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

发布时间 : 2020-06-28
真龙井茶的特点 形容冰岛的茶 冰岛茶的功效

真龙井茶的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相关知识!

想了解《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知识吗,丰富的《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内容等你来看!

冰岛的乱象,使我们联想到了做这一选题。

其实,要搞清楚冰岛茶的真相是非常难的。

不是因为冰岛古树普洱茶在近几年价格甚至赶超过了老班章成了最昂贵的的茶品,而是伴随着价格飙升在普洱玩家的口中关于这样一款神奇茶品的醇香韵味的品质种种。

你喝过吗?喝过真正的冰岛茶吗?

2014年春茶古树原料,冰岛茶的价格已经飙升至1.8万元/kg,冰岛茶贵,创了普洱茶的古树原料收购价格的历史记录。当市场上到处都是冰岛茶时,当愈来愈多的普洱茶玩家、爱好者及游客慕名而来,涌入这个至今看起来仍然相当偏远的山寨时,澄澄堂主在《初识冰岛》一文中的疑问不只是澄山堂主一个人的。依稀的古树茶,不是以亩来计算,而是以棵为计量单位。冰岛老寨52户人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茶树,冰岛的茶树是散落在村前寨后的山坡上,不知是村民自己或是村委会为这些茶树都编了号,依号依牌便知道是谁家或是公司承租了的。

细心的茶友便会发现,其实很多品牌的冰岛茶营销做得很大。在冰岛老寨,甚至被认为依然是冰岛茶正宗产地的南迫、糯伍、坝歪、地界都没有什么基地。

冰岛的乱象,如西湖龙井。可是西湖龙井在源头管理还是很规范的。冰岛茶除了终端销售混乱以外,在源头就已经乱了。

那些古树茶,是山寨农户的摇钱树。谁家有几棵古茶树,经常去的茶商心里清楚,也会知道某某家的茶树早已被某公司或某某老板承租或者承包了。可是对于普通的游客来说,你又怎么能知道那些茶树背后的故事?刚刚写着XX公司基地的牌子,当有别的客户来时,被换成了任何需要的公司牌子,这些牌子便成了正宗的冰岛茶品牌的背书。

诚信责任与义务落在山寨村民头上,还是落在冰岛茶品牌经营者的身上,或落在政府村民委员会的监管责任上?

冰岛茶充斥大量的假货,是不争的事实。

要搞清楚是源头出了问题,还是终端商家出了问题,很难。

相信,每一个到冰岛的茶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朝圣。

冰岛茶贵的现象,是近几年才形成的。

冰岛茶,以前一直是混在临沧茶或勐库茶之中的。2003年,有茶友手中有一批约2吨的冰岛纯料,由勐库的一家茶厂压制而开始单独成名,此后有一些韩国及台湾的茶商十分钟情于冰岛纯料。

钧翔号,即于翔女士的介入是2006年,于翔一次性投资400多万元租赁冰岛山寨近三分之二的古茶树是在2010年。

为什么要搬出于翔女士与钧翔号?是因为冰岛茶价格的飙升与冰岛茶概念的形成,与于翔这个人和她的钧翔号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犹如三国的冰岛茶之争中,大约有三路人马在2006年起开始涌入冰岛:一是韩国及港澳台的茶人及国内的游客和玩茶人士,二是以于翔女士为代表的实力玩家,古树茶承包者,三是茶商。

起初的冰岛茶原料,与其他的临沧茶,勐库茶一样,不过几十元一公斤,即便是2006年普洱茶接近疯狂的时期,那时的冰岛茶也不过百来元一公斤。冰岛茶贵是从2009年开始的,冰岛古树茶原料价格由200~300元/公斤起,每年呈翻番的行情暴涨。至2014年,500年树龄以上的冰岛古树春毛茶的价格飙升至近万元/公斤,干茶最高达1.8万元/公斤以上。

2014年4月15日下午,在冰岛老寨河边广场举行的“2014年冰岛春茶拍卖会”上演了争夺冰岛茶最疯狂的一幕:一款名为“问鼎冰岛”的茶拍出了12万元/公斤的天价,2公斤共成交24万元。

冰岛茶最早被炒起来的原因,除了冰岛茶的自然品质因素之外,与钧翔号的于翔结缘冰岛,采取“抱不平式”及“不计代价式”的与韩国茶商抬价争购原料有关。

有人说,于翔原本就是一个土豪,一个女土豪,开始并不懂茶,也不是真正喜欢茶,她因看不惯韩国的商人故意压低价格这么好的古树茶,因而参与了冰岛茶的原料争购大战。最初是想帮一帮这些偏僻山区的茶农,包括那一位不断咳嗽着抽着土烟说抽烟可以抵抗饥饿的徐大妈。在于翔看来,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她觉得是在做一桩善事。

从参与争购冰岛茶原料,到2010年入驻冰岛租赁冰岛老寨近三分之二的古茶树,于翔一直是以“保护古茶树第一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拥有最多冰岛茶资源的她,其实并没有从旺销的冰岛茶行情中获得暴利式的利益。2013年以前,根本就没有卖过一片茶。她说。

于翔说,钧翔号,这个品牌名字取决于他们夫妻二人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这是用爱心做的茶,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精神的财富,原本打算是将自己做的茶收藏着,留给下一辈自己的孩子们的,所以,此前一直没有做投放市场的营销。

真货不露面,假货泛滥,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面对2014年的冰岛乱象,于翔又一次要出击了,要用她历年来雪藏的钧翔号冰岛茶来平抑疯涨了的市场价格……

于翔的平抑市价举动有点堂吉诃德式的。在疯狂的市场疯狂的价格面前,于翔的举措会见效吗?

