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来茶去走到秋

发布时间 : 2020-07-10
白茶秋茶 秋饮青茶 乌龙茶秋茶

白茶秋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来茶去走到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来茶去走到秋”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来茶去走到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会领着我和老伴去饮茶。到了重阳节,那更是必须的节目。面对一盏清茶和琳琅满目的食品,我的脑子总会走过很多沧桑岁月。

两广的人都很喜欢饮茶,特别是广东人,简直把饮茶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城市、乡村到处都是茶楼,而且常常座无虚席。我有一位伯母当时已经是耋耄高龄了,每天早上,她都一个人在茶楼里独坐,一盅一件,自娱自乐,风雨不改。

饮茶,的确是休闲、养生、联络、交流、谈判、聚会的最佳平台,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茶楼有如此的功能和魅力,自然经久不衰。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饮茶的意义还有所不同,更注重的是一个“叹”字。饮茶就是叹茶,几个老友聚在一起,悠闲地享受生活,从容地品尝日子,惬意地打发时光。多少生命的过往和感慨,都在那茶里了。

叹茶时,常会自然想起印象非常深刻的小时候的两件事。有一次,我经过茶楼的收银台,看见上方写着几行醒目的大字:“非常时期,米珠薪桂;至爱亲朋,恕不留餐。”这无异是一纸拒客的宣言书。还有一次,跟着祖父去饮茶。那间茶楼建在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我从窗口往下一望,只见下面白花花一片,原来都是盛点心的碟子。那时茶楼是在顾客离座时,才由跑堂算碟子报数买单的,出现这一幕就不难理解了。老板望着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景象,只能叹气又摇头。

从这两件事,足见当时茶楼在繁荣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和无奈。

过去,我是“拉衫尾”上茶楼,如今是孩子们开着汽车送我去了。角色变了,我已经变成了父亲、公公、太公。穿越了大半个世纪的时空,物是人非,让人倍加领会“珍惜”两字之珍贵。

今天茶楼的繁荣,远胜当年。当年里面人声鼎沸,外面却是静悄悄的;如今里面人头涌动,门外也是车水马龙。过去候席的人很少,今天厅外候席的人都排起了长龙,甚至要提前预订。还有一件让我们这些饮了几十年茶的老人感到很奇葩的事:过去上茶楼,都点那些虾饺、鸡球方包、烧卖、蛋挞等高档点心,而现在往往最不能缺的是一份青菜!

这些细节,这些微妙的变化让人从心底里隐隐感受到一种甜蜜和幸福。

茶来茶往,我已经走到了金色的秋天,收获了人生丰厚的财富。茶的味道,也由混沌到浓郁到清醇。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在老朋友又要相聚、孩子们又要领我上茶楼叹茶的时候,我不悲秋。为了这茶的味道,我一定要走向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于本文《茶来茶去走到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编辑推荐

喫茶去 · 先吃再喝


喫同吃

意思和读音皆同

革命,500年前喝茶的方式经历了一场革命,皇帝一拍脑袋,革了点茶碗的命,转世给了紫砂壶

革命前,俚语讲吃茶去其实真的是吃茶叶,吃更多的是偏固态的东西,并非是什么文言或者书面用语,将炒干的茶叶碾碎了,用水冲着吃,这个环节让我常常想起我儿时的美食油炒面儿,滚开的水,直接冲到碗里,边冲边用筷子搅动,防止结块,像极了日本的抹茶

革命后,理论上就是喝茶去了,喝更多的是液态的东西,将茶叶放在容器里,冲水泡着喝,这一泡之后,可是了不得,水就不再是水,而是汤了,泡茶喝的是茶汤,汤渣自然就是汤底了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茶叶和水的关系,让我想到了这首古诗,汤,它不是茶,亦非水,而是一种新的创造,水与茶分分明明地相遇,但水已然不再是水,茶也不再是树叶

