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获赠25件精品宜兴紫砂

发布时间 : 2020-09-24
宜兴紫砂杯如何开杯 宜兴紫砂壶怎么保养 艺术花茶

【www.cy316.com - 宜兴紫砂杯如何开杯】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获赠25件精品宜兴紫砂”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获赠25件精品宜兴紫砂”相关知识!

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人民政协报社、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紫砂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中心)、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紫砂研究院承办的“大美紫砂”宜兴紫砂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捐赠仪式,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厅举办。

此次捐赠给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25件作品是由宜兴市委宣传部联合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推选的二十多位宜兴紫砂界精英创作的经典紫砂作品。就此,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卫江安院长认为,优秀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以及优秀的人才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此次捐赠作品器形精美、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了紫砂艺人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在捐赠仪式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表示,紫砂艺人具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气度。“评判一位紫砂艺人是否配得上大师这个称号,不仅要看他是否具备了精湛的紫砂技艺,也不仅要看他是否创作出了可以传世的精品,还要看他是否能够放下一己私利而拥有无私奉献的气度。”

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卫江安院长认为,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不仅表现出了工艺的优劣、品相的高低,同时也折射出艺人的操守与修为。希望通过这次捐赠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宜兴紫砂襟怀天下的气度之美,饮水思源的态度也会使宜兴的陶艺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宜兴素有“中国陶都”之美誉,而紫砂则是宜兴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方面因其悠久的历史、独有的材质和成型工艺,成为享誉世界的瑰宝、展示宜兴文化和一个标志;另一方面,也因其集书画、篆刻、诗文、雕塑于一体,融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深受广大壶艺者和收藏家的喜爱。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茶文学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和茶有关的诗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早期,我国诗词中涉及茶的作品主要是《娇女诗》。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描绘了两个幼女烹煮香茗的娇姿,生动活泼。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由于唐代科举以诗取士,因此文人无不能诗。自陆羽《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日盛,与之相伴随的咏茶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名篇佳甸数不胜数。

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下了“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札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四十,然而境遇却仍是的分坎坷,因此产生过辞官归隐的想法。这首诗歌虽然表现出了一种潇洒闲适的心境,然而细细品味仍可见作者心中隐伏着的不平。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始终不得志,在诗中他的想象丰富而浪漫,而在现实中,他却是苦闷的,终日沉湎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为常饮“仙人掌茶”,虽年过八旬,却仍然颜面不老,于是写下了赞美茶的诗篇: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歌。根柯俪芳津,采跟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大诗人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他对茶的兴趣浓厚,一生中咏茶的诗篇数量不少。他在《食后》中写道:“食罂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食后睡起,捧瓯饮茶的情景,诗巾表达了一种无忧无乐、安闲平静的心情。

唐代咏茶最有名的是卢仝,他的诗豪放怪奇,别具一格。《饮茶歌》是他的名作,在这首诗中,他层层深入地描写了所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圣”陆羽出身于寺院,他不但经常亲内采茶、制茶,还擅长烹茶,并因此结交了很多文士和名僧,在一起唱和中留下了许多咏茶的诗篇。

到了宋代,词这种文学形式兴起成为文人学士用来吟咏烹泉煮茗之事的载体。豪放派大词人苏轼曾作一首赞美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的《西江月》:“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元代咏茶的诗词也不少。高名所作的《采茶词》最为有名,词中描写了以荼为业的山家,将佳品先呈给大守,剩下的产品卖给商人得钱换取衣食,他们终年种茶自己却难得一品。

清代乾隆皇帝,是个喜欢游玩的皇帝,他曾到杭州一带的云柄、天竺等茶区,写下很多诗句。在《观采茶作歌》中他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宜兴紫砂大师胡洪明重庆紫砂盛会


图一:与壶友们互动、交流。

9月3日、4日,江苏宜兴紫砂大师胡洪明与其子胡迪锋(青年陶艺家)到访重庆,在北滨路金源购物广场天月茶城举办了首次专场签售会。签售会更邀请了北京天月盛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毅出席现场,为活动增色不少。

签售会原定于下午开始,部分壶友上午便前往活动现场,在主办方的安排下,临时增加活动场次,便于让壶友们提前与胡大师进行互动、交流茶艺经验。

图二:亲自为壶友讲解收藏知识

下午3:00,签售会正式开始。胡大师介绍了当前宜兴紫砂发展的现状及收藏前景,提醒在收藏、把玩紫砂壶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并跟壶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在陶艺生涯中的种种细喜悦与心酸,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让现场不少壶友深有感触,争先向胡大师提出关于紫砂的各种问题。

