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

发布时间 : 2020-10-09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茶马古道的线路情况

茶马古道黑茶。

遗失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

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在马王堆汉墓里,在盛唐宫廷中,在成吉思汗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里……穿越千年,在曾经兴盛繁忙的“茶马古道”上,安化黑茶始终披着一层颇为神秘的薄纱。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多个领域被延伸的今天,沿着安化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脚印寻觅,不难发现,安化茶马古道和黑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跨区域的贸易往来,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悠悠历史长河里,西北大地上嗒嗒的马蹄声,绵延千年,一个关于茶马古道的故事仍在继续……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互市图

但它的意义显然并不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在湖南安化县

cy316.cOm编辑推荐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在湖南省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隐约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古道上,马蹄印历经风雨还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那段气势恢弘的历史。千百年来,声声马嘶,悠悠马铃,回荡在山谷、急流和山寨的上空。

“茶马互市”的缘起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居住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需要大量摄入高热量的脂肪,比如奶油、羊肉等,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体内不易分解消化,而茶叶正好能够起到分解脂肪的作用,所以那里的人们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只是藏区因为高寒的缘故产不了茶,而在内地因为常年征战大量需要马匹,如此一来,藏区人民就将自己的马匹、药材等与内地的茶叶、布匹、盐进行交易,茶马古道便是这样开辟而成。

事实上,传统的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与这三条道路不同的是,在安化的这一条茶马古道,时至今日也保留着用马运输茶叶的这一特色。

与黑茶的“不解之缘”

安化作为西部茶马互市的供应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有着“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茶叶生长环境。安化黑茶也远近闻名,产销十分兴盛。那时的茶商为了方便收购和运输,于是就集资在安化县内修建了茶马古道。与其他茶马古道路线不同的是,由于安化的资水横贯全境,聪明的茶商便运用这个优势在安化收购茶叶后,再沿着这条茶马专道驮至江边集镇,通过水运的方式远销外地。这种“船舱马背式”的茶叶运输方式造就了它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特色。

安化的这条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多半寻茶而来,与茶结缘,毕竟,这条古道的兴起就是因为黑茶的兴盛。要说安化这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历史悠久,唐代时就有生产。现有三尖、茯砖、花卷等多个种类,具有助消化、降脂减肥、延缓衰老等九大功效。茶香醇正甘爽,有的略带独特的松烟香,要缓慢地细品几口,方能觉出其中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古道上的激情有关于“马帮”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汇合。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历史在茶马古道上的痕迹已经慢慢在褪色,但是安化的马帮却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马帮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在安化大山深处已有千年以上,他们身上的不折不扣的勤勉和冒险精神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所稀缺的。

近几年来,安化县政府重视旅游开发,养在深闺的川岩江风景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马帮游”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那里的山道,根本是不能明眼见的,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有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步步惊心,连往峡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

我们熟知的茶马古道已经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古道上的马蹄滚滚已然随着历史的沉淀也渐渐沉默了,然而,在悠长的历史剧里,茶马古道依然是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在浩瀚长空。

泾阳茯砖茶是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位于秦岭以北,并不种茶,但处于关中腹地的位置,自古就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了各种北上茶的集散地,也慢慢有了著名的“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始于汉,闻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据考,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向西北牧区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

茶叶主要是黑毛茶,自古都是制成竹篾篓大包(为散茶,每包90千克)长途运输,常有松包和散包现象发生。

北宋神宗熙宁年(约公元068年,茯砖茶在泾阳问世,当时还是散茯茶。泾阳茯砖茶成名明洪武元年(约公元1368年)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期。

明清至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境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间叶云输问题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用手工制成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泾阳茯砖茶最初全由手工筑制,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偶然发然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砖茶在泾阳问世,当时还是散茯茶。

泾阳茯砖茶成名明洪武元年(约公元1368年)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期。

明清至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境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间叶云输问题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用手工制成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最初全由手工筑制,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偶然发然发现黑茶加工之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即冠突散囊菌)。

因“金花菌”在黑毛茶二次发酵中的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形成了茯砖茶独有的风格。

茶商们在此基硫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在西北地区门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近地区的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

在清炒蔬菜水果的情况下茯砖茶是他们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重要饮品因而。

黑茶古丝绸路上的美丽传说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黑茶古丝绸路上的美丽传说》内容,感谢阅读!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马》,真实记录了黑茶在中国古代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湖南黑茶,其色如铁,汤如琥珀,芳香异常;入口,先涩、後甘、再醇。细啜,既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有“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洒脱。不管是一个人的小安逸,或者是三五知己的大热闹,都可自这一杯水意盎然里品出百味人生。

