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对牙齿的影响 茶叶对血压的影响 茶叶对结石有影响吗

茶叶对牙齿的影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妇女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

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

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

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

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编推荐

宋代茶叶消费的社会影响


宋代饮茶十分普及,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皇帝嗜茶,文人士大夫嗜茶,僧侣嗜茶,平民百姓也普遍饮茶,饮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所谓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饮茶兴盛突出表现在茶馆的兴盛上。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饮茶大盛,汴梁(开封〉、临安〖杭州)大街小巷,茶肆茗坊数量众多,服务形式多样,功能日趋复杂,分工层次明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概括地说,宋代茶叶消费数量多,影响大,茶叶生产、茶叶市场、茶税茶利、军事国防、民族关系均与之产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促进了茶叶生产

虽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茶叶消费能力、数量、质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宋代茶叶消费水平比唐五代时有较大提高,消费数量有所增加,对茶叶生产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1.推动了茶区拓展,增加了茶叶产量

需求刺激生产。正是由于旺盛的消费需求,才使茶叶生产大发展。宋代产茶地区除云南外,包括15个省市,总计112个府州军,除其中10个军是在唐代州郡中分割出来的夕卜,实际产茶州府军为102个,这还不包括《茶经》所载唐代产茶而宋代暂时尚未找到资料证明的润州、费州、韶州、象州4个州。宋代茶叶产量估算约为140万担,比唐五代时最高产量80万担增长了60万担,增幅为75先。由此可概见茶叶消费对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福建表现得尤为明显。陆羽《茶经,八之出》对福建茶区着墨不多,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说: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人宋后建茶异军突起,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当时的情况是,唐及唐以前,以蜀茶为重,待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人们连篇累牍地用最美好的文字赞美建茶,并以品饮建茶为自豪,掀起了一股消费建茶的狂潮。惟兹茗饮为可喜的直接后果是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卷繋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品之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茶叶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榷东南茶时,茶须悉送六榷务系之,分配给福建的岁课额是39.3万余斤。到元丰七年(1084)王子京为福建转运使,再榷福建茶时,建州出茶不下三百万斤,南剑州亦不下二十余万斤^,两共320余万斤,是榷东南茶时的8倍以上。而珍品建州北苑茶,初每岁不过产五六万斤,迄今岁出三十余万斤如果没有消费者人竞贵之的狂热追捧,是不会有建安之茶散天下者不少的火热局面,同样也就不可能有包括建州在内的整个福建茶产的大发展。尤其是北苑茶中的绝品,茶刚采摘,售者巳担簦挈囊于其门,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人笪而争酬所直,以致出现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的情况。

