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事,雪中情

发布时间 : 2020-06-28
雪中情花茶 属于半发酵茶的事 茶中鞣酸

【www.cy316.com - 雪中情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中事,雪中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中事,雪中情》知识吗,丰富的《茶中事,雪中情》内容等你来看!

相信很多人看过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而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龚慈恩孟飞版的电视剧,那首名为《雪中情》的主题曲,情真意切,在耳边一直回想了无数年。喜欢这首歌,喜欢雪,喜欢在下雪天品茶,一边品茶一边赏雪,一边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

雪山飞狐是一部武侠小说,但其中对于感情的描写尤为让人印象深刻,最终爱的人先后离去,独留主人公一人,茫茫雪原中独行。雪花沸沸扬扬,茶杯中的茶亦纷纷扬扬,都如人生的一些碎片,在这些碎片中,有很多人的影像,这些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过很深的印记,可是最终很多人渐渐离开了自己的生活。难免会有一些遗憾,难免会在冬日里感受到丝丝凉意。WWW.cy316.Com

我喜欢喝茶,喜欢喝暖暖的茶,我觉得暖茶是对生活的一种全新演绎,它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诸般情感,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怎样的风景,应该如何珍藏这些美好,如何将这些美好装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纠结其中。茶叶被采下,意味着一段生活过往的结束,然后这段过往就在茶杯中成就为一道醉人的甜香。

人只有经历才会长大,没有遗憾,没有叹息,没有恋恋不忘,没有怀旧感伤,收拢所有的思绪,只管去品茶就好,品茶的苦涩,品茶的甘甜,最终留在记忆里的,是淡淡的芬芳。

关于本文《茶中事,雪中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清朝茶事普洱贡茶是茶中珍品上贡朝廷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不但深受民间百姓的喜欢,还上贡朝廷,供皇族大臣们品饮,甚至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他国。普洱茶茶味浓醇,具有性温味香、有助消化、消积去腻等诸多利于人体的保健作用,这些特点正适合游牧出身、以肉食为主的清廷满族皇亲国戚的需要。清朝政府规定每年茶农需上缴普洱贡茶3.3万千克,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运送。在进贡清宫的普洱茶中,主要有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极品 “金瓜贡茶”,还有其他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其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一时间,宫中饮普洱茶之风成为时尚,既有清饮,也有用来熬煮奶茶。朝廷之风得到民间的大力效仿,普洱茶在清朝声名大振,流传甚广。

1963年,北京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宫廷贡茶时,共发现各类名茶2000多千克,其中就包括一些保存完好的、最长时间已达150多年的普洱茶,更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每个重约2.5千克,形状完整,色泽明艳。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 的那些事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的那些事

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端茶送客这一传统礼仪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老戏骨们又一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真是一部好剧,好剧不仅演员演技好,场景细节处理的也好。

剧中各位大人、老爷们一言不合就端茶送客。

周莹找童掌柜谈棉花生意,周莹要一百二十文,童老板不肯接受,只肯出六十文,说完就端茶送客。

张长清劝赵白石收回陕西机器织布局股份,赵白石不从,端茶送客。

宝丰隆的秦掌柜对江先生,端茶送客。

沈四海对上门要钱的杜明礼,话不投机,直接端茶送客。

《那年花开》的角色们,真是特别爱用“端茶送客”来逐客。

要说端茶送客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先要说说盖碗的由来。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茶托”又称“茶船”,相传为唐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但是,唐代流行煎茶,一般都是没有上面盖子的,只有茶杯和茶托。要是唐代相关电视剧,出现了拿着盖碗喝茶的,那就真是穿帮了。

经过现代考古发现,盖碗出现在清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流行。

清代茶托花样开始繁多,各式各样,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就是北京)。首先流行于皇宫贵族使用,以及高雅的茶馆,皆重盖碗茶。并且,盖碗茶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再说端茶送客的礼仪。来客人相见,仆役要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样,主要是方便结束谈话,难免主人和客人尴尬。

这套礼仪,最早开始于宋朝。到清朝以后,随着盖碗的流行,才开始兴盛。

这个盖碗茶并不只是“逐客的道具”,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清茶”,并由上司先喝,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如果,上司只是端起茶杯,而不喝,即按时“逐客”。仆役随即高呼“送客”。这时候,主人喝与不喝就是是否逐客的表达。

