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的自由

发布时间 : 2020-05-22
黑茶中茶 黑茶中的金花 茶中鞣酸

黑茶中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中的自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中的自由》知识吗,丰富的《茶中的自由》内容等你来看!

茶,生来为茶,无关雅或俗。只是喝的人多了,就喜欢将其分门别类罢了。

茶道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有之;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贫穷人家品茶,不在乎茶叶如何,器具如何,品出的是生活的茶味。文人雅士品茶,讲究茶叶质量、泡茶用水以及茶席设置,一番讲究后,品出的雅兴之味,却更多的是来自于其所在的布置与环境。

没有人喜欢束缚,没有人喜欢条条框框。然而,我们却喜欢用枷锁框住自己,这也不能做,那样不能做。犹如品茶时的那些讲究,倒茶七分满,需要双手奉茶,泡什么茶叶就得选择与之搭配的茶具,等等。我们明明只为随心随意地喝茶,却被这样或那样的“规矩”绑住了手脚。

喜欢许巍那首《像风一样自由》。风,是自由的,在广袤的平原,在潺潺的小溪,在峻岭的高山之巅,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品茶亦可令身心感到自由。抛却所谓的规矩,随心所欲地品茶,只要自己内心是快乐的,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茶可醉人无需酒。喝茶,醉的是心。一杯一杯地饮,渐渐地便离不开了。品茶,成为了难得的无拘无束的时刻,任身心在思绪中徜徉,伴随这丝丝缕缕的茶香,越过高山,跨过蜿蜒的河流,栖息于古茶树之下。

关于本文《茶中的自由》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爱情中的茶香


想了解《爱情中的茶香》知识吗,丰富的《爱情中的茶香》内容等你来看!

爱情与茶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认真体会,会发现两者有太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绿茶,绿茶鲜嫩,有云遮雾绕,不受阳光直射,在太阳漫射下生长,备受呵护,所谓“高山雾隐出好茶”,这样的呵护,才有这样持续鲜嫩状态的好茶。正如我们的爱情一样,只有小心呵护,才能晶莹璀璨,散发迷人芬芳。

同时绿茶的采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如同爱情的培养,岁月的沉淀,感情的积累,才有爱情的果实。在绿茶的冲泡中,多次冲泡,色泽依然翠绿,口感依然香甜,如同真正的爱情,虽历经无数挫折,依然鲜亮无比。

红茶色泽温暖,口感醇厚,红茶在刚刚冲泡的时候,口感十分香浓,正如我们的爱情,开始的时候总是轰轰烈烈。一直到后来,茶的香气渐渐转淡,淡淡的清香中,令人回味悠长,如同爱情,从轰轰烈烈,到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外在的表现不同,内在的情感却更加深厚。

白茶的爱情,代表着自由和空间。白茶没有艳丽的色泽,也没有醇厚的口感,白茶清淡,饮一杯在口,清香在唇齿间轻轻萦绕,舒爽而惬意。这如同爱情,虽相亲相爱,总要给对方留一些空间,清淡却隽永,这样的爱情才可以长久。

普洱的爱情,是天长地久。普洱茶储存时间越久,香气越醇厚。正如爱情一样,一同经历风霜,一同看过风景,到老了,便相互搀扶,一同看夕阳的美好。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爱情中的茶香》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宋代茶中的名品


宋代制茶基本都是蒸青茶叶,最常见的分法是依据外形分成两种:一种是团茶(饼茶),一种是散茶(草茶、叶茶)

散茶通常是将茶叶蒸青散形条茶,与现代通用的散条形茶类似。将蒸过的草茶捣碎而制成的茶末,就是末茶了。将末茶继续加工,压缩制成的饼茶就是团茶。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记忆中的茶香


记忆如果有气味,那么一定是如茶叶一般的清香。

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茶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占有着一个位置。不管怎样,生活中,茶叶于我们,无论喜欢与否,都是撇不开的,剪不断的。可是,茶叶于某一些人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像是嵌入生命的宝石一样,熠熠发光。

我是生于茶山的“茶人”,自称茶人,是因为从小到大,每天生活里必有茶,茶也与我的关系是那样的亲昵,情感是如此的深厚。很多事情,我们常常只看到表面的,譬如茶山的翠绿妖娆,茶叶的昂贵,茶叶质量的参差不齐,茶农的朴实及不善言谈,等等。而,只有我们茶山长大的孩子才知道其中的苦与甜,明白那些他们无法体会感动与喜悦。