拈花不经佛手何来传法

瀹茶不经心念何以入道

汤,它含着茶的精华元气,蕴着泡茶人的心性德行,是人与水与茶相互交流,神情交融的一次美妙的过程,这也许就是文化吧

缘来是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缘来是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与水的相逢,成就了芬芳的茶汤,人与茶的相逢,成就了一段安闲生活的自在,这种相逢是缘,珍惜这段缘,可以得大自在。

茶与禅有缘,饮茶便是修行,每有所得便是顿悟,在饮茶的时候,放开心胸,与茶交流,也与天地万物交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寻常的事物都可以在这样的交流中,给自己带来莫大的感动,在这样的感动中,我们一点点成长起来。

茶与山有缘,茶树多生长在云蒸霞蔚的清灵之地,山间清新空气赋予了茶叶无尽的灵气,我们饮茶,便是饮这种灵气,要吸收这种灵气,就要心怀天地,要使自己心神沉浸在自然天地中,与天地同呼吸,与茶树同姿态,然后我们才可以体会到“自然”两字的真实含义,饮茶自然而饮,做事自然而做,这样的生活节奏才和谐。

茶与水有缘,上善若水,不争而利天下,我们饮茶,同样需要有这样的胸襟,当坏“善”心,才能品出茶中真味。

茶与书有缘,书中讲的是智慧,茶中阐述的是哲理,小小一本书中,包罗万象,同样小小一盏茶中,也有着万千气象,能收获智慧多少,哲思几何,全看自己的造化。

缘来是茶,既是缘分,就当珍惜,要怀着虔诚的心意,善待杯中茶,在饮茶的时候要多番回味,更多的茶中滋味,需要在生活中品味,生活中更多的感悟,需要借助茶来领悟。

关于本文《缘来是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到五桂山种茶去


黄新宇说他已经在五桂山买了5亩地,准备移植云南茶树,把这5亩地建造成一个茶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胜地,而詹园就是他效仿的对象。“这是我的理想,目前只有地,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可以运作。喜欢这个项目建成后,能给中山人带来一个新的节假日休闲去处,也希望茶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传播。”

乐不思蜀转学昆明

作为刚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黄新宇显然比同龄人的经历更多,而这则多源于中学时代的一次“乐不思蜀”。初中毕业后的暑假,黄新宇到昆明的小姨家探亲,原本是一个星期的行程,但是一个星期过后,他被当地的气候、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拖住了脚步,便把游期又延长到一个月。而当一个月的期限到时,他作出了一个对于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的决定:转学到昆明。一直有民主开放家风的黄家没有反对他的决定,他开始跟着小姨家在昆明读高中。“当时的昆明,比中山起码落后十年。走在大街上,你可以随时看到徜徉而过的牛马,也可以看到马粪牛粪。但是,你不会觉得脏,反而觉得这种淳朴和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非常吻合。”

虽然出生在教师世家,一众表姐妹都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但是黄新宇却不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学校教授的内容对他而言非常枯燥。高中三年毕业后,他没有继续上学,开始跟着姨父做装修。

“高中毕业后,有比较多的业余时间,而我是那种兴趣爱好广泛,一旦喜欢上什么,就一股脑钻进去的人。”黄新宇便是在这种时候开始接触茶叶的,而且是当时并不流行的普洱茶,“昆明有句俗语叫做‘相约吃茶去’,可见饮茶对于当地人来讲是多么习以为常的事,但是当时他们大多喝红茶绿茶,即使是到现在,当地仍然不流行普洱。我当时喜欢上普洱,主要是喜欢它那种可以随时间变化万千的特质,很有趣。”

普洱席上的“小毛孩”

当黄新宇慢慢成为了普洱茶粉丝的时候,便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到一圈普洱茶爱好者中去。一堆人,一边品普洱一边谈天说地几乎是这些爱好者每个晚上的功课。然而在这样的普洱席上,只有黄新宇是未满二十岁的小毛孩,其他人从三十到五十岁不等。“不过,他们不会觉得我是小孩子而排斥我,可能我自己的确是少年老成吧,跟他们有很多话题可以聊。”

