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茶的"佛系"还是迷茫中的"佛系"

发布时间 : 2020-10-03
七佛绿茶 佛银手花茶 七佛花茶

七佛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你喝茶的"佛系"还是迷茫中的"佛系"”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佛系”是什么意思?佛系大概意思就是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最近佛系梗流行,社会出现了“佛系茶艺”,“佛系追星”,另有“佛系工作”、“佛系恋爱”、“佛系化妆”……

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一种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佛系”怎么就火了?前两天,新世相出了一篇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引起了90后的强烈共鸣,在朋友圈疯传。

然后,各类“佛系”现身了。

句式一:“佛系”+动词,如“佛系健身”、“佛系加班”、“佛系购物”……

句式二:“佛系”+称呼,如“佛系妈妈”、“佛系少女”、“佛系追星党”……

句式三:“佛系”+名词,如“佛系恋爱”、“佛系婚姻”……

句式三衍生句式:“佛系”+职业名词,如“佛系司机”、“佛系金融从业者”、“佛系自媒体人”……

凡是你能想到的词,都能加上“佛系”,然后发个“佛系朋友圈”,代表自己也还是个能追热点的70、80、90后。

再不进入主题讲讲“佛系创业者”,本“佛系自媒体人”就要不认识“佛”这个字了。

迷茫中的佛系

茫茫蓝海红海,不知何去何从。

听说餐饮是刚需,市场广阔,想试试;

可是不知道到底卖饼好还是卖面好。

听说戴威搞个共享单车都有几十亿身家了,想投资;

可是资金不够,市场也已经饱和了。

听说娃娃机是个低成本创业的好项目,好心动;

可是别人说赚不了多少钱。

非迷茫中的佛系者

总觉得周围危机重重,亚历山大;

管理有漏洞,员工不积极,人才流失快;

方案做不好,客户留不住,项目拿不下;

对手很强大,竞争难度五颗星,绝望又不能放弃。

焦虑、焦灼、痛苦,

发际线日益上移,啤酒肚日益隆起,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心脏。

而“佛系者”

阅人没有无数,也有成百上千,

身边来来去去的人,能留下的都是有缘人。

关于管理与方案,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

关于人才与客户,是我的就该是我的,不是我的也不强求。

适当放权,给自己闲适半天假,

不饮酒,只喝茶,偶尔纵情山水,

做个养生的“佛系”人。

迷茫中的佛系

对得失更加淡定了;

他们不再追逐一时的利益,

细水长流的发展才是他们的梦想。

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逐渐明白:

钱多钱少,运气真的很重要,

人去人留,也都是缘分的事,

珍惜现在拥有的,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而我我只是一个佛系喝茶者!

cy316.com延伸阅读

佛系喝茶人:越来越多人开始“佛系”喝茶了?


你看或不看,我都在这里,一切随缘,网络流行词。茶的自然属性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成为修道、修身,“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观念。僧道饮茶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寺院茶艺茶道与道观茶道。近年来,不骄不躁的“佛系”生活让人所向往,其实你与这种生活就差了一杯茶的距离哟!品一杯茶同样也可以享受“佛系”生活。

“佛系”指的是各种佛家思维和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引申意义

“茶艺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佛系社会评价

佛系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是重重压力下调节心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而“佛系”体现了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部分网友认为生活本来就是有张有弛的,慢下来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当无忧无虑的90后踏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面对着现实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各方面的重压后,难免焦虑,而“佛系”正好起到了调节心态的作用。

佛系喝茶人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

佛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佛系茶艺: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佛系健身:在跑步机上走一走就行了,不费劲儿;

佛系员工:甲方用回初稿也ok,我只求平平安安下班。

佛系学生:考过了就是缘,不过就是命;

佛系买家:好的不好评,差的不差评,买东西随缘。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恋爱:一周见一两次,不考虑未来,也不吵不闹。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90后终于修炼成佛了,看淡一切,不动怒、不吵架,“Love&Peace”。

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

“佛系喝茶”的境界离我们远吗?

