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千两茶:千两茶介绍

发布时间 : 2020-08-24
千两茶配方 千两茶百两茶 千两茶的重量

【www.cy316.com - 千两茶配方】

千两茶-千两茶介绍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千两”茶,即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惟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1983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决定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了300余支花卷茶。当年生产的花卷茶现已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以其古朴、大气之风范立于世界茶业之林,“千两茶”采用茶学界俗称为“后发酵茶”的黑茶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燥、无异味的场所,时间越久,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近年来,千两茶风行韩、日和东南亚地区。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日晒夜露是“千两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

该茶圆柱造形,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压制成型后经七七四十九天日晒夜露,自然晾置干燥;以竹黄、棕叶、寥叶为包装,朴实无华,风格式样天下唯一,包装与产品同步生成,是天下唯一的非后包装产品,如果茶客朋友觉得购买一根比较多或者觉得饮用起来不方便的话,可以选择已经锯好的千两茶,百两茶,并且价格比较的适中。“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指的就是安化花卷茶。

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惟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1983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决定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了300余支花卷茶。当年生产的花卷茶现已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1997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花卷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味更佳。cy316.CoM

由于花卷茶选用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通过破碎、筛分、发酵、蒸制、机压、烘干等工艺精制而成。外观上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黄褐;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厚。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的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的功能,因而花卷茶受到了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生产的“白沙溪”牌花卷茶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6.25kg/支、3.625kg/支与362.5克/支,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不断扩大。但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由于地下手工作坊的生产伪劣产品出现了烧心、霉变。为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该产品于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花卷茶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专利产品,目前该厂是全国惟一花卷茶合法生产厂家。

【本茶特点】

降“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消食:消食与去肥腻、下气等药效是相通的;去肥腻:黑茶的去腻减肥作用几千年来就被人们所利用,我国西北民族的食物结构是“牛、羊和奶酪,非茶不解”故而“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以至才有历经千年的茶马贸易;通便;治肠炎;解毒作用

【冲泡方法】

①茶具的搭配: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用厚壁紫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便于观赏汤色。

②用水选择:水质: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井水、矿泉水、纯净水为佳。水温:水温要高,一般用100℃沸水冲泡。也可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

【常用饮法】

①功夫泡饮法:取茶为茶壶的2/5左右,用功夫茶具,按功夫茶泡饮方式冲泡饮用。

②杯泡法:用如意杯或有盖紫砂壶,取茶5克先用沸水润茶,再加盖浸泡1—2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多次加水冲泡)。

③传统煮饮法:取茶10—15克(6—8人饮用),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停火滤茶后,分而热饮之。

④奶茶饮法:按传统方法煮好茶汤后,按奶、茶汤1:5的比例调制,然后加适量盐,即调成具有西域特色的奶茶,橙红的茶汤与白色的奶充分混合后呈现粉红色,十分漂亮,称之为“红粉佳人”。

⑤冷饮法:按杯泡法或煮饮法滤好茶汤后,将茶汤放入冰箱或水井中冰镇后饮用,是夏天消暑解渴的佳品。

cy316.coM延伸阅读

2020千两茶传


千两茶传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探索千两茶的今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种奇特的事物身上,经济、文化、历史怎样令人惊奇地交织在一起。

千两茶之缘起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发生争执,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人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茶叶重镇黄沙坪

资江在平口由新化进入安化,途经百十里高山峡谷,到东坪一带湖面开阔,风光大霁。黄沙坪在东坪以下,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明末清初期间,此地制茶业兴起,其声誉响遍全国。在清朝后期,黄沙坪已有了“黄市”之称,南至广州,北上汉口,船舶来往,络绎不绝。

据可靠的记载,清末民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已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黄沙坪年产红茶十多万箱,引茶2万余包。加工花卷3万支左右,几乎集中了安化全部的“千两茶”销售,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这里商铺百余家,茶号52家,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茶号都有分庄(子公司或办事处)设在此处,仅仅1平方多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民国时期有“小南京”之称。

