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使用

发布时间 : 2020-01-11
红茶的茶具 茶具茶叶 泡黑茶的茶具

红茶的茶具。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具的使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具的使用”相关知识!

对品茶用的茶具的选择不仅要精制美观以增添雅趣,还应该能有利于茶叶的色、香、味的体现。

各种材料的茶具中,首推紫砂陶器。紫砂茶具是用一种含铁、硅量高的陶土(紫色为主,还有绿色、土黄的泥)烧制成的,不挂釉,透气性强,由于烧制温度、调配方法不同,呈现紫、绿、红、黄等。

宋代开始有产,明代大盛,清代又进一步发展。盛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 紫砂茶具的使用

紫砂茶具不仅保温性能好,传热慢,冬可焐暖,夏不烫手,而且其质地最能体现茶味茶香,壶壁的微孔不但能过滤掉一点茶的苦涩味,让茶变得更醇和可口,而且用久了吸足了茶香,再泡茶时会释放这些物质,从而使茶味愈加香醇可口。经常用来泡茶,紫砂的外表会逐渐莹润,发出玉般的光泽,但不可故意用硬布或各种油类去抹它,否则会产生不自然的“死光”,所谓养壶也要“由内而外”。

一把壶最好只泡一种茶,以免香味串杂。新壶可用热水煮洗几次,再用茶水浸泡几次,让微孔张开吐出土腥味,称之为“开壶”。暂时不用的壶,需洗净晾干储藏。搁久不用的壶若有异味,也不能用清洁剂清洗,可以用开水多泡几回。每次用完,倒去茶叶,用清水洗净,外表水珠用干毛巾擦干晾干即可。

选用紫砂壶品茶以小为好,壶小“味不耽搁,香不涣散”。一般绿茶宜用大口低身壶,红茶、乌龙茶宜用小口高身壶,普洱可选用腹大中等大小的壶。

紫砂壶可泡任何一种茶,均能较好体现色香味,但不利观赏,有点“锦衣夜行”的味道。我们不妨用紫砂壶冲泡,斟入素瓷小杯品饮,这样色香味就能兼顾了。 瓷器茶具的使用

由于紫砂陶土原材料逐渐稀缺,泥优工好的紫砂茶具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得,其实日常使用瓷质茶具也非常不错。瓷茶具既能较好地体现茶味茶香,又能观赏汤色茶形,而且容易清洗,非常实用。瓷器用高岭土1200℃以上高温烧制,含铁量低于3%,以江西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选用时以内壁白色者为佳。独饮时用茶杯、盖碗,数人同饮可壶泡杯饮,既方便节约,同时通过共饮一壶茶也表达了不分彼此的情谊。

这里特别要推荐一下瓷盖碗,它不仅可以独饮,还可以当做泡茶器皿,分杯和朋友共享。而它的盖、托、碗三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分别象征着“天、地、人”,用盖碗泡茶,象征着人在天地之间,寓意“天人合一”,可以说盖碗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茶具,也是用处最大的茶具。

建议初饮茶者可以首先备一个盖碗,再加几个品饮小杯,考究一点再添一个公道杯,那么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种类的茶叶了。旧时民间常用的竹编藤编的食篮,正好可以装下这么一套茶具。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期,约三五好友,找一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的幽静野外,喝茶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该是多么惬意啊。 玻璃茶具的使用

玻璃茶具传热快,易烫手,也不及陶瓷茶器雅致,好茶之人常不喜选用,但用它冲泡高级细嫩的芽茶却颇有观赏价值,透过透明的杯壁,但见杯中轻雾缥缈,芽叶上下沉浮,兰花朵朵,茶汤清绿,茶香沸扬。 其他材质茶具的使用

至于其他材质,如金银茶具,虽说富贵逼人,但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茶叶的色香味,而且容易烫嘴,也不符合茶的清雅之性,不宜使用。玉石茶具的好处,见仁见智,不过也很少见。