钧翔号尽管掌握了冰岛山寨2/3的古茶树资源,但钧翔号并没有像老班章陈升号那样,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起到既联系农户,又连接政府的行业代表作用。

这一份行业代表的作用被勐库戎氏替代了。在2014年4月16日举行的中国双江首届勐库冰岛茶会冰岛茶论坛上,勐库戎氏的勐库牌普洱茶与双江县政府的双江冰岛茶同选为“中华国茶名片”。

在各地茶博会上,人们频频看到,打冰岛茶旗号参展的是一家名叫勐库冰岛昔归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冰岛、昔归都有自己的古树茶园……

你去网上,你去淘宝店,你去茶叶店,你去茶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牌子的冰岛茶……

冰岛茶,代表古树茶顶级品质的金字招聘,正被滥用……

冰岛,因没有注册商标,即便被很多人冒用了,也无法走司法保护单独程序。

冰岛的乱象将会愈演愈烈……

茶农、商家、政府都视这些古茶树为摇钱树。

因为有需求,因为有人出高价,采摘过度的现象在冰岛茶区普遍存在,堪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被极度采摘,不少茶树已经出现了长势不良的情况,有些地方的茶树濒临死亡……

有茶农在网上说,这样没有节制的过度采摘,茶树得不到养息,造成大面积死亡不是不可能。

停止采摘,轮采是个办法。留采两年茶树活了。可停采了,茶农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啊?

“拿什么拯救你,古茶树?”2014年5月29日,当200克冰岛茶价从1万元升到2万元,500克冰岛茶拍卖到六万元时,于翔以“我拿什么拯救你,古茶树”为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多家国家及省级媒体呼吁云南的古茶树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从2006年介入茶的那一刻,于翔走的就是一条古茶树开发与利用的保护之路:从抬价收购为山寨茶农谋取利益,到2010年租赁大面积冰岛古茶树,以及筹备发起建立冰岛古寨古树茶群众保护志愿者协会,组建冰岛茶专业合作社,发起联合申报冰岛老寨古茶树群落遗产农业项目,建设冰岛古寨古茶树保护文化主题示范村等等……,于翔说,无时无刻不想着“全世界只有云南才有的古茶树资源如何找到一个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4年6月10日,由联合国环境基金会、国际环境保护协会、港澳台环境保护协会联内地环保组织评选的“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活动中,于翔因保护冰岛老寨保护云南古茶树有功而荣获杰出环保领军人物奖,钧翔号普洱茶获得“绿色中国2014杰出绿色健康食品”称号。

7月20日,2014年绿色中国成就奖组委会委托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主席樊熙泰、联合国规划基金会亚太顾问张逸坚、香港文汇报副总经理张锦川、新华网、人民网的记者以及专门邀请《茶讯》作为专业媒体组成回访组,专程赴云南对获得“绿色中国”两项殊荣----杰出环保领军人物和杰出绿色健康食品的获得者于翔女士和钧翔号进行核实性回访。

7月24日,昆明“绿色中国”回访座谈会上,来自香港方面的环保人士樊熙泰主席、张逸坚顾问、张锦川先生对于翔为冰岛古茶树所做的一切给了充分肯定:保育真实有效。于翔再次获得“香港国际环保证书”。

于翔包括她的钧翔号可以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有人说,于翔走的国际路线,无论是参评在香港主办的“绿色中国环保奖”,还是她名片上的头衔:“意大利乌尔巴尼亚城市友好使者”、“中意茶文化大使”、“国际慢茶协会中国协调员”等等……对于于翔的所作所为,就像她不买别人的账一样,国内茶圈也有人不买她的账。

有网友公开指责并质疑于翔的“古茶树”保护行为,甚至质疑于翔转租古茶树就是垄断稀缺资源。

从未开卖过古茶树的于翔,当决定开卖冰岛茶时,钧翔号冰岛茶真正面世的那一刻,茶友们尤其是那些冰岛茶的痴迷者会是怎样的心态来接纳钧翔号的剑走江湖呢?真真假假的冰岛茶,钧翔号可以做冰岛茶品质,口味的标杆吗?

不知道!

关于本文《谁能揭开冰岛茶的真面目?》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经网扩展阅读

揭开茶马古道神秘的面纱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茶马古道"成为旅游者中炙手可热的名词,沿线的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拉萨等地,残存的古道上,挤满了徒步探险的"背包客"。

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在沉寂了千年之后,为何突然"热"起来?