2.刺激了茶叶相关技术的进步

宋代对茶树栽培和管理、茶叶采摘和焙制、茶叶贮藏和饮用均非常重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技术水平比唐五代时期也有显着提高之处。这与茶叶消费,尤其是市场消费不无关系。如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即主要是茶树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认知更加详细,更加具体,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赵汝砺《北苑别录开畲》、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赵佶《大观茶论,地产》等茶着中。关于茶树品种,唐代陆羽《茶经》是从茶树生长环境和茶叶外形、颜色等来加以区别。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则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等7种茶树的品种及性状。赵佶《大观茶论,白茶》则专门论述了白茶这一特殊品种。关于茶树繁殖,宋代创造的多子密植法为后世所继承。关于茶园管理,宋代已十分注意除草和施肥。赵汝砺《北苑别录开畲》引《建安志》说得很具体,云:开畲,茶园恶草,每遇夏曰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集除草、松土、肥园于一体。同时还介绍了利用桐木与茶套种之法,起到为茶夏挡阳光,冬避严寒的作用。关于茶叶采摘和焙制技术,宋代采秋茶的现象逐渐增多,甚至还有冬天采茶的记载,对采茶的时间、方式比唐五代更加重视,要求更严和考究。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采茶》、黄儒《品茶要录采造过时》、赵汝砺《北苑别录采茶》、赵佶《大观茶论采择》均提出了详细要求。采茶之后,必须进行拣茶,以便挑择肥嫩之叶,去除病伤芽叶与老叶等,以提高茶质。这道单独工序为唐五代所没有,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病》、黄儒《品茶要录白合盗叶》、赵汝砺《北苑别录拣茶》、赵佶《大观茶论采择》均有详细记载。拣茶之后进人制茶阶段。最能代表宋代制茶水平的是团饼茶的生产,尤以建州为代表。宋代制茶工序相当复杂,但最主要的是蒸和焙这二种。茶拣后仔细洗濯干净后再蒸,蒸熟后经冷水淋洗后即研。研前先压,即榨茶,又叫压黄〈只适于建茶〉。研茶后即造茶,把茶匀人各茶模压成各色茶饼,然后用火烘干,即过黄,最后进行包装收藏。整个制茶过程技术精湛,要求甚高。赵汝砺《北苑别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佶《大观茶论》、庄绰《鸡肋编》卷下均有大量记载。至于宋代煎泡茶叶的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其冲点法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它是唐代煎煮技艺的发展,同时又为明代冲泡技术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宋代茶技还东传日本,成为日本诸派抹茶茶道的源头。宋代点茶技艺、点茶程序、分茶技艺、斗茶技艺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3.提高了茶叶质量,许多名茶脱颖而出。

北苑茶之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符合浮费者对髙档茶的消费需求。这种茶原料优等,要求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对茶叶采摘、拣选、蒸搾、研制、烘焙、包装,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相当精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独特的制茶工艺,把龙凤夯制作工艺推进到无以复加的顶峰。所谓乌蒂、白合,茶之力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茶苦涩。蒸芽必熟,弃膏必尽。蒸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钟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大观茶论》也说: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宜,研膏惟熟,焙火相良,概括了制作龙凤茶工序中应注意的技艺。由于宋代到茶尤其是北苑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只求质量,不计成本,所产茶均为珍品,品质优良,堪称极品,成为各方争抢的奇货宝物。人们以品茶为荣,以赠建茶为敬,这种风气在社会上层中特别有市场,因而对双井、日铸、顾渚、蒙山等名茶生产也带来了一定毚响。消费市场对名优茶的旺盛需求,推动了茶叶采制工艺精益求精,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高,各地名茶因而脱颖而出,天下郡国,所出茶货,品类至繁据统计,宋代有名茶293种,比唐五代时期的148种多近一倍。名茶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反映了消费需求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是人们饮茶求精求优心态和行为的反映和必然结果。

4.促使茶类结构发生变化

宋代茶类以团饼茶为主导,不仅最负盛名的茶类是团饼茶,而且斗茶的原料是团饼茶,因而在众多史料中大多唯团饼茶制作工艺、斗茶标准为准则。如北苑茶制造有搾茶工序,制出的茶为白色,因而白茶就被评为好茶。赵佶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蔡襄也说:茶色贵白。这两人均是宋代最负盛名的茶艺专家,他们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范仲淹所作《采歌茶歌》广受欢迎,诗中写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蔡襄看后不以为然,不客气地说:今茶绝品者甚白翠绿乃下者尔,遂建议把绿字改为玉字,翠字改为素字。这实际上是以北苑茶标准评定优劣。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诸郡产茶去处,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不但评价茶汤优劣的标准在变,专尚团饼茶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消失,草茶比例增多,声名大振,成为与高档团饼茶媲美的茶叶,受到消费者欢迎。尤其是景佑(1034~1038年)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后制作尤精,本来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但双井后来居上,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似乎奠定了腊茶与草茶并驾齐驱的局面。腊茶出於福建,草茶盛於两浙的说法即可揣其大略。双井茶,从欧阳修《双井茶》诗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斤茶,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及扬休诗句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即可知士大夫以饮双井草茶为荣,认为其茶品质与最名贵的北苑密云龙不相上下。由于草茶崛起,饼茶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散茶份量日益加重。唐朝岁贡特盛的阳羡茶,原为团茶,人宋后巳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饼散过渡是宋代茶类发展的基本趋势,南宋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不蒸之茶即散茶,明代说: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这是饮茶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