活动接近尾声时,不少的壶友还带来了自己的藏品,让大师鉴定、品评,现场热情的壶友纷纷选购自己喜欢的紫砂壶并请大师签名,合影留念。壶友们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通过零距离与大师接触,可以更全面的增加对紫砂艺术和茶文化的了解,避免道听途说,对壶的收藏知识产生误区。

图三:为壶友签名题字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59年10月生,江苏宜兴人。1978年开始从事陶瓷专业创作与设计;1983年进清华大学进修学习;1986年被收录《中华名人词典》;至今多次获得“年度中国十大紫砂名壶”、“华艺杯”、“中艺杯”、“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等大赛金奖。其获奖代表作品:《紫光壶》、《神鸟壶》、《燕归来》、《金猪兆丰》、《桃韵壶》、《万象更新》、《抽方壶》、《螭龙壶》、《云肩如意》等。

他的许多作品已载入了《中国紫砂图典》等多部专业书刊,作品也深受紫砂爱好者与收藏家喜爱,更有部分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以及众多国内外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荣获得国家大奖,多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收录,为古老的紫砂艺术文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紫砂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兴盛,原先一些小众领域的文化艺术品也日益受到市场追捧,宜兴紫砂壶就是典型之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茶壶由于其突出的发源地文化特征,不仅是宜兴名片,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计所依。名家大师的作品价值近年更是成倍增长,一把壶动辄百万元,引起众多投资收藏人士的关注。

但是,整个宜兴的紫砂生产经营市场却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带来诸多监管问题,也制约了整个紫砂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挥。为摸清产业实际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举世闻名的“陶都”——宜兴丁蜀,了解到在规范和促进紫砂产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宜兴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紫砂企业曾有过诸多探索。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的著名诗句,“氐壶”说的便是提梁紫砂壶。与7300年的宜兴陶瓷史相比,宜兴紫砂的历史并不太长,从文字记载看,始于北宋,真正存世的紫砂传世器始于明中晚期。

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起。宜兴很早就是重要茶叶产区,宜兴茶叶唐代就成为贡茶。明代起,人们喝茶方式逐渐改变,开始沸水冲泡茶叶、芽茶,茶壶应运而生。在众多材质的茶壶中,人们又发现用紫砂茶壶泡茶最佳,因此宜兴紫砂茶具倍受推崇。由于茶文化的浸淫,作为陶瓷重要产区的宜兴,派生出紫砂陶茶壶也就不足为怪了。

整合缺乏内生动力

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制壶便能“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如今宜兴丁蜀镇手工艺者众多,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门派林立,行业高度分散。市场整合难度较大,但探索之路却未因此止步。

宜兴市文广新局产业科科长张和平向记者表示:“紫砂产业是富民工程,由于小、散、多,艺人们的生产、销售规模难以统计,监管有一定难度。”

据介绍,宜兴目前拥有19位国家级大师、50位省级大师、200位高级工艺师、800位工艺美术师、近1000位助理工艺师、3000位工艺技术人员,以及5000多位小有名气的艺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也是宣传弘扬紫砂文化的平台。

而紫砂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支出在整个紫砂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增值税法定扣除金额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导致紫砂企业增值税中,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张和平介绍,2009年市地税局出台的税收标准延用至今,从普通工艺员到国家级大师,按职称划分为7个等级,每年纳税从1600元到33600元不等。同时,按照现行标准,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流通企业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这使得紫砂界一大批知名艺人不敢兴办企业,进而选择小作坊、工作室形式从业,以临商户形式纳税。因为他们一把壶的价格往往就超过了上述标准,客观上导致企业“做不大”、“做不强”。

在走访中,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可以走标准化行业整合之路,以满足日用消费品需求。但由于标准化制壶使得艺术价值降低,部分艺术家们对此并不以为然。

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介绍:“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紫砂行业是充分展现个性化的市场。脱离工艺和文化,紫砂泥料是一文不值的。”史俊棠认为,作为受大众喜爱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小众文化产业,艺术创作应与经营销售分离,小众文化产业,更应创新销售和经营模式,以激发大众的认可和爱好,扩大需求、增加购买。

上游紫砂矿的“禁采令”

宜兴市政府对于紫砂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对外宣传宜兴紫砂壶的品牌。宜兴市政府在2006年就把“宜兴紫砂工艺”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筹办陶瓷文化艺术节,“陶都风”艺术展已连续五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和台北等地成功举办。另一方面,宜兴市政府对宜兴紫砂这个独特文化的载体也有规模扩大与产业整合突破的渴求。

