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制作方法介绍

发布时间 : 2020-09-29
柚子花茶制作方法介绍 陈皮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橙皮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柚子花茶制作方法介绍。

普洱茶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普洱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茶,叫普洱散茶。用普洱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茶”、碗形的“普洱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心形的“普洱紧茶”。下面就详细介绍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制作工艺,但长期以来在技术上普遍落后,在唐代时只不过「散收,无采造法」,明代可看到有加工揉制紧茶的「蒸而团之」的记载,到了清朝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制作贡茶上,1912年民国成立后,普洱茶变为一种商品营销,此时制作上主要可分为粗制与精制两个阶段,粗制包括手炒杀青、手工揉捻、日照干燥,精制则包括毛茶筛末、剔捡老梗、风吹黄片,再根据毛茶粗细长短分出等级,然后以散茶形式直接出售,或再依据市场要求拼配,经蒸压作型,做成紧压茶销往西藏、香港、越南、缅甸等地。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势险恶,商品从产地运往销货地人背马驼,长路漫漫险障重重,因运输条件严苛导致普洱茶多以饼、砖、沱等形态出售,成为一种合理的演变。目前压模成型可分为现代机器压制与传统石模压制两种,机制压团与手工石模差异点在于手工石模生产效率较低费工费时,机制压团效率较高,人员收益较大,但手工石模压制的松紧度较为适中,茶菌活动空间相对较强,针对普洱茶后发酵的转化及长期存放而言较为适宜,渐受市场青睐。

普洱茶以散茶形式存放在后发酵的过程里,虽然接触氧气的机会较多,后发酵的速度较快,但也会因为反应较为剧烈且反应条件一致,而导致后发酵的结果单一,口感较为单调。同时,也因为运输包装不便,是目前普洱散茶在营销上普遍较不受欢迎的原因。目前普洱茶的营销多采取蒸压定型紧压茶型式,似乎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情况下产生,主要是因应长途运输,人背马驼,包装方便及适合长期存放考虑,另外以饼、沱造型,保留空气流通的空间是合乎科学原理依据。氧化作用顾名思义需要有氧存在,饼、沱独特造型提供所需的氧气,同时由于面茶、底茶与里茶因位置的不同会有少许差异在有氧菌与厌氧菌参与反复循环作用下,对日后的后发酵结果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发酵状态,如此反而造成茶品蕴含内含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及冲泡过程伴随茶质释放于茶汤产生的层次感,提升品茶过程的内容。

以上就是对普洱茶的制作方法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膏制作方法


相信朋友们很少听过普洱茶膏吧,下面让小编给您具体的讲解下吧。

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的知识介绍

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普洱茶膏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2004年,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广州拍卖会,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2012年,贡润祥普洱茶膏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缘何坊间对普洱茶膏不甚了解,甚至不知何物。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更是对普洱茶膏保密有加,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普洱茶膏,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其实普洱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普洱茶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普洱茶膏”,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普洱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普洱茶膏),是茶中的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普洱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普洱茶膏。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普洱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普洱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以普洱茶膏涂抹饼茶表面,以示其优。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普洱茶膏。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普洱茶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定普洱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普洱茶膏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为:看茶的表面,就像看人的脸面,普洱茶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普洱茶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代,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在相关史料中,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其“轻蒸、慢熬”之后,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材质比较均匀,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因为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而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普洱茶膏的品质。

除温度之外,清宫普洱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皇家普洱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玉泉”是北京的名泉,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总矿度只有0.02-0.1g/kg。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以此水制作普洱茶膏,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保持普洱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此外,御茶房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这也是为什么清代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对其大为推崇,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柚子花茶制作方法介绍


柚子花花期早而且比较短,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下旬间开放。用作窨制柚子花茶的鲜花,要求生长成熟,朵大饱满,色泽洁白,香气清雅,无夹杂物。

柚子花鲜花要求当日上午采摘,朵大饱满,色泽洁白,欲放或微开。柚子花经摊凉、采瓣、剔除花蕊(窨制低档茶)后,经与茶叶拌和、窨制、通花、起花、复火工序窨制而成。高 档柚子花茶二窨烘装,中档柚子花茶单窨烘装,低档柚子花茶半压、半窨烘装。柚子花配比高档茶为40%~50%,中档茶30%,低档茶配花渣40%、花瓣20%。柚子花产品分为高、中、低档。.