二、促进了茶叶市场的繁荣

虽然不同阶层的茶叶消费对茶叶市场的影响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消费对市场的拉动和贡献相当明显。从市场体系看,宋代全国茶叶市场网络体系在唐五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茶叶初级市场增多,中级市场集散周转功能强化,承销市场广阔,周边及海外市场拓展,各级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强化。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消费对市场的刺激。需求创造市场,决定市场的孕育和发展,没有需求就无所谓市场,需求与市场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宋代表现得相当明显。宋代茶叶市场体系的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人发表过的《宋代茶叶市场体系的发展》《中国茶叶》2005年第1期)一文,这里不再重复。

三、官府获得了丰厚的茶利

主要有茶税、岁课、茶息,通商时为茶税、茶租。官府获取茶利以茶叶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背后支撑动力是消费需求的存在及旺衰。虽然榷茶制体制下,难免存在茶商与官方争利的现象,但主导茶利分配及流向的仍是官府,官府有利可图,否则就无法解释官府为何费心劳力来组织控制茶叶贸易了。官府认识到,由于茶叶消费数量庞大,茶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有着极为诱人的利益存在。刘承规说:山泽之饶,茶茗居最,宰相李纲说:摘山煮海者,天下之利源,而国家经费所赖以给足也,谁掌握了茶盐之利,谁就占据了主动权,茶盐之利在州县,则州县丰饶,茶盐之利在朝廷,则朝廷富实。有些地方的主要收人就是茶,国家榷茶盐,大率淮浙之课在盐,江乡之利在茶。从大局看,茶、盐地位旗鼓相当,所谓茶、盐等也,茶盐,国之利权。假之方镇,则以供军;收之公上,则以裕国。对茶利,宋朝赖是以济,尤其在国势抢攘如此,州县匿乏尤甚,而兵革未息,寇难方多的情况下,有犒师养兵修缮戎器之费,赖此干运,以济难危。茶利对宋朝贡献极大,成为官府重要财政收人。用周必大的话说,国家利润,鹾茗居半,可见某地位举足轻重。当然盐利占第一位,茶利次之。汪圣铎研究,榷茶收人约为全宋岁人数的百分之一至五,漆侠说得更具体一些,认为宋高宗末年财政总收人为五千九百四十余万贯,宋孝宗时为六千五百三十余万贯。而这两代的茶利,分别占财政总收人的百分之四,六和七,二。这么多茶利用在何处?绝大部分用以养兵。《历代兵制》卷八《宋》说:自皇佑〈1049-1054年)一岁之人一亿二千六百余万,而耗于兵者常什八。宝元间1038~1040年)富弼曾说:自来天下财政收人,十中八九赡军。神宗〔1068~1085年在位)时陈襄指出,治平二年1064天下财人约6000余万缗,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分,这里面就有很大一部分茶利。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宋代茶利绝大部分用以养兵,当无大错。

从茶利征收总数也可概见官府获利之丰。宋初平江南后,岁约400万贯,嘉佑二年〈1035〉最少,岁课128万贯,内实钱86万贯,子钱46.9万贯。真宗、徽宗时榷茶收入较多,岁课约300-500万贯,南宋前期曾达600万贯,几乎是唐代茶利的10倍。大观三年〔1109〉蔡京将茶利百万缗输京师所供私奉,掊息益厚,嘉佑1056-1063〉以前,岁课均赋茶户,岁输不过三十八万缗有奇,谓之茶租钱,当然收人有所减少,但如果加上茶税收人806032贯,仍有1175104贯,比通商前此二项之和1094093贯尚有较大增加。如果仅从租钱变息钱看,崇宁(1102-1106)以后,岁人之息,骤至二百万缗,视嘉佑益五倍矣,政和(1111~1118)改茶法,岁收息至四百余万缗。此外,蜀茶收人同样骤增,其始岁课三十万。李稷为提举,增至五十万缗。其后岁益至百万缗,绍兴十四年(1144)茶司一年遂收二百万,茶马司富甲于天下―。官府除少量年份茶利为茶商所侵夺外,获利甚丰,这当然与官府立法太重,取利太多的残酷搾取有关,但也与市场消费增加密不可分。

