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对茶汤的深远影响

发布时间 : 2020-07-17
影响茶汤呈现颜色 茶汤的颜色 茶汤的色泽

影响茶汤呈现颜色。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

老子说:“上善若水”。

而孔子对水的品评更加细致入微,他认为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种美德。

古代茶人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尚须好水冲。

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杭州"双绝"--"龙井茶,虎跑水",以及流传千古的说法"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代茶人于取水一事,颇多讲究。

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有人则于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用以来年烹茶,历来传为佳事。

白居易诗云"融雪煎香茗",辛弃疾词"红写茶经煮香雪",元朝刘敏中说"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而乾隆皇帝则更"遇佳雪每收取,以松实、佛手烹茶,谓之三清"。

烹茶用水,古人是把它当做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的,因而历代都有专着。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试茶》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而张源在《茶录》中则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可见水质直接影响茶质,泡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味的优劣。古人认为只有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是最美的境界。

cY316.com延伸阅读

论影响茶汤颜色以及口感的因素


茶叶中有一类色素可溶于水,称之水溶性色素,主要对茶汤的颜色、口感等品质特点有影响。

水溶性色素是能溶于水的色素物质的总称。

天然存在于鲜叶叶片的有花黄素、花青素等;在茶叶加工中形成的有茶黄素类、茶红素类及茶褐素类等,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花黄素类(Anthoxanthin)

花黄素也称黄酮类(Flavonoid),包括黄酮醇和黄酮两类,呈黄色或者黄绿色,是茶多酚的组成成分之一,在茶鲜叶中约占干重的3%-4%。

它们是茶叶水溶性黄色物质,绿茶茶汤重要组成成分。

它们都多与糖结合,形成相应的苷类。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在豆科、唇形科和菊科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对较丰富,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可以明显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其机理可能跟其降血脂、促纤溶、扛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和保护心肌等作用有关。

2.花青素类(Anthocyanidin)

花青素又名花色素,是一种性质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是茶多酚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青素类一般占茶叶干物质的0.01%-0.1%,一些紫芽茶中的含量会相对较高,一般在0.5%-1%。

光照强、气温高的季节,较易形成花青素,芽叶呈红紫色。

紫色芽叶较多的鲜叶制成绿茶,由于花青素色泽和口感较涩,成茶汤色发褐、滋味苦涩,叶底靛青;加工红茶则汤色及叶底乌暗,品质较差。

花青素可直接有效清除自由基,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

3.茶黄素类(Theaflavins,TFs)

茶黄素类是一类多酚类物质氧化而成的苯并卓酚酮结构化合物,它约占红茶干物质的1%-5%,是红茶中色泽橙红,具有收敛性的的一类色素,是红茶滋味和汤色的重要品质成分。

茶黄素类,对红茶的色香味有重要的影响,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也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度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茶汤“金圈”的主要物质。

茶黄素含量高时,红茶汤色明亮,呈金黄色;含量低时,汤色深暗。

在保健功效上,研究证实,茶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

4.茶红素类(Thearubigins,TRs)

茶红素类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

红茶中,茶红素约干重的占6%-15%,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

它呈棕红色,溶于水后呈深红色,刺激性弱,是红茶汤色主体对茶汤滋味和浓度起重要作用。

茶红素含量太高则有损品质,滋味淡薄,汤色暗;含量低,茶汤红浓度不够。

由于茶红素类分子差异大,提取困难,对茶红素的保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研究表明茶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老化的机体抵抗生物氧化,茶黄素与茶红素协同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5.茶褐素类(Theabrownine,TB)

茶褐素类是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组成成分主要是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多酚类物质。

茶褐素类一般由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氧化而成,约占到红茶干物质的4%-9%,其含量与红茶品质高度负相关,是造成红茶汤色发暗、无收敛性的重要因素。

红茶加工中,萎凋时间过长、过重,高温缺氧发酵,或者是红茶存储中,都会促进茶褐素的积累。

茶褐色保健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但有实验证明茶褐素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和抗疲劳的效果。

泡茶注水方式如何影响茶汤的滋味


若是喝茶久了便能感觉到,泡茶的水、注水的方式都能对茶的品质产生影响,今天咱们来聊聊注水里面的学问。

咱们常说到注水的快慢、高低等,很少聊到水线的走势,这里面的能说的可就多了。螺旋、环圈、单边定点……这些都是形容水线的,且听小编仔细说说!