悉尼茶事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原以为悉尼无茶可喝,探亲来澳洲之后,方知这里并非咖啡、牛奶的家天下,但凡免费供应饮料之处,皆体现“多元化”地备有茶水,只不过喝法没有咱们中国人纯粹:一包包经过特殊制作而易溶的茶叶(准确地说是茶粉)摆在茶盘里,旁边是开水器和塑料纸杯,要喝者只需将茶叶袋甩入纸杯,然后用开水器里的沸水冲泡,顷刻便得一杯香馥浓酽的茶水。爱喝英式茶的西人,照例还要在茶里倒上一点牛奶,搁上一点糖,然后边吹边喝,细细地品饮。

曾喝过几次这种免费茶,那味苦苦的、涩涩的、怪怪的,似药非药,总觉得不如咱们中国的清茶好喝,于是便专程去了中华味浓郁的唐人街。一走进那家号名“碧螺春”的茶庄,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店一幅斗大的“茶”字条幅,两边还悬挂着多幅有关茶叶的名家字画,其中“陆羽制茶”的那一幅最让人感到亲切。该茶庄的茶叶品种之多,叫人目不暇接,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蒙山顶上茶”……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名茶。毕竟是在国际化大都市悉尼,中国有的茶叶这里有,中国没有的茶叶这里也有,单是印度生产的茶叶就有几十种!原想买习惯喝的“渝州沱茶”,但目光像篦子似的将茶庄里里外外“篦”了一遍,也未见其踪影,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之,选择了经喝耐泡的“下关沱茶”。

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叶,我便自动放弃冰箱里常备的牛奶和饮料,当起了两腋生风的活神仙:每日清晨,必掰一砣茶叶来冲泡,口渴时便端起那只硕大的茶杯一阵“牛饮”,喝罢还连喊:“痛快,痛快!”而最痛快的还要数星空下品茗。当宝石蓝色的天幕上出现三五颗星星时,便一手提椅,一手端杯,来到清凉如水的阳台上。数星星也好,望天穹也好,听风声也好,闻花香也好,反正以茶代酒,不醉也是醺醺。如果运气好,几颗拖着亮尾巴的流星落进茶杯,溅起满天的诗情,那一刻就不是一个“醉”字了得……

长期生活在山遮岭挡的四川大盆地,必然有些孤陋寡闻,到悉尼后竟差点闹了“茶”笑话。春节前夕,应邀请,到位于唐人街的经营粤式菜品的金海酒家参加“澳华作家新春联谊会”。由于请柬上注明了开会时间是“下午3时至5时”、“备有下午茶”,于是中午便大吃海喝饱餐了一顿,还带上俩面包,以便“下午茶”喝得饥肠辘辘时,小小地“填补”一下。

联谊会的确也开得干净利落,编者、作者皆是三言两语便抒发了心声,当主持人宣布“请用下午茶”时,时钟不过四点。签名报到时便有人送来了一杯香茶,早已喝得口舌生津,但欲与刚结识的华人作家多进行交流,于是便抱着“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坚守阵地:“大不了喝个肚儿溜圆,权当叮咚作响的‘半罐水’!”也许是没有思想准备吧,当服务员将“下午茶”送上时,我顿时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哪是什么茶呀?满桌皆是色香味俱佳的粤式点心……几只虾饺、蟹包、鸡糕下肚,自然便感到口渴,拿着纸杯去寻“茶”时,方才发现“下午茶”无茶,只有可乐和冰水。

茶事起源“六朝以前的茶事”


茶树在中国南方有“嘉木”之称,所以,茶业最初也在中国的南方孕育、发生和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国上古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广大的南方,至汉朝时还处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的落后状况,所以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关南方特别是茶叶的史料很少,据有限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看法:

六朝(史学界指中国南方三国、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一历史阶段而言的)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的)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据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业或茶文化的摇篮”。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始于“史前”,有的认为“西周初年”,也有的认为在“战国”时期等说法,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所谓巴蜀饮茶“始于战国”的观点,实质上也就是否定上古神农传说的史料价值,认为只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才可凭信。其实,说巴蜀茶业始于战国,也是以顾炎武上说为依据,别无其他直接文字记载。史前集农业、医药、制陶等武上说为依据,别无其他直接文字记载。史前集农业、医药、制陶等多种发明于一身的神农,未必真有其人、其事,但是他作为后人追念史前上述伟大发明而塑造出来的一种形象,而得到人们的承认,与他联系在一起的上述事物是指原始时代的发明,这些应该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