关於湖南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茶叶被淋湿了,茶商心里很难过,扔掉又可惜。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那里死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到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人。结果奇迹发生,村民们的痢疾全好了。传说道出了黑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这无意中的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形成了黑茶“後发酵”的独特制作工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黑茶中的茯茶中含有一种特有菌种—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tstatum),俗称“金花”。这种菌类目前只在灵芝上有小量发现。它不仅形成了茯砖茶独特的“菌花香”,还因为富含15种氨基酸及茯茶素A、茯茶素B,对人体健康极有好处。

茯砖茶“发花”的绝技,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学家王志伟博士,称其为世界上最神奇的食品。近年来,仅日本每年进口茯茶就超过200吨。

关于本文《黑茶古丝绸路上的美丽传说》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第19届“西洽会”西安开幕 湖南黑茶香飘丝绸之路


第19届“西洽会”西安开幕湖南黑茶香飘丝绸之路

5月22日,以“共建丝路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的第19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西洽会”)在西安开幕。我省6个市州的23家企业组团参会。

湖南作为大会联合主办单位,已连续18年组团参会。今年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B1馆专门设立了湖南展馆,参会的23家湘企中以茶叶公司为最多。记者看到,湖南白沙溪、兴隆茂等茶叶公司摆放的湖南黑茶最受客人青睐。上午10时30分,开馆刚过30分钟,湖南兴隆茂茶叶有限公司的散装黑茶便卖断了货。

65岁的胡新明是西安本地人,却是湖南黑茶的铁杆粉丝。“家里还有两块,今天趁机再买几块储藏起来。”胡新明说,现在西北一带喝湖南黑茶的人越来越多。

“茶叶、陶瓷、丝绸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共建丝绸之路,当然不能缺少湖南黑茶。”湖南兴隆茂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谌灿美告诉记者,湖南黑茶在西北的销售额已过亿元,这次众多湖南茶商组团参展,并不看中销量,而是想寻求深度合作。

“兴隆茂打算将湖南的茶艺体验馆模式搬到西北来。”谌灿美说,未来,兴隆茂茶叶有限公司将在大西北,建立多个茶艺体验馆,让湖南黑茶飘香丝绸之路。

史上最神秘的黑茶商道——茶马古道


史上最神秘的黑茶商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是边疆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茶叶的贸易行为!

●源头——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来源于我国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古时由于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于是藏区、川滇边地的良马与内地的茶之间进行交 易,由此产生了茶马互市。

●何为茶马古道

作为黑茶原产地的云南、四川等地冲破高山大江的阻隔,把茶运输到西藏茶马古道产生的根源是藏民族对茶叶这种神奇物质的强烈需求。

藏民族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生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品等在高原深谷间来往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

1、从黑茶原产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

2、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再由洛隆宗工布江达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神秘黑茶之路”成湖南旅游新亮点


“神秘黑茶之路”成湖南旅游新亮点

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队队自驾越野车在绿意盎然的湘中山区公路蜿蜒穿行,探寻那神秘的“黑茶之路”……

在湖南安化,以“神秘的黑茶之路”为主题的探秘之旅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近期东南卫视播出的“重走万里茶道”大型人文旅行节目中,歌手林依轮等变身安化黑茶茶工,在茶马古道的洞市老街,体验千两茶的制作。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是中国黑茶的最大产地。近年来,这里将茶业、旅游、文化等因素融为一体,打响“黑茶之乡”的公共品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驱车经过安化县新建成的资江“百里画廊”,沿途可见很多茶园、茶企和茶馆。安化地处湖南中部,是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大县。

安化黑茶乌黑油润,滋味浓酽,历来受到茶商和西北少数民族青睐。明清时期,晋、陕、甘等地茶商以安化茶山为优质茶源基地,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的通往大西北、俄罗斯及欧洲腹地的“万里茶路”。

安化黑茶主要是作为“边销茶”销往边疆地区,在内地名气不大,但近10年来,因被发现有刮油降脂等功效而名声大振,身价百倍。

据了解,安化千两茶和手筑茯砖制作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长约165厘米,重量为老秤一千两(约36.25公斤),以竹篾包装,由六七个壮劳力踩制,“踩茶”技法具有观赏性。

柘溪水库附近,云雾缭绕的云台山推出了“茶马云上”旅游专线。海拔1300多米的辰山,正在进行禅茶旅综合开发,将建成集禅修体验、养生度假、生态观光、山地运动等于一体的重点景区。