螺旋形注水

螺旋形注水比较适合冲泡红茶和绿茶,以及一些茶泡到后期,滋味变淡的时候使用。

螺旋形注水线,会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环圈注水

环圈注水方式适合嫩度比较高的绿茶。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需要注意的是,注水时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

单边定点注水

这种注水方式适合需要出汤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它指的是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这能让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开始时溶合度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注水点在盖碗壁上,会比注水点在盖碗和茶底之间,要融合得更好些。

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注水的方式适合香气比较高的茶。这种注水方式,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的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这样令茶和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最小,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学会了这些注水法,下次泡茶的时候,你就可以跟自己的茶友显摆显摆。

知道了这些才感叹,一个注水走线都能影响茶的滋味,可见泡茶的方式有多么重要。

不同的水对茶汤有什么影响?不同的煮水壶煮水有什么区别_用什么煮水技巧可以提升水质?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可见泡茶的水对茶的影响之重大。

泡茶用水,不仅仅在于选择什么水,还要选择合适的煮水壶,更要掌握煮水的方法。

茶汤中的有效物质,是在水中浸出的,还可能会与水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用好的水泡茶,对茶汤的影响极大。

不同的水对茶汤有什么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不过这个说法不是很适合我们现代人日常泡茶,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水源主要有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

自来水:正规水厂的自来水煮沸以后饮用是没安全问题的。但由于自来水硬度可能偏大、水中可能还会含有用于消毒残留下来的氯气,对茶汤的滋味、香气都有一定的影响,不是泡茶的首选。如有条件安装一个净水器会对水质改善很多。

矿泉水:跟山泉水类似,含有一定量的钙、钾、镁、钠、锶、偏硅酸等矿物质盐。矿泉水清、轻、活、甘、冽、柔,能给茶汤锦上添花。但由于其中的一些金属离子物质会与茶中成分络合,在选择矿泉水的时候应选择硬度低的。

纯净水:通过反渗透、离子交换、蒸馏等工艺制备出来的、去除了绝大多数杂质。纯净水泡茶,对茶汤的品质无增无减,能表现出茶汤的真味。因此,在某些情形下,为了客观地鉴别、评价茶的品质,尽可能选择纯净水。

不同的煮水壶煮水有什么区别?

饮水机:一般加热到90℃左右,水难以煮沸,不太适合煮水泡茶。

电热水壶:煮水速度快,方便实用,但对水质没有明显改善。

铁壶:能够软化水质,形成山泉水效应,改善水质和茶汤的口感,且煮水能够完全沸腾,保温力强,适合冲泡需要高温的茶类。

银壶:有杀菌除异味的功能,银壶煮水至清至纯,且能够软化水质,对茶汤的口感有明显改善。

陶壶:透气性好,有一定的吸附性,对水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煮水活性好。

有什么煮水技巧可以提升水质?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关于煮水沸腾的记载:

一沸:当水如鱼目,微微有声时;

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三沸:势若奔涛、腾波鼓浪。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煮水要大火快煮,而不要文火慢煮,当水连续冒泡,煮到二沸或是刚刚三沸时,水的活性是比较好的。如果煮的太久,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则活性降低,即我们平时说的水“煮老”了,对茶汤影响也不好。

但如果是使用自来水泡茶,需要把水煮久一点,因为自来水中带有消毒残留下来的氯。自来水水沸腾时,把烧水壶盖子打开,让水保持沸腾一分钟左右,能够除去自来水中一部分的氯,降低水的异味。

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


干茶中的各类物质因为溶出节奏和速度以及温度条件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令茶汤产生不同的品饮效果,而品饮效果主要跟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比例相关,在冲泡过程中导致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和比例的相对可以量化的条件主要就是水温,投茶量以及浸泡时间,这三项内容相互影响,要泡好一泡茶,必须三者搭配,彼此协调,其中任意一项的改变则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手法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水温越利于香气的激发,且越令茶汤中各类物质溶出速度加快。