列举了这么多茶具,并不是说每次都必须全部具备才能泡茶。

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有条件的时候讲究一点,以增加雅趣,而条件不具备时,不妨“将就”一下。如果不管现实条件,过分追求茶具的精美齐全,得其形而轻其内涵,过分奢华,过于执著,均是有违茶道精神的。陆羽在《茶经》中,也写过在野外喝茶时如何简化茶具。日本茶道宗师千里休,在晚年也提倡返璞归真,茶器信手拈来,粗陶饭碗都可用。他认为关键在于你对茶器要抱有一种恭敬的态度。最珍贵的茶器应该是倾注了使用过的人的情感的茶器,值得珍惜。茶具在收藏家的手里和茶人的手里的价值并不完全一样,对茶人而言,利用茶具泡出尽可能美味让人感动的茶汤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能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泡好一杯茶来款待客人,所谓“朴实无华亦文雅”,这才是真正的茶人。

这一对梅兰竹菊图案的杯子和兰草花纹的盖碗,不算精致,也不是年代久远的古董,但因为它们是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旧物,日常使用时,摩挲着杯碗,遥想着逝去的先人,心中格外亲切温馨,仿佛旧日时光重现,感觉无比美好!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具的正确使用,你用对了吗?


我们在日常品茶时,对于茶具的选择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不仅要美观精致,而且要利于茶叶色、香、味的体现,这样一来也能为我们在日常品茶时增添不少情趣呢!

各种材料的茶具中,首推紫砂陶器。紫砂茶具是用一种含铁、硅量高的陶土(紫色为主,还有绿色、土黄的泥)烧制成的,不挂釉,透气性强,由于烧制温度、调配方法不同,呈现紫、绿、红、黄等。

宋代开始有产,明代大盛,清代又进一步发展。盛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

紫砂茶具的使用

紫砂茶具不仅保温性能好,传热慢,冬可焐暖,夏不烫手,而且其质地最能体现茶味茶香,壶壁的微孔不但能过滤掉一点茶的苦涩味,让茶变得更醇和可口,而且用久了吸足了茶香,再泡茶时会释放这些物质,从而使茶味愈加香醇可口。经常用来泡茶,紫砂的外表会逐渐莹润,发出玉般的光泽,但不可故意用硬布或各种油类去抹它,否则会产生不自然的“死光”,所谓养壶也要“由内而外”。

一把壶最好只泡一种茶,以免香味串杂。新壶可用热水煮洗几次,再用茶水浸泡几次,让微孔张开吐出土腥味,称之为“开壶”。暂时不用的壶,需洗净晾干储藏。搁久不用的壶若有异味,也不能用清洁剂清洗,可以用开水多泡几回。每次用完,倒去茶叶,用清水洗净,外表水珠用干毛巾擦干晾干即可。

选用紫砂壶品茶以小为好,壶小“味不耽搁,香不涣散”。一般绿茶宜用大口低身壶,红茶、乌龙茶宜用小口高身壶,普洱可选用腹大中等大小的壶。

紫砂壶可泡任何一种茶,均能较好体现色香味,但不利观赏,有点“锦衣夜行”的味道。我们不妨用紫砂壶冲泡,斟入素瓷小杯品饮,这样色香味就能兼顾了。

瓷器茶具的使用

由于紫砂陶土原材料逐渐稀缺,泥优工好的紫砂茶具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得,其实日常使用瓷质茶具也非常不错。瓷茶具既能较好地体现茶味茶香,又能观赏汤色茶形,而且容易清洗,非常实用。瓷器用高岭土1200℃以上高温烧制,含铁量低于3%,以江西景德镇出产的最为着名。选用时以内壁白色者为佳。独饮时用茶杯、盖碗,数人同饮可壶泡杯饮,既方便节约,同时通过共饮一壶茶也表达了不分彼此的情谊。

这里特别要推荐一下瓷盖碗,它不仅可以独饮,还可以当做泡茶器皿,分杯和朋友共享。而它的盖、托、碗三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分别象征着“天、地、人”,用盖碗泡茶,象征着人在天地之间,寓意“天人合一”,可以说盖碗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茶具,也是用处最大的茶具。