四、提高军事国防实力

由于茶叶需求旺盛,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官府获得了大量茶利,其中很大部分用于军事边防。李新《上皇帝万言书》说:户部之计,茶利岁人,不訾边防之用,仰此以为喉吻之哺,从官府的出发点来看,茶利岁人首先属于政治目的。宋朝边防形势严峻,茶利岁人应满足边防之用为要务,因而在盐池之坏未复的情况下,国用尤急於茶利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有犒师养兵修缮戎器之费,赖此干运,以济难危及岁仰茶利以佐军费是客观实情。如宋神宗〔1068-1085年在位)时经营熙河,急需大量金钱,而榷川茶取得的茶利,对支撑西北防务具有决定作用。川茶,熙河一路经费所仰,并非夸大其辞,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白。南宋时,赵开治蜀,茶利成为抗金的坚强后盾。赵开广泛开展茶盐榷酤、奇零绢布之征,收到良好效果,赵开馈垧者十年,军用无乏,一时赖之。到绍熙年间〈1190~1194〕,仅成都利州路岁人茶钱249.3万余缗,朝廷岁以一百一十三万缗隶总领所赡军由于茶利直接济军,关系非同异常,北宋专门置发运使以总六路赋人,其职以制置茶盐酒税为事,军诸国用多所仰给,明确规定把军储作为首要任务。这一规定非同寻常的举动,显示了茶利对军需国防的重要作用。榷茶之设也是利用少数民族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的消费心理和饮食需求,设榷场售茶以助军需。真宗时〈998-1022年在位〉,河北转运使索湘会内殿崇班阎自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收其利以资军用。南宋后,更是把金朝极为欢迎的腊茶运往榷场牟利,以补军费之不足。(绍兴)十二年〔1142〉,兴榷场,遂取腊茶为场本,凡胯截、片、铤,不以高下多少,官尽榷之,申严私贩人海之禁。西北地区面向西夏的榷场也是售茶牟利。田况所奏今既许于保安、镇戎军安置榷场,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彼若岁得二十余万斤,则榷场更无以博易,此不得不悔也,欧阳修所说然则两榷场舍茶之外,须至别将好物博易贼中无用之物,均说明了这一特点。被宋朝奉为国策的茶马贸易政策,不用说其战略思想是充分利用蕃部所欲,大抵惟茶为急,恃茶马为命的特有消费需求,实现以茶易马,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整体考虑。所以当宋朝收复熙河时,面对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乏茶与之为市的被动局面,迅速作出反应,就近榷四川茶运往西北地区市马,换取大批战马,成为宋朝解决军马特别是良马的一条最重要途径。至于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虽诸蕃马多驽,无甚军事价值,但大率皆以互市为利,宋朝曲示怀远之恩,亦以是羁縻之,达到靠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固边目的,也是相当深远战略考虑的政策。实现之一战略构想的重要基础是非茶马无以招集汉蕃人族。当然,官府还主动利用交引制引导商人向边地输送军事物资,以茶偿价,从而达到巩固边防的重要目的。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於西北,利尝至数倍的局面,是官府着眼于增强边防实力,主动饶利茶商,用以解决军需的一项重要手段。雍熙〈984-987〉后用兵,切于馈饷,多令商人刍粮塞下,酌地之远近而为其直,取市价而厚增之,授以要券,谓之并引,至京师给以缗钱,又移文江、淮、荆湖,给以茶及颗、末盐。这种方法嗣后推广。