网上买茶尽量不和商家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喜欢就下单。

不好喝,不太退换货,也不拿来和朋友分享,就在厨房的某个角落里放着。

购买茶叶出现小问题的时候,不深究,直接按照卖家的意思走完流程。

收到茶以后,也不主动写评价,等待系统默认好评。

遇到双十一双十二从来不激动。只是平日里突然发现茶罐见底了,就会在十几分钟内迅速下单。

不混茶圈,也很少主动参加茶道课。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思考人生,下定决心让生活充满仪式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终于喝到茶时,关注点却在动物和植物身上。如果身边有一只猫,会不自觉嘴角上扬;如果有一盆多肉在眼前,会感到心满意足。如果再抄上一遍心经,“佛系喝茶”就完满了。

编辑整理:blissey

喧闹的社会"佛系梗"佛系喝茶也是一种生活境界


佛系大概意思就是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最近佛系梗流行,社会出现了“佛系茶艺”,“佛系追星”,另有“佛系工作”、“佛系恋爱”、“佛系化妆”……

其实很简单,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一种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要说哪个圈子与“佛系梗”渊源深厚、关系密切,莫非就是茶友圈,“佛系”这个词都已经成90后新标配了,也开始“佛系喝茶”了。与其说这些是丧文化,不如用“既学佛的淡定,也有追求的热情”来形容,倒是更为贴切,不是消极、逃避,而是随性、豁达。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佛系茶人的茶

茶是没有好坏高低,有的只是喝茶人的分别心,每一片树叶从深山老林来到你的面前,都不是应该被珍视?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本来无一物,为何不喝茶?茶用自身忍受沸水淋湿,成全滋味,你却视而不见,非要分个高低贵贱。而我们佛系茶人,对所有茶都一视同仁,都尽量呈现它最好的一面。

佛系茶人的器

简洁、素雅。在人和器之间形成很好地共振,达到人器合一,将茶最好一面激发出来。

佛系茶人的水

水知道答案,水知道你对茶的态度,对水的真诚,水会给你温柔地回应,对水的温柔,其实也是对茶的温柔,在水里倾注欢喜心,也会迁移到茶中,让茶能接受,水的温柔试探,让茶能给水一个温柔地回答,茶汤会温润如玉。

佛系茶人衣着

只有自在的衣着,才会有一颗自在的心。

佛系茶人语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口出狂言,不恶语相向。

佛系茶艺意境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与茶打交道,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


平时喝茶,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

佛系茶人,随心、随性、随想。有也行,没有也无所谓。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茶人喝茶,珍贵也好,粗糙也罢,适口为珍。有最好,没有也不强求,融得了柴米油盐,进得去琴棋书画。从古至今,能上的了布衣白丁的饭桌,也能登得上达官贵胄的宴席。此为茶,亦为茶人。

茶人待客,不分身份、地位,入门即客。来喝茶聊天,茶人扫榻相迎,与你谈生活、聊兴趣;来购茶买茶,茶人热茶以待,跟你谈茶的形色香味,陪你聊茶的品系树种;即便是没人,也没有什么,自己一个人,沏一壶热茶,也能呆一下午。

茶人说话,语态自然,心平气和。与人相左,懂得分寸。不妄言、不诳语,向来懂得“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懂分寸、识大体,你说你的恶语,我当没听到过,你开心就好。

茶人穿衣,无纷繁复杂,主朴素淡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茶人自有茶人的服装特色,朴素淡雅,简洁舒适。“静、清、柔、和”是其特点,庄重典雅是其风格,既有现代人的时尚特色,又有古代人的朴素自然,中庸、平和。有粗布麻衣亦有丝质绸缎。

茶人事茶,是正业亦是修行。茶是文化亦是载体,品其味、闻其香、观其色、辨其形,于形色香味中悟茶道,感人生。得平心静气、得体态自然、得断舍离。借用一句网络用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杯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多喝几杯。

佛系茶人,喜茶、爱茶、事茶、修茶,云云一水间,闲情雅致,物与我而相为,静修、品性,是为佛,亦为茶,得于茶人,可谓禅茶一味。

佛系喝茶事事随缘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


佛学与茶道是同源相通的,佛学和茶道都是倡导净和静,在净和静中求得人格的升华,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者都是在舍与得之间求心理的平衡;佛系茶艺者也经常以茶道为载体弘扬佛文化,而茶道传承者也以佛学的崇善精神来净化和规范茶文化,所以佛学与茶道都是进化人的首先思想的两个领域,他们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有质上相通的地方。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很“佛系”的事情?