在水温和投茶量固定的情况下:浸泡时间越长,各类物质的溶出就越多,滋味也就越浓

在浸泡时间和水温固定的情况下:投茶量越多,其溶出物就越多,且滋味就越浓。

干茶中各类物质的溶出节奏是不一样的:首先溶出的是导致鲜爽气味的氨基酸类物质,接着是令茶汤醇和的游离儿茶素,然后才是主要导致苦涩滋味的脂型儿茶素。

在相同水温和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假设以投茶量多浸泡时间短和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得到一样颜色深度的两杯茶汤,其品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浸出物在更高的温度下溶出,润出环境单一,故香气高而汤感薄,后者则相反,汤感稍厚,香气相对低沉。

投茶量的多少除了影响到茶汤的浓度之外,还和泡茶的容器相关,影响到茶水的溶合情况,譬如以110cc盖碗泡茶,以晒青毛茶来说,投茶量在8g的时候,其泡开后的叶底刚好可以顶盖,这样在浸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茶在水中漂浮或茶底的顶面低于水面,令茶和水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茶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融合度,而当110cc盖碗投茶量低于6g的时候,茶底仅能积存于盖碗的中下部,这样注水后,当水漫过茶后,则会在盖碗上部形成一段无茶光有水的空间,这样就令茶在出汤的时候在较低的温度点上再一次的融合,导致溶出物的浓度降低,苦涩味降低而令汤感变得更软。

翻动叶底对茶汤有什么影响?


很多茶友在冲泡普洱茶的时候,喜欢在冲泡过程中翻动盖碗中的叶底,但事实是冲泡普洱茶的时候翻动叶底是会影响普洱茶汤。

翻动叶底对茶汤的影响?

由于翻动过叶底,随后冲泡出来的普洱茶汤色就会变得浑浊。一些讲究的人,如果你去翻动他(她)还要继续泡的茶,是会被看作一种不尊重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茶还要继续泡,叶底可以给你看,但也仅仅是看看,而不是让你去翻叶底。

若被翻动叶底了怎么修复?

把翻动过叶底后的第一泡汤倒掉,重新再冲泡一泡既可弥补。由于翻动过叶底,一些其他不好的滋味也掩盖不了的会出现在那泡茶汤中。这是一个小技巧,很多泡茶好喝的人都会注意这个小细节。

其实不翻动茶底,更耐泡

普洱茶的耐泡度也跟这个技巧有关系,一些冲泡古树茶很讲究的人,注水的时候都不会翻动茶底,更不会让你去翻动叶底了。这种平静的冲泡下去,耐泡度会有一定的提高。

有人喜欢看叶底,可以看出什么?

看叶底,首先看的是茶汤中的夹杂物和茶汤过滤网里的残留物。这两个一看,大概就知道这款茶工艺把握如何了。在看茶底以及揉捏叶底,看的是茶料季节、茶叶的整碎、工艺以及其他异物。近年来,普洱茶的卫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以前的一些老茶,卫生还是存在问题的,茶中会夹杂一些异物,应用滤网是很必要的。

注水方式对普洱茶汤品质的影响


注水和出汤的方式是对茶的品质影响最大的软性因素,也是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当然也是最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注水方式主要关乎如下五个变量1.注水的快慢2.水流的急缓3.水线的走势4.水线的高低5.水线的粗细注水的快慢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水线的走势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1,螺旋形注水: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2,环圈注水: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3,单边定点注水: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4,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普洱茶深远内涵的重要条件


普洱茶的年份是决定普洱茶深远内涵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普洱茶品质最难掌握的一部分,是茶叶的历史见证,也是普洱茶价值所在。

年份只能对生茶普洱而言,但湿仓生茶、干仓生茶、熟茶干仓存放都影响着普洱茶的真实年份。熟茶普洱在制作上发酵已经停止了,毫无年份可言。发水做旧茶一次十五天的加水渥堆相当于生茶自然发酵二年,年份只能退减熟茶的碱味、熟味,茶汤也可随之由混浊灰黑转至暗红熟褐色。