乾兴〈1022年〗以来,西北兵费不足,募商人入中刍粟如雍熙(984-987年)法给券,以茶偿之气至和三年〔1056年、改辇钱帛于河北边防,以现钱和籴,惟人中刍豆计直偿以茶如旧。刍、豆、粮、粟均为军需必需,军队日不可缺。交引制施行的前提是茶商必须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这又须以茶叶销售为中心,茶叶消费水平提高,茶叶销售渠道畅通,茶商才会人中提茶,否则必然难以为继。从实际效果看,由于茶叶消费市场的广阔,交弓I制实行时间较长,对军需国防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天圣三年0025年)夷简评价道: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中间蕃部作乱,调发兵马,仰给有司,无不足之患。以此推之,颇有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于茶叶消费大有关系。

五、成为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虽然曾有过分裂和战争,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融合是主流。要达到这一点,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络、经济往来必不可少。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均一如汉族饮茶成风,辽金中华茶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突的茶礼和饮茶技艺。而这些饮食习俗之所以得以保持,其中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得到照顾。无论是通过赏赐还是贸易,茶叶这一少数民族消食去脂保健的必需之物,源源不断地得以输人。二是各民族的经济联系不能断绝。通过榷场贸易、茶马贸易,宋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曰益密切。正是由于宋朝产茶,各少数民族又迫切需要茶,因而经济文化往来和联系更加密切,共同开发祖国的边疆地区,为统一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如西夏元昊发动对宋的战争,茶叶贸易停止,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叶无法得到,激起人民反对,他们发出了赐遗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元昊赶快与宋议和,停止战争。宋辽榷场贸易中,茶为重要输出物。为了促使市场繁荣,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采取鼓励政策,诏雄州,契丹请榷场市易者,优其直与之。金国统治者认为,茶仅是出于宋地的草芽,实乃无用之物也,但问题是金国饮茶盛及一时,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因而几次禁茶却无甚效果。自造茶质量又差,价格也高,根本推销不出去,比起作榷茶本钱的宋朝腊茶不可同日而语,富者瀹建茗,尤其是婚礼中必不可少,因而私茶泛滥成灾。就这样,金国人以这种方式也要维持嗜茶已久的消费习俗。西南少数民族长期处于以茶马贸易为主的羁縻政策下,茶叶消费有保证,因而使黎州地区直到南宋前期基本上保持了边民不识兵革,垂二百年和平局面。其中朝贡次数最多的邛部川素效顺,扞卫边陲,成为宋朝的依靠力量。可见,各民族以茶为纽带,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茶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大矣。

乌龙茶对中华产生积极作用影响


乌龙茶的问世,给茶叶增添了一个新类型,系一大飞跃。由于它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备受世人赞赏。特别是在武夷山独特自然环境中生长出的茶叶制成的乌龙茶,更是醇厚幽远、独具岩韵,饮者青睐。并成出口贸易的重要产品。

乌龙茶的创制成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内函,茶书上的武夷岩茶诗词文赋屡见不鲜,赞声不绝。特别在品茗艺术上大有发展,所谓的功夫茶当源自于斯,并非妄言,有文佐证。清代才子袁枚丙午(1786年)游武夷山“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清悦性”。

由于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在武夷山为僧管山、制茶及经营武夷岩茶的“下府人”(即闽之下四府)人,便将武夷岩茶及品茶文化传至闽南。加之闽南海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民生活优于闽北,因而品饮武夷岩茶便成了他们体面高雅的赏心悦事。时告老还乡的宰相兼太子太保蔡新(漳浦人)吟有“食武夷,看金鱼”之句。

清《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王官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有的甚至“薪必以橄榄之核”,到了玄乎其玄地步。此等侈奢饮风,致使有的瘾君子倾家荡产。