据80岁以上的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约1.5公里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永泰福、宝聚昌、宝聚庆、天顺长、天一香、阮远长、裕通永、大拥裕、兴隆茂、竹巴松茂、大昌川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4个银洋,一个银洋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由于千两茶是安化茶传统的也是主打的产品之一,市场从来不成问题,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一个茶号的资本金多则几万十万光洋,少则几千元,都做得热气腾腾。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这些茶号在发展过程互相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的年份,你出一份资金,我入一个股份,雇请人工做几千支千两茶,然后按成本摊分支数,各自经销。“老抠儿”的山西人、操着福建官话的闽南人,与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带有家乡色彩的庙宇、楼阁,福建印迹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倾向的洞宾楼……妆饰了一个盛大的茶市。

黄沙坪依山傍水,狭窄而修长,沿街全是青石板,修建于雍正三年(1717年)。街道两旁屋接屋,檐连檐,街中心开挖了一条1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的青石板盖住。一到雨季,两边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台阶前的石孔,流入下水道,再通过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余块,3千多立方,全部从远处运来。工程之浩大,所费之不菲,没有雄厚的民间财力,根本无从想象。街道两旁飞阁连檐,有的店铺楼上楼道相连,鳞次栉比,景象壮观。每到收购季节,处处门户大开,茶香满街,连茶商会馆、吉安公馆、山西公馆也会敞开中门。街上摩肩接踵,只能从人缝里挤,那是黄沙坪最繁忙的季节。

1920年,湖南茶叶讲习所由长沙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再迁黄沙坪;1938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因日本侵略者侵略长沙,迁往黄沙坪附近的褒家村,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茶叶人材。中国当代的茶叶史,从此留下了黄沙坪的印迹。

 永泰福一段传奇

永泰福是黄沙坪茶叶的一个历史见证,也是该镇52家茶号历经板荡后独枝一脉传到今天的茶号,其硕果仅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永泰福是由道光年间黄沙坪的一个南杂食品店三泰福分出来的茶号,创办于道光9年,主营引茶(官茶)、千两茶,同治年间,增加红茶箱包经营。其间,兼营土纸、桐油等物产。永泰福茶号到第四代传人李梅森手里发展到鼎盛时期,有自己专门的茶码头,专门的脚帮负责从山高路险的高家溪、马家溪担脚运输毛茶与货物的上船下河,民国初年,该号年收益达10万银洋。解放前夕,仓库里剩放的千两茶就有2000余支,土纸2000余担,箱包花香荞茶等更不胜其数,全部付予公私合营,1952年企业停产。

永泰福老板李梅森开明、洋派,茶号有母亲王太夫人掌管,自己常常兴起就随货船北上武汉听梅兰芳唱戏,当时大上海时髦的三枪牌自行车、无敌牌缝纫机,李梅森都购置了回来,解放初李家的阁楼上还可见到。杨开慧的兄长杨开智解放初在安化办茶叶(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茶场第一任场长),到李家住过3年,和李梅森结下了不浅的交情。历经一次次运动,李梅森并没有吃多大苦头,是因杨开智信至黄沙坪区公所,称李为“茶界名人”、开明人士,对革命有贡献。这封信是李梅森的“护身符”,也使得李家在文革中免遭抄家之祸。李梅森过世后,为后人留下了一只2米见方的楠木箱子,里面有一支百年千两茶和永泰福当年所产各种茶叶样品,为后人恢复生产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这其中,杨开智可谓功不可没。但,这背后也有一段沉痛的故事:早年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农学士彭先泽当时担任安化最大的砖茶厂白沙溪茶厂厂长,和杨开智相交甚稔。彭先泽写过《安化黑茶砖》、《西北万里行》等名著,是现代中国茶叶史上为民族茶业振兴做过重大贡献的爱国之士,1951年被错杀。当时杨开智已调到长沙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任职,闻彭先泽被押,赶快写信给安化县要求放人,但信未至而彭已被枪毙。