生茶普洱制作选用晒青或烘青绿茶,不同年份的茶给你不同的感觉。新茶像脱缰的野马,野性难驯、苦涩、茶味十足,回甘强劲,还带有幽幽的花香、豆香。茶汤如新鲜的绿茶黄绿带红,清澈明亮,茶底栗青色,柔软饱满,活力无限,前途光明。陈期五年后的茶有陈味,野性开始减退,茶汤如半发酵的乌龙茶,汤色浅栗红亮。随着陈放时间延长,在不同时期自然发酵出荷香、樟香、兰香等不同香气。正如宋·王禹偁所说:“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汤色从栗红色转为深栗色,茶底从栗色陈化至深褐色。茶味随时间而慢慢醇滑、厚重、野性驯服了,像一个阅历丰富、饱经苍桑的老人,以至达到“无味之味”的最高境界。始终不变的是:茶底的生命力、茶质的真韵、茶气的灵活。这样的普洱茶才是越陈越好。

盖碗泡茶时,出汤快慢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在冲泡一款茶时,仅仅是延长冲泡时间,茶叶浸泡时间和内含物浸出情况基本均一。但放慢出汤时间,泡茶器内不同位置茶叶内含物浸出情况就会呈现梯度分布。而茶叶内不同内含物质有不同的析出速度曲线,同样的物质其析出速度也是呈非线性的,一点点条件的改变足矣影响茶汤内含物质的构成。

茶汤色泽是由茶叶中析出的茶色素来形成的,但茶色素并非是茶汤中唯一的茶叶析出物,因此哪怕色泽完全一致,也不能确定两杯茶有同样的内含物质构成与比例——但在品饮端能否准备的辨识又是另一回事。

除了不同的内含物质析出比例,不同的状况还会造成茶叶受热时间与温度变化曲线不一。这种情况除了影响本道茶汤的析出物构成,温度还会作用于茶叶,这种影响会影响茶叶在接下来冲泡中的表现。

而且学习工夫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好出汤时间,也就是要:专心致志。任何一种好茶,无论是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是普洱,假设在投茶量正常的情况下,在前三泡时,出汤时间误差超过一秒(一般情况都是超时),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茶汤浓度过高,出现香短、苦显、汤涩等现象。而出汤时间出现了误差,出汤再快也白搭。

而且,有些茶,比如高等级的正岩岩茶,一旦在前三泡泡失误,后面的几道茶就很难再挽救回来。因为出汤时间没掌握好,把一泡好茶给泡废了。

另外,完全不能凭颜色来断定茶汤的适宜浓度。茶汤的颜色,应该随着道数的增加而逐渐转淡。不能认为把每道茶的颜色调整到接近一致是很高明的做法。因为,每道茶汤的颜色一致,绝不意味着口感一致。反而,可能差异相当大。

决定普洱茶深远内涵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年份只能对生茶普洱而言,但湿仓生茶、干仓生茶、熟茶干仓存放都影响着普洱茶的真实年份。熟茶普洱在制作上发酵已经停止了,毫无年份可言。发水做旧茶一次十五天的加水渥堆相当于生茶自然发酵二年,年份只能退减熟茶的碱味、熟味,茶汤也可随之由混浊灰黑转至暗红熟褐色。

普洱茶的年份是决定普洱茶深远内涵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普洱茶品质最难掌握的一部分,是茶叶的历史见证,也是普洱茶价值所在。

生茶普洱制作选用晒青或烘青绿茶,不同年份的茶给你不同的感觉。新茶像脱缰的野马,野性难驯、苦涩、茶味十足,回甘强劲,还带有幽幽的花香、豆香。茶汤如新鲜的绿茶黄绿带红,清澈明亮,茶底栗青色,柔软饱满,活力无限,前途光明。

陈期五年后的茶有陈味,野性开始减退,茶汤如半发酵的乌龙茶,汤色浅栗红亮。随着陈放时间延长,在不同时期自然发酵出荷香、樟香、兰香等不同香气。正如宋·王禹偁所说:“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汤色从栗红色转为深栗色,茶底从栗色陈化至深褐色。茶味随时间而慢慢醇滑、厚重、野性驯服了,像一个阅历丰富、饱经苍桑的老人,以至达到“无味之味”的最高境界。始终不变的是:茶底的生命力、茶质的真韵、茶气的灵活。这样的普洱茶才是越陈越好。

冲泡普洱茶时,翻动茶叶会对茶汤造影响吗?


对于泡茶而言,讲究“手到、眼到、心到”,这是大范围的说法。

细致的来讲,每一款茶叶的冲泡手法、冲泡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一份精致的讲究。

从这份精致的讲究之中,不难看出泡茶是一门技术活。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影响茶汤的香气和口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翻动茶叶!

