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传说与典故

发布时间 : 2020-10-16
碧螺春的典故与故事 碧螺春的典故 绿茶的传说

【www.cy316.com - 碧螺春的典故与故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树的传说与典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时小编收集的大多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是一些关于茶树的传说和典故,比较有趣。

说起饮茶,人们首先会想到茶叶以及出产茶叶的茶树,那么茶树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的呢?

说起茶树,恐怕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说到茶树的起源问题,最早的传说来自于神农氏,关于这个有三种传说,比较流行的传说是:神农在野外用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有人甚至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看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另外一种玄乎的传说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

cy316.com延伸阅读

白沙绿茶茶道传说典故


白沙绿茶茶道传说典故

白沙绿茶据当地人讲,很久以前,居住在当地的黎族农民,农闲时有上山围猎的习惯。有一次,众人围猎时追捕得很辛苦,身上携带的水也喝光了,口干舌燥又非常疲惫,便坐在一丛长势葱绿的小树旁歇息。

这时,一位老猎手信手摘了几片嫩叶放在嘴里咀嚼,没多久便不觉得渴了,精神也好了起来。众人于是纷纷采摘这棵树上的嫩叶咀嚼,休息片刻便消除了疲惫,又继续打猎,最后满载而归。此后,当地的黎族人都学会咀嚼这种生津又止渴的树叶。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小伙子将其采摘回去,经过烘焙、揉搓、烤干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储存起来以备平时之用。

当地人发现,经过简单加工的树叶用热水冲泡后饮用,不仅清醇爽口,而且具有消除腹胀、清肝润肺、清热降火等神奇功效。从此,当地的黎族同胞把这种树当作"神树"来保护,并移种于山寨周围,以便平时采摘。后来,"神树"叶子的神奇功效广泛传播,名声大噪起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白沙绿茶品质特性

白沙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有光,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甘醇,饮后回甘留芳,连续冲泡品茗时具有“一开味淡二开吐,三开四开味正浓,五开六开味渐减”的耐冲泡性。

双井绿茶叶传说典故


“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条旧河竟抽芽。”这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字庭坚)对家乡(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所产“双井茶”赞美的诗句。黄庭坚还常以精制的“双井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友人也常和诗赞赏。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 (子瞻为苏东坡字)诗中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霖霖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庭坚把珍贵的双井茶送给老师苏东坡,自有一番尊师之心。诗中对苏东坡十分崇敬赞赏,说成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挥毫百斛泻明珠”。同时也告诉他的老师说,双井茶的品质十分优异,“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苏东坡品尝了双井茶之后,也赞不绝口,即回赠一首《鲁直(即黄庭坚别名)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诗曰“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此诗对黄庭坚所赠双井茶作了一番赞扬和表示谢意,说黄庭坚是“江夏无双”,书法亦甚佳;又称赞双井茶为“奇茗”,并且从泡到饮,都亲自动手,不叫僮仆去做。苏东坡对此茶之珍爱,可见一斑。欧阳修也曾赋诗一首称颂双井茶,其诗曰:“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茅:草,即茶。古代把灌木型的茶树叫草茶)。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在此诗中对双井茶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双井茶的品质所以较好,首先是这种茶萌发得早,“穷腊不寒春气早”因而采摘极早而很细嫩,“十斤茶养一两芽”。接着说茶芽上白毫很多,茶叶包装也很精致,用红纱做茶袋,令人悦目。特别是此茶味道好,使得“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了。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千日红花茶的传说典故


相传在美丽的大海边有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小伙子高大英武,姑娘温柔贤慧,虽然生活贫寒,但两人相濡以沫,简单而无波澜的日子还是过得很有滋味.然而有一天,海里突然掀起了几丈高的大浪,一条三头海蟒赶散了鱼群,撞翻了渔船,断了渔民们的生计,小伙子和姑娘也过不上安宁的日子了.于是勇敢的小伙子挺身而出,决定带领渔民们去除掉这个恶魔.

临行前,姑娘珠泪涟涟,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小伙子见状便从腰里掏出一面镜子对她说"别难过!你看着这面镜子,如果里面的桅杆是白色的,就是我胜利了;如果桅杆变红,又渐渐黑了,那就是我----"姑娘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你放心上路吧,我一定会等你平安回来的."

小伙子走了,姑娘每天拿着镜子坐在窗前焦急地等待着,只见里面时而浪涛汹涌,时而一片寂静,很难看出什么端倪.这样过了几天,镜子里忽然出现了一根红色的桅杆,随后桅杆的颜色渐渐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暗,最终变成了黑色.姑娘知道恋人已经在与海蟒的搏斗中失去了生命,悲痛欲绝,抱着镜子痛哭不已,不久便郁郁而终,渔村的人们把她葬在了海边,第二天,坟上开出了一支又红又大的不知名的鲜花,就在这支花开放满100天的时候,小伙子兴冲冲的回来了-----听到姑娘去世的噩耗,他才明白原来是海蟒的血溅到桅杆上,姑娘因误解而过世了----他悔恨不已,趴在坟上伤心地大哭起来.