折叠处理

鲜花进厂后,及时薄摊在洁净、通风的地方(摊凉),然后进行折瓣(采瓣)、筛花(剔除花蒂和花蕊)、净花瓣,花蕊可用来窨制低档茶(茶片)。茶坯处理与窨制茉莉花茶基本相同,烘青茶坯复火、摊凉。由于柚子花香气挥发所需的温度较低,所以干燥后待窨茶坯的温度须掌握在21~25℃(不超过30℃)。

窨制

柚子花茶产品分为高、中、低档。高档柚子花茶二窨烘装,中档柚子花茶单窨烘装,低档柚子花茶半压、半窨烘装。柚子花配比为高档茶40%~50%,中档茶30%,低档茶配花渣40%、花瓣20%。

普洱茶熟茶形状和制作方法


普洱茶熟茶和生茶还是有区别的哦,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普洱茶熟茶的知识。

普洱茶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熟茶:由于普洱熟茶茶性温和,保健功能较好,很受大众喜爱。

正式出现熟茶应该从1973年始,1975年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往往十几数十年)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

之所以说熟茶是难点,是因为它的认知比较难。信息的不对称是目前熟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客观上,茶区以外的客商和发烧友难得到现场完整的观察一次渥堆发酵的全过程。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造成了很多包括论坛的一些言论领袖在内人士对熟茶认知的片面。我看到的很多对熟茶议论,都停留在猜测、推论、臆断的层面上。

普洱茶熟茶的知识介绍

对熟茶要有一个深刻而且客观的认识,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从业3~5年的经验是不够的。

而实际参与发酵的师傅和伙计,大多不具备网络沟通的能力。发熟茶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翻堆的时候,工作环境的温度趋近摄氏60度,参与这项艰苦工作的,往往是一些文化水品不高的工人。

主观上,生产商和资本的对立也造成了熟茶信息的不对称。生产商这边,绝大多数厂家的发酵车间是谢绝参观的,对熟茶的讨论,也基本停留在掌握渥堆技术的小圈子里面;而在掌握话语权的资本这方,因得不到熟茶生产的掌控权干脆就有意无意的诋毁熟茶,熟茶的认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之所以说熟茶是重点,一个是熟茶的产量要比生茶小,熟茶最少需要60的发酵;再一个熟茶在用户端的实际消耗量也要比生茶大。在以往得到的一些关于普洱茶保健功能的临床试验结果,绝大多数专指熟茶。

从消费人群来讲,熟茶的潜在消费人群要大于生茶,从个人消费的角度看,每天当中适于饮熟茶的时段也比适于生茶的时段要长。

茶的制作方法


茶的制作方法

当我们在茶的甘醇、清香中留连时,除了赞叹、神往之外,我们能否确切而真实的感受茶农的辛劳与喜悦?

从满山青绿的茶树开始,一种好茶的产生就倾注了茶农的心血。我们在此细细的叙说制造茶叶的每个过程、每个步骤,并非要每个人都成为制茶高手。只是从此后,我们该不仅仅之羡慕采茶时代美景象与满山采茶情歌的动人声音了吧?

茶的制造

茶是人们的必备饮品。茶叶的制造加工受到人文环境、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品种、消费者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多样,复杂无比。因此要讨论茶的制造的过程,必须包含多个角度,如市场、产地、栽培品种、形状等,但由于茶的制造始自中国,中国茶叶加工发酵过程为骨干。

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而引起茶叶成分的变化各异,因此茶在制造上以此分为三大类。

1.不发酵茶

2.半发酵茶

3.全发酵茶

绿茶不发酵茶

不发酵茶的制造,以保持大自然绿叶的新鲜,重现新绿为原则,自然、清香、清纯、而不带苦涩是其最高要求。我国高级绿茶如杭州龙井、以及太湖东西山的碧螺春的制造,以手工为主,少量加工,以明代以后,发展为固定技艺,至今绿茶的制造,仍不脱其范围。