沉寂千年的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告诉记者,1990年他和几位学者到滇西北做方言调查时,偶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神秘古道,并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见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寸许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石壁上的崖画,让人惊叹不已。随后他在一本书的序言里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在唐朝时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则成为大西南后方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茶马古道却备受冷落,默默【地埋】在深山密林之中。"木霁弘分析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僻远艰险可能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李旭则分析,茶马古道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势最高、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道。

茶马古道"热"的背后

仅仅在2004年,《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出版,掀起一阵冲击波;此后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引起了巨大轰动,导演田壮壮则借此夺得中国最佳导演奖。而今年5月,一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在"贡茶"传统中断160多年以后再度进京;7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焦点访谈》……

千年古道,在被学者意外发现后,突然掀起一股热潮,并不是没有理由。

专家们认为,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商业价值、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特殊意义。

"茶马古道是多民族大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李旭分析,茶马古道给了沿途区域各民族及其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影响的机会。特别是借茶马古道,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茶和其他物品,大量的汉、回、蒙古、纳西等民族的商人进入了藏区,又将西藏的一些土特产带进内地,因此,"茶马古道对促进藏、汉的民族团结,推动藏区与祖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木霁弘则说:"现在的人见多识广,口味都挺"刁"。而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对旅游爱好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近几年,已有不少旅游、探险爱好者踏上茶马古道,沿途寻访体味。因此,茶马古道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普洱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探究。"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的精神特征。"李旭分析,马帮的赶马人身上最明显的是冒险精神,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土匪强盗的威胁和生意的风险;其次是勤勉精神,他们必须埋头苦干,风餐露宿;再次是宽容亲和精神,商业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宽容忍让,共同面对困难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密团结;以及守信用的精神,马帮必须有良好的信誉才能维持生意;还有爱国精神,马帮在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驮运物资就是证明;赶马人还有创新意识,他们四处游历,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善于创新。

热潮之后的冷思考

茶马古道"热"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热起来去的人就多,容易遭到破坏;有人说,热了沿途的地方经济才能发展,茶马古道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但专家详细分析后认为,目前对茶马古道的探寻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还未完成、大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仍不清楚时,对茶马古道"热"的开发利用应本着谨慎态度冷静对待,"小心别被烫着"。

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自从茶马古道有了一定知名度,重走茶马古道、运茶进藏等活动也越来越多。可有人认为,类似做法对宣传茶马古道、推动旅游发展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的作用,只是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商业炒作手段。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推广茶马古道,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茶马古道的保护问题也亟须提上日程。云南省知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何仕华向记者透露,思茅市三家村麻栗坡曾经有一段茶马古道,但当地村民却将上面的石条、石板撬挖起来,运下山后用于建盖房屋,几年工夫,古道已不复存在。木霁弘等专家认为,茶马古道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给相关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专家们提议,茶马古道的开发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川滇藏三省(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为了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的自然、文化优势,应联合成立省一级的合作机构;茶马古道沿途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开发过程中应编制总体规划,避免低层次的破坏和雷同的项目开发;开发同时要做好发掘、整理、研究、保护沿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应统一推出茶马古道的旅游品牌,避免"内战",等等。

安化黑茶的悠久历史大揭开


安化黑茶,因其产自湖南益阳安化而得名。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由于遇到下雨天而淋湿了茶,茶商痛心而又不甘心丢弃。在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时,发现村里病了很多人,村民们普遍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反正也长霉了,值不了多少钱,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而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后统称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安化黑茶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巨响于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间,黑茶丰产,很多黑茶卖不出去,当地茶民就把茶根,茶叶当柴烧。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声名崛起以及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安化政府不断的打报告给湖南省政府,请求支持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今天,安化黑茶从一个湖湘大多数人不知的茶叶品种,一越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尽管安化黑茶在中国大地很多茶馆不为主流,相信众志成城的湖南人一定会让安化黑茶媲美当年普洱茶,成为中华茶客的喜爱。

相关链接:安化黑茶

揭开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踏出的道路。绵延盘旋在西南横断山脉的险峰急流之间,堪与北方丝绸之路媲美,这就是神秘而古老的茶马古道。新华社组织的三支报道小分队,将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分别沿滇藏和川藏两条线路进入西藏,并到达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走完茶马古道全程,通过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综合报道手段,揭开这条古道的神秘面纱。

茶马古道遥远而漫长,其艰险程度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艰险得让人们极少去接近它、认识它。这使得人们往往忽略或忘却了这条古道的存在。新华社茶马古道报道组学术顾问、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说。

而事实上,茶马古道与中国北方的丝绸之路同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同为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如今,丝绸之路早已蜚声中外,而茶马古道却长期尘封在逝去的沧桑岁月之中。

数千年的岁月在茶马古道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曾经走过古道的当事人,都没有为它留下完整的描述。为了探索茶马古道的奥秘,新华社不仅调动了滇、川、藏三个分社的精兵强将,由分社负责人带队出征,还动员了新华社驻南亚、东南亚的记者参与报道。

对茶马古道的全程踏访,其意义不亚于当年对丝绸之路的探求和推介,不仅可以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人类文明也是积极的贡献。与新华社联动的一家广东媒体的编辑说,毕竟,茶马古道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人类记取。

揭开古茶树群落神秘面纱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主峰海拔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勐勐坝远远望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形成了感冒西北方一道绿色的屏障。在此山海拔2400料—3000米的中上部,年均温度低于11℃,活动积温3000℃,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