人民日报评论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所以,不妨也“佛系茶艺”一下: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

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


道教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道教遵从的养生理论和服食方术促进了茶事的兴盛与茶道文化的发展。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具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因此,道教很早就了解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

《续搜神记》中也有仙人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在武昌山采茶,遇到一高丈余的神仙毛人,把成丛的茶树指引给秦精。神仙不仅自己嗜茶,还引导凡人采摘饮用,神仙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茶经》引述了大量此类记载,说明陆羽相信道士与茗茶关系密切,道教与茶道的关系最为久远。壶居士《食忌》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恰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道教茶对饮茶得道的追求。《广陵耆老传》也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官吏捕之入狱,“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神话传说将茶事与道教养生得道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清静无为是养生要旨,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们追求精行俭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寿年丰、世事和平,达到清静之境。道教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也成为道教的显着特征。茶道精神与道教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宫观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现代兴起的无我茶会,以及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都体现着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历代文人雅士煎茶、咏茶,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真实体现。

佛系茶友必备素质:不问、不猜、不评价!


“佛系”行为,即对所有事情的态度都是“都行、可以、没关系”,往好了说这是豁达、淡然,往悲观了说这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论对错,高兴就好,反正人专家都说了“这并不奇怪,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那么,喝茶这件原本就有些“佛性”的事情,佛系茶友又是怎么喝的呢?

我认为佛系茶友必备这样的素质:不问、不猜、不评价。

首先,价格问题上不问、不猜、不评价。我等俗人喝茶时一般是以下两种情况:1、喝着某款茶不错,然后问一下这茶价格怎么样啊?如果超出自己的心理价位的话在心里嘀咕:这茶是不错,可惜贵了点;跟自己心理价位差不多:果真不错;比自己预估价格还低:额,这么便宜,一会买点。2、实在觉得茶不行,问一下价格,超出自己心理价位很多:居然这么贵,再喝一下,咦?怎么感觉比刚刚好喝了;跟自己想的差不多:这茶也就这个价格了;很低,低到自己不敢相信:怪不得这么难喝,这么便宜。

然而,人家佛系茶友就不一样了,管它好喝难喝,只做一件事:喝茶,其它的一概不理。价格,不问、不猜;价格合不合理,不评价;总之我都不管,不说话,只喝茶。

再者,山头、年份等等这些都是浮云,依旧不问、不说、不评价。对于喝普洱的人来说,猜山头、年份可以说是一种乐趣,也是“资历”的象征,因此,拿到一款不错的茶,茶提供者可能并不急于告知茶的信息,而是让在场的茶友通过看外形、品滋味对其“身份”进行鉴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兴趣也好,出于交流也好,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普洱茶阅历”也好,很多人都会积极发表看法,而一些耐不住性子的人还会很着急地问茶主人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佛系茶友此时在做什么?当然是默默喝茶了。山头、年份这些随便、无所谓,不着急问、不想猜,更不会作什么评价,管你们兴致盎然,管你们争个对错输赢,我一概不敢兴趣。

最后,对于茶叶口感还是一贯的态度:不问、不猜、不评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喝茶既是一个人品滋味的过程,也是和别人交流分享的过程,所以喝到一款茶,可能就会问别人:你觉得那款茶怎么样啊?我喝着涩感有点重啊,我觉得是杀青偏轻了,你怎么看呢?其他茶友就开始交流了:我也觉得太涩了,不过我觉得可能是仓储有问题吧,看着叶底杀青不轻啊。

那么佛系茶友又是怎么交流一款茶的呢?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负责喝茶,并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当别人提问后,回答:我觉得还行啊。到此,基本可以结束讨论。

是的,佛系茶友喝茶基本是不参与讨论的,不问、不猜、不评价是一贯的态度,那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喝茶、喝茶、喝茶,一喝到底啦。额,突然觉得佛系茶友喝的茶应该比我们多啊,毕竟我们用来说话的时间他们都在喝茶,所以佛系茶友喝茶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同样的时间喝同一款茶,却比别人多喝了好几杯。可能你会说:好茶多喝点是得了便宜,可是不好的茶不也多喝了不少么?是的,但是对于佛系茶友来说这并不总要,因为在他们那里所有的茶“都还行啊”。