一般地说,在未进行考古发掘之前,古书关于“神农耕而作陶”、“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等传说,同样也是无文字可证的。所以,神农作为史前的一个特定阶段的代表,将农业、医药、陶器,以至茶叶的饮用“发乎”这一时代,应当是可信的。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到饮茶的起源,往往认为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达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中国南方有野生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就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中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说明巴蜀茶业的起始是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至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

《僮约》有“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着,很可能也已形成为中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的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白菟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品评荆楚茶事


近来不断有学者和官员呼吁,提倡“茶为国饮”。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种茶,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茶已成为世界三大传统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首,成为全球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

茶饮文化与荆楚有不解之缘。

湖北应该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而我们认为湖北又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虽然现在人们认为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位种茶名人是西汉蜀人吴理真(人称“甘露祖师”)。但神话传说我们祖先神农氏却是最早饮茶者。《神农本草经》就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十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苦菜的总称,其中当然包括茶。现在虽然对炎帝和神农是否同一概念还存在争论。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本来就是部落时代的一种神话传说。按照习惯的说法,湖北的随州是神农故里,神农架即是神农氏“尝百草”和“得荼而解”的地方,因而也是早就有茶的地方。

湖北人还是世界上系统论述茶文化的首创者。被公认为“茶圣”的陆羽便是荆楚天门(古为竟陵)人氏。

湖北历来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按信史所记,汉代,饮茶之风由巴蜀传入荆楚。从东汉到三国,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长江下游的赣皖苏浙地区。湖北作了二传手。晋代《荆州土地记》中说:“浮陵(即武陵)茶最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一个“最”字,说明荆楚茶的后来居上。

此后的宋、元、明、清时代,湖北都是主要产茶区。平民饮茶处所“茶楼”亦已遍及城乡。到了近代,商贸逐渐发达。楚人的茶贸易文章也是做得不错的。大约在明清时期,湖北茶叶已经开始作“外贸”商品。清乾隆时,鄂南有一首《莼川竹枝词》写道:“茶叶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签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这里的“芙蓉”是指湖北蒲圻西乡芙蓉山的产茶区。此时茶叶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清同治《崇阳县志》就有“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的记载。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外商也直接投资湖北茶叶经营。俄国商人于1863年即在鄂南的羊楼洞、大沙坪设砖茶厂的茶庄。汉口亦成为全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据统计一般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左右。汉口的对外贸易,茶叶占第一位。1865年以后,俄商在汉口办茶庄,用蒸汽机作动力,雇用工人少则八九百,多时达2000余人。1869年6月,在茶叶运输的高峰季节,英国蓝烟囱航运公司派海轮2艘,从英国直驶汉口。与此同时,英国的马立师、美记雨洋行,也先后以3艘轮船投入长江装茶航运。湖北茶事又掀起高潮。

在结束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茶叶产销两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增长较快,到200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年180万亩,产品产量144万担,产值达13亿元。其中出口1488吨,创汇378.8万美元,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为全国第四位,茶叶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居第三位。

更重要的是,楚人如茶,我们从湖北茶事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显见荆楚的人文精神。如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惧,陆羽为探究茶学而千里跋涉等等,无不体现出楚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也表现在茶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上。据史书记载,从唐代起,封建王朝政权把茶列为贡品。唐中期以后,由于茶叶生产与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开始征收茶税。榷茶制由此开始。到宋朝茶叶贸易由官府垄断。全国设置36个“榷茶场”,作为垄断经营的场所。其中3个在湖北,即“江陵府、汉阳军、蕲州蕲口”。朝廷收税畸重,商人和茶农不堪重负,弃茶不耕现象频生。官府为了筹足茶叶数额,强令各家各户摊派。据洪适《盘洲文集》之《荆门军奏便民五事状》记载,他上任荆门军知军之前“以人户为率,计口均敷。如家有一丁,则岁受茶三斤”。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如“供军税茶”、“酒茶”等莫名税额均须以茶交付。官逼民反,茶商茶民纷纷揭竿反抗。乾道年间,湖北茶农茶商数千人曾攻入湖南;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率领4000多人在荆南起义,纵横驰骋于鄂、湘、赣、粤等地,悉力死战,数败官军。这些起义虽然被朝廷镇压下去了,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在荆楚历史上留下弥足珍贵的一页。[page_break] 