1997年3月20日,勐库镇公弄办事处五家村民张正云待人在此山中上部发现有茶树,并采摘加工饮用,8月村民唐于进等3人又发现了目前最大的一株“茶树王”之后,引起了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地县有关茶叶专家进行多次考察,最终使这一尚未被世人所发现的古茶树群落初露端倪。

勐库古茶树群落地处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坐标为东径99°46′—99°40′,北纬23°40′—23°42′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这一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5是—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地区茶叶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终于掀开了古茶树群落神秘的盖头。

12月4日

中午,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专家成员及特邀嘉宾汇集双江,专家组成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数授蔡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候明明,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王平盛副研究员张俊,云南省茶叶协2地副会长曾云荣;特邀嘉3宾有省环境保护局资源生态保护处处长李映煌,省创新办资源室负责人张建邦,云南普洱茶司仪、茶文化推广者许云彪等。

16时15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政府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欢迎会,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云昆主持欢迎会,并向到会人员逐一介绍了专家组成员及特邀领导。县委副书记胡明学对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到来珍表示了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双江基本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勐为古茶群落的有关情况,并预祝科考工作取得成功。

20时,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预备会如期举行,临沧行署副专员张平发来贺电:“这件工作很有必要,注意工作中的权威和法定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宣布:科考工作正式开始!科考组成员们各抒已见,纷纷对科考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闵天禄告诫大家:我们的科考不需要什么“最”,只需要对古茶树群落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考证和定位,我们的科考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的专家和历史的检验。

12月5日

8时50分,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组从县人民政府广场出发。吉普车经过勐库镇后,就进入了崎岖的山路,历经坑坑洼洼的颠簸,科考组终于于10时40分到达勐库镇大户赛村民委员会。大户赛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村寨,总人口为244户10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里民风淳朴,民族团结,但因为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山外的世界相比仍显得非常滞后。

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93元,人均占有粮食291公斤。我们的吉普车队到达的时候,路边和村民委员会里围满了热心的群众,他们都在争相一睹这一难得的时刻,人群中还有许多小学生,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显得格外醒目。尽管这里的群众在物质生活上是如此的贫乏,但他们眼中流露的是渴求、是希望、是憧憬!他们早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已组织30多人,用两天时间上山为我们开通了前进的路,并准备着最强壮的劳力为我们背负上山的行囊。

11时50分,科考组开始从大户赛出发徒步登山。徒峭崎岖的山路,抬头就是蔚蓝的天空,久居城市的人们离开了喧嚣之后,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深刻地体味到了另一种步履维艰。66岁高龄闵天禄教授和63岁的虞富莲教授等专家一直拒绝村民们肩上的滑竿,坚持自己步行。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登山者,使大家拥有了更大的力量。直到在工作人员的强烈要求下,部分老专家才勉强坐上为他们专门准备的滑竿。

村民们轮流着抬行,他们知道肩上更多的是责任,是对未来的希望。大户赛村民委员会支部书记李荣林除了上下协调,认真组织大家安全前行外,还自告奋勇担负起抬滑竿的任务。闵老动情的说:你太辛苦了!我第一次让人这样伺候。

13时,队伍到达海拔2200米高度,进入了丛林地带。闵老首先发现了一株古茶树,他采了几片茶叶,就爱不释手地仔细端详起种类和特征等等。目不暇接的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植被令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说:因为一辈子和植物打交道,一看到这种环境就亲切,就舒服。

越往前走,“路”(其实没有路)越难行,有很多原始的密林中我们都要弯下腰甚至是匍匐前进——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不是吗?专家们不辞辛劳的科考,不正是为古茶树走向外面的世界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16时30分,最后一批上山人员在县委副书记胡明学的率领下顺利到达宿营地(大茶山平掌),胡副书记激动地和大家一起高喊:“嗨!我们来到了……”,清澈的喊声在幽静的山谷中传得很远很远……

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停下来,才发觉骤然变冷,采上凝固了许多沙沙的颗粒,用手一抹,满手都是白中带黑。伸手掬一捧山泉,那种细细的、针剌的感觉立即袭遍全身。率先到达的民工已在开灶做饭,袅袅的炊烟拉得老长老长……闵教授告诉我:最近几年他走了很多地方,而能看到像今天走过的这样的原始林还是第一次。他甚至感叹:这简直是个无价这宝!