产业整合首先要从上游紫砂矿做起。宜兴市政府曾于2005年下达紫砂矿“禁采令”,封矿消息一出,市场众说纷纭,有关紫砂矿料所剩无几之言甚嚣尘上,同时直接引发人们对于紫砂制品的真假质疑。

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走访小手工艺者们的工作室,发现许多制壶艺人库存了大量紫砂。据了解,宜兴世代做壶的人家里,囤积有小山堆一样大量紫砂原矿石或泥料的不在少数。一位年近30岁的工艺师表示,家中的泥料至少够用到60岁。而另一位紫砂制品商家告诉记者,自己家中亲戚当年不惜借高利贷,囤料近5000吨。

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所以,紫砂矿料暂无枯竭之虞。然而,业内人士介绍,紫砂泥矿产毕竟属不可再生资源,紫砂矿藏开采一度出现乱象,无序的矿山开采、乱采滥挖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紫砂制作工艺也因大批粗制滥造的制品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3年元旦开始,宜兴市境内的矿山开采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的形式有偿出让。2004年,为进一步整顿规范紫砂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宜兴市政府实施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议案》。紧接着,在2005年4月中旬下达了紫砂矿“禁采令”,确定丁蜀镇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暂时冻结紫砂泥开采。与此同时,宜兴市成立了有国土资源、公安、城管和安监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联合执法巡查队,使不法分子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乱采滥挖。直到2010年,由地方政府主导对蕴藏大量优质紫砂矿藏的黄龙山矿脉进行修复性开采。

史俊棠说,保护紫砂矿,保证原料的合理供应量,能促使市场对原料的有效合理定价。高端矿料价高,自然只有技艺精湛的高级工艺师们采购,减少了浪费和无度使用,从源头上整合资源。

据悉,未来宜兴市政府也有意借力资本保护利用紫砂矿这一独特资源,当地少数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业也正与政府洽谈合作开发之道。

“经纪人”制度有待建立

随着紫砂壶艺术价值的不断凸显,名人名壶的价格一路飞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市场上仿制、代工、贴牌等乱象也随之出现。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利益已经把紫砂市场的水搅浑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限制紫砂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这个行业更为健康、更为规范地成长,宜兴紫砂一直在进行产业整合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下,中国陶都陶瓷城在宜兴丁蜀镇顺利落成。陶瓷城以陶文化为特色,不仅有容纳数千家店铺的紫砂商业街,还引进全国各地的瓷器精品,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文化商旅城。据了解,陶瓷城对于当地紫砂产业的聚合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商户也表示,确实感受到了规模效应对于销售的帮助。

但在谈起陶瓷城的现状时,宜兴市政府文化局官员却仍有遗憾:“陶瓷城虽然将商户都聚集在了一起,但每家各自为营、不易管理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对此,史俊棠向记者谈了有关行业整合的思考。对于紫砂产业的整合,需要建立品牌经销的商业渠道,类似于人们熟知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模式。一方面,由专门的企业来为这些紫砂大师、工艺师进行销售和运作,让制壶者可以更加专心、专注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好的作品也需要通过商业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价值。

“艺术创造应该与经营分离,这属于高级的社会分工。”史俊棠如是说。而形成品牌效应的“经纪人”企业,可以同时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促进整个紫砂行业健康化发展。

目前,当地上市公司中超电缆已开始进行这方面尝试。董事长杨飞是资本市场上为数不多的“70后”老总,当年他变卖家产创立中超电缆,仅用3年时间就将年销售额做到10亿元,投产5年即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而上市后3年,公司销售额已逾50亿元。杨飞是宜兴本地人,因酷爱紫砂,多年来专注于紫砂壶的收藏,在业内圈里小有名气。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中超电缆正从四个方面推动紫砂产业发展。首先,打造高端品牌,中超2012年恢复了有上百年历史的紫砂老字号“利永”,成立中超利永紫砂陶瓷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其次,中超利永成立第三方紫砂鉴定机构与工艺师资质评定机构,聘请国内文物鉴定专家、陶瓷研究专家、紫砂资深国家级大家及业内行业专家,成为紫砂界的鉴定权威。同时,建立国内顶级的紫砂设计中心、创作中心,让公司的设计创作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三,深挖文化价值。中超利永将对紫砂文化进一步推广,包括创办《紫砂汇》杂志赢得行业话语权;在丁山建立生产与展示中心,将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具有电子商务(B2C)功能的企业品牌门户网站,并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全球紫砂连锁俱乐部,使紫砂会所成为一个展示、交流与交付的平台,首批选址拟定为国内一线城市;与业内资深工艺师签约合作,全权负责这些紫砂精英的作品推广、销售,打造小众艺术的大众化交流与推广平台,掌控行业至高点。