建议初饮茶者可以首先备一个盖碗,再加几个品饮小杯,考究一点再添一个公道杯,那么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种类的茶叶了。旧时民间常用的竹编藤编的食篮,正好可以装下这么一套茶具。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期,约三五好友,找一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的幽静野外,喝茶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该是多么惬意啊。

玻璃茶具的使用

玻璃茶具传热快,易烫手,也不及陶瓷茶器雅致,好茶之人常不喜选用,但用它冲泡高级细嫩的芽茶却颇有观赏价值,透过透明的杯壁,但见杯中轻雾缥缈,芽叶上下沉浮,兰花朵朵,茶汤清绿,茶香沸扬。

其他材质茶具的使用

至于其他材质,如金银茶具,虽说富贵逼人,但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茶叶的色香味,而且容易烫嘴,也不符合茶的清雅之性,不宜使用。玉石茶具的好处,见仁见智,不过也很少见。

列举了这么多茶具,并不是说每次都必须全部具备才能泡茶。

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有条件的时候讲究一点,以增加雅趣,而条件不具备时,不妨“将就”一下。如果不管现实条件,过分追求茶具的精美齐全,得其形而轻其内涵,过分奢华,过于执着,均是有违茶道精神的。陆羽在《茶经》中,也写过在野外喝茶时如何简化茶具。日本茶道宗师千里休,在晚年也提倡返璞归真,茶器信手拈来,粗陶饭碗都可用。他认为关键在于你对茶器要抱有一种恭敬的态度。最珍贵的茶器应该是倾注了使用过的人的情感的茶器,值得珍惜。茶具在收藏家的手里和茶人的手里的价值并不完全一样,对茶人而言,利用茶具泡出尽可能美味让人感动的茶汤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能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泡好一杯茶来款待客人,所谓“朴实无华亦文雅”,这才是真正的茶人。

这一对梅兰竹菊图案的杯子和兰草花纹的盖碗,不算精致,也不是年代久远的古董,但因为它们是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旧物,日常使用时,摩挲着杯碗,遥想着逝去的先人,心中格外亲切温馨,仿佛旧日时光重现,感觉无比美好!

对于茶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大家务必要做好掌握。最后希望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

茶道茶具使用方法:入门新手易学


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多数的上班族们为了能够更加快捷的提神,选择的就是最便捷的速溶咖啡,不过咖啡喝多了始终是对身体造成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传统饮品——茶也可以用一些快捷的方式喝到。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茶道茶具使用方法。

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具的使用,究竟起源于何代呢?


茶具的使用,究竟起源于何代呢?提到茶和品茶,人们便自然想到各类茶具,对现代人来说,常见的茶具则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而在古代,对茶具的分类则丰富得多,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对于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使用的茶具,究竟起源于何代呢?据资料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随处可见,诸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接触的茶具的种类没有古代多,但人们在茶具使用功能、增加文化元素等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例如,大家熟悉的紫砂壶泡出的茶叶则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景德镇生产的各类精美的茶壶、茶杯等器具,则是加上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增加了许多文化元素;而为了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经常外出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制造出了许多便于携带、又有保温功能的茶杯,人们用其泡茶后,可以使几个小时内的温度不变;还有的高级茶杯,除了保温功能外,还增加了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功能、文化品位更高的茶具出现。

自动烧水茶具怎么使用 操作简单一看就会


经常喝茶的朋友们当然是准备一套自动烧水茶具会方便许多,但有些朋友不会使用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自动烧水茶具怎么使用,想知道的朋友们来了解一下哦~

【自动烧水茶具怎么使用】

一般自动烧水茶具一整套都会配备许多物品,不过也有些是配备了自动烧水的茶壶以及底座两种的。市面上购买的一般都是只有烧水的茶壶底座,一套茶杯等物品,这些物品该怎么使用呢?接下来让小编告诉你吧~

茶壶底座使用法:茶壶和烧水的底座是分不开的两者必须搭配一起使用,自动烧水茶壶非常方便,不懂的朋友们看说明书都懂操作了。只需要通电后点加水按钮往壶里装水,不过要注意水不能装太满。装好水后双击底座的开始按钮就直接烧水了,水烧好后会自动关闭的,使用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哦!