12月6日

凌晨,气温已是零度以下,我对于我们生长在南方的人本来就是一种考验,记得我们入睡时三个人合盖的一小条被子也已无影无踪,能感觉到的除了冷还是冷,幸亏我们还有火塘。

6时多,山里的天就渐渐亮开了。7时许,处在海拔1050米的双江县城还沉浸在夜的笼罩中,而这里已是清风习习、百鸟欢唱,远远在天边渐渐镶满了美丽的绯红,那绯红涂抹在身边老去了了古木上,总让人不由自主的觉着一种宁静、一种肃穆、一种深邃、一种神奇自然不朽的力量……早起的人们似乎忘了昨日的劳累,贪婪地呼明着山间清新,宜人的空气,任丝丝阳光透过茂密的林木洒落于丛林厚厚的落叶间。

8时45分,科考组专家首先到达塥与古茶树所在地,所有成员激动万分,大家按照预先的分工立即投入了紧张而不条不紊的工作,测量、采集标本、调查10米以内茶树生长情况,二号古茶树位于海拔2650米处,树高24.6米,根围1.85米……老专家手握放大镜对着茶花喝里呢喃不已。之后,专家们又相断现场考察了一号古茶树及周边植被生长情况,一号古茶树地处海拔2750米的高度,根围3.1米,绿叶成荫,参天耸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全国茶资源调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看书研究员、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兴奋地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到这种高海拔、高密度,并且长得如此生机盎然的古茶树!”。他看到一号古茶树是有被刀刻过的痕迹后非常痛心,认为这是犯罪,是对祖宗、对子孙、对历史的犯罪!

12时,匆匆吃过午饭,专家们就紧张有序而又小心翼翼地开始制作标本,他们对每一片茶叶、每一朵茶花都呵护有加,眼中充满的都是慈祥与喜爱。12时50分,考察组分成两路人马,沿东西向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二平方公里地块内,有代表性的大茶树进行形态特征的率领下首先发现了一株连体大茶树,这株古茶树的两条根围分别为1.82米和2米,相交汇部分成隆起状,树围为4.6米,株高16.3米。虞老激动地说:“连体树一般是榕树所特有的特证,像这样的古茶树连体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它具有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大家踩着厚厚的落叶,和着脚下“咔嚓“的节奏,在挺拔的古木间穿行,似乎永无疲倦,直到夕阳西斜,还意犹未尽。末了,虞老感叹:研究茶叶的人,没有实地相看勐库古茶树群落,充其量只能算一知半解!

12月7日

当柔柔的阳光洒满原努的山野,宿营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同行的各级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抓住难得的时机,见缝插针立即向专家和陪同的县领导进行采访。

闵天禄教授说:我30多年前到过双江,这一次是故地重游,现在的双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自然环境依旧,站在县城就可以看到原生林,这在这所跑过的地方是极少见的;其实,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走在第一步的都是群众,就如这古茶树群落,先有了群众的发现才有了我们今天科考,因为这里有着爱护自然的群众,才能使这一片古茶树群落保存得如此完好。他认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是种子源,是活基因库,开发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他告诫大家,要尽量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古茶树群落的保护力度,还要不断引进人才,特别是各行业学科带头人,发展自己的研究队伍;如果不抓住茶叶产业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云昆说:我们这次科考鉴定的目的不是要和谁争高低、争长短;对于茶叶的发展,我们应该校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从资源上说,我们拥有着勐库大叶茶这一优良品种,但目前主要问题是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相对滞后,下步我们重点要从保护入手,在树立品牌方面尽量作一些尝试。

8时45分,所在上山人员在闵天禄教授和县委副书记胡明学的倡导带领下,将几天来散落在周围的垃圾全部拾起来统一销毁。11时30分,科考组启程告别宿营地。

12月9日

科考组专家经过了前一天严谨细致的科学论证之后。上午,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会在政府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专家组成员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科考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教授宣读了《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现场考察鉴定意见》。

科考组认为: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在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护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的活基因库;野生古茶树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根据树体高幅度、树干粗度与云南已知同种野生茶树比较以及参照当地居民世供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古茶树在分类上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和Camelliataliensisc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包括若干栽培品种如勐库大叶种等)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所处海拔高,抗逆性强,尤抗寒性强,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的古茶树群落,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双江自治县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勐库野生古茶树的利用价值和开发途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科考组建议继续进行

(1),基本查清野生古茶树在全县的分布区域和数量;

(2),2003年春季,采集野生古茶树和勐库大叶种一芽一叶鲜叶,分别制成茶样和生化分析样,进行审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野生古茶树的适制性、品质特点和商品价值。

县委书记郭金富对科考组的各位专家在双江辛勤工作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一定要加大力度,更好的保护好这一珍贵资源。随后,科考组七位专家分别在《鉴定意见》上慎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拥有着如此宝贵的自然资源,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爱。相信不远的将来,勐库古茶树就将掀起它神秘的盖头,绽放出自己夺目的光彩。

冰岛——普洱茶的童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冰河时期,地球上气候异常寒冷,几乎所有的植物、动物都被冻死了。可是在北回归线穿过的亚热带低纬度的澜沧江流域,横断山脉阻断了冰川纪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古老的植物种群得以繁衍生存下来,比如说一种叶子很大很古老的乔木茶树,被称为勐库大叶种。

勐库有一座著名的邦马大雪山,海拔3200米,山顶终年积雪,山中云雾笼罩,原始森林密布,大叶种的古茶树遍布其间。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古老的傣族村寨叫做冰岛,傣语扁岛或丙岛,意思是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600多年前,傣族从滇西的瑞丽迁来,那时,公弄一带已经有布朗族种植的茶园。傣族的土司罕廷发派冰岛俸姓傣族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冰岛成为第一个傣族种茶的村寨。从此,冰岛成了勐勐土司的私家茶园、贵族茶园,勐库许多村寨都来冰岛取茶种。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库400多年,冰岛的古茶园一直得到严格的管理和关照,成为大叶种古茶群的发祥地、普洱茶的良种基地。