记者了解到,作为紫砂矿唯一的出产地,宜兴下游生产企业众多,目前共有各类陶瓷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110亿元,其中紫砂壶产值30亿元,未来产值还能成倍翻番。但总体而言,目前单个企业规模仍然有限,需要具备一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茶具,中国文化的精髓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尔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人好以茶明志


品茶自古是中国的喜好,品茶不仅带来无限的情趣,而且常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超脱感与心理精神上的愉悦,借茶言志、发抒情怀,也是品茶艺术借以表现自己的重要形式之一。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文人好以茶明志,以茶言志,借茶之品性阐述自己的理念。如着名诗人白居易就常以诗来明志,在《食后》茶诗中,充分表露了他的淡泊情趣和他的处世哲学,诗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而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诗中,则是于茶中求超脱。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扭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相行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起(时)。

佳人伴茶,举杯共饮,也是文人喜欢歌咏的题材。崔珏的《美人尝茶行》诗中,把美人春睡慵懒、品茗小坐的闺房情态,描绘得唯妙维肖,令人赞叹:云鬓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篁醉心起。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以茶明志,借茶喻志,是中国文人的喜好。这些诗句,歌颂茶的艺术美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读来真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而又赞叹不已。

李群:浅谈宜兴紫砂传承与创新


紫砂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自明代发展成熟以来,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工艺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自明代正德吴颐山书童学壶偶得“供春”以来,几百年紫砂史造就出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紫砂艺术大师,时大彬、陈鸣远、范大生、顾景舟等,都为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今天的紫砂艺术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人才辈出,正把中国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一个巅峰。我认为,紫砂和其它艺术一样,既要师法古人,师法传统,师法自然,在遵守传统工艺中,推陈出新,更上层楼。

首先独特的资源稀有性决定了紫砂的收藏价值。紫砂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高度的集中性,虽然具有几百年历史,但从全国乃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与宜兴紫砂艺术相同的工艺体系,这与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是分不开的。因为紫砂原料产于宜兴的丁山一带,它是一种含铁量大的黏土--石英--云母系材料,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而这种泥具有独特的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制成器皿既透气又保温,更具保健功能。同时紫砂泥的处理和配比也有严格要求的,而且自古便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之说。随着紫砂艺术的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紫砂泥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所以,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其自身的泥料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次是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其艺术价值。手工紫砂制作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手工打泥片、裁身筒、上底、钮、把、流等一整套工序,它因艺术家个人风格、手法、情趣等不同,制作的紫砂壶造型、工艺等也各不相同,正是“千奇万状信手出”和“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一点在所有民间手工艺上,它可堪称典范。而且紫砂的烧成工艺也不同其它陶器,它的窑温由坯料泥性和所需陶色而决定,并且不同的泥性烧制后色彩和收缩程度变化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虽然发达,但其效果是远非能比的。

三是独特的人文特征决定其艺术价值。手工紫砂自宋元诞生到明时的成熟。历代制陶人立足自然,立足生活,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广收优取,精益求精。从造型、装饰、寓意等方面不断拓宽紫砂艺术生存空间和艺术表现力;从诗、书、画、印、雕、刻、塑等方面扩大紫砂艺术生命力,在实用化,人文化,审美化,艺术化等多方面增加作品内涵。所以,自古以来,紫砂艺术大师人才辈出;赞美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名句佳联,层出不穷。自然之灵融与人之性情,便成为艺术结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贤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可用可赏,可品可玩,可寓可想。

另外,独特的民族风格决定其特殊价值。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就称冠于世界。紫砂艺术富含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它已经成为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艺术馆、博物馆对宜兴紫砂收藏都情有独钟,很多紫砂艺术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使紫砂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在世界文化艺术方面起到特殊的民族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交流价值。

二,宜兴紫砂的文化特质

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紫砂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是文人艺术和手工艺术的结合,需要我们研究、发掘、弘扬。

紫砂的文化特质,包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结合,这种和谐与互动,既要表现出自然材质的外形和本质之美,如全部手工制作,不施色釉,让人在淳朴中享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互动,同时还要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开拓挖掘紫砂艺术文化内涵,使自然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变得实用化,艺术化,人文化,审美化。

首先是材质美。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等,它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表达出宜兴紫砂泥的材质之美。

其次是工艺结构美。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质地和图案的和谐。紫砂壶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

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三是内涵美。紫砂壶吸纳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在雅俗共赏中把人推向了崇高的艺术境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广,宜兴紫砂发展更是如日中天。紫砂艺术的发展,对传统工艺保护,提升经济价值,增强传统工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的紫砂人,我们要吸取生活源头活水,融入自然怀抱,善于汇集传统和创新的艺术,精于思考传统精神和时代审美需求,力争在传统和自然之上营造出的一种全新的精神产品,在引人神往中渐入佳境。