安化县长熊哲文说,该县推进茶旅文一体化,兴建了黄沙坪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陶澍文化广场等10大工程。茶马古道风景区已成为益阳乃至湖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熊哲文说,安化县去年实现茶旅综合产值85.9亿元,接待游客151.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近8亿元,全县去年通过旅游直接带动茶叶销售920吨,销售收入1.2亿元。今年他们力争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

2020遗失的湖南黑茶


遗失的湖南黑茶

中国有六大茶类,绿、青、红、黄、白、黑,其他茶类都因为在市场上的普遍性而被人们所熟知,只有黑茶因其长期作为边销茶品,一直没有被国内茶人所认识。目前黑茶中最被人们熟知的莫过于普洱茶,它已经从过去的边销茶成为当下国内茶市上最热的产品。随着一些让普洱茶归为一个新茶类的说法尘嚣甚上,除了普洱茶以外的黑茶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湖南黑茶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2006年底,笔者与潇湘晨报社湖湘地理专题组联合对湖南安化黑茶做了一次初步考察,初步了解湖南黑茶辉煌的历史,并思考着湖南黑茶的未来。

曾经辉煌的湖南黑茶

国内知名的茶叶专家施兆鹏教授把湖南黑茶称为“湖南茶叶的前途所在”。因此此次的考察,我们就从湖南黑茶的主要产地安化县开始……

行走在安化这个曾经家家户户为黑茶提供原料的小县城里,湖南黑茶的历史脉络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起来。黑茶的制作最早源于四川,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都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的黑茶。万历十三年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从16世纪末期开始,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唐家观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溪最为著名。现在的唐家观古镇风韵尚存,500米长的街道,还能看见有七八个码头。据说,当时生意好时街上有茶商等商贩1万多人。不少刻有“黑茶”字样的石碑随处可见,内容多是有关茶叶交易中不许掺假、严禁缺斤少两的规定和处罚措施等等,让人看了仿佛又回到往日茶香拂面、人声鼎沸的壮观场面……

湖南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造而成。黑毛茶分为4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三级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色泽纯净呈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褶,色黄褐。湖南黑毛茶内质要求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湖南黑茶曾是明朝官茶

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极为辉煌。一提到茶马古道,一般人都认为是在云南。殊不知有一条连接湖南以运输黑茶为主的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也曾繁华一时。

明万历二十三年,御史李楠以湖南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为由,请求朝延禁运,另一个御史徐侨也奏称“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湖南黑茶行销西北对少数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由户部裁定,经皇帝批准,湖南黑茶由明朝正式定为官茶。在成为官茶前,四川边茶主要供货康藏一带;在成为官茶后,汉中边茶产销量不多,湖南安化黑茶质优价低,逐步取代了四川边茶,占领了整个西北市场。

安化黑茶生产后,用帆船经资江运往益阳,再用大帆船转运到沙市,经天门樊城至老河口,然后改用马匹等牲口东经龙驹寨驮到西安。在西安,甘引则直运泾阳,压成砖后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售到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走的路线是古丝绸之路;陕引则以太原为主要集散地,行销于山西、宁夏、河北、察哈尔及绥远一带。

黑茶曾经是安化销往外地的主要茶类,最多时达到15万担。过去安化人也很少喝黑茶,但由于外销的产量大,安化的家家户户都为黑茶提供原料,几乎妇孺皆知。

湖南人自己都不喝黑茶

然而和许多曾辉煌一时的茶叶一样,黑茶引以为傲的历史并没有被延续下来,虽然贵为湖南特产,但即便是湖南人都很少有人了解黑茶,更不用说去消费黑茶了。我们走访了湖南几个城市的主要茶馆,茶客们对湖南黑茶都是一片茫然。即便是在产地安化,我们在当地茶馆里可以看到浙江的绿茶、福建的乌龙茶和云南的普洱茶,却唯独见不到湖南黑茶的影子!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黑茶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黑茶具有极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非常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因此大部分时间是作为边销茶专供给新疆、青海,甚至更远的边疆地区。二是长期喝惯了鲜爽、清香的绿茶和乌龙茶的茶客们,一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黑茶浓重的口感。因此在绿茶和乌龙茶占据主导地位,普洱茶、红茶紧随其后的中国茶市,属于黑茶的市场份额自然少之又少。而我们在安化看到更多的是还处于原始手工制茶阶段的作坊式操作,与普洱茶、绿茶和乌龙茶已经逐渐形成的产业化模式相比,湖南黑茶无论在生产模式、销售渠道还是在产业化经营方面都还是一块远未开发的处女地。

