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那些从唐代到现代的大小茶树

发布时间 : 2020-03-26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茶树和白茶树

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1、千年野生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

a: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

b: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

c: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

d: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

2、野放大茶树(宋代树龄500~1000年):

a: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

b: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

c: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

3、原生态古茶树(明代树龄300~500):

a: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

b: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

c: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4、生态古茶树(清代树龄100~200):

a: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

b: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

c: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民国树龄60~100年):

a: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

b: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树龄35~60年):

a: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

b: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树龄0~35年):

a: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

b: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可以从叶子的大小区分茶树树龄吗?


其实,普洱茶树龄高低是不能以叶片大小来区分的,同等树龄的茶树因树种、茶树生长地域、环境、气候、土壤等等的不同,茶树生长状况各异,不同茶区同树龄的茶树高矮粗细、叶片大小都有区别。如景迈、倚邦茶区的古树茶叶片反而小(小叶种),而易武茶区的古树茶与小树茶叶片大小就差不多;

干茶条索粗细也与鲜叶初制加工时揉捻的紧结度有关。

当然,古树茶与小树茶外观光泽度、油润度、质感等肯定是有区别的,但这必须要长期深入茶区,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各茶区茶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区分(可还是有看走眼的可能)!

什么才是最佳的区分方法呢?

那就是喝!喝滋味,也就是把握好“汤感”,就如同样是鸡汤,土鸡汤与饲料鸡汤的区别。

其实,所有茶区的古树茶都有其共通的味道,要先对茶汤有个整体的把握,把古树茶与小树茶味道区分开,再来喝各茶区不同的地域味!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找到正宗的标准古树普洱茶样(即使原料一致,工艺不同,做出的茶滋味也是大不相同的),并养成长期喝茶的习惯,再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

喝时不要刻意地想去记住各个茶的味道,尤其纠结一些细微的感受,比如这个茶有多苦、多涩、多回甘,就如同我们喝土鸡汤,只要多吃,入口自然会有感觉!

至于香气、苦涩度、回甘度等那都是在能正确区分大小树后再来体会每款茶带给身体的一些不同的细微感受!

上述说的是给想喝懂并希望能准确区分普洱大小树茶朋友的一点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小树对比喝,这样认识的会更快一些。),如果只想平时随意喝喝,那只要选择自己喜欢喝的茶就行!

普洱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吗?


普洱茶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间算起,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民间是一直有争论的。

又人认为应从神农氏“得荼”说起,其实那只是传说。

有人认为最早应从武王伐纣的商周时期开始,理由是《华阳国志》里有“丹漆荼蜜”作为贡品的记载,也许荼便是茶,但也只能说明那是关于中国茶的记录。

有人认为应从唐朝开始,这依据当然不是陆羽写的,茶圣肯定没见识过云南茶,写茶的是和陆羽同时代的樊绰,但樊绰写的只能说是云南茶,不能把普洱茶的帽子直接套在上面。如果牵强一点,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普洱茶,其实是所有滇茶的统一称呼,这就合理多了。以下文字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称之为普洱茶的初期状态:

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着《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着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着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洱茶”的初期形态。

周松芳从茶馆到茶园


由于内地茶馆公共空间的性质,其与戏园的渊源更增强了这种公共性。据王笛教授的研究显示,北京的茶馆脱胎于戏园,而成都的茶馆,有条件的则辟出一个台子或园子供演戏之用,称为茶馆戏园,有时就简称茶园;或许因为这个传统与基础,成都的电影,也首先出现在茶园。广州的茶楼虽然也唱女伶,那只是为了招徕食客,终究唱不起大戏,更难与电影结缘,始终成不了“茶园”。茶园出现以后,各种取缔禁令、营业规则,不断出台,经久不绝;而针对一般意义上的茶馆,则鲜有这样干过。这是因为,演戏,尤其是民国以后的戏剧,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宣传手段。