1958年,白沙溪茶厂试制出花砖茶,采用机械压制,得到销区认可,千两茶逐绝产。一直到近年,由于台湾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千两茶才重新恢复生产。李梅森的后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永泰福茶号,踩制千两茶。目前“永泰福记”四个字在广东市场很响,一些精选原料的优质产品销往台湾、韩国和日本。此茶号现存一块年久的木制招牌,楷书“永泰福”三字,为张岳珊题。此人系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曾用全部家产支助发动武昌起义。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欣赏他的字迹,收他为代笔。永泰福大招牌为黄自元所题,已经遗失。目前李梅森的旧居旁仍有一条通往资江的石板路。到得河滩,有一块大的石碑做洗衣板。石碑沾有青苔和泥沙,擦干净看,有“安化县前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厅批准立案厘定黑茶章程十则”等字样,落款是“民国八年已未岁七月初一九乡公立”。

老茶今日得新生

千两茶恢复生产,是市场的牵引。安化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过300支,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安化较大的千两茶生产商有两三家,估计年产量在3-5千支。在销售上,由传统的边销,已逐渐扩大为内销和外销,北京市场、广东市场也比较火。在价格上,一般新卷买到1200-1800元一支。今年一种新出品的“千两王”为永泰福所生产,原料和做工都极其讲究,据说广东市场每支售价在5千元人民币左右。

千两茶的踩制全是手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取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50多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滋味,经久耐泡。因为工艺和原料讲究,“卷王”即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不易制作,每年最多能产100余支。这种茶要有纯高马二溪茶(全安化品质最好的原茶)火焙一级黑茶做原料,要选取十米长的老竹用于加工和包装。千两茶制成后,愈陈愈香,年代愈久远价值愈高,一支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

茶叶市场是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何处晴阴说不清。前几年盛极一时的乌龙茶,如今被普洱茶取代,乌龙茶厂商经营亏本,十不存九。这几年普洱茶大盛,和普洱茶同属二道发酵茶的千两茶也是时人最欢迎和拥戴的藏品。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和过去主要西北牧民不同,如今千两茶四处开花,一些厂商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在工艺处理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地方的营销。

广州坊间饮用千两茶,是因其消滞去腻,久放不溲。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陈年千两茶对付一般的肠胃毛病,可以说手到病除,这和益阳民间用老砖茶治腹胀腹痛如出一辙,可能这种茶对肠胃内不同菌种的平衡有特殊的作用。

跟砖茶相比,千两茶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它独特的历史造就了自身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一度被花砖所替代,但“重出江湖”之后,并不是试图夺回自己的“旧河山”,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天地,这是安化茶和益阳茶可喜可贺可以自豪的地方。一些更利于开拓和占领市场,并稳固市场的制造方法和营销战略,使千两茶在茶叶市场、饮料市场攻城略地,创生财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传统的茶业加以借鉴和吸收。

诚然,千两茶要恢复到历史的鼎盛和辉煌,恐怕为时过早。甚至,就像京剧一样,不可能再有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健康而长远的生态环境,能够长久地葆有这块民间智慧和历代能工巧匠心血铸成的玉璧,将是千两茶之大幸。相比于当时4万人口的黄沙坪,如今这里常居居民不过2000人,千两茶的今天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卢跃李胜夫肖少华)

2020神奇千两茶


神奇千两茶

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东南亚,再到大陆,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近两年,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如果要上溯源头,千两茶诞生才140年,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用八字概括,叫做“道光百两,同治千两”。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其紧致细密,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为人捞起,其芯仍然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茶净重36.25公斤,高150cm,围径67cm,茶体密度0.7g/m³,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谓之“内圣外王”。