(一)炒菁

茶叶脱离母支之后,酵素开始作用(水分开始蒸发),为了中止其发酵,必须杀菁。以蒸汽行之,成为蒸菁,以热锅实行之,称为炒菁。中国高级绿茶的制造,以向以小锅炒菁。台湾绿茶以外销为主,杀菁系以滚筒加温,由自动给叶机送入。杀菁后的茶叶约减少茶叶的三分之一,杀菁后的叶质称柔软均匀,不焦不黄,无青臭味。

(二)揉捻

杀菁后的茶叶以输送带输送入揉捻,揉捻的目的在成型及破坏茶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易溶),揉捻可分3-4个步骤。初揉及再揉,中揉及精揉。揉捻的过程中,原料的判读,如叶的老嫩,时间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以保持色泽及滋味。

如粗老茶叶,要加长时间;在揉捻中,必使茶叶条形紧结而不碎,弹性良好,又色泽而无异味,若带银灰色则为精揉过度。

(三)干燥

再干整形绿最后步骤,以迦旋方式,用热风吹指反复翻动,让水分逐渐减少。直至茶叶颜色鲜绿而富光泽,茶叶干燥完全者,易揉成茶末。再干燥中,最重要的不让茶叶有焦味或其他人工异味。

绿茶的制法单纯,品质较易控制,再品种的选择上,以叶绿素含量多,茶单宁含量少为佳。最适制的品种有青心乌龙、台茶五号、青心大有,日本世北种等,不适合制造的为条枝红心、台湾山茶、阿萨密大叶种。

在低温茶区,在低温时间(16-22°C)较为合适制造。需注意漏水以及雨水对品质的影响,在形状上条形为眉茶,珠形为绿茶,茶角、茶末、茶梗、茶头为副茶。

发酵茶在台湾以外销为主,北非的摩洛哥以及日本为主要市场。由于需要冷冻,保持品质较难,国内饮绿茶之风不盛,高级绿茶产销无法交流,本省以北部三峡出产较多。饮用者也仅限三峡附近以及北部地区为多。

半发酵茶

半发酵茶的制造,为中国制茶的特色。全世界的茶叶制造,没有能较其做法更复杂,变化更多样,手段更细腻,也当然无一能品质梗优越。正如俗话所说:“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中国茶叶在唐代即已盛行民间,由于民生之富及王室对茶之要求,遂使茶叶的产制日益精良,从陆羽茶经的制造法到送,蔡误襄《茶录》,可以看出制茶方式、形态之演变。自宋以来,武夷山产制之茶,以开始驰名天下,如龙团、凤饼、御苑玉芽等贡品,都是武夷茶区的特产。半发酵的发酵应在百分之五十。其实,半发酵茶只是以泛称,轻酵如包种茶,重酵如铁观音,凡在红茶与绿茶之间皆可称之。

发酵定义,换言之是酵素的氧化,其科学依据设定,绿茶中儿茶素的含量是100%,则包种茶减少12.7%左右,乌龙茶减少58.7%左右,红茶则减少87.2%。换句话说,以儿茶素为依据,包种茶的儿茶素含量为87.3%,乌龙茶为41.3%,红茶仅为12.8%。儿茶素含量越多,水色越旺,反之越深,送柏长青茶与浆顶青茶,属较特殊之一种,其儿茶素含量在70.8%,氧化了20-30%。

半发酵的制造,前述的氧化作用只是制茶过程重,诸多化学变化的一种,由于其成品都属高级茶,品质之控制无法随心所欲,即使加工技术已非常高超,尚须加上天时、地利的配合。工作辛劳,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一直是尚未克服的难题。我们这里就大概的讲解一下,依目前成品特色、制造程序给读者个概念,细微紧密处,留给不同茶区的制造者去研究、改良。

制造半发酵茶的第一要件,为茶树之品种,这也是半发酵茶四种类型中相同的要件,无性繁殖方能保持优良品种,产制技术因以品种为中心,从育苗、栽培、采摘,均有一定法则。如银针应摘一心,乌龙应摘一心两叶,寿眉应采至第三叶,包种茶的嫩叶对口点芽为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