而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个人对黄新宇的影响很大,便是后来和黄新宇成为忘年之交的蒋文中。蒋文中是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对普洱茶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游走各地并将旅游和研究普洱茶结合起来。黄新宇在读高中的时候已经通过朋友认识了蒋教授,到后来对普洱茶比较痴迷时,便自然地成为铁杆朋友。

蒋教授经常进茶山采茶,而他一般都会带上黄新宇,他们在茶山一呆就是十几天。“其实,在里面还是有危险的,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路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但是,我们不会觉得累和危险,和那些茶树泡在一起,觉得很有乐趣。”山上的老乡非常热情好客,黄新宇一行在山里呆十几天,可以随时在老乡家吃住,老乡不但不收钱,还会好酒好菜地招待,不喝酒还不让走。而如果遇到不熟的地方,他们就让老乡带路。

干脆开个茶艺居摆普洱席

因为家在中山,黄新宇每年都会回来几趟,而每次带的普洱茶都会受到朋友们的热捧。2003年,他正式从昆明回到中山,从事的依然是和茶没有关系的工作,但是研究茶、品茶、聊茶还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身边喜爱普洱茶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其实,当时是乌龙的天下,我们喜欢普洱茶的只是一小撮人。”

这一小撮人不但非常喜欢从黄新宇那里“抢”上好的普洱,而且像在昆明时一样,在他家摆起了普洱席,经常“秉烛”长谈。

这种方式在人少的时候,对黄家还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喜欢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黄新宇和他的茶友都开始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们觉得太影响我家人的生活,便都劝我开个茶馆。”

去年底,茶艺馆终于开张了,黄新宇和茶友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夜夜摆席了。

虽然一直和茶打交道,并且是前两年暴涨的普洱茶,但黄新宇没有想过去炒,他开馆甚至也仅仅是在普洱茶炒作风已经过去的2007年底,“由始至终,普洱茶都只是我的爱好而已,爱茶的人是不会去炒的。不过,辩证地来看,这股风也确实让更多地人开始了解和喜欢上普洱茶,让普洱茶的价值得到提升,对于我们爱茶人来说,就好像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当然是值得高兴的。”

黄新宇卖茶,也藏茶,中山到昆明是他常走的路线,还是像以前一样进茶山探险,碰到好的就买一批,他说若干年以后自己和朋友都能尝到上好的陈年普洱。

让中山人领略茶艺文化

谈前面的经历时,黄新宇还是非常平静和内敛的,而当谈到未来计划的时候,他两眼放光、神采飞扬,企盼溢于言表。他的理想是在一个原生态的地方建造一个非常休闲的茶文化胜地,地址选择的是五桂山,并且已经买下一块5亩大的地。等到有人投资,或者是他自己的实力够强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从云南引进茶树苗栽植,然后再在那里建设集品茶、观艺、游览于一身的完全休闲的茶友聚集地,詹园就是他的效仿目标。“建成后,可以在那里品茶,可以观赏到中山的传统文化表演,也可以吃到正宗茶宴,文化和休闲将完美结合到一起。”

对于中山饮普洱茶的氛围,黄新宇觉得和云南比起来淡很多,“在昆明,每一间茶馆都有茶艺师,饮茶看表演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而在中山,很多茶行仅仅是把茶叶当成一种商品出售而已,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有茶艺师的茶馆,我觉得中山人没有领略到茶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乐趣。茶艺文化将是我重点发展和推广的内容。”

茶礼之春茶与秋茶之争


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而定,茶可分为春茶、夏茶与秋茶。古人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春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春茶的“苦”受人追捧,在营养方面是茶中最佳。

而夏茶一般用来滋味浓厚,一般国人很少用来清饮,多作为国际上调配奶茶之用。

秋茶,顾名思义,就是秋季产的茶。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在茶叶的长成、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香气。在冷干的温度下制成的茶叶不仅内质保持较为完好,茶叶内含水分少,更显香气。秋茶的汤色、滋味间于春茶和夏茶之间,香气平和,滋味有独到之处。

我们来看看几种名茶的春秋之争:

