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堡古城巍巍挺立 茶马古市繁荣再现

发布时间 : 2020-07-02
茶马古道具体路线 茶马古道路线有 茶马古道具体经过哪些路线

茶马古道具体路线。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峨堡古城巍巍挺立 茶马古市繁荣再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峨堡古城巍巍挺立 茶马古市繁荣再现”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峨堡古城巍巍挺立 茶马古市繁荣再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据悉,地处“青海北大门”的峨堡村是宁张公路甘青交界处的一个牧业村,也是古丝绸南路的一个必经之地。全村由藏、汉、回、蒙古等民族构成,海拔3400米,辖4个社,全村321户,总人口1119人。共有夏秋草地19.55万亩,经营各类牲畜52696头,其中牦牛5647头,绵羊46783只,马266匹,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8.05%、42.92%、36.91%,母畜比率达到57.33%。近年来,峨堡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宗旨、以改善人居环境、繁荣乡村文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芳草萋萋,一路疾行,满眼都是神圣的白色。寒风凛冽的冬日,我们驱车走在广袤的祁连草原,突然眼前一亮,一座颇具历史遗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小镇出现在了视野里……峨堡镇,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坐落于祁连山南麓,被称为青海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峨堡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辅道上的重要驿站,汉代收复河西走廊后在峨堡镇开设的“茶马古市”,也曾使这里成为了古丝绸南路的一个物流中心。

(峨堡古镇的丝绸之路雕塑)

如今,“元时筑,今遗尚存”的峨堡镇不见铁马冰河,不见狼烟四起,更不见熙熙攘攘的贸易驼队,但却响起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冲锋号”。

从2013年开始,祁连县委、县政府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将峨堡镇建设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服务、畜牧产品加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综合性城镇。而作为环青海湖旅游“黄金线”的重要通道,旅游业无疑是峨堡镇快速发展的有力推手。

今年11月建成的峨堡古城遗址公园博物馆让峨堡镇的文化旅游之路拉开了序幕,成为峨堡镇旅游业发展新的转折点。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峨堡镇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红色精神都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内涵。因此而建设的峨堡古城遗址公园就是在保护和挖掘古遗迹的同时,打造出精品景点,带动旅游业发展,逐渐成为一张祁连县的‘金名片’。”祁连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马金国介绍说。

峨堡镇美丽城镇建设让人欣喜,峨堡古城遗址公园更让人印象深刻。

博物馆内,充分运用传统和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手段,一幅古丝绸之路动人的历史画卷立体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加之峨堡古城悠久的历史和风貌、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亲眼“见证”丝路岁月的变迁和兴衰。

据悉,每年途经峨堡镇的人在五百万以上,而其中来峨堡旅游的人也在四五千人以上,峨堡古城遗址公园的建立,无疑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力。

峨堡镇居民才吉卓玛从今年开始在美丽城镇建设的商业街上开了一家民族用品店,对于这座新修的“集镇”,她也充满了期待:“今年我的生意就很不错,一年下来增收了好几万,政府又修好了博物馆,商业街就在旁边,明年等博物馆正式开放了,我的生意肯定比今年好。”

银装素裹的雪山下,峨堡古城清晰的轮廓巍巍挺立,当文化“邂逅”旅游,建设一新的峨堡镇充满了新的希望,昔日“茶马古市”的繁荣盛景又赫然重现。

关于本文《峨堡古城巍巍挺立 茶马古市繁荣再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宋元期间的秦州茶马古市


宋代的边境是历代华夏王朝中最减色的。北宋立国之初,秦州即被宋与吐蕃划为两半,秦州成为界限地域。自斜阳镇(今北道新阳镇)渭河之北为吐蕃地域,称北秦州,有尚波干部、者龙族等29个部族,数十万住民。

北宋朝庭把秦州放在地当宋、吐蕃、金、西夏族计谋冲要的位置,意欲以秦州为大本营,向西向北推进。遗存本日的伏羌寨、弓门寨等30余座城址便是当时所建。

除了军事代价以外,秦州的北宋照旧紧张的疆域口岸。其时宋朝由于战争和交通必要西域马匹,而西域平易近族对华夏茶叶视为神品,求茶若渴。宋仁宗时在秦州设立生意业务市场,年支银四万两,绸绢一万五千匹,向少数平易近族购置良马八千匹。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宋神宗在秦州、成都缔造性地正式设立国家专门机构--茶马司,卖力与吐蕃西夏举行茶马生意业务。临时秦州商旅云集,西人善马至边所,嗜唯茶。麝喷鼻、水银、牛黄、珍珠自西而来,丝绸、茶叶、金器、银器、漆器流西。同时,秦州也是宋都门的木料基地,渭河之南大洛门、小洛门多产良木都门劳绩巨木之利。

秦州其时也是北宋的铁、银紧张产地和铸钱之所。公元1074年至1077年(宋神宗熙宁年间),仅秦凤路收开采矿课铁13.76万斤,银483两,阐明开采业非常蓬勃。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在秦州专设了铁钱监,专铸铁钱。秦州经济大兴,临时生齿到达4.86万户,12.3万人之众。