说到底,以茶叶为生的茶农亦是靠天吃饭的。茶农们最怕的就是茶叶收成的时候碰上了雨水充足的时候,不仅不利于采摘,对于茶叶的制作也是不利的。茶山的孩子早早的便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茶农们起早贪黑的,与时间在赛跑。每一株茶树如同自己的孩子,时刻关注它的成长状态,细心的除草、除虫,还得用满是皱纹的双手揉搓。记忆中的小时候是满满的茶香,茶叶制作得好,价钱就高,稍有欠缺,同样的辛劳下,却也只能贱卖了。

记忆里,自然的茶香让人很是舒心。有茶香的日子就是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的日子,放下肩膀的担子,品味真情的感动和收获的喜悦。

如今,远离茶山的我亦能时时感受这自然的香气,茶叶的幽香,从未断过。

茶铺中的浮世绘


《论茶二十则》云:孩童论茶,要求加糖。闲人论茶,花生瓜子。茶痴论茶,无茶无命。茶人论茶,茶人合一。雅士论茶,风花雪月。学子论茶,挑灯提神……身份各异,茶意有差,这大体上是对的,但也不尽然。比如,林徽因既是美女又是仕女,名媛闺秀,大户人家,所进者当是松竹书画之馆,所见者当是红男绿女之人,所吟者当是雪月风花之事,但林女士所哦的《茶铺》一诗,却劳动大众得很,下里巴人得很: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各种的姿势/生活刻画着不同的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这是立体的构画/设色在小生活旁边/荫凉南瓜棚下茶铺/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茶铺是茶馆,但终究不是楼堂馆所,它简而陋,粗且糙,有时甚至流而且动,没有茶馆的风雅婉至富丽堂皇。它可能在顺城墙的脚跟底下,打一把遮阳伞,摆几张桌子,茶铺就建设成功;有时遮阳伞也不要,桌子也在可要可不要间,就在南瓜棚下,就着天然几块石头,当桌当凳。北宋临安城里有“夜市”,在大街小巷中,“自有提瓶沿门点茶的”,这些引车贩茶者流之车上担上,“有锡炉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蛊、茶船、茶碗”等等器皿,“无不足用”,整个一座流动的茶铺。在我们江南,在连接村与村的驿途间,多有亭子,或居荒郊,或设村头,安大木桶,有欲造“七级浮屠”的大婶阿嫂每日汲水烧汤,将茶倾注桶中,桶边挂小竹勺,过路行人无须投钱即可取饮。想必北方也有吧,蒲松龄是山东人,他落第之后,心情落寞,也曾到村口大树下,拉住南旅北客喝一蛊,霸起蛮来叫人家姑妄言之。所以严格说起来,蒲翁的《聊斋志异》当是《茶铺志异》才对。一部《水浒》,大碗喝酒,人皆知之,所不知者还有大碗喝茶焉。《水浒》所描述的茶肆并不少于酒馆,东自齐鲁,西至晋陕,无不有茶铺茶坊,英雄如鲁达史进,小贩如武大郓哥,九流之下如王婆牛二,也常入茶铺里头,“不都为着真的口渴/四面窗开着,喝茶/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林徽因于绘画是深有造诣的,所以,她看到茶铺“设色在小生活旁边,”形形色色地浮漾着“许多样脸”。高贵优雅的茶馆里进进出出着达官贵人、名媛绅士,当然有许多样脸,而在茶铺里,林徽因这样的女士也曾出入,脸的样式就更多了。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都暂要时间在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酒是有男女的,酒也有老少,茶却男女老少皆宜,所以在茶铺里,你可以看到七老八十皱纹如老桧古松的老人端茗细啜,也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小把戏喊茶呷喊糖呷。在茶铺里,鄙人曾见过在别处难得一见的奇观:一边厢是刚从田里提脚出水的老农,身上还披着蓑衣,端着大碗茶,咕哝咕哝牛饮驴灌;一边厢是穿旗袍戴纱帽的小姐,在西装革履的情人之殷勤侍候下,持唇腮酒窝样的小杯,慢品细抿,至俗与至雅和平共处,堪做和谐社会的宣传挂图。广东有“吃讲茶”者,民间是非,常到茶铺去评理,事既有是非事,脸当然也有“是非脸”,有的气壮,有的气馁,有的脸红脖子粗,有的不惊不乍胸有竹,这场面这脸色也就可描可画,神态之生动与丰富不亚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人物。贾平凹先生是绘浮世的圣手,他笔下茶铺里的牌友麻客绘声绘色:茶泡好了,烟也叼上,哗啦,哗啦,哗啦啦……细细的汗珠就在鼻尖沁现了,高潮一旦产生,有的在虚张声势,连呼好牌;有的干脆按倒了,挽起袖子大幅度作自摸的动作;胆小的浑身燥热,稳健的不动声色,有的将打出的牌偏要放在某一位面前让他和。突然有人自摸到手了,迅雷不及掩耳的两声爆响,一声是将夹着的二饼重重地砸磕在桌面上,但牌已断裂,看的是一个一饼,另一声则是飞起的那半截到了水泥楼顶上。茶铺里的这幅市井图传神吧!让人莞尔的还有一幅雅士图,“文革”中,有一批设计大坝的工程师下放到某村中干校,职责是放牛,工程师们一边于茶亭里喝茶,一边放牛。不知怎的,两头牛斗起架来了,这可是件事的,上前去拉架,又不敢,由着牛斗,伤了牛那是要被斗争的。工程师急得如锅中蚁,大伙儿便退到茶铺里,像论证大坝似的研究劝牛不斗架的方案。否定之否定之后,便是肯定,其设计的方案是,派出两人,一人拿一根绳子去套住两头斗牛,然后大伙分两队,像拔河似的往两头拉,这方案从“科学”上看是近乎完美的,可是谁去套牛呢?原来这方案只适合静态中牛,不适合动态中牛,于是大伙又回到茶亭中来想办法。讨论正激烈,有老农经过,点一把火,投入两牛间,两头牛飞也似的跑开了。你说,这茶亭里议论方案的工程师不可入画么?所以,杨羽仪在《水乡茶居》中说:一座水乡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论同桌的是知己还是陌路人,话匣子就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还是野史……说着,听着,有轻轻的叹息,有呵呵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实在是有“许多样脸”。