也许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动作。觉得翻动正在冲泡中的茶叶,可以起到激发茶味的作用。但事实上,这个动作甚至会让茶汤滋味大打折扣!

那么,泡茶时,随便翻动茶叶究竟会对茶汤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1.茶汤汤色浑浊

在冲泡的过程中,正常冲泡,且不对茶叶进行翻动,这样的手法冲泡出来的茶汤清澈透亮。

但随意翻动茶叶,会使茶汤浑浊。因为正常不翻动茶叶的情况下,在出汤的过程中,茶叶细碎的部分会被带到叶底底部不流出,从而茶汤清澈透亮;但经过翻动的茶叶,叶底被搅乱,茶叶被破坏,从而汤色浑浊。

2.影响汤感

被翻动过的茶叶冲泡出的茶汤,汤感涣散,无凝聚力,苦涩感会更显,品饮感大大降低。

3.影响耐泡度

品质高的古树茶,在冲泡手法正确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冲泡至30泡左右。但在冲泡过程中,随意翻动茶叶,搅乱叶底,不利于保持茶叶的耐泡度。

4.不卫生、影响视觉美观

在冲泡过程中,无论是不是使用了器具对茶叶进行翻动,都有可能将细菌及杂质带入茶叶中,十分不卫生。而且,泡茶本应该是一个赏心悦目的过程,随意翻动、扒拉茶叶影响视觉美观。

我们之所以会翻动茶叶、评看叶底,主要是因为叶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茶叶的品质高低,但这个过程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

一般的,当我们品鉴完茶汤,大约至20余泡左右,是最佳评看叶底的时机。这个时候,经过充分冲泡,茶叶完整的舒展开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叶底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手指按压叶底、翻动茶叶,来检验茶叶的老嫩程度、叶底色泽,都是适宜的。

总体而言,冲泡普洱茶讲究“看茶泡茶、水动茶不动”。所谓“看茶泡茶”,指的是根据茶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冲泡,如茶叶的春秋、老嫩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水温等等。

而“水动茶不动”,形容的是,在冲泡过程中,不仅不可以随意翻动茶叶,在注水时也要尽量让茶叶保持平静的状态。以此手法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汤感、香气都将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出来!

茶汤通透比较好?浅谈熟茶汤色的意义


通常审评一款熟茶,汤色是重要的一项指标。对于熟茶来说,红浓明亮是一个较高的评价。普遍来看,茶汤浑浊是不好的表现,透亮说明茶汤色泽好,干净,没有沉淀物。

那熟茶的汤色,究竟能反映出茶叶的什么品质呢?

1、茶汤浑浊的原因

茶汤是否浑浊取决于悬浮在茶汤里的颗粒物的多少。

熟茶刚刚发酵出来,茶汤中会有相当多的小颗粒。可能是一些小的蛋白、小段纤维、悬浮的磷脂、茶叶的碎末结构等,这些东西都会造成浑浊。

浑浊的汤色

刚出堆的新熟茶,茶汤往往会有一个浑浊的时间段,所以新熟茶茶汤浑浊是很正常的,通过一段时间的陈放后,浑浊的汤色会得到改善,它会显得明亮起来。

茶汤中的悬浮颗粒有的消解速度很快,有的消解都会很慢,比如说一些小段的纤维,一些小的蛋白质就会消解的很快;比如说一些肽段,氨基酸链,就会消解得相对慢一些,甚至消解得非常慢。但是,只要它是有机物,就会在陈化过程当中,被微生物逐渐消解。

所以说这样的浑浊并不能说明熟茶品质不好,大部分经过陈放会有所改善。

2、明亮好,还是透亮好?

“明亮”和“透亮”两个词,经常会被混淆成一个意思,其实两者也有很大区别。明亮是指茶汤有内含物质,是光线反射而发亮和发光;而茶汤透亮没有内含物质,是指光线通过的程度。“透”在茶叶汤色里是不好的,通常水溶出物少,才会形容茶汤“透”。

如何区别“明亮”和“透亮”

一些原料本身内含物质比较少的熟茶,随着时间陈化,内含物质消耗殆尽,汤色会变得非常透亮。还有一种是发酵度过高,导致茶叶内含物质消耗过多,水浸出物少,就很透,看起来和水一样。

反过来再说好茶,由于它内含物质高,光线通过这杯茶汤的时候,折光率就会非常大,茶汤的光线通透程度不高,但显得有质感厚重,这就是一款好熟茶该有的汤色。

以津乔“十年陈”熟普为原料的津味小青柑“黑罐”,内质饱满,汤色明亮。

3、酱油汤是什么,怎么处理?