湖南黑茶也能减肥降脂

其实和如今扛着健康大旗的普洱茶相比,湖南黑茶同样具有不俗的保健功能,减肥、降脂一样都不差。

早在十多年前,湖南黑茶的营养价值就引起了日本专家的关注,他们对湖南的茯砖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茯砖茶助消化、减肥,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茯砖茶中分解脂肪的酵素高于其他任何茶类,所以具有极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食肉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茯砖茶还可养胃、健胃、通三焦。在茯砖茶产地,居民有保存几片茯砖的习惯,遇有腹痛或拉痢,老人习惯以茯砖代药,很是灵验。

目前,国内茶市上因普洱茶掀起的陈茶热让很多人开始了对陈茶的追捧,而黑茶作为后发酵茶,天生具备了陈茶越陈越香的特质,又因其在我国边疆、高原、牧区是作为专供茶销售,时下国内存世的保有量不多。近几年来,也有不少茶商从普洱茶身上看到了其他黑茶的投资价值,黑茶的整体价格与销量逐年增长,成为了许多陈茶收藏者的新宠。

揭秘湖南黑茶

在安化,我们走访了有着67年历史的黑茶厂——安化白沙溪茶厂,还有著名的“千两茶”的传人、79岁的刘向瑞老人,在工厂老工人和刘向瑞老人的介绍中,我们对湖南黑茶的大致种类和生产工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原来,黑茶和普洱茶一样也分散茶、紧压茶两大类。散茶又分为引茶、天尖、贡尖、生尖等多种;紧压茶有千两茶(也称花卷)、茯砖、黑砖茶等。

刘向瑞老人还特意在我们面前表演起了踩茶号子,如今会唱这号子的人已经不多了,一声声踩茶号子让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当年制作黑茶的热闹场景。

引茶

安化黑茶成为官茶后,由茶商先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至安化采购,按规定的重量捆成包,再运至西北销售,所以称为引茶,又称官茶。明代规定每引正茶100斤(即59.68公斤),可带损耗10斤,称为“附茶”,共计110斤(折合65.65公斤)。

引茶还有甘引、陕引之分。甘引色黄,叶质较粗,分为五个等级原料,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茯砖,安化黑茶中甘引数量占四分之三以上。陕引色黑,叶质较嫩,经过筛分加工制成各种散茶成品,主销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等地,以西安、太原为主要市场。

天尖、贡尖、生尖等

清乾隆年间,晋、陕茶商在安化采购陕引后,就地加工为散茶成品,早期分为“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捆尖”几种。

芽尖和白毛尖都是谷雨前后采制的细嫩芽叶,多白毫,状如雀舌,包装为一斤一篓,每60小篓装入一个套箱内,茶商作为馈赠达官贵人、亲朋好友的高级礼品。天尖以下各茶,质量渐粗,都是商品茶。其中贡尖又分头黄、二黄两种;生尖分为正号、副号两种。捆尖因叶片较宽,人工加以蒸捆、烘焙成为条形,拣出黄叶。清末以后,主要只生产天尖、贡尖、生尖三种。1972年改名为“湘尖”一号、二号、三号。1983年仍恢复原名。这些散茶至今还是依靠手工生产。

花卷(花砖)

道光元年以前,陕西商人托茶栈雇人下乡采办茶叶原料,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又改为“百两茶”,踩成小圆柱形。清同治年间,晋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压而成花卷,每支净重1000两,所以又称“千两茶”。花卷圆柱长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以边江村为主要产地,踩制技术为刘姓少数人所掌握,花卷茶做工精良,曾有茶商用水试浸,经七年茶心不湿。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降州卷”。

花卷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据花卷的传人、79岁的刘向瑞介绍,花卷只能在伏天生产,一支卷需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同时做,加工时不能停,不但要力气还要技术和经验,大家一起唱号子才能把茶做紧做匀捆好,一天下来,能做十来根,得喝十多斤酒。

由于花卷制作时操作繁杂、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物料消耗多,1958年,湖南省安化第二茶厂(今白沙溪茶厂)试用机械压制,改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4.5×18.3×3.5厘米,称为“花砖”。1962年确定为每块2公斤。

茯砖

茯砖系用甘引为原料,最早在陕西泾阳筑压而成,所以又叫“泾阳砖”(简称“泾砖”)。每块净重旧秤5斤(3公斤),用纸壳封装,又称“封茶”。因为需在伏天生产,故称“伏砖茶”。茯砖制造的起始时期没有记载。根据赵尔巽《清史稿》,在顺治元年(1644年)泾阳已有茯砖茶,茯砖历史至少有三百多年以上。