所以,从民国时期的《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中我们看到,在戏茶园众多的成都,官方不断地发布《戏曲取缔规则》,以“诲淫”、“诲盗”等名目审查和禁止茶园演出某些曲目或剧目。有时还以有女伶演出为由加以禁止:“查妇女清唱,对于风化秩序在在有关。如其散布在各街茶社内营业,妨碍甚大。兹为体恤业人等生计起见,准其另觅偏僻地点,仿照戏园规模设备,唱台不得接近街面,以便取缔,而杜流弊。”而在广州的茶楼,作为商业招徕的唱女伶,何曾被禁过。

自古以来,禁与堵从来就不是办法,那些官员们,开始学习疏导与利用起茶园来。如1929年济南市社会管理局发布的《茶园管理规则》(《济南市政月刊》1929年第3期),就没有简单地取缔茶园唱戏,而只是在第八条要求“艺员等所唱曲调不得涉及淫秽致伤风化”,同时在第九条规定“各园须将艺员姓名籍贯年龄及献艺处所呈报本局备查”,以为抓手。而在同一时期,在国民政府牢牢控制下的汉口,官方已直接干预或者参与到茶园的建设中去。《新汉口》1929年第4期还刊发了一篇市教育局的经验文章———《筹设民众茶园之经过》。而从《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1929年第18期发布的《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茶园规约》看,上海是将茶园在逐步的国有化了。

但是,国民党的经济基础毕竟是资本主义的。从1941年第1-2期合刊的上海《国民教育》登载的《怎样办理民众茶特园》,以及1948年第6期《上海教育》的《设置特约民众茶园的前后》看,要想通过国有化完全控制茶园的公共空间,是不现实的;合作,可许还能收到些效果。

由此,笔者想起,当年纽约时报的记者体验了一把广州茶楼的欢乐祥和,只叹茶叹食不谈国是不招惹是非;如果他体验了内地官方对茶园的干预与控制,可能还是会觉得酒吧更好些吧。

从茶叶叶片的大小能否判断是不是古树茶?


其实,叶大叶厚跟是不是古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这是茶种的分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鉴别是不是古树茶呢?

很多人辨别古树茶都是看叶底的大小、厚薄,甚至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反之就是台地。这样真的对吗?其实,叶大叶厚跟是不是古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这是茶种的分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鉴别是不是古树茶呢?

关于是不是古树茶,市场上有一个“六味两性鉴茶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所谓的两个特性指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

1、持续性

持续性,指的也就是茶的耐泡度。当你在品饮普洱茶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就只有到达于此了。茶的持续性也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

2、稳定性

茶汤的稳定度越高,茶的内含物质就越丰富。后期存储时,才能在稳中求得后期之美。所以由此又能证明为什么很多茶客说便宜的新茶买回后刺激性强,放几年陈化后就好喝了。

六味鉴茶法是指从香韵、甜度、茶汤、回甘生津、苦涩、喉韵六个方面来鉴别一款茶。

1、香韵

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不同,摄取的养分也不同,香韵也就不同。台地茶由于养分不足,内质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还有耕种施肥行为,只能体现出清香,而且此种清香随着后期的陈放1-2年就会消失,慢慢转为陈香;而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以内质丰富的最佳状态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的香韵,且香韵沉稳。

2、甜度

此处的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与回甘混为一谈。但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便能领略其中的滋味,新茶客则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的一方面,但不是关键,而且只能慢慢修炼体会。

3、茶汤

品味茶汤是鉴别内质是否丰富的一方面。古树茶茶汤均为金黄色,色泽通透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圈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4、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5、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若能回甘生津便是好茶。若是苦而不化,甚至喝了让人感觉不舒服,那么就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了。

6、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所以,我们在面对一款茶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凭借某一个方面就断定它的好坏,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来判断。

从时装秀到经典款的普洱营销


一、为什么营销大师玩不转普洱茶?