千两茶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传统的,也是科技的;是地域的,也是交融的。明清两朝,多少陕、晋、徽、粤、闽茶商,为安化茶香所吸引,在这里设庄开厂,建市兴行,所产之茶行销海内外,茶飘万里。在这里,多种中国传统农商文化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下的无障碍最优组合,产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去芜存精,优胜劣汰,数百年的精选和积累,最终产生了千两茶。到今天,它已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1952年白沙溪茶厂开始生产千两茶,由于纯手工制作,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使得功效低微,为适应市场需求,1958年,便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千两茶)。花卷茶停止生产后,曾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惟恐花卷茶加工技术失传,1983年,白沙溪将老技师聘请回厂,带领一批年轻职工参与研制,从初夏到深秋历经四个余月,供制作了300余支千两茶。当年生产的千两茶现已以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引用及收藏。

1997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本着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白沙溪全面回复了花卷茶的生产,使这一“纳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的历史珍品重见天日。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市场日益趋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劣质的产品,为了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白沙溪于1998年为该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江南“千两茶”


江南“千两茶”安化盛产茶叶,红茶、绿茶、花茶、黑茶品类齐全,品质上佳,自宋代安化置县(1072年)开始,安化茶叶一直是朝廷贡品。早在宋朝时期,安化黑茶因其上佳的品质逐渐成为新疆、内蒙等地边疆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食品,当时陆路崎岖,水路顺畅,马辔市、酉州、黄沙坪、唐市、冷市、洞市、江南等地便成为资江沿岸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四里八乡的茶叶便通过人挑马驮集中至这些水运码头进行加工销售,慢慢的,这些人挑马驮茶叶的运输路线便被固定下来,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其中,像高城至洞市再至江南的一条“茶马古道”目前仍然保存较好,马帮、青石板路、驿站、茶场虽不复当年的繁华,却仍留存着当年“茶马古道”的悠悠茶香。了让黑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便于运输与保管,安化江南的茶农们研制出独一无二的“千两茶”。茶农们将采摘后的茶叶晒干,然后将茶叶挤压到一起,棍锤筑制在长筒型的篾篓中,茶住要用竹叶包裹,在缠上一层棕叶,加工非常复杂。一般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重约37公斤,因其重量折合老称为1000两(老称16两为一斤),故称“千两茶”。“千两茶”是安化所独有的世界级资源,据考证它起源于安化江南镇,历史已逾千年,是茶文化的经典,被尊为“世界茶王”。目前日本、韩国客商收购50年以上的千两茶,单支价格达50万元。千两茶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价格原因有三:一是千两茶的制作全为手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用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七七四十九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和滋味,而且经久耐泡;二是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终有的加工程序。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成为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竹之青香与韧性俱佳才好。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称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其品质;三是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醇香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十道汤色依然不改,饮之通体舒畅。新制千两茶味道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特色。如今“千两茶”正以其真正的绿色品质和独特的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千两茶,湖南千两茶文化知识介绍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千两”茶,即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惟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1983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决定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了300余支花卷茶。当年生产的花卷茶现已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1997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花卷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味更佳。

由于花卷茶选用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的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的功能,因而花卷茶受到了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生产的“白沙溪”牌花卷茶有两种规格分别为36.25公斤/支和3.625公斤/支,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不断扩大。但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由于地下手工作坊的生产伪劣产品出现了烧心、霉变。为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该产品于1998年申请了国家专利,花卷茶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专利产品,目前该厂是全国惟一花卷茶合法生产厂家。

2020教你辨别千两茶


教你辨别千两茶

千两茶曾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神秘的中国茶”,作为一种制作工艺父子相传秘不示人的地方特产,一直没有自己成文的生产标准,目前安化县茶叶协会会同安化县千两茶生产厂家共同制定了千两茶生产加工标准,千两茶终于有了自己的加工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超过10龄的千两茶极为罕见,评判其优劣也只能以市面上现有的新产品为参考。