一套茶杯使用法:另外配备的一套茶杯茶具使用法相信大家都懂,中国十大名茶,配备有茶盘的话是让你洗杯的。把烧好的水倒进去后使用镊子把茶杯进行过滤一遍后即可使用,这样的洗杯法是干净许多,从里到外都能清洁干净了。

自动烧水茶具使用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其他茶具的使用更是简单这就不需要小编一一介绍了!了解完以上内容,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自动烧水茶具的使用注意事项,朋友们都需要看看哦!

泡茶时使用的茶席


一般“茶席”指的是“泡茶席”,这是茶席的狭义概念。从广义来说,泡茶席、茶室、茶屋等统统包括在“茶席”之列。

并非任意一个泡茶的场所都可以称作茶席,如果只是单纯随意地冲一壶茶或是一杯茶来喝,这样的场所不称为茶席。茶席必须是为表现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规划的一个场所,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必须有所规划,有所作为。虽没有规定非达到什么标准不可,但要有一定程度的专属性,也就是要以表现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为目的而设置的场所。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形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茶席不一定要是中国传统式的风格,也可以用很现代化的手法,甚至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都行,也不一定要有所谓插花、挂画、焚香、点茶等的结合。

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茶席是否能有自我圆满的风格表现,而且力求高强度的艺术性。只要达成所设定的茶席风格及艺术层次即可,没有中国传统装潢非配中国传统书画与中国传统插花形式不可,只要运用得宜,古今中外的交互使用是被允许的。

但是站在艺术、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若只是以现成(含古老)的器物与形式加以组合则流于形式,应鼓励全新的设计与创作。虽然说“组合”也是再一次地创作,但总没有重新设计来得有“历史文化的增添性”。空间的设计也不能毫无主题地强行堆砌,美好的、艺术性高的才是茶人们应该追求的。

“茶”字的最早使用


对于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茶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使用的呢?是如何演变出现在的这个汉字呢?而全球各国语言中,对茶又如何发音呢?研究这些东西,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很有启发,并从其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出一些结论出来。

对于现在使用的茶字的起源,许多学者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茶字,最早始于唐代,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使用茶,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字使用的文字记载。另一个说法则是:我国的茶最早从原产地云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长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也有的说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对于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由于我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传到各国对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来的。如日语的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我国、世界各国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其他起源于我国的事物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从文字、语言及其读音演变上,我们会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公道杯使用技巧


公道杯,闻其名,便可知其意,主要是为了均匀茶汤的浓度、平衡茶水的多寡。公道杯的意义便是均匀这第一秒至第五秒间出的茶汤的浓度。使一起喝茶的茶友能喝到同样浓度的茶汤,不会出现同一泡汤,你喝到的比较浓,他喝到的比较淡的情况,非常公平,所以叫公道杯。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公道杯在斟茶上,可以表示掌茶人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运用不当,则常常会闹出笑话,甚至得罪他人。因此,如果您是主人或者掌茶人,运用公道杯一定得注意了,下面是使用公道杯的技巧。

1、就低勿高

“高山流水”的话,会使茶汤的香味散失,还会导致泡沫增多,影响茶汤的色与香。最重要的,是滚烫的茶汤可能会溅出茶杯,烫伤他人。

2、切记不要厚此薄彼

前面说过,公道杯的只要作用,就是均匀茶汤的质量与数量。因此,分茶时要尽量均匀,不要厚此薄彼。否则,茶少的人可能就认为你是在轻慢他。此外,还要记住:酒满敬人,茶满欺客。倒茶,七分满就好。

3、及时续杯,保持茶水温度

虽然各种鸡汤常言到:杯子的价值在于它的空。但是你的客人可不会这么想,茶喝完之后你不斟茶,场面就会很尴尬。客人一饮而尽,往往是因为十分口渴,这时你就更要及时续杯。给客人续的茶,切记不要是冷茶,因为那代表你在暗下逐客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喜欢喝茶的朋友,整天与茶为伍,茶礼可不能忘。

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着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中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中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中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中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