这种品茗风尚,很快传到临近的潮汕,当地士人郑重其事,增繁添序,冠以“潮汕工夫茶”雅名。陈镜雄等《潮汕工夫茶话》有文戏茶癖“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称茶主要来自闽省。据福建茶叶专家庄任考证:“工夫茶指最初所用茶叶多尚武夷,源自武夷传统茶名”之品饮方法。与此同时,闽南、潮汕、广州三邦竞相经营武夷岩茶。清中至民国间,武夷山麓的下梅街、星村街、赤石街先后为茶叶集散地,茶行茶庄毗邻,一片繁荣兴旺景象,有人揣测“全崇安”盛名当由此而出。武夷岩茶自此昂居中国茶叶“十哲”之位。与福建一海之隔的台湾省,虽然在清嘉庆(1796-1820)年间就移去武夷山茶苗种植繁衍。

终因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无法成就武夷岩茶“岩骨花香 ”之韵。台之饮君仍然钟情岩茶。因此清《台湾通史》编者连横在其“茗谈”一文中写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长期以来台湾、武夷茶界往来不断。近十几年中来,更是频繁,或切磋茶事,或交流茶文化。综上所述,武夷山创制出乌龙茶,不但是茶叶史上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于弘扬武夷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都有产生积极作用。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

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

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2/3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

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入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最近出版的专著《绿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著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Assam)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入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 changed 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 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毒品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

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

(Green Gold:the Empire of Tea,Alan Macfarlane and Iris Macfarlane,Ebury Press,2003)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交。我国政府将马里作为援助的重点国家,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气候炎热,高温天气让马里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茶叶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角色,一般指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关系与情境内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社会赋予其特定的职责功能与义务。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指的是茶实体以及对茶的品饮过程,如以茶待客、茶修身指的就是狭义的茶。广义的茶与广义的茶文化相等同,内容涵盖广泛,茶树栽培、茶的制作加工、茶具、茶的品饮、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等等皆在此列。下面我们来看看广义的茶所具有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一般指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关系与情境内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社会赋予其特定的职责功能与义务。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茶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雅俗共赏的休闲方式载体。贡茶制的出现虽给茶民带来了一定负担,但同时也推动了名茶的开发与制作技艺的提升,并由此产生了民间的品茶与斗茶现象,至宋时这一现象蔚为壮观,保存下来的诸多画作、诗作对此都有反映。从街头巷尾的茶馆艺人至文人墨客再至达官贵人,无不参与其中。如盛行于宋的分茶(又称茶百戏、茶戏等)名家就有宋徽宗赵佶、大诗人陆游、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等等。

第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茶的诗词数量巨大,且不乏上乘之作。仅陆游所作茶诗就有300多首。乾隆帝诗作《观采茶作歌》中的第一句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也被后人广为传诵。与茶相关的画作在中国传统画作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品茶图》等均是珍贵的社会文化史料与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第三,皇权皇威的传达者。贡茶制源于西周之初,从那时起,茶就与皇权有了某种内在联系。自唐代始,在上贡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贡茶院,专门负责为皇室精选优质茶。五代时,皇帝向臣子赐茶渐成制度。被赐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大臣、将士、僧道和庶民、四方少数民族部落,以此来显示皇权之高贵,皇威之浩荡。

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社会文化的传承者。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茶元素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留下来的茶的大量加工技术方法、茶具制作技艺、茶的品饮方式、茶图书、书法、绘画、歌舞等等,不仅活生生地再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特色,而且有益于现代茶文化的开拓创新,从而使茶文化本身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行。饮用茶饮料之风的迅速蔓延就是很好一例。

第二,社会交际关系的推动者。茶正在向国饮的角色转变,并已经成为向国外领导人、国际友人传达友谊的重要馈赠品,是商界馈赠、招待应酬的必备之物。同时,茶也是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重要润滑剂。