因为大师忙于追热点,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将普洱茶营销做成一场时装秀。当整个组织与供应链调整到能推时装秀之时,市场又变了,重金投入了一个过时的市场。忙于搞时装秀的茶企老板与营销高手,都是不断追热点,不断过时,不断折腾的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在锅里煎,不能反复翻,翻多了会变成碎鱼。搞普洱茶时装秀,往往会让企业的节操掉一地,碎成一地鸡毛……

二、普洱茶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是历史品牌!

历史品牌是靠消费的习俗力量来形成。什么叫消费习俗?你爷爷喝7581,你也喝7581,你儿子还在喝7581。喝7581是你的家族习惯与文化传统,体现了代际传承性。喝某款茶,喝成消费习俗,这款茶就是经典茶品。有若干经典产品支撑的茶品牌,就是历史品牌。

推时装秀的茶企,它的历史往往是断裂的,没有一以贯之的长期品质风格,也没有形成有市场认知基础的经典茶品,也没有长期坚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就像朝三暮四的猴,打造品牌,是在表演猴戏。是说自己是猴,还是把消费者当猴耍?

2006年,我到勐海拜访一家当年名气超大的勐海系茶厂。掌门人据说曾经是勐海茶厂的熟茶技术大拿。中午吃饭的时候,掌门人的儿子说,我们厂的茶叶发酵跟着市场走,北方人喜欢发轻一点,广东人喜欢发重一点。这家当年极力满足客户需要的茶厂,2006年生意红火,订单爆满。但2008年以后,泯然众人矣!何以故?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观,片面迎合市场……

许多红极一时的茶厂,为什么被时代淘汰?因为时间维度一拉长,被其当年生产的产品打脸。普洱茶保质期超长,你十年前生产的茶品,还在市面上流通,构成正向或反向的证据链……

三、2006到2016,是熟茶重发酵的重灾区。

我品了市面上多款这一时期的茶,大都存在发酵过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好熟茶难找的原因。因为有十年时间,熟茶发酵片面迎合市场,品质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

现在建熟茶的品质仓储正是黄金时期。理由一是,经典熟茶需要经典库存,二是熟茶生产被耽误十年,性价比高的好熟茶不多。

原料与重发酵、粗放加工,是2006至2016熟茶生产三大硬伤。

原料问题是因为当年熟茶不值钱造成的,发酵熟茶的没几个舍得用好料。

发过熟的茶,缺乏后期转化空间,品饮与健康价值差。就品饮而言,喝了口干舌燥,缺乏活性,缺愉悦感。发过熟的茶,叶底僵硬炭化,内涵物质大量损耗,有些益生菌也烧死了。

我没有全盘否定重发酵的意思。好原料可以发轻一点,普通原料可以发重一点。比如7581之类的大众口粮茶,就是用重发酵来生产。发酵的轻重要根据原料情况与市场定位来决定。采用重发酵也有个度的问题,可以重,但不能太重!

粗放加工,会造成发酵过程中腐败菌、杂菌多。冲泡时,叶底腐烂。泡茶时,看到僵硬炭化的叶底,腐烂的叶底,这样的熟茶品质往往有问题。

四、片面迎合“北方人爱喝绿茶化普洱茶”,也有很大问题。

北方人爱绿茶化普洱茶,这是新茶的逻辑。但由于普洱茶可长期存放特性的存在,北方的经销商与茶客迟早会遇见年份茶,并会面临新茶与年份茶的衔接问题。如果卖的是醇化型新茶,随着年份推移,其醇化价值会彰显,新茶转为年份茶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绿茶化新茶,存下去,往往会迎来越存越淡的质疑,新茶与年份茶的价值断裂。

当经销商与茶客深入年份茶的醇化逻辑,就会反思绿茶化的新茶,推动新茶逻辑重构,许多北方资深茶客,由绿茶化普洱转向醇化普洱。茶企在北方长期推绿茶化的普洱,会面临行而不远的问题。

绿茶化的铁观音,被健康投了反对票。绿茶化的普洱茶,已经开始被年份茶投反对票。有远见的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布局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意。普洱茶不是卖一次,而是能穿越行业周期、国民经济周期的复利生意!