千两茶又称“花卷”,其中一重意义指含有少量茶叶嫩梢加工后形成的花白梗。不过现在做工更为讲究,采用一二级黑毛茶做原料,很少看到梗。成品千两茶以蓼叶裹胎,棕片作内衬,外用篾片捆压勒紧箍实,正规的产品篾篓上会喷上火漆,标出生产商姓名或字号,以示对产品质量负责。安化也只有少数厂家拥有这一产品的市场准入证。篓装千两茶呈比较规则的圆柱状,径围(横截面的周长)65—70?,高155?左右。篾片松散、径围过大者次。千两茶每支净重为老秤(16两为1斤)1000两(约37.3公斤),连篾包装重约38.5—39公斤。重量超过39.5公斤可能是干燥不够,容易出现烧芯变坏的现象。重量若低于35公斤则基本可以肯定已经烧了芯(烧芯是指千两茶或其它紧压茶在后期处理过程中,由于控制不当,中间部分发生强烈的湿热作用,导致产品局部灼伤变质的现象。灼伤部分呈黯淡的红色)。这是基本的物理判断方法。

打开篾篓撕去棕片后,需要剥开紧贴于茶胎的蓼叶。原料好、做工也好的千两茶,剥开蓼叶比较费劲些。相反,茶叶品质就可能没那么好了。完整的茶胎应该通体乌黑有光泽,紧细密致,外观十分漂亮。这是档位比较高的表现。如果锯成饼,锯面应平整光滑(锯纹呈斜线规则平行也一样)无毛糙,无裂纹和细缝,结实如铁石,无法用手掰开或使之发生形变。差的饼松动、散落、有裂纹。高档饼锯成3?厚为宜,直径不超过20?,重约0.9公斤;普通饼厚可3.5?,直径22?—23?,重约0.8公斤。烧芯饼的芯上出现一线暗红,烧芯严重者只剩边缘不红。如果锯开的饼面呈现出深颜色的水痕,可能是含水量过高所致,则不宜收藏。品质不同的二龄千两茶,用一般的方法开泡,可以立见高低。好的茶开汤,微微带有甜酒香,汤色透亮如桐油,头两泡有稍许涩味,三泡后涩味渐淡至无。叶底呈青褐色。可以泡到12泡。差的开汤后,有青涩味,茶汤暗淡,叶底花杂。至多可以泡八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评判标准是相对的概念,对茶叶的鉴赏也有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喜欢不同风格的茶,但好看、好喝、好闻,身份明完整,应当是一致的。

oocha:

部分千两饼出现发花的情况,70年代以前对千两茶不要求发花,70年代以后发现发花的千两茶口感更醇和,所以70年代后的千两茶允许发花,但是不做要求。目前的千两茶茶头、茶尾两节不长花,茶体中央部分多数长花,但是也有些厂家按照70年代前的传统要求进行制作,其生产的千两茶就不长金花;部分厂家提倡千两茶长金花,其进行工艺改进,茶内金花茂盛。

长花的千两茶和不长花的千两茶开汤后的香味,口感会有一定区别。

同一厂家一支完整的千两茶从外观上很难区分是否长花

随着现在千两茶工艺的改进,多数千两茶在放置半年到1年后,都会长出金花,主要的特征就是茶叶重量的变化刚购买的千两茶在放置一年后重量一般会减轻半斤到1斤,重量减轻是因为茶内金花生长消耗部分茶叶内含物,并转化为水分,散失到大气中。

市场上有锯成饼的千两饼销售,已经锯成饼的千两茶就很好辨认是否长花,一般长花的千两饼干茶带有一股菌香,干茶饼面色泽稍偏褐,撬开饼中心部分就可以看见内部金花;没长花的千两饼干茶有明显的高火香,或者有青气味,饼面色泽明显呈深绿色,撬开饼中心,没有金花生长

2020安化黑茶知识介绍:安化千两茶


安化黑茶知识介绍:安化千两茶

历史

安化千两茶

又称花卷茶

因历经千秋,承载了中国茶文化的所有历史渊源,被誉为“中华茶文化的化身”

因茶身硕大,在世界各类茶中堪称第一,故享有“世界茶王”的美誉。

黑茶的符号

黑茶历史象征

黑茶工艺象征

1952年白沙溪独家传承了千两花卷茶的生产。

60年代—80年代曾一度在市场上消声匿迹…..