茶与佛


有一句佛偈说的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意思是说不要将如来当做实实在在的人物,信佛不是迷信。事实上通过喝茶,我们就能见到佛。

心有善念,心中有佛,佛就是自己,所谓佛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大毅力、大慈悲,大智慧是说放得下,大毅力是拿得起,大慈悲是做人的准则。人生是一场修行,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便说明修行有成。一杯茶端起,心态从容,意态祥和,茶汤光滑如镜,镜中正能映出自己的面容,这便是见到了如来。

饮茶总会让人安静下来,忙碌的人生,我们不能总是马不停蹄,需要多花一些时间静静品茶,茶中有甘苦,甘苦如生活,俗世洪流,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可是若能明了甘苦之道,就能知道苦过之后是甜,甜过之后是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中才见智慧。

我们看茶水,茶叶入水,等于是舍弃了自身,然后成就的是一杯茶的香甜,这就是布施。叶中蕴含着香气,好像戒香,这是持戒。茶叶忍受各种揉捻蒸炒,百般考验,这是忍辱,这都是修行的手段,修行到后来,茶味一如,和敬清寂,是为禅定,禅定的自己通了大智慧,生活中就能实现超脱。

茶与佛,在本质上是一样,品茶品生活,生活甘苦品得多了,一颗心就静了,静了就有了智慧。修佛修心,修的是一颗万念不起的禅心,红尘中历练,万般看破,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于是释然,释然的自己回归了真我,真我就是佛。

川茶的佛道之心


成都是座散漫而休闲的世俗之城,此处的佛与道无可避免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高僧与道士大隐于市,世俗之徒穿梭于庙观寺院。大慈寺和青阳宫作为佛家与道家的圣地,殿内却都有个茶园子,竹架绿藤,竹椅、石桌、盖碗茶,信佛或向道的信徒们在此品茶、晒太阳、摆龙门阵,还有穿梭于茶桌间的茶博士。

佛道圣地,世俗如此,岂不是一大美事?

大慈寺:蜀中禅茶之翘楚

大慈寺庄严肃穆的大门似乎是一道界,门外是喧嚣之声不绝于耳的尘世,门内是香烟缭绕的清幽禅境。

初秋的阳光明朗、纯净,大慈寺的朱门红墙光彩夺目。阳光下,大慈寺正门上光绪六年黄云鹄手书“古大圣慈寺”字迹金碧交辉,似乎留有昔日“震旦第一丛林”的辉煌(“震旦第一丛林”,即“中国第一寺院”意。震旦,古印度语之“中国”音译)。

天宝十八年(755),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玄宗皇帝惊魂失魄,奔命入蜀,驻跸成都。时有“沙门英干施粥救贫馁”,帝心恻隐,敕建一寺,赐名“大慈”,并御笔手书“大圣慈寺”四字。因是敕建,辟地千余亩,建寺九十六院,造佛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幅。其格局奇巧,雕饰侈靡,更是空前绝后。

佛道圣地,世俗如此,岂不是一大美事?

无相禅茶——韩、日无相禅茶之源

古大慈寺中,有礼仪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萨和祖师时要献“奠茶”;结夏时要按照僧人戒腊先后饮“戒腊茶”;平时方丈议事请僧众吃茶,称为“普茶”等等。

盖碗茶不是大慈寺的特色,那只是容纳世俗的一种姿态。大慈寺最有名的是禅茶。据说,大慈寺禅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大慈寺禅茶与无相禅师分不开。他早在蜀地参禅时,为了提神醒脑,解困除乏,向蜀人学习饮茶,并养成饮茶的习惯。后来,他在金谷山石崖静坐悟道、苦修头陀,创立了引声念佛和“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并创立了禅茶之法。