安溪铁观音有“春水秋香”的说法,春季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藏纳,营养物质更为丰富,但是容易受阴雨天气影响;而秋季茶叶经过夏季的茂盛生长,营养物质消耗较多,秋季茶叶的营养含量就不如春茶。但是做茶时秋高气爽,香气优势容易凸显。

对红茶而言,由于春茶期间气温低,湿度大,发酵困难,而夏茶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小,有利红茶发酵变红,特别是由于天气炎热,使得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明显增加,因此,干茶和茶汤均显得红润,滋味也较强烈。只是由于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对形成红茶的鲜爽味有一定影响,所以大多出口作为国外调饮之用,其中最有名的你一定知道:立顿红茶

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藏了许多营养成分;在冬、春季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是茶叶中某些香气物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春茶具有色泽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的优点。

秋茶相比来说,汤味及香味都会温和一些。你只需记得一句话:明前龙井。

周末,吃茶去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光彩照人。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话真伪固渺然无可查考,但饮茶兴于汉唐,盛于宋代却是确凿的。

鲁迅曾说:有茶好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看滚烫的开水冲入雕花的玻璃杯中,茶叶上下翻滚不息,须臾缓缓舒展开来;待将水浸染成暗琥珀色,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悠悠的清香。

喝茶讲究三件事:好茶,好茶具,好水。我国有十大名茶,分别是西湖龙井,冻顶乌龙,碧螺春,铁观音,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大红袍,君山银针,茉莉花茶,普洱茶。

据《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其香,又无热汤气。其中,世人最推崇的是宜兴紫砂茶具。《红楼梦》中贾母带领众人去栊翠庵,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烹茶相待,独悄拉出黛玉和宝钗吃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可见雪水沏茶更胜一筹。

曹禺的戏剧《北京人》里有一个曾文清,喝茶之讲究繁琐让凡俗之人咂舌,真真过分了些:他喝起茶来,要洗手、漱口、焚香、静坐。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

饮茶以人少为贵,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一种雅致的意境,在联翩细雪的日子独啜香茗,将茶的冲淡闲适化为自己淡泊自甘的朗然心胸,一杯忘世,七碗生风。

人常说,茶味禅味,昧昧一味。将饮茶与参禅相提并论,是从饮茶中悟世。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答吃茶去三个字,那个人竟深有所悟。饮茶时惟有心神合一,淡定平和,以一种出世离尘之态品味人生,方得海阔天高气象,珠圆玉润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且吃茶去


且吃茶去

曾有人把真正的读书人分为狂与狷两种,认为狂者有为,狷者无为,甚至引申到酒与茶,酒就是狂者,茶就是狷者。认为唯有茶,能让人冷静,让人悠然神会,让人淡然出世。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有《诗经》为证,皆为诗词吟茶咏茗最早的例子,有所不同的是,此“茶”字多一横为“荼”。

茶,自古至今所用名称甚多,如:荼、苦荼、槚、榎、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苦茶、茶茗、茗茶等。还有一些雅号别称,如:不夜侯、余甘氏、森伯、涤烦子、清友等。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于是,便有更多的人采茶叶而饮用。若茶饮自神农始,推算来大抵五千多年乃至万年了。东晋时代的《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园中芳蒻香茗。”像荼、槚、榎、蔎、茗、荈、葭等称茶的字,皆出自先秦的巴蜀方言,依此,茶饮初兴距今约三千年。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正好形象地指明茶饮是由巴蜀传播开来的。

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食论》中指明:“苦荼久食益意思。”“益意思”即长精神、增思维。南朝名医陶弘景《荼录》中写道:“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轻身换骨”即轻身飞升。在这里,都把茶饮推崇到极致。

而“茶”字自唐代始用,之前皆为“荼”,故茶道大行亦在唐。《五灯会元》记载: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寺(在今河北省赵县),人称赵州古佛,有请教者,遇三问则三答全是“吃茶去”。像“三碗茶”的典故也出乎于此,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可以说,唐代把茶饮升华到了至高境界。

唐代还出了个陆羽,居湖州三十多年,儒家称之为“茶圣”,道家称之为“茶仙”,佛家称之为“茶神”。其所著《茶经》,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就是“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而成书的。