正因为此,林徽因女士要到茶铺里写生,而绿原更来这里当伙计。文艺家们不到茶铺里来,是画不出好画,写不出好文章的,非文艺家不到茶铺里去,怕也得不到好心情,享不到好生活,所以绿原大声喊我们:喝吧喝吧二分钱一碗/理想的逆光像北极星/从黄昏送你送到黎明/将使你在无垠的迷惘中不断振奋。

茶香中的民国精神


民国的空气中充斥着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撞击与摩擦的声音,一方面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一方面又是对西方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精神的呼唤与宣扬。这个色彩斑斓的时代里凝结了独特的民国精神。即便是一杯寻常之茶,在民国大家的笔下也变得生动多姿、况味悠长。

提到民国的茶文,周作人的《喝茶》当属典范: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延续千年的茶文化早已被唐宋明清的文人和茶人演绎得至雅了,而到了日本衍生出的茶道更是发展到了崇高的美学境界。知堂老人用白话文寥寥几笔便勾画出雅人之茶应当有的身与心的状态。而他所认为不适宜的喝茶的时候多吃瓜子,左一碗又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则是到了雅的另一边俗了。他这一形象比喻,倒是弄得不少后人喝茶时拘谨起来了,因为怕被嘲笑为沙漠人啊!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喝的自然也是雅人之茶,他在《茶和交友》中说: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壶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无富丽繁华的景象和念头时,方能真正的享受它。和妓女作乐时,当然用酒而不用茶。但一个妓女如有了品茶的资格,则她便可以跻于诗人文士所欢迎的妙人儿之列了。林语堂笔下的茶有了提升人格和地位的功能。

文人品茶贵在精细、贵在高雅、贵在感觉,但这些在鲁迅的笔下却充满了批判的精神: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同样名为《喝茶》的文章,鲁迅和周作人,文风迥异,常有人拿这两篇文章做比较,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生命轨迹在这一杯茶里各自分离。