第三,生活标签展示者。传统社会中,茶的品饮人群可分为宫廷、文士、雅术、民俗四大类。可见,饮茶并非某一类人群的专利。所以,茶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身份的标签,它们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不论哪个阶层、哪类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品味茶,也喜欢品味生活,钟情喝茶,乐观生活。

第四,人口素质的呵护者。茶的主要可利用成份为茶多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制药、保健、化妆品、食品及饮料之中。经科学研究发现,茶具有醒神、健脑、化浊降脂、减少电磁波辐射危害、解毒利尿、延缓衰老等功效。茶自古喻意清淡、高雅,中国茶道更是内涵丰富,静、雅、和三字道出了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联系:内心修养需静,文化诉求要雅,社会关系要和。这关乎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所以,茶是现代中国社会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五,经济发展推动者。产茶区多为远离都市的偏僻山区,那里的百姓多以茶为生。茶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之一。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2800万亩,产量128万吨,产值约为900亿元。以茶为原料的各类饮料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消费茶饮料600万吨,按100:1的比例,约用去6万吨中低档茶。相比日本每年以茶多酚开发出的各种产品200亿美元的产值,还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第六,民族风俗的言说者。各民族风俗的差异也体现在茶俗的不同之上,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喜竹筒茶,湖南城步苗族喜虫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喜三道茶,藏族喜酥油茶,蒙古族喜盐奶茶等等。茶在不同民族的婚丧嫁娶中的使用也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寓意。如回族禁酒,各类节日礼仪中均以茶为敬。藏族把茶叶作为婚姻的珍贵礼品,把色泽红润的茶汤作为婚姻美满的象征。

需提及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这些社会角色的把握与运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在精品茶中,有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存在着过分采摘单一嫩芽的现象,如行业过度发展单一嫩芽茶加工,这不但使绿茶原香降低,营养成份减少,也遏制了绿茶技术的创新,更是对茶的精神实质的违背。饮茶有益健康,但许多人饮茶方式是错误的。如喝冷茶浓茶、饭后立即饮茶、喝冲泡次数过多的茶等等,这些不但无益身体健康,反而会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普及茶饮与普及茶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下)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着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着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changed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

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

(GreenGold:theEmpireofTea,AlanMacfarlaneandIrisMacfarlane,EburyPress,2003)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交。我国政府将马里作为援助的重点国家,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气候炎热,高温天气让马里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毒品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上)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

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2/3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入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Macfarlane)最近出版的专着《绿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着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Assam)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入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佛教对浙江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始终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浙江地处东海之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由于其自身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因而产茶历史悠久,名茶甚多。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天目青顶、婺洲东白等等都是中国茶叶中的上等佳品。而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写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可见,茶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浙江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浙茶备受佛教推崇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当时中国人并不理解其本质,而把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相混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兵燹战伐,中原动荡,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佛学思想容易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荏弱之民,多皈依而祈福,高明之士,则避世以理穷。佛教开始发展,各地大建佛寺。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浙江来说,东晋时佛寺的创建就盛极一时,著名的如杭州灵隐寺、玉泉寺、宁波的阿育王寺等吴越国不断大兴寺庙,广凿石窟造像,雕刻佛经,建造佛塔,尤其是首都杭州,苏东坡曾有西湖三百六十寺之说,可见当时佛寺众多,所以,后来就有佛国之称。随着佛教的盛行,它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增多,浙茶也开始进入佛教信众的修行中,浙茶之所以受到佛教的推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坐禅的需要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禅,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心无杂念,万相皆空。其姿势要求大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地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固定物坐禅还要备受煎熬,腿子酸痛,蚊虫叮咬,禅七的疲竭,寺院的拘限,尤其令人难受的是,每天花费九到十五个钟头的时间思索同一个问题带来的那种难以的沉闷乏味一般的僧侣无法坚持,就连高僧大师们也很难支撑下去,故寻找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倦的饮料也属必然,正好茶性苦寒,具有破睡驱眠,去烦解渴的功能。陆羽《茶经》中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本草纲目》也谓其可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明朝顾元庆的《茶谱》则说得更为全面合理: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浙江茶叶在这方面功效也很独特,以瓯地茶为例,《江逸志》云: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可见,茶叶本身的性能决定了浙茶十分适合作为坐禅的用茶。