1983年,唯恐花卷茶加工生产技术失传,白沙溪将一批老技工聘请回厂,带领一批青年职工参与制作。从初夏到深秋,历时4个月,共制作了300余支。由于极其珍贵,产品流入收藏馆、成列馆、海外、港台地区,仅少量流入百姓、各阶层家庭中消费和收藏。

1997年白沙溪恢复传统千两茶生产。

2008年千两茶的生产技术被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工艺口感功效品质

千两茶采用安化黑毛茶为原料,使用天然野生竹子编制的竹篓、棕片、蓼叶为包装材料,自然、古朴,在日晒夜露四十九天的自然干燥过程中,茶叶缓慢发酵,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使茶叶主要内含物儿茶素和黄烷醇类化合物等物质发生氧化形成复杂的络合生理活性物质,形成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口感甜润醇厚、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明亮,能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缓解腹胀、帮助抑制肥胖,调理生理机能。

千两茶为什么叫千两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千两茶简介

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 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该茶圆柱造形,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千克。千两茶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千两茶的特点

1,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

2,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3,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

安化千两茶,安化黑茶里的千两茶介绍


见过饼茶、散茶、团茶、砖茶、沱茶,而有一种茶,在视觉上,绝对称得上震撼二字。这种茶由两大捆竹篾捆压而成,犹如竹柱般通天而立,每支净重l000两,矗立门旁,通常为茶店镇店之宝。这就是俗称的千两茶,为黑茶至尊。就像提到乌龙,不能不提岩茶一样,提到黑茶,怎么也不会绕过这千两茶。

千两茶介绍

千两茶又叫花砖茶,前身叫花卷茶,清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产于湖南安化,安化历来是黑茶的故乡,据说清代万历年间,朝廷为了安抚民心,御定安化黑茶为官化历来是黑茶的故乡,据说清代万历年间,朝廷为了安抚民心,御定安化黑茶为官茶,并将安化黑茶倾销到西北边疆,为游牧人民必备的饮品。前边讲普洱茶时说过,边疆民族平时多食牛羊肉,黑茶能去油,所以很受当地人欢迎。茶商也看到商机,伺机而动,开始贩运安化黑茶。我曾经看到史料记载过,仅清乾隆年间,安化产茶就占到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七。这时候就有个商人动了脑筋,怎么才能多贩运一些呢?于是商人们开始改变茶的形状体积,逐渐出现了百两茶、千两茶。这样既便于携带,又便于销售。

安化千两茶

安化千两茶之所以能在黑茶中独占鳌头,也在于它的做工要比一般的黑茶精细一些。据说,在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的是四川茶和汉中茶,它们也都是黑茶,但跟安化黑茶相比,制作相对粗糙多了。去过安化的人一定记得,这里地势并不高峻,江水两岸,一边是茶林密布,一边则竹影幢幢。这里遍地毛竹,而这些就是做千两茶的工具。

千两茶工艺

千两茶是以二、三级的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用篾片、棕、蓼一次捆压而成。篾是由当地长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的新竹制成的,这些篾片在捆压紧缩过程中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了定型的竹篓。千两茶茶胎要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才能保持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则衬以棕叶,防水防潮。毛茶还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制成千两茶独有的高香。长途运输,竹、棕、蓼长久地熏陶,茶叶滋味自然不同凡响。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2020千两茶:千两茶介绍》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