鲁迅先生对这种麻木在细腻敏感中的人满胸愤懑,无独有偶,阿英也对吃茶文学充满了讽刺:新文人中,谈吃茶,写吃茶文学的,也不乏人。最先有死在风不知向哪一方向吹的诗人徐志摩等,后有做吃茶文学运动,办吃茶杂志的孙福熙等,不过,徐诗人吃茶论已经成了他全集的佚稿,孙画家的杂志,也似乎好久不曾继续了,留下最好的一群,大概是只有且到寒斋吃苦茶的苦茶庵主周作人的一个系统。周作人从《雨天的书》时代(1925)开始作吃茶到《看云集》出版(1933),是还在吃茶,不过在《五十自寿》(1934)的时候,他是指定人吃苦茶了。吃茶而到吃苦茶,其吃茶程度之高,是可知的,其不得已而吃茶,也是可知的,然而,我们不能不欣羡,不断的国内外炮火,竟没有把周作人的茶庵,茶壶和茶碗打碎呢?特殊阶级的生活是多么稳定啊。

民国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各种精神激烈碰撞的时代,茶香中的民国精神里有生活的情怀与况味,也有现实的愤懑与批判,我们无从评判孰优孰劣,一杯茶里可以看到乱世中民国范儿的澄明心境,归于三个字便是真性情。

茶中参禅


茶来自于深山幽谷,秉性高洁,不入俗流,向为广大文人雅士以及参禅修道者所喜爱,经常喝茶,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佛家要义,可以更加懂生活。

茶总是苦的,苦是佛家四谛之首,要参禅,首先要参透这一个苦字。人生中从来没有谁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面对挫折,最忌心浮气躁,应该首先告诉自己要冷静,冷静下来之后才不会做冲动的事,才可以重新理清整件事,想出最合理的解决之道。饮茶讲究心静,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茶的香甜,生活中亦然,饮茶时的心境要求,与佛家要义不谋而合。

茶叶是平凡的,任何人,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都可以饮茶,无非有的贵一点,有的便宜一点,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正如佛家讲究的是众生平等。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样的心态,永远不要高高在上,要善于倾听,善于沟通交流,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中成就自己的伟大。

饮茶可以教会人“放下”,曾经有一位法师说过,修行须放下才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我们的手不能总是紧握着,那样什么都得不到,而张开手心,才会布满阳光。生活中需要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一定不能过于执著。平时多饮茶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淡然,努力去生活,积极去奋斗,只要认真付出过了,成败得失就不要放在心上。

宋代制茶中的名品


宋代制茶基本都是蒸青茶叶,最常见的分法是依据外形分成两种:一种是团茶(饼茶),一种是散茶(草茶、叶茶)

散茶通常是将茶叶蒸青散形条茶,与现代通用的散条形茶类似。将蒸过的草茶捣碎而制成的茶末,就是末茶了。将末茶继续加工,压缩制成的饼茶就是团茶。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夜晚中的茶香


夜色降临的时候,一个人看着窗外的夜空,繁星闪烁,空寂辽远,思绪飘飘荡荡,总觉得有些孤独,这时候最想的是喝一杯茶。

空灵、宁静,舒展,一杯茶总会给自己带来这样的诸多感受,每天忙碌,夜晚才会觉得满身疲惫,精神也有些麻木,茶如甘霖,滋润心田,也洗去了一身的疲惫,茶像一个随时随地听你倾诉的朋友,于是在夜色中,在星光下,孤独的自己心中有了一丝安慰,回思过往种种,觉得一切都释然。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茶有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苦若生命是人生中有太多无奈,总有很多事是自己无能为力的,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从学生时代到初次踏足社会再到社会中反复历练,经历的若干事,总会留下些遗憾,有些不甘,有些落寞,有些怅然,在茶水与唇齿初遇,便是这种淡淡的苦涩,引发回忆,触动心弦。

可生命中总有一些璀璨是记忆深刻的,比如如春天一样明丽的爱情,长发飘飘的少女,温婉的笑容,手牵手踏青的日子,迈步空旷原野,畅游天地的日子,总是那么美好,那个时候总会放下所有负担,如品茶时的夜晚一样,彻底放松,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

第三道茶香淡若微风,不管是开心也好,伤心也罢,不管有多少痛苦,多少喜乐,在经历的足够多之后,都只是微风,风吹过,心境安然,不留一丝痕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