南宋时,秦州又成了南宋与金国疆域,从皂郊堡、天水县、吴砦至陇城县一线形成坚持,南归宋,北属金。宋金时的秦州,无论官方照旧平易近间商业并未因战争而制止,金国曾在秦州西域设立榷场,专门构造商业运动。

历经272年,秦州在宋、吐蕃、金三国分治下生息,同时也在华文化与吐蕃文化、金文化的融会中发展。本日天水方言中仍然可以或许追寻到平易近族说话的猛烈影响。也正是在这种保存气氛中,宋代秦州孕育发生了不少闻名战将名臣。北宋的团练使五君万、节度使赵隆、殿前都批示使尹崇轲、批示使刘仲武、工部尚书李仕衡声震朝野。而至南宋,抗金名将张俊、刘琦(刘仲武之子)更是中原闻名。同时,也孕育发生了闻名的词人张炎、邓千江和医学家崔嘉彦。公元1279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在清水县病故,随后南宋消亡,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政权成立。在其九十年的铁血统治中,秦州的政治、经济鲜见蓬勃。见于史载的是,秦州辖有合并后的成纪、秦安、清水3县。而在文化上,因为元统治者对玄门的推许,玄门文化在秦州鼓起,在秦州城新建了大型道观玉泉观(金真教首创人邱处机门生梁志通提倡)。

茶马古道话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

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page_break]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完)

旅游线路:

成都距松潘县320公里,自1998年以后,全程一级柏油路开通,1999年10月28日九寨沟环线路也全程开通,游客可在成都茶店子车站乘去松潘黄龙的专车;也可从成都乘火车或汽车至江油,经平武至南坪到松潘黄龙(全程640公里)。松潘县城至川主寺公路属国道213线一段,全段柏油路面。本段全程约17公里。松潘川主寺镇至九寨沟公路属四川省道,全段柏油路面,路面平坦。川主寺至九寨沟景区入口处88公里。松潘川主寺—松潘黄龙风景区川主寺至黄龙的公路比起以前已有很大改进,从川主寺到黄龙,翻越雪宝顶海拨4000只需1个多小时。但冬季由于路面积雪结冰严重一般不能通行。

松潘川主寺—若尔盖,全程约120km。川郞路起于若尔盖县郎木寺乡(川甘交界处),止于松潘县川主寺镇,接九环公路,途经郎木寺、日尔郎山垭口、万亩草场、若尔盖县城、尕力台。主线全长225公里,如今,朝离蓉城,暮宿九寨,途经松州,只需要半天时间,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建在松潘川主寺的山巴乡,使古老的松州古城有了“高原航空港”的美称,乘坐飞机从成都起飞,只需40分钟即可到达。

茶马古道之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

茶马古道于西藏太昭古城重现


见证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太昭古城,经过近四年的修建已重现昔日风采,并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即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太昭古城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原名江达,藏语意为一百个村庄的第一个村庄,清末时改名为太昭。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唐代时就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和驿站之一,商贾云集,来自藏、汉、回、纳西以及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清代更是清兵镇守西藏边疆的重要驻军之地。

工布江达县旅游局负责人边巴说,太昭以太昭古城、唐蕃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四大古景点闻名区内外,它记载了自唐朝以来西藏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因此利用古城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存,打造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了解西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融合和浓厚情谊,以及西藏工布地区藏族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作为林芝地区重点开发的旅游景点,工布江达县政府在对太昭村进行农房改造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现在太昭村的农民住房及整体环境与太昭古城的历史相符合,兴建了景点旅游公路、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小八廊街、农家客栈、以及对古桥遗址、寺庙、古民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5年间,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索朗央金是经过选拔培训的9名景点讲解员之一,记者随同这位刚刚上任景点讲解员游览,看到景区已全部进入试营业。索朗央金说,据传太昭是因慈禧太后下诏当地清军得名。然而,交通要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就从这里到柏海(扎陵湖)迎请文成公主。

为更好地展现太昭古城昔日风采,同时,增加农牧民收入,太昭村还成立了20名村民组成的农牧民歌舞表演队,县旅游局专门培训农牧民讲授旅游知识、家庭旅馆管理、旅游礼仪等,政府提供免息贷款53万元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45户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经营特色旅游制品、组建马帮等,参与当地旅游业。

西藏太昭古城重现茶马古道


见证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太昭古城”,经过近四年的修建已重现昔日风采,并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即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太昭古城”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原名“江达”,藏语意为一百个村庄的第一个村庄,清末时改名为“太昭”。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唐代时就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和驿站之一,商贾云集,来自藏、汉、回、纳西以及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清代更是清兵镇守西藏边疆的重要驻军之地。

工布江达县旅游局负责人边巴说,太昭以太昭古城、唐蕃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四大古景点闻名区内外,它记载了自唐朝以来西藏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因此利用古城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存,打造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了解西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融合和浓厚情谊,以及西藏工布地区藏族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作为林芝地区重点开发的旅游景点,工布江达县政府在对太昭村进行农房改造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现在太昭村的农民住房及整体环境与太昭古城的历史相符合,兴建了景点旅游公路、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小八廊街、农家客栈、以及对古桥遗址、寺庙、古民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5年间,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索朗央金是经过选拔培训的9名景点讲解员之一,记者随同这位刚刚上任景点讲解员游览,看到景区已全部进入试营业。索朗央金说,据传太昭是因慈禧太后下诏当地清军得名。然而,交通要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就从这里到柏海(扎陵湖)迎请文成公主。