五、这些年,许多茶企执行的是机会主义的市场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品质战略。

客户说什么好,就去生产什么。或者制造概念忽悠客户,只要能快速变现就OK。遇到不值钱的东西,就去粗制滥造,而没有想过做品质提升与消费升级的事。

2019,茶企实施品质战略,请从历史品牌的打造,经典产品的形成开始;要用技术升级来推动消费升级!

这其中,大单品战略很重要,其能破市场日益碎片化的局。纯料市场越做越碎。拼配茶与熟茶,天然适合走大单品的道路。每个单品每年至少做二三十吨,乃至上百吨。这样既能体现规模成本优势,可以“同价格比品质,同品质比价格”之方式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又能以消费茶的形式大量推向市场,培育足够多的消费者,从而为经典茶品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普洱茶树龄高低是不能以叶片大小来区分的


经常听到有朋友和我说:“这个普洱茶看起来干茶条索很粗或泡开后叶底叶片很大,这一定是古树茶。”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普洱茶是不能从叶子大小分别年龄的。

其实,普洱茶树龄高低是不能以叶片大小来区分的,同等树龄的茶树因树种、茶树生长地域、环境、气候、土壤等等的不同,茶树生长状况各异,不同茶区同树龄的茶树高矮粗细、叶片大小都有区别。如景迈、倚邦茶区的古树茶叶片反而小,而易武茶区的古树茶与小树茶叶片大小就差不多;

干茶条索粗细也与鲜叶初制加工时揉捻的紧结度有关。

当然,古树茶与小树茶外观光泽度、油润度、质感等肯定是有区别的,但这必须要长期深入茶区,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各茶区茶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区分(但也有看走眼的可能)!

什么才是最佳的区分方法呢?

那就是喝!喝滋味,也就是把握好“汤感”,就如同样是鸡汤,土鸡汤与饲料鸡汤的区别。

其实,所有茶区的古树茶都有其共同的味道,要先对茶汤有个整体的把握,把古树茶与小树茶味道区分开,再来喝各茶区不同的地域味!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找到正宗的标准古树普洱茶样,并养成长期喝茶的习惯,再掌握正确的方法。

喝时不要刻意地想去记住各个茶的味道,尤其纠结一些细微的感受,比如这个茶有多苦、多涩、多回甘,就如同我们喝土鸡汤,只要多吃,入口自然会有感觉!

至于香气、苦涩度、回甘度等那都是在能正确区分大小树后再来体会每款茶带给身体的一些不同的细微感受!

上述说的是给想喝懂并希望能准确区分普洱大小树茶朋友的一点建议,如果只想平时随意喝喝,那只要选择自己喜欢喝的茶就行!

从普洱茶到普洱茶膏的知识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浙江长兴紫笋茶从蒸青到炒青的工艺


唐代紫笋茶的加工制作,属于蒸青团饼茶。一般在清明前十多天,地方官吏已催促茶农上山采野茶。茶农采来的茶芽形似紫色的笋,集中到贡茶院,用金沙泉“涤濯”后,再经蒸、捣、烘、焙、拍、穿、封等7道工序,加工成团饼茶。到了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革罢团茶,此时,炒青制茶工艺迅速发展起来,随之饮茶方法也改为沸水冲泡。

顾渚紫笋自清顺治三年长兴县刘天运“豁役免解”以来,已失传了300年。解放后,因为长期左倾思想的影响,对这种曾经是皇帝享用的茶,谁也不敢提出要恢复。上世纪60年代,庄晚芳等专家曾向长兴县供销社土特产茶叶公司提出尽快恢复这一名茶的想法,但因随后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项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了。

“文革”后期,恢复名茶生产再度提上议事日程,1976年,长兴县供销社土特产公司茶叶主任周火生,从浙江省茶叶公司争取到两万元茶叶改进费。但因缺乏经验,对采摘的规格、炒温控制、摊青时间把握和烘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1976、1977年连续两次试制都未成功。1979年4月,中断了300多年的紫笋茶,经县农商部门茶叶专家的多次努力,终于试制成功。