在茯砖加工过程中因水、热、气温等条件,茶叶中生长出一种“茶黄霉直菌”的斑点,呈金黄色,俗称“金花”,对人身有益无害。西北各族人民认为“金花”越多越好,是衡量茯砖品质的主要标志之一。1953安化砖茶厂成功制造第一片茯砖。1956年改用机械压制茯砖,每片净重2公斤,大批量生产,供应西北,结束了三百余年来只供应原料的局面。1970年,按湖南省统一安排,改由益阳茶厂主要生产茯砖。1985年,白沙溪茶厂根据市场情况,又恢复生产;同时,县茶叶公司黄沙坪制茶厂及酉州茶行也大量压制茯砖,多渠道销住西北。

黑茶砖

安化黑茶砖是20世纪30年代推出的产品,呈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每片重2公斤。与茯砖相比,砖压制更紧更硬,砖面乌润光滑,嵌印有商标图案及出产厂名。

1935年5月,湖南省茶事试验场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砖方式,用木机试压黑砖茶初步获得成功。1939年9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成立,安化籍的彭先泽任副处长,受命筹建茶厂,试压砖茶。经多次试验在1940年3月成功压制出黑茶砖,终止了“在安化不能压砖”的历史,是湖南制茶史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的砖茶分“天、地、人、和”四个等级,统称“黑茶砖”。1940至1942年陆续运往新疆哈密等地,与其易货及偿还贷款,共生产200余万片(4000多吨)。1947年湖南砖茶厂及华湘茶厂也恢复生产黑砖,部分私商也有生产,不分等级,都称为“八字砖茶”。从1940到1949年10年时间,共压制黑茶砖有六百多万片,供应边区,出口前苏联。

解放后,安化砖茶厂(今白沙溪茶厂)继续大量生产黑砖茶,源源不断供应西北,期间少量经广东运往香港销给华侨。已显陈旧的白沙溪茶厂的生产能力年产可达五千吨,后建的益阳茶厂规模更大,设计年产黑茶八千吨,可见湖南黑茶在中国黑茶中的地位。

黑茶的喝法

从古到今,湖南黑茶的喝法一直延续着在我国西北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的少数民族捣碎湖南黑砖茶兑奶熬制成奶茶的饮用方法。黑茶含有多种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稀有元素,特别是茶碱的含量较高。多年来,生活在牧区、高原及缺水、无蔬菜的少数民族以饮茶来去膻化食、补充水分和维生素,这一生活习俗至今也未改变,黑茶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用油和盐一样重要。

黑茶叶粗且根多,由于渥堆不超过24小时,叶质生硬,有些品种如“千两茶”水几年都泡不进,所以用酒精炉煮茶较适合。壶声沸腾,茶香四溢,经久耐泡,回甘依依。

2020安化茶马古道的由来


茶马古道的由来

历史上,安化茶叶以产量丰、品质优而著称。安化茶叶由茶农采摘初制加工后运至资水沿岸集镇茶行,再由晋陕等茶商运至西北,除部分路程是船运外,其余路程都是在茶马古道或在骆驼古道上去完成运输的。

一提到茶马古道,似乎认为就是古时候由四川、云南的运茶路径这二条路。然而,茶马古道决非只有这二条,还有以湖南安化为起点的茶马古道。

安化盛产茶叶,茶农“活家口者,唯茶一项”,而且有黑毛茶初制加工的传统工艺技能。

旧时安化山区交通极不方便,离资水沿岸集镇远的村落有40多公里路。茶农加工的黑毛茶运输,除靠人力肩挑,竹排水运,还靠马驮,走崎岖山道,经“风雨廊桥”,过山顶茶亭,才能到达资水沿岸有精制加工黑茶茶行的小淹、边江、江南、唐家观、黄沙坪(桥口)、酉州、东坪、马辔市等集镇。这样,古时这些肩挑马驮运输茶叶的崎岖山道,就是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了。

晋、陕、甘茶商看好安化茶叶,早在明朝时越过产茶叶的四川、湖北,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来安化买山植茶、收购茶叶,开发传统安化黑茶,将产品由船舱走水道,用马驮或马车或骆驼走陆路运输,运往晋、陕、甘、青、宁、蒙、新疆等西北地区,也销往喜饮中国茶的俄国等国家。这样的运输方式,也就形成了“船舱马背”式的茶马古道、骆驼古道。

古时,在无公路、铁路运输的条件下,无论是在安化山区茶农运送黑毛茶,还是由晋陕茶商将产品运送至西北所走的路而形成的“茶马古道”,历经世道仓桑,时代变迁,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安化山区仍然留下了“茶马古道”的历史痕记,洞市老街和中国南方最后的高城马帮,是“茶马古道”历史的见证。

《遗失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茶马古道黑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