常说的“酱油汤”是指泡出来的茶汤浓得发黑,像酱油一样没有光泽,喝起来也会发苦。如果泡出酱油汤来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泡茶掌控不好,投茶量、出汤速度、浸泡时间、水温等,任何一个环节过量都可能导致茶汤过浓。

“酱油汤”,汤色发黑,不通透。

其次,泡茶所用的水矿物质含量很高,钙、镁,甚至一些铁离子含量很高,会跟茶多酚结合,那就容易产生发黑的物质,就使得茶汤浑浊发黑。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发酵过程当中,由于发酵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产生黑色色素的微生物过多,决定了这个茶茶汤最终发黑。

当你泡出酱油汤的时候,先检查一下你的水,再检查一下冲泡手法;如果都没有问题的话呢,可能是这款茶可能相对细碎而容易浸出,只要你适当减少投茶量,汤色就会有所改善。

熟茶茶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它当下的一些品质,但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汤色的呈现。

决定熟茶汤色的是茶色素的氧化程度,决定汤浑与否的是茶汤中颗粒物的多少。汤色与茶叶的品质和美感都有关系,所以,品鉴一款熟茶,不仅要综合香气、滋味,还要“茶颜观色”,追求尽善尽美。

影响茶质的因素


茶的质量包括其先天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及化学变化类型等。影响茶质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17个方面:

一是茶种。

茶叶种类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形状、色泽都会有别。如大叶茶和小叶茶有别,龙井茶与乌龙茶有别等。六大茶山茶种除了大叶茶、中叶茶、柳叶茶、小叶茶、红茶、紫茶外,还有椭叶茶和嫩红茶等。

二是土壤。

唐代陆羽的《茶经》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清代《普洱府志》“物产”部分载:“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蛮松产者为上。大约茶性所宜,总以产红土带沙石之阪者多清芬耳”。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也载:“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即使是同种类的茶,其所生长的土壤不同,其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会有别。

三是气候。

生长在同类土壤的同种茶,所处的气候不同,其茶质也不同。而气候又受所处的纬度与海拔的影响,相同的土壤与纬度下,生长在海拔较高地带茶的质量,优于生长在海拔较低地带的同种茶的质量。

“古六大茶山”所处经纬度范围内的茶,其苦涩味普遍平衡而适中,而且耐泡。

四是其树型与生长的自然度。

同山坡、同树龄的同种茶,受修剪成灌木者和散放而自由生长的乔木者,其茶所含的成份及其比例、气味、滋味、色泽也有别。有性繁殖的茶苗,本性是乔木;无性繁殖的茶苗,本性是灌木。

五是生长地之背阴与当阳程度。

其它因素相同,则当阳者的比背阴者优良。对此,陆羽的《茶经》卷上就载:“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性凝滞,结瘕疾。”

六是栽培管理方式及养分种类。

密度稀、与其它多种树木自然和谐地杂生者,自然养分充足,其生长与抽芽健壮;密度大又不与其它多种树木杂生,确与草莽杂生者,往往营养不足而引起所抽之芽的病态,甚至多虫。对此,陆羽的《茶经》卷上就载:“野者上,园者次。”

七是树龄。

清代《普洱府志》“物产”部分载:“茶之嫩老又则别之”。同山坡、同树种和树型、栽培管理方式及养分都相同的高龄老树茶之味,比低龄嫩树茶纯厚又甘甜,也更耐泡;而低龄嫩树茶味,比高龄老树茶苦涩。

八是采摘时节。

晴天采者比阴天采者优良;阴天采者比雨天采者优良。陆羽的《茶经》卷上就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春茶的色泽、茶味都比谷花茶(即秋茶)优良,谷花茶又比小满茶(即夏茶)优良。