普洱茶茶饮料——从液态发酵到酿造饮料


中国有两款发酵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顶峰,一个是白酒,另一个就是普洱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普洱茶——发酵食品的又一座巅峰》。白酒是经过固态发酵然后进入到液态发酵,它是由两个发酵部分组成的,而普洱茶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发酵过程始终都是固态发酵,我们讲普洱茶的四大要素,色、香、味、形,从生茶到老茶,前三个全部改变,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形状,即物理形态,所以说普洱茶始终是固态发酵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提出液态发酵呢?这和普洱茶的软饮料有关。大家知道,茶叶的软饮料分为四种:第一是纯茶制品,在德国、日本都出现过,保质期非常短,有的只有三个月,最多六个月,没有大规模普及,成本非常高。比如2008年我们开奥运会的时候,可口可乐非常高调地说要搞一款茶饮料叫“原叶”,现在已经大量上市了。它打出的广告是什么呢?——“百分之百茶汁”,最后失败了,现在到市场上买这种饮料,都有添加剂:糖。第二是茶和乳制品的混合物,比如奶茶,目前是市场销量较大的一种软饮料;第三是花草茶及勾兑型饮料,如茉莉花茶;第四是功能性饮料,比如王老吉凉茶。实际上还有第五种软饮料——酿造型饮料。这是未来最高端的饮料,也是国际饮料巨头们斥巨资研发的饮料。

过去我认为普洱茶可以制成纯茶饮料,后来观念转变了。因为我发现普洱茶做出的纯茶饮料与绿茶的纯茶饮料不同。绿茶的纯茶饮料怕氧化,一氧化就变质了,所以保质期短。而普洱茶做出的纯茶饮料适宜氧化,氧化的结果是品质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液态发酵的原因。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液态发酵已不同于纯茶饮料的概念,它是更高一级的饮料——酿造型饮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五种茶饮料。液态发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光合细菌。如日本现在正在研发光合细菌的饮料。光合细菌是什么?它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还能够在自身的同化代谢过程中,完成产氢、固氮、分解有机物三个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极为重要的化学过程。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能够在自然界存活几万年。

这里说一点题外的话,云南的普洱茶为什么要强调晒青呢?晒青的目的就是要把光合细菌接种过去,并通过紧压茶的方式,造成厌氧的条件使它繁殖。我们经常说晒青毛茶中的“阳光味”,都与光合细菌有关。我跟踪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一个产品,名字叫月光白,已经三年了,以前我只是发现柏联制作的月光白是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后来经过检测发现这个月光白竟也有光合细菌。因此我们说,正是普洱茶的晒青工艺,使普洱茶有制作酿造饮料的基础。未来的“普洱酿造饮料”将会象葡萄酒一样可长期储存,品质会愈来愈好。

普洱茶,从疯狂到崩盘用了十年


与传统的“喝茶要新鲜”的观念不同,香港回归后,精明的内地茶商发现香港人更偏爱越陈越香的云南普洱茶。在东南亚,许多华人的茶庄里也经营普洱茶,而且生意火爆。彼时,普洱茶在内地却还是冷门产品。

普洱茶成为游资追捧的对象并非没有道理。普洱茶生长条件独特,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生长时间长,产量却有限。此外,由于生产商相对分散和闭塞,普洱茶价格被严重低估。2004年,买一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茶。

来自广东、香港和台湾的三股力量,将股市的招数用到了茶市。茶厂和经销商联合坐庄,稀缺的普洱茶因此从普通消费品不动声色地成为茶商的赚钱工具。

炒作路线有着十分周密的计划: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首先雇佣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收购成本非常低,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三年左右,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被收购殆尽,每个庄家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市场七成以上都被庄家控制。

垄断资源后,庄家介入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牢牢控制了上游生产厂家。稀缺性和不断高企的价格吸引了众多散户入市,但庄家却有条不紊地逐步出货。随着炒作资金的撤离,茶市迅速崩盘,跟风进入的散户、企业和茶农都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

从品饮到收藏,普洱茶如何完成过度?