时至今日,在杭州西湖龙井还悬有一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不管何解,总多了些“禅”的意味。吃茶是参禅的预修,参禅又是吃茶的圆满。那参禅顿悟者何?“且吃了赵州茶去”,意在消除妄想分别。

确实,当一个人独处时,且吃茶去,就在升腾而起的茶香里氤氲心情,就像是对连绵光阴的尽情品茗,一种入骨的味道,也会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


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国人饮茶更是早已脱离了解渴的低层次需求,在饮茶上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道,一种情趣,一种境界。纵观历代文人雅士,饮茶时他们所追求的也大都是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于是,很自然地禅与茶结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说“一人品茶,谓之禅茶”,而佛家则更是有着“禅茶一味”之说。

“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饮茶最易将人导入禅境。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渺渺、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其实,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饮,无茶亦饮。饮而不饮,不饮而饮。无心用茶,茶灵自附。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事来即应,事过即忘。无所不备,无所不可。随其所便,因其所宜。随时做主,立处皆真。在世出世,妙行无住。轻安自在,活泼空灵。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此乃饮茶之上上境。

醉酌禅茶,不言秋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醉酌禅茶,不言秋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淡月,幽窗,茗溢;素顔,清影,独倚。

夜,静谧,若一方易水砚,晕染满目霜华。掬几滴云之泪,撷几片梦的落花,徐徐研来,渐起心香。调就半池胭脂墨,轻展一纸月白素笺,凝眸间,一幅云水禅心已陶然入画。

窗外,蟾辉渐黯,心事,冉冉而来。泛舟在墨香古卷的烟波浩渺中,漫拂一袖水月,纤指轻舞,笔端一抹,断章残句落落而行,咏唱千年不变的人世苍桑。沐一场落花风,醉一盏秦楼月,花间月下的吟叹,飘逸成六弦上不绝的余韵,渺渺入云。一路飞花逐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试问,这一曲琴音,一方墨砚,一溪云水,能否涤尽尘心?俗世之中如何忘我?,山一程,水一程,念我今生的修行,可悟得这娑婆世界处处暗藏的玄机?质本洁来还洁去!指染茗香,羽衣翩然,兀自在禅茶的淡定中感悟人生。

月色朦胧,繁华落幕,幽篁一曲袅绕碧穹,碎结亘古由来的世事成空。彼岸,是谁横笛遣韵,演绎千古绝唱?几分寥落,几许忧伤,在最深的记忆里斑驳成缕缕心痕!云烟飘渺,往事如风,蓝田日暖,沧海月明。薄雾锁清愁,浮光幻纤影。絮语千言,惟尺素难开,万里征鸿欲寄,怕只怕红尘渡口,载不动那几多怅然。

秦淮河畔,是谁独品晓风残月?回眸处,自己终不过是临水而居的一株清影,凌波于前世的圈圈涟漪之中。千年一叹,远古的晨钟暮鼓,袅袅余音不绝于耳。诗风词韵,走过寂寞,邀约在影影绰绰的月色下,皓脘凝香,那无心出岫的流云,早已幻化成入定的千古不变,唯有无欲无求的姿态浅笑人生。

澹居红尘,穿越唐风宋雨,辗转千年,那份唯美与极致却不曾释怀。思缱绻,殇流年,繁华一梦,落尽碾尘。泼一纸风情水墨,感叹韶华沧桑的瞬间。放飞思绪,让心灵随天边的残月,摆渡……觅得一点诗心,却也是,冷墨素笺皆寂凉,此时,古韵流转的风情,已在字里行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幽幽自问,谁来渡我?我又渡谁?浮生若梦,我又该如何在心中的那方净土寻找自己的栖息?轻拨泠弦,一任缭绕的音符镌刻成一弯瘦怯的弦月,锦瑟弹唱,画屏深处,难掩帘卷西风瘦比黄花的容颜。揽镜自怜,不觉莞尔,罢罢罢,何不优雅转身,词一阙,歌一曲,水袖轻飏,饮尽流觞,一醉又经年!

关于本文《醉酌禅茶,不言秋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