时庙中的和尚和信徒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和吃东西,老和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们饮茶,以兴奋脑神经,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年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常常举办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旁就有专门的茶馆。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的方法各地也有自己的习惯,中国东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有的地方,如中国东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中国各地饮茶习俗

品龙井

品龙井茶,主要流行于江、浙、泸的大、中城市。品饮龙井茶,要做到:一要境雅,即自然环境、品饮环境优雅;二要水净,即泡茶用水洁净;三要具精,泡茶用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倘用盖碗冲泡,则无须加盖;四要艺巧,即要适情,即要有闲情逸致,抛却烦闷琐事,方有兴味品茶。

啜工夫茶

啜工夫茶,流行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习惯用小杯啜饮。现在,这种品茶方法,已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兴起。

实践证明,要真正领略到啜工夫茶的妙趣,升华到艺术享受的境界,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上好的乌龙茶,精巧的工夫茶具,以及富含文化的淪饮法。

技艺双全盖碗茶

喝盖碗茶的习俗,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地都可见到,但用得最普遍的要数西南地区的四川。人称:中国茶馆数四川,成都茶馆甲四川。

四川人所说的盖碗茶,其实就是用盖碗泡的茶。用盖碗泡茶,盖碗盖着,可以保温;启盖后,可以凉茶;捏住盖碗,还可推去茶汤表面的悬浮叶片,搅匀茶汤浓度;而端起碗托喝茶,可以不烫手;将茶碗放在桌上,有茶托保护,不会灼伤桌面。

用盖碗饮茶,既不失风雅情趣,又十分实用方便。

“一盅两件”吃早茶

在中国南方,有吃早茶的风俗,尤其是岭南,吃早茶的风气更盛。吃早茶,既能充饥补营养,又能补水解渴生津。

目前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应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羊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早茶。

早茶具有茶饮、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

说它是茶饮,就是保留着饮茶的基本内容;说它是吃茶,就在于它在饮茶的同时,还用食品佐茶;说它是吃早茶,是因为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早晨上茶楼吃茶。

趁热畅饮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在车站码头、道路两旁,直至车间工地、田头农舍,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大碗茶,更为出名。

喝大碗茶的场所,无须楼堂、馆所,摆设也比较简便,往往是一张方桌,几根条凳,一把大茶壶,两只大木桶,几只粗瓷大碗。

因此,通常在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凉棚,以茶摊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祛暑解渴提供方便。

止渴生津喝凉茶

喝凉茶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在南方地区,凡过往行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公园门前,半路凉亭、车站码头、街头巷尾,直至工地田间,都有凉茶出售和供应。

凉茶性寒,在南方湿热之地,喝一杯凉茶,即收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凉茶除了清茶外,往往还渗入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植物配料。

精心待客九道茶

九道茶,多见于昆明地区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们接待嘉宾时,不但要求品茗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同时,更需要沏茶有道,泡茶有艺,须有九道程式,即选茶、温器、投茶、注水、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呷茶。

桃花源里喝擂茶

主要流行于湖南西部的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生姜和生苡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碾碎加水后,烹煮而成,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

南方人为什么说喝茶是“吃茶”呢?


南方人说喝茶是“吃茶”这是一种说法习惯,作为一些地区,喝茶不是单纯的,往往会同时吃一些东西。南方的茶,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喝茶

公元280年之前,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

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

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年间,当时庙中的和尚和信徒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和吃东西,老和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们饮茶,以兴奋脑神经,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年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常常举办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旁就有专门的茶馆。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的方法各地也有自己的习惯,中国东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 ,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有的地方,如中国东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 ,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