一款茶刚一上市,还没怎么被消费者喝过,就被炒到天价,这显然有违茶叶的最基本属性—品饮。一款茶深受茶客喜爱,在越陈越香的作用下转化优异,但是价格几年都没什么变化,这也有违市场规律。

从品饮到收藏,市场一直很难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品饮由茶客主导,收藏由茶商主导。茶客与茶商之间的关系很难用简单的商家消费者来区分。

茶叶一上市,茶客是消费者,茶商是商家。茶叶一旦升值,茶客要将手中的茶叶卖回市场,就要通过茶商。这时候茶客变身为商家,茶商到成为消费者。

普洱茶市场有个很残酷的事实,许多茶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能够在消费茶与投资茶上面同时赚到2份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市场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消耗量很大的茶升值缓慢或者几乎不会升值,一些升值特别快的茶却很少有人品饮。

以至于不少人都开始怀疑,普洱茶到底是拿来喝的还是拿来炒的?

曾有茶友表示:普洱茶应先品饮,再收藏,一边喝茶一边陈化,当茶的存世量到了一定程度后成为在市场上可以流通的收藏品。这才是普洱茶应该走的升值路线。茶不被喝掉,失去了品饮意义,好的普洱茶不升值,又失去了陈化的意义。

从品饮到收藏,必须要建立一个有迹可循的过渡机制。

不要让名不副实的炒货滥竽充数,也不要让真正的好茶无人问津。既要让茶商有利可图,又要让茶客从中受益。把茶叶的选择权交给茶客,在投资品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有品饮基础的产品作为对象,名山古寨、大厂拼配,百花齐放的收藏市场才是好市场。

茶客喝茶客的,茶商玩茶商的,这样的普洱茶市场注定是一个不健康的普洱茶市场。现在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要么用一剂良方换普洱茶市场的长治久安,要么任由其病入膏肓,等到茶客不再相信越陈越香的时候,仓库中再多的存货也不过是一堆被摆放整齐的树叶。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探秘,妙不可言。普洱江湖妙不可言,冰川活动湮灭了无数植物,普洱茶的先祖却绝处逢生。茶圣陆羽一生嗜于茶精于茶,却因不懂普洱被乾隆撰诗嘲弄。北欧货船触礁沉没普洱茶随之封存海底,几百年后捞起茶香竟依旧留存。个中妙趣一窥难尽,因此从中拣选较受瞩目的方面与你分享。

生茶vs熟茶

普洱茶生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发酵工艺处理。茶汤呈琥珀色,口感较为苦涩。经自然陈化后会逐渐变为温和醇厚。

普洱茶熟茶比生茶多了一道渥堆发酵的程序,以人工干预缩短转化时间。茶汤呈通透的红酒色,口感甘甜醇和。

为什么偏要制成茶饼

起初,将普洱压制成茶饼只为避免散茶形式导致储运成本过高。

后来,大量从业者以多年实践表明:紧压利于仓储转化。

压制这道工序,缩小了普洱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避免散茶存储时茶品内质的逸散损失过快,让茶质得到更妥当的保存。

而紧压程度影响茶品的转化方向,对此,较为耳熟能详的铁饼和泡饼,大体上就是机器压制与手工石墨压制的区别结果。

较高的紧实度可相对减缓陈化,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也存在茶心焦心的风险。较低的紧实度陈化较快,茶汤质地较滑,但同时也弱化了香气。

茶饼的357g缘起

古代涉边交易时,为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强制性制定标准化措施,以便于征税和交易。

以此为思路,普洱茶茶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

一筒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

一篮12筒2.499公斤/筒约等于30公斤。

357g这个看似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成为一个整数,为普洱茶的进销管理带来便利。

普洱茶数字探秘

唛号,是一个从横纵方位立体识别普洱茶的方向。普洱茶的唛号,则以四位数最为常见。

前两位数代表配方年份,后两位数则代表用料等级和出产茶厂。(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4是普洱茶厂)如:7592就是75年的配方、9级茶菁、勐海茶厂生产。