在冰岛村周围海拔1640多米的山坡上,生长着四千多棵古茶树,这些古茶树都分布在村民的房舍旁,几百年来茶和人相依相伴,同甘共苦,和谐自在。遥想当年,推开竹篱笆的寨门,傣家的竹楼层层掩映,被一排排葱茏茂密的古茶树环抱簇拥在其中。晨曦里远山的云雾飘飘荡荡,丝丝缕缕缭绕在房前屋后,茶树上的甘露清清凉凉,就这样滴落在傣家小扑哨挽起的云髻上,云髻上插着一朵粉嫩鲜红的山花儿,此时正好沐浴这茶树上滴落的一颗甘露

于是乎,家家户户采茶忙。从古至今,冰岛这个小村寨重复着同样一个单纯甜美的故事,就像冰岛的古树茶,童话一般美丽。我想,红楼梦里的女儿茶要是冰岛的傣家少女采下的春芽就好了,钗环叮当的闺秀们吃多了鹿肉后闷些啜饮最合适,若是被焦大那样的酒肉男人牛饮了,就叫糟蹋。要不然,陶渊明当年应该在冰岛的竹篱笆寨门前种些菊花就好了,他便可以弹弹无弦之琴,伸手摘几片自家茶树上的叶子炒炒,悠悠地喝上几口,诗歌就香气如呵般出来了,此时,培土的耙子还搁在膝边,夕阳便款款地下来了,那边大雪山的影子黯黯地沉下去

冰岛茶的意味就是这样的,像黑甜一梦醒来后的感觉,很美满。

前提是,我们喝到了冰岛老寨那为数不多的纯料的春天下雨前采来的传统方法制作的茶。这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你会说,其实爱茶的人可怜得只剩下卖火柴小女孩手里最后的那一根火柴了,那么纯柔甜香的冰岛茶,找到了也舍不得喝。这样的茶,要留在一个深夜里,竹炉汤沸火初红,必须窗外有梅花,还要有寻常一样的月亮和不一样的月光,最重要的是有一位天生丽质的红颜知己在旁红袖添香,方肯拿出来对饮。所以总没有机会喝,所以才能留到现在。

终于喝了,不得不惊叹冰岛普洱的天生丽质,这就是久等不来一朝相见的红颜知己啊!

黑茶白芽黝亮光滑,不禁用手细细地摸一摸,原来美人穿着高档的貂皮毛裘乎?不禁掩口失笑。待泡开了来看,却不是,标准的一芽二叶,叶色鲜嫩黄绿,水灵灵如江南的女子,裹在花样年华一般的丝绸旗袍里面,修长丰满。一点不似传说中的那样粗犷嘛!茶汤很细腻滑爽,一点点苦涩若有若无,倒是有微微的果香在口里,很柔和。汤色黄、透、亮、稠,看上去富态高贵,且颇有内涵。

再泡,果然粗犷起来,此时想是美人醉了,嬉笑怒骂不拘小节,泼辣起来,像凤姐的风韵!突然双颊间风生水起,舌面未雨先润,连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都没有,便甘霖醍醐了,醍醐灌顶原来是这样的感觉!你正感叹因缘殊胜呢,回甘如浪,一浪复一浪地拍打着舌根和咽喉,茶气也暖暖地升腾起来了,此时必要当头棒喝,不然你肯定醒不过来。醒过来时,美人已经打着油纸伞从屋檐下走过去了,只剩下瓦口滴嗒的雨沥,还有美人渐渐在烟雨中舒展开来的背影

你于是不由得感叹错过冰岛茶的美就剩下唇齿间的留香和喉间渐远渐逝的甘甜了!赶紧留个影吧,把那依然还在鲜活的叶底摄下来。

冰岛普洱茶探秘


冰岛普洱茶的种植环境

这次我们考查的是冰岛普洱茶的源产地,冰岛茶的种植范围主要是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在我们进入到临沧市双江县以后,就可以发现我们简直进入到了一个茶树的王国,因为每个山头。每片高地上都能见到成片的茶树。即使是公路边上的高坡低地上,一片片的茶树也是比比就是,不过通过与种植普洱茶树的资深人士探讨,她说这种在路边上的茶树所采摘的茶叶并非什么好茶叶,因为众所周知茶叶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正是因为这个也说明茶叶对于一些毒性物质和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生长在马路边的茶树,因为经常有汽车经过,汽车尾气会对道路旁的茶树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道路旁边的茶树所生长的茶叶都不会是什么好茶叶。而为了能真正进入到冰岛茶的野生生长环境,我们一行人在经过了5个小时的山路翻山越岭后,在体力和精神都已经到达极限之前,终于到达了冰岛普洱茶的野生生长基地之一的大中山。在热情好客的普洱茶农家里我们得到了很好的招待与帮助,随着与茶农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对普洱茶从采摘、杀青、揉捻、日光干燥成晒青毛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外,也深深体会到普洱茶的从种植、采摘、加工制作到压制成饼过程中茶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可以说每一壶清香四溢的普洱茶都是茶农辛勤劳作的体现。让我们也感觉更加有理由要珍惜要来自我们中国自己的这个茶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下面从普洱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到日光干燥等几个具体步骤来介绍冰岛普洱茶的晒青生散茶的制作过程。首先就是冰岛普洱茶的采摘。