此外,荆楚茶事烂漫多姿,恰合楚人追新逐奇的艺术情怀。无论是在巴蜀、荆楚或是吴越,茶之为饮都经历有从烹膏以食、碾饼作羹,到煮茶饮茗,沸水沏冲等发展过程。我国最早有关制茶的记载是三国时魏人张揖所作的《广雅》中,其文写道:“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这是楚人和巴人为中国茶事作出的初步创造。茶与诗画有不解之缘。中国绘画史已发现的最早的茶画系楚人所作。它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件“汉代帛画”中的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描绘的是汉代皇家贵族烹煮茶饮的情景,据考证距今已有2100多年。写咏茶诗的名家之一的宋朝文人苏东坡曾经官贬湖北黄州,并在黄州荒地上亲自种过茶。他写过《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诗,直抒其心中意:“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籽艺。”这位曾“尝尽溪茶与山茗”的楚地官吏,对茶事如痴如醉,曾唱出了茶诗中的绝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荆楚民间,凡与茶有关的活动都与艺术紧密关联。如茶农在劳动中唱采茶山歌、跳采茶舞,农闲演采茶戏。采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感情细腻,一般用平腔,情绪激昂时也用高腔。采茶舞中把茶树当作保护神,众舞者一直环绕而歌,在歌与舞中依据故事情节塑出不同的人物角色。茶戏最著名的当推黄梅采茶戏,其间融合进打花鼓、唱道情、唱茶歌、踩高跷等多种民间艺术,唱腔丰富多彩。现安徽黄梅戏和江西东北采茶戏其主要声腔均源于黄梅采茶戏。在休闲场所的茶馆中,也有评书、皮影戏、花鼓戏和小曲演唱艺人的演出,平民化色彩浓烈。据传在陆羽故里的一茶馆中有一楹联颇能反映平民心态:“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杯酒来”。

另外,荆楚茶事追求意蕴,恰好反映了楚人平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陆羽在茶经中的点睛之笔是“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从而使饮茶活动人格化。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他是把饮茶作为养生之道和修身之道相结合而立论的中国第一人。陆羽在茶文化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思想和他行云流水般的毕生经历表明,在他身上既有道家的“无为”、又有儒家的“中庸”、还有佛家禅宗的“清净”哲学理念。儒道禅思想在他身上集于一身,在知行观上明显地表现为淡泊名利、厚德载物、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我行我素的特色。

湖北产生过名茶,但不能保持长久,以至到今天名茶品牌仍然落后,“九头鸟”应该因茶反思。茶论荆楚,荆楚如茶,味浓意深,很值得令人细细品尝的。

我们倡导茶饮,不仅因为茶与荆楚的不解之缘,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有利于提倡俭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

倡导茶饮,并非今日才有呼吁。自古以来名人名言不绝于耳。如宋朝王安石就曾发出“夫茶这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清朝的乾隆皇帝在禅让皇位于子后,自得其乐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得更是透彻:“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我们深信,未来的中国茶饮必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彩。

茶事知音曹雪芹


茶事知音曹雪芹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 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270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理、、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香。; 没有对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曹雪芹也不例外,因为他毕竟是宗室之后,显贵之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写到了用;雪水;煎茶,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写了一组吟咏春夏秋冬的时令诗,其中《冬夜即事》一诗说到了以雪水煎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妙玉说雪水煎茶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在小说里,曹雪芹还写了茶与礼仪、茶与人伦、茶与祭祀、茶与风俗、茶与婚嫁、茶与审美、茶与等等。另外,他还在书中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楹联、文赋、故事之类。

读完《红楼梦》,回味作者对于茶的刻画与描摹,就会感到:曹雪芹,是千古的真正知音。

茶文化·茶事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公元前4~3世纪,中国人驯化茶树成功,开启了人工栽培茶的历史。茶影响改变了全球三分之二人群的生活习惯。茶叶从中国的输出贯穿了世界近代文明史。

