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有没有“工夫”就看这三招:“运工”、“发工”、“收工”

发布时间 : 2020-01-19
有没有性温的茶 云县有没有茶叶 红茶有没有兴奋作用

有没有性温的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性。源于明清的潮汕“工夫茶”即贵族,它不止走出宫门,发展至今日已逐渐大众化。

工夫茶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时至今日,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清香。

【工夫茶之“运工”——茶叶、水、火】

1、茶叶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等,而凤凰茶和水仙,绿底金边,可惜产量少,所以冲泡工夫茶采用的一般是铁观音。

好茶之人都知道,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三大类。茶树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同,不同者只在于制茶的方法。绿茶是没经过发酵的,保存了较多的维生素C,像龙井、毛尖、碧螺春等;红茶是经过发酵的,维生素C已被破坏无存,但茶素却容易挥发,像祁门红茶,云南普洱等;乌龙茶则是半发酵的,兼有红绿茶的妙处。

乌龙茶制作工艺也较复杂,所以全国至今还只是福建和潮汕两地能制。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2、水分三等

冲茶自然离不开水,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天水当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用五年前在梅花上收的雪水冲茶喝,可谓是把饮茶的水写到极致了,这样喝茶不仅关乎格调,还是极度奢华的。

以前有钱人家会在早上第一道光线出来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据说太阳出来前的水属阴性,冲茶更清香。真是考工夫啊!现代有研究说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确实能令汤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质的不同还分为土质、沙质、泥质等。沙质是最好的,沙子有过滤的作用。

3、活水仍须活火烹

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汕人煮茶用的叫做“绞枳炭”,“绞织”是一种很坚硬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等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地道的潮汕工夫茶要用加入乌榄核的木炭,用红泥小火炉把水烧至鼎沸,以备冲茶。

【工夫茶之“发工”——茶具】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欲饮工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

1、茶壶:小、浅、齐、老

茶壶(潮汕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小、浅、齐、老。”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潮州土语称茶壶为“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是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

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将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

“老”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茶壶用久了,壶里会积成一层“茶渣”,这就是茶素凝结而成的,老于喝茶的人最讲究这一层“茶渣”,茶壶之贵重程度,也全在这一层“茶渣”。据说积得最多“茶渣”的老壶,不用放茶叶,只要一冲开水,也色味盎然。

2、茶杯:小、浅、薄、白

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一般而言,符合四字诀就符合要求了。至于“春宜牛眼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则可以称得上是对工夫茶杯的极致追求了。

3、茶洗:一正二副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4、茶盘:宽、平、浅、白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的是宽、平、浅、白。盘面要宽,方便根据客人人数多寡增减茶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盘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5、茶垫:夏浅冬深

比茶盘小,是用来放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

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它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垫毡一般采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相比布毡,丝瓜络不会产生异味,能够保持茶的原汁原味。

6、水瓶与水钵:贮水烹茶

水瓶与水钵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以素瓷青花最好。

水钵,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

7、龙缸:贮存大量的泉水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

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帝乾隆帝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8、红泥小火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9、砂铫:一般用砂泥制成

“砂铫”,潮安枫溪出产的最为著名,俗称“茶锅”。一般用砂泥制成的,十分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用来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10、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

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工夫茶之“收工”——烹茶】

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工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了,所以工夫茶之收工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第一式: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

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式:纳茶

把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工夫。神明变幻,由此开始。

第三式: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第四式: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果用的是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式: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工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如果是因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那就是另一回事。

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式: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式: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式: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小编推荐

闽红工夫茶


闽红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是福建特产。

1、政和工夫:产于福建政和,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特别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

2、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建的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其中产于寿宁与周宁交界的茶岭村与茶坪村之间的“归岭红茶”是坦洋工夫中的顶级产品。

3、白琳工夫:主产于福建的福鼎,属于小叶种红茶。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武夷工夫茶艺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艺如下:

1、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

2、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

3、丝竹和鸣: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4、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

5、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6、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7、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8、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9、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10、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

11、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12、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茶水更为均匀。

13、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14、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15、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16、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17、喜闻幽香:即嗅闻岩茶的香味。

18、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

19、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

20、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指岩茶。

21、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22、领略岩韵:即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

23、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

24、自斟漫饮: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25、欣赏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品茶则吟诗唱和。

26、游龙戏水:选一条索紧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恍若乌龙在戏水。

27、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工夫茶,美在天地人和


唐朝时期,陆羽创作《茶经》,便是从茶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双方面入手,将儒、道、佛三教融入茶文化中,探讨饮茶艺术,创造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体系。