为更好地展现“太昭古城”昔日风采,同时,增加农牧民收入,太昭村还成立了20名村民组成的农牧民歌舞表演队,县旅游局专门培训农牧民讲授旅游知识、家庭旅馆管理、旅游礼仪等,政府提供免息贷款53万元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45户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经营特色旅游制品、组建马帮等,参与当地旅游业。

普洱茶马古城,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茶马古道


根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就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更以茶马交易的方式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丝绸之路更让中国茶文化辗转西伯利亚传播至欧洲各国。所以,在西方各国记载中也将茶马古道称为“东南亚的陆路码头”,其中以云南普洱出发直达印度再转销欧洲的线路最长。

现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茶马古道并不在川藏,而是位于普洱城区5公里处的茶马古城内,也是中国线性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文化最厚重原始的一段,曾贵为贡茶进京的起点,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千余年方铸就了人类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之路,也因而被CNN网称为“华夏文明的缩影”,彰显炎黄荣光。

在古代,所有普洱马帮都会在茶马古城地界进行短暂休整,再不辞辛劳的向丝绸之路汇合。“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句话毫无疑问是茶马古道的最真实演绎,而马帮人更是倾力合作一点一点的携带碎石出发,在沿路易塌方的路段铺上一块块石头,才有了如今依稀可见、饱含血汗辛酸的茶马古道。为了方便游客体验,茶马古城景区增设了缆车,令游客可以短时间内到达山顶一览普洱全貌,再沿着马帮人的足迹去寻觅绵延千里的茶马文化。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兴盛从茶马古道中也能一窥究竟,这条因茶而起、因马而盛的古道被浓缩在一座座“茶殿”当中。比如唐茶殿中就以博物馆形式追溯茶马文化的历史为主,而清朝雍正年间的记载则全部收录于贡茶院中,据说当时的普洱茶庄林立、商贾云集,俨然一副连通中外的财富之路般的令人向往。

当然,普洱特色傣族手抓孔雀宴更不能错过,尤其是古城内的傣景园手抓饭,十人份却有十荤十素的主菜,光摆盘就要花去5个人半个小时,端上餐桌后一副仙雾缭绕的唯美感更是令人不舍下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桌含米酒的人均消费还不到50元,别说国内景区的物价,就连二三线城市都找不出这么高性价比的美食了。

在普洱茶的世界中,每一片茶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普洱人更将茶树当成是“天赐的礼物”,几乎每家每户都以茶会友、以茶待人。而在普洱茶文化最为浓郁的茶马古城中,也遍布着大小不一的茶庄茶店,但无论哪一家都以宣扬茶文化为己任,像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展示着普洱茶的故事。其中以冰岛正山古树红茶体验馆最有特色,茶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将普洱茶文化、礼仪以及步骤展现的淋漓尽致,赏心悦目又心满意足。

顺着时间轴一路走过唐茶殿、宋茗阁、元驿宫、明普轩、贡茶院,也代表唐宋元明清阶段的茶马古道历程尽收眼底。再经由景区新设的森林滑道抵达山下,一股穿越千年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朦胧感油然而生。

茶马古城以5A标准进行修复,总投资5.2亿元人民币,2017年被列入云南重点文化产业,如今已实现全方位、情景化的展现建筑、民俗、情景等旅游体验,其中定波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鹰捕鱼绝技,更是一道展现普洱人文与生活的最佳风景线,夏日畅游亚热带森林还可以欣赏渔农赖以生存的古老技艺,实属难得。

昆明茶马古道文化展再现马帮文化


赶马人穿的蓑衣,马面等护马用具、做买卖用的计量用具和一幅幅茶马古道沿线风光的照片多视角地再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11月29日,中新社记者在云南民族博物馆看到了正在展出的茶马古道文化主题展览,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段茶马互市的岁月。

在展厅里放着400多件大大小小和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有关的的物件,都来自云南著名摄影家李跃波,因此展览也冠以“古道留痕——一个人的收藏”的主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李跃波就开始拍摄“茶马古道”题材,为了更真实地感受那段岁月,李跃波开始收藏老物件。

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谢沫华介绍说,这次展览再现了整个茶马古道沿线的风俗风光和经贸,还有赶马人的生活,这么系统完整地展出尚属首次。

据了解,这次展览将持续一年,谢沫华介绍说,希望此次展览为更多民众展示茶马古道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希望唤醒人们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是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是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民间对外交通线,对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和文明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老曼峨寨位居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气却很大。这缘于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1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自1999年起,布朗山先后列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扶贫开发试点乡、全省扶贫攻坚乡,各级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和县茶叶产业办技术帮助下,老曼峨村民们新种植了4000多亩生态茶园,茶叶品质虽比不上古茶树茶,但却是同类茶中的上品,销售也不错,成为了村民新的“摇钱树”。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