冰岛普洱茶的采摘

早上6、7点,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也许还是躺在床上沉睡在梦乡之中,而对于普洱茶农来说,这是外出采摘普洱茶叶的时间了。普洱茶叶的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的问题。一般是到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的时候完成采摘工作。采茶一般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也可以有旱季雨季之分,其中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秋季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其中旱季春茶因为还没有收到雨水的影响,茶气比较充足而是制作普洱茶的最佳时机。

在采摘完新鲜茶叶后,就要立刻开始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鲜茶叶采摘完毕后不能在箩筐或是蛇皮袋子里放太久,否则茶叶会因为潮湿捂太久而有发霉或变质而影响做茶的品质口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再完成这样的程序后所做成的茶叶就叫生散茶。如果把生散茶经紧压成型,就成为紧压生茶品,俗称青饼。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这一次我们主要考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

冰岛普洱茶的杀青

杀青过程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可柔软叶质与降低杀青温度。在旱季自然阴干萎凋,在雨季则以热风萎凋。杀青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其温度应该在摄氏180度以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叶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叶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

冰岛普洱茶的揉捻

揉捻的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传统揉捻工艺一般都是手工揉捻,但由于现在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比较大,有些时候会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揉捻,而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叶结块,以现在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无此情形出现。

毛茶干燥

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普洱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到这个时候,普洱茶的生茶制作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要制作生饼茶,那就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生茶。而如果是想要做熟茶,则需要再经过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普洱熟茶。

嘴是最好的工具——冰岛生茶的口感

冰岛生茶冲泡后的茶水颜色为漂亮的金黄色,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茶水的颜色会稍微增加一些红色的感觉。当发酵度充足时,汤质浓稠水甜而滑口,几乎不苦涩。发酵度较轻者,尚有回甘,香气明显、口感较重;若没有经过湿仓,陈化后口感容易转微酸。若发酵失败,新茶浸泡后带酸且苦而不化,存放后容易出现不讨喜之酸味。

茶香犹存

虽然这次云南冰岛普洱茶的种植基地是一次很短暂紧张的旅行,对于普洱茶的很多知识的了解并非全面具体,但是普洱茶在云南这样的没有污染,空气清新的高原大山上的生长环境,淳朴勤劳的云南茶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普洱茶,不良商人甚至使用紧压的乌龙茶或绿茶等来冒充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普洱茶的名声与口碑,不过俗话说斜不压正,只要广大消费者对于普洱茶本身有一个理性理智的认识,真正了解普洱茶的知识与饮用特性,想必仿冒再真的假普洱茶也瞒不过真正爱茶之人的嘴。因此广大爱茶之人只要多多了解普洱茶的知识,自身对于普洱茶的种类和特点有所了解的话,自然而然地会享受真正的普洱茶的口感与功效。从心底里感受着这历经千年了时光的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品味着这汇聚了悠久历史的茶香所带来的一种厚重与深沉。

冰岛及历史


勐库冰岛(当地人也称"丙岛")是临沧市双江县著名的古代产茶村,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冰岛茶种是著名的勐库大叶种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岛村是勐库茶种的主要发源地。该地产茶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却早于明。对冰岛茶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一为当地土司"版纳古茶山引入"说,一为其他地方引入说。

说起现在的冰岛,稍稍懂茶的人无人不晓。然而当年勐库戎氏戎加升建初制所的情形远非如此,冰岛地区地处偏远,路途艰险,外商很少来这儿收购茶叶,茶叶也卖不出高价,后来冰岛村坝卡的初制所被一把火烧毁,来这里收茶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双江县里的领导看到戎加升将其他初制所恢复的很好,便找到他,希望他承包被大火烧毁的冰岛坝卡初制所。早在小时候,戎加升的父亲就经常跟他讲冰岛古茶山是勐库大叶种茶的发源地,茶树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傣族土司的特供茶,计划经济时期,冰岛村因为产量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时候冰岛茶一斤鲜叶才卖到8毛钱,但是他十分的坚定冰岛茶的品质。出于领导的信任和心中的理想,他承包了这个小小的初制所,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冰岛第一个私人初制所。

来到冰岛,他给每一户村民交上了医疗保险,村里也通上了电,他自己出资158万修建了通下山的路。现在冰岛村的村口还有一块碑,就是村民们为了感恩这份厚德而修建的。后又申请注册"冰岛"商标,后来商标局裁定,因"冰岛"是一个国家名,因此也错失了"冰岛"这个品牌。

因为戎加升的努力,把冰岛这块隐藏在大山中的这块璞玉带给世人,让临沧双江的一个小山头变成为家喻户晓的顶级普洱茶区。

冰岛普洱故事


冰岛老寨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山,过去,从南勐河边走老路到岛老寨,至少要爬40分钟的山,现在土路已通到冰岛老寨,上冰岛已不难。冰岛村的傣族村民一直将自己居住的寨子称为扁岛或丙岛。傣语有两种意译,一为送青苔的地方,一为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