后代的茶人,几乎都在遵循陆羽最初搭建的文化脉络基础上,赋予茶各个时代不同的生活美学、文化观点、精神追求等等。而工夫茶,便是中国当代茶艺、茶道的集大成者,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的休闲方式、待客之道、精神追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儒释道文化对当今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

杯间的“自然”之美

一直以来,各地工夫茶都以丰富有序的步骤为世人称道,因为茶艺中每个环节都饱含学问。如果一场工夫茶会能够将每个细节表达极致,而每个茶人都能全身心投入其中,那么不管喝什么茶,每次相聚都是一期一会的修行。

再丰富的程序,最真实的目的也是呈现最完美的茶汤。实际上,工夫茶讲究茶境、茶水、茶火、茶具,规定烹制之序与品饮之道,很多时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之美。

在茶会前,虽然工夫茶的流程并未对泡茶的环境和茶会的服装等作出要求,但正式的茶会,往往会注意对环境的选择,将茶会布置在贴近大自然的环境中,茶桌上点缀一些插花、香炉等物什,主泡者身着朴实、简单的衣物,有助于受茶者更快地进入状态和放松身心。

而在品种过程中,主茶者首先要做的便是对茶叶的充分“尊重”。

茶叶,吸收自然之精华,经过千锤百炼,才化成了杯中最有灵性的茶汤,它充满了“生命力”,想要让它展现最最真实、饱满的口感,必须对它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主茶者从拿到茶叶开始便要对干茶进行判断,选择最适合它的手法,并在泡茶的过程中及时调整。

一道完整的工夫茶,可以充分展示茶叶最原始的模样,它的香气、滋味、气韵,无不彰显着它所处环境的气息。而一杯充满花果香并饱满醇厚的茶汤,在入口那下释放的那瞬间,就能轻易地带领品茶人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最好的茶叶从来都生长在远离人群的高山深林处,享自然循环的“有机”恩赐,任何使用过多化肥、除草剂等的人工干预,都会以不悦的口感呈现在茶汤中。所以,工夫茶汤里所展示的人和自然谐相处之道,往往是顺其自然。

茶里的“人和”之韵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学者都曾对茶道精神提出过个人的见解,当代也不例外。

茶界泰斗庄晚芳将中国茶德为“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俭清和静”是另一位泰斗张天福先生对中国茶礼的概括,即勤俭朴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济、宁静致远。其中“和”是他们共同强调的精神要旨,即是与他人相处之道,也是与自己的相处之法。

“和”在工夫茶中是如何体现的?

以潮汕工夫为例,洗杯时“滚”杯之圆润;淋杯时“绕”杯之柔和;分茶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周到。可以说,工夫茶呈现出了一团“和”气的姿态。

而在正式的茶会中,作为主茶者,既要专注茶汤,更要对入席的品茶人保持一定的觉知。

在泡茶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如茶针的摆放、递茶的动作、添茶的分量,甚至自己的坐姿仪态等,都要尽可能地为他人传递最舒适的状态。

在平时较放松的待客中,主人也要认真地洗茶、烫怀、泡茶、分茶与敬茶,无论用茶对象是家人还是朋友,不管是对象熟悉与否,都要客气、和善地请茶,以示敬意。

而作为受茶人,不管是参加正式或者日常的茶会,都要在品茶过程中也要保持对主人的尊重,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品茶,从茶汤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从茶会感受他人的善意,从放下杂念的状态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

同时,受茶人要对茶会上其他人保持友好,根据茶会的进行状态,与其他与会茶人进行积极、愉快的沟通,共同营造和谐的品茗氛围。

一场好的工夫茶会,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和谐之美。人们通过工夫茶,进行精神交流,达成心灵默契,这不正是孔夫子倡导的“里仁为美”,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想状态的缩影。

最后,通过工夫茶中的静悟感受,人们也能更加敏感地关照自己的内心。通过品茶,寄情山水,感受自然之美;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传递尊重有爱的能量,感受人性之美;

在等候茶汤中,放慢自己的呼吸,平静内心的躁动,领悟生活之美。当这些美好都被保持在内心时,人们必将带着更加感恩的心态,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和生活。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琐事缠身,不妨先抽身出来,择一雅静之处,按工夫茶艺的步骤泡上一壶茶,自斟自饮,当一套“工夫”结束,也许你的迷惑已经融入茶汤,化散开来……

茶叶常识:闽红工夫茶


闽红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是福建特产。

1、政和工夫:产于福建政和,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特别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

2、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建的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其中产于寿宁与周宁交界的茶岭村与茶坪村之间的“归岭红茶”是坦洋工夫中的顶级产品。

3、白琳工夫:主产于福建的福鼎,属于小叶种红茶。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本文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工夫茶,有没有“工夫”就看这三招:“运工”、“发工”、“收工”》的精彩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网站,每天不定时更新大量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