九是生态性,包括茶树所吸收的养分的生态性及茶树保健的生态性。

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自然地与其它杂木混居,完全以多种腐殖质组成的有机肥为养分,或人工施放畜肥或绿肥者的先天茶质,远比施放化肥者优良。全靠鸟类、寄生蜂蝶等虫敌除虫,加上边采边修叶,不喷洒点滴农药也能够健壮生长抽芽者的茶质,远比因生态失衡而多虫,不得不喷洒农药者优良。

十是采摘的老嫩长短与健康程度。

其它因素相同的茶,采得越嫩而短,其形状、色泽等越理想,但其涩味越重而且更不耐泡;采得越老而长,其形状、色泽等越差,但其味越纯厚,尤其是其甘甜味和香气越浓而且更耐泡。因而茶尖采摘的老嫩长短要适当,一般以一芽二叶为宜,能兼顾滋味与外观。

对此,陆羽的《茶经》卷上就载:“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者次。”

十一是茶林及其周围的气味,茶林及其周围有芳香者,其茶叶气味尤佳;茶林及其周围有异味者,其气味劣。故茶林周围不宜种橡胶。十二是杀青与揉作技术。

杀青方式分为农家的手工炒青、毛茶厂的蒸青、烘青和晒青4种。其中以炒青最佳。六大茶山自古至今采用的杀青方式是传统的手工锅炒萎凋方式。

杀青剧烈度是指鲜茶一开始受杀青时的温度是低于温准、高于温准、还是恰到温准。始温偏低则受闷;始温偏高则易糊,而且往往杀青不均匀。杀青的及时度是指鲜茶采下时起,至杀青时,所间隔的时间是否过长。隔夜以后才杀青者色黑;夏茶表面水未凉干就杀青者色泽也黑。当日杀青后就晒干者色黄。对此,陆羽的《茶经》卷上所谓:“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

杀青程度与杀青温度和杀青时间的长短有关。杀青不熟,不仅所加工成的干毛茶形状、色泽差,茶汤带绿色,其味还会带有生气味。杀青过甚,色黑且不易抖散,甚至炒焦而带糊味,故宜在适温下延长炒青时间。

十三是干燥的方式、及时程度及其场所的卫生状况。

茶的干燥方式主要有晒干、烘干和烤干3种。晒干者远比烘干者理想;烘干又比烤干者理想;及时干燥者比延时干燥者理想,但隔日干燥者比当日及次日干燥者陈化快。有烟的火烤干者会使茶带上烟臭味;3日后的延时烤干者会带上馊味或酸味。烘干室温不宜偏高,约32℃至36℃左右为宜。

通常所说的“烘青”、“晒青”,并非杀青方式,而是指炒青以后的干燥方式。

十四是选料与制作标准。

选料与制作要求越高,成品质量越优。选料包括收购何种毛料和筛选时选取何料。制作要求包括筛选、配料、蒸压、干燥、包装等工序。筛选是关键而又艰苦的工序,低要求者只须基本拣尽黄片与渣滓,筛尽碎沫;高要求者除此以外,还须拣尽因受闷或杀青不匀等造成的色黑而无光泽者、色杂者、色褐者、色黄者、色红者、色绿者以及发霉者、疙瘩茶、碎片、老梗等。茶饼的薄厚应基本匀称,松紧适度,窝深,周边光滑。中心部厚度宜23-24毫米,周边厚度宜12-13毫米。松紧度宜稳固而不易脱落,但表面条索仍清晰可辨。

十五是加工与再干燥环境。

若其它因素相同,厂房内外无污染者的质量较优。

十六是储存环境。

其它因素相同的茶,保存在透气而避风、透光而避晒、温热避烤、干湿适度又无任何污染的场地而无霉烂者的质量,比保存在闷气或吹风、暴晒或阴暗、寒冷潮湿又有污染的场地而有霉烂者优良。气温和湿度分别宜为约24℃至36℃之间和50%至65%之间。

十七是发酵的种类与单纯度。

目前为止,发酵总的分为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类。其中人工发酵分为毛茶前发酵和成品后发酵,自然发酵除了成品后发酵,还有成品前发酵,即妥善保存毛茶以使之自然适度发酵后再压成饼。相同条件下,前者的速度比后者快。其中自然发酵者往往比人工发酵者的质量优良,饮用也更安全;而两者中纯发酵而不发霉者的质量,又远比有霉烂者优良。

《水质对茶汤的深远影响》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影响茶汤呈现颜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