六十年前的人们说冰岛茶指的就是扁岛老寨的茶,而今天冰岛是一个行政村即冰岛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冰岛、南迫、坝歪、糯伍、地界。从岛老寨俯瞰可见山下的南勐河将勐库一分为二,勐库人将和两边的大山一边称东半山,一边称西半山。冰岛村委会所辖的坝歪、糯伍老寨,在南勐河东岸的山顶上,按勐库认得分法,它应属东半山;冰岛老寨、南迫、地界三个村在南勐河西岸,属邦马大雪山山脉,它应属于西半山。

冰岛老寨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山,过去,从南勐河边走老路到岛老寨,至少要爬40分钟的山,现在土路已通到冰岛老寨,上冰岛已不难。冰岛村的傣族村民一直将自己居住的寨子称为扁岛或丙岛。傣语有两种意译,一为送青苔的地方,一为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冰岛现有52户人家,傣族有25户,拉祜族5户,其余为汉族。傣族从勐卯(今瑞丽)迁来冰岛已有600年的历史,1480年勐勐新一任傣族土司罕廷发上任时,冰岛(扁岛)村已存在。1485年罕廷发牌冰岛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冰岛成为第一个傣族种茶的村寨。一百年前冰岛村全是傣族,冰岛傣族多姓俸,姓俸的傣族与勐库坝子傣族寨中的上层贵族有亲戚关系,冰岛的傣族村民今天仍讲傣语。如从1485年去西双版纳饮茶种算起,冰岛傣族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勐勐土司统治时期,勐库许多村寨都来冰岛饮过茶种,双江改土归流(1904年)之前,勐勐傣族土司向外送茶叶或茶籽都用冰岛的去送。冰岛一百年前是双江(勐勐)两个茶种的傣族村寨之一(另一个是忙波),冰岛茶是傣族土司罕廷发派人引来的种,冰岛茶的地位很高,相当于勐勐傣族土司的专用茶,冰岛茶园也相当于是勐勐土司的私专茶园、贵族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库400多年。冰岛茶在勐勐土司的重视和关照下,清光绪年以前已经声名远播。冰岛茶为后来整个勐库茶享誉国内外起过很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冰岛的傣族人口清朝时期比现在多,冰岛在1904年以前就有一个很大的佛寺,说明清朝时期冰岛村居住的傣族人户是很多的。汉人进冰岛定居是改土归流1904年以后的事,1949年以前冰岛有多少茶园现查不到资料记录,但1953年和1954年云南的茶叶科技人员贡惠英、肖时英就进冰岛调查,1958年冰岛建起茶叶初制所说明当时冰岛茶叶产量是很高的,茶叶产量高才需建初制所,1950年至1958年冰岛没有增种过新茶园。

冰岛离临沧的勐托不远,1949年以前冰岛人大多将茶背去勐托街卖,勐托街有博尚人专门在那里收冰岛茶,勐托有许多傣族,勐托的傣族专门喝冰岛茶

冰岛茶园也是傣族土司的育种基地,傣族土司有责任有义务向各个村寨发送茶籽。但说冰岛傣族寨是勐库最早种茶的村寨就不可信,布朗朗族至少比傣族早定居勐库两千多年,公弄一带的的布朗族至少在唐代以前已经在勐库山区种茶。

冰岛作为双江古老的茶种输出地,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就进入了国家级茶科所的视线,冰岛茶种的优良品质一直被重视,省内外不少著名的茶叶专家都过去冰岛。云南省内的临沧、凤庆、云县、镇康、勐海等20多个县都引种过冰岛的茶种,云南出口的红茶,获奖的普洱茶都有冰岛茶的贡献。

冰岛曾经的勐勐土司的贵族茶园,明清时期勐勐的茶种培育基地,现已转变成为国家的良种培育基地、引种基地。碧昂道茶经过几百年的培育优选,现已成为中国大叶种茶的最佳品种。

冰岛老寨1950年以前已是茶园围村,1958年起为了提高产量,双江县对冰岛的古老茶园进行改造优选,经过几十年的改造选育,1949年以前的茶园现在还留下100多亩,明代的母树现在还存二三株,这些古老茶树生长在寨村子旁边,站在村民家门前就能看到。冰岛1958年以后有种了六七百亩新的茶园,比起公弄、大户赛等村寨来说,整个冰岛老寨的茶园不算太多,但因冰岛老寨人户不是很多,每户家拥有的茶地仍然可观。

冰岛茶声誉很高,不愁销路,价格在勐库为最高,可与版纳易武茶,澜沧景迈茶价相比,冰岛茶价格高,但要买到还不容易。近几年不少广东、香港的茶老板为了能买到真正的冰岛茶,每年都亲赴冰岛村收茶。韩国人对冰岛古树茶追捧入迷,每年春茶刚发芽就进村驻守,当茶农采茶时便站在树下等着收鲜叶。

冰岛茶几百年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视,他对勐库对整个双江茶叶的拉动力,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只要冰岛茶在,双讲究永远是茶人们向往的地方。回眸历史,饮茶思人,勐勐土司罕廷发对冰岛茶、双江茶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