茶叶含有500多种物质,主要有维生素C、茶单宁、咖啡因,能助消化,并具有一定消毒和理疗作用,是健康安全的饮料。古今中外对茶叶的神奇功用有无数的报告,是以使茶叶远播四海,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茶性温雅,传递善意。茶香家庭温馨宁静。茶性振作,文人烹茶,诗画并举,词曲飞扬。茶性内敛,佛经禅意借以导入精神空间。茶性普适,能从欧洲宫廷贵妇的时尚消遣品走向劳工大众的日常饮料。茶性宽容,有了茶的参与,人际交流顺畅。举杯之间,不同民族能达成沟通,增进友谊。饮茶的方式在各地变异成奶茶、酥油茶、功夫茶、午后茶;饮茶的礼仪在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地形成具有各自意境、形式繁复的茶道。

茶成为商品后,在漫长的年代里扮演了活跃的角色。茶在早期物物交换中曾作为货币,茶也曾带动过瓷器的外销。然而茶叶贸易的关键作用之一是开拓了商业通道。除借助传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继续传播外,中俄草原茶路和茶马古道两大商路网的产生,茶是直接原因。

茶马古道连接大西南各民族,是流淌着多种民族文化的走廊。藏民有“茶是血肉,茶是生命”的茶歌,照此寓意,川藏滇跨越山河险要的茶马路网,即是藏区与中原难以分割的血脉。

俄罗斯广大极寒地带缺少蔬菜,是最早大规模进口中国茶叶的国家。开通于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时代的中俄草原茶路上,曾进行过规制成熟、长期稳定的平等贸易。两大文明和平交融,双方官民接触频繁,相互问候往来的盛况达280年之久。这也是中国对外商业历史上不多见的。

茶路的开发,带动沿途城市经济的生成发育,推动了社会繁荣。草原茶路使俄罗斯循着伊尔库斯克、恰克图一线新兴了若干城镇,也为呼和浩特、包头和今天乌兰浩特奠定了现代城市的规模。茶马古道上,康藏十三锅庄的兴起和云南丽江大理等城市的发展都与茶叶息息相关。商路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在农耕时代依河沿海繁衍之后的又一定居现象。

茶的传播,再次展示了中国民间商人的素质和精神。气候恶劣、砏岩险阻锤炼锻造了马帮文化。赶马人甘冒风险、勤勉坚韧、合作宽容、守信负责、乐观识变,乃至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发扬爱国精神,承担了艰难的物资运输重任。中俄草原茶路开通170年之后,中国商队方才获得迟到的过境销茶许可,届时俄商已开通多条海路直接进货,中方茶叶贸易利润惨跌。以晋商为主旅蒙商队为收复市场失地,发起过悲壮远征。茶叶从中国各省汇聚北方,千人万驼旌旗猎猎跨出国门,沿途汉满蒙各族官民夹道相送。凡此种种壮举,尚未获得英雄史诗的礼赞。

茶叶贸易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关键角色,是人们解读世界近代文明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1657年茶传入英国。不到一个世纪,英国中产家庭买茶的费用高过了买食物的费用。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伦敦刊登广告的商品”。当茶点成为英国工人的饮食习惯时,茶就不仅是大众的消费品,而普遍成为恢复工作体力的要素。不少学者认为,茶为英国工业化进程添加了重要助力。对茶的需求到了依赖的程度,造成英国缺少白银进行交换。于是英国商人竟以鸦片代替白银来平衡茶叶贸易,从而引发鸦片战争。

1773年11月,为反抗英国对北美税务法令,波士顿居民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在“波士顿港口今晚将成为一个茶壶”喊声中,340箱茶叶落入大海。这次倾茶事件埋下诱发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独立不久的美国以开发对外贸易为基本国策,第一艘直航中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满载回国,其中主要是茶叶。以至美国史学家休斯开玩笑说:“在美国的每一条小河上的每一个村庄,连只可乘5人的帆船都在准备出发到中国去装运茶叶。”