配方年份与生产年份无必然联系。如7542,约从80年代才开始生产。

茶菁等级也并无优劣意味,只是老幼程度的呈现。1级茶最细嫩,9级茶最粗老。

但唛号7542并不意味着选用的茶叶全为4级,而是以5级茶和3级茶为主,综合为4级。

越陈越香,难道不会过期

原料、制程、仓储正确的普洱茶,茶品的厚度、饱满度会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此处所谓的「香」,并非是来自鼻腔的感受。它往往在口腔以下、咽喉之间涌现。

准确来说,应该是「越陈越醇厚」。但是,普洱茶的品质陈化可类比于抛物线,随着时间推进,迟早会迎来峰值而呈下降趋势。

产生、发展、衰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宿命,茶叶亦不例外。但从经验数据来看,只要制程正确,普洱茶品饮年限普遍超过人均寿命。

超过一定时限后,茶叶中部分有益物质趋于降解。而茶叶的种类、制程、存储条件,甚至是品饮者的取向偏好,都会影响这个时限的长短。

关于茶汤浑浊

茶汤浑浊是茶叶品质不佳的外在呈现,问题主要出在茶叶的制作工序上:

热揉捻

杀青结束后,忽略摊晾降温程序,即刻开始揉捻。导致茶叶韧性较差,叶边缘组织发生大量的破碎脱落,继而使茶汤浑浊。

揉捻过重

揉捻在于破坏茶叶细胞壁,又不致使其脱离细胞组织。

若是力度把握不妥而揉捻过重,会导致茶叶的细胞壁破裂脱离,表面角质层大量剥落,造成茶汤浑浊。

干燥过慢

日晒干燥时若恰逢阴雨天气,茶叶中的水分就会导致其发酵,这种品质的茶叶不仅冲泡后会浑浊,还常伴随着一股酸馊味。

拼配茶vs纯料茶

单一茶菁在香气、口感、韵底、体感、气感方面各有千秋,却也无法一应俱全。

拼配建立在对纯料知根究底的基础上,将不同品类的普洱以某一比例进行组合,以修补茶菁的先天不足。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配茶师,必须饱含经验并拥有精微把控能力。

至于纯料,倾向于满足那些青睐于单一品质的品饮者,因其在某种风格上表现鲜明。

此外,「纯」的概念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审美预期。带有这一商品属性的纯料,在市场上自然有先天的接受度优势。

对于制茶者而言,纯料也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选择。

臆造茶?

市场上出现一批以动物皮或动物膀胱包裹严实的所谓老茶,其实是一场骗局。

是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完全由造假者臆想制作的货色。

这类臆造茶中最为出名者非“亿兆丰号”莫属,叫价1000元/kg;曾在2014年拍卖出百万天价。

历史上的“亿兆丰号”老店是浙江嘉兴湖边的「茶食点心铺」,而他们所鼓吹的「供应茶叶的皇家商号」,完全就是无中生有的谬论。

7542和7572的江湖地位

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当家花旦当属青饼7542和熟茶7572。

一生一熟珠联璧合,其标杆地位历经普洱茶界几十年的风雨飘飞,却丝毫未被动摇。

7572带着一股中庸的勐海味,没有特别令人惊艳的方面,但每一处都不至于使你失望。

7572在用料和工艺具有稳定的一致性,这使它在数十年变迁后仍能活跃于巿场。或许,它的意义就在于:向市场展示普洱熟茶最基础的一个味道。

同时期研制出的7542,同样缔造了普洱生茶的标准口感。此外,今日干仓普洱生茶的价值体系几乎完全构建于干仓7542之上。很多对于干仓茶的理解,对干仓茶的转化判别都与对不同年份干仓7542的品饮息息相关。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细数那些从唐代到现代的大小茶树》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细数那些从唐代到现代的大小茶树》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唐代饮食的茶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