那整整开了100天的花却一瓣一瓣地凋零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这种不知名的,开过百日才败的花称为"百日红",又叫千日红。

茶艺文化典故 双井绿茶叶传说


双井绿产茶叶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条旧河竟抽芽。”这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字庭坚)对家乡(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所产“双井茶”赞美的诗句。黄庭坚还常以精制的“双井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友人也常和诗赞赏。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子瞻为苏东坡字)诗中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霖霖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庭坚把珍贵的双井茶送给老师苏东坡,自有一番尊师之心。诗中对苏东坡十分崇敬赞赏,说成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挥毫百斛泻明珠”。同时也告诉他的老师说,双井茶的品质十分优异,“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苏东坡品尝了双井茶之后,也赞不绝口,即回赠一首《鲁直(即黄庭坚别名)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诗曰“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此诗对黄庭坚所赠双井茶作了一番赞扬和表示谢意,说黄庭坚是“江夏无双”,书法亦甚佳;又称赞双井茶为“奇茗”,并且从泡到饮,都亲自动手,不叫僮仆去做。苏东坡对此茶之珍爱,可见一斑。欧阳修也曾赋诗一首称颂双井茶,其诗曰:“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茅:草,即茶。古代把灌木型的茶树叫草茶)。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在此诗中对双井茶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双井茶的品质所以较好,首先是这种茶萌发得早,“穷腊不寒春气早”因而采摘极早而很细嫩,“十斤茶养一两芽”。接着说茶芽上白毫很多,茶叶包装也很精致,用红纱做茶袋,令人悦目。特别是此茶味道好,使得“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了。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茉莉花茶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同时也有着许多经典的典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史学家张岱,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品茶、饮膳无所不好。他的名著《陶庵梦忆》中有一篇叫《兰雪茶》的,谈及他为提高日铸茶质量,重金招募安徽歙县制茶技工,按安徽名茶松萝茶的制法,在会稽日铸茶产地(今绍兴县平水镇一带)搞试验。其中一项试验是用日铸茶作茶坯,掺入适量的茉莉花,经拌和焙烘后,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其香如兰,其色如雪,令人陶醉。张氏对自己开发的茉莉花茶十分钟爱,撰文曰: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

也有传说茉莉花茶是在很早以前,由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笑着说:陈老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

大师说: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两人感叹一会,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的茶叶品种茉莉花茶。

以上就是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如今它已是中国茶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关于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茶叶因用途、地区、茶树生长形态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名称。到了魏晋南北朝,茶成为日常饮料。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现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证实,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剂,因此被人们视为珍品。

关于茶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茶,从发现至今,由祭品到菜食,到药用,直到成为饮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茶叶因用途、地区、茶树生长形态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名称。到了魏晋南北朝,茶成为日常饮料。“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现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圣陆羽的《茶经》,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据历史记载:周公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

先是在周原辅佐武王,在周原制礼作乐,后来在成王时代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虽分封于鲁,实则未居于鲁。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可以想见,第一个记载茶事信息的鲁周公一直在陕西从政,他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古周原一带的现实生活。在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掌荼”官职,专门掌管茶叶的有关问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关于陕南巴人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进贡周朝王室的记载和陕南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这些都证实了在西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年代,陕西范围内茶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陕西是当时茶叶发展的中心。

文人笔下的“茶典故”


有些茶的典故可能不全来自民间,而是出于文人之手或经过文人加工,但听起来仍是饶有趣味。如看人上茶的故事便很有意思。

相传清代大书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镇江读书。一天他来到金山寺,到方丈室看别人字画,老方丈势力眼,见郑板桥衣着简朴,不屑一顾,仅勉强地招呼坐。又对小和尚说:茶!交谈中得知郑是同乡,于是又说: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而当老方丈得知来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大喜,于是忙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茶罢,郑板桥起身,老和尚请求赐书联墨宝,郑板桥乃挥手而书,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这副对联对得极妙,不仅文字对仗甚工,而且讽刺味道极浓。

还有一则朱元璋赐茶博士冠带的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后视察国子监,厨人献上一杯香茶,朱正在口渴,愈喝愈觉香甜,心血来潮,乘兴赐给这厨人一付冠带。院里有位贡生不服气,乃高吟道:十年寒窗下,不如一盏茶。众人看这贡生敢忤皇上,大惊,朱元璋却笑着对了个下联: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明朱元璋好茶,同时也较符合历史,朱氏出身低微,比较能体谅劳动者,自己又没读过多少书,重实务而轻书生,或许是真有的。

至于众说周知的敦煌变文茶酒论的故事,其本身很明显自民间故事脱胎而来。这个故事以赋的形式出现,说明已经过文人加工整理,有人考证其为五代到宋初的作品,那么在民间流传则应更早。而到明代又出现同样母题的茶酒争高的故事。同时,在藏族俗文学中也发现这个题材的作品。由此说明,民间故事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向来把茶看得比酒要重一些。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的中期,山茶科植物化石出现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的地层中。

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源于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据此,植物学家分析推断,茶树的起源至今应当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了。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是滇、黔、川等省区的毗邻地区。由于第三纪中期的地质演变,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上升运动和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上升。由于地势升高以及当时出现的冰川和洪积,形成了褶皱和断裂的山间谷地。这样,因垂直气候的影响,使得原属热带的同一区域内,既有热带和亚热带,又有温带和寒带,使茶树出现了同源隔离分居现象。

这样,由于茶树各自所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并经过漫长历史的繁衍过程,引起了茶树自身的缓慢生理变化和物质代谢的逐渐改变,从而使茶树各自朝着适应所处的气候、土壤而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代谢类型发展,形成了茶树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关文章