三,紫砂壶的鉴赏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紫砂壶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四,发展宜兴紫砂要把握好四个关键

1,艺术与修养。艺术的创作方法是人们用艺术的方式认识生活,了解自然,感悟生命,解读社会,体现自我,这于艺术家社会实践和品德修养是分不开的。就紫砂艺术而言,如何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加以形象化,把制作者的思想融入壶中,这就要靠艺术家有一定的才气、胆略、知识,力量。

2,艺术风格。艺术的风格,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之分,也有流派风格、个性风格之别。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紫砂艺术已有几百年历史,它随着社会发展,已从单一的实用发展到欣赏,从形、意、趣到雕、刻、镂,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包容,可谓壶小乾坤大,一茗融天下。一名紫砂艺人要真正完成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是要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的,要熔铸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的;这样的紫砂壶才有生命力,才能融下鉴赏者的心。

3,传承与创新。紫砂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在文化创意、理念更新的今天,紫砂艺术更要强调“设计元素”的融合,要师古不泥古,兼收并蓄,着力创新,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去合理取舍,融会贯通,别开生面,自成风格。而风格的形成,饱含了紫砂艺人对紫砂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人文传统的全面通晓;对社会人生的充分领悟;对自然生活的美好追求,这些是赋予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开发出艺术智慧,才能看到“美”之真谛,才能把对艺术风格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表面到内涵,从物质到精神,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紫砂“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现状,其生命力和社会的辐射力是有限的,只有靠社会上的能人志士的参与和艺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其紫砂陶文化源远流长,越发光彩。

李群,男,生于1966年11月7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制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陶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堂先生,多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国家级刊物,是当今紫砂行业中青年的代表人物。

澳门凉茶传承中国文化


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常在不经意间就看见一家家凉茶铺,那古色古香的招牌,锃光瓦亮的铜茶壶,带着淡淡药味的茶香,别有韵味。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等特征,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传统保健饮品。

澳门凉茶铺多到数不胜数,或占闹市一角,或居偏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因为它们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光顾。

澳门凉茶铺历史悠久。1958年的《澳门年鉴》,就专门开列一项生药凉茶,罗列的凉茶铺有28家,凉茶档逾百家,而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5万,可见那时凉茶就已成了居民的日常饮料。

据澳门书籍记载,约70年前,炉石塘街的大有益凉茶和清平直街的显记凉茶店最负盛名。显记凉茶店座位最清雅,为吸引顾客,早期设收音机供顾客收听广播,后来增设报刊供免费阅读,这些独特经营方式为澳门凉茶文化留下生动一页。

过去,澳门的凉茶铺卖凉茶用大碗,上面盖上一块比碗口大的圆形玻璃。玻璃内充满了蒸汽水点,意味着这碗凉茶很新鲜。现在则多是即斟即饮,部分凉茶铺已看不到圆玻璃了。

如今只有澳门博物馆保留了当年凉茶业的传统形象:一辆4轮小车上,高挂4盞玻璃罩灯,车厢内装2个大茶煲,车架前方分门别类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各类送口凉果;一位身着短衫短裤的老伯正挥勺盛茶;按下试听键,还能听到老人苍凉亲切的叫卖声:百草凉茶,真料菊花银花凉茶,凉茶令人回味。

澳门凉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配方30余种。目前澳门市面流行仍有20余种,主要功效分为苦寒去火除湿、甘凉清热除郁、甘凉清热润燥3种,有单味和复方。

经营大声公凉茶的林老板说,凉茶种类较多,制法繁复古老,其配方中的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有适当的药材,便能发挥最大功效。比如,24味并不一定是24味药材煎制而成,而是根据气候和普通人体体质状况,适当选取药材种类并不断调整,一般为8至10余种左右,售价从3至30澳门元不等。自小耳濡目染的澳门人,不用店家指教,大都知道什么季节喝什么凉茶。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凉茶产业及中医药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澳门凉茶一些老字号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和完备的消毒杀菌设施已取代了老式的瓦罐煲煮,自制的瓶装饮料也采用环保塑胶瓶灌装。澳门凉茶的知名度已在东南亚、欧美等地扩展,有着悠久文化内涵的凉茶,正在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

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


想了解《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知识吗,丰富的《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内容等你来看!

关于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说法千篇一律,我认为有的原因很牵强,其实只要抓住紫砂壶独有的特性就最有说服力了,宜兴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一、特色:

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二、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本文《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