大慈寺建成后,无相成为大慈寺唐代祖师。他大力提倡禅茶之法,使无相禅茶成为蜀中禅茶之翘楚。 

无相禅茶经过一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今天的大慈禅茶。大慈寺禅茶茶艺有十二道程序:静禅心、入禅堂、焚香祈愿、圣水涤凡、佛祖拈花、菩萨入狱、漫天法雨、圣僧点化、普渡众生、禅茶一味、即心即佛、畅叙禅机。水落花开间,禅机凸现,佛理昭然。它不但继承了无相禅茶“正、清、和、雅”的风格,还具有融洽寺内僧从关系的妙用。一年一度“大请职”期间,方丈和尚设茶会,请新旧两序班首职事饮茶,对卸任的示以感谢,对新任的示以鼓励。“无相禅茶”远播韩国、日本,成为今天韩国、日本“无相禅茶”之源。

碧海莲花——惹佛拈花一笑

大慈寺方丈曾拿出大慈寺珍藏的每斤以万元计的茶叶,给茶客免费品尝。其中,有收藏80余年的普洱茶,有珍藏200余年的边茶。这些茶叶虽然历史久远,但因保存有方,成色完美,呈褐色或淡黑色。

大慈寺的禅茶堂窗明几净,桌椅俨然。茶堂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其下,置一桌,铺陈黄锻。桌前两张木制靠背椅,椅间设一茶几,皆古色古香。堂前,两排木椅分列,格局肃然。禅茶堂上空空荡荡,只有三两茶客,默然品茗。我寂然落座——来大慈寺,就是为品禅茶来的。

有幸品到的茶客们说这些藏茶口味醇郁,清香幽雅,誉之可与龙井媲美。

我没机会消受如此美味。坐在禅茶堂上,能喝一杯碧海莲花,也就心满意足了。大慈寺选取蒙顶山绿茶茶芽为原料制成,在茶叶的采、选、焙、揉等制作阶段,都有人念佛,还有僧人参禅品茶。他们将“大慈禅茶”制成粒粒佛珠状,体现禅法入茶,以茶理昭示禅机的理念。碧海莲花是大慈禅茶精品之一,它以高山茶和茉莉花多次窨制而成。

我接过一杯碧海莲花,其茶汤碧绿中透黄,轻飘幽香。茶叶脉络细密,展叶吐芽间,在碧汤中沉浮几度。绽放在水面的茉莉花,洁白清雅,它们恰似朵朵南海莲花。我轻轻地嗅,其味香浓而不浮;啜饮一口,其味清爽而不浊。我舍不得一口吞下,让茶水在嘴里慢慢浸洇,直到渗入肺腑。

望着碧海莲花,我不由痴痴发呆。那沉浮的绿叶,不就是苦海中游弋的众生吗?那圣洁的莲花,不就是苦海明灯吗?

青羊宫:仙乐飘飘盖碗茶

道源成都,太极福地。青羊宫据传是太上道祖转世降生之地,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唐代末年,其成为巴蜀最大、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道家与茶有缘。青羊宫中的盖碗茶,另有一番逸味。

三清殿前立有两只长0.9米、高0.6米的铜羊,铜羊造型优美,被民间视为神物。据说,摸了铜羊能祛病消灾、事事吉祥,妇女摸了羊肚子可生男孩。

成都的上空总是弥漫着淡淡的雾霭,使这座城市具有天生的朦胧与悠闲。清晨,薄雾让成都格外静谧,也让氤氲中的青羊宫,带有几分仙气。

我到青羊宫时,时间还早。混元殿后,八卦亭的底座被黄灿灿绫绸包裹,那是青羊宫里最为灿烂的色彩了。所以,铜羊被信众摸得浑身光亮。

依次拜过三清殿、玉皇阁、唐王殿,我信步走上说法台,青羊宫的建筑悉数收入眼底。其大小宫观,由南至北建筑在中轴线上,各式斋居点缀两侧,其布局严谨中透着灵动。这时,丝丝细雨洒落,不一会儿,说法台前的古木和树后的青瓦房顶就湿漉漉的了,古木萌发的新芽翠绿欲滴,青瓦房顶泛出数片光泽。

相传,青羊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三国时取名“青羊观”。唐代改名“玄中观”,五代时称“青羊观”,宋代复名“青羊宫”后直至今日。据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记载:“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传说青羊宫是太上道祖重生之地,青羊宫因此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

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幸蜀,居于观内。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唐朝末年,青羊宫成为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

历史的情丝,如细雨般静谧降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