2、延世长生的需要

僧侣喜爱喝茶,除提神醒脑外,还将饮茶作为养生之道,长寿之法,其实,这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受到道教养生思想影响的缘故。道教养生的目的是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借助一种物质媒介来实现。于是,茶叶成为了最合适的对象。因为道教起先用的金石类药物价钱昂贵,而且十分危险,茶叶却相对便宜交全,易于服食道教的饮茶习俗及思想也感染了佛教。《茶经七之事》载云: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水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台真在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救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通过该则史料强调的便是茶对于台真长寿所起的作用,即常饮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南部新书》也载有这样一则故事:人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一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至此了僧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此则故事中,僧侣凭饮茶年龄可达到一百一十岁上述记载可说明,僧侣们十分相信茶能延年益寿。日本的荣西禅师以《吃茶养生记》作为其著作的名称,则更清楚地表述了这一倾向。他在开篇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上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正因为如此,僧侣们把饮茶作为每人必修课之一,大多寺院都有专职茶事活动的僧侣。

3、宗教仪式的需要

在佛教看来,茶是禅定入境的必备之物,是佛教徒的精神寄托,甚至可通鬼神。因而,浙茶在佛教中还常被作为供佛祀品,与宗教活动自接联系起来。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自岩一裹,叶有自茸,溣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言: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由此推断,当时,普陀山茶人部分用以供佛,而不是日常生活饮用在这一点上,浙茶的文化、社会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自然使用与药用功能,它已成为了沟通人神观念的桥梁,故有时佛前供茶还会出现所谓的灵异,现象。据日天台宗大云寺主成寻(公元1011至1081年)在《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述: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十九日戊辰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小僧(成子本人)实知罗汉出现受人师茶供,现灵瑞也。进一步神话化了浙茶与佛教的关系。

4、茶禅一味

然而,浙江茶叶和佛教的真正结合不仅仅在于其自然药用功能和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禅宗的出现使佛教与茶找到了相通之处。禅宗讲究见心成佛,以心悟道相传。有一次大会上,释迎牟尼佛不回答大家的问题,只拈花示众,众人不得其解,惟有迦叶微笑会晤,得佛陀心传。此则广泛流传的佛教故事体现的正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强调自身的领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载道: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所见即心成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修心养性在禅宗中有很高的地位,恰好品茶也需要交详静谧的心境,故饮茶之所宜者十三,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酲,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憧。并且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提倡清心、静心。而茶人们也希望通过饮茶,根除烦恼,提高精神境界这些与禅道中心刚好一致。此外,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是说茶适合于品德优异的人饮用,又表明茶性本俭之意。茶质量尽管有高下之别,但社会各个阶层都能享用相应等级的茶。一些帝王推行节俭之风,特意下诏在他死后选用俭朴的祭品,其中就包括茶,如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而佛教生活中有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不饮酒五戒,又有不吃荤过午不食的例规,这正好与俭相合。因而,许多佛僧把参禅与品茶并举,有的甚至认为品茶即能悟道。唐代皎然和尚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显然,在皎然的眼中,只有保持心神清静,才可通佛之心,若故意去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同时,禅宗主旨的静心、自悟,也贯彻到了中国茶道之中。日本的千利休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茶道本意在于禅的普遍意义,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千利休有这种观念,这是因为日本佛教来自中国,而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它不似印度佛教原义,认为今生水不得解脱,惟有人堂才是出路,而是主张顿悟。从茶中找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总之,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味禅味木为一味浙江茶叶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僧人们的喜爱,成为参禅时常用的饮料,饮茶之风也随之传遍了各个寺院。

中国茶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