茶的产出折射出资本主义工业化取代封建农村经济的历史必然。1792年,英国大使麦卡尼爵士和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衔英国政府之命,从中国将茶株引入印度。在采用种植园管理、机械化生产和先进运输后,英产茶叶逐渐占据世界市场。18世纪初,茶叶占荷兰买入中商品的74%;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茶叶占中国商品的90%以上,其商业利润为英国国库年收入的10%。20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主要商埠汉口海关再无茶叶输出,中国茶叶贸易完全崩溃,一度失去与原产国相应的传统输出大国的地位。

1693年清廷理藩院对俄使团对开设茶路口岸的要求曾作出这样的答复:“举世皆知四夷向中国上表进贡请求通商,但中国向无遣使四夷通商之必要。此事应无庸议。”形象地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认世界中心、物产自足、闭关轻商、排斥国际贸易的心态。断送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机。所幸中华民族在后来200年中幡然醒悟,改革开放,终于进入世贸组织,走入国势与世界经济相互依托、和谐发展的时代。

中国茶的输出历来是和平诚信,共通互利的。1745年9月,专为承担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而打造的瑞典哥德堡号第三次返回故土时,在临近母港不足1公里处沉没。所载700吨中国商品,370是茶叶。1986年哥德堡人将打捞出来的200多吨茶叶中的一包送回中国,供广州博物馆展出。

茶溶于水,茶亦融入世界文明。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决定茶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将作为永远活着的文明,伴随人类前行。

成都茶史茶事


一盏盖碗茶,品茗人世情。千百年来,成都这座城市都浸润着茶的清香。昨日,成都故事举行了茶文化专题故事会,川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彭邦本老师来到故事讲坛。摆的龙门阵是成都千年历史中鲜为人知的西蜀茶业与茶马古道。

成都自古是重要的茶叶产地

蜀地早在西周时期就以茶为特色贡品输纳王室。到西汉时期,蜀中已经饮茶成俗,并在武阳(今新津、彭山一带)形成着名的茶市。历史上,四川盆地长期以茶叶产量最高、名茶众多而享誉天下,其中最重要、最着名的产区就在西蜀,具体说即是以成都至雅安一带为核心的川西龙门山地区。

龙门山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南段以蒙顶山为代表的邛雅一带,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实际上,整个西蜀龙门山地区历史上均为重要的茶叶产地,而成都区域历史上一直是名茶汇聚。根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等典籍,南宋绍兴十五年全国茶叶年总产量约4800万斤,四川约占其62.5\%,其中龙门山地区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所产即达2102万斤。

古往今来蜀中名茶汇聚

在昨天的讲坛上,彭老师还介绍道,唐代,龙门山地区的重要茶叶产地就包括蜀州青城县的丈人山(今都江堰市境内).到了宋代,据北宋范镇《东斋记事》卷四记载,其时蜀中有八大名茶产地,即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就行政区域而言,前七处都属于成都府路。而这些地方至今仍是重要茶产地。

时光车轮飞转,至今成都仍然有传承千年的名茶。据统计,如今在成都地区,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生产企业有蒲江等县市的绿昌茗、嘉竹、文君、花楸、贡品堂、蜀涛等10余家。而在历史上,这一带除蒙顶茶最着名外,同样称誉天下的精品名茶还有蜀州(今崇州市)横原的雀舌、鸟嘴、麦颗和蒲江的绿昌明,彭州(包括今彭州和都江堰等地)蒲村、堋口、灌口的饼茶,临邛的火番饼等。

茶马古道邛雅茶叶为主要货源

唐宋以来,我国内地与西部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茶马互市,以四川为主要产地的大量边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换回马匹、药材等土特产。而在四川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网络中,又主要有川甘、川青和川藏等道。西北方向的川甘、川青线在唐宋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盛于两宋;西南方向的川藏线与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旄牛道有大段重合,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在古蜀上述着名的茶马互市道路网络和线路中,无论是秦汉以降的旄牛道,还是唐宋时期的始阳道(黎州路)、夔松道(雅州路),明清时期的碉门道、北线川藏商道、南线川藏官道,民国时期的南线黎碉道、西线松茂道或曰西山道,均起于或经过龙门山地区,并以邛雅等地的茶叶为主要货源。

综上所述,西蜀成都地区在古代茶马互市发生发展和茶马古道开辟延续的漫长历程中,不仅是边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而且是茶马古道上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动的强劲动力源,在促成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进而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